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建筑隔震技术应用规定
- 格式:doc
- 大小:289.54 KB
- 文档页数:26
减震措施的实现及应用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摘要: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水平提升,带动了我国建筑行业的进步。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能否充分地考虑到抗震问题,并且使用有效的措施达到抗震的目的,对于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该文首先介绍了建筑隔震减震结构体系,而后提出了现阶段隔震减震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所遇到的3个关键问题,包括建筑物支座的设计影响和减震效果问题、建筑物的走向设置问题和墙体与防震缝设计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三大隔震减震策略,包括不断提高隔震技术、积极运用能量消耗技术和做好建筑物体型设计工作,旨在为结构工程设计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措施;应用策略引言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从结构的整体特点出发,在刚度、强度、延度、轴压比等方面加强结构的专项设计,以满足地震作用下的建筑结构安全性与经济性要求。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6)中明确指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最大程度上减轻地震带来的破坏,避免人员伤亡,降低经济损失。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稳健发展,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猛,工业厂房、高层住宅、商业综合体等项目数量增多。
现有文献报道中,多集中在现场施工管理上,关于抗震设计的研究较少。
鉴于此,以下结合实践探讨了隔震减震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以供参考。
1建筑结构设计中采用隔震减震措施的意义随着人民对建筑安全的重视程度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防止建筑遭遇地震后中断重要的使用功能,避免人员伤亡及次生灾害,减少经济损失和社会,2021年国务院颁布了《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从规章制度层面鼓励推广隔震减震技术。
《条例》中第十六条要求:位于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新建学校、医院、儿童福利机构、幼儿园等建筑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用隔震减震等技术,保证发生本区域设防地震时能够满足正常使用要求。
并且国家鼓励在除前款规定以外的建设工程中采用隔震减震等技术,提高抗震性能。
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摘要:对建筑结构进行抗震设计工作,除了可以保证建筑工程的安全使用,而且能够延长建筑工程的使用寿命,降低各种问题的产生。
在发生地震灾害时,带有抗震设计的建筑受到的损害也比较小,修复成本比较低。
因此,带有抗震结构的建筑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相关人员必须不断深入这方面的研究,以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更好发展。
本文就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进行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隔震技术;建筑工程;应用建筑隔震技术是防止地震的重要技术,在民用建筑工程中是非常有效的,我国要打破技术壁垒,提高思想认识,大力推广这项技术,从而更好的提高房屋的安全性。
1建筑结构隔震设计的主要原理要想降低地震对人们人身财产安全的损坏,则提高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能是一项十分有效的措施,工作人员也一直在这方面进行不懈的努力。
在长期的实际工作过程中,我们也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提高结构和构建抗震性能的利润,且这一理论被应用实际施工过程中后,获得了非常良好的工作效果。
可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建筑工程的抗震工艺也必须随之提高,以研发出一种抗震性能非常好且能够很好的保护建筑结构的抗震措施,而这一措施正是现今广泛应用的基础隔震技术。
对建筑进行结构隔震施工的主要方式就是在建筑工程的上部结构和基础面之间留有可靠性较高且水平刚度比较小的隔震层,并在其中安装阻尼器,这便能够有效减少地震对于结构的作用,更好的保证建筑工程的安全稳定性。
但具有隔震层的建筑结构水平自振周期会有所延长,因此结构不会产生很剧烈的加速度反应。
所以,在建筑结构中设置隔震层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进行建筑工程的施工时,一定要科学的确定刚度和阻尼的配比,这样才能使建筑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有显著的提高。
2建筑隔震设计的要求在建筑中进行隔震设计工作,能够使建筑工程的稳定性大大增强。
进行设计工作时,还应结合建筑工程的形式、抗震强度以及施工场地和施工目标来制定最科学可行的抗震、隔震设计方案,并比较各个方案的经济可行性,从中选择成本最低、施工成效最好的方案。
建筑物抗震设防技术控制规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建筑物是我们遮风挡雨、工作学习的重要场所。
然而,当自然灾害——尤其是地震来袭时,建筑物的安全性就显得至关重要。
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建筑物抗震设防技术控制规范应运而生。
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现象,它能在瞬间让大地颤抖,摧毁无数的建筑物。
那些在地震中倒塌的房屋,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夺走了许多宝贵的生命。
因此,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保持稳固,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是建筑行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建筑物抗震设防技术控制规范,简单来说,就是一套为了让建筑物能够抵御地震破坏而制定的规则和标准。
它涵盖了从建筑设计、施工到材料选择等各个环节的详细要求。
在建筑设计方面,规范明确了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和布局应当如何规划,以提高抗震性能。
比如,框架结构在抗震方面就具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它能够较好地分散地震力。
同时,建筑物的平面和立面布局也需要尽量规则、对称,避免出现过于复杂的形状和突出部分,这样可以减少地震时的扭转和应力集中。
对于建筑物的基础设计,规范也有严格的规定。
基础是建筑物的根基,它必须能够稳定地支撑整个建筑的重量,并在地震时有效地传递地震力。
合适的基础类型和深度选择,能够大大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在施工过程中,抗震设防技术控制规范同样起着关键的作用。
施工人员必须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抗震标准。
例如,钢筋的绑扎、混凝土的浇筑等工艺都需要严格把控质量,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材料的选择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优质的建筑材料能够在地震中发挥更好的性能。
钢材的强度、混凝土的标号等都需要符合规范的要求,以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
此外,规范还对建筑物的抗震验算和监测提出了要求。
通过科学的计算和模拟,提前预测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反应,从而发现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并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
而在建筑物建成后,定期的监测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确保其抗震性能始终保持良好。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建筑结构抗震技术之一,它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大型桥梁、核电站等重要建筑物及设施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隔震技术也不断得到更新与完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本文将简要介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现状及其应用情况。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通过增加建筑结构的柔性来降低地震作用力的抗震技术。
其核心技术是建立一个能够在地震作用下承载建筑物荷载的附加结构,旨在减小地震作用对于建筑物的破坏。
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中,隔震装置在建筑结构的土基系统、支撑系统、加筋板等处布置,以瞬时位移缓冲器、双凸轮隔震器、球形隔震器、铅芯橡胶隔震器、液压隔震器等传动装置为主要形式。
目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国外,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已经应用于多个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中,例如日本的东京塔、北海道新幸福大厦、斯坦福大学医学研究中心、南京东路百货大楼等;在国内,北京国际机场T3航站楼、南京南站、武汉天河机场航站楼等一系列重要工程中均应用了隔震技术。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不仅适用于高层建筑、大型桥梁等满足复杂动力载重的结构,还能应用于体育场馆、标准厂房和住宅等各种类型的建筑。
下面简要介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情况。
1、建筑物隔震建筑物隔震是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最早应用领域之一。
目前,已经有许多高层建筑采用隔震技术,例如北京国际机场T3航站楼、福州市政府办公楼等。
同时,隔震技术已经应用于住宅领域,例如建设1号高层小区等。
2、桥梁隔震桥梁隔震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类隔震技术。
这种技术在减震方面的效果非常显著,大大降低了桥梁受地震作用的几率。
桥梁隔震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的重要桥梁,如日本的名古屋城市高速公路、美国的新萨克拉门托海湾大桥、墨西哥的图斯特拉-加韦堡跨海大桥等。
3、核电站隔震核电站属于高风险事故场所。
在地震发生时,核电站的安全性问题将无法估量。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作者:李璐羽来源:《科技风》2016年第23期摘要:建筑结构抗震技术减震效果理想,原理简单,与传统抗震结构相比,有着突出的优势,已经被人们接受与认同。
该种技术最早起源于日本,随后在各个国家中都得到了普及性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主要就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规范;应用建筑结构的隔震技术最先起源于日本,而在汶川大地震爆发之后,该技术受到国人的广泛关注,隔震技术在我国开始逐渐兴起。
在2001年,隔震建筑设计已被纳入抗震规范中,后来制定了“层叠橡胶隔震支座隔震技术规程”,其中对于建筑结构隔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为后续的设计工作奠定了技术基础。
就目前来看,建筑隔震支座中常用的类型包括两类,即滑动隔震支座与橡胶隔震支座,其中又以橡胶隔震支座的应用更为广泛,此类支座制作优良,性能稳定,并因此成功走进日本的建筑结构市场。
一、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相关规范分析在抗震规范中,对隔震结构的设计做了基本的规定,其中隔震结构的应用范围对隔震结构的设计影响最大。
主要规定为两点:一是多使用在8,9度的抗震地区,第二,非隔震条件下,基本周期不得超过1s,由于上述两个因素的影响,导致抗震结构的应用遭到了限制,进行抗震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使隔震技术更为稳定,但这也同时给人们造成了很多误解,造成隔震效果的不显著。
在2010年抗震规范对这两点所存在的问题做了具体的修正,明确规定隔震技术作为一项能够减轻地震危害的技术可在任何地区使用。
然后又取消了对非隔震条件下基本周期的限制,对超出限制的建筑采用更为先进的隔震技术,从而达到满意的隔震效果。
二、滑动隔震支座的应用滑动隔震技术是指在隔震层中设置滑动材料,使摩擦力降低,基础向上部结构传递的地震作用力有限,从而起到保护的作用。
不仅如此,滑动隔震还能避开任何地震波产生的共振效应,降低结构地震反应。
国内大多数采用的滑动材料为石墨、砂粒和滑石粉等经济型材料,虽然价格低廉,却同时存在着诸多问题。
隔震建筑结构设计方法与应用发表时间:2015-09-21T13:26:27.843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4期供稿作者:孙雨辰1 李文翰2 许昆3[导读] 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隔震层包括隔震支座、阻尼装置、抗风装置和限位装置,阻尼装置和抗风装置可与隔震支座合为一体也可单独设置。
孙雨辰1 李文翰2 许昆3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摘要:近年来地震频发,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民众抗震意识的增强,隔震建筑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和亲睐,在历次国内外地震中,隔震建筑都表现出了良好的抗震性能,向世人展示了柔性隔震结构的巨大优势。
本文就此为切入点,分析探讨了隔震建筑结构设计的方法,最后对其隔震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隔震;建筑结构;结构设计;应用一、隔震建筑结构设计的方法分析1、性能化设计隔震设计从某种方面上讲就是性能化设计思想的体现,而确定性能化设计的目的在于明确整体结构的抗震设防目标和各分部构件的性能水准,使抗震设防目标更加细化并充分考虑结构用途、业主和使用者的特定性要求,在设计时做到有的放矢,使隔震建筑能在完成预定功能过程中达到安全性和经济性的最佳平衡点,其结构整体性能目标见表1。
表1 结构整体性能目标参考表大震下应控制位移角,其目的有以下三点,其一,使大震下有较高的抗震安全性建筑及重要和避险等地震中不能中断使用功能的建筑达到预期设计要求;其二,出于经济性考虑,如果大震下不控制合理的结构变形,则可能导致结构破坏而需大修,则总体造价会增加,这与设置隔震层的初衷相背离;其三,上部结构抗震措施降低使延性降低,可能导致大震下完成预定功能概率降低。
2、隔震层参数的设计大震下隔震层的良好柔度和耗能能力阻隔了大部分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的传递,如果隔震层失效则整体结构失去抵抗地震作用的屏障,本质上是单一抗震防线结构体系,因此隔震层的设计是整个结构抗震设计的关键,应遵循“大震不坏”的设计原则。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随着人们对建筑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已经成为当前建筑防震的一种重要手段。
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有效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本文将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材料研究、隔震装置研究和结构设计研究。
材料研究是隔震技术研究的基础,主要研究隔震材料的性能和使用范围。
隔震材料必须具备一定的拉伸和压缩性能,能够在地震发生时吸收能量和减震。
目前常用的隔震材料有橡胶、金属弹簧和液体阻尼器等。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等手段,从材料的物理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等方面进行研究,不断提高隔震材料的性能和可靠性。
隔震装置研究是隔震技术研究的关键,主要研究隔震装置的设计原理和性能。
隔震装置是将建筑物与地面隔离的装置,通常由隔震支座和隔震垫片组成。
隔震支座能够在地震中吸收和消耗能量,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力。
隔震垫片则能够减少建筑物的振动和震动传递。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隔震装置的设计原理和结构参数,提高其性能和安全性。
结构设计研究是隔震技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建筑结构的隔震设计方法和规范。
隔震结构的设计要求较传统结构更高,需要考虑到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动力响应和隔震装置的性能。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建筑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受力机制,提出了一系列隔震结构的设计方法和规范,如阻尼器控制结构、球形摆控制结构等。
这些设计方法和规范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新建建筑的隔震设计和现有建筑的改造。
在新建建筑中,隔震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标配。
隔震技术可以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隔震装置的选用,使建筑物能够在地震发生时以较小的损失保护居民和设备的安全。
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隔震技术纳入建筑抗震设计的标准和规范,要求新建建筑必须采用隔震技术。
在现有建筑的改造中,隔震技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筑工程中的地震减灾技术与材料应用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在建筑工程中,地震减灾技术与材料的应用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地震减灾技术和材料的应用,旨在提高建筑抗震能力,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一、地震减灾技术的应用1.1 隔震技术隔震技术是利用减震器、摆式支座等装置,使建筑与地面之间产生隔离作用,将地震能量转化为结构无害能量传递。
隔震技术可以大大减少地震力对建筑的冲击,减轻建筑结构的震害程度。
1.2 摇摆屋顶技术摇摆屋顶技术是利用可控减震装置,在建筑的屋顶设置一个可摇摆的结构,可以通过改变摆的周期和振幅,减小地震对建筑物产生的影响。
这种技术可以减少建筑内部的震感,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
1.3 钢骨柱技术钢骨柱技术是一种用钢材代替传统的混凝土柱的结构技术,钢具有较好的韧性和延展性,可以有效吸收地震产生的能量,增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钢骨柱技术在高层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能够提高建筑的整体稳定性。
二、地震减灾材料的应用2.1 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是一种添加了特殊添加剂的混凝土材料,具有很好的抗震性能。
它的抗压强度高、抗弯强度好、耐久性强,可以有效减少地震造成的振动效应,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2.2 超高性能纤维混凝土超高性能纤维混凝土是一种添加了高强度纤维的混凝土材料,它具有极高的抗拉强度和韧性,可以有效地抵抗地震产生的剪切力和冲击力。
超高性能纤维混凝土在地震区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有效增强了结构的抗震能力。
2.3 高强度钢材高强度钢材是一种强度较高、延展性较好的建筑材料,可以在地震中有效吸收能量,减少结构破坏。
在建筑工程中使用高强度钢材可以大大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降低地震灾害的损失。
三、地震减灾技术与材料的综合应用地震减灾技术与材料的综合应用可以在建筑工程中达到更好的抗震效果。
通过结合隔震技术、摇摆屋顶技术和钢骨柱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地震对建筑的破坏程度。
同时,使用高性能混凝土、超高性能纤维混凝土和高强度钢材可以提高建筑的整体抗震能力,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建筑物抗震设防技术控制规范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各行业制定了一系列的抗震设防技术控制规范。
本文将从地基处理、结构设计、材料选用以及抗震设备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地基处理地基处理是建筑物抗震设防的基础,对于发挥建筑物整体抗震能力至关重要。
1. 地质勘察:在进行地基处理前,必须进行全面的地质勘察,了解地质条件,确定地震动力学参数,以便合理设计建筑物。
2. 地基加固:根据地质勘察结果,采取相应的地基加固措施,如挖槽加设加固柱、灌注桩等,以提升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二、结构设计结构设计是建筑物抵御地震力的核心,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使建筑物在地震中获得更好的抗震性能。
1. 构件布置:在结构设计中,应合理布置构件,提高抗震稳定性。
采用框架结构、剪力墙等布置方式,以增强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
2. 建筑材料:选择抗震性能良好的材料,如高强度混凝土、钢筋等,并确保其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3. 设计参数:根据建筑物所处地区的地震烈度,合理选取设计参数,确保结构在地震中具备足够的抗震能力。
三、材料选用合理选用材料对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混凝土:采用高强度混凝土制作构件,提高抗震性能。
混凝土材料的质量应符合相关标准,以保证材料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 钢材:选择抗震性能好、强度高的钢材,用于构件的加固和连接,在地震中具备良好的延性和承载能力。
3. 地基材料:地基处理中所采用的材料也要符合规范要求,确保地基的加固效果和稳定性。
四、抗震设备抗震设备是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
1. 隔震设备:采用隔震器、减震器等设备,将主体结构和地基分离,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2. 阻尼器:安装阻尼器可以消耗地震能量,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3. 消能器:使用消能器可以将地震能量通过摩擦等方式消散,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震动幅度。
总结:建筑物抗震设防技术控制规范涵盖了地基处理、结构设计、材料选用以及抗震设备等方面。
目录1.工程概况 (2)2.编制依据 (7)3.减隔震构造 (8)4.安装工艺原理 (18)5.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18)6.材料与设备 (31)7.质量要求 (33)8.安全措施 (37)9.成品保护措施 (39)10.环保措施 (39)1.工程概况1.1、工程总概况建设单位: 新疆中海地产有限公司;设计单位:成都基准方中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地质勘察单位:新疆建筑科学院(有限责任公司);监理单位:新疆建筑科研院工程建设监理公司;施工单位:中建新疆建工集团第五建筑有限公司;建设地点:新疆乌鲁木齐市米东区米东南路950号;结构形式:框架结构、剪力墙质量标准:合格。
1.2、工程施工概况:1.3、隔震工程概况:本工程橡胶隔震支座的构造为下支墩、橡胶隔震垫、上支墩组成,橡胶垫通过预埋定位板连接。
所选取的隔震支座类型为LNR(天然橡胶支座)6个,LRB(铅芯支座)33个。
橡胶支座的构造分类为Ⅱ类,大震下隔震支座最大水平位移计算值为230mm,上部构造大震下位移角限制为1/100、计算值为1/370。
本工程隔震支座共计39套,其中型号规格:中海.雲鼎大观项目05区隔震垫施工专项方案隔震垫布置平面图5橡胶隔震支座及连接由专业厂家配套提供,橡胶支座设置于上支墩底、下支墩顶。
橡胶隔震垫分为天然橡胶隔震垫和铅芯隔震垫两种。
下支墩位于下层框架柱上,在下支墩顶面预埋带预埋锚筋和预埋螺栓套筒的下预埋板,橡胶隔震垫,通过高强螺栓和下预埋板连接,上支墩预埋螺栓套筒。
隔震支座连接参数2.编制依据2.1.工程施工方案编制依据《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50105-20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叠层橡胶支座隔震技术规程》DECS126《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1《橡胶支座第3部分:建筑隔震橡胶支座》GB20688.3-2008 《建筑结构隔震构造详图》03SG610-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2.2工程施工方案编制原则工程施工蓝图及技术文件《乌鲁木齐建筑隔震技术应用规定(施工及验收部分)》2.3工程施工方案引用的建设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8-2007 《建筑结构隔震构造详图》03SG610-1《钢筋焊接及验收规范》JGJ18-2012《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 JGJ/T10-2011 《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 JGJ 107-2012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JGJ59-2011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构造》新06G3093.隔震支座构造(1)隔震支座选用材料:隔震支座上下混凝土等级为C40,支墩纵筋采用HRB400;标准螺栓M1、M2为8.8级承压型高强螺栓。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在建筑结构中运用各种装置,以缓冲地震引起的建筑振动并保障建筑物安全的技术。
该技术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已成为地震防灾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本文将从技术原理、研究进展和应用实例三个方面对建筑结构隔震技术进行分析。
一、技术原理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隔震层将地震引起的水平振动分离,使上部结构不与地面有直接的连接,从而减小上部结构的震动幅度,保障建筑物的安全。
隔震层的隔震原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如弹簧减震、脆性材料减震、液体隔震、牢固几何隔震等。
弹簧减震的原理是利用弹簧的弹性变形作用消耗地震能量,减小上部结构的振动。
脆性材料减震是通过将易于破碎的材料放置在隔震层中,地震时,脆性材料会破裂和摩擦,起到减震效果。
液体隔震的原理是将液体封入屏障内,在地震时,液压作用减缓隔震层的振动,达到减震目的。
牢固几何隔震则是利用沉床、弹簧、支撑等固定装置,控制上部结构的位移和加速度,消耗地震能量,达到减震效果。
二、研究进展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在国外已有一定的历史和成果。
1971年,美国在新墨西哥州马加敦机场标准化了弹簧隔震系统。
1985年,日本首次成功应用液体减震技术于东大阪体育馆和名古屋生活文化中心。
此后,随着研究深入,国外已经有了一系列应用成果,如加州罗斯肯莱斯特大学的地震工程中心、日本东京塔、台湾台北101大楼等。
国内的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研究起步比较晚,但也有一些重大的研究进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推出了油井钻机隔震技术,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2008年,我国首个隔震结构大楼——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中国建筑工程物流中心”建成,并取得了非常好的隔震效果。
三、应用实例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国内,应用隔震技术的典型实例有:位于四川南充的中石化建筑设施综合体、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上海银行大厦、广州V8国际商业中心、成都新世纪环球中心等。
高层建筑混凝土隔震技术规程一、前言高层建筑是现代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由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存在,高层建筑的地震安全性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因此,针对高层建筑混凝土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技术规程旨在提供一份全面的、具体的、详细的高层建筑混凝土隔震技术规程,以确保高层建筑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二、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高层建筑混凝土隔震技术的设计、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
其中,高层建筑指建筑高度大于等于60m或层数大于等于20层的建筑。
三、设计要求1.地震动力学分析(1)建筑物应进行地震动力学分析,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地理位置、地震烈度和地基条件等因素确定设计地震动力学参数。
(2)建筑物应满足规定的抗震设防烈度要求。
2.混凝土隔震技术(1)混凝土隔震技术应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规范的要求。
(2)混凝土隔震设计应考虑隔震层的位置、形式、厚度等因素。
(3)混凝土隔震层应采用适用的隔震装置和隔震材料,并满足相关的要求。
(4)混凝土隔震层的设计应确保其稳定性和耐久性。
(5)混凝土隔震层的施工应符合相关的规范和要求。
四、施工要求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1)施工前应进行现场勘察和设计文件的审查,确保施工符合设计要求。
(2)施工前,应对隔震装置和隔震材料进行检查和试验,确保其符合要求。
(3)施工前,应对现场进行清理和平整,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2.施工过程中的要求(1)混凝土隔震层的施工应按照设计图纸进行,确保隔震层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2)混凝土隔震层的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范和要求进行,确保施工质量符合相关要求。
(3)施工中应注意现场安全,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3.施工后的验收(1)混凝土隔震层施工完成后,应进行验收,并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检测和试验。
(2)验收结果应符合相关规范和要求,且符合设计要求。
五、使用与维护1.使用要求(1)高层建筑的使用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对混凝土隔震层造成损坏。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隔震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建筑结构的抗震措施,通过增加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隔震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桥梁、地铁站等重要工程。
目前,常见的隔震技术主要包括基础隔震、支座隔震和阻尼隔震等。
基础隔震技术是利用加装在建筑底部的隔震装置来降低地震产生的地面运动对建筑物的影响。
支座隔震技术是通过在建筑结构的支座处增加隔震装置,使得建筑在地震时可以自由摆动,减少地震对建筑的冲击力。
阻尼隔震技术是在建筑结构中增加阻尼器,通过吸收地震能量来减少地震影响。
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在我国,大型高层建筑、桥梁及核电站等重大工程都采用了隔震技术。
北京CBD的国贸大厦和上海的东方明珠塔等高层建筑都采用了隔震技术,增加了建筑的抗震能力。
地铁站、机场、高铁车站等交通基础设施也广泛采用了隔震技术,以保证设施的安全性。
隔震技术的应用还面临一些挑战。
隔震技术的成本较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才能实施。
隔震技术需要专业的设计和施工人员,而目前相关人才相对不足,限制了技术的推广应用。
隔震技术对建筑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充分考虑隔震装置与建筑结构的协同工作,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隔震技术在未来有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
一方面,随着材料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新型隔震材料和装置将不断涌现,提供更多选择和更高的抗震能力。
数字化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将为隔震技术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更多支持,提高项目的效率和质量。
隔震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抗震措施,在建筑结构的设计和施工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验的积累,隔震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并为建筑物的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附件1乌鲁木齐建筑隔震技术应用规定(设计部分)组织部门:乌鲁木齐市建设委员会编制单位:乌鲁木齐建筑学会实施日期:2015年6月1日主编人:李守恒主要起草人:钮祥军刘万义周建平栾文芬冉志民邵旭东蒋锐张怀林肖彤高磊王波张春燕包霞张洪洲王绍瑞丁新亚刘广捷主要审查人:郑志峰侯荣军张中孙超李兵目录1 总则 (4)2建筑结构隔震设计 (5)2.1 隔震结构设计的总体要求 (5)2.2 隔震结构计算分析 (6)2.3 隔震层以上结构设计 (7)2.4隔震层设计 (8)2.5下部结构及基础设计 (11)2.6 复杂隔震结构的注意事项: (12)3.既有结构隔震加固设计 (15)3.1 一般规定 (15)3.2 地震作用及地震反应谱 (15)3.3隔震层设计 (15)3.4上部结构计算及校核 (16)3.5 下部结构、基础设计及校核 (16)3.6 构造要求与施工工艺 (17)4 隔震支座性能及检验要求 (18)4.1 一般规定 (18)4.2 隔震支座性能要求 (19)4.3 隔震支座试验及检测方法 (22)4.4 连接构造设计计算 (23)5、隔震结构施工、验收及维护 (23)5.1 隔震建筑工程施工 (23)5.2 隔震建筑工程验收 (25)5.3 隔震建筑工程维护 (25)1 总则1.0.1 为加强乌鲁木齐市隔震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确保隔震建筑工程质量,增强设计、施工、监理、质量监督等从业人员和单位执行国家及我市相关技术规程的规范性,制定本规定。
1.0.2本规定适用于乌鲁木齐市隔震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质量监督、验收与维护。
1.0.3 隔震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和从业人员的资格要求,隔(减)震装置的质量要求,应严格执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若干意见(暂行)》(建质[2014]25号)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住建厅关于加快自治区减隔震技术应用的通知》(新建抗[2014]2号文件)及乌鲁木齐市建委《关于加强乌鲁木齐市建筑工程应用减隔震技术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乌建发[2015]128号)文件中的相关规定。
1.0.4 隔震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在未取得规定部门审查合格书之前,不得用于施工,严禁边设计、边施工。
1.0.5 本规定主要依据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及其相关规范、规程,同时采用了最新研究成果中部分较为成熟的意见,当本规定中规定及建议与后期颁布的规范、规程等标准及自治区建设厅颁布的《建筑隔震技术应用导则》中的内容相抵触时,按后期标准的规定执行。
2建筑结构隔震设计2.1 隔震结构设计的总体要求2.1.1 隔震结构适用高度: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中最大适用高度(或最大高度限值)采用;超出上述高度时,应进行专门研究。
2.1.2 隔震结构高宽比要求(隔震结构高宽比一般仍按原非隔震结构计算,有特别说明时按特别说明计算)1. 结构高宽比宜小于4,且不应大于相关规范对非隔震结构高宽比的限值(丙类非隔震结构高宽比限值不大于4的结构类型及其限值详见表2.1.2;乙类时按提高一度采用;满足降度条件时,可按将一度采用);2. 高宽比大于4或超过相关规范对非隔震结构高宽比限值的隔震结构,应进行专门研究;3. 高宽比计算时,其高度一般自室外地面算起;但当有地下室且隔震层设在地下室地面以下时,其高度应自该层地下室地面算起;当有较大裙房(计算方向底部宽度不小于上部塔楼宽度的1.5倍时,可按上部塔楼计算)。
2.1.3 场地及发震断裂带近场效应1. 建筑场地宜为Ⅰ、Ⅱ、Ⅲ类;当为Ⅳ类场地时应进行专门研究;2. 隔震结构处于发震断裂带10Km以内时,输入地震波应考虑近场影响系数,5Km以内宜取1.5,5Km以外可取不小于1.25。
(当输入的地震波已考虑近场影响时,可不另乘上述系数。
)2.1.4 规则性要求隔震结构由于其上部结构的平动特性,一般有利于降低结构不规则性导致的危害;但由于隔震层抗扭转能力相对薄弱,因而对上部结构质心相对隔震层刚心的偏心较为敏感,因此提出隔震结构的规则性要求;此外,计算分析表明,不规则程度明显的隔震结构仍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由明显不规则导致的薄弱层或薄弱部位的问题。
基于此,本规定对不规则结构的隔震设计提出注意事项供设计人员参考(参见2.6节相关内容,该节中各种复杂隔震结构,大多属于广义上的不规则隔震结构)。
2.1.5 隔震结构基本周期控制1. 隔震结构的基本周期,应避开场地卓越周期和上部结构基本周期;2. 合理设置大底盘层间隔震等复杂隔震结构的隔震层刚度,以取得合理的隔震结构周期和隔震层剪力,从而达到优化设计之效果。
2.1.6 非地震水平荷载的控制风荷载和其它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载标准值产生的总水平力不宜超过结构总重力的10%。
2.1.7 关于一般隔震结构与复杂隔震结构的定义1. 本规定将隔震结构区分为一般隔震结构和复杂隔震结构。
复杂隔震结构除同一般隔震结构按本导则相关章节进行设计外,尚宜根据本导则第2.6节的提示进行补充分析和采取必要的加强措施。
2. 一般隔震结构:较规则的多层结构的基础隔震或地下室顶板(非悬臂柱顶部)处隔震的结构;3. 复杂隔震结构是指:1)不规则结构隔震;2)地下室悬臂柱或倒悬臂柱隔震;3)高层结构隔震;4)层间隔震;5)多塔隔震;6)连体隔震;7)超长结构隔震。
2.1.8 关于隔震结构的模型试验要求对于规模大且体形复杂或有特殊要求的隔震结构,在确定隔震方案时,宜通过模型试验进行研究和验证。
2.2 隔震结构计算分析2.2.1隔震结构设计按规范规定采用减震系数法(亦称分部设计法)。
2.2.2 必要时可采用整体(上部结构+隔震层+下部结构)分析法对隔震结构进行辅助分析。
2.2.3 减震系数法中上部结构的计算模型1. 上部结构模型中应在底部增加上支墩层(亦称短柱层),该层质点由上支墩及与之相连的梁、板、墙构成;2.上支墩层中的上支墩可按短柱输入,上部结构可按短柱底铰接和固接两种模型进行包络设计;上支墩高度与水平截面较小方向尺寸之比不宜大于2(不满足时宜按倒悬臂柱隔震结构(属于复杂隔震结构)进行设计,参见2.6.2);3. 减震系数分析阶段上部结构可按降一度确定构件断面尺寸。
2.2.4 减震系数法的一般计算方法—时程分析法1. 计算软件:不需要考虑上部非线性时可采用ETABS、SAP2000、MIDAS、YJK等;罕遇地震水准需考虑上部结构的非线性分析时宜采用ABAQUS、PERFORM3D等具有较强非线性分析能力的软件。
2. 隔震单元输入1)隔震单元一般采用:ISOLATER(可用于减震系数求算和罕遇水准时程分析时)或Connector(用于罕遇地震水准时程分析时)等;2)隔震单元输入时,抗拉刚度可按抗压刚度的1/6~1/10采用;3)阻尼器:一般采用:DAMPER。
3 地震波选取1) 基本要求:7条波取平均,3条波取包络;天然波数量不少于波总数的2/3;弹性时程分析时每条波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的65%;多条波时平均值不应小于80%;有效持时为结构基本周期的5~10倍;确定减震系数时按中震计算;需考虑近场影响时地震波输入应考虑近场影响系数(确定减震系数时与之对比的非隔震模型亦应按中震并乘以近场影响系数计算);2)地震波在主要周期(一般可取前3个周期)点上的相似性要求:应同时满足隔震和非隔震在主要周期点上的相似性要求;确有困难时对非隔震结构主要周期点上的相似性要求可适当放宽。
4 时程分析时相关参数应按实验所得的滞回曲线取值。
5 水平向减震系数β确定:1)多层建筑,按弹性计算所得各方向(X向、Y向)上的隔震与非隔震各层层间剪力的最大比值确定(可不含短柱层);2)高层建筑,按各方向(X向、Y向)上各层间剪力最大比值及各层倾覆力矩最大比值中二者的较大值确定(可不含短柱层);3)顶层由于某种原因(如刚度变化较大等)发生最大比值相对其它层明显变大时,可允许该层不参与比较(即该层最大比值不作为控制值),但该层在相应方向上的地震剪力应予以放大(放大系数可取该层最大比值与结构实际采用的β值之比);4)顶部局部出屋面层(面积≤30%顶层面积)可不作为比较层。
6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确定:1)计算公式:max1max s αλβαψ=(式中s λ为近场影响系数,详2.1.3.2);2)隔震装置带有阻尼器(指独立装置阻尼器,不含铅芯橡胶支座,下同)时,减小0.05;3)计算中采用剪切性能偏差的S —A 类时,应在施工图中明确标注,且甲、乙类工程应采用S —A 类级别。
2.2.5 减震系数法中的简化计算方法:1 水平等效刚度与等效粘滞阻尼比:n j k k =∑; eq j j n k k ξξ=∑(设置阻尼装置时,应包括相应阻尼比)2 隔震支座设计参数确定(a.实验的竖向压应力按抗规表12.2.3取值;b.水平减震系数确定时剪切变取100%;罕遇地震验算取250%,直径较大(直径不小于600mm )时取100%;c.时程分析时按滞回曲线。
)3 多层砌体及与砌体结构周期相当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简化计算方法(《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附录L 。
“相当结构”基本自振周期取0.4S )。
简化方法中地震作用沿竖向分布宜按均匀分布,亦可利用程序采用倒三角形分布(偏于安全)。
2.3 隔震层以上结构设计2.3.1 上部结构依据由减震系数调整后取得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max1α按抗规方法进行小震下的分析与设计;钢筋混凝土复杂隔震结构尚宜进行罕遇地震下的层间位移验算(在进行罕遇地震下验算时,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可根据减震系数β值按抗规条文说明12.2.5条表7调整的烈度取值;层间位移角限值按抗规表12.2.9采用)。
2.3.2 上部结构最小楼层剪重比控制与调整1.隔震层以上结构的总水平地震作用不得低于非隔震结构在6度设防时的总水平地震作用,并应进行抗震验算。
2.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应符合抗规5.2.5条(最小剪重比)要求。
当不能满足原设防烈度下最小剪重比要求时,可直接调整楼层剪力(将不足楼层乘以相应提高系数,调至该楼层满足最小剪重比即可),但当调整系数最大值大于1.3时,宜调整上部结构。
2.3.3 上部结构的抗倾覆验算1.当上部结构高宽比超过4时,非隔震结构在小震作用下基础不应出现拉应力。
2.当上部结构高宽比超过相关规范限值时,隔震层以上结构应进行大震下抗倾覆验算(上部结构重力荷载代表值作为抗倾覆力矩),抗倾覆力矩系数应不小于1.2。
3.复杂隔震结构抗倾覆要求详2.6相关内容。
2.3.4 上部结构竖向地震作用计算1. 9度时和8度且水平向减震系数不大于0.3时,应进行上部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计算;其它情况可不进行竖向地震作用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