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
- 格式:ppt
- 大小:806.00 KB
- 文档页数:40
TCF7L2基因和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曹永红;戴武【摘要】@@ 2型糖尿病(T2DM)正日益对公共健康造成威胁,目前全世界约有6%的人口受其折磨,而且随着人类饮食的改变和肥胖症的增多,这一比例还将会提高.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T2DM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但糖尿病易感基因的遗传很复杂,它并不简单的遵循孟德尔显性和隐性遗传法则,而是呈复杂性遗传模式,即多个基因变异与环境因素的影响共同决定疾病的易感性.虽然目前研究发现T2DM与在第5号、6号、10号和12号染色体上的变异性基因有很强的相关性,但与具体某个基因的关联性却非常微弱.【期刊名称】《临床荟萃》【年(卷),期】2010(025)011【总页数】3页(P1010-1012)【关键词】糖尿病,2型;基因;细胞凋亡;胰岛素抗体【作者】曹永红;戴武【作者单位】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安徽,合肥,230011;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安徽,合肥,2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8.12型糖尿病(T2DM)正日益对公共健康造成威胁,目前全世界约有6%的人口受其折磨,而且随着人类饮食的改变和肥胖症的增多,这一比例还将会提高。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T2DM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但糖尿病易感基因的遗传很复杂,它并不简单的遵循孟德尔显性和隐性遗传法则,而是呈复杂性遗传模式,即多个基因变异与环境因素的影响共同决定疾病的易感性。
虽然目前研究发现T2DM与在第5号、6号、10号和 12号染色体上的变异性基因有很强的相关性,但与具体某个基因的关联性却非常微弱。
直到2006年,Grant等[1]发现TCF7L2(transcription factor 7 like 2即核转录因子7类似物2)基因多态性与T2DM之间具有显著关联性的发现,之后国内外在多种族人群和全基因组扫描分析结果的重复研究,TCF7L2基因已被确认为是T2DM的一个重要易感基因。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及治疗进展李川;李莉【摘要】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患病率逐年上升,此现象在糖尿病患者中尤为突出.明确及了解T2DM和NAFLD 之间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是十分有必要的.二者经常共存,胰岛素抵抗是联系二者之间的纽带,并使疾病走向不良的结局.目前尚无特效方法针对此方面治疗,控制体重是主要治疗方法,TZDS、GLP-1、他汀类等药物及减重手术可缓解疾病的进展.本文根据T2DM合并NAFLD的病理生理联系、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手段作如下综述.【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9(011)004【总页数】3页(P114-116)【关键词】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胰岛素抵抗;机制;胰高血糖素样肽-1;治疗【作者】李川;李莉【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一内分泌科,辽宁沈阳110000;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一内分泌科,辽宁沈阳1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据流行病学统计全球NAFLD 的发病率为25%~45%,是世界范围内日益增长的公众健康问题[1]。
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由于胰岛素抵抗引起全身代谢紊乱而导致的慢性疾病。
2011年全球T2DM患者已达3.7亿,80%在发展中国家,估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近5.5亿糖尿病患者[2]。
NAFLD在病理上分为: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硬化。
虽然大多数的NAFLD有自限性,但是如不加以重视,即使是轻微的肝脂肪变性和炎症也可能进展为肝纤维化和肝细胞癌,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可以加速肝脏纤维化的进展[3],NAFLD 也可使 T2DM 的发病风险增加 0.33~ 5.5倍[4]。
目前认为胰岛素抵抗是NAFLD 合并 2 型糖尿病共同的发病机制及基础。
2024版全文:中国二型糖尿病防治手册目录1. 引言2. 什么是二型糖尿病3. 病因和发病机制4. 症状和诊断5. 预防二型糖尿病的重要性6. 二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7. 饮食建议8. 运动和体育活动9. 药物治疗10. 心理支持和健康管理11. 结语1. 引言本手册旨在提供关于中国二型糖尿病的防治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指导。
糖尿病在中国的患病率逐年增加,对个人和社会健康造成了重大负担。
通过普及相关知识和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我们可以有效控制二型糖尿病的发病和并发症的发展。
2. 什么是二型糖尿病二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的抵抗导致血糖升高。
它占据了糖尿病患者的绝大多数,与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3. 病因和发病机制二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因素,包括遗传、肥胖、饮食、缺乏体育锻炼、高血压、高胆固醇等。
这些因素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的抵抗,进而导致血糖升高和糖尿病的发展。
4. 症状和诊断二型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包括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乏力、视力模糊等。
诊断二型糖尿病需要进行血糖测试和其他相关检查,如糖化血红蛋白测定、胰岛素水平测定等。
5. 预防二型糖尿病的重要性预防是控制二型糖尿病的关键。
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如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等,可以降低患病风险。
此外,定期进行血糖检测和体检也能帮助早期发现并控制二型糖尿病。
6. 二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二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主要包括饮食控制、体育锻炼、戒烟限酒等。
药物治疗包括口服药物和胰岛素注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
7. 饮食建议饮食对于控制二型糖尿病至关重要。
建议患者选择低脂、低糖、高纤维的食物,合理控制饮食总量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
此外,定期进食、避免过度饥饿和暴饮暴食也是重要的饮食原则。
8. 运动和体育活动适量的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血糖的利用和代谢。
2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现状及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持续上升,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饮食护理作为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控制疾病进程、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2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现状,包括饮食指导原则、营养素摄入建议以及饮食干预的实践应用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当前研究进展,分析不同饮食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脂代谢及体重控制的影响,以期为未来糖尿病饮食护理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2型糖尿病概述2型糖尿病,也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或成人发病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点为胰岛素抵抗伴随或不伴随胰岛素分泌不足。
这种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主要与人口老龄化、城市化、生活方式改变以及肥胖症的增加有关。
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包括胰岛素抵抗、β细胞功能障碍和葡萄糖毒性。
在胰岛素抵抗方面,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导致胰岛素无法有效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进行代谢。
β细胞功能障碍则是指胰腺中的β细胞无法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来满足身体需求。
葡萄糖毒性是由于高血糖状态对β细胞的直接损害,导致其功能进一步下降。
2型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多尿、口渴、体重下降等典型症状,以及许多非特异性症状,如疲劳、视力模糊、感染易发等。
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和足部溃疡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β细胞功能,降低血糖水平,从而减缓疾病进展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策略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和科学的饮食指导。
三、2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现状随着全球2型糖尿病(T2DM)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加,对T2DM患者的饮食护理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Ⅱ型糖尿病一、概述糖尿病(DM) 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以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质、脂肪代谢和继发性水、电解质紊乱。
临床主要表现为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Ⅱ型糖尿病的发生主要与遗传有关,肥胖是Ⅱ型糖尿病的重要诱因,感染、多次妊娠和分娩、都市生活方式如应激、体力活动减少、饮食改变等都可成为Ⅱ型糖尿病的诱因。
2型糖尿病(T2DM)发病机制主要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而非胰岛B细胞自身免疫破坏。
胰岛素抵抗一般先于胰岛素分泌障碍;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
2型糖尿病和空腹高血糖的患者特征性表现为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障碍和肝脏葡萄糖产生增加。
三、临床表现Ⅱ型糖尿病多见于40岁以上成年人和老年人,较多病人体型肥胖,起病缓慢,病情较轻。
(一)症状本病典型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
1.多尿由于血糖浓度增高,大量葡萄糖从肾脏排出致尿渗透压增高,阻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大量水分随糖排出形成多尿。
2.多饮因多尿失水而出现口渴多饮。
3.多食葡萄糖是体内能量及热量的主要来源,由于胰岛素不足,体内葡萄糖不能充分利用而自尿中丢失,病人常感饥饿,从而导致食欲亢进、易饥多食。
4.消瘦体内葡萄糖不能充分利用,蛋白质和脂肪的消耗增多,加之失水,致体重减轻、乏力和消瘦。
(二)并发症1.心、脑、肾、四肢、血管病变2.糖尿病性肾病变3.眼病变4.神经病变5.感染四、辅助检查1.尿糖测定尿糖阳性有助于糖尿病的诊断。
每日4次尿糖定性测定和24小时尿糖定量常用作疗效判断的指标。
2.血糖测定血糖升高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
空腹血糖≥7.8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
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用于可疑糖尿病患者的检查。
方法是在检查前3天,保持较高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至少禁食10小时后,将葡萄糖75g加温水300ml溶解,于清晨空腹服下,服糖前及服糖后0.5、1、2、3小时分别抽血,同时留取尿标本一个送检。
成人早发2型糖尿病诊治专家共识成人早发2型糖尿病诊治专家共识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成人早发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为了提高对早发2型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中西医结合的糖尿病专家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形成了成人早发2型糖尿病诊治专家共识。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早发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专家们一致认为,肥胖、缺乏运动、高脂饮食等生活方式是早发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遗传因素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高危人群中。
二、早期诊断与筛查早发2型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对于延缓疾病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专家们建议在人群中开展糖尿病的筛查工作,特别是对于高危人群,如超重和肥胖人群、家族史阳性人群以及老年人等。
血糖检测是早期诊断的关键,包括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
三、个体化治疗方案针对不同人群的个体化治疗是早发2型糖尿病管理的核心。
专家们强调了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以及心理支持的重要性。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治疗,具体方案应根据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和合并症的存在与否进行选择。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和控制体重,这些都可以对病情有积极的影响。
心理支持则是通过心理咨询、康复训练等方式,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四、并发症的预防与控制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常常伴随着一系列的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神经病变、眼部病变等。
针对这些并发症的预防与控制,专家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
首先,血糖控制是最基本的措施,通过定期监测和调整药物治疗,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
其次,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包括心脏、眼部、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评估,早期发现问题并及时干预。
此外,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等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成人早发2型糖尿病的诊治专家共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使他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早发2型糖尿病。
【摘要】葡萄糖同向转运蛋白(SGLT2)抑制剂是一类新型降糖药物,通过抑制肾脏近端小管SGLT2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而降低血糖。
EMPA-REG OUTCOME 临床研究发现SGIT2抑制剂可降低合并高危心血管糖尿病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SGLT2抑制剂可能通过降低血压、降低血容量、降糖、减重、调脂、促进钠盐排出、改善肾脏血流动力学、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等发挥其心血管保护作用。
为2型糖尿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SGLT2抑制剂作用机制不良事件糖尿病恩格列净全球2型糖尿病患者已增至3.87亿人,预测至2035年将超过5.92亿人[1]。
尽管针对2型糖尿病不同器官系统发病机制有多种降糖药物,如促进胰岛B 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制剂(主要是磺脲类)、促进外周组织增加葡萄糖利用的药物(双胍类)、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抑制肠道葡萄糖吸收的药物(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以及新近研发的胰高血糖素样肽l (GLP-1)激动剂和二肽基肽酶4(DPP-IV )抑制剂,但仍有许多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 )>7%(53mmol/mol )[2]。
此外,随着上述药物的使用,出现了体重增加、低血糖、液体潴留、胃肠道反应、心力衰竭等不良反应,从而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使用[3-4]。
最近研究发现钠葡萄糖同向转运蛋白(SGLT2)抑制剂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美国已经批准SGLT2抑制剂作为2型糖尿病新型降糖药,包括坎格列净、达格列净、恩格列净[5-7]。
SGLT2抑制剂可特异性抑制肾小管对滤过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尿糖排泄,发挥降糖作用。
与目前的许多降糖药相比,SGLT2不依赖内源性胰岛素以及罕见发生低血糖风险,而且能够降低体重[5,8-10]。
笔者将从SGLT2抑制剂的作用机制、疗效以及安全性作一综述。
1SGLT2抑制剂的作用机制肾脏不论在调节空腹血糖还是餐后血糖都起着非常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概况摘要: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呈年轻化趋势骤增,在西医单纯降血糖而副作用极大的现实面前,中医药以其调态、打靶的整体治疗手段,规避了“刻强轴弱、态强靶弱”的治疗短板。
笔者从近年来中医药对2型糖尿病病因病机及诊断治疗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进行分析和展望。
关键词:2型糖尿病,调态打靶,研究概况2型糖尿病(T2DM)是以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机体靶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而出现的以血糖升高为特点的一种慢性重大疾病。
目前现代医学仍然无法明确指出其发病机制,在治疗上也只是刻意强调血糖值的降低,而忽视疾病所带来的痛苦表现。
西医治疗手段主要包括饮食运动控制、药物治疗及减肥手术等,但往往患者依从性较低,西药副作用较大,手术操作极为复杂,并发症和死亡率均较高。
所以,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优势在于调态打靶,双管齐下,通过调整患者机体内环境,既降低血糖又改善全身症状而取得良好疗效。
现将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病名的认识2型糖尿病属于中医“脾瘅”、“消渴”等范畴[[作者简介:田璐璐,硕士研究生,中医内科学-消渴病的研究方向,长春中医药大学,674395717@。
通讯作者:王秀阁,教授,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内分泌代谢疾病的诊治,尤其擅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药研究,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354383040@qq. []仝小林,姬航宇,李敏等.脾瘅新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08:988-991.]]。
北宋《太平圣惠方》曰:“夫三消者,一名消渴,二名消中,三名消肾”,首次提出三消概念。
“消渴”是由唐代甄立言提出的,至宋形成上、中、下三焦分型论治消渴的格局,并由此产生了三消分治的辩证方法。
其后历代医家多有补充,近代医家提出三型辨证及中满内热理论有较好的代表性[[[]庄乾竹.古代消渴病学术史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9):612-615.]]。
2024版全文:中国二型糖尿病防治宝典第一章:引言1.1 糖尿病概述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分为四种类型,其中二型糖尿病(T2DM)是最常见的类型,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以上。
1.2 二型糖尿病的流行趋势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我国二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根据最新数据,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4亿,其中二型糖尿病患者占绝大多数。
1.3 二型糖尿病的危害二型糖尿病可引发多种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造成严重影响。
1.4 国家政策支持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糖尿病防治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旨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降低糖尿病发病率。
第二章:二型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2.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二型糖尿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二型糖尿病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患者亲属的发病风险较高。
2.2 环境因素不良的生活惯、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等环境因素是导致二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原因。
2.3 胰岛素抵抗与胰岛素分泌不足二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复杂,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是关键环节。
患者体内胰岛素虽然存在,但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导致血糖升高。
第三章:二型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3.1 临床表现二型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多样,轻度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中重度患者可出现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等症状。
3.2 诊断标准二型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血糖水平。
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可确诊为二型糖尿病。
第四章:二型糖尿病的治疗与管理4.1 药物治疗二型糖尿病的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治疗。
药物选择需根据患者病情、年龄、体重、并发症等因素综合考虑。
4.2 生活方式干预合理饮食、增加运动、戒烟限酒、减轻压力等生活方式干预对二型糖尿病的治疗至关重要。
4.3 并发症筛查与预防定期进行并发症筛查,早期发现并干预,是降低二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的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胰岛素抵抗是T2DM发病的核心机制之一,而PI3KAkt信号通路在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近年来,中药治疗T2DM胰岛素抵抗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其多靶点、多途径调节的特点使其在疾病治疗中展现出独特优势。
本文将对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的中药治疗T2DM 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简要介绍T2DM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制,以及PI3KAkt信号通路在其中的作用。
接着,重点分析中药治疗T2DM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特别是如何通过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来改善胰岛素抵抗。
还将综述近年来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的中药治疗T2DM胰岛素抵抗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情况,总结中药治疗的优势和不足。
展望中药治疗T2DM胰岛素抵抗的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中药治疗T2DM胰岛素抵抗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二、3信号通路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关系PI3KAkt信号通路是一种重要的细胞生存和代谢调控通路,它在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PI3KAkt信号通路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可以促进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的转位和表达,从而增加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在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状态下,PI3KAkt信号通路的活性受到抑制,导致GLUT4的表达和转位减少,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能力下降,进而加重胰岛素抵抗。
PI3KAkt信号通路还可以调控胰岛素受体底物(IRS)的磷酸化和活性,进而影响胰岛素信号的传导。
在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状态下,PI3KAkt信号通路的抑制会导致IRS的磷酸化水平降低,胰岛素信号传导受阻,进一步加剧胰岛素抵抗。
SGLT2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能量代谢的相关研究进展[摘要]2型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和缺乏导致,SGLT2抑制剂在治疗2型糖尿病的能量代谢上有着明显作用。
SGLT2抑制剂对于治疗2型糖尿病在能量代谢、血压、体重方面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其也存在真菌感染、肾脏损害等不良反应,通过对SGLT2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相关研究,探析其能量代谢的机理、效果,以期为糖尿病药物研究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SGLT2;糖尿病;能量代谢ResearchProgressonEnergyMetabolismofSGLT2InhibitorintheTreat mentofType2DiabetesLONGRongTheFourthAffiliatedHospitalofKunmingMedicalUniversity,Kunming,YunnanProvince,650021China[Abstract]Type2diabetesiscausedbyinsufficientandinsufficient insulinsecretion.SGLT2inhibitorshaveasignificantroleinenergymeta bolisminthetreatmentoftype2diabetes.SGLT2inhibitorshavecertainpr omotingeffectsonenergymetabolism,bloodpressure,andweightinthetreatmentoftype2diabetes,buttheyalsohaveadversereactionssuchasfungalinfectionsandkidneyda mage.ThroughtherelatedresearchonSGLT2inhibitorstotreattype2diabe tes,themechanismandeffectofenergymetabolismareexpectedtoprovidearefe renceforresearchersofdiabetesdrugs.[Keywords]SGLT2;Diabetes;Energymetabolism当前,糖尿病已经成为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类内分泌性疾病,主要发生在中老年群体中,且在男性中的发病率高于女性,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胰岛素抵抗和分泌不足有关,其中以2型糖尿病最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