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柳永词的雅与俗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4
论柳永词的“俗”【摘要】柳永艳情词集中体现了化雅为俗的特点。
他描写与歌妓的情场生活,并对歌妓作充满色相的世俗描写。
在艺术上则表现为审美趣味的俗,即一反前人的含蓄蕴藉,风格直露而坦率,并以世俗的心理和趣味描写爱情生活,充满了平凡而甜蜜、琐细而愉快的市民情调。
表现在语言上则是语言材料的偏重俚俗。
柳永词的俗正是对词的本色的保留和发扬,是值得肯定的。
【关键词】柳永;艳情词;俗五代敦煌民间词,原本是歌唱普通民众的心声,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的。
到了文人手中,词的内容日益离开世俗大众的生活,而集中表现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柳永由于仕途失意,一度流落为都市中的浪子,经常混迹于歌楼妓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妓和市民大众的生活、心态相当了解,他又经常应歌妓的约请作词,供歌妓在茶坊酒馆、勾栏瓦肆里为市民大众演唱。
因此,他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而迎合、满足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着力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人物、所关注的情事,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提到柳永词的“俗”,是离不开他的艳情词的。
也就是说,柳永描写自己与歌妓艳情生活的词总的来说是比较俗的。
他直接而怡然自得地描写自己的情场生活。
柳永虽是一位官场失利的不幸者,将近五十岁才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但这也恰恰成全他成为一位情场的幸运儿,使他能在青壮年时期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流连于“平康巷里”,“连日疏狂”(《凤归云》),甚至“往往经岁迁延”(《戚氏》)。
柳永对此在词中也有过描写:迁延,珊瑚筵上,亲持犀管,旋叠香笺,要索新词,人含笑立尊前。
(《玉蝴蝶》)因而歌妓和柳永的关系是相当亲密融洽的。
他们组成了一个以浪子柳永为中心,一大堆风尘歌妓为羽翼的才子佳人集团,柳永曾自豪地说“自古及今,佳人才子,少得当年双美。
”而柳永所作的《传花枝》也颇为自负风流:平生自负,风流才调。
口儿里,道知张陈赵。
唱新词,改难令,总知颠倒。
浅谈李词与柳词女性写作的“雅”与“俗”李苗苗【摘要】柳永与李清照同系一派婉约词宗,两人以婉约、细腻、曲尽人意的创作方式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女性写作题材也是两人的杰出词作之一.但由于他们各自的性别、性格气质差异以及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与不同的人生经历,两人在女性词创作上呈现出许多的差异.柳词多写生活在市井的歌儿舞女,词对女性世界表现广泛;李词则多写自身的经历历程,词的创作便局限在了她自身个人的视角范围,形成犹如自传形式的词作.本文将两者在女性写作方面进行比较论述,以便更全面地理解两位词人的文学创作,更深入地认识女性思想意识在二人词作中的萌芽.【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6)006【总页数】5页(P151-155)【关键词】柳永;李清照;词;女性;比较【作者】李苗苗【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22.8柳永词以众多青楼女子为写作对象,词中出现了许多风华正茂、倾国倾城的歌女、舞女,不仅表现出了她们的生活状态,透露出了隐藏在她们内心的思想与感情,还表达出了女性自我意识的彰显。
“可以说柳词在女性表现方面上范围广、境界宽。
”[1]李词则大多以自身为中心,写着自己的人生变化与心路历程,将她人生的三个阶段——早期的少女、中期的少妇、晚年的嫠妇——生活写进词作,组成一部女性的自传。
李清照的女性词作在视角上小于柳词。
(一)李清照女性写作内容“唐圭璋所编《全宋词》里载录易安词47首,其中咏花、咏物词数量最多共16首;写日常生活及抒发怀抱的共12首;表达老境悲凉和家国之痛的10首;自身爱情题材写作7首。
”[2]“李清照以她自身独特的女性性别优势,以及女性天性的细腻、阴柔、敏感的性格与观察视角出发,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女性代言者。
”[3]李词以她自身女性的本位写作,写了她一生从少女到少妇到嫠妇的一段幸福、愁苦、艰辛、悲凉的女性心理转变过程,这是对她自身人生经历的一个真实写照与反映,犹是自身自传的写作。
浅论柳永词作的“俗”作者:辛达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32期摘要: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词,既有描写男欢女爱的传统题材,也有工于羁旅行役或繁华都市生活的内容,总体来看,其词呈现出“雅俗并陈,以俗为主”的特点,但较为突出的是他词作的通俗性。
结合柳永的生活经历来品读柳词,体会其抒情的直率、白描的质朴、铺叙的流畅以及语言的口语化,从而认识柳永对发展俚词和促进宋词全面革新所产生的影响。
本文拟从柳词的创作背景、创作特色等方面来论述柳永词作的通俗性,展现柳永为词的发展开拓出的新境界。
关键词:柳永;词作;俗;通俗性[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01引言:柳永出生自具有深厚儒学传统的仕宦之家,在家乡成举业之后,便到京都参加考试,他满怀信心与憧憬,却屡试不中。
愤激难耐,大笔一挥,作《鹤冲天》聊以抒怀,及至临轩放榜却惨遭罢黜,宋仁宗一句“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便决定了柳永的命运,这无疑成为柳永人生道路上一次空前的打击。
仕途的失意,让他离开了高高在上的达官贵人的圈子走下了社会的中下层,于是乎,一度沦为都市中的浪子,混迹于歌楼妓馆之间,鼓乐笙箫而流连忘返,这使他对当时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市民群众的生活和思想都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从而视野更加开阔,反映的生活更加多元。
这一段经历为他俗词的创作提供了生活来源。
柳永将词变“雅”为“俗”对词坛产生的巨大影响,他成功地为文人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成为开启宋词新天地的重要词人。
因此,研究柳词的通俗性成为必然选择。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论述柳永词作的“俗”。
一、情感的抒发生活的潦倒与坎坷使得柳永更能体会下层市民不幸的遭遇,为此他深感自己与底层百姓的同病相怜,因此柳词能以比较平等的视角来替市民发声,他以深沉的情感来真实细腻地刻画他们丰富而又热烈的内心世界,全词“旖旎近情”却毫无矫揉造作之态,以率真自然的抒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引起多数人的共鸣,也就更具有通俗性。
浅析柳永作品中的俗摘要:据有学者考证,柳永现存词约212首,其中70%是情词。
除可确定写给妻室的有3首:《定风波》(伫立长堤)、《安公子》(远岸收残雨)、《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之外,有146首是与歌妓来往、爱恋的记录,或是对歌妓及其生活的审视观照。
按照广大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观念和道德取向,这无疑是“俗”伤了“雅”的确凿证据。
本文将对柳永诗词“俗”的特点进行说明。
正文:北宋的词人柳永可以说是一位标新立异的大词人,他主张词的革新,推崇所谓的“慢词”,而他自己也积极投入到了慢词的写作之中,使慢词成为词坛上可以与传统词作品平分秋色的体式。
但是慢词并不是柳永独创的体式,宋王灼《碧鸡漫志》称“唐中叶渐有今体慢曲子”[ 1] 。
证以敦煌曲子词《云谣集》可知慢词在唐末即已流行于民间, 只是文人词家一向少有仿作。
而柳永不仅选择了一般词人甚少选择的体式,甚至还雅俗并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起初,柳永的“俗词”并不被认为含有“雅”的因素,人们将他的作品视为是一种文学现象。
尽管柳永在文学创作上日夜兼程,但是其“俗”的特质还是迫使他与崇尚高雅文学的士大夫们划清了界线,甚至还招致了恶名,导致他一生仕途破折不断。
但是这样困苦的创作环境反而更加激发了柳永的创作才能。
柳永的“俗”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写作对象的“俗”从对象上来说,柳永非常喜欢描写歌妓。
其以歌妓为描写对象的俗词,主要是从歌妓的容颜、歌声、舞姿和文才等方面展现歌妓的美丽容貌和高贵品质,表达自己对她们的欣赏和爱慕。
同时还细致入微地展现了歌妓内心的痛苦和渴望。
歌妓在古代是非常不入流的职业,很多男人抱着赏玩女人的目的来和她们饮酒作乐,但是柳永却将歌妓作为真正的“女人”和“情人”来看待,将她们的美貌和苦恼记录在自己的词里,并在内心深处与她们产生共鸣。
柳永在词中详尽地描写了歌妓的美丽容貌,包括脸、眼、眉、身材、肌肤和姿态等。
咏其脸例如:“嫩脸修蛾,淡匀轻扫”(《两同心》);“香靥深深,姿姿媚媚,雅格奇容天与。
从柳永说起的宋词雅俗之辩词之雅俗,论争弥久,与其囿于文体之一种,不如将它放在文学整体中看,那么这个问题就变成了文学之雅俗。
以中国文学之始观照,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源出,乐为谢神之工具,舞为惑神之容姿,诗恐怕也不过是些许祷文,今人多以为这些是俗之又俗,鄙之又鄙的神秘心理作祟的产物,但参照社会学成果我们发现,祷文多出自当时的巫筮之手,而巫筮之人在部落中的地位,多与部落首领职权相交或相同,用封建时期的概念,也可以称之为“贵族”,他们写作的祷文,一则用以敬神,不可能不庄重,二则自身身份显达,不可能类同俚语,于是,文学究其根本,是雅之又雅的“贵族产品”。
如今论及文学,倘还说是“贵族”专享,恐怕要遭人驳斥。
前后对照,不能不让人心生不解,文学的形态究竟该趋向于哪一种?笔者以为,这一问题的答案,更应从史学领域寻找。
笔者在葛兆光先生撰写的思想史中的得到了一些感悟。
葛先生在论述思想史写法的过程中,谈到了“道”与“终极依据”的问题,他引述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中的观点,认为“每一个文化的根基,都是一种关于世界的概念,它是这种文化所特有的,每一种文化都有一种基本的象征,它提供出对于世界的理解,这种文化的一切表现形式都由这种象征的建立所决定。
”这段话给出的观点是前人对宇宙的理解方式,内化成“基石”,也就是“预设”,这种“预设”构成了后人解释问题的逻辑起点,但是,这些不言自明的起点,恰恰是最大的盲点。
基于此,从文学的大范围中退回到宋词,我们首先面对的是宋词的源出问题,我们不断地吟诵着宋词,感受着千年前人们的世界,当我们回溯词的历史,却莫衷一是。
这一方面出于文物实证很少,另一方面正是因为我们现今的“预设”是个巨大的谎言。
笔者在上一次作业中提及了吉林大学教授木斋先生关于词发生方面的一些观点,木先生认为词的本初不在民间,而在贵族,更认为李白的几首词作是真实的,并且是词的源头就在李白处,认为词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宫廷通过教坊流向民间的俗话过程,又经过文人再度加工成为诸如花间词的样式,而柳永无疑是一个天才式的人物,一人就将词的形式、内容、语言革新得非常到位,木斋先生在这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俗词暗流一直存在着,与上层的雅词并行不悖,不能简单地将词的源头无端地挂在曲子词上,也要看到柳永其实只是在对民间的俗词进行整理而已。
柳永词的雅和俗【内容提要】柳永是北宋词坛上一位杰出的作家,所作颇丰。
由于为人放荡不羁,故终生潦倒。
所作多以描写城市风光、歌妓舞女和失意文人的生活及心态以及羁旅行役生活为主要题材,使得词这种发源于民间、后被文人墨客占据而成为象牙宝塔的文学艺术形式,又回到了俗文学的发展轨道上来;再加上他吸收和发展了敦煌曲子词俗文学艺术精神,所作词语俚俗,平白如常;形式上也有创造性的建树,打破了传统令词以小令为主要表现形式和以比兴为惯用表现手法,而以赋的表现方法进行铺叙描写,创作了大量的慢词,从而使词这种艺术形式更加广泛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境界。
从词的风格着眼,其词分为雅词和俗词,即既有典雅的一面,又有俚俗的一面,还有典雅的和俚俗融合为一的一面。
可以说,柳永对词的开创、发展和兴盛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中国词坛上的一座丰碑。
“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柳永是北宋前、中期深受市民阶层喜爱的人物,但在上层社会,他却是被排斥的对象。
因此,他的词在宋代就有争议,毁誉参半。
誉他的如王灼所称,多为“不知书者”的市井之人和歌妓舞客;毁他的则多是权贵之人,前有宋仁宗、晏殊,已让他仕途受挫,吃尽了苦头。
后则有苏轼,李清照等。
苏轼曾批评弟子秦观:“不意别后却学柳七作词!”又好自炫:“我词比柳词如何?”处处要显示压倒柳永的气势。
李清照更是用一句“词语尘下”,几乎将柳永全盘推倒。
近代的许多评论家都是以“以俗为病”指责柳词下笔太软,多是描写歌妓舞女的生活,内容粗俗,完全没有唐人文雅雄壮之风。
实际上反映什么样的内容,并不能作为评断高下的标准,关键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这些内容,以及如何表现这些内容。
了解了柳永的生活背景和柳词的创作背景,再来审读他的作品,我认为:柳词作为“流行歌曲”,在词坛上形成了一种不可否认的冲击力,这不止在于他的词能达到一种“无下咏之”的效应,也在于他的词雅俗两种风格都具备,既有典雅的一面,又有俚俗的一面,还有典雅和俚俗融合为一的一面,开拓了词的新境界。
集雅俗于一身的柳永词作文1000字集雅俗于一身的柳永词作文1000字人们对柳永的词的评价褒贬不一。
不少的文人雅士认为柳永的词是难登大雅之堂的。
而我们在他的词里又看到了不少高雅的部分。
一方面,柳永的词受到名士的评判,认为他的俚语创作是对文学高雅性的一种亵渎;然而另一方面,这种一改文人雅士的风格的创作趣味,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强烈的共鸣,甚至有眼“凡有水井处,即能歌柳永词。
”对于柳永的雅俗性,本人认为,柳永的词应该是雅俗性共存的。
语言上,柳永大量使用俚语,通俗易懂;但是他在创作时还善于将前人的诗歌当中的词汇。
例如《鹤冲天》中那句“且偎恁红翠”那个“恁”字即取自口语。
但是在上阙中“风云便”则取自《周易.乾.文言》中的“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
在吸收前人的精华的基础上使用了俚语,完美的结合反倒成就了这首词的豪迈的意境,从而表达自己不得志的咏叹。
同时因为使用这种通俗易懂的语言,巧妙地雅俗结合语言,奠定了柳永的词坛的地位。
题材上,柳永喜欢写市井生活,甚至描写与歌妓这与当时士人的传统做法不同的。
自古以来,文人骚客不屑于歌妓等底层人民在一起,更不用说是把他们的生活写进诗词中了。
柳永则不然,他生活在底层,更加能体会歌妓她们的生活。
例如历来为人称道的《定风波》中写道“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全无。
”柳永写出了歌妓她们的痴情。
谁道烟花之地无情,歌妓她们也是需要爱,也渴望爱情。
柳永长期与她们生活,更加理解这种情感。
有人说写歌妓们糜烂的生活就是属于“俗”。
可是柳永从一种侧面歌颂歌妓们的重情重义,对幸福生活的追求,那不也是属于“雅”的部分吗?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擅长写儿女私情,但是这一种儿女私情的'表达在礼教社会中认为是艳词,不被士人接纳的。
但是柳永在抒发儿女私情,不被士人接纳的特别能够把离别的场景写得淋漓尽致。
例如柳永的杰出代表作《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运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双方的不忍分离。
柳永词的看法
柳永(liu yong)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词人,他的词被称为“柳河东词派”,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种词艺术,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现存的一支古典文学流派。
柳永词,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柔中藏刚,情意绵绵”。
他的词多由慢语组成,慢步缓步,显得含蓄而充满情感。
他的情感多以淡雅的语调描写,皆以情意的千秋为主,表现出一种素雅、清新、舒缓的语调和气质,巧妙地将人情和文采穿插在一起,大胆创新,给读者以深度的体验。
此外,柳永词大胆创新,无论是形体,还是押韵等都倍受人们的喜爱,他广泛引用自然现象来比喻人物情感,用高雅而悠远的押韵,使它们更加完美,加深了读者的情感体验,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柳永词的特点是“柔中藏刚,情意绵绵”
其语调清新舒缓,融情文采于一身,创新大胆,大量引用自然现象,表达人物情感,并有出色的押韵,为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做出了巨大贡献,堪称中国古典词艺术的代表。
略论柳永婉约词的通俗美;柳永是北宋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词人,他的词以语言通;要说柳永词的通俗美的成因,我们首先来看看词的源头;柳永婉约词的通俗美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众所周知;首先,从他的艳情词来看,柳永描写自己与歌妓艳情生;二是对女性作充满色相的具性化、世俗化的描写;三是在描写情场生活时充满了功名事业与狂荡风流的矛;略论柳永婉约词的通俗美柳永是北宋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词人,他的词以语言通俗,音律谐婉著称,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因此在柳永的词中,蕴含着独特的通俗美,也正因为如此,造就了柳永独特的婉约词风。
要说柳永词的通俗美的成因,我们首先来看看词的源头,词的源头主要有两个,一是唐五代的民间词,一是唐五代的文人词,而民间词还对文人词产生过直接影响,也就是说,词的根本源头还是来自民间。
民间词以俚俗取胜,文人词以儒雅取胜,民间词到宋代以后逐渐消亡,而文人词却不断发展,久而久之便会以雅为正声,而以俗为邪音。
人们一般说柳永词的通俗多集中在"淫冶"、"亵渎"、"为风月所使",概言之,即说他多作艳词,且多直露语、市井气。
即其多性感描写,柳永敢于在文人雅词方兴未艾、民间俗词濒于断绝之时,大胆地背弃时尚而直承源头。
有记载说,柳永在少年读书时,偶然得到一首民间流行的俗词《眉峰碧》:“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
镇日相看末足时,忍便使,鸳鸯只。
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
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柳永非常喜欢它,便把它题在墙上反复吟咏,终于悟出了作词之法。
从这条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柳永是有意地以通俗为美的,柳永的这种做法在当时不但无可厚非,而且相当大胆,不但有胆,而且有识,因为在当时含蓄典雅地写艳情正是"时俗"风气,柳永能反时俗而行之,未尝没有一些反潮流的气魄,因此才有了颇具通俗美的柳永婉约词。
[作者简介]张海燕,女,山东荣成市人,青岛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杜晓霞,女,山东莱阳市人,青岛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论柳永词“俗”美的表现★张海燕 杜晓霞(青岛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摘 要] 柳永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词家,他不愿压抑自己的个性,放纵自己,亦放纵自己的文笔,创作了大量的俗词,柳词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俗”的特点,成了俗文化的代言人。
柳永俗文化代言人的地位及其行为选择与士大夫的价值观念悖离,使他的词在当时及其后代经常受到"俗"的非难。
但是他的词却被广大市民所喜爱,流传很广。
在市民百姓中,出现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盛况,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索。
[关键词] 柳永; 俗词; 审美要求中图分类号:I 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0)09-0007-02 柳永是宋代第一位专力于写词的词人,现存近200首词。
初名三变,《避暑录话》卷三说:“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
教坛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
”他正是以其风流和才情赢得无数青楼歌妓青睐。
但也是这种不加检点的生活,又酿制了他宦途上的悲剧,后改名柳永,方始在晚年得中进士。
生活决定艺术,生活的理想和情趣必将反映进词中。
因而,柳词就出现了一种为正统士大夫文人词中少见的特性———“以俗为美”。
从风格来说,柳永的词分为两类:一类是雅词,一类为俗词。
所谓俗词,主要是语言通俗,内容多写男女恋情,但为了迎合下层市民的审美趣味,往往写得大胆直露,体现了下层市民的审美要求。
一、市井人间万象,小令何以载得———长调(慢词)的倡导者据今人统计,在宋词880多个词调中,有100多个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又十之七八为长调慢词。
柳永的慢词奠定了慢词体制的基础,可以说慢词长调自柳永开始才在中华词坛上占据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同时也为宋词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道路,对词的解放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由柳永之词看宋词的雅俗谈论宋词常常会有许多困惑,似乎宋词诸家之间的差异太大。
他们好像在各行其是,又好像不断地争吵,有雅、俗之争,还有婉约、豪放之争。
其中雅俗之争一直是大家谈论的一个重点,那么下面我通过柳永来谈谈词的雅俗。
首先,我们知道宋人雅俗词论形成原因有六点,一是宋人理想人格的选择。
导致了对雅的追求,对俗的摒弃。
二是宋人对中和之美的再释,导致了对雅的追求,对俗的批评、三是宋人强烈的民族意识,导致了对雅的推崇,对俗的鄙视。
四是宋人伦理型文化观念与消费型文化观念的互渗,导致了对雅的崇尚,对俗的贬黜。
五是宋人理学的大力张扬,影响了词论的尚雅弃俗。
六是统治阶级的大力倡导,也推动了崇雅黜俗的进程。
下面来谈谈柳永的词与生平。
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字景庄;崇安人,排行第七,又称柳七,是工部侍郎柳宜的幼子。
柳永的一生可分为2个阶段,以景佑元年中进士为界。
在前期他一个长期混迹与汴京的歌楼妓院的人,浅斟低唱的浪漫生活让他很多词都难免染上风尘之气。
像: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
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竟留连。
(《戚氏》)帝城当日,兰堂独烛,百万呼卢,画阁春风,十千沽酒。
未省、宴处能忘管弦,醉里不寻花柳。
(《笛家弄》)满搦宫腰纤细。
年纪方当笄岁。
刚被风流沾惹,与合垂柳双鬓。
初学严妆,如描似削身材,怯雨羞云情意。
举措多娇媚。
争奈心性,未会先怜佳婿。
长是夜深,不肯便入鸳被,与解罗裳,盈盈背立银缸,却道你但先睡。
”(《斗百花》其三)这些词中都透露着世俗的气息,写着在歌楼妓院的欢乐生活,主要表现在意俗,毫不避讳地描写情场生活,而主题又多与歌妓相关,着力刻画她们的声貌容态,其中不乏猥亵香艳之作,对女性充满色相的、世俗化的描画。
所以,很多人就认为柳词俗,并对其持强烈的贬斥态度,某些论者虽承认柳词雅俗结合,但贬其俗显然胜过称其雅。
显然这些评论是片面的。
这倒不在他们只见其俗,不见其雅,而在他们缺乏"历史"的眼光。
柳永词语言特色整理柳永词语言特色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真正开启宋词天地的重要词人。
他以一落魄文人,流连坊曲,接受市井新声,为文人词作输入新奇血液,并自觉地以市民情调取代贵族情调,变"雅'为"俗',从而转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情趣,在词中开拓出另外一番境界。
柳永作词特点(1)、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第一,在描写男欢女爱的传统题材时,柳词从达官显宦的峻台重阁转向了平民百姓的市井青楼,具有深厚的市民气息。
这类词作有的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泼辣的爱情意识,有的表现了惨遭遗弃的平民女子的`苦痛心声,有的抒写了处于社会下层的伶工乐伎的不幸遭受和美妙愿望,皆透露出新的时代气息。
其次,工于羁旅行役,他把这些原来多入于诗的言志抒情内容一并移入词中,用来描写江湖流落的索寞,抒发别离相思的况味,此类作品达到了比较完善的艺术境界。
第三,呈现了北宋承平之世繁华富庶的都市生活与多彩多姿的市井风情,这在柳永之前的词作中是不曾见过的。
(2)、进展了词的长调体制柳永精通音律,或利用民间原有的曲调,或把小令扩展为慢词,或旧曲新翻,或自创新调,使慢词的曲牌大为丰富,词的体式至此相当完备,这样就增加了词的表现容量,扩大了词的表现力量。
长调蔚然成为一代风气,提倡之功不能不归于柳永。
(3)、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柳永把六朝小赋的作法移植于词,制造了铺叙展衍、恣意渲染的艺术手法,写景状物备足无余,叙事抒情淋漓尽致;与铺叙相协作,他还长于白描,不加藻饰而又生动传神;此外,构思细密,布局完整,章法委婉,层次分明也是柳词的重要艺术特征。
(4)、革新了词的语言表达方式柳永也能以清丽的语言写传统的雅词,但他贡献最大的却是使用极其生动、浅近的语言写出的俚词。
他一扫晚唐五代词人的雕琢习气,充分汲取日常生活中的俗语、口语入词,以通俗流利的语言取代雅致绮丽的修辞。
正是在柳永手中,俚词才具备了和传统雅词分庭抗礼的资格。
作为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柳永对后来词人沾溉甚深,很多大家都受惠于他,柳词不仅促进了宋代俗文学的进展,也为金元曲子开启了先河,以至有人称他为"曲祖'。
简述柳永词的俚俗色彩。
柳永词以接近市民文艺的俚俗色彩而著名,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 即变 “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上灼在《碧鸡漫志》中说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揭示出柳词面向市民大众的特点。
柳词的俚俗色彩首先表现在语言的浅近易懂上,他不像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那样只是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炼高雅绮丽的语言,而是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
诸如副词“恁”、“怎”、“争”等,代词“我”、“你”、“伊”、“自家”、“伊家”、“阿谁”等,动词“看承”、“都来”、“抵死”、“消得”等,柳永词都反复使用。
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入词,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像是直接与人对话、诉说,使读者和听众既感到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
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柳词在当时成为最通俗的大众歌曲。
柳词的俚俗色彩还表现在题材内容方面:首先是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
在其他文人词的同类题材作品中,爱情缺失的深闺女性一般只是自怨自艾,逆来顺受,内心的愿望含而不露。
而柳永词中的世俗女子,则是大胆而主动地追求爱情,无所顾忌地坦陈心中对平等自由爱情的渴望。
其次是表现了波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
在词史上,柳永也许是第一次将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忧怨。
再次是表现下层妓女的不幸和她们从良的愿望。
另外,柳永词还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
他写了许多描写都市繁华生活的词,如《望海潮》歌咏杭州的山水风物,反映了宋代社会太平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景象及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这在词的题材方面是一大开拓。
论柳永词的雅与俗
[摘要]柳永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他的词以俗著称,同时他也写了不少雅词。
柳永的雅俗词创作与他的市井文化品格和正统儒家意识密切相关。
柳永的俗词是其市井文化品格的体现,他的雅词则受到正统儒家意识的影响。
柳永的雅俗词既体现了创作风格特征,也是宋代文学多重品格的一个缩影。
本文旨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雅俗共存的原因及其意义。
[关键词]柳永;雅词;俗词;创作风格
一、柳永词雅俗共存的原因
首先,从客观方面来说,词在初起阶段,是流行歌曲,原本是歌唱普通民众的心声,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是属于俗文学的,后来由于文人染指于词的创作,词的内容日益离开世俗民众的生活,集中表现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因而词的雅化倾向越来越突出。
但作为曲子词的文体,回归民间、突出世俗化的呼声也一直存在。
因此,宋词中就有了很明显的雅俗并存、雅俗贯通的现象,同一词既作俗词,又作雅词,也是屡见不鲜的。
其次,从主观方面来说,就与柳永的个人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柳永是仁宗年间进士,先后做过睦州团练、泗州判官等地方官,后官至屯田员外郎。
但是他由于仕途失意,一度流落为都市中的浪子,经常混迹于歌楼妓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妓和市民大众的生活、心态相当了解,他又经常应歌妓的邀约作词,供歌妓在茶坊酒馆、勾栏瓦肆里为市民大众演唱。
因此,他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而迎合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用他们能理解接受的语言来表达情思,这就使得他的词变雅为俗,雅俗共存。
二、柳永词以俗为主
柳永词变雅为俗,善用通俗化的语言来变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北宋陈师道说柳词“骫骳从俗,天下咏之”,王灼也认为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
不知书者尤好之”,[1]都揭示出柳词面向市民大众的特点。
从题材内容来看,柳词之俗主要体现在其创作了大量的描写女性的篇章,有的表现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如“待伊游冶归来,故解放翠羽,轻裙重系,见纤腰,图信人憔悴”(《望远行》);有的表现被遗弃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如“待从头、终久问伊看,如何是。
”(《满江红》);有的表现下层妓女的不幸和她们从良的愿望,如“永弃切,烟花伴侣。
免教人妻妾,朝云暮雨”(《迷仙引》)。
故蔡高云《柯亭词论》所说,乃“倡楼信笔之作”。
[2]据有学者考证,柳永存词约212首,情词149首,占全部词作的70%。
总之,写妓女,写妓女的生活,是通俗文学的常见内容。
柳永全面而系统、真实而细腻地刻画了妓女的思想性格及内心世界,不仅写了她们的容貌体态,歌舞才艺,而且写了她们离别相思的痛苦及对情人变心的忧虑,写了她们对爱情的向往与执着追求,这些正是其“俗”的表现。
其次,从语言表达方式来看,词中采用市井方言俗语,如宋翔凤《乐府余论》所云:“着卿失意无理于流连坊曲,遂尽收理俗语言,编入词中,以便伎人传习。
一时动听,散播四方。
”[3]他不像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那样只是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炼高雅绮丽的语言,而是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口语和俚语。
诸如“怎”、“争”、“伊”等。
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入词,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像是直接与人对话,使读者和听众既感到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
三、柳词中的雅词
柳永词以通俗流利著称,然亦并非仅长于俗。
其实,柳永雅词亦复不少。
对此,前人笔记资料中多有记载,东坡云:“世言柳音卿曲俗,非也。
柳永的雅词多为咏写羁旅行役、描述城市风情及官场酬赠之作。
这些雅词由于写景工丽、用语典雅、笔法丰富多变,故而历来为士大夫文人所一致叹赏。
他写景细致、清丽,并且与所传情在基调上浑然一体。
今人杨海明先生也说“柳永成功之作的要决,多与其善于组织景语的技巧密切相关。
”如《玉蝴蝶》:
“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
”描写萧疏的秋景,秋风轻拂着水面所过之处,白色的苹花渐渐老去,月寒露冷,梧桐的叶子一一变黄,且疏疏落落地飘落下来,这既写出自然物的神韵,又传出词人此时此地最真切的感受。
其次,他还善于借事用典,特别是在他以秋景秋兴为表现内容的词作中,宋玉经常出现,这种对应十分鲜明而和谐。
宋玉本被视为中国古代文人士子的标本,他的作品传递着影响深远的典型的文人情趣,柳永以他自拟,就意味着其本人心态气质的雅而不俗。
四、柳永雅俗共荣的意义
柳永最优秀的词作应该可以说是他那些运雅入俗的篇章。
柳永作为一个作家,一个文人学士来为市民、歌妓写词,他将花间词和南唐民间词进行一次整合。
将文人词的“雅趣”融入市民词的“俗趣”中,将诗的语言、表现技巧带入民间慢词中,融雅入俗,从而创造一种雅俗共赏的“俗艳美”,正如杨海明先生所说:“柳词中真正被人称道的地方,就在于这种雅俗共济、雅俗共赏的风格”。
[4]他雅俗共存的创作风格,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和表现力,也扩大了词的影响力。
他的词真实的描绘了北宋的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上至朝廷,下至勾栏瓦肆,因而表现力丰富,正因为这样,他的词既可以为上层文人雅士来诵读,也可以被市民、妓女来歌唱。
另一方面,他以雅入俗,俗雅结合的写作方式也为后世产生了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他为适应慢词长调体式的需要和市民大众欣赏趣味的需求,创造性的运用了铺叙和白描的手法,这也为以后的词人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06
[2]康念春;论柳永词的俗雅交融江西师范大学 2003/05
[3]马宝记;论柳永词的创作风格许昌师专 2008/06
[4]徐巧;柳永雅俗词评议安徽大学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