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 强化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I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N O .31C hi na Educa t i on I nnov at i on H er al d科教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面向应用领域的创新型人才成为社会和企业的新需要,这为高校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
在新时期高等教育中,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何充分利用实验场所和实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创新能力,成为工科实验教学改革的新课题。
目前,高等院校的实验室大部分是封闭式的,学生只能在安排好的固定时间到实验室做规定的实验项目,这种“抱着走”的实验教学方法,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对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为此,教育部在2001年以1号文件颁发了《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正式提出要在高校中建设开放式实验室,并在本科教育评估体系中将开放式实验室作为一个评估指标。
开放式实验室就是要对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开放式实验室是指学校正式建制的各级各类实验室,在完成正常教学、科研任务的前提下,利用现有师资、仪器设备、环境条件等资源,面对大学生、研究生开放使用的实验室[1]。
开放式实验室适应了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要求,是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提高实验室整体效益的有效途径。
首先,实验室开放不仅对学生技能训练,而且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实验室对学生进行开放,提高实验室设备的利用率,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教学资源[2]。
第三,开放实验室,与专业研究接轨,能缩短教与学、教学科研与当代最新科学技术之间的距离,打造一个师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平台,促进科研能力的提升。
目前,国内外已有许多大学正在做这方面的改革与尝试,如英国的牛津大学、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他们早在80年代就采取开放实验室的方法对人才进行培养,让学生自行选择实验项目进行学习、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以科研促进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摘要:本文以广西大学为例,从树立“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理念着手,就学校以科研促进教学,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实验教学;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创新精神长期以来,广西大学以培养适应广西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思想素质好,富有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为目标。
以科研促进教学,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提高本科生实践能力摸索出了一条新路,收到了明显成效。
一、树立“学科-专业”——体化建设的理念,大力倡导实验教学与科研的融合高校是教学、科研的主要基地,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作为一所教学研究型大学,我校一向强调以学科发展带动教学改革,倡导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1997年,学校确立了“四个融为一体”的教育理念,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融为一体,知识教育与创新教育融为一体,专业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融为一体,教学和科研融为一体。
2001年,又进一步提出了“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理念,明确了要建立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机制,将学科建设、科研工作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推进学科—专业—课程的一体化模式的建设,通过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科研技术平台的建设,通过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形成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互动机制,从而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相互融合。
这个教育理念为实验教学的改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该理念指导下,学校明确了“搭建两个平台,构建四个体系,全面推进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的实验教学改革思路,即建设校级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和学院学科专业实验教学中心两级共享的实验教学平台,构建以能力为主线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多模块多层次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开放式实验教学组织体系和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等四个体系。
在实验教学过程上,则贯彻“四个结合”,即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观察性、验证性实验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
构建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作者:刘灿红陈娟何学武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20期[摘要]文章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阐述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以及如何在实践教学的各环节中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实训实习[作者简介]刘灿红(1973- ),女,湖南宁乡人,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结构工程;陈娟(1974- ),女,湖南邵阳人,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何学武(1970- ),男,湖南益阳人,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
(湖南长沙410114)[课题项目]本文系2006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培养高职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XJK06BZC012)[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0-0138-02作为以培养技能、提高职业能力为基础的高职专业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职院校应构建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开展创新教育,为社会不断输送具有创新能力的各种人才。
创新能力包括怀疑、批判、调查和组织的能力,是指实践者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技术领域和各种实践活动中,以新颖独创的方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高职教育中,就是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及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这里所说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等)的合理配置,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教学内容体系。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构建原则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于2005年成功申报湖南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通过几年的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个与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董发勤(63),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环境协调矿物材料研究。
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董发勤,彭 煜,晏 斌(西南科技大学教务处,四川绵阳 621010)摘要:为落实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西南科技大学经过多年建设,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构建了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
文中阐述了该开放式实践教学的体系内涵、构建原则、体系内容和具体措施。
关 键 词:质量工程;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550(2008)04-0276-03Con str ucti n g O pen Practi ce Teach i n g System andTra i n i n g H i ghly 2qua li f i ed Ta len tsDONG Fa 2qin,PENG Yu,Y AN B in(S ou t hwest Un i 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 i anyang 621010,China)Ab stra ct:A fte r yea rs of construc ti on,Sout hwe st Unive rsity of Sc ience and Technol ogy has construc t ed the Open P rac tice Teaching System based on the i m p le m ent a tion of “Suggestions on I mplementing Unde rgraduate Teaching Quality and Teachi ng R eform Projec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 s byM inistry of Educa ti on and M inistry of F inance ”in colleg e s and uni ve rsit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 2notati on,constructi on princ i p l e ,content and the s pec i f i c m easure s of the Opening P ractice Teaching Syste m.1Key wor ds:qua lity project;open p rac tice teaching s ystem;training talents1 引 言2007年初,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明确提出要加强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
第1篇第一章引言实践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实践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然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实践教学效果不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书将从实践教学范式的理论构建、实践探索和创新发展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二章实践教学范式的理论基础2.1 实践教学范式的内涵实践教学范式是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形成的具有一定规律性和普遍性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实践教学范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2 实践教学范式的理论基础2.2.1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被动接受,而是通过个体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起来的。
实践教学范式强调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2.2.2 行动学习理论行动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来促进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
实践教学范式强调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3 实践学习理论实践学习理论认为,实践是学习的基础,通过实践来促进学习。
实践教学范式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第三章实践教学范式的实践探索3.1 实践教学范式的设计原则3.1.1 目标导向原则实践教学范式的设计应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
3.1.2 系统性原则实践教学范式的设计应充分考虑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系统性。
3.1.3 可行性原则实践教学范式的设计应结合实际情况,确保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3.2 实践教学范式的实践案例3.2.1 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范式以工程类专业为例,探讨实践教学范式的应用。
通过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实习实训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2.2 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范式以艺术类专业为例,探讨实践教学范式的应用。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思路与运行模式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逐渐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和关注。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作为一个开放式的教学平台,通过提供实践性强、探究性强的教学环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将围绕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思路和运行模式展开探讨。
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思路1. 教学目标明确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确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等。
同时,要与学校的教学目标相一致,与学科教学大纲相衔接,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2. 资源配置合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需要合理配置资源,包括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材料、实验场地等。
这些资源的配置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数量进行合理规划,充分保障教学的顺利进行。
3. 师资队伍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
教师应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能够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和创新实践。
同时,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4. 管理体制完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包括管理规范、管理制度和管理人员的配置。
要建立科学的实验教学管理制度,明确各项管理职责和流程,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和管理的科学化。
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运行模式1.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开放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应具有较高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和教师开展自主学习和研究。
中心应提供充足的实验资源和支持,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提供条件,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实验探究,提供指导和支持。
2.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实践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实验教学活动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学生在实验教学中要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等方式,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创新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应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J ournal of J iamus i Education Ins titute2010年第5期总第100期No.5.2010Sum 100Practical teaching of opening the labor atoryL in Dan-qiong(Guang do ng Polytechnic Co llege of A griculture,Industryand Business,GuangzhouGuangdong,510507,China)Abstract:This paper po inted o ut the meaning of o pening labo rato ry.Through food majo r the practice of o pening labo rato ry,it was found opening labo rato ry contribute mo re to cultivating the practice ability and the inno vatio n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and analy zed the existing problem s.Key words:lab-o pening ;practicalability ;the spirit of inno vatio n;ex isting problems[责任编辑:徐达]实验室开放教学实践林丹琼(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507)摘 要:指出实验室开放的意义,同时通过食品专业实验室开放教学的实施情况表明:实验室开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创新能力,并提出在实验室开放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实验室开放;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存在问题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95(2010)05-0187-01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林丹琼(),女,广东饶平人,从事食品科学方向的研究。
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摘要]文章阐述了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指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有效方式是加强实践环节,分析了高等学校计算机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和面临的各种新挑战,提出构建一个递进式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并详细论述了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及具体实施策略和方法。
搭建递进式立体化的实验环境,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完成认知与兴趣—素质与能力—思维创新转变。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一、引言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应仅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实践教学正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意识、掌握科学方法、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最佳方式。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通识必修课,分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两门课程,总学时为128学时,其中实践课占64学时。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操作类知识占到全部教学内容的56%,见右图。
由此可见,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尤为重要。
这里的“实践”不是“实验”,即不是要将理论知识进行验证的实验,而是让学生从教学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并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素养,进而能够应用于专业领域的研究,最终形成一种计算思维的习惯,而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将使人受益终身。
二、现状分析随着目前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的普及,以及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大学计算机基础在现阶段仍然面临一些新的情况:1.通识课学时逐年减少。
当前各高校都面临着专业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在有限的教学时数的压力下,纷纷减少通识课程的教学时数。
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学时由开设之初的160学时逐年减少至现在的128学时。
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王明清【摘要】高校实践教学基地构建,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他们使命感和责任心,激发他们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然而目前,高校的实践教学还存在着种种问题,要解决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遵循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原则,对高校实践教学基地的构建方法及其运行方式进行探索,采取对策,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工作,树立实践育人意识,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以期达到育人目标。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ba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very important for training and improv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strengthening their sense of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stimulating their study enthusiasm, and enhancing their team spirit, innovative awareness and hands-on ability. However, at present there still exist various problems in practical teaching In order to solve them. it needs to stick to the principle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design, and explore the constructing method and operating form of practical teaching bases. It should adopt measures, strengthen practical teaching work, establish practical education awareness, and strengthen the Waining of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uon ha hope to achieving the goal of education.【期刊名称】《辽宁高职学报》【年(卷),期】2011(013)008【总页数】3页(P66-68)【关键词】实践教学;教学改革;教学体系;教学质量【作者】王明清【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10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科学技术发展,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构建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摘要:目前,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工程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建立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黑龙江工程学院通过更新教育理念,重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创新产学合作机制,加大“双结构”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构建了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关键词: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实践一、我国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实践教学的教育性和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其比理论教学更加接近工程教育的本质,因此,实践教学理所当然成为工程教育改革的重点,决定着工程教育改革的成败。
但多年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方面还普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实践教学观念滞后当今时代,很多的工程项目都是浩大而复杂的项目,其知识领域涉及众多学科,甚至很多的工程项目需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具有“大工程”的理念、多学科的视野、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人文情怀及工程组织素养等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以适应和胜任复杂多变的工程环境。
工科院校已经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但还存在实践教学观念滞后的问题。
突出表现在:“大工程”教育理念淡薄,实践教学的开放性不够,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仅仅局限于注重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几个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学生“大工程”理念的形成、多学科的视野以及良好的人文情怀、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几个实践教学环节就能实现的,必须将其贯彻到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及工程素质。
2、实践教学比重偏低,实践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比重偏低,通常不到30%,有的甚至只有20%左右,并且在实际操作中,很多高校还存在缩短实践教学学时,删减实践教学内容等现象。
而且,就目前来讲,我们的很多基础实验教学主要是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较少,学生实际动手设计与操作机会较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存在“被动参与”的弊端,这种被动的实验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
开放式工程训练教学改革与创新[摘要]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对于人材的要求越来越效益化。
预示着现代社会要求大学毕业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创新精神。
为顺应社会和时代的这一需要,工程训练中心探索了一套开放式实践教学的新模式。
[关键词] 开放工程训练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工程素质、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它是其它任何形式都不可替代的,也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工科院校更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
为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工程应用能力,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为培养满足当今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工程训练中心按照教育部确定的“学习工艺知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新型的课程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科为依托,坚持“以技能为基础,以加工工艺为主线”的指导思想。
根据工程训练中心即有教学又有生产的特点,结合中心的产品攻丝机,提出了系统的开放式实践教学的新模式。
1.拓展实训内容,培养综合素质机械类学生在工程训练中进行四周常规的工程训练,不仅安排了传统的制造技术和现代制造技术的内容。
还结合专业特色增加了板金成型、陶艺成型新的实训项目,增加了线切割特种加工实训项目。
通过传统制造技术和现代制造技术等常规项目的训练,使学生了解和认识现代工业生产方式,了解有关材料成形、机械加工的一般过程,了解常规的加工方法和手段等工艺基础知识,掌握各工种的基本操作方法及基本技能,养成严肃认真的作风。
通过实训,组织纪律观念、安全意识、创新意识等现代工程意识,提高了综合素质。
.2.提高基本技能,增强实践能力通过常规工程训练的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到工程训练中心参加开放式实训,进行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
为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建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摘要:本文从全方位开放大学校园的角度,探讨高等理工院校充分利用区域和行业优势资源,构建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
把企事业单位的教育资源用制度“融进来”,让学生“走出去”,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把优良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纳入能力、素质综合提升的实践教学体系中。
关键词:高等理工院校;开放式实践教学;工程实践;创新能力近年来如何结合行业和区域整合企业中的教育资源,建构合理高度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的一个重大课题;开放大学校园,形成浓厚的科技文化氛围,实施工程教育创新,合纵连横,让学生真正“走出去”进入工业生产环境,成为切实提升学生工程实践效能的重要环节。
一、工程实践教育需要“内”“外”结合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以提升学生工程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摆脱传统校内实践教学教材、实验室(实训基地)和校内教师中心地位的限制,把高校与企业、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对高等学校的空间开放程度、利用地区资源和师生观念的转变具有较高的要求。
目前,高等学校教育空间和内容必须开放,它除积淀知识外,更要与最新科技成果、现代大工业生产相衔接,承载现代工业和高校的互动提升压力。
高等理工院校应主动接纳企事业单位进入校园,让他们真实地参与高校教学、科研、校园文化和校园活动,了解年轻一代教师和学生的想法和行动方向,引导他们与企业发展相连,进行一些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在校园中搭建展示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平台。
同时高校应面对工程教学平台新教师缺乏和工程经验的不足的情况下,在企业聘请“产业教授”共同完成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材编写。
建立开放共享的设备和师资教学运行机制,共同构建实践教学课堂,创新教学方式。
因此,要求高校教师、学生和企业都要转变观念,打破以教师为中心和理论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观念,让实际动手的实践教学回归工程。
二、优化开放式实践教学环境校园是大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地方,强化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工程教育要把大学的空间延伸到企业,并营造一个与之相匹配的大学成才文化氛围。
在理工院校形成开放的实践教学环境是重中之重。
因此,应拓展和丰富校园空间和内容,彰显校园科学—工程—技术能力与人文素质一体双面的新特色。
1.开设名人创新能力讲坛,形成科技文化氛围年轻学生对成才的无限向往,一定程度上对学校“大师”和社会“名人”有崇拜。
据调查,很多学生选择某一所大学就是因对其学校老师的喜爱。
所以,高校可开设名师名人讲坛,激发学生对成功依靠能力和创新的认同感,形成一种特殊崇尚实践中提升能力的学术文化氛围。
西南科技大学地处中国科技城(绵阳),有丰富的、潜在的、密集的教育资源和高科技人才,为学校建构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科技文化氛围,提供了优质的师资;也为学校开展开放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提供了平台。
在课程前期邀请绵阳高科技“名人”进行工程技术讲坛和研讨会,“围绕课程进行拓展的实践项目探讨,传授工程技术和商务管理的集成知识,并启发学生寻找新问题、新思路”,激发学生参与工程实践的热情。
2.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提升师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高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给予教师、学生一个培养提升创新能力的舞台。
我校积极加入“卓越工程师计划”,与长虹和东汽等特大型企业,在企业原有培训中心的基础上共同建立工程人才教育中心,以“双方自愿,资源共享,成才为本,互利提升”的运作机制,让学生在企业联合培养1~2年,以实践课程为主,再请企业高级工程师指导。
学生混编进入工作岗位,学分和成绩由工程指导小组认定,学校和企业共同颁发培养证书。
这种联合培养工程人才的新模式,有效地提升了毕业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
学校在利用科技文化周等活动建立一个科技成果展示的竞争平台,营造科技文化氛围,提升学校的育人文化内涵的同时,就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学生必须获得科技创新活动4学分,并建立了模块化、柔性化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可根据各自特点和志向自由选择,促进个性特长的发展;创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实行创新实践学分奖励、开办创新实践班,为学生的创新活动开展提供各种条件。
同时,打造了电子设计、数学建模、挑战杯、电子测向、机械创新设计及机器人等精品科技竞赛,凝练典型工程对象,组建了多个师生共建的创新科研团队,以科研项目及科技竞赛活动等工程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创新实践班的学生在近年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电视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这些科研项目和论文、科技活动竞赛、企业工程实践活动、专业认证课程、职业证书资质等都与大学生培养方案中的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综合素质模块的学分建立了互通互认体系,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无缝连接,使工程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步提升。
三、突出特色和重点,整合优势资源,建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1.建立信息化、制度化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建立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就需要应用一系列的管理行为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提高高校实践教学效能。
我校建立了一套与学分制相适应的实验预约机制和分级管理模式,让开放式实践教学管理模块化、信息化、制度化。
学校目前年均51余万人次在网上预约实验,还建立了实验演示系统、虚拟实验系统和微小实验装置系统等,将学生的实验空间扩展到学生寝室等第二课堂。
特别是在灾后重建项目中,学校在全校园建筑内外、空地和运动休闲场所做到高速无线网全覆盖。
教室和机房变为一体,实践教学内容的移动和开放内容完全由学生自主决定,并将学习、预习、实验模拟、预约等时空大幅提升。
在实验教学中实行精细化管理,制订和完善管理程序和制度,并建立实验教学质量标准和实验教学规范。
实现了分管校长、主管部门、各院、实验中心层层落实责任的分级管理模式,进一步改善了高校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2.打造实践教学精品要素资源开放式实践教学中,“放就是要放手让学生自由自主地学习,收就是要把学生的自由与自主引入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及学校教学管理许可的权限内。
它强调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互融互补。
因此,要构建优质课程群,精品课程体系,形成优质实践教材资源。
我校形成了由“现代电子系统设计”、“化学综合设计实验”等多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为龙头的各级实验教学优质课程群,有四川省教学名师4人,组建了实践教学团队。
学校还大力推进教材建设,加大对优秀实践类教材的培育与投入力度。
近三年,教师共主编、参编正式出版教材112部,部分实践教材获奖或成为国家级规划教材。
学校构建了由“国家级工程训练中心”牵头的国家级、省级、校级组成的三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学校实践教学的发展。
3.建设实验室平台,深度挖掘实践教学资源大学生活主要集中在大学校园,所以不能把希望只是寄托在校外实习基地上。
充分挖掘校内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和机会,也是大学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校内实验(践)平台,虽然与真正的工业环境有一定差距,但实验是工科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工程能力。
我校利用自身空间大和自制能力强的优势,建成了与教学体系相匹配、与学科相结合的37个本科实验中心(室)以及“核废物与核技术”、“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先进制造技术”等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同时,与董事单位共建共享实验室16个,构建出学科、专业、公共三级实验教学平台。
每年有大量的本科生、研究生进入实验室深入的学习、研究,创造了丰富的科技成果。
近年来,在实验室建设和实践课程体系设计中,学校自制研发了700多台套设备,开发150多项实验项目。
在首届全国高等学校自制教学仪器设备展示中,获得优秀成果奖两项。
4.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建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按照“注重基础、强化训练、加强综合、培养能力”的基本原则,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和办学特色,构建具有“一个目标,二个结合,三个层次,四年连贯,五个保障”特点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
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原则,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校内培养和校外实践锻炼相结合;搭建与人才培养方案相对应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这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框架;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连续四年不间断的实践技能训练。
四、立足区域和行业,合纵连横,共建校外实习基地西南科技大学所在的绵阳市不仅拥有各类科研机构,如中国物理工程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与发展中心、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等474家,还拥有诸多高科技产业实体,如长虹、九洲、华晨等300多个企事业单位。
学校充分利用董事会制度,形成了“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的特色模式,有效整合地方优势资源,与上述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160余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学生有机会走出课堂,走向实践教学基地,亲身去感受企业的管理和工业运行模式等等。
师生结合真实的实践现场和企业的一线需求,进行“真刀真枪”的战斗。
与企业联合的开放式教学体系,在高校工科实践教学中,可以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效能。
西南科技大学积极营造浓厚的与企业一体的跨校园科技文化氛围,塑造大学校园开放的实践教学环境,在浓厚的跨校园科技文化氛围和优质的实践教学体系和环境中,拓展学校学生工程实践的空间和纬度,快速推进了学校“质量工程”建设,并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1] 陈杰平,谭志静,张华. 浅析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 职业教育研究,2008(3).[2] 黄翔. 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的实践教学特色[J]. 教育评论,2009(5).[3] 韩国军,曹雷. 刍议新时期地方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0).[4] 董发勤,彭煜,晏斌. 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8).[5] 沈显庆. 培养“双师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6] 王建伟. 新时期综合型大学实验实践教学模式与创新[J]. 科技管理研究,2010(11).[7] Vural Hoşgörür, Pınar Bilasa. The Problem of Creative Education in Information Society.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2009)713-717.[8] Anca Munteanu, Iuliana Costea, Adrian Jinaru. Developing Links in Creative Group Training at University.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2010) 1825-1829.[9] 董发勤. 科学设计夯实特色构建本科新型知—能—素质体系[N]. 西南科技大学报,2010-1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