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下册1.文言文两则教(学)案

六年级下册1.文言文两则教(学)案

六年级下册1.文言文两则教(学)案
六年级下册1.文言文两则教(学)案

1.文言文两则

阳县第三小学平福

一、教材及作者简析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章先说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然后讲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列子》本来是列子(战国初期国人列御寇)、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约在战国后期成书。始皇焚书坑儒,《列子》被禁。汉初崇尚黄老,《列子》得行于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列子》散落民间。汉成帝求遗书于天下,向将《列子》编成八篇,藏于宫秘府。东晋时,湛撰《列子注》问世,《列子》得以广泛流传。《列子·汤问》是列子所辑注,里面具有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有的人也说是列子所著,到现在还没有定论。)《两小儿辩日》通过对话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反映出我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知的可贵精神。

二、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指导朗读和背诵课文

2、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容,重点词语、句子及其意思。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3、介绍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二)、重难点精析

1、理解题目,提出质疑

(1)、弈:下棋学弈:学下棋

(2)、根据题目提出问题。

归纳:和谁学下棋?学得怎么样?结果如何?

2、初读课文,自由学习

(1)、自由读,学生提出学习困难:不好读;读不懂

(2)、老师逐句领读。(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速度,准确处理轻重音和语调。)(3)、再自由读,找到读文言文的节奏。

(4)、齐读,把没读懂的句子勾画出来

3、、逐句理解,把握语气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大家讨论,知识的积累(2)理解句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a、对照注释自己来理解

b、联系学过的课文理解

c、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3)、理解②③句“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A、小组讨论理解意思。(对照注释逐词理解)

B、逐词交流汇报②③句的意思

注意:五个“之”的不同意思

“惟弈秋之为听”之:无实在意思

“一人虽听之”之:弈秋讲课

“思援弓缴而射之”之:鸿鹄

“虽与之俱学”之:另一个人

“弗若之矣。”之:另一个人

C、看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讲讲两句话的意思

(4)、理解④⑤句: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A、自由独立逐词理解④⑤

B、交流汇报

C、感情吟诵

难道是因为他不如别人聪明吗?(师读:)为是其智弗若与?(读出反问的的语气)

(指生读:)为是其智弗若与?(读出强烈的语气。练习两遍)

回答——生齐读:曰:非然也。(读出肯定的语气)

3、互动答疑

(1)、这两个人在同一个老师门下学下棋,他们是怎么学的?

指一生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再指一生: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2)、各自学得怎样呢?一起回答——

两种结果不是因为后边的人不如前边的人聪明,而是因为两个人学习的态度不一样。这真是——(板书:)态度决定成败。

(3)、成语运用

用两个成语,形容两个人是怎样学习的。(专心致志、三心二意或一心一意、心不在焉)用两个四字词语,说一下两个人的结果。(学有所成、一无所获)

(4)、从这则文言文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生:学习、做事时,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4、随堂检测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通:_________这句话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2)、《学弈》中弈秋的两个徒弟,一个___________;另一个___________。所以,学弈的结果不同。

(3)、短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

(答案:(1)、通:全的意思。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2)、一个学下棋时专心

致志;另一个三心二意。(3)、学习、做事时,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七、板书设计

学奕

专心致志则成

三心二意则废

态度决定一切

八、课下作业

1、练习背诵课文。

2、试着用自己的话翻译课文。

九、教学反思

翻译文言文必须做到字字落实,同时因为相当于文言文的字词具有一词多义的特点,所以应引导学生逐字精读、积极思维、比较归纳、总结规律。

课文中的“之”、“其”、“为”三个词出现一词多义现象,应引导学生在逐字精读的基础上,通过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出它们在用法上的规律。

第二课时

1、激趣导入

师:在我国古代春秋末期,有位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他是……?

学生齐答:孔子。

师:孔子说过很多精辟的话,直到今天还给我们深深的启迪,能背一两句吗?

2、重难点精析

(1)、初读了解课文容。

屏幕显示课题:“两小儿辩日”。

师问: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生答:两个小孩辩论关于太阳的问题。

师:太阳有什么好辩论的?下面我们来看课文到底讲的怎样一回事。

(2)、熟读课文。

A师:让我们先自己把课文读上两遍。看一看能读懂些什么。

学生自由放声朗读。

B 师:好,读过后你感觉如何?

学生畅谈自己的体会,并提出读书时的疑问。

C老师带领学生认读生字、难字,屏幕显示出字形、字音。

D集体朗读全文。

E学生听读,听后再自由读一遍,接着再集体读。

(3)、课文翻译。

A复述故事。(即翻译)

读了这么多遍,文章的大概意思差不多读懂了吧?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重新讲一遍呢?

B故事复述完后,让学生提出翻译时遇到的困难,老师即可有针对性的进行帮助解释。

屏幕上显示出全文和重点词注释,学生对照注释自己口头上进行翻译。然后请二名学生,一读一译交叉进行。

(重点词解)

以:认为。去:距离。汤:热水。决:判定。孰:谁。

(两个通假字)

为:同“谓”,说。知:同“智”,智慧。

3、互动答疑

(1)、文中两小儿为什么在争辩?

明确:太阳离人的远近

(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小儿甲:日初近,日中时远

小儿乙:日初远,日中时近

(3)、支撑他们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视觉/触觉

(4)、那么他们的想法有道理吗?生活在现代科技发达社会的你,能用所学的科技知识对他们的看法作一合理的解释吗?

(5)、这场争辩结果如何?有无胜负?

明确:没有胜负,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不能决也”。

(6)、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为何不随便下个结论呢?

4、随堂检测

A解释下列加点字:

()

(1)、见两小儿辩斗

..

(2)、问其故.()

B句子分析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C两小儿辨日给我们的启示是?

(答案:A辩斗:争论。故:原因B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C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七、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小儿A 小儿B

观点:晨近午远观点:晨远午近

理由:大则近,小则远理由:凉则远,热则近

学无止境

八、课下作业

1将短文改写成剧本。

2练习演一演两小儿辩日。

九、教学反思

在《两小儿辩日》的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重在使学生学有所“得”。

一得:得到关于做人的启示。这个故事讲的是孔子往游学时,看到两个小孩争论,向他们询问争辩原因,两个小孩各执一词,听完后孔子不能断定谁是谁非了。这个传说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如两小儿喜好探索,不耻下问。他们这种善于发现,勇于争辩的精神是可嘉的,值得后人学习效仿。

二得:得到关于科学的启示。我们都知道,列子是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他写这个故事,意在讥笑以博学著称的儒家学派始祖孔子,连两个小孩的疑问都不能解决。其实,两小儿提出的疑问,也是列子提出的疑问。在无科学理论为依据的当时,谁也无法解决这个科学的难题。那么,今天教师在教学《两小儿辩日》后,是延续这个古老

的疑问,使学生在无知和求知中抉择,还是进行知识的融会贯通,拓展学生思维,用科学的解释消除疑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文言文两则》教案:学奕、两小儿辩日

《文言文两则》教案:学奕、两小儿辩日 1、文言文两则 学奕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译讲并背诵课文。 2、能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并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文言文两则中的第一篇《学弈》,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齐读) 二、初读课文: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呢,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新老师,他能帮我们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流利(拿出录音机)。请大家手捧课本,身子坐端正,认真听录音,两分钟后,我们比一比谁也能成为小老师。 1.生认真听录音。 2.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确,句子读流利,还要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 3.指名轮读课文(如有问题停下来,指名纠错。) 4.师板书易错字。 5.生齐读易错字。

师:大家真了不起,这么难读的文言文都读得这么棒,那老师还要考一考你们,看看能不能完成下面的自学指导。 三、出示自学指导: 师:请同学们逐字逐句地看书,利用工具书或者结合课下注释练习译讲。遇到不会的地方用——标出,可问同学,也可以问老师,5分钟后比谁译讲得好! 1.生开始自学,师巡视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2.同桌讨论刚才不理解的地方。 3.指名说不理解的地方(同桌都解决不了的疑难)——指名解疑(如果都回答不出来,由老师解疑原因并板书答案) 师: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巩固刚才学的知识,两分钟后来迎接老师的检测。 四、比赛译讲: 题解:弈:围棋,下围棋。学奕:学下围棋。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2、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即使在听,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拿弓箭去射它。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即使两个人在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第一个人。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下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第一课翻译 学弈 学弈——学下棋。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使弈秋诲二人弈——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集中精神,只听弈秋讲的内容。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认为天上有天鹅将要飞来,想要拉弓搭箭去射它。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他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但不如前一个学得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吗? 曰:非然也——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孔子到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给人清清凉凉的感觉,等到正午人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不能决也——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世说新语》故事(现代文) 1、陈仲举礼贤 陈仲举(陈蕃)的言行成为当时读书人的楷模,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担任豫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

一、许仲平义不苟取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 主乎?”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4分) (1)尝暑中过河阳。(2)渴甚。 (3)众争取啖之。(4)或问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2)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 3.结合本文说说许衡的做法对你有什么启示。(2分) , 。 二、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显不,长其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2)马无故亡而人胡。 (3)人皆吊之。 (4)居数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此何遽不为福乎? 。 (2)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3.我国有许多成语来源于寓言故事。请写出与下面这则寓言故事相应的成语及故事寓意。 楚国人到郑国去卖珍珠,把珍珠装在匣子里,匣子装饰得很华贵。郑国人就买下匣子,把珍 珠退还了。 (1)成语:。

(2)寓意:。 三、学者有四失 学者有四失①,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2,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④。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注释】①失:过失,缺点。②多:学得过多。③止:遇到困难停止不前。④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2分) (1)或失则多(2)然后能救其失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 3.请你谈谈对教师作用的看法。(2分) 。 四、欧阳询观古碑 唐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 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注释】欧阳询:唐朝著名书法家。索靖晋朝著名书法家。裘:皮衣 1.与文中“驻马观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至之市 B.两狼之并驱如故 C.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D.驱之别院 2.解释下列画线的字。(4分) (1)数百步复反() (2)及疲() (3)乃布裘坐观() (4)三日方去() 3.翻译句子。(2分) 唐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分) , 。

14.文言文二则 优秀教案

14 《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从课文中体会所蕴含的道理。 4.体会并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从课文中体会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并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刻舟求剑》《郑人买履》《叶公好龙》《东施效颦》 古人写的文章,我们叫做文言文,也叫古文。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学弈》也是一篇古文。 2.走近作者:孟子(公元前372 -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的山东邹城东南)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写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3.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从课文中体会所蕴含的道理。(重点) 4.体会并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4.理解词语。 5.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6.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学弈》记叙了两个跟弈秋学下棋的人,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三心二意,结果后一个不专心听的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 7.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援:右边是“爰”,不要写成“爱”。 俱:“具”下框窄长,里边是三短横,都靠左边,下边一横要长,撇和点要外展。 弗:“弓”扁宽,上横要短,最下横要长,左边是竖撇,右竖要长。 四、品读释疑 1.指导朗读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翻译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两则》作业本答案

1 文言文两则 一、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1、孰.(shú√ shǔ)为汝.(rǔ√ nǚ)多知乎 2、为是其智.(zhīzhì√)弗若与 二、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之”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的不同含义: ①助词,相当于“的”;②代词,代指某人或某事;③动词,表示“去、往”的意思。 1、奕秋,通国之.善弈者也。(①) 2、一人虽听之.(②) 3、思援弓缴而射之.(②) 4、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②) 5、送孟浩然之.广陵(③) 三、品读课文,完成练习。 (一)学弈 弈秋,通国 ..(全国)之善.(擅长)弈.(下棋)者也。使弈秋诲.(教导)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拉)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一起)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

弗若与?曰:非然也。 1、解释文中带点字、词的意思,并写在相应的括号里。 2、课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奕秋学下围棋,一人专心致志,一人三心二意,结果后一个人的棋艺比不上前一个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做事都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3、联系课文,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是因为他(后一个人)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二)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原因)。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热水),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判断)也。 两小儿笑曰:“孰.(谁)为汝多知乎?” 1、解释文中带点字、词的意思,并写在相应的括号里。

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教案

1.文言文两则 一、教材及作者简析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章先说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然后讲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列子》本来是列子(战国初期郑国人列御寇)、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约在战国后期成书。秦始皇焚书坑儒,《列子》被禁。汉初崇尚黄老,《列子》得行于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列子》散落民间。汉成帝求遗书于天下,刘向将《列子》编成八篇,藏于内宫秘府。东晋时,张湛撰《列子注》问世,《列子》得以广泛流传。《列子·汤问》是列子所辑注,里面具有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有的人也说是列子所著,到现在还没有定论。)《两小儿辩日》通过对话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反映出我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知的可贵精神。 二、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指导朗读和背诵课文 2、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内容,重点词语、句子及其意思。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教案

1文言文两则 1 备课人赖桂萍 2 学习目标 3 知识与能力:读准每个字的读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 过程与方法: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6 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7 教学重难点 8 理解文言文的释意,体会作者的主旨,感悟阐述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示。9 教法学法:根据注释理解故事内容,感悟道理。 10 教具准备: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2.多媒体课件《学奕》、《两11 小儿辨日》 12 课时安排:2课时 13 教学流程: 14 第一课时 15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6 1.回顾引入 17 同学们,还记得《伯牙绝弦》吗? 18 2.教师谈话:是的,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19 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20 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21 课题。 22 3.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23 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多媒体课件出24 示《学奕》(师板书:学弈)介绍孟子资料(课件出示孟子资料)。 25

4.师生共同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课件出示:“弈”, 26 27 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28 不限于下围棋。) 29 5.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1)谁学下棋?(2)怎么学30 下棋?(3)学得结果怎么样?(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1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 32 33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34 顿要得当。多媒体课件出示原文以及朗读节奏,,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5 3.学生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 36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37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38 39 1.(多媒体出示自学提纲)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40 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师教学用书文言文两则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师教学用书文言文两则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师教学用书1文言文两则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都是中国古代故事,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涵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学弈》选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选编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

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所以要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2.词句解析。(1)对句子的理解。①思援弓缴而射之这一句是写后一个人学弈时的表现,他虽然看上去在听弈秋教导,心里却在想拉弓箭射天鹅。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叙述,使结论水到渠成,具有说服力。②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这是《学弈》一文的结语,对文中所讲的事情作了结论而未论证,但论证已包含于叙事之中。抓住前面一句“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读懂“弗若之”的原因,明白专心致志地做事和三心二意地做事,结果是完全不相同的。为了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③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这是一小孩在争辩时的观点,他是凭自己所观察到不同时间太阳大小的变化所做出的判断。④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这是另一小孩在争辩中的观点,是根据不同时间太阳照在身上的凉热感觉得出结论的。⑤孰为汝多知乎?这是两个小孩见孔圣人不能裁决,笑着说的话──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本句采用反问的句式,表现出两个小孩的天真可爱。 3.参考译文。学弈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

六年级下《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 《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内容,重点词语、句子及其意思。 教学时间:2课时 整体设计意图:

两则故事语言简洁,事中见理,善于运用比喻,比较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学本课,我采取从“学”和“辩”字入手展开教学。通过反复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学弈》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3、介绍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的诗句我们熟悉的有: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部编版小学语文文言文二则优质课教案设计

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认读“恭勤”等4个生字,会写“囊萤”等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增强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背诵《囊萤夜读》。 3.能借助注释、插图、用字组词等学习文言文的常用方法,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4.品读车胤囊萤夜读的动作、李白与老妇人的对话,感受文中人物的品质。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教学难点:能参考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授课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囊萤夜读》,认读“恭、勤、焉”3个字,会写“囊萤”等7个字。 2.结合注释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3.品读车胤囊萤夜读的动作,感受文中人物的品质。 教具准备:课件 学导设计: 板块一回顾导入,理解课题 1.回顾已学文言文。 (1)出示已学文言文的题目,抽学生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文章。

(2)分类连线:历史故事类的文言文《司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神话故事类的文言文《精卫填海》;寓言故事类的文言文《守株待兔》。 2.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将学习两则成语故事类的文言文《囊萤夜读》《铁杵成针》。 3.借助注释,理解题意。 (1)囊萤夜读——在夜晚用口袋装萤火虫,借光读书。 (2)铁杵成针——把舂米或捣衣的铁棒磨成绣花针。 板块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师生共同回忆、整理已会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读准: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等方法理解意思。 (3)读好:根据意思读好停顿。 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三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1)注意读准前鼻音“勤贫焉”,后鼻音“囊萤恭”。 (2)多音字“盛”在这里是装的意思,所以应该读“chéng”。 板块三理解文本,探究交流 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自读课文,借助注释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预设: (1)“恭勤不倦”的“倦”为“疲倦”。 (2)“家贫不常得油”的“贫”为贫穷。 教师小结:瞧,用这样组词的方法,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完整)小学六年级下册文言文及古诗词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 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6),及(7)日中则(8)如盘盂(9),此不为(10)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及其日中如探汤(1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3)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4)!”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路遇两个小孩儿在争论。便问他们争论的缘故。 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太阳运行到中午时就离人远了。” 另一个小孩儿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太阳远行到中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象车的伞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儿笑着说:“谁说你知识丰富呢?” 【文章分析】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

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 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 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同时认识到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去”为“距离”之意,与现代常用义不同。另外,“孰”“汝”等在现代汉语中很少出现,诸如此类的字词要让学生理解。 从这个故事我们应该理解的是通过两小儿辩日可知道在当时这个科学各方面都不发达的时代作为圣人的孔子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有些问题在当时哪怕是现在也是无法说出谁对谁错的,所以我们要有敢与问的精神并且摒弃那些已知既真理的谬论的科学精神! 《学弈(1)》 弈秋(2),通国(3)之(4)善(5)弈者也。使(6)弈秋诲(7)二人弈,其(8)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9);一人虽(10)听之(11),一心以为有鸿鹄(12)将至,思援(13)弓缴(14)而射之。虽与之(15)俱(16)学,弗若(17)之矣(18)。为(19)是其(20)智弗若与(20)?曰(22):非(23)然(24)也。 【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

六年级下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文言文两则教 学设计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六年级下《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 《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内容,重点词语、句子及其意思。 教学时间:2课时 整体设计意图:

两则故事语言简洁,事中见理,善于运用比喻,比较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学本课,我采取从“学”和“辩”字入手展开教学。通过反复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学弈》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3、介绍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的诗句我们熟悉的有: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两则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两则练习题及答 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文言文两则》练习题 《学弈》 字词荟萃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诲.( )二人奕 鸿.( )鹄. ( )将至 虽与之俱.( )学,弗.( )若之矣. ( )。 2. 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1) 使弈.(yì yí)秋诲.(huì huǐ)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 (wéi wèi )听。 (2) 为.(wéi wèi )是其智弗.(fó fú)若与. (yú yǔ) (3) (4) 弗若之矣. (yǐ yì)。 (5) 鸿鹄. (hú háo ) (6) 思援弓缴. (zhuó jiǎo )而射之 (7) 曰. (rì yuē):非/然也。 3. 形近字组词。 弈( ) 诲( ) 俱( ) 援( ) 奕( ) 悔( ) 惧( ) 缓( ) 4. 选字填空。 诲 悔 (1) 我会牢记老师的教( )的。

(2)对以前的事,他感到很后()。 至致 (3)他离开后()今还没有来信。 (4)由于他粗心大意,()使公司损失一百万。 5.写出意思与“专心致志”相近的四字词语: ()()()6.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通国()之善()弈者也(2)使弈秋诲()二人弈()(3)惟()弈秋之为听 (4)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5)思援()弓缴()而射之(6)虽与之俱()学 (7)为是其智()弗若()与? (8) (9)非然()也 7.写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句段集锦 8.用“/”划分朗读节奏。 (1)使弈秋诲二人弈 (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

1 文言文两则(教案)

1文言文两则 学弈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语句意思,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做事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背诵。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言文的释义,体会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感悟文言文阐述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有关孟子的资料、课件。 1课时 一、导入新课,读通全文,掌握读法 1教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文言文跟以前学的课文有很大的不同。文言文虽然是古代人写的文章,但只要掌握方法,你们就能读懂这些文章。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

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一起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以此来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知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点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学生断句,读不同的语气。 4让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试读质疑 1初读课文并介绍作者。交流对课文的印象,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第二位儒家大师,被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肯定了人生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的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其著作《孟子》,是儒家经典学术著作之一。 《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本文选自《孟子·告子》,是孟子谈到学习态度和聪明不聪明的问题时举的一个例子。 2再读课文。指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故事大意,并就不懂的地方自由提问。 三、研读交流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14 课《文言文两则》教案 教学目标 1. 会写“援、射”等 6 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能根据注释疏通全文, 了解故事内容。 4. 理解重点词句, 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学习《两小儿辩日》时, 了解两个小孩的观点以及他们的依据。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下棋吧?来说说你们学习下棋(围棋或者象棋)时有什么感悟吧!( 唤起学生对下棋场面的回忆, 从而进入 课文。) 2. 板书课题。说说“弈”指什么, “学弈”又是什么意思。 3.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告子上》里面的一篇文章, 看看两个学生跟随他们的老师弈秋一起学习下棋时, 分别取得了怎样的学习效果。 二、初读课文, 扫清字词障碍。 1. 提出读书要求: 大声朗读课文, 组成小组, 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 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弈(y ì)秋弓缴(zhuó) 3. 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援” “射”“俱” , 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 三、再读课文, 走近作者, 正确断句。 1. 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 字子舆。他认为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 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等论点, 著作《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2.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 本文是他谈到学习态度和聪明程度的问题时举的一个案例。 3. 弈秋, 通国/ 之善弈者也。使弈秋/ 诲二人弈,其一人/ 专心致志, 惟弈秋之为听;一人/ 虽听之,一心以为/ 有鸿鹄将至, 思/ 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 弗若之矣。为是/其智/ 弗若与?曰:非/ 然也。 四、通读课文, 感知整体。 1. 默读课文,并根据注释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2. 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两个学生跟同一位老师学习, 因为两人学习态度不同, 产生的结果也不同。) 3. 通读课文,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 作者意图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文全集完整版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文全集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 文言文两则 学弈(yì)[1] 弈秋[2],通国[3]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4]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éi)弈秋之为听[5];一人虽听之[6],一心以为有鸿鹄(h ú)[7]将至,思援[8]弓缴(zhuó)[9]而射之。虽与之[10]俱[11]学,弗(fú)[12]若之矣(yǐ)[13]。为[14]是其[15]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1、本文选自《孟子·告子》。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弈:下棋。 2、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3、通国:全国。 4、诲:教导。 5、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6、之:指弈秋的教导。 7、鸿鹄:天鹅。 8、援:引,拉。 9、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10、之:他,指前一个人。 11、俱:一起。 12、弗:不。 13、矣:了。 14、为:因为。 15、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但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这个人虽然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 启示: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16]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7],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18]日始出时去[19]人近,而日中[20]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21]日中则如盘盂(yú)[2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23],及其日中如探汤[24],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25]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26]多知[27]乎?” 16、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17、辩斗:辩论,争论。 18、以:认为。 19、去:离。 20、日中:正午。 21、及:到。 22、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23、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 24、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意思是天气很热。汤:热水。 25、决:判断。 26、汝:你。 27、知:通“智”。 有一天,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离人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 启示:通过两小儿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的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小学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内容,重点词语、句子及其意思。 教学时间:2课时 【整体设计意图】两则故事语言简洁,事中见理,善于运用比喻,比较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学本课,我采取从“学”和“辩”字入手展开教学。通过反复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学弈》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 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

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3、介绍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的诗句我们熟悉的有: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明确文言文是祖国文化的瑰宝,学习文 言文,就是传承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成语导入”激发学生追本溯源的学习兴趣。“介绍孟子”是让学生初识孟子,对孟子有简 单的了解。耳熟能详的孟子名言,让学生感到孟子虽然生在距我们很遥远的年代,但他的话至今教导我们怎样做人,孟子离我们很近,他 的思想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点燃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二、理解题目,提出质疑 1、弈:下棋学弈:学下棋

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两则》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两则》教案 教材分析: 《文言文两则》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中的第一篇课文,是学生步入六年级的第一课。课文共包括《学弈》和《两小儿辩日》两则故事。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一、教学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是本课的重点。 四、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五、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交流讨论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1)介绍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

(新版)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二则》教案【推荐】

第五单元 1.会写“援、射”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4.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学习《两小儿辩日》时,了解两个小孩的观点以及他们的依据。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都学过下棋吧?来说说你们学习下棋(围棋或者象棋)时有什么感悟吧!(唤起学生对下棋场面的回忆,从而进入课文。) 2.板书课题。说说“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告子上》里面的一篇文章,看看两个学生跟随他们的老师弈秋一起学习下棋时,分别取得了怎样的学习效果。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大声朗读课文,组成小组,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弈.(yì)秋弓缴.(zhuó)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援”“射”“俱”,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 三、再读课文,走近作者,正确断句。 1.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他认为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著作《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2.《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本文是他谈到学习态度和聪明程度的问题时举的一个案例。 3.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四、通读课文,感知整体。 1.默读课文,并根据注释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2.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两个学生跟同一位老师学习,因为两人学习态度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同。) 3.通读课文,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作者阐明了做事的时候,一定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理解深意,背诵课文。 1.请同学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专心致志和三心二意的区别。 (“专心致志”意为一心一意,集中精神,把心思全放在一件事上。形容非常认真地去做某件事。“三心二意”形容犹豫不决,意志不坚定或用心不专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