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园科学教案光

幼儿园科学教案光

幼儿园科学教案光

【篇一:大班科学教育活动:光和影子】

设计思路: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的书,丰富多彩的自然物,千变万化的

科学现象,是幼儿学习的最好内容。光随处可见,幼儿随时可以找

影子,因此设计本活动,意在达到两个目的:引导幼儿认识光和影

子的关系,培养他们对科学现象的兴趣;让幼儿充分感受大自然带

给自己的快乐,促进探索精神的发展。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学习,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培养幼儿的

探索精神。

2.通过各种探索影子的活动,使幼儿发现光和影子的关系。

活动准备

准备电灯、手电筒、幻灯机、投影仪等。活动在晴天的户外场地上

进行。

活动过程

1、在户外找影子:如树影、房影、人影等。让幼儿在阳光下和阴

暗处分别跑一跑,看看自己的影子,对比了解阳光下有影子,阴暗

处则没影子。说说怎样才能产生影子。

2、想一想,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现过影子?(在灯光、火光、月光、手电光照射下有影子);请幼儿分别在灯光、火光、手电光照

射下观察影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画影子:早晨中午、下午站在同一地点,两人一组互相帮忙,

把地上的影子画下来。比一比,自己与他人的影子是否相同?在三

个不同时期,自己的三个影子有什么变化?想一想影子为什么会变?

4、教师和幼儿一块玩踩影子游戏,使幼儿明白影子可以随着物体

的移动而移动。

5、出示幻灯机、投影仪,教师和幼儿一块表演手影游戏,让幼儿观

察影子随着手形的变化而变化。

6、议一议:人利用光与影子的关系制造出什么产品?(幻灯机、

电影机、摄像机等)

7、我们利用影子可以进行哪些活动?(夏天乘凉、踩影子游戏、进

行手影和皮影活动)

8、通过活动形成对影子的科学认识,培养幼儿不怕黑夜的勇敢精神,并喜欢影子的活动。

活动延伸

在科学活动区内继续投放手电筒、投影仪等,引导幼儿继续观察光

和影子的关系。

户外活动时带领幼儿观察自己的影子,玩踩影子的游戏。

效果评析

为了让幼儿认识光和影子的关系,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活动材料,而且在活动的过程中,不进行直接的指导,而是让幼儿通过观察,亲身实践去发现问题,找出其中关系。

另外,在活动中我们并不过分关注幼儿掌握过多的知识,而是注重

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以及探索精神的培养。

【篇二:大班科学教案:光和影】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户外做操时,我忽然发现站在第二排的张煜程小朋友一会儿蹲下,

一会儿站起来,双手在胸前来回摆动,根本就不是在做操。我刚要

提醒他,只见他又停了下来,一会儿看看地面,一会儿看看小手,

原来他在玩影子。我没有制止他,他一直专注地玩到做操结束。做

完操,我把原来制定的十米往返跑,改为踩影子游戏。孩子们发现

了许多有关影子的秘密,由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有关影子的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知道了光和影的形成条件,在探索中了解了物体、光源和反射面之间的关系。

下面这个案例只是其中之一,使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初步了解了影子形成的条件、影子变大变小、日晷等经验),通过猜测、记录

上午9点下午3点之问,太阳与影子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探索太阳、人与影子之间的关系。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2、能准确地记录人、太阳、影子之问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阳光充足的日子、户外场地、记录纸、自制的日晷、时(每隔一小时记录一次)。

2、经验准备:知道太阳光下能反射出人的影子;了解了影子是在

物体、光源、反射面三个条件下形成的;通过钟表与日晷对照,初

步了解了日晷是利用太阳投影指示时问的工具等。

【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位置之间的关系。

难点:引导幼儿对影子的变化进行猜想与验证。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活动前,教师在户外选定地点,放置一个大钟表和调置好的日晷。

请幼儿猜测:假如上午9点,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

现在哪儿?不同时问,太阳的位置会怎样变化?影子会有什么变化?

2、验证9点影子的位置。

参加活动的幼儿每人负责画一个时问段的影子,并在影子上记录时

间和自己的名字。上

午9点开始,请一幼儿选定面向太阳的方向站立,便于观察太阳位

置的变化,再请一名幼儿把他的影子画下来。引导幼儿观察人、太阳、影子的位置,特别是人与影子的连接点。

3、根据9点的影子,再次猜测。

10点影子会出现在哪儿,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影子逐渐变大)引起

幼儿对问题的思考,然后进行验证。

4、11点影子在哪儿。

同样方法猜测、验证。然后通过三次影子的记录,引导幼儿观察,

太阳升得越来越高,影子越小,反之,与之相反。感知人与太阳位

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5、12点的影子在哪儿。

做完11点影子的记录后,引导幼儿猜测12点的影子会在哪儿。(人的正背后)。

6、猜测下午的影子在哪儿。

记录12点影子的时候,请幼儿再次猜测推断下午的影子会有什么

变化?(影子又由小逐渐变大,而且左右影子对称)然后逐一进行验证。

7、根据记录结果,幼儿自己总结规律。

记录完影子后,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记录结果,自己总结出太阳与影

子的变化规律:太阳越低,影子越大;太阳越高,影子越小;太阳

与人重叠时,影子最小。而且还发现了9点与15点的影子一样大、10点与14点的影子一样大、11点与13点的影子一样大,左右对称。幼儿对此活动很感兴趣,一整天谈论的话题都是影子,总是提醒老师:范老师,快到时间了,该上楼顶画影子了。中午午饭后,迫不

及待地上楼画影子,午睡时,为了等待画影子,兴奋地睡不着。轮

到每人记录时,都非常小心,怕把影子画坏.

活动前,当教师提出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里时,9个人出现了7种答案,都说自己是正确的。正因为答案出现的

分歧比较大,想实验的愿望就越强烈,都想证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9点影子出现时,大家都惊讶了,啊!原来影子在这呀!在猜测10点

影子时,答案只有左右之后,大家都能推断出下一个影子的位置了,不再有争议。12点时,看到影子最短,然后猜测,以后影子是什么样?有人说长,有人说短,王郡桐小朋友说:1点时你不就知道了吗。中午1点我请没睡的i名幼儿上楼画了影子。起床后,周岐伤心地哭了,老师,为什么不叫我?当大家看到1点的影子后,一下推断出以

后每个时间段影子的位置了。

从上午9点到下午3点每隔一小时,孩子们就画一次影子。记录全

过程后,不用老师做任何讲解,孩子们自己就很清楚地得出了结论:上午9点影子最大,以后越来越小。中午12

点,影子落在人正背后,影子最小。下午1点后影子逐渐变大。也

就是说,随着太阳(光源)位置的变化,影子也在变化着,太阳越低,

影子越大,反之则相反。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很清晰地表达了这一

变化规律。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教师的观察很重要,只有教

师敏锐的观察,才能捕捉到有价值的东西。做操时,教师观察到了

一名幼儿玩手影,从而生成了主题活动;玩踩影子游戏时,观察到

了每个幼儿发现的秘密,从而生成了多个探究点(大小影子、不同反

射面的影子、两个物体变成一个影子等);从画影子中,观察到了幼

儿对太阳、人、影子的模糊认识,从而引发了下一个活动太阳、人、影子及日晷,使幼儿清楚地了解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而后又发现了

幼儿对影子大小的兴趣,从而又引发了在实验室探究影子变大变小

的活动。总之,整个活动都是通过教师有效地观察、发现问题、解

决问题,才使活动一步步向前推进。

2、活动中的不足:

教师的提问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启发性,只是表面性的提问,例如,

9点的影子在哪儿?10点的影子在哪儿?同时,每小节活动之后及活

动的最后教师没有进行总结性的提升。

主要内容:

1、光和影这个活动主要是教师从偶发的事件中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并通过踩影子活动把个人的兴趣点激发成全班幼儿的兴趣点。

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创新了一系列活动,如日晷、彩色影子等。

2、通过教师敏锐地观察,捕捉到了有价值的东西,决定了下一次

活动的发展方向。活动的开始主要以幼儿的表现为依据,收集幼儿

的信息如踩影子时,幼儿发现了重叠的影子、弯曲的影子等),然后

逐一设计活动,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

3、每次活动幼儿都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活动的最后,教师

没有帮助幼儿提升认知水平,不能使幼儿从经验水平上升为概念水平。

综合评析:

在人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影子的大小、位置

会有什么变化?画自己的日晷成为加深幼儿对此问题认识的一个很好

的载体。当老师第一次让幼儿猜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

出现在哪里时,9个人出现了7种答案,而且幼儿都认为自己正确;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猜想与验证,幼儿逐渐地发现了太阳位置与影子

大小、位置的关系。

从幼儿的表现来看,一整天谈论的话题就是影子;总是提醒教师快

到时间了,该上楼顶画影子了;中午午饭后,迫不及待地上楼画影子;午睡时,为了等待画影子,也兴奋地睡不着;轮到每人记录时,都非常小心,怕把影子画坏;周岐因中午没有叫他上楼画影子,伤

地哭,看来幼儿确实喜欢这一活动。

在呈现个人反思与小组合作反思中,有一个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

光和影是一个系列活动(主题活动),反思是呈现对其中一个活动有效

性的反思,还是对系列活动之间关系逻辑性的反思?由于,经常在两

者之间摇摆不定,因此无论是个人反思还是小组合作反思都显得有

些杂乱。建议:对于这样的系列活动,可以沿着活动的有效性与活

动问的逻辑性(系统性)两条线展开不同层面的反思,以帮助教师更清

晰系列活动到底应该怎么搞。

【篇三: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彩光变变变】

活动目标

1.激发探索光的兴趣。

2.感知光透过各种物品后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3.能大胆、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并尝试用符号记录。活动准备

手电筒幼儿每人一个,并学会使用;各种颜色的布、皱纹纸以及各种

玩具;我的新发现记录图、彩色笔、标志符号;一段舞台灯光视频、一

段节奏强烈的音乐。

活动实录与分析

一、导入活动:出示电筒,激发幼儿的兴趣。

提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手电筒发出了什么颜色的光?

二、第一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后,光颜色

的变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准备了什么材料?(各种颜色的布、纸。)

2.讨论: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3.小实验: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手电筒前

面放上红色的布,光就变成红色;手电筒蒙上紫色皱纹纸,光就变成

了紫色了)

4.我们得出的结论: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光变出了各

种各样的颜色。

5.幼儿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我的发现图表上。

分析:教师让幼儿在用手电筒和布、纸玩的过程中,自己去观察、

比较、发现。尽管幼儿观察到的变化是很微小的一方面,但是通过

他们个体经验的整合,以及相互间的交流、补充、完善,使探索的

结果全面而细致。

三、第二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后,光形状的变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还带来了什么?(是各种各样的玩具)

2.讨论:玩具、手电筒一起玩一玩,光还会有什么变化呢?

3.实验:用玩具和手电筒玩玩,看看光还会有什么变化?(用有孔的

玩具和手电筒一起玩,光变出了好多小汤圆;光变出了一朵花,手电

筒动花也会动)

4.我们得出的结论: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不仅颜色会变,形状也

会变。

5.幼儿展示自己的新发现,并在我的发现图表上记录新发现。

分析:在活动的推进过程中,教师在幼儿猜测一实验一再猜测一再实验的矛盾冲突中,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培养幼儿有步骤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观看舞台灯光视频,制作彩色灯,师幼表演。

幼儿邀请客人老师当灯光师,自己当小演员,一起表演。

五、活动结束,幼儿快乐地离开大厅。

活动延伸

教师、幼儿、家长一起寻找资源,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其他的材料后,光还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变化。

活动反思

刚开始进行彩光变变变活动时,我和幼儿都遇到了不少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共同实践、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将活动不断深入下去。

事实证明,追随幼儿兴趣,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选择有价值、有意义的点进行活动,这样更有利于幼儿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构建相关的知识经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