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总复习笔记

生理学总复习笔记

生理学总复习笔记
生理学总复习笔记

第一章

1.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是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与生殖。

2.兴奋性:活的组织、细胞或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具有的反应能力或特

性。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后产生AP的能力。

3.可兴奋细胞:肌细胞、神经细胞和腺细胞。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兴奋性和

生物电现象。

4.体液:约占体重60%其中40%细胞内液,20%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所处

的生长环境。

5.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6.神经调节的特点是反应迅速而精确,作用局限而短暂;体液调节的特点

是反应迟缓,作用持久而广泛。

7.神经调节的基本调节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

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8.负反馈调节: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e.g.体温。生命活动中常见的正

反馈有: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等。

9.新陈代谢及分类第二章

1.O2、CO2、NH3、N2、乙醇、尿素etc.----单纯扩散;Na+、K+、Ca2+、H+----

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原发性主动转运;葡萄糖、氨基酸----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2.钠泵生理意义:高钾浓度,代谢反应所必须;钠浓度差,转运动力;维

持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相对稳定;细胞生物电活动的前提。

3.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未受刺激时)膜内外的电位差。呈内

负外正状态。

产生原理: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细胞膜外的阳离子主要是Na+,细胞膜内的阳离子主要是K+;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K+外流的结果。∴ RP=K+的平衡电位。

4.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后,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

次快速、短暂、可扩布的电位变化,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产生原理:膜内外存在Na+的浓度差;膜受到刺激时,对Na+的通透性突然增加。AP的上升支由Na+内流形成,下降支是K+外流形成的,后电位是Na+-K+泵活动引起的。AP的产生是不消耗能量的,AP的恢复是消耗能量的(Na+-K+泵的活动)。Na+ 通道阻断剂:河豚毒(TTX)。

特征:“全或无”现象;呈不衰减性扩布;动作电位后具有不应期。

5.阈值(阈强度):在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的条件下,

能引起组织细胞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达到强度阈值的刺激称为阈刺激。阈电位:能触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阈刺激或阈强度是衡量细胞兴奋性最常用的指标。

6.Ca2+是兴奋-收缩偶联的偶联物

第三章

1.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成年男40%~50%;成年女

37%~48%;新生儿约为55%。血量:正常人体血液总量占体重7%~8%。失血300ml内无影响;20%血压下降,出现临床症状;30%可能危及生命。

2.渗透压:溶液具有吸引水分子透过单位面积半透膜的力量。与单位体积

溶质数量成正比。

血浆晶体渗透压:晶体,NaCl。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保持血细胞正常形态和功能。

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蛋白,白蛋白。维持血管内外水的平衡,保持血容量。

3.红细胞生理特性:悬浮稳定性;可塑变形性;渗透脆性

血沉愈快,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小。测定血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

渗透脆性小,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大。正常人的红细胞一般在0.42%的NaCl溶液中开始有部分破裂,在0.35%的NaCl溶液中几乎全部破裂。

4.缺铁=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缺B12,叶酸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雄激素-促

进红细胞生成。

5.中性粒细胞:处于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特别是化脓性感染第一道防线;

噬酸性粒细胞: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噬碱性粒细胞:参与人体过敏反应;单核细胞: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

6.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是

生理性止血过程的重要环节。血液凝固过程: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的形成、纤维蛋白的形成。区别: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过程不同,内源性凝血途径由F XII被激活所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由F III 被激活所启动。

7.ABO血型: e.g. RBC膜上只含凝集原A的为A型血。第四章

1.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等容收缩期:室内压迅速上升,房室瓣、主动脉瓣都处于关闭状态。

快速射血期:室内容积下降速度最快;快速射血期末室内压与主动脉压最高

减慢射血期:室内压低于主动脉压,靠惯性射血。

等容舒张期:主动脉瓣和房室瓣处于关闭状态,室内压下降速率最快。

快速充盈期:快速充盈期末的室内压最低,室内容积增加最多和增加速率最快的时期。

减慢充盈期:心室与心房压力差减小,血液充盈速度变慢。

心房收缩期:在心室舒张末期,心房收缩,心房内压升高,心室内容积达最大

2.每搏输出量(SV):一侧心室一次搏出的血液量。

射血分数(EF)=每搏输出量/心舒张末期容积=50~60%

每分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液总量。

心输出量:左心室每分输出量-评定心功能指标

心指数=心输出量/体表面积

3.(问答)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每搏输出量和心率(HR)

每搏输出量取决于——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

前负荷:心室收缩前承受的压力,即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异长自身调节,决定心肌初长。前负荷↑(心舒末期容积↑)心肌初长度↑心肌收缩力↑心搏出量↑

后负荷:心肌收缩后所遇到的负荷,即动脉血压。异长自身调节。直接影响:减少每搏输出量SV;间接影响:引发异长自身调节机制(代偿)。

动脉血压↑(后负荷增加)→等容收缩期↑→射血期↓→射血速度↓→搏出量↓。SV减少,静脉回心血量不变→心舒末期充盈量↑→异长自身调节→收缩↑搏出量↑

心肌收缩能力:心肌不依赖于前、后负荷而能改变其力学活动的一种内

在特性。与心肌初长无关,等长自身调节。

心率:40~180次/分:随着心率↑→每分心输出量↑

>180次/分→心动周期缩短(尤其心舒期)→充盈量↓→搏出量↓→心输出量↓

<40次/分→心动周期延长(尤其心舒期)→充盈量达极限心率太慢→心输出量↓

4.第一心音(S1):房室瓣关闭,心缩期开始;第二心音(S2):动脉瓣关闭,

心舒期开始

5.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

静息电位:k+的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 0期(去极期):Na+离子快速内流

1期(快速复极化初期):k+离子外流

2期(缓慢恢复期,平台期):Ca+内流,k+外流

3期(快速复极末期):k+外流

4期(静息期)

平台期是心肌细胞区别于神经和骨骼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第五章

6.4期自动去极化——心肌自律细胞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基础。

7.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自律性、传导性、兴奋性——电生理特性;收缩

性——机械特性

8.正常起搏点:窦房结(自律性最高)

9.房室延搁——房室交界处,兴奋传导速度较慢,使兴奋通过房室交界处,

延搁的时间长。使心室收缩发生于心房收缩完毕之后,有利于心室的充盈和射血。

10.心房(0.4m/s)、心室内传导速度较快(1m/s);浦肯野纤维传导速度最快

(4m/s)。整个心房或心室同步兴奋&收缩,有利于射血;保证全部心室肌几乎完全同步收缩,产生较好的射血效果。

11.心肌收缩的特点:

Ⅰ.同步收缩(全或无式收缩)——有利心脏射血

Ⅱ.不发生强直收缩——有效不应期长

Ⅲ.对细胞外Ca2+的依赖性——血Ca2+↓对骨骼肌无影响,对心肌有影响

12.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小动脉、微动脉。1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Ⅰ.每搏输出量——收缩压高低反应每搏输出量的

多少;Ⅱ.心率;Ⅲ.外周阻力——舒张压反应外周阻力大小;Ⅳ.大动脉管壁弹性;Ⅴ.循环血量/血管容积的比例

14.中心静脉压:胸腔内大静脉和右心房的血压。正常值为:0.4~1.2kPa

(4~12cmH2O),它的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的多少。

中心静脉压升高多见于输液过多过快或心脏射血功能不全。是控制补液速度和补液量的重要指标。

15.微循环——微动脉、静脉之间的循环

直捷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血流缓慢,物质交换

动静脉短路: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血流速较快,有利血液回流

迂回通路(营养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微静脉,随温度变化,调节体温

16.心交感神经:去甲肾上腺素(NE),β1受体,引起Ca2+内流↑,兴奋心

脏。

效应:心率加快(正性变时作用);心缩力加强(正性变力作用);房室交界传导加快(正性变传导作用)。受体阻断剂:心得安

17.心迷走神经:乙酰胆碱(ACh),M受体,引起K+外流↑Ca2+内流↓抑制。

效应:心率减慢(负性变时作用);房室传导速度减慢(负性变传导作用);

心房肌收缩力减弱(负性变力作用)。受体阻断剂:阿托品

18.减压反射:基本过程:见图

意义:Ⅰ.负反馈调节、保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Ⅱ.平常经常性起调节作用、缓冲血压变化;Ⅲ.对急剧的血压变化敏感、保证心脑血供

19.肾上腺素(E)-强心剂;去甲肾上腺素(NE)-升压药

20.决定冠脉血流量的因素:①主动脉舒张压的高低②心舒期的长短。最

重要的是心肌本身代谢水平的调节;最重要的舒张冠脉的代谢产物:腺苷第五章

1.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主要成分:二软酯酰卵磷脂(DPPC)作用:降低肺

泡表面张力

3.生理意义:(1)降低肺泡表面张力;(2)增加肺的顺应性;(3)维持大

小肺泡容积的相对稳定;(4)防止肺不张;(5)防止肺水肿。

4.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将出现:肺泡的表面张力增加,大肺泡破裂小肺

泡萎缩,初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病变。

5.肺通气的直接动力——肺泡气与大气之间的压力差。肺通气的原始动力

——呼吸运动。

6.正常情况下,胸内压力总是低于大气压,故称为胸内负压。胸内压=大气

压(肺内压)-肺回缩力,在吸气末和呼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这时胸内压=-肺回缩力,故胸内负压是肺的回缩力造成的。胸内负压的意义:(1)保持肺的扩张状态。(2)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导致胸腔内静脉和胸导管扩张)。当胸膜腔的密闭性遭到破坏时,空气进入胸膜腔,形成气胸。

7.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

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8.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呼吸膜厚度↑→气体交换↓(肺纤维化)

呼吸膜面积↓→气体交换↓(肺炎、肺结核)

通气/血流比值=肺泡通气量(VA)/肺血流量(Q)=0.84

VA/Q↑≈肺血流↓或肺通气过度→增大生理无效腔→换气效率↓(如心衰、肺动脉栓塞)

VA/Q↓≈肺通气↓→增大功能性A-V短路→换气效率↓(如哮喘、肺气肿、支气管栓塞)

9.O2:HbO2;CO:HCO3-

10.延髓内有基本呼吸中枢,脑桥内存在有呼吸调整中枢。

11.肺牵张反射(黑—伯反射):感受器位于气管和支气管平滑肌内,是牵张

感受器,传入纤维是通过迷走神经粗纤维进入延髓。

12.呼吸的化学感受性调节

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调解呼吸,主动脉体在循环方面较为重要

中枢化学感受器:生理刺激是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的H+,对CO2有间接反应,对缺O2无反映

13.CO2↑,H+↑和O2↓使呼吸加深加快

CO2↑:CO2是呼吸的生理性刺激因素,一定水平的p(CO2)对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性是必要的。CO2通过刺激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使呼吸加深加快,其中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是主要途径。

[H+]↑:通过刺激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使呼吸加强。H+不易通过血脑屏障,主要作用于外周感受器。

O2↓:对呼吸的刺激作用完全通过兴奋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p(O2)降低对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轻度缺氧时,兴奋>抑制,使呼吸加深加快。

但严重低氧时兴奋<抑制,呼吸减弱,甚至停止。第六章

1.胃肠激素:都是多肽,且名称中多带有“胃”、“胰”、“肠”、“胆”字样,

如促胃液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抑胃肽、促胃动素、生长抑素、P 物质、神经降压素、蛙皮素等。胆色素不是胃肠激素。

2.胃液的成分: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内因子和HCO3-

盐酸作用:①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胃蛋白酶适宜环境;②使蛋白质变性,利于蛋白质的水解;③抑制和杀死细菌;④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⑤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3.胃有粘液和粘膜两种屏障:胃黏液屏障有效防止了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

消化作用;胃黏膜屏障防止H+由胃腔向胃黏膜逆向扩散及阻止Na+从黏膜向胃腔内扩散

4.容受性舒张:进食时,食物刺激口腔、咽、食道、胃壁等处的牵张感受

器,可反射性引起胃底和胃体部肌肉舒张。胃特有的运动形式。

5.胰液分泌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胆汁中无消化酶。

6.分节运动: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环行肌收缩和舒张的节律性运动。

7.为什么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吸收的有利条件):①食物已分解为

适于吸收的小分子;②巨大的吸收面积200m2;③结构特殊有利于吸收;

④食物在小肠中停留时间较长

第七章

1.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肌肉活动;精神活动;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环境温度

2.基础代谢率BMR: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3.体温生理变动因素:昼夜波动、年龄、性别、环境温度、精神紧张和体

力活动等。

4.整体上,机体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和骨骼肌。安静时,内脏器官(特别

是肝脏)产热量大且稳定,是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运动或劳动时,骨骼肌为重要产热器官。

5.散热方式:辐射散热;传导散热;对流散热;蒸发散热

当环境温度高于体表温度时,前三种停止,蒸发变成唯一方式。

6.体温调节基本中枢位于下丘脑,发汗中枢。第八章

1.排泄:机体将体内物质代谢的终产物、多余的物质及进入体内的异物等

排出体外的过程。

2.当动脉血压变动在80~180mmHg(10.6~2

3.9kPa)范围时,肾血流量和肾

小球滤过率能保持相对稳定。是肾脏持续生成尿的基本条件。

3.肾小球滤过率GFR: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是衡量肾功能的

一个重要指标。正常值为125ml/min。滤过分数:GFR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FF=GFR/RPF≈19%

4.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滤过膜的通透性与面积;有效滤过压;肾血浆

流量。

滤过面积↓→肾小球滤过率↓→尿量↓;囊内压升高→有效滤过压↓→滤过率↓→尿量↓。

5.重吸收的主要部位:近端小管,特别是近曲小管。

葡萄糖只能在近端小管重吸收,与Na+重吸收相伴联的继发性主动转运。

6.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正常值:180mg/100ml

糖尿病患者多尿,为渗透性利尿。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时,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小管内渗透压↑→肾小管(尤其近端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

7.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有效刺激: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循环血量减少,

动脉血压降低。

8.当大量出汗,严重呕吐或腹泻时,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视上

核附近的渗透压感受器刺激增强,使下丘脑-神经垂体合成、释放VP增多,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大量饮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多,称为水利尿。

9.醛固酮:肾上腺皮质球状带。促进远端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保钠排

钾保水”。

第九章

1.神经垂体激素2种:VP(又称ADH)和催产素,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大

细胞肽能神经元合成。催产素:促进乳腺排出乳汁

2.腺垂体激素7种:生长激素(GH)、催乳素(PRL)、促黑(素细胞)激素(MSH)、

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

GH:促进物质代谢和生长发育,对机体各脏器组织均有影响,尤其对骨骼、肌肉、内脏器官。幼年时:缺乏患侏儒症、过多患巨人症;成年时:过多患肢端肥大症。催乳素:促进乳腺和性腺发育和分泌。

3.甲状腺激素:对生长发育影响最大,对脑和骨发育尤为重要。婴幼儿缺

乏,呆小症。

4.糖皮质激素对物质代谢的影响:促进分解代谢。

糖代谢:通过增加糖的来源和减少糖的去路,升高血糖。促进糖异生,增加肝糖原的贮存,有抗胰岛素作用,减少外周组织对糖的摄取利用。

蛋白质代谢:促进肝外组织(特别肌肉) 蛋白质分解。

脂肪代谢:促进脂肪的分解。功能亢进时对四肢和躯干作用不同引起向心性肥胖。

对水盐代谢的影响:对水的排出有促进作用,有较弱的贮钠排钾作用。

对血细胞影响:使红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增加,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减少。

5.胰岛素生物学作用:促进合成代谢调节血糖稳定。

对糖代谢:促进糖的利用和抑制糖异生,降低血糖。

对脂肪代谢:促进脂肪的合成和贮存,抑制脂肪的分解。

对蛋白质代谢: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贮存,抑制蛋白质分解,促进机体生长。第十一章

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完整性、.绝缘性、双向传导、相对不疲劳性。

2.突触传递过程:

3.受体:是指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引发生

物学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4.主要神经递质:

5.反射中枢内兴奋传递的特征:单向传递,突触前N元→突触后N元/信息

沟通双向;中枢延搁,0.3~0.5ms/个突触;总和现象,时间总和、空间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总和;后发放,中间N元环状联系;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6.中枢抑制包括突触前抑制(去极化抑制)和突触后抑制(超极化抑制)。

突触后抑制可分为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意义:调控其他神经元,使反射活动协调同步。

7.感觉投射系统:

8.第一感觉区:中央后回

其投射特点有:①躯体为对侧交叉性投射,头面部为双侧性投射。②倒置安排,下肢代表点在顶部,头面部代表点在底部(但其内部的安排是正立的)。③感觉区的大小与体表感觉的灵敏度有关。视觉:枕叶。听觉:颞横回和颞上回。

9.内脏痛:是指内脏器官受到伤害性刺激时所产生的疼痛。

特点:定位不精确;缓慢、持续;对机械性牵拉、痉挛、缺血、炎症等刺激较为敏,对切割、烧灼等刺激不敏感;常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活动变化,情绪反应强烈。10.牵涉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体表某一特定部位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

象称为牵涉痛。

11.牵张反射分为:腱反射和肌紧张。

12.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维持身体平衡,前庭小脑;协调随意运动与调

节肌紧张,脊髓小脑;参与随意运动设计,皮层小脑

震颤麻痹(又名帕金森病)原因:黑质病变,多巴胺含量↓,Ach递质系统功能亢进

舞蹈病和手足徐动症原因:新纹状体病变,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活动相对增强

13.下丘脑是较高级的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体温、摄食行为、水平衡、

内分泌、情绪反应、生物节律等重要生理过程。

体温调节:PO/AH中的温度敏感神经元在体温调节中起着调定点的作用。

水平衡调节:下丘脑内存在渗透压感受器调节抗利尿激素的释放。

对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见内分泌部分)

摄食行为调节:下丘脑外侧区存在摄食中枢;腹内侧核存在饱食中枢,故毁损下丘脑外侧区的动物食欲低下。

对情绪反应的影响:下丘脑近中线两旁的腹内侧区存在所谓防御反应区。

对生物节律的控制: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可能是生物节律的控制中心。

生理学重点笔记92900

1内环境:围绕在多细胞机体中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 2稳态:内环境中的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但现已扩展到泛指体内细胞核分支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到整体水平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在神经核体液等因素调节下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P4 3内环境的稳态具有什么生理意义?机体如何保持内环境相对稳定? 在人和高等动物,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乃至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各种代谢活动所必需,也是兴奋性细胞保持其正常兴奋性和生物电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需要全身各系统和器官的共同参与及互相协调来完成。 4刺激:是指细胞所处的环境因素的变化,任何能量形式的理化因素的改变都可能构成对细胞的刺激。刺激量包括三个参数,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5兴奋性:组织细胞具有的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兴奋是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 6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即在RP的基础上膜内朝着正电荷增加的方向变化。 7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即在RP的基础上膜内朝着正电荷减少的方向变化,其绝对值大于RP的绝对值。 8阈电位:细胞去极化达到刚刚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跨膜电位数值,称阈电位 9局部电位:给予细胞膜一定的去极化刺激时,会引起部分钠通道的激活和内向离子电流,使膜在电紧张电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极化,但此时如果外向K电流仍然大于Na内向电流,膜电位又复极到静息电位水平,如此形成的膜电位称之为局部电位。 10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一可传播的膜电位迅速波动。 11复极化:质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12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13简述静息电位的影响因素。 ①,膜外K浓度与膜内K浓度的差值决定Ek,因而细胞外K浓度的改变会显著影响静息电位。②,膜对K和Na的相对通透性可影响静息电位的大小,如果膜对K的通透性相对增大,静息电位也就增大。③,钠-钾汞活动的水平对静息电位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14简述动作电位的特征 ①动作电位一经出现,其幅度就达到一定的数值,不因刺激的增强而随之增大,动作电位的这一特性称为全或无②动作电位的另一特性就是可传播性。③动作电位的脉冲性,即动作电位有不应期,不能总和。 15常见的物质跨膜转运有以下几种形式: 单纯扩散,是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顺浓度梯度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跨膜转运的过程。这是一种单纯的物理过程。并不消耗能量。是被动扩散。 易化扩散:是指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蛋白顺着电化学梯度跨膜移动的现象,并不消耗能量。课分为两种类型:①经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是指由载体蛋白携带,通过其构型改变实现跨膜物质转运。其特点是物质与载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和竞争性抑制现象②由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是指由通道蛋白组成跨膜水相通道,介导离子顺浓度/电位梯度迅速跨膜移动。其结构功能状态可随细胞内外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具有开

人体解剖生理学-自己笔记整理

人体解剖生理学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1)新陈代谢:机体主动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同化作用:同化需消耗,通过消耗合成自身的能量。 异化作用:提供能量. 同化和异化的关系:同化为异化作用提供物质; 异化为同化作用提供能量。 2.兴奋性:兴奋;抑制。 3.细胞膜的功能:物质转运功能,维持细胞内稳态。 1)被动转运: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细胞扩散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a.单纯扩散:通过细胞膜扩散至浓度低的一侧。通过膜的扩散成为通透或渗透。 b.协助扩散:“通道” 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 2)主动转运: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的细胞扩散过程(消耗细胞代谢产生能量)。 特点: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消耗能量;依靠“泵”。 4.方位: 1)轴:冠状轴(左→右);矢状轴(前→后);垂直轴(上→下)。 2)面:冠状面(纵切面左→右);矢状面(纵切面前→后);垂直面(横切面)。 5. 四大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1)上皮组织:特点:细胞排列紧密整齐;有极性;分布体表或官腔内表面。 a.单层上皮:ⅰ.单层扁平上皮:减少摩擦,分布在血管内表面。 分布:内皮:被覆盖于心血管腔面的扁平上皮。 外皮:腹膜,胸膜,心包膜处的浆膜表面的偏平上皮。 ⅱ.单层立方上皮:分泌吸收作用;肾小管。 ⅲ.单层柱状上皮:分泌吸收作用;胃,肠,子宫表面。 b.复层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复层柱状上皮;复层移行上皮。 2)结缔组织:特点:细胞上皮组织少,细胞间质较多,细胞不分层,组织类型多。 a. 疏松结缔组织: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脂肪细胞;白细胞; 未分化间充细胞。 细胞间质: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 基质 b.致密结缔组织; c.脂肪组织; d.网状结缔组织、 6.运动系统 组成:骨,骨连接,骨骼肌。 作用:支持,保护,运动。 骨骼的作用:维持体型,支撑体重,保护内脏器官。 1)骨 a.骨的形态:长骨,断骨,扁骨,不规则骨。 b .骨的构造:骨膜,骨质,骨髓。P33 c.骨的功能:支架,是人体最坚硬的组织;骨髓造血;钙库。 2)关节的基本构造 a. 关节面:关节头,关节窝,关节软骨。 b.关节囊:囊壁外层纤维层:加强骨与骨连接。 内层滑膜层:分泌滑液,增加润滑。 c.关节腔:滑液,关节负压。

西综生理学备考复习笔记整理(部分)

西综生理学备考复习笔记整理(部分) 一、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是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未受刺激时)膜内外的电位差。静息电位表现为膜外相对为正,膜内相对为负。 ⑴形成条件 ①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离子不均匀分布); ②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通透。 ⑵形成机制:K+外流的平衡电位即静息电位,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不消耗能量。 ⑶特征:静息电位是K+外流形成的膜两侧稳定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AP ⑴概念: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可逆转、可传播的细胞膜两侧的电变化。动作电位主要成分是峰电位。 ⑵形成条件:①细胞膜两侧存在浓度梯度差;②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③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阈上刺激。 ⑶形成机制:动作电位上升支--Na+内流所致;动作电位下降支--K+外流所致。 ⑷动作电位特征:①产生和传播都是“全或无”式的;②传播的方式为局部电流,传播速度与细胞直径成正比;③动作电位是一种快速、可逆的电变化;④动作电位期间Na+、K+离子的跨膜转运是通过通道蛋白进行的。 局部电位的特点:①等级性;②可以总和;③电紧张扩布。 兴奋的传播 ⑴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可兴奋细胞兴奋的标志是产生动作电位,因此兴奋的传导实质上是动作电位向周围传播。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导,直径大的细胞电阻较小传导速度快。有髓鞘的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以跳跃式传导,因而比无髓鞘纤维传导快。动作电位在同

一细胞上的传导是“全或无”式的,动作电位的幅度不因传导距离增加而减小。⑵神经在细胞间的传递特点是①单向传递;②传递延搁;③容易受环境因素影响。 1、静息电位的原理。 在安静状态下,细胞内外离子的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细胞生物电活动的基础。在细胞外液中Na+、Cl-、Ca2+浓度要比细胞内液要高,细胞内液中K+、磷酸盐离子浓度比细胞外液要高,这主要是由于质膜对各种物质的选择性通透性和主动转运儿形成和维持的。此外,安静时细胞膜对K+有较大的通透性,对Na+、Cl-、Ca2+也有一定的通透性,而对其他离子的通透性基地,故K+能以易化扩散的形式顺浓度梯度移向膜外,而其他离子不能或很少移动。于是随着K+的移出,就会出现膜内变负而膜外正的状态,即静息电位。可见,静息电位主要是由K+外流形成的,接近于K+外流的平衡电位。影响因素有:细胞外K+浓度的改变;膜对K+和Na+的相对通透性;钠-钾泵活动的水平。

生理学框架笔记-重点记忆

㈠内环境 细胞内液 40% 组织液 15% 体液 血浆 5% 其他 40% 基本方式:反射 结构基础;反射弧 神经调节 特点:快、短、准确 内分泌(包括神经分泌) 方式旁分泌 (二)生理功能调节体液调节自分泌 特点:慢、长、广泛 参与物质:激素、代谢产物 根本点:不依赖神经和体液调节 特点:范围小 自身调节异长自身细节 举例 肾血流在血压正常范围波动内,保持不变 定义:反馈信息促进控制部分的活动 正反馈 举例: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动作电位的产生,1,6-双磷酸果糖对6- 磷酸果糖果激酶Ⅰ的作用 (三)反馈系统 定义:反馈信息与控制部分的作用方向相反 负反馈意义:维持稳态 举例:减压反射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决定因素:浓度差和通透性 单纯扩散特点:顺浓度差,不耗能 被动转运 举例:O2和CO2 充分抑制 载体中介有饱和性 结构特异性 易化扩散 小分子无饱和性 通道中介相对特异性 有开放和关闭两种状态 耗能 特点 原发逆电—化学梯度 一个催化单位加一个调节亚单位的二(一)物质转运钠泵有ATP酶活性 主动转运(最重要)移3个Na+出细胞,移2个K+入细胞 兴奋(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的基础 继发:肾小管和肠上皮吸收葡萄糖,依赖钠泵建立的势能 出胞(耗能):细胞的分泌活动,需Ca2+参与 大分子 入胞(耗能):受体介导入胞模式 终板电位 化学门控通道突触后电位 感受器电位 特殊通道蛋白质(促离子型受体)电压门控通道:神经轴突,骨骼肌和心肌 机械门近代通道 总特点:快,但局限,不是最易见形式 第二信使:cAMP,Ca2+,IP3,DG a亚单位起催化作用 (二)细胞膜受体 G蛋白耦联受体(促代谢型受体) G蛋白:鸟苷酸结合蛋白 G-GTP未活化 G-GIP活化 特点:慢,但灵敏和作用广泛 过程:配体+受体→G-GTP→AC→cAMP→蛋白激酶A 只有一个跨膜a螺旋 酪氨酸激酶受体磷酸化酪氨酸残基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生理学研究内容大致可分整体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三个不同水平。根据实验进程可将生理学实验分为慢性实验和急性实验,后者又分为在体实验和离体实验两种。 第二章细胞、基本组织及运动系统 第一节细胞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组成。 液态镶嵌模型:生物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从而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单纯扩散:某些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过程。 细胞的物质转运有几种方式,简述主动运转的特点:单纯扩散(自由扩散)、易化扩散(通道:化学电压机械门控;载体: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主动转运(原发性: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继发性:能量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依靠Na+在膜两侧浓度差,即依靠存储在离子浓度梯度中的能量完成转运,间接利用ATP)【借助于载体、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转运并需要能量】、入胞(吞噬、吞饮、受体介导入胞)和出胞等。 跨膜信号传导1由通道蛋白完成的,电压、化学、机械门控通道2由膜受体、G蛋白和G蛋白效应分子组成的3酶耦联受体信号传导。 细胞凋亡:由一系列细胞代谢变化而引起的细胞自我毁灭,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CD,是在基因控制下,通过合成特殊蛋白而完成的细胞主动死亡过程。 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必须经过生长到分裂的过程成为~,分为G1、S、G2、M四期。 细胞衰老:细胞在正常环境条件下发生的细胞生理功能和增殖能力减弱以及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并趋向死亡的现象。 第二节基本组织 人体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后者其支持、联系、营养、保护和隔离等作用。 神经纤维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第三节运动系统 骨骼肌纤维由肌原纤维和肌管系统组成,前者由上千条粗肌丝和细肌丝有规律的平行排列组合而成。 第三章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第一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包括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和生殖等。 阈强度/阈值:能引起细胞或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兴奋性:可兴奋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能力。 适应性:机体根据环境变化而调整体内各部分活动使之相协调的功能。 生殖:人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时,男性和女性两种个体中发育成熟的生殖细胞相结合,便可形成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 第二节神经与骨骼肌细胞的一般生理特性 静息电位:细胞未受刺激相对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静息电位产生机制:【前提-膜内外离子浓度差;决定作用-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根本原因-K+外流(膜对A-不通透)】K+外流是静息电位产生的根本原因。RP的产生与C膜内外离子的分布和静息时C膜对它们的通透性有关。细胞内K浓度和A-浓度比外高,而胞外Na和Cl比内高。但C膜在静息时对K通透性较大,Na和

人体解剖生理学重点笔记

第一章绪论 第二节生理学研究的基本范畴 一、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1、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2、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二、生理功能的调节 生理功能的调节形式有三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是反射。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由 5 个部分组成,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三、体内的反馈控制系统 1、负反馈如果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作用的结果使输出变量向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变化则称为负反馈。 2、正反馈如果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作用的结果是使输出变量在原先活动的同一方向上进一步加强则称为正反馈 第三章 第一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一、被动转运(使膜两侧物质均匀分布)被动转运是指分子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的跨细胞膜的转运,不需要额外消耗能量,转运结果是达到膜两侧物质的浓度或电位的平衡。(一)、单纯扩散 1、物质:脂溶性高、分子小,不带电荷的非极性分子。如O 2、N2、CO2 、乙醇、尿素以 及一些小分子激素或药物。 2、特点:不需要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推动物质转运的力量是物质的浓度梯度。物质转运的方向 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因而不需要额外消耗能量。转运的结果是物质浓度在细胞膜的 两侧达到平衡。 (二)、易化扩散。(膜蛋白介导)一些单纯扩散不能实现的非脂溶性的较大的分子或带电离子的跨膜转运需要借助于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由细胞膜上蛋白质帮助所实现的物质跨膜扩散称为易化扩散。 1、经载体的异化扩散。(离子,分子,选择性高)载体指镶嵌在细胞膜上的一类具有特殊的物质转运功能的蛋白质。物质:葡萄糖和氨基酸。 特征:饱和现象、立体构想特异性、竞争性抑制。 2、经通道的异化扩散。(速度快,被动) 特征:离子选择性 门控特性:电压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和机械门控通道。 二、主动转运(使膜两侧物质更不均匀)主动转运是通过细胞的耗能或称,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 (一)、原发主动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是由细胞膜或内膜上具有ATP酶活性的特殊泵蛋白,直接水解ATP提 供能量而将一种或多种物质逆着各自的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 钠钾泵。(外Na+内K+) 每分解一份子的ATP可逆着浓度梯度将3个Na+移出胞外,同时将2个K+移入胞内

植物生理学笔记整理

《现代植物生理学》 绪论 1、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揭示植物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 植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是高等植物。高等植物的生命活动主要分为生长发育与形态建成、物质与能量代谢、信息传递和信号转导3个方面。 2、萨克斯于1882年撰写出《植物生理学讲义》并开设课程,他的弟子费弗尔1904年出版三卷本《植物生理学》著作。这两部著作的问世,标志着植物生理学从植物学中脱胎而出,独立成为一门新兴的科学体系。 细胞生理 3、水势(Ψw ):同温同压下,每偏摩尔体积纯水与水的化学势差。(细胞水势由三部分组成:溶质势(ψs),衬质势(ψm)和压力势(ψp),即Ψw=ψs+ψm+ψp) 4、溶质势(ψs ):由于溶质的存在而使水势降低的值称为溶质势。 压力势(ψp):细胞壁对原生质体产生压力引起的水势变化值。 衬质势(ψm):由于亲水物质对水的吸引而降低的水势。 5、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a.水分吸收和运输的主要动力; b.是矿质元素和有机物运输的动力; c.降低叶温。 d.有利于气体交换 6、现已确定有17种元素是植物的必需元素:碳(C)、氢(H)、氧(O)、氮(N)、磷(P)、硫(S)钾(K)、钙(Ca)、镁(Mg)、铁(Fe)、锰(Mn)、锌(Zn)、铜(Cu)、硼(B)、钼(Mo)、镍(Ni)、氯(Cl)。 根据植物对必需元素需要量的大小,通常把植物必需元素划分为两大类,即大量元素和微量 8、缺素症

9、单盐毒害:将植物培养在单一盐溶液中(即溶液中只含有一种金属离子),不久植物就会呈现不正常状态,最终死亡,这种现象称为单盐毒害。 离子对抗:在单盐溶液中若加入少量含有其他金属离子的盐类,单盐毒害现象就会减弱或消除,离子间的这种作用称为离子对抗。 (单盐毒害和离子对抗的内容也要看下及书上面的什么是“生理酸性盐”、“生理碱性盐”、“生理中性盐”也要看P81) 11、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大规模地利用太阳能把CO?和H2O合成富能的有机物,并释放出O2的过程。 12、C4植物比C3植物光合作用强的原因 ⑴结构原因:C3:维管束鞘细胞发育不好,无花环型,叶绿体无或少; 光合在叶肉细胞中进行,淀粉积累影响光合。 C4:维管束鞘细胞发育良好,有花环型,叶绿体较大; 光合在维管束鞘细胞中进行。有利于光合产物的就近运输,防止淀粉积累影响光合。 ⑵生理原因:①PEPC对CO2的Km(米氏常数)远小于Rubisico,所以C4对CO2的亲合力大,低CO2浓度(干旱)下,光合速率更高。 ②C4植物将CO2泵入维管束鞘细胞,改变了CO2/O2比率,改变了Rubisico的作用方向,降低了光呼吸。 13.光补偿点:当达到某一光强度时,叶片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净光合速率为零,这时的光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光饱和点:光合速率开始达到最大值时的光强度称为光饱和点。——P132 CO?补偿点:当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外界环境中的CO?浓度即为CO?补偿点(图中C 点)。

中国药科大学生理学考研复习笔记

中国药科大学生理学考研复习笔记 绪论 考纲要求 1、机体与环境的关系:刺激与反应,兴奋与抑制,兴奋性和阈。 2、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相对恒定的重要意义。 3、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生理意义和功能。 考纲精要 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1、新陈代谢:是指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 2、兴奋性: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特定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而刺激是指能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 刺激引起组织兴奋的条件: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这三个参数必须达到某个最小值。在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引起组织兴奋所需刺激强度与刺激持续时间呈反变关系。 衡量组织兴奋性大小的较好指标为:阈值。 阈值:刚能引起可兴奋组织、细胞去极化并达到引发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3、生殖: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生殖功能对种群的繁衍是必需的,因此被视为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对多细胞机体而言,整体所处的环境称外环境,而构成机体的细胞所处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内、外环境与生命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当机体受到刺激时,机体内部代谢和外部活动,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反应。反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三、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机制 机体内存在三种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是机体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调节特点: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基本调节方式: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动物生理学笔记完整版

绪论 考纲要求 1、机体与环境的关系:刺激与反应,兴奋与抑制,兴奋性和阈。 2、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相对恒定的重要意义。 3、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生理意义和功能。考纲精要 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1、新陈代谢:是指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 2、兴奋性: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特定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而刺激是指能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 刺激引起组织兴奋的条件: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这三个参数必须达到某个最小值。在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引起组织兴奋所需刺激强度与刺激持续时间呈反变关系。 衡量组织兴奋性大小的较好指标为:阈值。 阈值:刚能引起可兴奋组织、细胞去极化并达到引发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3、生殖: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生殖功能对种群的繁衍是必需的,因此被视为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对多细胞机体而言,整体所处的环境称外环境,而构成机体的细胞所处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内、外环境与生命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当机体受到刺激时,机体内部代谢和外部活动,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反应。反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三、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机制 机体内存在三种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是机体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调节特点: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基本调节方式: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反射与反应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反射活动需中枢神经系统参与。 2、体液调节:发挥调节作用的物质主要是激素。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分泌后可以进入血液循环发挥长距离调节作用,也可以在局部的组织液内扩散,改变附近的组织细胞的功能状态,这称为旁分泌。调节特点: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作用部位广泛。(这些特点都是相对于神经调节而言的。) 神经一体液调节:内分泌细胞直接感受内环境中某种理化因素的变化,直接作出相应的反应。 3、自身调节:是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举例:(1)心室肌的收缩力随前负荷变化而变化,从而调节每搏输出量的特点是自身调节,故称为异长自身调节。(2)全身血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肾血流量维持不变的特点是自身调节。 四、生理功能的反馈调控:正反馈和负反馈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因而可以纠正控制信息的效应。 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在负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平时处于稳定状态。 正反馈:反馈信息不是制约控制部分的活动,而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在正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处于再生状态。生命活动中常见的正反馈有: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等。 五、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各种腔室液等),是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内环境直接为细胞提供必要的物理和化学条件、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尾产物。内环境最基本的特点是稳态。 稳态是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一种状态,是内环境理化因素、各种物质浓度的相对恒定,这种恒定是在神经、体液等因素的调节下实现。稳态的维持主要依赖负反馈。稳态是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而不是绝对稳定。 细胞的基本功能 考纲要求 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以及细胞兴奋的产生和传导的原理。 3.神经-骨骼肌接头的兴奋传递。 考纲精要 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态镶嵌模型 该模型的基本内容:以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分子,并连有一些寡糖和多糖链。 特点: (1)脂质膜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流动的。 (2)细胞膜两侧是不对称的,因为两侧膜蛋白存在差异,同时两侧的脂类分子也不完全相同。 (3)细胞膜上相连的糖链主要发挥细胞间“识别”的作用。 (4)膜蛋白有多种不同的功能,如发挥转动物质作用的载体蛋白、通道蛋白、离子泵等,这些膜蛋白主要以螺旋或球形蛋白质的形式存在,并且以多种不同形式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如靠近膜的内侧面、外侧面、贯穿整个脂质双层三种形式均有。 (5)细胞膜糖类多数裸露在膜的外侧,可以作为它们所在细胞或它们所结合的蛋白质的特异性标志。

生理学重点笔记

生理学重点笔记 一绪论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2. 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多细胞机体而言,整体所处的环境叫外环境,而构成机体的细胞所处的环境叫内环境。当机体受到刺激时,机体内部代谢和外部活动,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反应.反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3. 自身调节:心肌细胞的异长自身调节,肾血流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恒定的自身调节,小动脉灌注压力增高时血流量并不增高的调节都是自身调节。考生自己注意总结后面各章节学到自身调节。 4. 神经调节是机体功能调节的主要调节形式,特点是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 5.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作用部位广泛。 6. 生理功能的反馈控制: 负反馈调节的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是一种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钠通道的开放和钠内流互相促进等生理活动都是正反馈。 考生自己注意总结后面各章节学到的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体镶嵌模型.基本内容 ①基架:液态脂质双分子层; ②蛋白质:具有不同生理功能; ③寡糖和多链糖. 2.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⑴小分子脂溶性物质可以自由通过脂质双分子层,因此,可以在细胞两侧自由扩散,扩散的方向决定于两侧的浓度,它总是从浓度高一侧向浓度低一侧扩散,这种转运方式称单纯扩散。 正常体液因子中仅有O2、CO2、NH3以这种方式跨膜转运,另外,某些小分子药物可以通过单纯扩散转运。 ⑵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浓度高向浓度低处转运时不需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转运,但转运依赖细胞膜上特殊结构的"帮助",因此,可以把易化扩散理解成"帮助扩散"。什么结构 发挥"帮助"作用呢?--细胞膜蛋白,

大三备考之西综生理学复习笔记

大三备考之西综生理学复习笔记 一、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是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未受刺激时)膜内外的电位差。静息电位表现为膜外相对为正,膜内相对为负。 ⑴形成条件 ①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离子不均匀分布); ②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通透。 ⑵形成机制:K+外流的平衡电位即静息电位,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不消耗能量。 ⑶特征:静息电位是K+外流形成的膜两侧稳定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AP ⑴概念: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可逆转、可传播的细胞膜两侧的电变化。动作电位主要成分是峰电位。 ⑵形成条件:①细胞膜两侧存在浓度梯度差;②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③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阈上刺激。 ⑶形成机制:动作电位上升支--Na+内流所致;动作电位下降支--K+外流所致。 ⑷动作电位特征:①产生和传播都是“全或无”式的;②传播的方式为局部电流,传播速度与细胞直径成正比;③动作电位是一种快

速、可逆的电变化;④动作电位期间Na+、K+离子的跨膜转运是通过 通道蛋白进行的。 局部电位的特点:①等级性;②可以总和;③电紧张扩布。 兴奋的传播 ⑴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可兴奋细胞兴奋的标志是产生动作电位,因此兴奋的传导实质上是动作电位向周围传播。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导,直径大的细胞电阻较小传导速度快。有髓鞘的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以跳跃式传导,因而比无髓鞘纤维传导快。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是“全或无”式的,动作电位的幅度不因传导距离增加而减小。⑵神经在细胞间的传递特点是①单向传递;②传递延搁;③容易受环境因素影响。 1、静息电位的原理。 在安静状态下,细胞内外离子的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细胞生物电活动的基础。在细胞外液中Na+、Cl-、Ca2+浓度要比细胞内液要高,细胞内液中K+、磷酸盐离子浓度比细胞外液要高,这主要是由于质 膜对各种物质的选择性通透性和主动转运儿形成和维持的。此外,安静时细胞膜对K+有较大的通透性,对Na+、Cl-、Ca2+也有一定的通 透性,而对其他离子的通透性基地,故K+能以易化扩散的形式顺浓 度梯度移向膜外,而其他离子不能或很少移动。于是随着K+的移出,就会出现膜内变负而膜外正的状态,即静息电位。可见,静息电位主要是由K+外流形成的,接近于K+外流的平衡电位。影响因素有:细 胞外K+浓度的改变;膜对K+和Na+的相对通透性;钠-钾泵活动的水平。

《病理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知识分享

《病理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疾病概论 1、健康、亚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亚健康状态:人体的机能状况下降,无法达到健康的标准,但尚未患病的中间状态,是机体在患病前发出的“信号”. 疾病disease: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机体的自稳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死亡与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标准 死亡:按照传统概念,死亡是一个过程,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学死亡期。一般认为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脑死亡:指脑干或脑干以上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地、不可逆地丧失功能。判断标准:①不可逆性昏迷和对外界刺激完全失去反应;②无自主呼吸;③瞳孔散大、固定;④脑干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咽反射等;⑤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 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3、第二节的发病学部分 发病学:研究疾病发生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⑴自稳调节紊乱规律;⑵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的对立统一规律; ⑶因果转化规律;⑷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规律。 第三章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 1、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 细胞信号转导是指细胞外因子通过与受体(膜受体或核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以及蛋白间相互作用,直至细胞生理反应所需基因开始表达、各种生物学效应形成的过程。 2、受体上调(增敏)、受体下调(减敏)的概念 由于信号分子量的持续性减少,或长期应用受体拮抗药会发生受体的数量增加或敏感性增强的现象,称为受体上调(up-regulation);造成细胞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性增强,称为高敏或超敏。 反之,由于信号分子量的持续性增加,或长期应用受体激动药会发生受体的数量减少或敏感性减弱的现象,称为受体下调(down-regulation)。造成细胞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性增强,称为减敏或脱敏。 第五章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1、三种脱水类型的概念 低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以细胞外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低血钠性细胞外液减少)高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和血浆渗透压>310mmol/L,以细胞内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高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等渗性脱水水钠等比例丢失,细胞外液显著减少,细胞内液变化不明显。(正常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

《生理学》各章知识点 总结

精心整理 生理学基础总结 绪论 I.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命的基本特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及生殖。 3.兴奋性是指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 4.胞外液。 5.信息,使反债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一致,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 负反馈调节是指受控部分的活动通过发出回馈信息,使回馈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相反.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方式主要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单纯扩散是只取决于膜两例物质浓度差进行转运的一种方式出胞和入胞作用 易化扩散是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特珠蛋白质的帮助,顺浓度梯度或电一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分为载体转运和通道转运两种。 载体转运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和争议抑制性; 通道转运具有离子选择性和门控特性,又可分为化学门控信道、电压门控信道和机械门拉信.吞饮 动。它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由去极化和复极化构成,是Na +内流与K +的外流及Na +—K +泵转运共同形成的、其引起取决于阈电位, 阈电位是使膜上Na +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值。 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特性和不衰减的可传播性。 3.肌肉收缩是指肌肉的长度缩短或张力增加.其过程包括肌细饱的兴奋、兴奋一收缩耦联,收缩三部分,主要步骤如下图

血液 1. 占体重的 2. 透压) 3. 对保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具有重要作用; 血浆蛋白产生胶体渗透压,主要成分是白蛋白,具有免疫功能。 作用是:能使组织液中的水分渗入毛细血管以维持血容量及调节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换。 等渗溶液是0.9%Nacl,5%葡萄糖溶液。 4.血浆的正常酸碱度:PH7.35-7.4 5.低于7.35为酸中毒,高于7.45为碱中毒。 5.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我国成年男性红细胞数为(4.0-5.5)x1012/L;成年女性为(3.5-5.0)x1012/L。6.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Hb)。 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为120一160g/L,成年女性为110-150g/L。 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称为贫血。 7.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包括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血沉,红细胞叠连)、渗透脆性(溶血,低渗溶液)。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运愉O2和CO2以及调节体内的酸碱平衡。 红细胞原料是蛋白质和铁(缺铁性贫血),成熟因素是维生素B12,叶酸。 8.正常成人的白细胞:其主要功能是吞噬作用和 免疫作用。 9.正常成人血小板有(100一 其主要功能为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和生理性止 A抗原与 。 )和 也是由于K+外流产生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由去极化和复极化两个过程组成,但复极化比较复杂,持续时间较长动作电位共分为五个期,即 去极化期(Na+内流形成)、 复极化l期(快速复极初期,K+外流形成)、 2期(缓慢复极期也称平台期,K+外流和Na+内流形成)、 3期(快速复极末期,K+外流形成) 4期(静息期,离子泵转运形成)

最新生理学复习提纲

Chapter 1 绪论 名词解释 1.生理学2.兴奋性3.刺激4.可兴奋组织5.内环境6.稳态7.反射8.神经调节8.体液调节9.自身调节13.反馈信息14.负反馈15.前馈 问答题 1.人体生理学从哪些水平进行人体功能的研究?试说明各水平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2.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如何维持的?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有何生理意义? 3.在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中,神经调节是如何进行的?有何特点? 4.体液调节主要调节人体的哪些生理功能?举例说明体液调节的过程和特点。 chapter2 细胞的基本功能 名词解释 1.单纯扩散2.易化扩散3.主动转运4.兴奋5.阈强度6.绝对不应期7.相对不应期8.静息电位9.动作电位10.阈电位11.极化12.去极化13.超极化14.超射15.后电位20.“全或无”现象21.电压门控通道22.化学门控通道23.局部兴奋24 电紧张性扩布25.时间总和26.空间总和27.量子式释放28.终极电位29.三联管结构30.兴奋一收缩耦联31.前负荷32.后负荷33.等长收缩34.等张收缩35.最适初长度6.单收缩37.不完全强直收缩38.完全强直收缩 问答题 1.简述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2.试比较以“载体”为中介和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的特点 3 .细胞膜上钠泵的活动有何生理意义? 4.试述细胞在兴奋及恢复过程中兴奋性变化的特点及产生的基本原理。 5.论述细胞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6.动作电位是如何产生的?在产生过程中Na+、K+通透性有什么变化? 7.试述细胞膜的离子通道有哪些功能状态?它们与膜的通透住有什么关系? 8.局部兴奋有哪些特点?它是如何转变成为锋电位的? 9.论述兴奋在同一细胞传导的机制和特点。 10.试用肌丝滑行理论来解释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过程. 11.论述骨骼肌兴奋一收缩耦联的具体过程。 12.改变后负荷对肌肉收缩有何影响? 13.何谓肌肉的最适初长度?为什么说在最适初长度时肌肉的收缩效果最好? Chpter 3 血液 名词解释 1.内环境2.红细胞比容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4.红细胞沉降率5.血浆胶体渗透压6.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7.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8.生理止血9.出血时间10.血液凝固11.凝血因子12.抗凝系统13.纤维蛋白溶解14.人血小板粘附与聚集15.促红细胞生成素16.凝集、凝集原、凝集素17.ABO血型系统18.Rh因子 问答题 1.何谓内环境?血液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有哪些作用? 2.血浆胶体渗透压和品作渗透压主要是由什么决定的?它们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完整版)植物生理学笔记复习重点剖析

绪论 1、植物生理学: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2、植物生命活动:植物体物质转化、能量转换、形态建成及信息传递的综合反应。 3、植物生理学的基本内容:细胞生理、代谢生理、生长发育生理和逆境生理。 4、历程:近代植物生理学始于荷兰van Helmont(1627)的柳条试验,他首次证明了水直接参与植物有机体的形成; 德国von Liebig(1840)提出的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奠定了施肥的理论基础; 植物生理学诞生标志是德国von Sachs和Pfeffer所著的两部植物生理学专著; 我国启业人是钱崇澍,奠基人是李继侗、罗宗洛、汤佩松。 第二章植物的水分关系 1、束缚水:存在于原生质胶体颗粒周围或存在于大分子结构空间中被牢固吸附的水分。 2、自由水:存在于细胞间隙、原生质胶粒间、液泡中、导管和管胞内以及植物体其他间隙的水分。 3、束缚水含量增高,有利于提高植物的抗逆性;自由水含量增加,植物的代谢加强而抗逆性降低。 4、水分在植物体内的生理作用:①水分是原生质的主要成分;②水是植物代谢过程中重要的反应物质;③水是植物体内各种物质代谢的介质;④水分能够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⑤水分能有效降低植物的体温;⑥水是植物原生质良好的稳定剂;⑦水与植物的生长和运动有关。 5、植物细胞的吸水方式:渗透性吸水和吸胀吸水。 6、渗透作用: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扩散的现象。 7、水的偏摩尔体积:指加入1mol水使体系的体积发生的变化。 8、水势:溶液中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差。 9、水通道蛋白调节水分以集流的方式快速进入细胞的细微孔道。 10、溶质势:由于溶质颗粒与水分子作用而引起细胞水势降低的数值。Ψs = -icRT。 11、衬质势:细胞中的亲水物质对水分子的束缚而引起水势下降的数值,为负值。Ψm 12、压力势:由于细胞吸水膨胀时原生质向外对细胞壁产生膨压,细胞壁产生的反作用力——壁压使细胞水势增加的数值。Ψp 13、Ψw = Ψs + Ψm + Ψp + Ψg + …。 14、吸胀吸水:植物细胞壁中的纤维素以及原生质中的蛋白质、淀粉等大分子亲水性物质与极性的水分子以氢键结合而引起细胞吸水膨胀的现象。蛋白质>淀粉>纤维素 15、植物根系由表皮、皮层、内皮层和中柱组成,吸水途径有共质体途径和质外体途径。 16、主动吸水:仅由植物根系本身的生理活动而引起的吸水。分为伤流和吐水。 17、根压:由于植物根系生理活动而促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 18、被动吸水(主要方式):通过蒸腾拉力进行的吸水。枝叶的蒸腾作用使水分沿导管上升的力量称为蒸腾拉力。 19、植物蒸腾作用是产生蒸腾拉力并促进根系吸水的根本原因 20、影响根系吸水的因素:(1)内部:导管水势、根系大小、根系对水的透性、根系对水吸收速率;(2)外部: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通气状况、土壤溶液浓度。

生理学笔记01细胞的基本功能

细胞的基本功能 考纲要求 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以及细胞兴奋的产生和传导的原理。 3.神经-骨骼肌接头的兴奋传递。 考纲精要 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态镶嵌模型 该模型的基本内容:以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分子,并连有一些寡糖和多糖链。 特点: (1)脂质膜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流动的。 (2)细胞膜两侧是不对称的,因为两侧膜蛋白存在差异,同时两侧的脂类分子也不完全相同。 (3)细胞膜上相连的糖链主要发挥细胞间“识别”的作用。 (4)膜蛋白有多种不同的功能,如发挥转动物质作用的载体蛋白、通道蛋白、离子泵等,这些膜蛋白主要以螺旋或球形蛋白质的形式存在,并且以多种不同形式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如靠近膜的内侧面、外侧面、贯穿整个脂质双层三种形式均有。 (5)细胞膜糖类多数裸露在膜的外侧,可以作为它们所在细胞或它们所结合的蛋白质的特异性标志。 二、细胞膜物质转运功能 物质进出细胞必须通过细胞膜,细胞膜的特殊结构决定了不同物质通过细胞的难易。例如,细胞膜的基架是双层脂质分子,其间不存在大的空隙,因此,仅有能溶于脂类的小分子物质可以自由通过细胞膜,而细胞膜对物质团块的吞吐作用则是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决定的。不溶于脂类的物质,进出细胞必须依赖细胞膜上特殊膜蛋白的帮助。 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被动转运:包括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两种形式。 1.是指小分子脂溶性物质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跨膜扩散的最取决于膜两侧的物质浓度梯度和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单纯扩散在物质转运的当时是不耗能的,其能量来自高浓度本身包含的势能。 2.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协助下,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移动的过程。参与易化扩散的膜蛋白有载体蛋白质和通道蛋白质。 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特点如下:(1)竞争性抑制;(2)饱和现象;(3)结构特异性。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特点如下:(1)相对特异性;(2)无饱和现象;(3)通道有“开放”和“关闭”两种不同的机能状态。 (二)主动转运,包括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是指细胞消耗能量将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主动转运的特点是:(1)在物质转运过程中,细胞要消耗能量;(2)物质转运是逆电-化学梯度进行;(3)转运的为小分子物质;(4)原发性主动转运主要是通过离子泵转运离子,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依赖离子泵转运而储备的势能从而完成其他物质的逆浓度的跨膜转运。 最常见的离子泵转运为细胞膜上的钠泵(Na+-K+泵),其生理作用和特点如下: (1)钠泵是由一个催化亚单位和一个调节亚单位构成的细胞膜内在蛋白,催化亚单位有与Na+、ATP结合点,具有A TP酶的活性。 (2)其作用是逆浓度差将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同时将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

《生理学》各章知识点-总结

生理学基础总结 绪论 I.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命的基本特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及生殖。 3.兴奋性是指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征。 刺激是指机体所处环垄因素的变化刺激条件包括强度、作用时间和强度一时问变化率三个要素反应是指接受刺激后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 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兴奋和抑制阈强度(阈值)是指在作用时间和强度一时间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等于阈强度的刺激为阈刺激,大于阈强度的刺激为阈上刺激,小于阈强度的刺激为阈下刺激 4.体液是机体内液体的总称。 内环境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5.人体功能调节的方式有三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最重要的是神经调节,其基本方式是反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 三种调节各具特点:神经调节迅速、精确而短暂;体液调节作用缓慢、面积广泛、时间持久;自身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 回馈是由受控部分的回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活动的作用,有正、负反馈两种。 正回馈调节是指受控部分的活动通过发出回馈信息,使反债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一致,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 负反馈调节是指受控部分的活动通过发出回馈信息,使回馈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相反.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细胞的基本功能1.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方式主要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单纯扩散是只取决于膜两例物质浓度差进行转运的一种方式出胞和入胞作用 易化扩散是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特珠蛋白质的帮助,顺浓度梯度或电一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分为载体转运和通道转运两种。 载体转运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和争议抑制性; 通道转运具有离子选择性和门控特性,又可分为化学门控信道、电压门控信道和机械门拉信道. 主动转运是物质逆电一化学梯度进行的转运,需要细胞提供能量包括原发性主动转运和发性主动转运。 最重要的为钠一钾泵转运。 出胞是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变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 入胞指细胞外某些物质团块借助于细胞形式吞噬泡或吞饮泡的方式。 进入细肥的过程,分别称为吞噬和吞饮.吞饮也可以分为液相入胞和受体介导入胞两种形式。 2.生物电现象是指细胞在安静或活动时伴有的电活动。单个细胞膜两侧的生物电称为细胞的跨膜电位,包括静息电位、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 生物电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细胞内外离子的分布不同,构成生物电产生的基础。②胞膜在不同状态下时离于的通透性不同.成为生物电产生的关健。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它是细胞安静的标志、它的形成是由于K+的外流。 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受到有效刺激时,在膜两侧产生的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它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由去极化和复极化构成,是Na+内流与K+的外流及Na+—K+泵转运共同形成的、其引起取决于阈电位,阈电位是使膜上Na+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值。 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动作电位具 精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