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平片对人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 格式:pdf
- 大小:2.96 MB
- 文档页数:5
心血管疾病中医药治疗的问题与对策当下,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年轻正在逐渐趋于年轻化,血管对人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遗憾的是,很多人年纪轻轻,却早早地出现了血管老化,患上心脑血管疾病。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保养血管?心脑血管疾病如何做到早防治、早干预?中医药治心脑血管病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且疗效确切。
中医强调整体调节,综合干预,即使在医学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中医药在防治心脑血管病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心血管疾病中医药治疗的问题1、吸烟:烟草含有大量有害物质。
长期吸烟对动脉血管的损害很大,是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冠心病、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2、高血压:会对血管造成长期压力,导致血管缺血,最终动脉硬化导致心脑血管疾病。
3、糖尿病:血糖长期升高还会刺激血管,长期下去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导致动脉硬化,进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二、心血管疾病中医药治疗的对策(一)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吃芹菜、玉米、黑木耳等食物比较好。
1、芹菜:如果患者有心脑血管疾病,建议多吃芹菜。
芹菜富含芹菜素,有助于保护心脑血管功能。
2、玉米:当患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时,可以多吃玉米。
因为玉米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可以帮助吸收胆固醇,促进心脑血管健康。
3、黑木耳:黑木耳富含铁和维生素C,有利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没有明确的数据表明这些食品可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然而,含有维生素、纤维素等物质,可以帮助人体补充所需的营养,具有营养价值。
患者应减少高盐、高脂肪、高热量和高糖的食物。
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确保补充维生素、膳食纤维等营养素。
(二)医生建议1、坚持日常锻炼,每天至少锻炼半小时,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增强体质,也有助于家庭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2、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熬夜,以免影响气血循环,增加上述疾病的风险。
另外,心脑血管疾病主要与血管有关,包括心脑血管疾病。
常说的心脑血管疾病多由动脉硬化引起,有动脉硬化、血栓形成。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20, 9(2), 115-121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20 in Hans. /journal/tcmhttps:///10.12677/tcm.2020.92018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in Protecting Atherosclerotic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Jie Wu1, Yaohong Song2*1Nanjing Hospital of Chinese Medicine Affiliated to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Jiangsu 2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Nanjing Hospital of Chinese Medicine Affiliated to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JiangsuReceived: Feb. 6th, 2020; accepted: Mar. 2nd, 2020; published: Mar. 13th, 2020Abstract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injury is an important pathological mechanism for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therosclerosis. Protecting the funct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has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 in the field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obvious advantages and potentials in protecting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A varie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s have good clinical effects in the treatment of atherosclerosis. This article mainly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protecting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KeywordsAtheroscleros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ndothelial Cells中医药保护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细胞研究进展吴洁1,宋耀鸿2*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中医院,江苏南京2南京市中医院心内科,江苏南京*通讯作者。
心脏和大脑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能够保持心脏、大脑的健康至关重要。
尤其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心脑血管病的高危人群一定要做好心脑健康的防护措施。
危害心脑健康的因素多可危害到心脑健康的因素有很多,目前公认的高危因素主要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血管内皮损伤、粥样硬化斑块等。
高血压患者,血压如果控制不理想,很容易危害到心脑健康。
临床研究发现,收缩压每升高20mmhg或者舒张压每升高10mmhg,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危险就会增加一倍。
血压升高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急剧的血压升高还可以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高血脂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增高的脂质不仅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致使血流缓慢,还会损伤血管内皮并沉积于内皮损伤处,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致使动脉管腔变小,血流量减少,造成心脑缺血,引发冠心病或脑供血不足。
而且研究发现,血脂增高形成粥样硬化斑块以后,会导致心肌功能紊乱,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会大量激活,促使血管动脉痉挛,诱使肾上腺分泌升压素,导致血压升高。
高血脂和高血压同时存在,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会更高。
高血糖和心血管疾病之间关系密切,医学界形象地称之为“一对结伴而来的健康杀手”。
一方面,血糖升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非糖尿病人群的2至4倍,并且约75%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另一方面,心血管疾病患者同样也是高血糖的高危人群,欧洲心脏调查显示,2/3的冠心病患者会合并高血糖,我国形势更为严重,这一比例高达4/5,意味着五位冠心病患者中就有四位是高血糖患者,因而目前医学界有“2型糖尿病是一种心血管疾病”的新说法出现。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之所以会引发心血管疾病,主要原因是这些因素都会损伤血管内皮。
血管内皮受损以后,内皮细胞之间的连接不再平整光滑连续,内皮就会变得坑坑洼洼,血管弹性随之变差。
这会引发两方面的危害,一方面,血液中升高的脂质、凝集的血小板等会附着在受损不平的血管壁上,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影响血流的顺畅运行,导致心脏、大脑的血供减少,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如果斑块发生破裂,形成的血栓碎块就会在顷刻间完全堵塞住血管,就会引发急性心肌梗死或脑梗塞等严重事件。
白皱片对心血管疾病的调节作用研究心血管疾病是当前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包括冠心病、高血压、中风等多种病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寻找能够调节心血管功能的天然药物或保健品已成为科研领域的热点之一。
在众多的药物和植物中,白皱片被普遍认为具有良好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本文将对白皱片对心血管疾病的调节作用进行研究,以期为白皱片的医学应用和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白皱片,学名为Rhizoma alismatis,是一种常见的水生植物,在传统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水肿、尿路感染以及心血管疾病等。
白皱片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包括生物碱、多糖类、皂苷等。
这些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降血压以及改善血脂等生理活性,从而对心血管功能发挥调节作用。
首先,白皱片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容易发生心衰、心肌梗死等病症。
一些研究表明,白皱片中的活性成分具有降血压的效果。
例如,白皱片中的生物碱成分可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活性,从而降低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进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
此外,白皱片中的多糖类成分可增加一氧化氮(NO)的生成,进而通过舒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从而降低血压。
这些研究结果显示,白皱片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可作为一种潜在的心血管保健品或辅助治疗药物。
其次,白皱片对血脂的调节作用也备受关注。
高脂血症是心血管疾病的另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持续的高脂血症会导致血管壁脂肪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生风险。
一些研究表明,白皱片中的皂苷类成分能够抑制胆固醇的吸收和合成,降低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同时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此外,白皱片中的多糖类成分还能够促进甘油三酯的分解和代谢,从而降低血液中甘油三酯的水平。
这些调节血脂的作用有助于维持血管的正常功能,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此外,白皱片还具有抗炎、抗氧化的作用。
心可舒片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佚名【摘要】目的探讨心可舒片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对病人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泰山医学院附属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7月—2018年2月以不稳定型心绞痛入院的病人120例,均有典型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有相关缺血改变,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冠状动脉主干血管无狭窄或狭窄<50%,将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血小板、扩冠、调脂稳定斑块等基础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基础药物基础上加用心可舒片治疗.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一氧化氮(NO)、内皮素1变化,评价病人心绞痛改善情况,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平板试验阳性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NO较治疗前升高,内皮素1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绞痛治疗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7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运动平板阳性率为25.0%,对照组阳性率为3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可舒片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病人血管内皮功能.【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9(017)012【总页数】4页(P1861-1864)【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冠心病;冠状动脉微循环;心可舒片;血管内皮功能;一氧化氮;内皮素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R541.2冠状动脉微循环是指直径<150 μm的微血管,包括微静脉、毛细血管、微动脉构成的循环系统,为心肌细胞营养交换和正常生理功能提供了基本保证,冠状动脉微循环受到不良因素影响刺激出现微循环功能异常,也称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1]。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仅能观察到冠状动脉循环的5%,其余观察不到的95%均属于冠状动脉微循环,因此,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在心肌供血中具有重要作用[2]。
iNOS在不同年龄正常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正常人群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内皮细胞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验证iNOS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作用。
方法:每个年龄组(20-40岁、41-50岁、51-60岁、61-70岁、70岁以上)取心脏左前降支中的一段,每组正常人群及患者各2个。
制成石蜡切片,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
结果:iNOS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
结论:iNOS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内皮中的表达高,说明iNOS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iNOS;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内皮细胞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改变是内皮舒张因子产生减少及内皮细胞受损,平滑肌细胞增殖、脂质沉积,从而引起血管壁增厚乃至管腔狭窄,血管张力增加。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体内的主要舒血管活性物质,具有维持血管张力,调节血压,扩张冠状动脉,调节心肌收缩与舒张[1],增加心肌供血等作用。
在体内,NO 主要由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催化L-精氨酸产生。
NOS在体内广泛分布[2],其中血管内皮细胞是最为集中的部位[3]。
NOS 主要有三种不同的亚型[4]:神经型NOS(nNOS)、诱导型NOS(iNOS)及内皮细胞型(eNOS)。
当内皮细胞受到炎症等细胞因子刺激时,iNOS 会受刺激诱导而开始表达[5]。
iNOS一经表达,即具有高度的活性,且持续时间长,催化生成较高浓度的NO,参与心血管的许多病理过程[6、7]。
本次实验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iNOS在冠状动脉血管内皮中的表达,验证iNOS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作用。
1 材料1.1 冠状动脉样本取自浙江大学司法鉴定中心。
培哚普利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与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效果分析随着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大和不良生活习惯的盛行,冠心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冠心病是一种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为主要病变的心血管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但一旦发展成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即可危及生命。
针对冠心病的治疗,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方法。
药物治疗作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方式之一,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培哚普利和瑞舒伐他汀分别是常用于冠心病治疗的药物,它们分别属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
ACEI和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分别发挥着调节血管内皮功能和降低血脂的作用,培哚普利联合瑞舒伐他汀联合应用在冠心病治疗中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培哚普利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并分析其对血管内皮功能与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效果。
一、培哚普利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分析培哚普利是一种广泛用于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治疗的ACEI类药物。
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从而降低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扩张血管,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肌的供血情况。
瑞舒伐他汀是一种常用的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的活性,降低胆固醇合成,减少LDL-C的生成,从而降低血脂水平,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近年来,一些临床研究通过对冠心病患者采用培哚普利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并观察其疗效的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培哚普利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血压和血脂水平,改善心脏供血情况,减轻心脏负荷,降低心梗和猝死的风险。
还有研究发现,培哚普利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对于减轻冠心病患者的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以及降低再发作的风险具有显著的疗效。
培哚普利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具有较好的疗效。
尤其是对于冠心病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的患者,其疗效更加明显。
硝苯地平控释片和他汀类调脂药物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研究进展近些年来,我国的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攀升,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心、脑、肾、视网膜等靶器官慢性缺血性损害,不稳定斑块的破裂和出血引起心肌梗死、脑卒中等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硝苯地平控释片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而且最新的研究结果发现其具有改善动脉顺应性、抗动脉硬化的作用。
大规模临床试验也证实,他汀类药物不但具有调脂作用,而且具有抗炎、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延缓和逆转动脉硬化的作用。
1 硝苯地平控释片抗动脉硬化作用的机制众所周知,20世纪90年代中期和后期曾出现两次有关钙拮抗剂(CCB)的风波,一些研究者采用回顾性荟萃分析和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认为钙通道阻断剂治疗引起死亡率、心肌梗死发生率、出血和肿瘤发生率增加[1]。
虽然一系列大规模临床试验肯定了长效CCB在高血压和心血管高危患者中的安全性,但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安全性在ACTION研究之前仍未得到验证。
由于这样特殊的背景,ACTION试验设计了安全性终点,以此来解答是否可以安全用于冠心病患者的治疗。
硝苯地平长效制剂大大减少了反射性激活交感神经等不良反应,降压作用更平稳,抗动脉粥样硬化效果也更明确。
ACTION试验是第一个应用长效二氢吡啶类药物治疗有症状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大规模、长期临床试验。
与安慰剂组比较,硝苯地平控释片虽然未能减少主要效益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但是死亡、心血管病事件减少了11%(P= 0.0012),而在其高血压亚组(有3977例高血压患者)分析中,一级终点事件风险减少了13%(P=0.015)。
ACTION研究明确了长效硝苯地平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治疗地位,尤其是对合并血压升高的冠心病患者。
达格奈斯(Dagenais)等观察地尔硫卓、维拉帕米和硝苯地平预处理对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冠状动脉血管调节能力的影响,发现3种药物都能显著改善缺血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其中硝苯地平的作用最强。
内皮素(ET)是1988年日本学者柳泽[1]从培养的猪主动脉内皮细胞上清液中分离、提纯并命名的多肽类物质,是迄今所发现的体内最强的缩血管活性肽,可能与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已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
1ET的产生和代谢ET的合成包括几个步骤,首先ET基因激活,再在核内转录成ET前体原mRNA,之后进入细胞质在粗面内质网翻译成ET 前体原,然后生成ET前体,最后由ET转换酶转换为含21个氨基酸的ET。
影响ET合成和释放的因素很多[1-2],缺血、缺氧、肾上腺素、凝血酶、胰岛素、血管紧张素Ⅱ、A23187、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白介素-1、低密度脂蛋白、佛波脂、可卡因、机械刺激,缺血再灌注、精氨酸加压素、内毒素、麦角新碱、氧自由基、高血糖等可促成ET的合成和(或)释放。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硝酸甘油、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前列腺环素、内皮舒张因子、心钠素、白介素-8、硝普钠、镉、超氧化物歧化酶则抑制ET的合成和(或)释放。
血清中ET清除很快,半衰期2~7min,主要在肺、肾和血管组织中降解,降解过程有两个时相,第一个时相约2min,60%左右的ET在此时相清除,第二个时相约45min,可清除其余40%的ET[3-4]。
2ET对心血管的作用及其作用机理ET可引起全身血管不同程度的收缩,冠状动脉ET可剂量依赖地增加其张力[5],15~20min达高峰,90min后方可恢复。
ET 的缩血管作用强而且持久,不能被α受体、H1受体、5羟色胺受体阻断,但可被硝酸甘油、异内基肾上腺素、心钠素、CGRP部分抑制[1-2]。
ET是一种强大的内源性冠脉收缩剂,对冠状静脉的作用强于冠状动脉。
ET还是一种有效的促细胞增殖剂,可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分化增殖。
10~8mol/LET加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培养液中,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和3H-TdR掺入量分别较对照组增加62.7%和56.7%[6]。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因素及其研究进展郝晓娟【摘要】In the recent studies it is discovered that dysfunct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is one of the factors leading to th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diabetic vascular lesion. The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play a vital role in maintaining and regulating the function of cells in body,not only as target cells induced by variety environments and mediums, but also with the active metabolism which can maintain the state of vessels systolic and diastolic function by secreting all kinds of active substance, regulating the blooding in organs meanwhile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blood clotting, whites activity, platelet aggregation, ischemia, inflammation, immune and so on. There are man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and its function,which can lead to diseases or even deterioration. Here is to make a review' on these factors in order to take measures for early intervention and identify the treatment target.%近年来研究发现,内皮细胞功能紊乱是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血管病变发病共同的始动环节之一.内皮细胞参与体内多种重要的平衡调节及细胞功能调控,既作为各种外界刺激和体液介质的靶细胞,本身又具有非常活跃的代谢功能,通过分泌多种活性物质维持血管的舒缩状态,调节器官血流的同时对血液凝固、白细胞活性及血小板聚集在脏器的缺血、炎症、免疫等反应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机体内皮细胞及其功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这种影响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因而通过对其影响因素的认识,有助于为这些疾病的治疗提供早期的干预及明确的治疗靶点.【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2(018)020【总页数】4页(P3371-3374)【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调控;代谢;影响因素;机制【作者】郝晓娟【作者单位】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内分泌科,石家庄,05008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63;R543自1865年首次提出内皮这一概念以来,人们开始对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有了初步的认识,认为VEC是衬附在血管内壁,维持血管内膜的光滑,作为半透膜将血管内外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