媒介批评: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另一新路径
- 格式:pdf
- 大小:155.52 KB
- 文档页数:2
新传考研媒介批评名词解释新传考研媒介批评是一种对当前传媒行业中关于考研教育的报道、宣传、推广等各种信息进行客观、全面、深入剖析和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它是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出现的一种媒介批评形式,通过对媒体报道、网络舆论、社交媒体、自媒体等渠道中与考研教育相关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解读,揭示其中的真相、问题、偏见以及对考研教育发展的影响,以推动考研教育的良性发展和舆论环境的改善。
新传考研媒介批评依托新媒体平台,如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进行批评文章的发布和传播,形式多样,易于传播和接受。
其主要特点是反应快速、传播广泛、灵活多样、交互性强。
在新传考研媒介批评中,通过对媒体报道的真实性、立场偏向和信息精准度的分析,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指出歧视性、刻板印象、虚假宣传等负面现象,强调媒体的责任和职业伦理。
同时,对于媒体报道中的优秀经典案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支持正能量的宣传等也予以肯定和赞扬,以此促进新闻传媒行业的健康发展。
新传考研媒介批评在传媒行业和考研教育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它的出现加强了舆论监督,推动媒体趋向客观、真实、公正的报道,促进媒体自我反思和改进。
同时,也为考研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帮助考生在选择考研学校、报考专业、备考经验等方面做出理性决策,并加强对考研教育各方面的关注和监督。
然而,新传考研媒介批评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信息爆炸和碎片化导致了信息的过载和失真,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误导和错误判断。
其次,新传媒体平台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使得任何人都可以进行发言和评价,有时会出现恶意攻击、造谣传谣等不良行为。
此外,新传考研媒介批评的专业性、客观性、准确性也需要不断提高,以确保批评的公正性和可信度。
总之,新传考研媒介批评作为一种崭新的媒介批评形式,在推动传媒行业和考研教育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深度剖析和客观评价,可以促进传媒行业的自我净化和提高,同时为考生提供一个公正、开放的决策参考。
论中国媒介批评史研究中的学术边界模糊现象第一,误把新闻传播史的研究对象作为媒介批评史的对象加以论列和叙述,将媒介批评的内涵无限扩大,侵入新闻传播史研究领域,使媒介批评史与新闻传播史混为一谈,无法区分其应有的学术边界,以致中国媒介批评史的研究在无形中得到消解。
新闻传播史更多地作为一种事件史,对新闻史的研究一般不涉及新闻的自身规律,只探讨媒介和新闻传播者的活动规律。
媒介批评史对新闻传播史内容的侵入,表面上看是使媒介批评史的论域扩张,容量增大,为媒介批评史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学术生长点和可耕耘的土壤,但实质上是削弱了媒介批评史的学科独立性,干扰了媒介批评史研究的正确学术方向。
第二,误把新闻思想史的内容作为媒介批评内容加以归纳和排比。
在媒介批评史的帽子下,显现的则是新闻思想史的真面目。
如某部以“报刊阅评”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批评理论著作,借助媒介批评的相关理论概念,在“报刊批评与报刊审读”的语境下展开媒介批评的论述,其中对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共领导人媒介批评实践的归纳,就多流于对其新闻观点、新闻思想的评述。
概括地说来,媒介批评史其实是一个效果史,尽管这种效果可能不连续,但媒介批评的整体演进构成了一种历史。
在其历史中,批评串联了新闻传播者、客观事实、新闻文本、新闻消费者等四个传播要素。
批评者从传播者、受众中独立出来,其批评的历史相应可分为批评者对传播者的感受和评价史、对新闻作品的接受和批判史、对受众的引导和教化史。
第三,有些研究成果中,误把报刊之间就某一政治、文化、经济问题的论战作为媒介批评史的对象加以论评和叙述。
中国如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新旧思潮之激战,就是借助报刊平台才得以展开的典型案例。
在政治论战中,媒介只是平台,政治论战也往往并不针对媒介,甚至有些媒介同时刊发两者对立的观点。
因此,论战的内容并非全部媒介批评的内容。
但某一媒介批评论著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报刊批判宣扬鬼神“灵学”之类、批判封建保守报刊的复古思潮、报刊之间的相互争论,也作为媒介批评的内容进行归纳,显然并不完全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