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的病理特征及其防控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525.19 KB
- 文档页数:5
近年来,随着我国水产养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地区开始发展高密度水产养殖,这导致鱼类相关疾病暴发较为常见。
指环虫是危害我国水产养殖的主要寄生虫之一,其主要寄生于鱼类的腮部,大量寄生可导致宿主出现严重的机械性损伤,同时与宿主争夺营养,严重时导致鱼类死亡。
嗜水气单胞菌属弧菌科气单胞菌属,其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为重要的人畜共患性病原,该病原亦可感染鱼类,给渔业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汨罗市位于洞庭湖东畔、汨罗江下游,当地水产养殖业发达,但随着渔场养殖密度加大,养殖鱼群发生疫病的情况十分常见,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020年5月中旬,汨罗市磊石乡某渔场养殖部分草鱼开始发病,笔者前往该渔场对发病鱼群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观察,同时采集部分病变组织样品进行实验室诊断,确定该场鱼群发病原因,通过进一步药敏试验确定发病菌株的药物敏感性,为药物防控本次疫情提供了科学依据。
1发病情况汨罗市磊石乡某养殖户用池塘养鱼约5年,池塘面积为10亩左右,池塘水深为1.7-2.0米,但池底有大量的淤泥,平均2年对池塘进行一次淤泥清除。
池塘水源为旁边的河流,但水质较差。
该场饲养育苗规格为28-30尾/kg,共放养草鱼种约500kg,同时搭配鲢鱼和鳙鱼苗若干。
2020年5月中旬,场长发现部分鱼群活动缓慢,采食不活跃且反应迟钝,次日池塘边有漂浮死亡的草鱼。
场长自行配药后喷洒在池塘,但治疗效果不佳,每日○曾献良2020-22--59均有若干草鱼死亡。
2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打捞5尾消瘦且缓慢游动的发病草鱼进行观察,发病草鱼鱼鳍无分叉,但体表有较多粘液,且无光泽,鱼鳃处粘液较多,鱼鳃丝有出血或充血,甚至腐烂现象。
对病鱼进行剖检,发现其肠道粘膜有充血或出血,且肠道内有大量分泌物,但肠道内未见饲料,而其它脏器病变不明显。
3实验室诊断3.1病原诊断分别刮取病鱼表面粘液、鳃丝和肠道内容物初步处理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发病草鱼表面粘液和肠道内容物中未发现可见虫体,但在鳃丝中可见大量蝇蛆状虫体,为指环虫。
鱼类细菌性败血病的防治技术作者:白二元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7年第20期近年来,在我县养鱼户频频报道鱼类发生细菌性败血病(又称暴发性出血病),尤其是小水库养殖鱼类发病普遍。
给养殖户带来巨大损失。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总结了部分鱼病防治措施,现介绍如下,供大家共同学习。
一、细菌性败血病的病原菌及致病条件病原: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鲁克氏耶尔森氏菌等多种病原菌。
报道中嗜水气单胞菌病原多见且危害严重。
嗜水气单胞菌菌体呈杆状,两端钝圆中轴端直,单个散在或两两相连、能运动,极端单鞭毛无芽孢,无荚膜。
革兰氏染色阴性。
适宜生长温度4~40℃之内,最适生长温度为25~37℃。
生长适宜的pH值5.5~9.0。
二、症状及流行情况主要症状:患病早期,病鱼主要表现为口腔、腹部、鳃盖、眼眶、鳍及鱼体两侧呈轻度充血症状。
随着病情的发展,上述体表充血现象加剧,甚至肌肉呈现出血症状,眼眶周围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红肿。
鳃丝灰白显示贫血,严重时鳃丝末端腐烂。
剖开腹腔,腔内积有黄色或红色腹水,肝、脾、肾充血出血肿大,肠充血、肠道充气且无食物,表现为肠炎。
流行季节:该病从3月初至11月份均有流行,尤以水温为25~30℃发病最为严重。
危害的淡水鱼类有鲫、鳊、鲢、鳙、鲤、草鱼等,患病率可达70%以上,死亡率为10%~80%。
发病严重的养殖场发病率高达100%,死亡率高达80%以上。
二、发病特点该病在我县几年来呈现多发势头,主要发生在小水库,集中在6-9月份,感染鱼类主要为花白鲢、鲤鱼及鲫鱼,其它鱼类几乎不感染,且花白鲢与鲫鱼或花白鲢与鲤鱼并发。
发病时间常在突变天气或雨后出现洪峰时。
发病初期症状往往不明显,常被养殖户忽略。
一般情况下2~3天后开始出现死鱼8~10尾,首先花白鲢出现死亡时症状不明显,但鲫鱼或鲤鱼表现出明显充血或出血症状。
之后逐渐增多,且症状明显。
三、疾病诊断细菌性败血病的诊断,主要根据发病鱼种群、体表症状、病理变化及流行时间、温度等特征可作出初步诊断。
鳜鱼鲈鱼黑鱼等经济鱼类常见疾病概况鳜鲈鳢是我国重要的淡水优质养殖鱼类,其养殖业发展迅速,为我国水产养殖业提质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养殖鱼类病害问题也日渐突出。
一、细菌性疾病1.气单胞菌病(1)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
气单胞菌病是鳜鲈鳢常见的一类细菌性疾病,其病原常见种类包括嗜水气单胞菌、维氏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舒氏气单胞菌等。
(2)症状及流行病学(见表1)。
(3)诊断与检测。
目前,嗜水气单胞菌多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和分型。
有研究建立了双基因PCR检测方法,以16srRNA和exu为靶基因,对维氏气单胞菌进行检测。
(4)防控措施。
当前我国对气单胞菌病的防治主要依赖于定期消毒和使用抗菌剂,但该类菌适应能力强,很容易产生耐药性,使用药的剂量越来越大。
一般用生石灰或二氧化氯、二溴海因,全池泼洒一次进行消毒。
2.黄杆菌病(1)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
柱状黄杆菌病是一种全球性危害极广的细菌性病,是鳜鲈鳢等重要养殖鱼类的主要病原。
柱状黄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细长杆菌,大小形态一致,在培养基上会出现假根状,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28~30℃。
(2)症状及其流行病学。
鳜鲈鳢感染柱状黄杆菌后,主要病变部位在鳃和体表,表现为鳃盖内发炎充血,中间部分常被腐蚀成一圆形或不规则行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
感染黄杆菌的鱼鳍条会出现缺损。
当水温超过25℃时,鱼体开始发病,通常从4月份开始,夏季发病率和死亡率更高,入秋后病势变缓和,在水温15℃以下的10月下旬不再发病。
(3)诊断与检测。
有四种方法可以检测柱状黄杆菌:①观察临床症状,取样涂片镜检;②生化特性检测;③特异性抗体诊断;④ DNA 测序。
用柱状黄杆菌的16SrRNA特异性引物PCR的方法可以迅速、准确地进行诊断。
(4)防控措施。
黄杆菌病治疗中主要用浸泡方式进行体表消毒。
发病鱼池消毒用l~1.5g/m3漂白粉或0.5~0.7g/m3二氧化氯全池泼洒消毒2~3次,内服抗菌中草药+抗菌素+VC(3~5d),可以起到一定效果。
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的防治技术随着水产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养殖水环境的逐渐恶化,病害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特别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表现得尤为突出,其中细菌性败血症是目前发病率最高、造成损失最大的疾病,笔者在服务过程中发现很多用户出现鱼病后都是盲目用药和滥用药,不但不能控制鱼的死亡数量,还因破坏了养殖水环境造成死亡的进一步加剧,甚至带来毁灭性的损失。
现将该病的相关情况概述如下:1、发病条件细菌性败血症俗称暴发性出血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等细菌感染引起。
发病的原因是由于鱼池多年未清塘、淤泥厚、水质恶化,致使病原菌、寄生虫大量孳生。
特别是高温季节,长期不关注水质调控,造成鱼池的氨氮、亚硝酸盐含量很高,可诱发该病。
突然地大量换水或暴雨造成大量外源水进入可诱发疾病。
鱼体体质下降也是致病原因之一。
2、危害情况主要危害银鲫、白鲫、团头鲂、鳊、鲢、鳙和鲤鱼等多种淡水养殖鱼类。
此病在我国淡水养鱼地区广泛流行,流行季节长,发病率高。
池塘、湖泊、水库、网箱等水域均可发生此病。
一般首先是水体里的白鲢、鲫鱼发病,随后鳙鱼、草鱼、鲤鱼均会发病,甚至连水体里的野杂鱼都会发病,最后造成暴发性的批量死亡。
3、疾病的症状和诊断发病早期对鱼类吃食没有影响,但会表现出饲料喂的越多鱼死亡越严重。
主要是因为细菌感染健康鱼体后进入鱼的肌体组织,造成红血球溶血,体内携氧的红细胞数量减少,过多投喂后鱼体消化饲料需要消耗大量氧气,此时会因组织肌体缺氧而窒息死亡。
后期病鱼厌食或不摄食,静止不动或在塘边狂游、乱窜,最终直至衰竭而死。
病鱼的上下颌、口腔、鳃盖、眼睛、鳍基及鱼体两侧充血。
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积有淡黄色或红色浑浊腹水。
病鱼严重贫血,鳃发白,肝、肾的颜色较淡,呈花斑状。
有的病鱼鳞片竖起,肌肉和鳔壁充血。
因病程长短及疾病的发展情况、病鱼的种类及年龄不同,病鱼的症状为多样性。
根据池鱼活动、摄食和病鱼症状以及流行情况,可对该病做出诊断。
细菌性败血症鱼病的防治方法一、细菌性败血症的病原、症状与危害对象。
该病主要由嗜水气单胞菌、鲁克氏耶氏森氏菌等为主的多种细菌。
其主要症状是,患病早期,病鱼的口腔、头部、胸腹部、眼眶、鳃盖表皮和鳍条基部充血,鳃丝溃疡、充血,严重者鳃丝腐烂。
剖开腹腔有黄色或红色腹水,肝、脾、肾、胆囊肿大,有的鱼肛门红肿并伴有液体溢出,病鱼全身病变,在水中行动迟缓或阵阵狂游。
危害对象主要有各种鲫鱼、团头鲂、鳊鱼、鲢鳙、黄鳝、鳜鱼、鲤鱼等。
二、细菌性败血症发病的主要原因。
一是水质恶化,池底淤泥过多,投饵施肥过量,鱼池水质、底质恶化,水的透明度小、溶氧低,使养殖鱼类长期生活在恶劣环境中,导致鱼体免疫系统紊乱、病原乘虚而入。
二是鱼类营养失衡,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长期喂单一品种饵料,这样某一物质的过多与过少均会造成鱼类相关机能的紊乱失调,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发育和病害的发生。
三是由于长期近亲繁殖,造成品种退化和抗病力下降。
四是防范不当,在养殖中没有做好对鱼池、鱼种、食场、工具和水体的消毒工作,投饵未按照“四定”的科学投喂法,加之现在各种水体都在养鱼,养鱼者缺乏防病知识,将病死鱼乱扔,造成鱼类被动受感染患病。
三、预防措施。
一是做好鱼池清塘清毒工作,去除池底过多淤泥,在鱼种放养前10天,每667m2水面(水深10cm)用80~100kg生石灰全池泼洒。
二是严禁长期近亲繁殖,保证放养健壮和抗病率高的苗种。
三是鱼种下池前用15~20g/m3的KmnO4溶液或3~5%的食盐水浸浴20分钟左右,以杀灭鱼种体表病原体。
四是放养密度及搭配比例应根据当地条件、饲养管理技术水平及防病能力等因素而定,密度不宜过大。
五是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泼洒生石灰及加注新水,有条件的适时开增氧机,不断改善水质,坚持“四看”、“四定”的科学投喂方法,提倡少投多餐,尽量投喂天然优质混合饲料,不喂变质有毒饲料,保证让鱼吃饱、吃好,提高鱼体抗病力。
六是做好对水体、食物、工具的消毒工作。
《水产养殖》2019年第2期综述doi:10.3969/j.issn.1004-2091.2019.02.017气单胞菌属(A eromonas )是一类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杆菌,它们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不仅存在于淡水河流、沿海等地,还存在于自来水中,是一种人-鱼-兽共患的条件致病菌。
目前共有1个科名,1个属名以及27个种名或亚种名。
根据生长发育所需温度范围及是否拥有运动能力分为2大类:1〇嗜温有动力气单胞菌,如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 )、维氏气单胞菌(A.veronii )和温和气单胞菌(A.so 原bria );2〇嗜冷非运动性气单胞菌,如杀鲑气单胞菌(A.salmonicida )及其亚种。
嗜冷非运动性气单胞菌对水产养殖业危害巨大,可引起鲑鱼、大菱鲆和鳕鱼等鱼类感染性菌血症和溃疡性疾病。
而嗜温有动力气单胞菌相比较嗜冷非运动性气单胞菌,其危害更为严重,临床表现也有多种形式。
除慢性感染表现为皮肤溃疡外更多的是急性或亚急性感染,其表现以全身出血为主要特征的败血症,传染性及病死率极高,严重制约水生动物养殖业的健康发展[1-6]。
1气单胞菌的流行现状气单胞菌是条件致病菌,在某些环境胁迫情况下,气单胞菌可引起鱼类发病,它是养殖水生动物暴发性传染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能感染淡水主要养殖品种[7]。
1.1鱼类气单胞菌能引起青、草、鲢、鳙、鲤、鲫、鲂等大宗淡水鱼类发病,同时也会感染诸多名特优鱼类。
西伯利亚鲟、施氏鲟感染维氏气单胞菌后病死率极高,体征表现为行动迟缓、不吃食、肌肉溃烂、肝肾发黑糜烂等;嗜水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可引起斑点叉尾鮰患上腹水病;日本鳗鲡感染维氏气单胞菌后大面积发病,主要症状为腹部肿胀,鳍充血,肝肾肿大,脾脏失血等,病死率高;泥鳅感染维氏气单胞菌后的症状以出血溃疡为主,且病死率高达60%;2009年至2011年土耳其黑海附近的两个鲈鱼养殖场的鲈鱼经细菌性病原发生频率分析发现,维氏气单胞菌是该养殖场发病的主要病原,占比达到65%[8-13]。
这个病祸害了鲫、鲢、鳙等鱼,死亡率可达100%!高发季如何诊断和防治?近期,各地鲫、鲢、鳙等淡水鱼暴发性出血病、暴发性败血病等恶性鱼病频发或开始发病蔓延,可以说,该病是我国淡水池塘鱼类养殖中危害种类最多、流行地区最广、发病率最高、经济损失最大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那么,到底该如何诊断和防治呢?鱼类暴发性出血性败血病的诊断淡水鱼暴发性出血病又称细菌性败血症,由嗜水气单胞菌及温和气单胞菌引起。
淡水鱼类暴发性出血病是危害鱼的种类最多、危害鱼的年龄范围最大、流行地区最广、流行季节最长、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流行时间为3-11月份,6-9月份是该病的高发季节;在水温9-36℃均有流行,尤以24℃以上流行严重。
该病从发现死鱼至大批量死亡仅1-3天的时间,死亡率可达30-90%。
危害对象主要是鲤、鲫、鲢、鳙、团头鲂、鳜、乌鳢、鲮等鱼类,从夏花、鱼种到成鱼均可感染。
不仅精养池塘发病,网箱、网拦、水库养鱼等也有发生。
•一、流行季节流行季节在4~10月份,流行高峰期在5~8月份。
其病情来势猛、流行面广,加之并发细菌性烂鳃、赤皮等疾病,严重威胁渔业生产。
•二、主要症状主要表现为口腔、颌、眼眶、鳃盖及各鳍条充血,体表充血呈斑点状出血,鳃苍白或紫色,鳃丝肿胀,多黏液,眼突出;有些病鱼腹腔积水,肠道有炎症,肛门红肿,胆囊肿大等。
该病可划分出四种病型:①急性甲型。
急性暴发,呈出血性败血症状,1~2天内迅速致死。
发病预兆,先在池塘等水域沿岸,集结许多鱼、虾及鳑鮍鱼等小型鱼类,其下颌、鳃盖、腹部充血,肛门红肿,游动缓慢,鱼体背变深黑色。
继之,白鲫、鲢、鳊、鲤、鳙等依次暴发,病鱼失去平衡,上下翻滚,鱼体各部出血致死。
②急性乙型。
鱼体水肿,鳞片突起或竖立,腹部膨大积水,体表有水泡及脓肿症状。
发病预兆与甲型类似。
③慢性型。
鱼体外有出血点、水泡及溃疡,并逐渐形成疖疮等。
④潜伏型。
鱼体外观无症状或无明显症状。
至潜伏后期,出现食欲减退、厌食等。
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美洲鳗鲡的病理变化观察[摘要]本研究利用嗜水气单胞菌攻毒感染美洲鳗鲡,采集鳗鲡肝、脾、肾、心, 观察鳗鲡经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各脏器发生的组织病理变化,从组织病理学角度研究嗜水气单胞菌对美洲鳗鲡的致病性。
结果显示,经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鳗鲡各脏器组织细胞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
心脏中心肌细胞空泡化,心肌纤维浑浊肿胀,颗粒变性,心肌横纹模糊不清。
肝细胞脂肪变性,胞浆内充满空泡,部分肝细胞坏死,肝组织间有含铁血黄素沉着;脾脏组织疏松,淋巴细胞数量变少,红细胞大量分布在脾髓中,静脉管中充满大量红细胞,单核细胞和浆细胞;肾小球坏死裂解,结构消失,部分坏死细胞脱落至肾小囊腔中,集合管上皮细胞肿胀,颗粒变性,部分上皮细胞脱落进入管腔中。
关键词:人工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美洲鳗鲡组织病理变化Histopathological changes of different organs of American eels (Anguillarostrata) infected by Aeromonas hydrophilaAbstract :To study the pathogenicity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infection of Aeromonas hydrophila to farmed American eels,The Aeromonas hydrophila were used to infect American eel and collected spleen,liver and kidney of the moribund ee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eel tissue organs are different degrees of pathological changes by Aeromonas hydrophila infection.The heart showed that the Cardiomyocytes became vacuolization and Myocardial fibers were cloudy swelling,and granular degeneration, myocardial stripes were blurred;the liver cell was full of vacuoles because of steatosis,some part of them were necrosis,Hemosiderin was came into being between the liver tissue;spleen lymphocytes reduced significantly ,a large number of erythrocyte appeared in red pulp,the vein contained a lot of erythrocyte and monocyte;the structure of renal disappeared because of necrosis,some necrosis cells shedding into renal cysts, The epithelial cells were swell and particals in Collection tube, some epithelial cells shed into the lumen.Key words:Anguilla rostrata Aeromonas hydrophila Artificial infection Pathological changes目录引言 (1)1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鳗鲡 (2)1.2 细菌来源 (2)1.3 人工感染和脏器材料的采集 (2)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1.5 包埋剂的配制 (3)1.6 包埋块的制作 (3)1.7 玻璃刀的制作 (4)1.8 半薄切片的制作和染色观察 (4)1.9 超薄切片的制作和染色观察 (4)2 结果 (5)2.1 鳗鲡的解剖病理变化 (5)2.2 鳗鲡心脏的组织病理变化 (5)2.3 鳗鲡肝脏的组织病理变化 (5)2.4 鳗鲡脾脏的组织病理变化 (5)2.5 鳗鲡肾脏的组织病理变化 (5)3 讨论 (6)4 结论 (7)致谢语 (7)参考文献 (8)图版说明 (10)引言美洲鳗鲡(American eel, Anguilla rostrata)为辐鳍鱼纲鳗鲡目鳗鲡亚目鳗鲡科中的一种。
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对鲫鱼的免疫效果
嗜水气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水生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水体中。
它对鲫鱼等鱼类具有强烈的致病力,可以引起严重的疾病,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防控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研究人员开发了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并进行了免疫效果实验。
实验中,选择健康的鲫鱼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尾鱼。
其中一组作为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另一组注射经灭活的嗜水气单胞菌制备的疫苗。
每周观察和记录鱼的免疫指标和生理状况,连续观察4周。
实验结果显示,注射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后的鲫鱼明显表现出良好的免疫效果。
在免疫指标方面,注射疫苗组的鱼体内IgM抗体水平明显升高,表明其免疫系统被激活并产生了针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抗体。
疫苗组的鱼体内白细胞数量也明显增加,表明免疫系统的细胞免疫功能得到了增强。
在生理状况方面,注射疫苗组的鱼体重增长速度更快,体长增长更为显著,鱼体的食欲和活动性也更高。
而对照组的鱼则存在明显的食欲不振、活动力减退等症状,甚至有鱼只死亡的情况出现。
这些结果说明,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对鲫鱼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态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能够有效提高鲫鱼的免疫功能,并显著促进其生长发育和健康状态。
这为控制鲫鱼嗜水气单胞菌感染提供了重要的防控手段,对提高鲫鱼养殖业的生产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对鲫鱼的免疫效果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是一种常见的水生细菌,在水产养殖业中广泛存在。
这种细菌可以引起鱼类的多种疾病,尤其是对鲫鱼的危害最为严重。
为了控制和预防这种疾病的发生,科研人员研发出了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通过免疫方法来提高鲫鱼的抗病能力。
本文将重点探讨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对鲫鱼的免疫效果。
我们需要了解嗜水气单胞菌的致病机理。
嗜水气单胞菌能够产生多种毒性物质,如溶血素、外毒素和内毒素等,这些物质对鱼体组织和免疫系统都具有破坏作用。
当鲫鱼受到感染后,嗜水气单胞菌会侵入鱼体,引起免疫系统的应激反应,导致白细胞数量减少、白细胞功能异常等现象。
嗜水气单胞菌还会引起鱼体的内脏病变,如肝脏和肾脏的坏死、出血和溃疡等。
控制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对鲫鱼的免疫效果至关重要。
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是一种通过灭活嗜水气单胞菌制备而成的疫苗。
疫苗中的嗜水气单胞菌已经失去毒力,不会引起鱼类的感染。
疫苗的制备过程主要包括嗜水气单胞菌的培养、灭活、提取和制剂等步骤。
研发者在制备疫苗时要充分考虑到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和研究来确定最佳的制备条件。
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对鲫鱼的免疫效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鲫鱼的免疫力,使其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感染具有更强的抵抗力;二是减轻鱼体的病变程度,限制疾病的发展。
研究表明,经过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免疫的鲫鱼在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白细胞数量和功能都有所提高,使得病原菌的侵入和繁殖受到了限制。
疫苗也能有效地降低鱼体的病变程度,减轻病情的严重性。
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对鲫鱼的免疫效果是显著的。
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疫苗的制备过程相对复杂,需要大量的研究资金和设备支持。
灭活疫苗在免疫过程中的抗原性较低,鲫鱼的免疫反应可能会相对较弱。
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只能提供对嗜水气单胞菌的免疫保护作用,对其他病原微生物的保护效果有限。
第29卷第3期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 29 No. 3 2017年9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p. 2017
doi: 10.3969/j.issn.1672–6146.2017.03.008
鱼类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的病理特征及其防控措施 唐英, 夏虎, 陆风辉, 姜吉刚, 罗玉双, 杨品红 (湖南文理学院 水产高效健康生产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湖南 常德, 415000; 湖南文理学院 环洞庭湖水产健康养殖及加工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湖南 常德, 415000; 湖南文理学院 动物学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湖南 常德, 415000)
摘要: 嗜水气单胞菌为水产养殖中一种常见的致病菌, 能引发养殖鱼类暴发细菌性败血症而造成大量死亡, 给水产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阐述了鱼类在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的病理特征、内部组织损伤及在水产养殖中对嗜水气单胞菌的防控措施, 以期为鱼类的健康生态养殖提供指导。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 病理特征; 鱼类免疫 中图分类号: S 968.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6146(2017)03–0033–06
The effect of Aeromonas hydrophila on fish pathogenicity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Tang Ying, Xia Hu, Lu Fenghui, Jiang Jigang, Luo Yushuang, Yang Pinho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Efficient and Health Production of Fisheries in Hunan Province,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Changde 415000, China; Key Laboratory of Health Aquaculture and Product Processing in Dongting Lake Area of Hunan Province,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Changde 415000, China; Zoology Key Laboratory of Hunan Higher Education,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Changde 415000, China)
Abstract: Aeromonas hydrophila is a common pathogenic bacteria in aquaculture which can give rise to bacterial septicemia, and it can make mass fish dieoffs and bring huge economic losses to the aquaculture industry. Based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fish pathological feature and internal tissue damage after infected Aeromonas hydrophila, an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Aeromonas hydrophila in aquaculture are expounded. Key words: Aeromonas hydrophila; pathological feature; fish immunology
随着近些年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 在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大面积推广的同时, 鱼类疾病频频暴发, 严重威胁了水产养殖业。嗜水气单胞菌引发的细菌性败血症是危害淡水鱼类地区最广、水域类别最多、危害养殖鱼类种类最多、流行季节最长及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一种鱼病。除了鱼类之外, 也严重威胁着其他水产养殖品种, 如虾、蟹、鳖等的养殖。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养殖鱼类常常因防治措施不到位或未及时发现, 从而导致大量死亡,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 嗜水气单胞菌简介
嗜水气单胞菌是一种模式菌, 属弧菌科气单胞菌属, 有嗜温有解氨亚种、嗜水亚种和不产气亚种,
通信作者: 夏虎, xiahu@webmail.hzau.edu.cn。收稿日期: 2017–05–19 基金项目: 团头鲂免疫球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免疫机能的研究(15BSQD11)。 34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 其中解氨亚种赖氨酸脱羧酶阳性, 嗜水亚种和不产气亚种赖氨酸脱羧酶阴性。嗜水气单胞菌为革兰氏阴性菌, 单个或成双排列, 短杆, 直或钝圆, 两端弯, 没有芽孢和荚膜[1]。嗜水气单胞菌的血清型有4种抗原, 包括不耐热K抗原、耐热O抗原、鞭毛H抗原以及菌毛抗原。Ewing等发现血清型嗜水气单胞菌共有9种H抗原和12种O抗原, 每一种抗原又能进一步分型[2]。荷兰国立公共健康和环境卫生研究院
(NIPHEH)分出了30个O抗原血清型, 日本国立康复研究院(NIH)分出了44个[3–4]。在NIH基础上,
Thomas等人又增添了52个O抗原血清型, 并且得到主要血清型O34、O17、O16、O11、O3, 其中O34、
O16、O11毒力很强, 常见于人源分离株, 而O11、O16、O34主要使鱼致病 [5–8]。
嗜水气单胞菌为一种人畜共患菌, 其在动物及人类的食物链中广泛分布, 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9–11]。
2 鱼类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的病理症状及其免疫指标的变化 2.1 病理症状 绝大多数淡水鱼均能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其主要症状表现为摄食下降、活力减弱, 随后出现为呼吸加速, 感染部位红肿, 随着感染时间的增长, 鳍基部、口部、鳃裂后部均会有出血症状, 眼球外突, 身体失去平衡, 极易捕捉, 出现侧翻、头仰等濒死症状, 继而死亡[12–14]。内部病理表现为头肾出现空泡, 动
静脉管壁细胞溶解, 肾小管坏死、崩解, 部分肾小管萎缩, 肝脏出现部分肝细胞解体, 实质结构呈现空泡化, 导致局部性坏死, 脾脏也出现组织严重坏死, 内部淋巴细胞及其他细胞溶解, 同时, 肠内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 肌肉层结构松散, 皮肤的上皮细胞脱落, 有的细胞直接死亡[15–16]。 2.2 嗜水气单胞菌对鱼类免疫功能的影响 鱼类免疫系统包含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其中鱼类的特异性免疫机制不健全, 发挥效应很弱, 在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初期无法形成抗体, 因此主要靠鱼类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来防御侵染[17]。非特异性免疫因子主要包括白细胞、NBT阳性细胞、溶菌酶等。鱼类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 其非特异性免疫指标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18]。对鲫鱼进行腹腔注射感染嗜水气单胞菌, 发现鱼体内白细胞
数目先增多再减少而后增加, 该变化与其感染初期的代偿性应激、后期的菌种入侵以及之后的免疫系统逐渐恢复密切相关, NBT阳性细胞数量则与嗜水气单胞菌剂量成正比, 浓度越高, NBT数量增高比较明显, 否则无明显的数量变化, 而溶菌酶的活力一般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但12 h之后溶菌酶活力变化不显著[19]。张伟妮[20]对日本鳗鲡进行腹腔注射嗜水气单胞菌感染, 发现其血液中红细胞较对照
组未见显著差异, 而白细胞数则先升高, 在第5 d时表现出极显著差异, 接着白细胞数目逐渐下降, 在21 d时低于对照组, 其粒细胞则随着白细胞数目的增加而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可能与粒细胞本身的吞噬和趋化作用有关。
3 防控措施及其可行性 3.1 抗生素 抗生素是通过抑制或杀死肠道微生物来促进动物生长和提高饲料转化率, 同时强化某些氨基酸的利用, 然而滥用抗生素会产生抗药菌株, 也会有一定体内残留的问题[21–22]。苏振霞等[23]发现乳酸恩诺沙星和盐酸恩诺沙星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杀菌效果较好, 其对该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1.953和0.977 μg/mL, 最低杀菌浓度(MBC)都为7.183 μg/mL。卢静等[24]发现恩诺沙星、氟苯尼考以及诺氟沙星
对嗜水气单胞菌的MIC分别为0.005、0.625和0.04 μg/mL, MBC为0.01、0.0625和0.04 μg/mL。上述实验结果的差异可能与菌种来源以及具体的实验方法有关。嗜水气单胞菌耐药性较强, 不同种类的抗生素耐药率也存在差别, 且不同种类的鱼, 养殖模式不同, 其耐药率存在相应的差异。蔡丽娟等[25]发现水
产致病菌对庆大霉素、头孢他啶和丁胺卡那敏感性强, 耐药率为0, 对利福平、强力霉素、四环素、萘啶酸、恩诺沙星的耐药率均超过40%, 耐药现象严重, 而对克林霉素、青霉素、舒巴坦为100%耐药。因而在水产养殖中, 抗生素在鱼类疾病的防控过程中需科学使用, 防止鱼体的药物残留以及病原菌的耐药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3期 唐英, 等: 鱼类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的病理特征及其防控措施 35 3.2 益生素 益生素是食物中无法消化的成分, 具有选择性, 能提高肠道有益菌群的活性或者促进它们的生长, 从而加强肠道菌群的平衡, 提高免疫力[26]。棉子糖对鱼类抵御嗜水气单胞菌感染有较强的效果, 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棉子糖, 能提高感染病原菌鱼类的存活率。葛红云等[27]发现在棉子糖添加量达到2 000 mg/kg时, 感染鱼类的存活率高达90%, 未添加棉子糖实验组的存活率为65%, 该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棉子糖能减少鱼类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死亡率, 减少经济损失和资源损失。王永宏[28]分别对不同剂量
β–葡聚糖强化组暗纹东方鲀进行了嗜水气单胞菌的攻毒实验, 发现没有注射β–葡聚糖的东方鲀存活率仅为16.6 %, 而注射了β–葡聚糖东方鲀存活率最高达到41.7 %, 证实了在暗纹东方鲀中添加β–葡聚糖有一定的免疫增强效果。Luo等[29]发现在虹鳟饲料中添加40 mg/kg的壳寡糖能够显著增加吞噬百分
比、吞噬指数、和NBT的阳性率, 且降低血清皮质醇应激后的含量。在花鲈饲料中添加0.5%和l%壳聚糖可以提高花鲈的生长率, 持续饲喂还能有效提高花鲈的溶菌酶活性、补体活性和吞噬活性[30]。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