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评分细则(第五版)资料讲解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评分细则(第五版)资料讲解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评分细则(第五版)资料讲解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评分细则(第五版)资料讲解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评分细则(第五版)

精品资料

胸痛中心流程图

1. STEMI胸痛患者救治流程图

2. STEMI患者的药物治疗(包括急诊溶栓流程、适应症及禁忌症筛查)

3. NSTEMI/UA患者的药物治疗规范

4. 导管室激活流程图

5. 心导管室备用方案流程图

6. 院前急救人员启动导管室流程

7、先救治后收费的专用流程图

8. ACS救治方案总流程图

9. 急性胸痛鉴别诊断流程图

10. 急性胸痛分诊流程图

11. 急性胸痛患者床位安排方案

12. 心电图检查流程图

13. STEMI再灌注治疗流程图

14. 经本地120救护车入院的STEMI患者

15. 网络医院运送ACS患者流程图

16. ACS低危病人评估流程

17. 拟诊断NSTEMI/UA患者救治流程图

18. 不同来院途径的NSTEMI UA诊疗关系流程图

19. 急救中心调度员处理ACS的程序

20. 急性胸痛网络医院调度流程

21. 非ACS患者住院期间发生ACS的救治流程

22. 主动脉夹层诊治流程图

23. 急性肺动脉栓塞筛查流程图

24. 流程改进流程图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评分细则(第五版)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4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5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6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7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8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9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0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1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2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3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4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实用标准(第五版)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2015年11月修订) 胸痛中心的建设目标是要建立“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急性胸痛患者送至具有救治能力的医院接受最佳治疗”的机制,通过对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现状的分析,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所确立的我国胸痛中心建设的基本理念是:以具备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能力的医院为核心,通过对医疗资源的整合建立起区域协同快速救治体系,以提高急性胸痛患者的整体救治水平。为实现此目标,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共包含五大要素,分别是:基本条件与资质、对急性胸痛患者的评估和救治、院前急救系统与院内绿色通道的整合、培训与教育、持续改进。 要素一基本条件与资质 胸痛中心申请认证之前必须满足此要素的全部条件。 一、胸痛中心的组织机构(10分) 由于胸痛中心是通过整合院内外相关优势技术和力量为急性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的机构,既可以是在不改变现有结构基础之上实体运作的虚拟机构,也可以是重新组建的实体机构。但不论何种方式,胸痛中心的建设均要涉及到医院内外许多部门,必须有一套相应的组织机构进行协调和管理。组织机构的形式可以因不同医院的实际情况而定,但基本要求和任务是相同的。 1.医院发布正式文件成立胸痛中心及胸痛中心委员会,要求:

1)由医院院长或分管医疗的副院长担任胸痛中心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胸痛中心委员会的建设和重大决策;(2分,资料)(1.10) 2)书面文件明确胸痛中心委员会的工作职责;(1分,资料)(1.11) 3)明确胸痛中心委员会具有调动医院所有资源为胸痛中心建设和运行提供保障的权 力;(1分,资料)(1.12)4)胸痛中心成立并实际运作至少6个月以上才能申请认证。(1分,资料)(1.13)说明:1.10-1.13 需上传医院正式文件的扫描件。 2. 任命胸痛中心医疗总监,要求: 1)医院正式任命一名具有心血管内科专业背景的高级职称医师担任胸痛中心医疗总监,且该医师应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专业技能必须具备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急性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急性胸痛患者进行诊断、鉴别诊断及紧急救治能力;(1分,资料)(1.14) 2)正式文件明确胸痛中心医疗总监的职责;(1分,资料)(1.15) 说明:1.14-1.15需上传以下材料: 1医疗总监任命文件的扫描件 2明确医疗总监职责的正式文件 3 医疗总监的专业资质文件:资格证书和职称证书 3. 任命胸痛中心协调员,要求: 1)指定一名具有急诊或心血管内科专业背景的医师担任胸痛中心协调员,协调员必须

中国胸痛中心建设标准

中国胸痛中心建设标准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 2016年8月 为了促进中国胸痛中心建设,加快我国心血管疾病急救体系建设,使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员更好地了解胸痛中心的基本条件和要求,提前做好胸痛中心申请和被认证的准备工作,推动广泛的医疗机构,尤其是区域医疗机构参与胸痛中心建设的工作,根据《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和《中国基层胸痛中心认证标准》,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特制定下列两项建设标准,并为符合下列两项标准之一的胸痛中心建设单位提供进一步支持。 一、中国胸痛中心建设标准 本建设标准专门针对已经具备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条件且能够全天候开展此项技术的医院而设置,凡具备以下基本条件者可以开始进行胸痛中心建设工作。 1.医院领导层理解胸痛中心建设的意义,明确承诺支持胸痛中心建设,为胸痛中心 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人力、资金、流程优化、院内外协调等方面的行政支持。 2.成立了胸痛中心的组织机构,包括医院层面的胸痛中心委员会以及任命了总监和 协调员。 3.制订了胸痛中心管理制度:至少包括数据库管理制度、联合例会制度、质量分析 会制度、典型病例讨论会制度、培训制度、奖惩制度等。 4.心血管内科专业基本条件要求:①心血管内科在区域内为优势学科,能为本地区 其它医疗机构提供心血管急危重症抢救、复杂疑难病例诊治以及继续教育等服务 和支持;②配备有不少于6张的冠心病监护室(CCU);③具备急诊PCI能力,导 管室基本设备能满足急诊PCI的需要,并常备急诊PCI所需的各类耗材;导管室 365天/24小时全天候开放能力;④导管室过去1年PCI手术量不少于200台, 急诊PCI(包括直接PCI及补救性PCI)不低于50例。 5.急诊科基本要求:①急诊科主任愿意承担胸痛中心建设任务;②设置了胸痛中心 的功能分区:包括分诊台、急性胸痛诊室、抢救室、急性胸痛观察室等区域;③ 建立了指导急性胸痛快速分诊、快速诊疗以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规范诊疗的流 程图,并已经开始执行上述流程图;④对于急性胸痛患者,能够在首次医疗接触 后10分钟内完成首份心电图;⑤开展了床旁快速检测肌钙蛋白。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体系 (第五版)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体系(第五版) 目录 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认证的组织机构 第三章认证的组织程序及实施规则 第四章认证标准(标准版) 第一章前言 胸痛中心是为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而提出的概念,通过多学科(包括急救医疗系统、急诊科、心内科和影像学科等)合作,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手段,从而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能力,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并准确筛查出心肌缺血低危患者,达到减少误诊和漏诊及过度治疗,以改善患者临床预后的目的。全球第一家“胸痛中心”于1981年在美国巴尔地(的)摩St.ANGLE医院建立,至今美国“胸痛中心”已经发展到5000余家。目前全球多个国家如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在医院内设立有“胸痛中心”。美国胸痛中心协会通过对胸痛中心的认证工作大大推动了美国胸痛中心的标准化进程,推动了专业指南尤其是ACS相关指南在临床实践中的落实,使美国对ACS的整体急救水平大大提高。除美国之外,德国心血管病学会也启动了德国胸痛单元的认证工作,德国胸痛单元的认证对推动全德甚至部分欧洲其它国家的ACS的救治水平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ACS救治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及指南的要求仍有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患者发病后就诊时间延误和就诊以后医疗系统内的延误过长,使许多患者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从而导致ACS的死亡率较高和长期预后较差,这与我国尚未广泛开展胸痛中心的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2010年发表的《胸痛中心建设中国专家共识》对我国胸痛中心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全国先后有十余家胸痛中心挂牌成立,并有两家胸痛中心通过了美国胸痛中心协会的认证。总体来看,我国的胸痛中心建设刚刚起步,各家胸痛中心的运作模式、管理机制和实际运作效果差别很大,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还没有自己的认证标准,多数是按照自己对美国胸痛中心的认识结合自身条件而设计。为使我国的胸痛中心建设达到规范化要求,急需建立中国自己的认证标准。为此,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牵头制订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以指导全国胸痛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第二章认证的组织机构 胸痛中心的认证是一个复杂、系统和持续性的工作,主要目的是推动胸痛中心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进。同时,必须有权威性的常设机构负责认证工作,引导全国胸痛中心的建设。 胸痛中心的建设涉及到多学科,因此应当由多个学科共同组成的机构负责胸痛中心的认证。但是鉴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多学科的联合实施条件尚不成熟。为尽早推动认证工作的开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体系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体系 (第五版) 目录 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认证的组织机构 第三章认证的组织程序及实施规则 第四章认证标准(标准版) 第一章前言 胸痛中心就是为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与死亡率而提出的概念,通过多学科(包括急救医疗系统、急诊科、心内科与影像学科等)合作,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与恰当的治疗手段,从而提高早期诊断与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能力,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并准确筛查出心肌缺血低危患者,达到减少误诊与漏诊及过度治疗,以改善患者临床预后的目的。全球第一家“胸痛中心”于1981年在美国巴尔地(的)摩St、ANGLE医院建立,至今美国“胸痛中心”已经发展到5000余家。目前全球多个国家如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在医院内设立有“胸痛中心”。美国胸痛中心协会通过对胸痛中心的认证工作大大推动了美国胸痛中心的标准化进程,推动了专业指南尤其就是ACS相关指南在临床实践中的落实,使美国对ACS的整体急救水平大大提高。除美国之外,德国心血管病学会也启动了德国胸痛单元的认证工作,德国胸痛单元的认证对推动全德甚至部分欧洲其它国家的ACS的救治水平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ACS救治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及指南的要求仍有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患者发病后就诊时间延误与就诊以后医疗系统内的延误过长,使许多患者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从而导致ACS的死亡率较高与长期预后较差,这与我国尚未广泛开展胸痛中心的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2010年发表的《胸痛中心建设中国专家共识》对我国胸痛中心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全国先后有十余家胸痛中心挂牌成立,并有两家胸痛中心通过了美国胸痛中心协会的认证。总体来瞧,我国的胸痛中心建设刚刚起步,各家胸痛中心的运作模式、管理机制与实际运作效果差别很大,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还没有自己的认证标准,多数就是按照自己对美国胸痛中心的认识结合自身条件而设计。为使我国的胸痛中心建设达到规范化要求,急需建立中国自己的认证标准。为此,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牵头制订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以指导全国胸痛中心的建设与发展。 第二章认证的组织机构 胸痛中心的认证就是一个复杂、系统与持续性的工作,主要目的就是推动胸痛中心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进。同时,必须有权威性的常设机构负责认证工作,引导全国胸痛中心的建设。 胸痛中心的建设涉及到多学科,因此应当由多个学科共同组成的机构负责胸痛中心的认证。但就是鉴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多学科的联合实施条件尚不成熟。为尽早推动认证工作的

中国基层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第三版)

中国基层胸痛中心认证标准 第3版 (中国胸痛中心联盟、中国胸痛中心执行委员会修订,2020年05月)中国基层胸痛中心是中国胸痛中心建设体系的重要部分,也是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心血管急危重症救治能力的有效手段,能够有效的提升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能力和效率。但我国现阶段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很多地区尚不具备开展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条件。对于不具备PPCI条件的基层医院(包括已经开展PCI技术但无法达到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标准版)的医院),建立规范化胸痛中心对及时明确诊断、减少发病后早期延误、及时实施转运PCI或溶栓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我国急性心肌梗死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地引导基层医院进行规范化胸痛中心建设,中国胸痛中心联盟、中国胸痛中心执行委员会根据目前中国胸痛中心的发展制定了中国基层胸痛中心认证标准。该标准包含五大要素,分别是:基本条件与资质、对急性胸痛患者的评估和救治、院前急救系统与院内绿色通道的整合、培训与教育以及持续改进。 要素一基本条件与资质 基层胸痛中心申请认证单位必须满足此要素的全部条件。 一、胸痛中心的组织机构(10分) 胸痛中心是通过整合院内外相关优势技术和力量为急性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的机构,既可以是在不改变现有组织架构基础之上实体运作的虚拟机构,也可以是重新组建的实体机构。但不论何种方式,胸痛中心的建设均要涉及到医院内外许多部门,必须有一套相应的组织机构进行协调和管理。组织机构的形式可以因不同医院的实际情况而定,但基本要求和任务是相同的。 1.医院发布正式文件成立胸痛中心及胸痛中心委员会,要求:(材料4分)(1.10) (1)由医院院长或分管医疗的副院长担任胸痛中心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胸痛中心的工作和重大决策,成员应包括与急性胸痛诊疗相关的学科、医疗及行政管理等部门的负责人; (2)医院发布正式文件明确胸痛中心委员会的工作职责;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第四版)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 中国胸痛中心的认证标准共包含五大要素,分别是:基本条件与资质、院前急救系统与院内绿色通道的整合、对急性胸痛患者的评估和救治、持续改进、培训与教育。 要素一基本条件与资质 胸痛中心申请认证之前必须满足此要素的全部条件。 一、胸痛中心的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 ㈠胸痛中心的组织机构 胸痛中心是通过整合院内外相关优势技术和力量为急性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的机构,既可以是在不改 变现有结构基础之上实体运作的虚拟机构,也可以是重新组建的实体机构。但不论何种方式,胸痛中心的建设均 要涉及到医院内外许多部门,必须有一套相应的组织机构进行协调和管理。组织机构的形式可以因不同医院的实 际情况而定,但基本要求和任务是相同的。 1.医院成立胸痛中心委员会 1)由医院院长或副院长担任胸痛中心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胸痛中心委员会的建设和重大决策;(1.10)2)书面文件明确胸痛中心委员会的工作职责;(1.11) 3)明确胸痛中心委员会具有调动医院所有资源为胸痛中心建设和运行提供保障的权力。(1.12) 说明:1.10-1.12 需上传医院正式文件的扫描件。 2. 任命胸痛中心医疗总监 1)医院正式任命一名医师担任胸痛中心医疗总监,且该医师应具备心血管专业背景、高级职称及将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专业技能必须具备对 ACS 患者进行急救和诊断的能力;(1.13) 2)书面文件正式明确胸痛中心医疗总监的职责。(1.14) 说明:1.13-1.14 需上传以下材料: 1.总监任命文件的扫描件 2.总监的专业资质文件:资格证书和职称证书 3.总监资质说明与职责 3. 任命胸痛中心协调员 1)指定一名医师担任胸痛中心协调员,协调员必须具备正确处理ACS的能力;(1.15)

中国胸痛中心发展现状与展望

中国胸痛中心发展现状与展望 近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正迅速上升,成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最致命的威胁之一。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症状是突如其来的急性胸闷、胸痛、压迫感和堵塞感。抢救急性心梗患者,关键要迅速开通血管,“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在黄金救治时间内(发病早期的120分钟)进行有效的心肌再灌注是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的关键。从技术本身而言,急性心梗患者的急救在我国早已经不是技术难题,但因为各种延误导致的悲剧却时刻在发生。 影响急性心梗患者救治的原因,主要是三方面的时间延迟造成的,分别是病人延迟(从出现症状到拨打急救电话时间过长)、转运延迟(从接到急救电话到接触病人并完成转运时间过长)、治疗延迟(从患者进入医院到开始治疗的时间过长)。而胸痛中心作为一种创新的急诊急救体系,通过多学科间相互协作,优化救治流程,为以急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危重症患者提供的快速诊疗通道,赢得黄金抢救时间,从上述三个方面缩短患者总的缺血时间,打通生命的‘高速公路’,从而提高救治的效率,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17年10月22日印发了《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的通知,对于中国胸痛中心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

的意义。《指导原则》一经发布即受到广泛关注,该文件不仅代表着卫生行政部门对胸痛中心建设的认可,也为胸痛中心的建设发展增添了推力,2018年中国的胸痛中心建设发展步入了高速阶段。 一、进一步完善建设体系,推动胸痛中心快速发展 在国家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胸痛中心建设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开始加入胸痛中心建设行列,目前共有27个省级卫健委发文部署胸痛中心建设。现已成立了27个省级胸痛中心联盟(含全军联盟)和60多个市级胸痛中心联盟。在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胸痛中心总部以及各省市胸痛中心联盟的推动下,截止到目前,全国共有超过3600家医院加入胸痛中心建设队伍,其中669家胸痛中心通过认证(标准版450家,基层版219家),128家单位正处于现场核查阶段。随着胸痛中心认证家数的增多,在2018年11月新增并培训了部分暗访专家,为实现胸痛中心加速发展计划做好了专家储备。 二、完善认证和再认证标准,胸痛中心建设快中求稳 胸痛中心建设的关键是持续改进,认证标准也随着发展不断完善,2018年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专家更新了“中国基层胸痛中心认证标准·基层版(第二版)”,并发布“中国胸痛中心再认证标准(第一版)”,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第五版)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体系 (第五版) 目录 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认证的组织机构 第三章认证的组织程序及实施规则 第四章认证标准 第一章前言 胸痛中心是为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而提出的概念,通过多学科(包括急救医疗系统、急诊科、心内科和影像学科等)合作,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手段,从而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能力,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并准确筛查出心肌缺血低危患者,达到减少误诊和漏诊及过度治疗,以改善患者临床预后的目的。全球第一家“胸痛中心”于1981年在美国巴尔地(的)摩St.ANGLE医院建立,至今美国“胸痛中心”已经发展到5000余家。目前全球多个国家如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在医院内设立有“胸痛中心”。美国胸痛中心协会通过对胸痛中心的认证工作大大推动了美国胸痛中心的标准化进程,推动了专业指南尤其是ACS相关指南在临床实践中的落实,使美国对ACS的整体急救水平大大提高。除美国之外,德国心血管病学会也启动了德国胸痛单元的认证工作,德国胸痛单元的认证对推动全德甚至部分欧洲其它国家的ACS的救治水平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ACS救治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及指南的要求仍有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患者发病后就诊时间延误和就诊以后医疗系统内的延误过长,使许多患者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从而导致ACS 的死亡率较高和长期预后较差,这与我国尚未广泛开展胸痛中心的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2010年发表的《胸痛中心建设中国专家共识》对我国胸痛中心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全国先后有十余家胸痛中心挂牌成立,并有两家胸痛中心通过了美国胸痛中心协会的认证。总体来看,我国的胸痛中心建设刚刚起步,各家胸痛中心的运作模式、管理机制和实际运作效果差别很大,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还没有自己的认证标准,多数是按照自己对美国胸痛中心的认识结合自身条件而设计。为使我国的胸痛中心建设达到规范化要求,急需建立中国自己的认证标准。为此,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牵头制订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以指导全国胸痛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第二章组织机构 胸痛中心的认证是一个复杂、系统和持续性的工作,主要目的是推动胸痛中心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进。同时,必须有权威性的常设机构负责认证工作,引导全国胸痛中心的建设。 胸痛中心的建设涉及到多学科,因此应当由多个学科共同组成的机构负责胸痛中心的认证。但是鉴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多学科的联合实施条件尚不成熟。为尽早推动认证工作的开展,现阶段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成立专门的《胸痛中心认证专家委员会》负责组织和实施全国的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待时机和条件成熟时,将成立更具有代表性的多学科联合的全国性胸痛中心组织及认证机构。 认证专家委员会下设认证工作委员会和办公室,工作委员会负责认证标准的制订和组织实施的具体工作,常设办公室负责认证工作的日常事务,其人员组成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任命,实行动态管理。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的经验和体会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的经验和体会 急性胸痛患者的规范救治仍是目前重大的公共卫生课题。胸痛中心的建立和认证是改善胸痛患者预后的重要举措。绍兴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于2015年通过认证,成为浙江省内首家通过国家认证的胸痛中心。本文就胸痛中心的意义和认证的必要性做一简单介绍,并分享我们胸痛中心认证的经验,为推进胸痛中心的建设与推广提供思路,积累了经验。 标签:中国胸痛中心;认证 “胸痛”是急诊科或心内科常见的就诊症状,涉及多个器官系统,其特点是病因复杂,病情轻重不一,尤其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主动脉夹层和急性肺梗死等高危胸痛具有诊断困难,救治时间窗短,预后的时间依赖性强等特点。“胸痛中心”最初是为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和死亡率提出的概念,目前其概念已延伸,通过多学科合作,依据快速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手段,对胸痛患者进行有效的分类治疗,不仅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ACS的能力,并准确筛查出肺栓塞、主动脉夹层以及ACS低危患者,以减少误诊、漏诊及过度治疗,改善患者临床预后。目前胸痛中心已成为提高心源性胸痛救治水平的标准措施,在此基础上胸痛中心认证体系也日益完善旨在进一步规范胸痛中心的流程,改善患者预后。绍兴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于2015年通过国家认证,成为浙江省内首家经过国家认证的胸痛中心。本文简单介绍胸痛中心的意义与认证的必要性,并将我院胸痛中心认证的体会进行分享。 1 建立胸痛中心的意义与认证的必要性 胸痛是多学科急重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其涉及器官多,预后差异大。高危胸痛患者往往进展迅速,短时间内即可危及生命。目前国内外指南对胸痛患者早期识别、转运、分拣和救治已有专业常规和流程。尤其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处理流程以日臻完善。CPACS研究证实近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方面已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1]。但总体救治水平仍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以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为例,我国STEMI患者直接接受PCI治疗的比例仅为30%[2]。因此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胸痛患者的救治效率迫在眉睫。 胸痛中心以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为切入点,并整合公众教育、急救转运体系、医院救治和康复为一体,使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有了高效的接合点,并在整体上带动心血管疾病急重症的救治。自全球第一家“胸痛中心”于1981年在美国巴尔地摩ST.ANGLE医院建立,至今美国“胸痛中心”已经发展到5000余家。目前全球多个国家,如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的医院内设立有“胸痛中心”。胸痛中心的建立显著降低了胸痛确诊时间,降低STEMI再灌注治疗时间,缩短STEMI住院时间,降低胸痛患者再次就诊次数和再住院次数,减少不必要检查费用,改善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和就诊满意度[3,4]。与传统住院相比,胸痛中心采用快速、标准化的诊断方案,为胸痛患者提供更快和更准确的评估,而医疗费用只有传统住院1~3天的20~50%[5]。我院自2013年初成立

胸痛中心(内容清晰)

第一节胸痛中心的建设 一、胸痛中心的概述[1] (一)胸痛中心的概念 胸痛中心的建设是为以急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速、高效和规范的诊疗系统。常见的高危急性胸痛疾病有急性心肌梗死(AMI)、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三大类。胸痛中心包括120急救医疗系统、急诊科、心内科、心外科、胸外科、影像科、检验科、消化科和呼吸科等相关专业科室。胸痛中心的目标是规范和提高对急性胸痛患者的早期诊疗流程和能力,减少误诊和漏诊,避免治疗不足或过度医疗,降低胸痛患者的病死率,改善患者临床预后。 胸痛中心首先要缩短从首次医疗接触胸痛患者(FMC)至血管再通治疗的时间,其次要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再次就诊和再住院次数,改善患者医疗流程的效率、医疗质量和就诊满意度。现今我国所设立的胸痛中心主要诊疗指标是针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而定的,同时要鉴别诊断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胸痛中心的建立和完善已成为衡量AMI患者救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与以往传统AMI(胸痛疾病)住院救治方案相比,胸痛中心采用了快速、规范化诊治流程和一系列严格的医疗质量标准。 (二)胸痛中心的发展历史 1981年在美国巴尔地摩St.ANGLE医院建立了全球第一家“胸痛中心”,20世纪90年代之后全球多个国家包括英国、法国、加拿大、

澳大利亚和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在医院成立“胸痛中心”。此后,美国建立“胸痛中心”的医院约5000余家,并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其中的900余家已经获得当时的美国胸痛中心协会(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Patient Care SCPC)的认证。此外,德国通过依托急诊PCI的医院建立胸痛单元(Chest Pain Unit CPU)大大地提高了STEMI 患者的救治水平。从2007年开始,德国建立了CPU的认证标准和认证工作,CPU建设使德国STEMI的救治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相关资料统计德国CPU收治2244例STEMI患者从发生症状到FMC降至2.08h,97%患者接受直接PCI治疗,其平均D-to-B时间降低至31min。大量研究表明胸痛中心规范的医疗流程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和就诊满意度。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较早的开展胸痛中心的建设,而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胸痛中心的建设仍较为滞后。20世纪90年代,首都医科大学朝阳医院心脏中心主任胡大一最先提出应注重AMI的急诊介入治疗,并率先建立了朝阳医院“AMI 绿色通道”。至90年代末,全国多家医院开通了“先治疗,后交费”的AMI绿色通道,初步缩短了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的时间。2002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建立我国第一家正式命名的CPU,其主要是以急诊科为依托,为AMI患者提供快速诊治的绿色通道。2010年在时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CSC)主任委员胡大一倡导和组织下发表了我国第一部《中国胸痛中心建设专家共识》,由此我国胸痛中心建设正式起步[2]。2012年8月上海市胸科医院和广州军区总医院先后通过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2015年11月修订) 胸痛中心的建设目标就是要建立“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急性胸痛患者送至具有救治能力的医院接受最佳治疗”的机制,通过对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现状的分析,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所确立的我国胸痛中心建设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具备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能力的医院为核心,通过对医疗资源的整合建立起区域协同快速救治体系,以提高急性胸痛患者的整体救治水平。为实现此目标,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共包含五大要素,分别就是:基本条件与资质、对急性胸痛患者的评估与救治、院前急救系统与院内绿色通道的整合、培训与教育、持续改进。 要素一基本条件与资质 胸痛中心申请认证之前必须满足此要素的全部条件。 一、胸痛中心的组织机构(10分) 由于胸痛中心就是通过整合院内外相关优势技术与力量为急性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的机构,既可以就是在不改变现有结构基础之上实体运作的虚拟机构,也可以就是重新组建的实体机构。但不论何种方式,胸痛中心的建设均要涉及到医院内外许多部门,必须有一套相应的组织机构进行协调与管理。组织机构的形式可以因不同医院的实际情况而定,但基本要求与任务就是相同的。 1、医院发布正式文件成立胸痛中心及胸痛中心委员会,要求: 1)由医院院长或分管医疗的副院长担任胸痛中心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胸痛中心委员会的建设与重大决策;(2分,资料)(1、10) 2)书面文件明确胸痛中心委员会的工作职责;(1分,资料)(1、11) 3) 明确胸痛中心委员会具有调动医院所有资源为胸痛中心建设与运行提供保障的权 力;(1分,资料)(1、12) 4)胸痛中心成立并实际运作至少6个月以上才能申请认证。(1分,资料)(1、13) 说明:1、10-1、13 需上传医院正式文件的扫描件。 2、任命胸痛中心医疗总监,要求: 1)医院正式任命一名具有心血管内科专业背景的高级职称医师担任胸痛中心医疗总监,且该医师应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专业技能必须具备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急性

中国基层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第二版)

中国基层胸痛中心认证标准 第2版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修订,2018年03月)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我国现阶段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很多地区尚不具备开展PPCI治疗的条件。对于不具备PPCI 条件的基层医院(包括已经开展PCI技术但无法达到标准版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的医院),建立规范化胸痛中心对及时明确诊断、减少发病后早期延误、及时实施转运PCI或溶栓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我国急性心肌梗死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引导基层医院进行规范化胸痛中心建设,2015年11月,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特制订中国基层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第1版),并于2016年11月启动了基层胸痛中心认证工作。2017年3月,中国胸痛中心工作委员会对第1版标准进行了部分修订。该标准包含五大要素,分别是:基本条件与资质、对急性胸痛患者的评估和救治、院前急救系统与院内绿色通道的整合、培训与教育以及持续改进。 要素一基本条件与资质 基层胸痛中心申请认证单位必须满足此要素的全部条件。 一、胸痛中心的组织机构(10分) 胸痛中心是通过整合院内外相关优势技术和力量为急性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的机构,既可以是在不改变现有组织架构基础之上实体运作的虚拟机构,也可以是重新组建的实体机构。但不论何种方式,胸痛中心的建设均要涉及到医院内外许多部门,必须有一套相应的组织机构进行协调和管理。组织机构的形式可以因不同医院的实际情况而定,但基本要求和任务是相同的。 1. 医院发布正式文件成立胸痛中心及胸痛中心委员会,要求:(4分) (1)由医院院长或分管医疗的副院长担任胸痛中心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胸痛中心的工作和重大决策,成员应包括与急性胸痛诊疗相关的学科、医疗及行政管理等部门的负责人;(1.10)(2)医院发布正式文件明确胸痛中心委员会的工作职责;(1.11) (3)明确胸痛中心委员会具有调动医院所有资源为胸痛中心建设和运行提供保障的权力;(1.12) (4)胸痛中心成立并高质量运行至少6个月以上才能申请认证。(1.13) 说明:1.10-1.13 需上传医院发布的正式文件扫描件,其中文件日期应早于申请日期至少6个月。 2. 任命胸痛中心总监,要求:(4分)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第六版)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 (中国胸痛中心联盟、中国胸痛中心执行委员会,2020年3月修订) 胸痛中心的建设目标是要建立“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急性胸痛患者送至具有救治能力的医院接受最佳治疗”的机制。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19年10月22日授权成立中国胸痛中心联盟,组织全国胸痛中心的建设与认证,通过对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现状的分析,中国胸痛中心联盟、中国医师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中国胸痛中心执行委员会、胸痛中心总部所确立的我国胸痛中心建设的基本理念是:以具备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能力的医院为核心,通过对医疗资源的整合建立起区域协同快速救治体系,以提高急性胸痛患者的整体救治水平。为实现此目标,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共包含五大要素,分别是:基本条件与资质、对急性胸痛患者的评估和救治、院前急救系统与院内绿色通道的整合、培训与教育、持续改进。 要素一基本条件与资质 胸痛中心申请认证之前必须满足此要素的全部条件。 一、胸痛中心的组织机构(资料3.5分) 由于胸痛中心是通过整合院内外相关优势技术和力量为急性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的机构,既可以是在不改变现有结构基础之上实体运作的虚拟机构,也可以是重新组建的实体机构。但不论何种方式,胸痛中心的建设均要涉及到医院内外许多部门,必须有一套相应的组织机构进行协调和管理。组织机构的形式可以因不同医院的实际情况而定,但基本要求和任务是相同的。 1.医院发布正式文件成立胸痛中心及胸痛中心委员会,要求:(资料2分)(1.10) 1)由医院院长或分管医疗的副院长担任胸痛中心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胸痛中心委员会的工作和重大决策; 2)书面文件明确胸痛中心委员会的工作职责; 3)明确胸痛中心委员会具有调动医院所有资源为胸痛中心建设和运行提供保障的权力; 4)胸痛中心成立并实际运作至少6个月以上才能申请认证。 说明:1.10需上传医院正式文件的扫描件。 2. 任命胸痛中心医疗总监和行政总监,要求:(资料0.5分)(1.11)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体系

目录 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认证的组织机构 第三章认证的组织程序及实施规则 第四章认证标准(标准版) 第一章前言 胸痛中心是为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而提出的概念,通过多学科(包括急救医疗系统、急诊科、心内科和影像学科等)合作,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手段,从而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能力,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并准确筛查出心肌缺血低危患者,达到减少误诊和漏诊及过度治疗,以改善患者临床预后的目的。全球第一家“胸痛中心”于1981年在美国巴尔地(的)摩医院建立,至今美国“胸痛中心”已经发展到5000余家。目前全球多个国家如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在医院内设立有“胸痛中心”。美国胸痛中心协会通过对胸痛中心的认证工作大大推动了美国胸痛中心的标准化进程,推动了专业指南尤其是ACS相关指南在临床实践中的落实,使美国对ACS的整体急救水平大大提高。除美国之外,德国心血管病学会也启动了德国胸痛单元的认证工作,德国胸痛单元的认证对推动全德甚至部分欧洲其它国家的ACS的救治水平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ACS救治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及指南的要求仍有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患者发病后就诊时间延误和就诊以后医疗系统内的延误过长,使许多患者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从而导致ACS的死亡率较高和长期预后较差,这与我国尚未广泛开展胸痛中心的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2010年发表的《胸痛中心建设中国专家共识》对我国胸痛中心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全国先后有十余家胸痛中心挂牌成立,并有两家胸痛中心通过了美国胸痛中心协会的认证。总体来看,我国的胸痛中心建设刚刚起步,各家胸痛中心的运作模式、管理机制和实际运作效果差别很大,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还没有自己的认证标准,多数是按照自己对美国胸痛中心的认识结合自身条件而设计。为使我国的胸痛中心建设达到规范化要求,急需建立中国自己的认证标准。为此,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牵头制订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以指导全国胸痛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中国胸痛中心建设成果及展望(2020完整版)

中国胸痛中心建设成果及展望(2020完整版) 一、中国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情况及救治现状 中国心血管疾病年报结果显示,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成为我国人口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而本世纪初我国进行的几项大型临床研究如CPACS、CHINA-PEACE 等研究均显示,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很差,院内死亡率和心力衰竭发生率分别高达10.1%~12.4%和18%,均显著高于同时期西方发达国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患者发病后迟迟不呼叫120或及时到达医院,CPACS研究结果表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发病到就医的时间二级医院平均为5小时而三级医院为8小时。二是院前急救体系不适应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急救体系是基于“急诊就近”的基本原则而设置的,没有考虑送达医院的救治能力。这种单纯就近原则导致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和肺动脉栓塞等许多急性胸痛患者被就近送到不具备救治能力的医院,需要经过较长时间延误后才能到达具有救治能力的医院,这是造成延迟到达具有救治能力医院的主要原因之一。三是具有救治能力的医院内没有建立急性心肌梗死的快速救治通道。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项目第一期的结果表明,2012年全国53家大型心脏中心接受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平均门-球时间为112分钟,溶栓患者的平均门-针时间为138分钟,与指南要求的90分钟和30分钟具有较大的差距。四是基层医院诊断能力不足,且缺乏与PCI医院专科医师之间的

及时沟通协调机制,不能在需要时得到后者的及时指导,使首诊于基层医院的患者在基层医院停留时间过长。其中后三条均为医疗体系内部原因,如何解决上述医疗体系内的延误正是我国胸痛中心建设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我国胸痛中心建设成果 为了解决我国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领域存在的上述问题,2011年3月27日,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原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率先提出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基于区域协同救治理念的胸痛中心,即以具备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力的区域中心医院为核心,将周边的基层医院和院前急救体系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使任何医疗机构一旦接触了急性胸痛患者,就可以按照统一的工作流程进行快速而规范的诊疗,以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该模式成功地被多家医院复制后,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专门成立了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以此为依据制订了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该标准正是围绕着建立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而设置。经过8年的努力,尤其是近5年开展的胸痛中心认证工作,推动了我国急救体系的重塑和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快速发展,显著地提高了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等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效率并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我国胸痛中心建设所取得显著成就可以概括如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