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通感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小学音乐论文-浅议通感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践行策略通用版摘要:音乐这门独特的艺术形式之所以伟大,主要在于它不仅仅通过听觉感受音乐作品的内在力量,还借助视觉、嗅觉等进行作品内蕴的感受,这就是通感的力量。
本文提出强化移情体验,实现音乐与生命的情感链接;强化有意联想,实现音乐与生命的意象链接;强化视觉体验,实现音乐与生命的色彩链接;强化心灵感知,实现音乐与生命的嗅觉链接,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情感体验有意联想视觉体验心灵感知通感是生命个体在视听味嗅等诸多方面的相互交融沟通,属于心理意识层面,是生命个体借助于自身的艺术幻想而产生的感官刺激、形成的彼此交通的心理质态。
这种心里感觉对于音乐这种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会产生极好的桥梁作用,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一、强化移情体验,实现音乐与生命的情感链接情感是生命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应自身审美标准而流露出来的心灵体验。
音乐教学主要依托学生自身的听觉思维,通过自身的审美过程,从而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
不同的歌曲有不同的旋律,表现出不同的声音,聆听者就会产生不同的感受。
在通感的心理作用下会有不同的体验,学生受到的喜怒哀乐也就不同。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托歌曲的意境产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为学生构建统一的知觉体系,形成整体体验的感悟,促进情感认知的升华,以音乐中的美感体验促发学生的积极情愫,最终产生情感认知的共振。
例如在教学《快乐的节日》这首歌曲时,我在学生基本掌握歌曲旋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对歌词的诵读,引发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原始的情感认知,然后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在视听的双重作用下产生情感共鸣,真正走进歌曲展现的意境,从而切实感知旋律的优美、节奏的明快、音调的明亮,情不自禁地进入歌曲的意境,产生情感的艺术享受。
二、强化有意联想,实现音乐与生命的意象链接生命个体对事物的认知会产生相应的印象留存,这就是初始的意象认知。
音乐通过个体生命的听觉刺激,产生新的认知,可以听见却不能看见,这种留存与人体的心理意识相连,一旦听到音乐的声音元素,就会产生生命个体的综合连锁反应。
《荷塘月色》读书笔记 浅谈“通感”的用法 高一语文组 毛景真 “通感”这种修辞手法,初上高一的学生不常用到,也不怎么了
解。而《荷塘月色》一文有两处用到“通感”这一修辞手法,本人就借分析这两个句子,给学生讲析“通感”这一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用到通感的句子: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 以下是笔者向学生讲解分析通感在此处的具体用法的授课过程: 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 “请问,作者究竟听到歌声没有?” 学生回答:“没有。” “这里是比喻,因为这里用的是„仿佛‟一词……” “对,是比喻。也就是说,作者是用歌声来比喻荷香,是吧?” “但是,“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吗?” “荷香与歌声都是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 “而且朦朦胧胧的。” “对。”荷香和歌声都是„缕缕‟的、„渺茫‟的。这是比喻。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花香,如歌声,若有若无、轻灵飘渺,用听觉来写嗅觉,想像奇妙,写出了荷香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美好情状。 文中还有一处句子也是通感的用法“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此句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把光与影化为跳动、悠扬的旋律,使意境更加温馨、幽雅。这也是利用各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里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这也是通感的修辞手法。 为了加深学生对通感这一修辞手法的理解和领悟,特多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 又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 这个句子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 “吴钩和柳叶眉坐在小堤上歇息,柳叶眉不知怎么心烦意乱地说:„大哥,你给我吹个小曲儿,要酸酸的,甜甜的,凉凉的……‟” “歌声,像煞黑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像若干女神的手一齐按着生命的键。”(臧克家《春鸟》)此句把听觉转化为视觉,非常形象。 其实,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难道他的声音是有直径的吗?” 看,现在每一个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们决不认为我是在说你们的笑脸是抹了糖的吧! 通过以上讲解和举例,学生豁然开朗,也明白了如何运用通感这种修辞手法来写出生动形象的语句。
谈谈诗词中通感的修辞手法文/郑万才笔者曾点评当代诗人王亚平先生五绝五首发到论坛。
其中有句“盏内有溪声”一句,读者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
有人认为,盏内盛秋色合理,盏内有溪声不合理。
秋色可以到盏内来,秋声却不会到盏内来;也有人认为,盏内有溪声,这是通感艺术手法的运用。
这样的句子,如杨万里的“剪剪轻风未是轻,犹吹花片作红声”。
显然,后者的观点是正确的。
移情、通感、拟人、移就等修辞手法,在诗词表达中,常见妙处。
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修辞手法。
当然,也就无法理解其中的妙处了。
尤其是通感,按照常规思维去想,必然不合情理。
比如,我们常说的“秀色可餐”,按照常理,应为“秀色可看”。
看用眼睛,餐用嘴巴。
因此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那什么是通感的修辞手法呢?网络发达的今天,查资料十分方便。
遇到不知道的东西,往往我们会上“百度”搜索。
首先,我们来看看“百度百科”对通感的解注。
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百度百科)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
为之通感。
也就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可以相互沟通,不分界限。
它系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是分不开。
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
如可以说“光亮”,也可以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
再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
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百度百科)从一些资料对通感的解注来看,我认为“百度百科”的解注比较合理,也比较好懂。
但是,对通感的定义似乎有些过于复杂化了。
下面,我根据自己对通感的理解,给通感重新下一个简单的定义。
即所谓通感,就是人各种感觉的相互挪移,是各种感官相互沟通产生的联想。
浅谈通感的艺术表现力发表时间:2015-04-01T14:38:58.007Z 来源:《教育学》2015年3月总第76期供稿作者:李爱民[导读] 通感也叫“移觉”,意即感情的沟通和移用,就是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形象的方法。
李爱民山东省招远市齐山镇十字道初中265413 通感也叫“移觉”,意即感情的沟通和移用,就是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形象的方法。
心理学认为,人的视、听、嗅、味、触以及心理感觉,都可以相互沟通移用,或互相联系,或重新组合,从而产生种种烘托、渲染的艺术效果。
运用通感这种修辞方法,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激发读者更深层次的审美感受,而且可以将作者深挚的情感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地表现出来,从而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在《荷塘月色》当中,朱自清先生就运用了通感这种修辞来描写荷香,把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作者在刚开始描写荷塘的时候,写荷花是“零星”、“点缀”着的,因而香气就不浓郁,再经微风传送更显得似有似无,这正和歌声从高处、远处传来时飘渺若无、捉摸不定的感觉极为相似。
香气虽然是嗅觉的可感形象,作者却用“歌声”这一听觉形象作比,不仅极为贴切,而且使文章增添了一种音乐美。
这样,这句话就调动了嗅觉和听觉两种器官的感受,使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审美对象,从而启迪人们更加深远的联想和想象,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中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
单就“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一形象本身所创造的意境,也足以把人带入一种空冥若虚、无所依从的境界。
这与作者当时不知自己何去何从及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幻想超脱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心理相吻合,使作者感情的表达极富层次感。
可以说这句话是极精且工的一笔。
《荷塘月色》中另有两处运用了通感辞格。
一种是“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这句话将视觉形象的朦胧用幻觉形象的不真切表现出来,真是“亦真亦幻难取舍”。
通感手法的九种类型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的修辞方法只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比、反复、顶针、反语这样几种,至于通感,未作介绍。
而实际上,通感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被人们广泛地运用于日常口语交际和诗文创作中。
何为通感?“通”是相通、相联系的意思,“感”是感觉,即是人们常说的视、听、味、嗅、触五种知觉。
在描述客观事物时,将人的各种知觉互相沟通、转换、迁移,即为通感。
简言之,所谓通感即是以感觉写感觉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通感中,颜色是有温度的,声音是有形状的,冷暖是有重量的。
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通感的运用有以下几种情况:一、听声类形,即以视觉写听觉“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槀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
”(礼记·乐记》)这几句大意是:那些善于唱歌的人,歌声昂扬,如用力举物;歌声低沉,如物体坠落;歌声婉曲,犹如树枝弯折;歌声停止,好像枯木挺拔;直而折曲的歌声,方正如矩;委婉的歌声,圆曲如规,联贯起来正如一串珍珠。
歌声本来诉诸于人的听觉,但是却给人很多视觉感受:歌声高亢如用力举物,歌声下滑如物件下坠,歌声婉转如树木弯折,而歌声停止则如枯木兀立……所有这些,都是由听觉到视觉的迁移,听到的仿佛看到的一样,这便是听声类形。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山关。
”(高适《塞上听吹笛》)在明月当空的草原之夜,有人吹起《梅花落》的曲子,那阵阵悠扬的笛声,竟化成了落满关山的朵朵梅花。
在这里,诗人把听觉美的特征表现为与之相通的视觉美的特征,创造了梅花飘洒似的笛声这一通感形象。
“歌声/象煞黑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臧克家《春鸟》)属于听觉艺术的“歌声”,本是缺乏具体形象感的东西,而诗人却将其转化为属于视觉范畴的星星,且能“听”出“灿烂”来。
通感贾维平在课文《荷塘月色》关于修辞知识中提到了通感,那么,到底通感是什么呢?有的资料称通感是一种比喻,是比喻中包含的一种表现形式。
果然如此吗?下面我们来加以分析。
心理学中讲到人的眼、耳、鼻、舌、身等感受器官接受外界不同特性的刺激,然后反映到大脑里,主体意识就感知到了外界的信号。
一般情况下特定的感受器官只接受某一种特定属性的外界刺激,就像眼睛感受光,耳朵感受声音一样。
可是有的时候,相应的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受器官时,其它的感受器官也好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刺激一样,引起了我们主体意识的反映。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比如在隆冬的早晨,我们如果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空气,醇厚甘甜,沁人心脾像陈年的好酒一样令人陶醉。
气体的刺激相对应的是嗅觉器官,在这里,好像连味觉器官也参与其中了。
这是因为冬天的冷空气吸入人的肺部,刺激呼吸道,使人体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在呼吸道内分泌出一定的粘液。
与此相似的是,当人饮酒时由于酒对胃肠道的刺激,同样会在胃肠道内产生反应,分泌出一些粘液。
这两种近似的生理反应,主体意识把它们联系起来,人就形成了通感。
通感不仅限于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刺激物之间引起的联系。
人是具有学习能力的、具有能动反应性的生物体。
当人把某个领域的知识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形成了能力。
能力就是知识技能的迁移。
当外界的事物在某个情况下通过某种刺激物作用于人的某种感受器官,这时由于这种作用引起了人对与之相联系的知识经验的反应,这样一种感觉器官接受了相对的刺激,好像其它感受器官接受了刺激一样,引起了另外属性的反应。
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是嗅觉的刺激,引起了听觉的反应。
再例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是视觉刺激引起了听觉的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通感是有条件的。
就是当人对某一领域的知识经验积累到一定的水平以后,其它的刺激物才容易引起这种知识经验在主体意识中的反应。
通感的作用及表达效果1. 通感的句子一、通感的含义及其存在基础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官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它的存在有它的心理基础。
作家通过描写外界景物来抒发情感,似乎是景物决定了情感的表达,实际上并非如此,外景的作用是由主观心理限制的。
比如同样是菊花,陶潜见之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豁达而无拘束;黄巢见之说“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是一种豪迈中带有杀气;“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西北风”,又是一种至死犹香的孤傲。
作者的情感是固定已有的,菊花不过起了一种引发作用。
也许还有别的物象照样能引发这种情感。
因而,人的心理状况是有定的、可领会的,表达方式却是无定的、多样的。
二、从发展过程看通感的作用中国古代的文人学者很早就意识到通感的存在,从春秋到晚清代代有佳作。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季札论乐云:“为之歌《大雅》,曰:‘曲而有直体’。
”评价《大雅》之乐,就物之曲中有直,是听觉、视觉、触觉相通。
唐李白有诗云:“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
”诗人把“雪花”和“春风”联系起来,在他眼里的雪花,已像春风中的“千树万树梨花开”,将雪说成春风中的花,当然就香了。
这是视觉通于嗅觉,从而写出了层次丰富、内涵深厚、令人玩味的立体意境。
明代《永乐大典》载体东美《西湖亭》诗:“避鸟声如剪,隔岸厅花色欲燃。
”前一句写鸟语之快犹如剪刀,由此听觉与视觉沟通,无形化为有形。
后句写花色欲燃,是说花色浓艳,像要燃烧,视觉向触觉挪移,这两句诗不过写了鸟声和花色,却使人觉得听之有声音、视之有形色、触之有温度,其形象之具体,因三种感觉两两沟通,联合作用而获得充分的确证,情景的交融又形成令人愉悦的意境。
这几个例子在我国古典文学中可以说只是沧海一粟。
从这些例子看出,通感作为一种特殊的修辞往往可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它能准确表达,含义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浅谈“通感”
———兼谈“通感”和“比喻”两种辞格的异同
《所谓“通感”又称为“移觉”或“感觉移借”,本来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觉相互作用的一种心理现象,即心理学中所说的“感觉移借”,后被“移借”到修辞学中,称为“通感”、“移觉”或“移用”。
其特点就是人们在感知某一对象的过程中把各种感官的感觉互相沟通,用以描摹事物,表现人们的主观感觉。
有时它是一种感官的感觉唤起另一种或几种感官的感觉。
有时它又是一种感官的感觉借助另一种或其它几种的感官感觉而得到加强。
唐代边塞诗人李颀《听董大弹胡茄》一诗写到:“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这是作者描摹音乐的句子。
这句诗作者把听觉(胡茄奏出的声乐)描绘成视觉中的形象。
从而把本来十分抽象的音乐写得鲜明、生动、形象、具体,令人如闻其声。
宋代词人宋祁的名作《玉楼春》词有:“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句子,王国维认为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清代戏剧家李渔对“闹”字却殊不理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
‘闹’可用,则‘吵’字。
‘斗’字、‘打’字皆可用矣。
”王国维不愧一代国学大师,能准确地品味出“闹”字的妙处。
而文学素养也颇深厚的李渔对“闹”字的不解实在令人失望,不过也难怪李渔指责,因为宋祁在这儿运用了通感的手法,一个“闹”字,确是奇妙:视觉和听觉的沟通,逼真地写出了枝头繁花竞放,蜂蝶纷飞的景象。
蓬勃的春光,盎然的“春日图”似乎展现在读者面前,着实令人神往。
正是这一“闹”字诗人获得了“‘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的美誉。
其实,不仅“闹”字一句是通感,“绿杨烟外晓寒轻”这一句同样也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试想寒冷能够称斤论两吗?寒冷有轻重之分吗?
清代文学家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曾为读者描绘了一段迷人的“明湖居听书”。
作者对白妞的精采说书是这样写的:“忽又扬起,象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作者在这儿把最难描摹、最难言传的声音美,用五光十色的视觉形象生动地事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作者对视觉形象的描绘也写出了听众丰富的心理活动和深刻细致的感受,真可谓一石双鸟,巧妙绝伦,这就是通感的妙用!
通感作为一种辞格,人们常常把它同比喻混为一谈。
通感和比喻很相似,而且通感常常以“比喻的形式”出现,但二者在本质上却是绝然不同的。
比喻的特点是“以形类形”或者“以声类声”,也就是说喻体和本体是有某些相似点的一感官的感受;而通感则是“以声类形”或者“以形状声”,也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觉沟通。
所以,尽管在外形上二者可能有时面孔相似,但只要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感觉的相互作用或沟通,那么就是通感而绝非比喻。
相反,如果仅仅是同一感觉的事物或道理的相似,那么就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而不是通感。
二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有无感觉的作用或沟通。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一诗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一组诗句,从辞格上讲是比喻,因为这组句子没有感觉上的移借,诗人仅仅是用急雨、私语、莺歌、泉流等种种声音来比喻琵琶的声音,都是听觉面的事物。
而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名作《荷塘月色》一文中对荷花的一段描写: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星的星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却是运用了通感的方法。
乍看,荷花的清香和渺茫的歌声二者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但细细品味,不禁拍案惊奇:“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不是和人们听取“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相通吗?都是细微的、淡淡的,都是断断续续的、若有若无的。
这种意境不正是南
唐词人李煜的“断续寒砧断续风”的描写吗?通感的运用,不仅沟通了嗅觉和听觉,形象地描绘了“月下荷塘”的动态美,而且也写出了作者心中淡淡的、难以解脱的哀愁。
再看同篇文章中的另一个句子: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
作者从荷塘上面的虽不均匀、但却和谐月光、花影上,想到小提琴上奏着的名曲的和谐旋律,这是视觉向听觉的推移。
在朱自清其它的抒情写景文章里,通感的运用也不乏其例。
朱自清是最擅长使用通感的现代作家。
总之,比喻和通感,一个是“以形类形”、“以声状声”,一个则是“以声类形”、“以形状声”。
比喻是同一感官的感受,通感则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感觉的沟通,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辞格。
现在我们再回过来看看本文开头引用的《长江三峡》中的句子,这一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不是十分清楚了吗?作者把游览三峡时难以言传的愉悦之情,借助声乐,形象地传给了读者,这是一个巧妙的通感。
在同篇文章中刘白羽先生描写的江边“草坂”:“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也是运用通感较为成功的范例,视觉和听觉的沟通,再现了草坂之厚实、浓绿和平铺,给读者以生动的形象,也给读者以无穷的遐思。
通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也是极为普通的。
人们称红颜色、黄颜色为“暖色”,绿色、青色为“冷色”。
古诗中的“暖红”、“寒碧”之说,都是视觉和触觉的沟通,似乎颜色使人感到有了温暖,有了冷暖。
“歌声甜美”、“甜言蜜语”、“气味刺鼻”,俨然语言声音有了味道,气味有了锋芒。
“望梅止渴”、“画饼充机”也都是通感作用的结果,可见通感在日常生活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文学作品中通感运用得当,可以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更能深刻细致地表现作者的主观感受,也必然能拓宽和加深艺术表现的领域和层次,从而使声音、色彩、气氛、感觉等相互补充,从而把读者从一个幽雅的境地引入另一个迷人的艺术大地,给人更多的联想、更多的想像和无穷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