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农药残留原因及控制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4
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材,而农药残留问题一直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保障蔬菜农产品安全,是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举措。
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加强监管,保障蔬菜农产品安全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两方面进行探讨。
1. 技术水平不足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技术要求精准、敏感度高,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水平仍有待提高。
一些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不够,往往会导致检测结果的不确定性,影响了对蔬菜农产品质量的准确评估。
2. 检测设备不完善农药残留检测设备需要专业的仪器和设备支持,但目前一些地区的检测设备仍然存在不足,设备老化、维护不到位,导致了检测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降低。
3. 监管制度不健全蔬菜农药残留的监管制度还不够完善,存在监管盲区和不足,导致一些农民和生产商在使用农药时存在空子可钻,增加了蔬菜农药残留的风险。
4. 人员素质不高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工作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但目前一些地区的检测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技能和素质有待提高,直接影响了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二、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工作的对策1. 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加强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检测方法的敏感度和准确性。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提高整体检测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2. 更新检测设备,提高检测精准度搭建健全的蔬菜农药残留检测设备体系,更新、维护和管理设备,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准确性,提高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的精准度。
3. 完善监管制度,提高监管水平加强对蔬菜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力度,完善农药使用管理制度,加大对违规使用农药的打击力度,提高监管水平,减少农药残留的风险。
4. 提高检测人员素质,加强培训加强对蔬菜农药残留检测人员的岗前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确保他们能熟练、规范地操作检测设备,提高检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农药残留超标原因及农药合理使用方法化学农药是防治病虫害最为快速、有效、经济的主要手段,在保障农业丰收、满足人们对农产品需求不断增长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是过多过滥地使用农药,对生态环境和身体健康都会产生较大危害。
农药残留及其产生的污染后果是严重的,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并影响到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一、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原因1.重化学防治,轻综合防治。
由于农药在病虫害防治中具有见效快、效益好的特点,长期以来人们对用农药防治病虫产生了依赖思想,因而不重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
过多使用农药,加大了农药残留,严重污染环境,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
2.违规使用高毒农药。
根据规定,剧毒、高毒农药不得用于蔬菜、水果和中草药材生产。
但由于其对害虫的击倒力强、速效性好、药效长,部分农户仍喜欢使用。
在蔬菜、果树等作物上使用高毒农药,直接导致了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
3.使用了含有高毒农药成分的假农药。
农药生产企业为谋求非法利益在中等毒、低毒的杀虫剂单剂或复配剂中加入高毒农药成分,农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其施用到作物上,导致产品农药残留超标。
4.增加农药的用量和使用次数。
有些农户不能对症用药,乱用药,用错药,甚至出现杀虫剂用于控制病害,施药时间、时机不当,错过防治适期用药,病虫害难以控制,甚至认为规定的农药使用剂量太低,为提高防治效果盲目加大剂量和增加使用次数,致使残留量超标。
6.长期使用单一的农药品种。
有的农户一旦发现某种农药效果好就长期使用,即使发现该药对病虫的防治效果下降,也不更换品种,而是加大用药量,认识不到病虫已产生了抗药性,结果用药量越来越大。
7.未按农药安全间隔期收获。
施药时间距离收获期越近,农药残留量就越高。
有的农户头天喷药第2天就收获上市,或者在采摘前喷施残效期长的农药,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
二、科学合理使用农药1.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大力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真正做到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优先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协调利用物理防治措施,推广生物农药,科学合理应用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的化学农药,尽可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生态环境,把病虫害造成的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使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以内,达到优质、高产、高效、无害的目的。
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
目前在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
本文将探讨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技术不足:目前国内大部分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仍主要依赖于传统的色谱和质谱分析技术。
这些技术虽然可以对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进行检测,但是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灵敏度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对于新型农药的检测能力明显不足。
二、测试设备过时: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需要用到先进的仪器设备,包括色谱仪、质谱仪等。
目前国内许多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实验室的测试设备过时,无法满足对农产品中微量农药残留的灵敏度要求,导致检测结果不够准确。
三、人员素质不高: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需要专业的实验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和分析。
目前国内许多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实验室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些地方甚至存在人手不足的情况,这就容易导致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影响。
四、检测流程不规范:在一些地方,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的流程和标准并不够规范,导致检测结果的可信度受到质疑。
由于监管不力和法规不够完善,一些农产品生产企业也存在着不正当手段来规避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这给检测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提升技术水平:加强对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引进并推广国际先进的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技术,提升检测技术水平,从而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更新测试设备:加大对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仪器设备的更新和更新力度,完善设备和仪器的技术性能,提高对农产品中微量农药残留的检测能力,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三、加强人员培训:加大对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其专业素质和操作能力,确保检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规范检测流程:加强对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的监管和管理,推动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规和标准,规范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流程,加强对检测工作的监督和管理,杜绝不规范的检测行为,提高检测工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农药残留整改措施
农药残留整改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监管:加大对农药使用的监督力度,建立健全农药使用登记备案制度,实施全程追溯管理,确保农药使用符合相关规定。
2. 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民农药使用知识的培训,提高其对农药安全使用的认识和意识,推广绿色、环保的农药使用技术和方法,鼓励推广有机农业。
3. 加强农药管理:建立农药出库、销售等环节的严格管理制度,加强农药销售渠道的监管,规范农药销售行为,确保销售的农药符合规定要求。
4. 完善检测机制:建立健全的农药残留检测机制,加强对农产品农药残留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产品,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
5. 推广环保农药:鼓励和推广使用环保型、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减少对大气、水资源和土壤环境的污染,降低农产品农药残留水平。
6. 建立惩罚机制:对农药残留超标的农产品进行严厉的处罚,惩罚违规生产、销售和使用农药的行为,提高违规成本,增强整改的积极性和约束力。
7. 加强宣传教育:加大对公众的农药残留知识宣传,提高公众对农产品安全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引导消费者选择安全、无公害的农产品。
食品安全之农药残留预防及处理农药残留是指由于使用农药而在食品、农产品和动物饲料中出现的任何特定物质,包括被认为具有毒理学意义的农药衍生物,如农药转化物、代谢物、反应产物及杂质等。
施用于作物上的农药,一部分附着于作物上,另一部分散落在土壤、大气和水环境中,环境残存的一部分农药又会被植物吸收。
农药残留或直接通过植物果实到达人、畜体内,或通过环境、食物链最终传递给人、畜。
残存的农药残留数量称为残留量,最大残留限量是指在食品或农产品内部或表面法定允许的农药最大浓度,以每千克食品或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毫克数表示(mg/kg)。
那么食用含有农药残留的食品(食用农产品)是否安全?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四川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院就农药残留的科学认识温馨提示如下:食用含有农药残留的食品(食用农产品)是否安全取决于农药的残留量、农药自身毒性和被具体食用的量这几个因素。
在制定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的时候,世界各国为确保食品(食用农产品)的安全,会综合考量农药的毒理学数据(主要是每日允许摄入量和急性参考剂量)和居民食物结构。
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三部门联合发布的GB 2763-201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新标准已于2020年2月15日开始实施。
新版GB 2763-2019规定了356种(类)食品中483种农药共7107项残留限量。
残留量低于本标准所允许最大残留量视为安全,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而超标农产品则存在安全风险,不应被食用。
另外,在制定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时,是以最大可能的风险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至少100倍的安全系数。
举例来说,如果食品中某农药残留量为50mg/kg时,可能会出现安全风险,那么标准制定时,该农药的最大残留限量会定值0.5mg/kg。
因此残留限量具有很大的保险系数,理论上讲,即使误食残留超标农产品也可能不会发生安全事故。
对于普通家庭日常饮食来说,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可以通过一些简单方法加以去除或减少,常用的包括储存放置、浸泡洗涤、去皮、焯水等。
果蔬农药残留安全问题与监管举措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安全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蔬菜和水果的生产过程中,农药是一种必要的手段,但是过度、滥用农药容易导致产生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因此,果蔬农药残留安全问题与监管举措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果蔬农药残留安全问题已成为了全球性的问题。
据统计,全球有80%的蔬菜和水果存在农药残留问题,其中部分呈现出超标现象。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存在非常严重的农药残留问题。
由于落后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相应的管理措施跟不上全球饮食安全等级的提升,导致农业生产链上的问题越来越令人担忧。
其次,对于果蔬农药残留安全问题,不仅需要加强对农药相关法规政策的制定,更需要注重从源头上对果蔬生产过程进行管理。
从源头上把关,是有效保障果蔬安全的关键。
通过加强对农药的品质监督,控制不当农药的生产和使用。
同时,加强农业生产者的教育,提高农民的意识,有效预防农药超标的现象发生。
再次,加强科技研发,提升农药质量。
农药残留的问题,同时和农药的质量也有一定关系。
因此,有必要研发出安全、有效、低残留的新型农药,提高农药的科技含量,防止出现危害人体健康的超标农药并加大对农药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加强对农药在市场上的质量监督和抽检。
最后,加强对果蔬进口产品的监管,提升产品质量。
在全球化背景下,水果和蔬菜产业的国际贸易愈加频繁,为了保障国民饮食安全,有必要对进口产品进行更为严格的监管。
在此基础上,应加大对进口产品的抽检频率,查出有农药残留的蔬菜、水果以及超过国家安全标准的产品予以销毁,防止农药残留超标产品进入市场。
总之,果蔬农药残留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国际性问题。
保障人们饮食的安全,需要加强对农药的监管,控制农药残留问题的发生。
即便是已经严格遵守标准的农药使用,仍要谨慎果蔬选择和使用,尽可能减少农药残留的影响。
同时,人们应认识到吃到安全健康的果蔬品,需要从源头开始,需要相关政府部门乃至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去实现。
食品安全与农药残留如何规避潜在风险食品安全是人们生活中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
然而,近年来农药残留在食品中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农药残留不仅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也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为了规避农药残留的潜在风险,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从上游到下游全面防控,保障食品安全。
一、加强农药管理农药是避免和控制作物病虫害的重要手段,但不当使用农药会造成农药残留。
因此,加强农药管理是规避潜在风险的首要措施。
首先,要健全农药准入机制,加强对农药的审批和注册。
只有经过科学验证和评估的农药才能上市销售,从源头上杜绝潜在的危险。
其次,要加强农药使用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民的使用技能。
农民应该按照农药说明书的要求正确、合理地使用农药,避免过量使用或错误使用,减少农药残留的风险。
此外,还应建立健全农药监测系统,加强对农产品的抽检力度,及时发现和处置农药残留超标的问题,保障人民的饮食安全。
二、推广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通过限制或者禁止使用化学合成农药,以及推广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方法,减少农药残留的风险,提供健康、安全的农产品。
在有机农业中,不仅仅是农产品更健康,对环境也更友好。
有机农业不会造成土壤和水源的污染,降低了生态系统的风险,保护了农田的生态环境。
推广有机农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农民和消费者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市场机制。
三、加强食品监管食品监管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
为了规避农药残留的潜在风险,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食品监管。
首先,要加强对农产品的检测和监测。
建立更完善的食品安全监测体系,加强对农产品的抽检力度,及时发现和处理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问题。
其次,要加强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和执行。
制定更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确保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含量在合理范围内。
此外,还要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生产和销售农药超标农产品的行为,维护食品市场的秩序和人民的健康权益。
四、加强公众宣传和教育公众宣传和教育是消除公众对农药残留潜在风险的疑虑,提升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知和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要手段。
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控制措施1 加强农药管理为了实现农药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我国政府颁布了《农药登记规定》,要求农药在投产之前或进口国外农药之前,必须进行登记。
凡需登记的农药,必须提供农药的毒理学评价资料和产品的性质、药效、残留、对环境的影响等资料。
1997 年颁布了《农药管理条例》,规定农药的登记和监督管理工作归属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并实行农药生产许可证制度、产品检验合格制度和农药经营许可证制度。
未经登记的农药不准用于生产、进口、销售和使用。
2 合理安全使用农药为了合理安全使用农药,我国自20 世纪70 年代后相继禁止或限制使用一些高毒、高残留、有“三致”作用的农药。
1971 年农业部发布命令,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有机汞农药。
1974 年禁止在茶叶生产中使用六六六和DDT,1983 年全面禁止使用六六六、DDT 和林丹。
1982 年颁布了《农药安全使用规定》,将农药分为高、中、低毒3 类,规定了各种农药的使用范围。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和《农药合理使用准则》规定了常用农药所适用的作物、防治对象、施药时间、最高使用剂量、稀释倍数、施药方法、最多使用次数和安全间隔期、最大残留量等,以保证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不超过食品卫生标准中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
严禁在蔬菜、水果、茶叶等农产品的生产中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4-5]。
3 制定和完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农药施用于作物之后至食用前,通过自然因素和作物代谢作用,有一部分农药逐渐消失,但也有一部分在食品中残留一定的时间。
残留部位与作物、农药品种有关。
为了保障人体健康,我国政府制定了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和相应的残留限量检测方法,并对食品中农药残留进行测试。
4 消除食品农药残留采用机械或热处理法,消除或减少残留于粮食糠麸、蔬菜表面和水果表皮的农药。
通过洗涤、浸泡、去壳、去皮、加热处理等方法,大幅度消减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溶于水的农药。
粮食经加热处理后,DDT 可减少13%~49%。
食品中的农药残留物农药是防治农病害和提高农产品产量的重要工具,但如何保持农药的安全使用,减少农药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是当今社会所面临的问题。
农药残留是指在作物或食品中,残留有害农药的成分或代谢物。
农药残留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可能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导致重大疾病如癌症等,对人体的健康危害不可忽视。
本文将从农药残留的来源、检测方法、削减和消除方法等方面,详细探讨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问题。
一、农药残留的来源农药的种类和使用情况,是农药残留的主要来源。
根据使用对象的不同,农药可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
其中,杀虫剂在农业生产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农药的使用方式包括喷雾、灌溉、注射等多种手段。
另外,气候和环境条件也会影响农药残留。
如果在雨后或土壤潮湿的情况下使用农药,农药残留量就会增加。
还有些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常常不按标准使用方法正确操作,错误使用农药也是产生农药残留的原因之一。
二、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食品中农药残留可以采用物质分析的方法进行检测,包括色谱、质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
色谱检测方法可以检测出不同种类的残留农药,并且比较快速、可靠,因此已经被广泛应用在食品安全监测中。
在检测前,通常需要对样品进行前处理,包括样品的提取、净化和浓缩等步骤。
在实验室进行农药检测时,需要操作者具备一定的技术和经验,才能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削减和消除农药残留的方法,一般可以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两种。
1.物理法:即采取生产和加工措施,将农药残留尽量减少或消除。
采收的时机和方式,是农药残留物物理法中很重要的一点。
若果在果蔬成熟期采收,处理好,就能让残留农药量减少,而且还能保持食品的新鲜度。
此外,通过清洗、涂膜等加工步骤,也可以有效地削减农药残留。
2.化学法:利用化学反应的原理,将残留在食品中的农药分子转化为其他物质,达到消除农药残留的目的。
这些方法包括氧化还原法、酶降解法、微生物降解法等。
目前,在实际生产环节中,这些方法仍处于实验室研究和应用开发的阶段。
农产品农药残留现状及控制措施分析作者:王仕祺来源:《食品安全导刊·下》2024年第03期摘要: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是影响其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
本文介绍了农药残留的具体危害,分析了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的现状,并提出了具体的控制措施,旨在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及食品安全,推进我国农产品生产规范化、农业发展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农产品;农药残留;控制措施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esticide Residue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Control Measures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has received widespread attentio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nd pesticide residue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are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ir quality and safet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pecific hazards by pesticide residues,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esticide residues in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puts forward specific co ntrol measures aimed at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food safety,and promoting the standardiza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duction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Key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s; pesticide residues; control measures1 农药残留的危害1.1 危害人与动物的健康长期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食品,会导致人畜慢性中毒,增加食用者患癌风险,引起神经退行性疾病、畸形、心脑血管疾病、肝肾类疾病等。
农业行业中的农药残留问题与环保措施引言: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农业生产被迫提高产量以满足食品需求。
然而,在大规模生产农作物的过程中,频繁使用农药可能导致农产品中残留有害物质的问题。
这些残留物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潜在威胁。
因此,为了解决农业行业中的农药残留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环保措施。
一、农药残留问题的现状1. 农药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经常食用含有农药残留物的食品可能会导致慢性疾病,如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
这些化学物质在长期暴露下可能积累到危险水平,并对人体产生毒性影响。
2. 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大量使用农药会导致土壤和水源污染。
这些污染会扰乱生态系统平衡,威胁土壤肥力,并危害鱼类和其他生物。
二、解决农药残留问题的环保措施1. 推广有机农业有机农业采用生物防治和自然肥料,以替代化学农药。
这种方法可以降低农作物中的农药残留,并有助于提高土壤质量。
政府应该加大对有机农业的支持力度,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确保其发展和实施。
2. 加强监管和执法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监管,并严格执行相关法规。
这包括制定更严格的限制标准、加强检测手段并加大处罚力度。
同时,建立健全的科学评估机制,定期更新食品中允许存在的残留限量。
3. 提供合适的技术指导和培训为了帮助农民正确使用农药并遵守环保要求,政府应提供相关技术指导和培训。
这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选择适当的农药,并正确使用和处理它们,从而减少残留物水平。
4. 开展公众教育活动公众对于农药残留问题的认知度不足。
政府和相关组织应该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农药残留问题的认识并鼓励他们选择无农药残留的食品。
此外,也可通过标签或认证机制来增加食品安全的透明度,使消费者更容易识别无农药残留产品。
5. 加强国际合作环境保护是全球性的挑战。
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解决农业行业中的农药残留问题。
通过交流经验、分享技术和制定共同目标,可以促进环境保护措施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有效实施。
结论:农业行业中的农药残留问题是一个复杂且严重的环境挑战。
农药残留超标原因及农药合理使用方法农药是保护农作物免受害虫、病原体和杂草侵害的重要工具。
然而,不当使用农药可能导致农作物中的农药残留超标。
农药残留超标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潜在风险,因此,理解农药残留超标的原因并采取合理使用农药的方法非常重要。
1.不合理使用方法:农药使用时不按照产品说明书的指导进行,比如使用剂量过高、喷洒时间不当、频繁使用等。
2.农药选择不当:不同农作物和病虫害,需要选择不同种类的农药进行防治。
如果选择不当,可能会导致农药残留超标。
3.农药不合格或假冒伪劣:一些不合格或假冒伪劣的农药可能含有超过国家标准的有害物质,使用后会导致农作物中的农药残留超标。
为了合理使用农药并减少农药残留超标的风险,以下是一些应采取的方法:1.选择合格的农药:选择经过国家认证的合格农药,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2.严格按照标准使用剂量:阅读并遵循农药产品说明书中的使用方法,正确使用农药并按照建议剂量使用,避免使用过量的农药。
3.选择适当的使用时机:农药的使用时机是关键,选择适当的时间来喷洒农药可最大程度地减少农药残留。
4.防治与综合措施结合:采取综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如合理施肥、优化水管理、增加病虫害防治的生物防治等,减少农药的使用。
5.农药使用记录和追溯体系建立:建立农药使用记录和追溯体系,对农药使用情况进行记录,便于溯源和监控农药使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6.学习农药正确使用知识:农民和农药使用人员应接受相关的农药使用培训,了解农药的使用方法、安全措施和农药残留超标的危害,提高其使用农药的认识和技能。
7.加强监管和监测:加强对农药市场的监管,严禁不合格农药的生产和销售。
加强对农作物中农药残留的监测,提前发现和警示农药残留超标的问题。
总之,农药残留超标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产生潜在的危害。
通过选择合格的农药、遵循使用方法、加强监管和提高农民的使用意识,可以有效减少农药残留超标的风险,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
蔬菜农药残留的危害、种类、超标原因及应对措施摘要:农药的使用提高了农业产量,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步入21世纪以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大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较之以往显著提高,对食品安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重点讨论了蔬菜农药残留的危害、种类及超标的主要原因,并基于对现实中的一些相关问题的思考,提出了一些有效可行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蔬菜种植;农药危害;超标原因;应对对策1.前言现代科技的进步给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但新技术的应用必然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现代农药的使用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不仅提高了农田种植的产出效率,还节约了大量的人工。
但是,农药的使用也会使食物难以去除所有的有害物质,即食物中会有大量的残留农药,这一点在蔬菜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近几年以来,社会大众对农药使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如何更好地解决蔬菜农药残留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国内农业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本文的主要写作目的在于进一步剖析蔬菜农药残留的种类、威海及抄表的主要原因,并针对当下现实情况,提出了一些能够有效缓解蔬菜农药残留问题的应对措施。
2.蔬菜农药残留的危害在当今社会,大众对蔬菜的需求越来越高,蔬菜种植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国内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使蔬菜种植对于农药、化肥及抗生素等现代化农业生产元素的需求越来越高。
化肥与农药的使用虽然能够极大地提高蔬菜的产量,但如果过度使用也非常不合理。
无论是农药或化肥的使用都非常容易在蔬菜中累积,这些有农药残留的蔬菜一旦被人摄入,便很容易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诸多危害。
比较典型的就是,超标农药含量蔬菜的摄入会损伤人的肝和肾等器官,而且农药在人体内的聚集有时候是日积月累的,其最终危很难被人立刻察觉。
3.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的主要原因3.1蔬菜生产技术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就目前来讲,我国农业生产及逐步进入了规模化和产业化阶段,但是农户种植蔬菜的生产技术却跟不上大规模生产的需求,很多农户在种植蔬菜方面依然还是沿用多元化及小规模的种植手段,蔬菜生产的水平很难持续提升。
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是指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农药使用不当导致农产品上残留了一定量的农药成分。
目前,这个问题引起了广大消费者的关注和担忧,并且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
对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进行检测,掌握其安全性,变得非常重要。
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及时采取对策解决。
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检测方法不够准确。
由于现有的检测方法存在操作流程复杂、耗时长等问题,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的检测结果并不始终准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加强仪器设备的研发和更新,引进更先进的检测设备,提高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中存在的问题之二是监管体系不完善。
在一些地区,监管机构的力量不足,无法有效监督农药使用和农产品农药残留的情况。
应加大对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的监管力度,加强监管机构的培训和配备,加强对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农药使用情况的监督。
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中存在的问题之三是信息共享不畅。
在一些地区,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不够密切,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结果无法及时传达给消费者,消费者无法及时了解到农产品的安全状况。
应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建立起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结果信息的共享机制,确保信息的及时准确传递。
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中存在的问题之四是农民对农药使用知识的缺乏。
一些农民缺乏对农药的正确使用和管理知识,导致农药使用不当,农产品上农药残留量较高。
应加大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对农药使用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减少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的发生。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加大对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研发和更新,提高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效率;二是加强对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的监管力度,加强监管机构的培训和配备;三是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建立起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结果信息的共享机制;四是加大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对农药使用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降低农药残留的措施
农药残留是当前食品安全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降低农药残留,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制定相应政策。
以下是降低农药残留的一些措施:
一、积极贯彻综合防治的方针:通过推广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提高农民对农药残留的认识,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从源头上控制农药残留。
二、选择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科研部门应加大研发力度,推广新型农药,降低农药使用量,减少农药残留。
三、合理使用农药:农民应掌握正确的施药时期、用药方法和用药量,遵循安全间隔期,确保农药残留不超标。
四、改变使用方式: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防治措施,减少农药单一使用,降低农药残留。
五、加强农残检测:政府部门应加大农残检测力度,对农产品进行严格把关,确保上市销售的农产品农药残留不超标。
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引导农民和企业按照标准生产、经营农产品。
七、宣传和教育:加强农药残留危害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消费者对农药残留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八、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应给予农药残留治理工作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鼓励农民和企业采用绿色、无公害的生产技术。
九、加强农药残留监测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农药残留监测网络,
实时掌握农药残留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十、强化法律法规执行:加大对违反农药使用规定的处罚力度,确保法律法规落到实处。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有望降低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保障我国食品安全和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同时,还需不断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借鉴先进国家在农药残留控制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推动我国农药残留控制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农药残留的控制措施农药残留的控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合理使用农药:合理使用农药是控制农药残留的首要措施。
农民和农药使用者要严格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不得超量使用、多次施用或违规使用农药。
同时,要选择具有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期和病虫害发生情况,采取正确的施药时间和方法,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频次。
2.安全间隔期和预收获期:农药在作物上施用后,需要有一定的间隔期和预收获期。
安全间隔期是指农药施用后到作物采收的最短时间,预收获期是指农药施用后到作物采收的建议时间。
遵守安全间隔期和预收获期,可以确保农药在作物内分解和转化完成,减少农药残留。
3.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建立健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对农产品进行定期、有针对性的监测。
通过监测,及时发现农药残留超标的农产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4.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制定和执行农药残留限量标准,规定不同农产品对农药残留的容许限量。
农产品经过检测,如发现农药残留超过限量标准的,应当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确保不合格产品不流入市场和食品流通环节。
5.加强农药使用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农民和农药使用者对农药使用和农药残留控制的宣传教育。
提高农民的农业知识水平,加强对农药的正确使用和农药残留问题的认识,提高农药使用者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
6.推广生物农药和非化学防治技术:积极推广和应用生物农药和非化学防治技术,如生物防治、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降低农药残留风险。
7.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加强对农药市场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农药非法生产、销售和使用行为。
加大对违规使用农药和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的执法力度,依法追究责任。
食用菌农药残留原因及控制措施
摘要:农药残留问题是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本文分析了食用菌使用农药情况和产生农药残留的原因,并提出了食用菌农药残留的相关控制方法,为食用菌安全生产和提高产品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食用菌;农药残留
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是世界上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国和出口国,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然而由于日本、欧美等国的绿色壁垒政策,农药残留超标导致的食用菌出口损失屡有发生,食用菌农药残留超标已成为影响我国食品安全和贸易出口的主要问题之一,迫切需要解决。
1食用菌使用农药情况
在我国栽培面积较大的食用菌有蘑菇、香菇、平菇、银耳、黑木耳、皱环球盖菇、滑菇、松菇等20余种。
整套栽培过程中,涉及农药使用的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1)对培养室、出菇室、接种室以及菌种厂区内等食用菌培养的空间进行消毒,需要用到硫磺、克霉灵、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等卫生消毒剂。
2)对接种器皿进行消毒,需要用到苏尔、新洁儿灭、各种品牌的气雾消毒盒、酒精等。
3)对培养料进行消毒,需要用到石灰、漂白粉、甲醛、多菌灵、代森锌、甲基托布津等消毒剂或杀菌剂。
4)为防治食用菌生长过程中的虫害和病害,需要使用农药。
危害食用菌的害虫主要是昆虫和螨两类,病害主要有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和病毒性病害三大类。
根据栽培过程中病害的种类,来选择合适的农药使用。
以上前两条,由于是在食用菌进料和种植之前使用,对食用菌生长没有直接影响,所以不会造成农药残留,而后两条中涉及的农药的使用时间、使用剂量,则和食用菌的农药残留量息息相关。
2食用菌农药残留的原因
我国多数食用菌生长周期短,特别是从原基出现到子实体采收一般只有几天,化学农药容易积累。
造成食用菌农药残留的原因很多,笔者总结如下。
2.1生态环境的污染
工业“三废”的排放,农业上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对空气、水源、土壤等
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是食用菌产生农药残留的间接原因。
譬如,我国在20世纪60-80年代,我国曾大量生产和使用六六六、滴滴涕等有机氯农药,虽然其在80年代已经被禁用,但由于其高残留性、高生物富集性和高危害性,据初步统计,我国被其污染的农业环境面积达4亿亩左右,而食用菌生长所需要的培养料(基)如棉籽、木屑、蔗渣、稻草、麦秆、高粱壳等,大多产自于此,其中残存的各种农药也随之进入食用菌中。
2.2栽培过程的污染
我国家在食用菌生产用农药方面缺乏安全有效的标准,菇农乱用农药的现象比较严重,如把一些水稻、蔬菜、果树上用的农药用到食用菌生产中,导致食用菌产品农药残留超标。
我国在食用菌上登记使用的农药种类有7种类型、10种制剂。
相对而言,种类太少,满足不了病虫害防治的需求,故在实际栽培中,一些未登记的农药也会被使用于食用菌上,如阿维菌素、多菌灵、敌敌畏、氯氰菊酯、辛硫磷、毒死蜱、三氯杀螨醇和百菌清等。
2.3采摘后的污染
一些地区的菇农习惯于出菇后喷施杀灭菊酯来防治菇蝇。
另外,有学者认为,加工过程中添加剂和保鲜剂的使用也是农药残留的来源之一。
3农药残留控制
针对我国食用菌农药残留污染现状及原因,笔者建议采取如下对策来减少或消除食用菌农残,以保证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
3.1选择环境好的场所作为栽培基地
食用菌表面缺少蜡质层等保护组织。
其抗逆性弱,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变化较敏感。
故综合考虑大气、水质、土壤等多种环境因素,选择诸环境要素综合指标较好的场所作为栽培基地。
3.2挑选及培育健壮、抗病能力强的菌种
有关食用菌抗病菌株的研究报道不多。
王镭等进行了抗疣孢霉蘑菇菌株的筛选,获得了两株对疣孢霉有一定抗性的菌株。
3.3选择没有农残的培养料
食用菌栽培中所用的培养基,一般均为秸秆、棉籽等农林下脚料,其选择时一定要选用新鲜、干燥、无霉变的,尤其是避免使用污染了剧毒农药的农林下脚料。
3.4栽培过程合理使用农药
由于食用菌自身的生长特点,农药的使用有时是不可避免的。
选择农药时,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原则,根据防治对象,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来使用已登记在册,可以在食用菌上使用的农药,同时注意使用时间、剂量使用。
另外,有学者指出可通过一些物理方法,如设置纱网,隔离飞虫,或利用黑光灯或粘虫板来诱杀菇蚊、菇蝇等飞虫;另外,也可以利用害虫的生物天敌来进行生物防治,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
3.5严格把关加工及贮运过程
食用菌采摘后,在其保鲜或干制至贮运过程中要严格把关,避免不合规的农药的使用。
3.6建立科学的农残检测标准
我国在食用菌产品方面农药残留限量的规定项目较少,现有的农残分析国家标准方法中也还没有专门针对食用菌制定的,所以迫切要求尽快建立科学的相关标准,研究开发食用菌中农药多残留痕量分析技术,从而来指导农药的合理使用,加强食用菌农药残留的监测监控。
总之,我国食用菌产品中农药残留事件时有发生,应对食用菌生产过程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包括生产、收获、加工、包装、运输、贮藏和销售等。
采用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减少农药使用,以及进一步完善和修订我国食用菌安全质量标准,这两方面应是食用菌行业进一步发展研究的热点,这样才能既保证菇农的利益,又可以推动我国食用菌生产的健康发展,从而跨越食用菌出口的贸易技术壁垒,提高我国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白秀萍.中国产鲜香菇残留农药超标暂停对日出口[J].世界林业,2007,1:F0004.
[2]宋金,华秀红.主要食用菌病虫害表现与综合控制[J].中国食用菌,2005,24(5):68-70.
[3]孙春业,汤锋,岳永德.食用菌农药残留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6035-16036.
[4]汤秀美,孙键.闽东出口食用菌农残现况与监控建议[J].福逢农业科技.2005,6:26-28.
[5]王镭,谭琦.不同蘑菇菌株对有害疣孢霉抗病力测定初报[J].食用菌,1992,14(5):38.
[6]黄江.食用菌害虫的无公害综合防治[J].食用菌,2003,1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