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第七版)
- 格式:ppt
- 大小:885.00 KB
- 文档页数:74
一、初试参考书目601《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二版) 张三夕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801《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医古文》(第二版)段逸山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602 药学综合《有机化学》(第二版)吉卯祉、彭松主编科学出版社《药物化学》(六版)郑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分析化学》(上、下册)黄世德、梁生旺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603 中药综合《中医学基础》(新二版) 张登本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有机化学》(新二版)吉卯祉、彭松主编科学出版社《中药学》(新二版) 高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二、复试参考书目《国学概论》曹聚仁整理章太炎讲演,汤志钧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病理学》(第七版)杨光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病理生理学》(第七版)金惠铭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生物化学》(第七版)周爱儒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系统解剖学》(第七版)柏树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学与胚胎学》(第七版)邹仲之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生理学》(第七版)姚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诊断学基础》(新二版)戴万亨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基础理论》(新二版)孙广仁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国医学史》(新二版)常存库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各家学说》(七版)严世芸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医古文》(七版)段逸山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新编护理学基础》殷磊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影像学》(第六版)吴恩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肿瘤学》第二版曾益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第五版)叶任高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伤寒学》(新二版)熊曼琪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金匮要略》(新二版)范永升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温病学》(七版)林培政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方剂学》(七版) 邓中甲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诊断学》(新二版) 朱文锋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内科学》(新二版) 周仲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外科学》(新二版) 李曰庆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伤科学》(新二版) 王和鸣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针灸学》(七版)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妇科学》(新二版) 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儿科学》(七版)汪受传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眼科学》(七版)曾庆华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新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药用植物学》(七版)姚振生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药鉴定学》(新二版)康廷国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天然药物化学》(第4版)姚新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药物分析》(第6版)刘文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药剂学》(第6版)崔福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药理学》(新二版)杨宝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中药药理学》(七版)侯家玉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药药剂学》(新二版)张兆旺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药化学》(七版)匡海学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药物化学》(第6版)郑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七章皮肤针疗法操作方法一、手法练习:初学时必须进行手法练习。
首先用布包上棉花使成球状,上面画上很多方格,然后持针在画的线上练习弹刺,逐步学会使用手腕力量,直到能灵活掌握轻重强度,刺的稳、谁,幷在任何方向都能达到垂直针刺,才可以应用替病人治病。
二、基本操作:一律采用表皮弹刺。
要完全利用手腕的灵巧弹力,针尖和皮肤必须垂直,针尖触及皮肤后要立即弹起,提针一定要快,才会发出短促的“哒”音。
弹得好,冲力大,反射力也强,针刺后皮肤也不易出血,针眼易于封闭,疗效也就越好。
弹刺的时候,应极力避免压刺(针刺动作慢)、斜刺(针尖和皮肤没有垂直)、带针(持针不紧或针尖带钩),以免增加病人不必要的痛苦,影响疗效。
注意事项一、检查工具:针是否不紧、不齐、带钩、生锈,如有上项情形之一,都不能用。
二、消毒:工具和患部皮肤,均应用2%碘酒棉球及70%酒精棉球进行消毒。
如果施术部面积较大,可先用清水洗净、擦干,再用酒精棉球消毒。
这样可以节约碘酒和酒精的用量。
三、病人体位:正坐、取俯伏位,最好使光钱从左后方射入。
四、刺激轻重:初诊病人、年老者、怀孕、小儿及身体虚弱的人,最好采取轻刺,经过一个时期再加重刺激。
孕妇应注意四肢末梢及下腹部不要刺激。
过度兴奋、疲劳、空腹、远行的病人,在进行刺激之前,要先休息十分钟左右,吃了东西的,应经过半点钟以后,再进行治疗。
有传染病(如皮肤病、瘰疬溃破期、癣、疥、湿疹、梅毒等等)的人,在治疗后应注意工具的严密消毒,才能再次使用。
五、晕针:如发现头昏、心慌、出汗等晕针情况,可在骶椎及臀部两侧密刺三排,进行急救。
六、其他:治疗时间较长、疗效不显著的时候,应考虑选择的部位及手法轻重是否适当。
可以休息一个时间再予治疗。
其他注意事项同于针灸。
适应证和禁忌证一、适应证:感冒,呕吐,腹泻,胸、胁、胃部疼痛,胀闷,呃逆,哮喘,咳嗽,肺痨,尿频,遗尿,遗精,早泄,阳萎,痛经,子宫脱垂,眩晕,心悸,失眠,癫痫,偏头痛,风湿关节痛,麻木,口眼歪斜,闭塞性脉管炎,视力减退,耳聋,耳鸣,聤耳,鼻塞不闻香臭,咽喉肿痛,小儿偏瘫,风疹,鹅掌风,牛皮癣,消渴,尿崩,瘰疬,骨结核。
刺法灸法学教案
(供2008级针推英语专业本科班使用)
杨旭光
二0一一年二月
学科审阅意见:
(课程负责人签名)
(学科带头人签名)
教案首页
教案首页
(教案末页)
教案首页
(教案末页)
教案首页
(教案末页)针法是毫针刺法的首要操作技术,是运用各种手法将针刺入腧穴皮下的操作方法。
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称之为“刺手”。
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称之为押手。
进针方法包括了双手和单手进针法。
临床常用的双手进针法包括指切进针法、挟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
刺手的作用是什么?
押手的作用是什么?
临床常用的双手进针法包括哪几种?
教案首页
(教案末页)
教案首页
(教案末页)
教案首页
(教案末页)
教案首页
教案续页
(教案末页)
教案首页
第7次课授课时间2011年3月23日:教案完成时间:2011年3月21日
教案续页
(教案末页)
一、问答题
1..针刺注意事项主要有哪些?
2.创伤性气胸是怎样造成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二、预习下次课内容:第六章毫针刺法第七节针刺补泻
教案首页
教案续页
(教案末页)
教案首页
(教案末页)
教案首页
(教案末页)
教案首页
第11次课授课时间:2011年4月11日教案完成时间:2011年4月8日。
阿是穴是临床常用的一类腧穴,是早期腧穴的主要来源。
不少医家将阿是穴与压痛点两者等同,笔者发现两者的实际内涵并不相同。
现从两者的概念、实质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1概念比较阿是穴的概念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
其现代概念,据徐恒泽等[1]主编的第七版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针灸学称:!阿是穴是指以疾病的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部位,随病而定,没有固定的位置和具体的穴名的一类腧穴;其称谓始自孙思邈 备急千金方 灸例,又称∀不定穴#、∀天应穴#,溯本求源,乃始自 内经∀以痛为腧#。
∃说明阿是穴与压痛点还是有联系的。
孙思邈[2]的 备急千金要方 灸例对阿是穴的描述是:!凡孔穴在身,皆是藏腑、荣卫,血脉流通,表里往来,各有所主,临时救难,必在审详%%又以肌肉文理、节解缝会宛陷之中,及以手按之,病者快然,如此仔细安详用心者,乃能得之耳%%凡人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
故吴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果)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成,据明代 普济方作∀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
∃从孙思邈原文中可看出,阿是穴是这样一类腧穴:临时性穴位,用于!临时救难∃;与其他腧穴一样,其分布符合腧穴一般特征,即!以肌肉文理、节解缝会宛陷之中∃;医生按压时,患者的感觉有疼痛感亦可以为舒适感,而以舒适感为主(!以手按之,病者快然∃;!即得便快成痛处∃);这一类穴位既可以用针法,亦可以用灸法。
说明即便在孙思邈的 备急千金方 灸例中阿是穴与压痛点还是有区别的,尽管两者有联系,但两者并不等同。
压痛点是西医触诊中的一个术语,有其特定的概念,是指以拇指或食指末节指腹触压皮肤时,在呈现阳性病理反应的部位出现以疼痛为主要感觉的点。
其反应的程度因病的轻重、缓急而定,一般分为三级。
轻压即有不可忍受的疼痛为!+++∃,中压则疼痛但可忍受为!++∃,重压才觉轻痛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