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药——清热泻火药
- 格式:docx
- 大小:62.39 KB
- 文档页数:10
清热药的分类
清热药是一类常见的中药,对于清热解毒、降火等作用有着明显
的功效。
根据其作用机理和临床表现不同,清热药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清热泻火药
清热泻火药主要用于清热解毒,适用于内热烦渴、口干舌燥、大
便秘结、小便黄赤等症状。
常用的清热泻火药有龙胆泻肝丸、大黄附片、三黄片等。
第二类:清热解毒药
清热解毒药主要用于治疗因感染引起的发热、咽喉肿痛、口腔疮
症等。
常用的清热解毒药有银翘散、板蓝根颗粒、连花清瘟口服液等。
第三类:清热凉血药
清热凉血药主要用于清热解毒,同时能够消炎止血,适用于热毒
血症、湿热性疾病等症状。
常用的清热凉血药有紫草、龙血竭、黄连等。
第四类:清热祛湿药
清热祛湿药主要用于祛湿解热,适用于湿热性疾病等症状。
常用
的清热祛湿药有茵陈蒿合剂、薏苡仁汤等。
以上是清热药的基本分类,具体应用时需要根据病情进行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清热药时,必须根据医生的建议和处方进行正
确的用药。
同时,这些清热药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和禁忌症,如不宜在
孕妇和儿童中使用、过量使用会导致肝肾损伤等,应当引起重视。
良
好用药才能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
中药学——清热药(一)1. 定义凡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2.分类、性能特点及适应证:1)清热泻火药:苦、甘,寒。
入肺、胃、心、肝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
应用:气分实热证、脏腑火热证。
2)清热燥湿药:苦,寒。
入肝、胆、胃、大肠、肾、膀胱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应用:湿热诸证、脏腑火热证。
3)清热凉血药:苦、甘、咸,寒。
入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兼养阴。
应用:血热证。
4)清热解毒药:苦、辛,寒。
入肾、膀胱以外诸经。
功效:清热解毒。
应用:热毒蕴结诸证。
5)清虚热药:苦、甘、咸,寒。
入肺、胃、肝、肾经。
功效:清虚热兼养阴。
应用:热邪伤阴、阴虚发热。
3.配伍应用1)兼表证,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
2)气血两燔者,宜气血两清。
3)里热积滞者,~泻热通便药。
4)血热兼出血者,~凉血止血药。
5)热证伤阴者,~滋阴养血药。
6)窍闭柏昏者,~开窍药。
7)热盛惊风抽搐,~平肝息风药。
4.使用注意1)本类药物多性寒凉,易伤脾胃,凡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
2)苦寒药物易化燥伤阴,热证伤阴或阴虚患者慎用。
3)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者禁用。
4)中病即止,以免损伤正气。
5.各类药功效第一节清热泻火药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湿,生肌,敛疮,止血。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竹叶清热泻火,除烦,生津,利尿。
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利尿通淋。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
夏枯草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
龙胆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
秦皮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
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第三节清热解毒药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淡竹叶、栀子、夏枯草、决明子、谷精草、木贼、密蒙花、青葙子主治温热病的气分热证(患者有高热、发烧——药物有较好的退烧作用;热邪伤津,又有汗出,津液外泄,有烦渴多饮征象——药物需清热兼生津止渴,宜性味甘寒;归肺胃两经;)和杂病当中的脏腑热证(心热证、肺热证,一般不发热,无发烧症状)温热病的气分热证——卫气营血辨证:高热、汗出、口渴、脉洪大有力脏腑辨证——肺热证—咳嗽咯痰比较黄稠胃热证—口渴或者肠燥便秘心热证—头晕头痛、目赤肿痛,或者眩晕肝热证—心烦不安、烦躁不眠+++++++++++++++++++++++++++++++++++++++++++++++++++++++++++++++火是外因六淫之一,热是由火所产生的一种现象、一种象征;火是本原,是一种存在,是一种物质,由于火的存在,从而产生了热的一些征象。
水为湿之极,湿为水之渐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六淫角度:火和热是相同的邪气;病理变化角度:是同一类的热象症状实际并没有把这两个功效区别开来广义角度:清热=泻火=>清热药≈清热泻火药狭义角度: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典型清热药)+++++++++++++++++++++++++++++++++++++++++++++++++++++++++++++++清肝明目——夏枯草、决明子(代表)谷精草、木贼、密蒙花、青葙子(较次要)桑叶、菊花、蝉蜕用于眼科疾病===================================================================================================================================石膏VS知母相同点:二药同能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用于外感热病之高热烦渴,内伤病的胃热消渴、肺热咳喘等同中之异:石膏大寒,清热泻火优于知母;知母质润,生津止渴优于石膏不同点:石膏煅用能收湿、生肌、敛疮、止血,外治用于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等知母润肠通便、滋肾阴清相火,治肠燥便秘、肾阴虚证,为石膏所不具石膏大寒,能泻胃火,发渴头疼,解肌立妥知母味苦,热渴能除,骨蒸有汗,痰咳能舒===============================================================================《千金方》苇茎汤苇茎≈芦根功效芦根甘寒,清热生津,烦渴呕吐,肺痈尿频天花粉寒,止渴祛烦,排脓消毒,善除热痰古代的竹叶——清心除烦方面优于淡竹叶竹叶味甘,退热安眠,化痰定喘,止渴消烦 通泻三焦越鞠丸——越,越桃(栀子),鞠,川芎栀子性寒,解郁除烦,吐衄胃痛,火降小便夏枯草苦,瘰疬瘿瘤,破症散结,湿痹能疗用于降低血脂、保护血管,对高血压起辅助治疗作用决明子甘,能祛肝热,目疼收泪,仍止鼻血。
清热泻火药的功能主治1. 清热解毒•清热泻火药是传统中医药中常用的一类药物,主要用于清热解毒的功效。
•这类药物通常可以通过削弱体内热毒的作用,减轻炎症反应,并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清热解毒的药物常用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喉咙炎、扁桃体炎等有热毒症状的疾病。
2. 泻火降温•清热泻火药还具有降温的作用,可以通过促使体内热毒排出,降低体温。
•这类药物常用于高热、中暑等症状,具有很好的效果。
•清热泻火药的降温作用可以迅速减轻病人的不适感,恢复体力。
3. 消炎止痛•清热泻火药通常可以消炎止痛,减轻炎症反应的疼痛感。
•这类药物对于喉咙炎、扁桃体炎等有明显的消炎作用,可以快速缓解病人的疼痛。
•清热泻火药还可以减轻体内的热毒引起的疼痛感,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4. 利尿通便•清热泻火药还具有利尿通便的作用,可以帮助排除体内的废物和毒素。
•通过增加尿液的排出和促进肠道蠕动,这类药物可以改善热毒引起的便秘和尿少的情况。
•利尿通便的作用还可以帮助调节体内的水盐平衡,促进身体的健康。
5. 益气养阴•清热泻火药中有一些药物还具有益气养阴的作用,能够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这类药物可以对抗热毒引起的身体内部衰弱,增加体力和抵抗力。
•益气养阴的药物还有助于改善肺热引起的症状,如咳嗽、干咳等。
6. 镇静安神•清热泻火药中的一些成分还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可以舒缓神经,减轻焦虑和不安感。
•这类药物常用于失眠、多梦、烦躁易怒等症状,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和精神状态。
•清热泻火药在安神镇静方面的功效还增强了药物的整体疗效。
综上所述,清热泻火药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降温、消炎止痛、利尿通便、益气养阴和镇静安神等多种功能体现。
这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对于治疗热毒有关的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
在使用药物时应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遵循药物使用规定,以确保药物的安全和有效。
清热泻火药的功能主治清热泻火药的定义清热泻火药是中药中的一类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降温的功能。
它们可以通过降低体内热纳达到清热解毒的效果,同时具备泻火排毒的作用。
清热泻火药的功能主治清热泻火药主要应用于治疗由于体内热毒引起的疾病,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主治:1.清热解毒:清热泻火药可以有效清除体内的热毒,缓解热毒所引起的各种不适症状,如咳嗽、发热等。
常用于治疗感冒、流感、咽喉疼痛等疾病。
2.泻火降温:清热泻火药具有泻火的作用,可以加速体内毒热的排泄,降低体温。
适用于高热引起的头痛、口渴等症状,常用于治疗热性疾病。
3.解毒抗菌:清热泻火药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可以抑制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有显著的疗效。
常用于支气管炎、胃肠炎等疾病的治疗。
4.消肿止痛:清热泻火药还具有一定的消肿止痛作用,可以缓解因热毒引起的疼痛、肿胀等症状。
常用于扁桃体炎、牙痛等疾病的治疗。
清热泻火药的常用药物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清热泻火药物:•苦参: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降温的功效。
适用于热毒上炎、湿热黄疸等疾病的治疗。
•金银花:味甘、性凉,具有清热解毒、解暑降温的作用。
常用于风热感冒、痢疾等疾病的治疗。
•茅根: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泻火解毒的功效。
适用于热毒壅闭、痈疽肿毒等疾病的治疗。
•美珍香: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降温的作用。
常用于热毒咳嗽、火热血痢等疾病的治疗。
•野菊花:味苦、性寒,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利尿的功效。
适用于疔疮肿痛、湿热痢疾等疾病的治疗。
注意事项尽管清热泻火药具有一定的药效,但在使用时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1.用药时间:清热泻火药一般在感冒初期或热毒症状明显时使用,而在病情缓解后应适当减少或停用,以免引起其他不适症状。
2.遵医嘱用药:清热泻火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遵循医嘱用量和用药频率,不可随意增加或减少用药量。
3.注意过敏反应:个别人群可能存在对某些清热泻火药物过敏反应,如出现皮疹、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向医生咨询。
清热泻火药名词解释清热泻火药是中医药中的一类药物,主要用于清热解毒、泻火降火的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内的火热是指体内的一种病理状态,常见于热性病、热病、炎症等病症。
火热会引起人体的不适和各种症状,因此需要使用清热泻火药物来调理身体。
清热泻火药物有很多种类,下面就对其中一些常见的药物进行解释。
1. 银花:银花是一种常见的清热泻火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降火的功效。
银花可以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等症状,具有较好的清热效果。
2. 金银花:金银花是一种与银花相似的药物,也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降火的功效。
金银花可以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症状,具有较好的清热效果。
3. 薄荷:薄荷是一种常见的清热泻火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降火的功效。
薄荷可以用于治疗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等症状,具有较好的清热效果。
4. 黄连:黄连是一种常见的清热泻火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降火的功效。
黄连可以用于治疗肠胃感染、口腔溃疡等症状,具有较好的清热效果。
5. 石膏:石膏是一种常见的清热泻火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降火的功效。
石膏可以用于治疗高热、咽喉肿痛等症状,具有较好的清热效果。
6. 竹叶:竹叶是一种常见的清热泻火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降火的功效。
竹叶可以用于治疗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等症状,具有较好的清热效果。
7. 菊花:菊花是一种常见的清热泻火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降火的功效。
菊花可以用于治疗头晕目眩、口腔溃疡等症状,具有较好的清热效果。
8. 芦根:芦根是一种常见的清热泻火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降火的功效。
芦根可以用于治疗高血压、口腔溃疡等症状,具有较好的清热效果。
9. 牛黄:牛黄是一种常见的清热泻火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降火的功效。
牛黄可以用于治疗急性喉咙肿胀、口腔溃疡等症状,具有较好的清热效果。
10. 茵陈蒿:茵陈蒿是一种常见的清热泻火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降火的功效。
茵陈蒿可以用于治疗急性肠胃感染、口腔溃疡等症状,具有较好的清热效果。
清热泻火药
♦特点:
药性以甘寒或苦寒为主,主归肺,胃,心,肝经
苦寒:清热泻火;甘寒:生津止渴
♦主要功效
清解气分实热——气分实热证:大热,大汗,大烦,大渴,脉洪大清泄脏腑火热——脏腑火热证:肺热咳嗽,胃热口渴、口臭,心火烦躁,肝火目赤(重点:每味药针对的脏腑)
♦火与热的关系:
火与热皆为阳热之性,都会出现发热,口干等热性症状。
从来源上分析,热多来源于外邪,火多来源于内脏功能失调。
从程度上来看,热为火之减,火为热之极。
从病证类型来看,火往往出现神志症状,出现动血症状。
1.石膏【处方用名:生石膏先】
♦药性:辛,甘,大寒。
归肺,胃经
石膏辛甘化阳的理解:这里“阳”的含义是朝外透散之意。
卫气营血是由表入里,由轻到重的过程。
气分热邪由卫分而来,因此要给邪有去路,故要透邪外出。
清、透——气分实热证,肺胃火热证
♦功效与主治
①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清泄肺胃)
气分实热——清泄气分(配知母,白虎汤)
♦气分实热证:大热,大烦—泻火除烦;大汗,大渴—生津止渴;热邪—透邪外出;
肺热咳喘——清泄肺热(配麻黄,麻杏甘石汤)
胃火牙痛——清泄胃火(配牛膝,玉女煎)
②除痹止痛——热痹之证(关节红肿热痛,白虎加术汤)
③收湿敛疮:煅用
疮疡溃后不敛,疮面淋漓,口舌生疮,水火烫伤,湿疹等
♦使用方法及注意
①生石膏:长于清热泻火;煅石膏:专用于收敛生肌
②用量宜大:15-60g
③入汤剂宜打碎,先煎(至少1小时)
④脾胃虚寒者忌用
矿物药:用量宜大,先煎
2.知母(处方用名:肥知母)
♦药性:苦,甘,寒。
归肺、胃,肾经(上、中、下三焦)清、润——肺胃火热,既清实热又退虚热
♦功效和主治
♦肠燥便秘:胃以降为顺,经胃的腐熟之物分别下降到大肠和小肠。
而胃与大肠都为阳明经,“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故胃阴不足也会引起肠液的亏损,导致大便闭结。
♦阴虚火旺:知母既能滋阴,又能降火,往往配黄柏,六味地黄丸构成知柏地黄丸。
♦消渴病:上消—肺阴不足,中消—胃阴不足,下消—肾阴不足,知母既能养肺阴,又能补胃阴,还能滋肾阴,故对三消都有作用,为消渴病的常用药。
*比较——石膏与知母(相须配伍)
3.芦根(处方用名:干芦根)
♦药食两用品
♦取类比象:原药材是根茎是中空的,往往具有利尿的作用♦药性:甘,寒。
归肺,胃经
清、利——肺胃火热
♦功效与主治:所有功效都围绕它清热的效果
①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热病伤津,热病烦渴
②清胃止呕——胃热呕吐
③清泄肺热——肺热咳嗽,肺痈
肺痈(肺脓疡)病因:热毒壅肺,灼伤肺阴;
肺痈症状:高热不退,胸痛不止,咳嗽,咳吐浓臭腥痰
肺痈代表方:苇茎汤(芦根,薏苡仁,冬瓜仁,桃仁)
④清热利尿——小便短赤,热淋涩痛
⑤清热透疹——疹出不畅
♦使用注意
①别名:苇茎(考点)
②用量可大,15-30g,鲜品可达30-60g
4.天花粉(处方用名:天花粉)
♦药性:甘,微苦,微寒。
归肺,胃经
寒性,寒而不竣;苦味,苦而不峻;清热力量不强
清,润,消——肺胃火热
♦功效与主治:
①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热病伤津口渴,阴虚口渴
用于消渴病,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
②清肺润燥——肺热(燥)咳嗽,阴虚燥咳
③消肿排脓——痈肿疮疡
初期——脓未成:解毒消肿
中期——脓成不溃:促进排脓
④引产——中期妊娠引产(4-7月妊娠期,天花粉蛋白)
⑤抗肿瘤——妇科肿瘤,肺系肿瘤
♦使用方法及注意
①用量:煎服10-30g;
②别名:栝(瓜)楼根;(药用部位是考点!煎服,不用包煎)
③脾胃虚寒者慎用;
④孕妇慎用;
⑤不宜与乌头同用(考点)
*比较——芦根与天花粉
5.栀子(处方用名:炒枝子,生枝子)
♦药性:苦,寒。
归心,肝,胃,肺,三焦经
三焦的认识:“三焦有名而无形”,最大的孤腑。
气运行的通路,水液代谢的通路;
栀子归于三焦的意义:作用面的广泛性;给邪有去路;
思考归于三焦经的药:香附,栀子;
苦寒之性重,善于清热——面大,力广,善清一切脏腑火热,以心火为主;
♦功效与主治:
①泻火除烦——热病烦热(火热)
心火,肝火,胃火,肺热,一切内脏火热病证
②清利湿热——湿热黄疸,淋证(湿热),有利尿作用
黄疸病因病机:胆汁外溢湿热之邪作用于胆,迫使胆汁外溢
黄疸症状:面黄,目黄,身黄,小便黄
黄疸治则:利胆+清利湿热
黄疸代表方:茵陈蒿汤,茵陈蒿(利胆),大黄(通便,湿热之
邪从大便而出),栀子(利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走)
③凉血止血——血热出血(血热)
④清热解毒——热毒疮痈(热毒)
⑤消肿止痛——跌打损伤
吊筋药(生栀子打粉+醋+蛋清外敷)
使用注意:
①用量:煎服5-10g,生用加倍
②脾胃虚寒者慎用
思考:如何理解栀子为治疗热证的要药?
答: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热邪易扰乱心神,易生风动血;热邪夹毒;湿邪易郁而化热。
①栀子为苦寒之品,善于清热。
②对于热邪易扰心神,栀子可以清心泻火以治热病烦闷。
③对于热邪易动血,栀子可以清热凉血止血以治血热出血证。
④对于湿邪郁而化热,栀子可以清热利湿以治湿热黄疸,淋证。
⑤对于热邪挟毒,栀子又可以清热解毒消肿。
⑥栀子归经广泛,力大,归心,肝,胃,肺,三焦经,能够清泻
心肝肺胃的火热之邪。
综上栀子的功效都围绕着治疗热证,可以治疗多个脏器的火热,同时既能清火热,又能清湿热,还能解热毒,凉血热,并且即对
证又对症,故为治疗热证的要药。
6.淡竹叶(处方用名:淡竹叶)
♦药性:甘,淡,寒。
归心,胃,小肠经。
清,利——心火
♦功效与主治
①除烦止渴——热病烦渴
②清热泻火——心火炽盛,口舌生疮
③利尿通淋——心火移热于小肠之证(心火表现+热淋)
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受盛之官,主泌清别浊;
心火表现(清心火)——心火上炎:口苦,口舌生疮;
心火扰神:心烦失眠;
移热小肠表现(利尿)——小便短赤,刺痛;
代表方:导赤散(生地,木通,甘草梢,淡竹叶)
7.夏枯草(处方用名:夏枯草)
♦来历:以夏至即枯干而得名
♦药性:苦,辛,寒。
归肝,胆经。
♦功效和主治:
①清肝明目——肝火上炎证(养肝阴,清肝火)
目赤肿痛,头痛作胀,眩晕
目珠疼痛(考点),入夜尤甚
②清火消肿散结——痰火郁结证,瘰疬瘿瘤
♦使用方法及注意
①用量10-30克,入汤剂可以汤代水,煎膏;
以汤代水:夏枯草,灶心土,糯稻根
②脾胃虚寒者慎用
8.决明子(处方用名:决明子)
♦药食两用品
♦药性:甘,苦,咸,微寒。
归肝,大肠经。
♦功效和主治:
①清肝明目——目疾,头痛眩晕
肝经风热,目赤羞明(羞明:害怕见到亮光)
肝火上炎,目赤肿痛
肝肾阴亏,目暗不明
②润肠通便——肠燥便秘
③有降血脂作用
♦使用方法及注意
①用量:10-30g,通便后下;
②脾胃虚寒者慎用;
清热泻火药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