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政策学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学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学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30(第一章和第四章是重点)

第一章绪论

1 公共利益:是指一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具有主体数量的不确定性和实体上的共享性等特征。它包括国家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集体利益在内的公共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

要正确界定公共利益,通常要遵守以下四项基本标准:公共、合理、正当、公平。公共利益是一种公众利益,受益主体是社会公众,利益的实现依赖于公共权力机构的公共选择机制;界定公共利益要遵循合理性原则;界定公共利益要基于广泛的民意;实现公共利益的同时要给予私人利益受损的少数人公平、合理的补偿。

2 公共权力(2014):一般是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得权力,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力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公共权力的产生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增进社会公共利益。公共权力的运行过程实际上就是把权力运行机制应用到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之中,进而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

公共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对公共权力实施有效制约,才能保证私人的合法权力和社会的良好运行。

3 公共秩序:也成为社会秩序,是指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共同确定,主要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道德和法律是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维护公共秩序,既要依靠道德规范,也需要法律规范的制约,两者互相补充、互为条件。

4 :是指那些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具有以下

特征: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消费的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出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因此,公共物品一般不能有效的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其主要由政府来提供。纯粹的公共物品是少数,如国防和灯塔,通常采用免费提供的方式。更多的公共物品则是准公共物品,既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局部的非排他性。

5 公共政策:公共权力机关在特定时期为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经由政治过程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条例等的总称。

第一,公共政策的主体主要是指公共权力机关。第二,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第四,公共政策是一种政治过程。第五,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公共政策带有指导性、原则性和强制性的特点,规定公共权力机关应该做什么或不应该做什么。

基本特征:

一公共性与层次性二合法性和权威性三公平性与效率性四稳定性与动态性6 议行合一体制:是立法权和行政权属于同一最高权力机关,或者行政机关从属于立法机关,仅是立法机关的执行部门的政体形式和政权活动原则。其基本的特征是:第一由人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代表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第二,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各自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并受其监督。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最高地位,不与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分权,不受他们的制约,只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7 福利经济学:主张通过市场机制,依靠个人作出大部分的社会决策;然而,市

场本身是有缺陷的,它并不总能有效的分配资源,或者说不能加总个人的效用最大化行为而最优化全体社会福利。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必须依靠政府和公共权力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第二章公共政策系统

8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直接和间接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以及监督控制的组织和个人,具有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集团(2015年)、公民、大众传媒、思想库等。从政策主体的身份特性来看,可将其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政策活动者。

官方决策者是指政治体制内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参与者,一般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和司法机关。

非官方决策者是指,政治体制外不直接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参与者,主要包括利益集团、公民、大众传媒以及民间思想库(2014年考过)。

9 如何看待民意?

首先要重视民意,因为民意的本质代表和反应了公共利益,所以,脱离了民意的政策也就意味着脱离了公共利益,这种失去民意的公共政策不可能最终实行;但是,如果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毫不分析就接受民意,一切跟着民意的感觉走,将会导致民粹主义,从而制定短视的公共政策,最终损害民众的长远利益。

10 思想库:随着社会公共事务的复杂化与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更加需要外脑的支持,因此,现代的思想库应运而生。

官方思想库:这类思想库通常隶属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带有鲜明的官方色彩,反映了政府一定的态度、立场和感兴趣的问题。官方思想库可

以分为:①最高行政长官的研究咨询机构。这种机构与最高决策者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提供各方面的情报和资料,提供各种备选方案,作为政策制定者决策的依据和参考,对最高决策者起着巨大的影响。②相对独立的研究机构。这类思想库在西方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重要,对国家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有着很大的影响。

③部门的咨询机构,其为各部门提供研究咨询服务,形式多样,层次分明。

半官方思想库:西方国家为了让专家们能在民间的环境下,既能保持研究的独立性,又能够为政府服务,建立了许多半官方思想库。具体如下:①政府通过投资、资助重点研究领域和方向,将其纳入为政府服务的轨道。②政府通过与思想库签订的合同,建立相互依存的关系。与政府部门对口挂钩的思想库。

跨国思想库:由世界各国科学家、经济学家、企业家和政策科学家等组成,以研究政策问题为主的思想库。首先,这类思想库研究的是在规模上具有全球性,在性质上涉及权人类利益,在解决时需要世界各国协同努力、采取共同对策的问题。其次,他们经常与一些国家的政府首脑和著名政治家举行联席会议,共同磋商,讨论问题。最后,他们努力促进各国家成员之间对解决各国面临的问题的经验方法的交流,探讨各种专业知识和综合方法。

11 公共政策客体研究的是公共政策的作用对象和影响范围,即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公共政策的目标群体。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社会问题。是指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失调,影响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生活,破坏社会正常活动,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公共政策的客体是指目标群体即受政策影响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政策对象或目标群体。

12 社会问题是指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失调,影响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生活,破坏社会正常活动,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从抽象意义上讲就是,

实际条件与应有的条件之间的偏差,而这种偏差往往会导致社会的紧张状态,超越了个人稳定的环境和范畴,牵涉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社会问题的类型从两个角度进行划分,一是从社会问题产生的历史条件与地区差异角度分为普遍性社会问题与特殊性社会问题;二是从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角度分为结构性社会问题与功能失调性社会问题。

普遍性社会问题实质在一定时期内普遍发生在各个地区或国家的社会问题。13 目标群体:尽管政策的目标各式各样、类型千差万别、内容五花八门、规模又大有小,但总是表现为对一部分人的利益进行分配或调节,对一部分人的行为进行规范或者指导。这些受到政策影响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政策对象或目标群体。政策能否落实、目标能否实现,不单纯取决于政策制定者或者政策执行者的一厢情愿,它与目标群体的态度有着直接的联系。目标群体的理解、接受、遵从政策的程度是衡量政策有效性的关键。

14 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政治观念的树立(对国家、政党、制度和意识形态、权利义务的认识)和政治行为模式的形成(遵纪守法、拥护社会制度等)。任何国家都会设法通过家庭、教育、传媒等渠道促成人们的政治社会化。

15 振动效应:政策在是实施过程中会产生振动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条件的改变,公众的主观认识也会产生变化,一项最初不受欢迎的政策可能逐渐被人们理解和接受,一项最初深受拥护的政策可能逐渐被人们认清并抵制。应该从辩证的角度把握公共政策。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也没有一劳永逸的政策。

16 政策工具是指人们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或达到政策目标而采用的具体手段和

方式,政策方案只有通过适当的政策工具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从而大达到政策设计的理想状态。它是连接目标和结果的桥梁,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径和机制。

17强制性工具是借助政府权威和强制力,对目标群体的行动进行控制和指导。政府可以选择规制、公共企业或直接供给等手段来实现其政策目标。

规制,是指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对个人和机构的行为作出要求和规定的活动。这些规制,目标群体必须遵守,反之将受到惩罚。从性质上看,规制可分为经济性规制和社会性规制。

公共企业也称为国家企业。它具有一定的公共产权;公共企业需要政府对其进行某种程度的控制或直接管理。公共企业可以生产在市场上出售的物品和服务,这不同于国防或路灯等的公共物品。

直接供给。由公共财政拨款并有政府及其雇员直接提供物品和服务是一种基本的、常见的政策工具。

18混合型工具,结合了强制性工具和自愿性工具的特征。允许政府对非政府行为主体的决策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但最终仍由私人作出决策。在某些程度上,这类政策工具兼备自愿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优点。主要包括:信息和规劝、补贴、产权拍卖、税收和使用者付费、

19自愿性工具,其核心特征是它很少或几乎有政府干预,由民间力量或市场自主运行。自愿性工具包括家庭和社会,自愿者组织和市场。

20 决断子系统:也成为中枢子系统,由拥有决策权力的高层领导者所组成。决策子系统在整个公共政策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公共政策决策活动的组织者,又是政策的最终决定者,领导公共政策决策活动的全过程。决策子系统具有权威

性和主导性。决策子系统在公共政策决策活动中具有最终决策权,因而具有权威性;决断子系统作为政策系统的核心,主导公共政策活动的全过程,因而具有主导性。

第三章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21 政治模型是围绕社会政治制度和社会政治因素进行政治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的概括,主要包括制度模型、精英模型和团体模型。其都是社会政治的重要因素,他们对公共政策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精英模型认为公共政策是统治精英偏好和价值的体现,由杰出的精英人物决定,反映统治地位的观点。

精英模型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其最大的启示就是公共政策并非集合公众的意见形成,而使由社会上少数人所决定的。同时,其分析方法为比较政治研究及政策分析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其具有一定的弊端:其驳斥了现代民主政治制度,不符合实际。二是这一模型不切实际地贬低了民众在公共政策中的作用。三,精英模型不切实际地认为政策变化是渐进的。

22公共政策系统模型,是指从整体角度出发,将公共政策看做是由各个环节组成的整体运作系统,从动态角度进行分析的模型。

也称为政策生命周期理论,是將政策過程視爲政治行爲的生命過程加以描述,試圖通過阶段性的描述對政治进行程式化的分析。該模型的核心觀點是:公共政策是解決政策問題的一系列活動過程,政策分析的主要內容是系统整体、影响因素及系统环节功能。

包括的环节:

1 社会问题2问题确认3议程建立4政策规划5政策采纳6政策执行7效果评估8政策调整9政策终结

24 博弈模型是指,基于博弈决策理论,对出于竞争冲突状态的两方或多方决策者相互制约决策过程进行分析的模型。该模型将冲突双方或多方的相互决策看作是一博弈者、决策集合、赢得函数构成的博弈系统,通过分析来探索竞争冲突中相互决策的规律。博弈模型并不描述人们实际上如何进行决策,而是解释理性的人在竞争状态会怎样去考虑决策。这种分析模型是一种理性的分析模型,只是它更多地适用于竞争环境中。他告诉我们的是考虑了对手选择的基础上,作出自己最理性的选择。

备选:博弈者也称竞赛者或局中人,是参与博弈竞争的主体,拥有选择和实施的决定权,并且直接承担博弈竞赛成败得失额后果。

策略集合是指每个博弈者在竞赛中可能采取的各种行动策略集合。在博弈竞赛中,针对竞争对手的不同内容、不同步骤的策略可供选择。每个博弈者可供选择的策略合起来就构成了他自己的策略集合。

结局函数,是指一方博弈者在竞赛中不同策略方案与他方策略相互对应下的竞争结果。

下来去模型,模型中的上是指主观、精神、认识、理论以及居于上位或者核心地位的政策行为者;下指客观、物质、实践、行为以及居于下位或者外围地位的政策行为者。构建公共政策过程模型必须借助于两种资源:一是理论,特别是认识论和历史论;再一种是公共政策的社会实践者。

鉴于政策制定过程在认识论上是一个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过程,政策执行过程在认识论上是以个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过程,同时,整个政策制定过程在政策主体

与政策客体之间的关系则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所以,我们从总体上将其称为上下来去政策过程模型。

政策主体不管是个人还是组织,认识政策问题、制定和执行政策行为都属于社会行为。

第四章政策问题的制定

26 社会问题:当相当一部人感觉到期望与实际状态出现偏差并进而认为社会规范问题出现偏差时,这一部分人的偏差就带有共性,超出了个人的界限而具有社会学性。这一部分偏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社会的共鸣,即产生解决的诉求,从而变成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具有极大的广泛性和一定的严重性。当社会问题的影响已不再局限于某一个群体或某些社会生活领域,对人们利益的影响超脱某个群体或某个领域时,便会引起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公众基于价值观和自身利益的考虑,开始提出解决该问题为目的的公益诉求,甚至向政府部门提出解决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社会问题转换为公共问题。

公共政策问题:公共权力主体意识到公共问题已经妨碍整体社会发展,或权力主体意识到公众的公共意向,并认同这种公众的政策诉求时,公共问题就变成了公共政策问题。

27 政策问题构建方法名词解释考了两次。

28 政策议程:政策问题无论有谁提出,无论分析的多么透彻,最终都由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通过一定的议程来正式认定,也就形成政策议程。

政策议程是一种凝聚的利益转化为政策产出的链接过程。政策议程的含义:

西方社会体现爲一种多元政治文化,列入政策议程的政策问题更多的反应了不同

利害集团的利益诉求,而中国的政策议程则更多的反应政府制定规则的决策。综合所说,政策议程通常是指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爲应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政府议程:又称爲正式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决策者的密切关注,他们感到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的一种政策议程。政策议程可能出现倒转、循环、重复、停滞等现象。一般包括以下几個方面:界定问题议程;规划议程;议价议程;循环议程。(圖)

实质性议程一般涉及的是实质性的政策问题,这些问题影响深远、强度高,而且由于它们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常常使其在公衆中,决策者中以及两者之间引起争议,进而不可避免的带来冲突性,这就需要政策制定者做出实质性的回应。

一个政策问题进入实质性议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公共资源的分配涉及重大的利害关系;二是议题引起公民和决策者的密切关注;三是议题包含了发生重大变化的可能性。

29 政策流:是指知识与观点的积累和相关专家提出政策方案的过程。政策流包含的内容表现在一下四个方面:通常有幕后的参与者提供方案。各种备选方案之间进行竞争。政策方案的选择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包括可行性、与社会价值一致的程度、预算的限制和公众的接受性。共识的建立基础是说服。

政治流:是指国民情绪、行政当局的变化以及压力集团的争夺行动等对政策议程产生影响的因素集合。

问题流:是指问题如何被确认,状态如何被定义的问题。

第五章政策制定

30 政策制定的含义:广义的公共政策制定,是指从政策问题的确认开始,一直到政策评估和政策终结为止;狭义的公共政策制定是指从确立政策目标到抉择政策方案以及合法化的过程。综合所述政策制定就是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评估和优选抉择的过程,是政策问题确认及政策议程形成以后才进入的具体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185字)

对于这个定义需要强调一下几点:

①政策制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既定的政策问题。政策问题的客观存在是方案制定的前提和基础,政策问题的性质、原因、范围和程度等决定了方案规划的基本内容。

②政策制定的主要内容是确定政策目标和政策方案。解决政策问题是政策目标的核心内容,而政策方案是解决政策问题的手段,方案规划包括目标确定、方案设计、方案评估和方案择优四个环节。

③政策制定既是一种技术性活动,又是一种政治行为。

31 政策目标的含义:公共政策目标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爲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通过公共政策的实施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政策目标是政策问题和政策方案之间的中介和纽带,政策目标不仅是方案设计、评估和优选的基础依据,为政策方案的择优提供方向性指导,同时也是政策方案执行的指导方针,是政策绩效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

32 政策方案是指一个或一组为解决问题、实现目标所设计的行动准则和内容,是决策者用来解决政策问题、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措施或方法。政策方案设计

就是在明确政策目标的基础上,经过调查研究,运用适当的技术与方法,设计或规划诸种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政策方案设计是政策方案规划的第二部和关键环节,也是解决政策问题的关键性步骤。

33归并法是指在备选方案中没有一个合格方案,而不合格方案又各有自己的长处时,一方面可以将各个备选方案归并到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合格方案;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各个备选方案中,使这个方案成为一个新的合格方案。

选出最优方案之后,政策方案规划过程完成,下一个环节就是将优选出来的方案提交有关政府部门或立法机关,通过各种必要的行政程序和法律程序,使之取得合法地位、具有执行效力的过程。

34 政策方案评估是对各项政策方案效果的预测性分析与比较,是在政策出台之前,对各种备选方案的可行性、可靠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证,说明各个方案的优劣。方案择优是在评估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其是正式的政策决择程序前不可或缺的步骤。

35 时间序列分析,是一种归纳式外推或后推预测法。它根据事物从过去到现在随时间而变化的形态,为今后该种事物的演变趋势作预测。

步骤:分析过去的资料,至少要收集过去3-4年的资料,最好是过去的10年的资料;分析资料,最关键的是要发掘事物的长期趋势;根据时间和事物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来构建数学模型;利用所建立的模型推测事物长期的长期趋势并进行适当的修正。

36公共政策合法化的含义

从广义上讲:公共政策合法化主要偏重从正当角度解释政策合法化这一概念。一般认为,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政策就是具有合法性的政策,

而是政策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过程就是公共政策合法化的过程。从狭义上讲:公共政策合法化主要偏重于从法律角度来解释政策合法化这一概念。

政策合法化就是经过评估和择优最终被采纳的政策方案,在进入实施之前通过各种必要的行政程序和法律程序,使之取得合法地位,是具有执行效力的过程,也是政策方案被公众认可的过程。公众对政策的认可程度是衡量政策合法化程度的标准。

从狭义上偏重于法律角度来理解公共政策合法化这一概念,其内容主要包括决策主体合法、决策程序合法、政策内容合法化。

37 违宪审查,是指为了保障宪法的实施,由具有违宪审查权的特定国家机关,依照宪法规定的程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主要是立法活动)是否符合宪法进行审查,并对违反宪法的行为加以纠正或制裁的专门活动。

第六章政策执行

38 政策执行:行动理论学派认为政策执行就是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更关注政策作为行动指南的指导性作用,认为行动是政策执行的关键,只有政策行动坚强有力、行动方法切实可行,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实现政策目标,合理的政策执行活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弥补政策决定的局限和无能

组织理论学派强调组织是政策执行主体,任何政策都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得以执行的任何政策目标要转化为政策现实,都需要有一定的组织机构作依托,有一定的组织原则做保证。

综合上述观点,政策执行界定为政策执行者为了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用解释、实施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的形态

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的动态过程

39 政策宣传,是指通过向社会公众宣传公共政策的意图和内容,加强政策认知,促使政策执行者正确执行政策和引导政策目标群体向政策希望的方向发展。政策宣传既是政策执行的起始环节,也是政策执行的一项重要功能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政策执行者和提高政策对象的政策认知水平。

40政策对象

是政策执行主体在实施政策过程中所发生作用和影响的承受者。政策执行是否有效,不仅取决与政策执行机构和执行者,还取决于政策对象的态度。

41政策环境

公共政策执行作为一种政治行为,它离不开政治环境。政治环境对政策有效执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治、政党制度决定和影响政策执行机构的设置、执行程序、执行方式、执行评估与沟通;政治局势的稳定为政策执行的稳定有序运行提供支持;政治民主化程度影响政策执行的沟通、协调和公开文化程度;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42政策执行偏差的概念

是指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缠身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又称为执行走样、执行梗阻。

政策执行偏差的本质属性是政策目标的偏差,政策执行的偏差的表象特征是不良后果。

第七章政策评估与监控

43政策调整

是政府部门根据获得的反馈信息及客观条件的变化,对政策形势、内容进行修订、补充和更新的工作,既体现出改进性的特点,又体现出延续性的特点。首先,从改进一方看,政策调整是在原政策方案的结果不尽如人意时的一种补救工作,是对其不合理之处及已经不符合变化了的实际部分的改进。其次,从延续性的一面是,政策调整是对原政策所做的局部变动,是以其设计的目标和方案符合实际作为基础的,需要注意新、旧方案的延续性。

44前后对比法

是政策评估常用的基本方法,是评估活动的基本思维框架。前后对比法是指将政策指执行前后的有关情况进行对比,从中测度出政策效果及价值的一种定量分析法。它通过大量的参数对比,使人们对政策执行前后情况的变化一目了然。

45 政策监控是政策监督与政策控制的合称,是为了实现政策的合法化、确定政策的贯彻实施而对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终结等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保障政策系统的顺利进行,提高正成为制定与执行的质量,促进既定的政策目标的实施和提高政策效率。

46政策控制是指政策监控主体在政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过程中,为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合法性及政策的有效运行,为达成特定的政策目标,发现并纠正政策过程中尤其是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的活动。

在政策过程中,实施控制是为了保证制定出来的政策能够顺利的得到贯彻和落实。

47所谓政策监控机制简单说就是,政策监控子系统的运行机制,其中最重要的是监控主体的构成及其发生作用的内同与方式。根据政策监控主体的作用和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政党系统、利益集团、大众传

媒以及社会舆论的监控等。

第八章政策终结

49政策调整是政府部门根据获得的反馈信息及客观条件的变化,对政策形势、内容进行修订、补充和更新的工作,既体现出改进性的特点,又体现出延续性的特点。首先,从改进一方看,政策调整是在原政策方案的结果不尽如人意时的一种补救工作,是对其不合理之处及已经不符合变化了的实际部分的改进。其次,从延续性的一面是,政策调整是对原政策所做的局部变动,是以其设计的目标和方案符合实际作为基础的,需要注意新、旧方案的延续性。

50政策终结时政策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承上启下的一环。对于被证明为错误或不合理的政策,如果不及时将其终结,不仅会带来巨大资源浪费,也会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很大的阻碍。

51策周期广泛存在于政策内部和外部,是指政策经过制定--执行--评估--监控--调整--终结这几个阶段后形成的一个周期;同时,政策周期意味着,新的政策往往不是凭空产生的,常常是原有政策的延续,是为适应新情况而对原政策加以修改调整,从而形成政策的一个新的周期,实现新老政策的交替循环。

政策周期过程分为五个阶段:1 问题的确认即从问题到政府的阶段2 政策发展,包括方案规划以及合法化等功能活动,即政府为解决公共问题而采取行动的阶段。3 政策执行,即政府解决问题的阶段;4 政策估计,即由政府回到政府阶段;5政策终结,即问题解决或变更阶段。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 (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 (2)经济学研究途径 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 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 (1)规范了具体的客体、指向目标、制定程序,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2)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 (3)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4)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 (1)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自身为适应时代所显示的特征。 (2)公共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丰富。 (3)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 (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 1、公共政策的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5、制度或体制条件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体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其次,一项政策的决策,往往是在多个方案中选择的,选择的结果与体制密切相关。(3)在次,体制的习惯势力的大小和所占优势的程度,影响着人们对各种社会利益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表达以及这些利益和问题得到正确解决的机会。 (4)最后,体制制约着政策的执行。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宁骚版笔记

《公共政策学》宁骚(2010最新版)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 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 第四章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 第五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 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 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 第八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第九章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 第十章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①研究对象②概念体系③研究方法 ※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一)公共政策:作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指的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 1、具体的个别政策; 2、政策群和政策链: (1)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2)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3、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 的本质和属性。 (二)政策系统。对政策系统的研究应予重视的四个突出问题: 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 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对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有四种类型:①线性结构②职能结构③线性—参谋结构④矩阵 结构 (三)政策过程:决策行为是选定目标和选取最优化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行为。决策行为是一个有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环节或程序组成的完整的政策过程;即决定做什么,做什么;政策过程是一个自始至终不断地进行选择的过程,即分析如何认定,解决问题,哪些因素对方案的实施造成影响,结果是否一致及其造成的主要原因等。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程序的设计: 1、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 2、确定假设 3、收集系统资料 4、资料分析 5、做操作性研究 6、撰写研究报告 (二)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 1、一手资料的收集: (1)定量的一手资料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 (2)定性的一手资料收集方法:①无结构访谈法②实地观察法③非参与观察法④参与观察法 2、二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有:①内容分析法②二次分析法③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法

公共政策学复习题(1)

公共政策学复习题 一、单选题 1、政策工具本身是(C)的。 A.一元B.单一C.多元D.复杂 2、古德诺(Goodnow)认为,国家和地方利益矛盾,(C)可能导致国家解体或集权政府。 A.利益分配B.权力分配C.权利分配D.资源分配 3、解决国家和地方的矛盾的方法是在中央和地方合理分配(A)的范围。A.意志表达B.利益表达C.呼声表达D.情感表达 4、利益集团最早出现于(B)世纪末的北美13州。 A.16B.18C.19D.20 5、官方的政策活动者是指(B)的、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 A.政治体制外B.政治体制内C.政治体制内外D.政治体制之间 6、政策环境是政策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即各种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政策活动的(B)客观因素的总和。 A.内部B.外部C.内外部D.所有 7、结构不良问题(ill-structured problem)是指(C)。 A.有明确的答案和固定的解决办法的问题B.没有明确的答案的问题C.没有明确的答案和固定的解决办法的问题D.没有固定的解决办法的问题 8、政府过程实质上即(C)政策过程。 A.执行B.监督C.公共D.评估 9、政策是理论指导实践的(C)。

A.主体B.客体C.中介D.环境 10、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的分配,服从于政府整体目标需要,服从于政府对(C)的追求。 A.精神B.公开C.利益D.公正 11. Path Dependence 是指(C)。 A.制度依赖B.习惯依赖C.路径依赖D.心里依赖 12. public choice theory是指(C)。 A.社会选择B.自我选择C.公共选择D.生态选择 13. 现代政策科学诞生后,在美国兴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A)。 A.政策科学运动B.社会科学运动C.自然科学运动D.工程科学运动 14. 行政决策目标的特征不包括(D )。 A.可行B.合理C.科学D.人治 15. Inter Market意为(B)。 A.外部市场B.内部市场C.国内市场D.国外市场 二、多选题 1、公共政策评估具有(ABCD)。 A.诊断功能B.预测功能C.反馈功能D.校正功能 2、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ABCD)。 A.理论渊源B.概念体系C.研究对象D.研究方法 3、政策方案的选择,实际上是对实践活动的各要素及其结合方案的选择,包括(ABD )。 A.实践主体的选择B.在特定的实践时空环境中的选择

近几年自学考试公共政策学试题与答案

2001年4月全国自考公共政策学试题及答案 2001-10-12 〖次〗 一、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25分) l、“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提出这一命题的学者是() ①拉斯韦尔②伊斯顿③戴伊④安德森 2、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①渐进主义模型②理性主义模型③规范最佳模型④政治系统模型 3、政策的核心取向是() ①功能取向②过程取向③结构取向④目标取向 4、公共政策问题通常由官方首先提出,再通过一定的形式提交社会讨论,这种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是() ①外在创始模型②动员模型③内在创始模型④自发模型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决策方式是() ①合议制②合议、三权分立制 ③民主集中制④合议、民主集中制 6、公共政策问题认定后,政策制定者首当其冲要考虑的是(③〕 ①拟定政策方案②评估政策方案③确定政策目标④择定政策方案 7、“上政策”是政策执行偏差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它主要表现为() ①象征式政策执行②残缺式政策执行③替代式政策执行④附加式政策执行 8、在政策评估中,考察既定政策目标实现后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是件估() ①政策效率②政策效益③政策效能④国应的充分性 9、政策主体与客体呈现周期性更迭变化,这种政策周期应属于() ①阶段性周期②功能性周期③反复性周期④结构性周期 10、以下组织院于强制性公共组织的是〔③) ①学校②工会③行政机构④妇联 11、对策论;作为政策分析的创造性方法之一,又被称作() ①脚本写作②头脑风暴法③博弃论④个人判断法 12、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是() ①政策评估②政策制定、③政策执行④政策终结 13、把公共利益诉求转换为权威性的公共政策,这是() ①利益表达②利益综合③政策制定④政策执行一人一 14、在美国,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公共政策的是() ①立法决策②行政决策③司法决策④政党政策 15、当代中国各级法院和检察院在政策过程中的基本功能是() ①政策执行②政策研究③政策制定④政策分析 16、政策主体制约、禁止政策对象的行为,这使政策对政策对象具有() ①沟通功能②管制功能一③监督功能④平衡功能 17、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是() ①林德布洛姆②西蒙③德洛尔④戴伊 18、政策制定过程的起点是()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

广东金融学院2020年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大纲性质 《公共政策学》课程是2020年本科插班生入学考行政管理专业的招生考试科目,该课程考试大纲是对考试试卷知识点分布、范围的规范与指导。 二、考试大纲目标 要求考生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内容,理解公共政策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实际中的政策内容,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三、考试方式 1.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2.试题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 3.《公共政策学》科目考试参考书:谢明编著,《公共政策导论》(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ISBN:978-7-300-21528-0。 四、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般重点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含义 重点第二节全面理解公共政策 文字的游戏:多重定义 从政治角度理解公共政策(权力与控制、讨价还价、博弈) 从经济角度理解公共政策(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

考核重点:公共政策的含义;具体表现形式;特征;作用;公共政策的类型。 第二章公共政策的性质与类型 了解第一节公共政策的表现形式 重点第二节公共政策的特征、类型和作用 重点第三节公共政策的类型 重点第四节公共政策的作用 理解掌握三权分立、议政合一、实质性政策、程序性政策、物质性政策、象征性政策、分配性政策、再分配性政策、管制性政策、边际效用、福利经济学 第三章公共政策的主体、客体与环境 一般重点第一节公共政策的主体 重点第二节政策客体 理解性掌握第三节政策的环境因素 第四章政策模型及相关理论 一般重点第一节模型概述 重点第二节几种重要的政策分析模型 政策模型:传统理性与有限理性、渐进主义、小组意识(Groupthink)、精英主义、制度理论、博弈理论、团体理论、过程理论、系统理论重点第三节政策分析的相关理论 公共选择、社会实验、证伪理论、取舍理论 了解第四节中国古代政策史观 中国古代政策思想 第五章政策制定 重点第一节社会问题的产生 重点第二节政策问题的确定 重点第三节政策议程的建立 了解第四节政策规划 理解掌握第五节心理效应与决策质量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范文1讲课讲稿

新时期我国的耕地保护问题 一、案例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资源环境制约日趋严峻,农产品供求总量趋紧、结构性矛盾上升,来自国际市场的影响明显加大,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民新的就业门路不多,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适应农民需求,其中,我国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在这个拥有世界上五分之一的国家里,耕地不仅关系到GDP的增速,关系到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安定的问题,更是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生命线,“民以食为天,国以食而立。”而耕地恰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正所谓“没天哪有地,没地哪有粮”。当前,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原因如下: (一)城市化建设对“耕地”的侵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城市发展的最快时期。据统计,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约 3.8亿,城市化程度大约为30.4%。据专家预测,我国到2050年,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70%,在未来50多年中,将有约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进城,变为城市人口。这样不仅要建立大量新城市,而且现有的许多城市都要程度不同地扩大其规模。按照每个城镇人口占地100平方米计算,增加5亿城市人口,约需要土地5万平方公里,即7500万亩。 首先,新城市的建立和老城市的扩大是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而占用一部分耕地,是不可避免的。但无论如何,城市化所带来的占用耕地的需要,与耕地保护两者之间毕竟产生了矛盾,如何正确处理这对辩证的矛盾的统一体,是一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违法用地现象严重 据《中国土地报》报道,陕、粤、赣、豫、皖、鲁、吉、川、湘、浙等10

公共政策学相关资料

公共政策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学科名称梳理 1、哪些因素推动和促进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2)、哲学思想的进步和一系列社会、人文科学的诞生和发展;(3)、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4)、决策科学的形成;(5)、行为科学的诞生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6)、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推动和促成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 2、政策科学的创始人是谁?美国德斯坦福大学教授伊斯顿。罗斯威尔。第二代掌门人是叶海卡。德洛尔 3、政策分析的概念最早由谁提出?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 第二节学科形成以前的政策研究 1、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5)、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我国古代有两本与政策研究有关的著作:1、《战国策》;2、《智囊补》冯梦龙著,整理政策案例1238例; 2、中国古代出现发达的政策研究的原因:(1)、古代王朝更迭,宗教不能充分解释;而孔孟之道主张从为政得失上去解释执政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这就使得统治者从维护王朝统治着想去重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甚至在机构和制度上作一定安排;2、古代先秦时期就形成“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到隋唐时期又形成科举制,这种制度安排成为中国古代的读书人热心于观察和分析政策的强大动力。 3、欧洲何时出现政策分析人才?欧洲中世纪的中期和晚期。 4、为何古代没有出现公共政策学?(1)、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大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2、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情况、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直观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解释往往是从权威、伦理、哲学的原则。 5、学科诞生前的理论和方法论准备(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急速进步,为人们从经验和定量方面研究公共政策提供了新的条件和手段。(2)哲学思想的进步和一系列社会、人文学科的诞生和发展,为公共政策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6、亚当?斯密对政策研究的贡献主要有哪些?(1)对当时的政策——提出了一整套理论和经济政策。(2)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国家——有关政府和市场的理论为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提供了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3)对政策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他提出了经济人的假设。对后来的理性选择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有影响,并间接影响到现代的政策分析。 7、克劳塞维茨对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1)提出了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设定了战略、策略与战术之间的关系,为“政策链”、“政策群”概念的形成提供了基础。(2)将战略要素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这一战略要素分析为政策研究中的因素分析提供了典范。(3)强调战略决策必须根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为公共决策如何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8、马克思对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1)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策略、基本政策等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指导。(2)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为政策研究从注重政策结果到注重政策过程的转变指明了方向。(3)历史唯物论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掌握政策的本质,更加深入地认识政策系统与环境之间、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的本质关系等问题。 9、马克斯?韦伯对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1)主张对社会政治现象进行文化解释,对后行为主义时期政策研究中倡导的价值分析有显著的影响。(2)认为人的行动或社会行动包含着动机和目标两大基本因素。这一主张对于公共政策学中的政策评估具有指导意义。(3)提出了官僚制的决策模型。(4)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上提出了理想类型和价值无涉。理想类型的提出为认识现实提供了中介手段。价值无涉为公共政策学提供了一种方法论的指导。 第三节公共政策学的产生(第一阶段、50年代) 1、学科形成的时间和历史条件时间—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历史条件—(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奠定了公共政策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三论提供的思维方法的特点是系统性、动态性和最优化。它提供的基本方法是:系统的方法;信息的方法;反馈的方法;功能模拟的方法)(2)决策科学的形成。其取得的成果直接成为公共政策学的内容。(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是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催化剂。(4)凯恩斯主义的出台和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使得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必要性迅速增加。 2、学科诞生过程(代表人物和著作)勒纳和拉斯韦尔:《政策科学:视野和方法的近期发展》(1951)——公共政策学的开山之作。拉斯韦尔(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对公共政策学的界定:(1)以民主政治体制为前提;(2)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3)对于时间和空间都极其敏感;(4)具有跨学科的特点;(5)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6)以社会变迁和发展为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 第四节公共政策学的发展(第二阶段、60年代) 1、德洛尔对拉斯韦尔的批判:(1)偏重于方法论和忽视政策内容的研究;(2)片面强调运用纯科学的方法,而忽视了政策过程与自然过程的差别,以及各种政策问题在性质上的相互差别;(3)片面追求理性化和计量方法,而实际上有大量政策问题包含着价值判断,或者无法进行定量分析。 2、[简答题]德洛尔对公共政策学的贡献:(1)分析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在学科建设上存在的误区;(2)肯定了管理科学和决策科学研究中使用的系统群研究方法,并主张将其引入公共政策学;(3)提出并界定了“总体政策”、“超政策”和“政策系统”的概念;(4)强调公共政策学的跨学科性和实践性。 3、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取得了哪些成就?(1)方法论的多样化——行为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结束;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在公共政策学中的运用继续受到关注;公共选择方法论崭露头角;博弈论成为公共政策分析中的重要方法;个案研究受到重视。(2)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转变——重点由原来的政策制定转向政策执行、评估和终结。(3)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4)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4、公共选择理论(35)创始人是布坎南。该理论假定理性人为经济人,并以此为起点研究集体决策;其研究范围包括国家、政府、教育、环保等政治和政策问题。 5、公共政策学的近期发展(第三阶段、90年以来)(1)课题选择的新取向——伦理取向;管理取向;政府改革取向。(2)方法论的非科学化——以主观的研究方法(研究决策者主观的思维方式或倾向的)取代客观的研究方法(寻求客观真理)。(3)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学会、专业研究机构以及专业和课程的建立。 6、公共政策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中国应运而生。 7、1983年孟繁森在《理论研讨》杂志第七期上呼吁“建立一门研究党和国家生命的科学—政策学。 8、1984年李铁映在《哲学研究》第四期发表《决策研究论文》指出决策须由硬结构和软结构组成。 9、1997年初北京大学建立公共政策研究所,宁骚教授任所长,这是全国高校系统中第一个公共政策研究所。 第二章公共政策的学科要素 第一节什么是公共政策学 1、公共政策学的含义?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具有跨科学的视野、知识、理论和技术手段,它的显著特征是:可检验、可验证性(方法论上的基本特征);跨科学或多学科交叉、渗透性(理论上的)和功利性等。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就是指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而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政策研究组织:是由具有不同学科知识背景的专家、学者和有经验的前政治家、行政人员所组成的综合性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其主要工作是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的政策理论研究、政策规划、政策分析、政策评估等工作,以帮助改进执政党及政府部门的政策质量。 3.政策系统是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4.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可以一般地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5.政策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6.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客观存在的已经被社会上多数人觉察、认同、感觉出来的,已经与既定的价值、规范、利益发生冲突,并且由社会中的团体与个人表达出来属于政府管辖的范围并且能被列入政府的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 7.政策议程:又称政策日程,是指政策制定者就某个广为关注的公共问题进行讨论,以决定是否需要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及采取什么行动。 8.公众议程:公众进行讨论的议程;是指公共问题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要求政策制定者将其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 9.政府议程:指政府相关部门根据特定程序而把公共问题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进行讨论、研究和处理的过程。政府议程本质上是一种行动议程,是决策机关和人员对有关问题依照特定程序予以解决的实际行动过程。 10.方案规划:指发展一个计划、方法和对策,以满足某种需求,解决某项问题。 11.政策规划者是指参与政策方案的设计、研究、审议等活动的各种机构和人员,他们可分为政策系统内部的规划者和政府系统外部的规划者。 12.方案审议指有关机构、团体和人员对围绕某个政策的所有备选方案进行鉴定、评估和考察。 13.方案择优是指决策主体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最优化方案的阶段,它是决策程序中最关键的步骤,其中包含两个紧密衔接的环节: 一是对所有方案进行分析论证,作出评价;二是权衡各种方案的利弊,从中选优,拍板定案。

《公共政策学》复习指南

《公共政策学》考试题型 1、判断题(1*10=10分) 2、单项选择题(1*10=10分) 3、简答题(8*5=40分,6选5)(尽量结合相关实例进行论述) 4、案例分析(15*2=30分)(从实例到理论,用理论透视实例) 5、课程学习总结(10分)(写自己对课程学习的主要收获) 1.请提出5种已经在用的资源分配规则和5种没有在用的资源分配规则,并说明相对于已经在用的规则,没有施行的规则的缺陷在哪里。已经在用的资源分配规则: (1)拍卖(杭州车牌) (2)投标(维克里拍卖法) (3)投票 (4)摇号 (5)比成绩 没有在用的资源分配规则: 2.试述公共政策的六个主要过程(戴明循环)。 政策问题 政策制定 政策执行 政策评估 政策调整 政策终结 3.试比较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之间的区别。 私人物品:竞争性、排他性、耗尽性 公共物品:非竞争性、非排他性、非耗尽性

4.试比较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区别。 个人利益(具体的) 公共利益(抽象的) (1)没有独立于个人的公共利益 (2)公共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加总 (3)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冲突来源于个人利益的冲突 5.试比较公共权力与个人权力的区别。 个人权利:施加成本于对方 公共权力:是指在公共管理的过程中,由政府官员掌握并行使的,用以处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增进公共利益的权力。 6.结合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解释谈谈你对公共政策概念的理解。 概念界定: 公共政策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解决社会问题、对社会资源(价值)进行合理配置的决定与实施过程,它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法令、策略、条例、措施等。 公共行政学的创始人之一、美国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合法规。” 现代政策科学之父拉斯韦尔在《权力与社会》一书中指出“政策是一种为某项目标、价值与实践而设计的计划。” 美籍加拿大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对整个社会的价值作权威性的分配。”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托马斯·戴伊在《理解公共政策》中认为“公共政策就是政府选择要做的或者不要做的事情。” 安德森在《公共政策》中的定义是“公共政策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而这些活动是由一个或一批行为者,为处理某一问题或有关事务而采取的;公共政策是由政府机关或政府官员指定的政策。 7.试述何为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1

Ch1.公共政策学 ●案例1-1(书P4-6)辨析是否属于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的功能(单选/简答P157) (1)引导功能:正向与负向 (2)管制功能:对影响社会良性发展的不利因素进行管制与约束。 如《杭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为消极性管制,还有突出正激励原则的积极性管制。(3)调控功能 公共政策不仅需要指明人民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而且还需指明人民应该先做什么和后做什么。Eg: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 (4)分配功能 ●公共政策分类(了解) 1、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 实质性政策与政府将要采取的行动有关; 程序性政策只涉及采取行动和由谁来采取行动的问题。 2、分配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 分配性政策一般只产生得利者,而没有明确的受损者; 再分配性政策涉及社会各阶层和团体中财富、收入和权利的转移分配。 例如,累进收入税、养老退休金额度的重新分配),美国的“反贫困”计划。 3、管制性政策和自我管制性政策 如广播、电视、煤炭、电力等特殊行业兼具自我管制政策的性质。 4、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 最低工资标准、经济适用房政策、农民收入补贴政策等 设立教师节、环境政策 5、涉公政策和涉私政策 国防是典型的涉公政策 而垃圾收集、邮政服务、医疗卫生、养老保障等也带有一些私人物品的特征。 Ch.2 公共政策的理论模型与公共政策系统 ●公共政策理论模型 A**过程模型(P235): 1.公共政策的阶段性 2, 公共政策是一个动态过程

B渐进模型: 1. 林德布洛姆:公共政策是政府根据过去的经验对现行政策作出的局部调整。 2. 渐进模型有以下特点(P238): (1)政策具有承继性,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 (2)渐进模型注重研究现有政策的缺陷; (3)渐进模型强调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互调适。 C团体模型:公共政策是利益团体之间的平衡。 ●公共政策的系统 1.公共政策的主体 直接主体:执政党/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领袖权威人物 间接主体:利益集团/大众传媒/公众/非执政党/思想库 2.公共政策的客体 公共政策问题(政策问题) 概念:权威当局认为所提出者属其权限范围内的事物,且有采取行动,加以解决的必要者。社会问题如何转化为政策问题:公共权威当局趋同(+概念) 目标群体:公共政策影响和制约的社会成员 目标群体理解、接受、服从政策的程度是衡量政策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3.公共政策环境(了解) 自然环境社会变迁国际环境 经济环境(经济实力、经济体制、经济利益) 政治文化(政治心理、政治价值、政治行为模式) Ch3公共政策工具 ●公共政策工具的内涵:指政府为实现公共政策目标所采用的各种手段的总称。 ●公共政策工具的类型(简答) 公共政策工具分类: 三分法(按国家干预程度分) 自愿性工具(非强制性工具) 强制性工具 混合型工具

公共政策分析-学习知识自学点

公共政策分析 题目 b. 界定政策问题 题目2公共政策的主体 正确答案是:包括各种具有法定权威性的公共部门 题目 正确答案是:外部性 题目4控制社会、经济运行的两大并行力量是 正确答案是:市场和政府 题目5下列属于当代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的是 正确答案是:政策的合法性受到更多重视 题目1自下而上的分析方法将政策的执行过程看成是从最高的行政机构开始发出并层 层传递所形成的命令序列。该方法从最初的命令开始,逐层分析每一次发出的命令被执行的程度及其原因,并由此来分析政策执行过程是否理想。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2政策执行包括三个阶段,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政策执 行的总结阶段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3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4豪伍德与彼得斯所谓的政策病理是指政策分析人员常常因为他们解决的是错误的问题而导致失误,而非因为他们为正确的问题找到了一个错误的方案。政策分析中最致命的错误是第三类错误,即当应该解决正确的问题时,却解决了错误的问题。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5一般认为,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政策就是具有合法化的政策,而使政策能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过程就是政策的合法化过程。包括政治系统自身的合法化和公共政策的合法化两个层次。 正确的答案是“对”。 知识点自学1——公共政策分析的含义 政策分析是对政府行为的动因和结果的解释。应当关注解释(Explanation)而不是开处方(Prescription)(戴伊) 政策分析是一种客户导向性建议,这些建议与公共决策有关,并反映了社会价值。(韦默、维宁) 知识点自学2——公共政策的功能 公共政策的功能 ?导向功能:价值和事实等导向 ?控制功能:制约或促进社会人的行为和事件的发展 ?协调功能:协调各方利益关系 ?象征功能:符号意义,不产生实质性效果 知识点自学3——公共政策分析的主要类型和代表人物 公共政策的类型 依照领域或管理部门而划分:产业政策、农业政策、教育政策等 依实际的效果而划分:实体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 依照政策的功能而划分:分配性、规执行和再分配性政策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学》书中案例分析 ①看清题目,找准知识点。如时间充裕,则适当延展。 ②案例的原理,即脱离案例的理论知识。 ③结合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案例中哪些做法符合原理,所以成功了;哪些做法不符合原理,所以没成功。因此,要。。。(某些情况) ④案例分析要写得清晰明了,有一目了然的感觉。答题时注意分点,有层次感为佳。 成功的政策分析依赖于上述阶段步骤的不断循环反复。 一、结合案例,论述研究公共政策学的现实意义。(47页) (一)存在的问题: 1、缺少政策制定的科学理论和方法,科学化、程序化的决策水平不高,喜欢采用“试错法”这样一种经验型的方法。 2、有些政策没有经过理论探讨,没有经过专家的详细论证,没有经过多次代表大会的充分、认真的讨论。 3、少数领导者凭经验,按主观设想拍板 4、有些方面的政策缺乏完整性,没有形成有机体系,往往是零散、无系统的就事论事而缺乏远见, 导致前后不一致和不同政策间相冲突。 5、政策制定的法制化程度不高,政策制定和实施往往靠层层发放文件,缺乏完善的有关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法律手段。 6、政策的实施产生大量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问题,如就业、人口、环境问题等。 7、“温青年方案”:表明政治民主化进程不高,民间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程度不够。 (二)意义: 1、提高我国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迫切需要: 以公共政策系统的改进以及提高政策质量为目标,并形成相当完善的理论和方法,要引起人们的重视。 2、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根据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以及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 行、系统完整的宏观经济政策及社会政策,以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特别是必须处理好一些目标易冲突或难以同时达成的经济政策间的关系。如经济增长与公平分配、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 3、深化我国政治体制及行政体制改革、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在行政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的转变要求政 府运用种杠杆(政治、经济、法律)指导和经济生活。因此,发展公共政策学,探索政策研究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对于改善政策制定系统,提高政策质量,促进社会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公共政策学有着我们学习的理由: 1、职业上:使我们更好地利用社会科学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 2、政治行政上:(1)保证国家、政府采纳正确政策,规范社会发展方向,达成目标; (2)加强政治民主化建设。 3、提高行政管理水平:行政管理即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公共政策分析为行政部门提供政策相关知识。 二、运用政策分析程序,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向市长推荐你所偏好的方案。(80页) (一)相关原理。 1、政策分析过程的八大步骤(68页)。 (1)问题界定:①消除不相关的信息资料,用数字说话,抓住焦点或关键因素,明确界定问题。 ②弄清当事人可能解决的问题是否存在,应能提供第一手关于问题的陈述,应能够估计分析者所需的时间和资料。 ③当备选方案被派生和分析时,问题的其他方面要加以界定,重新界定任务。 (2)标准确立:①当事人提供或间接地从目标或目的概述。②分析者推导。③必须说明与公共利益相关的标准。(3)方案搜寻:①决策者自身。②政策过程的其他参与者。③现行政策,他人经验。 (4)结果预测:①当时间较充分时,用民意测验。②当时间不允许时,使用敏感性分析、快速的决策。 (5)方案抉择:对备选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技术、经济、政治、行政可行性的分析) (6)政策执行与监测:政策执行中信息不充分、有限理性、既得利益偏好、意外事件等的影响使得必须对政策执行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监测,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 (7)结果评估:其意义①探讨政策是否达到目标,政策执行中所采取的各种措施,行为是否按事先的设计来进行。 ②事后评估所得信息是采取对应措施的基础。 ③为解释或说明某一特殊政策效果或影响提供依据。④解释政策成败的理由。 在实践过程中,这些阶段的先后次序是相对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它的覆盖面的宽度和广度,这些阶段的过程必须重复进行,必须通过分析问题的循环再循环,以使答案越来越集中且更具穿透力。 2、政策分析的作用:帮助决策者找目标;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分析每个备选方案的每个结果; 依一定标准科学修改(效益、效率、适当性、回应性、公正性、充分性)。 二、结合案例分析:按照上面的步骤分析。

公共政策学(自考复习资料)知识分享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1、“政策分析”作为学术用语最早由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林德布洛姆提出。 2、作为一门学科,公共政策学发端于1915年拉斯韦尔和勒纳两位美国政治学家合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 3、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研究对象、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 4、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 ⑴公共政策: 具体的个别政策: 政策群和政策链: 政策群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在某一较长实践内指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政策链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统一政策问题而先后指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政策一般:从某项具体的个别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⑵政策系统: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系统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⑶政策过程: 5、公共政策的概念体系分三个层次:核心概念、次级概念、

边际概念。 次级概念是核心概念的子概念或丛书概念。 边际概念是指从其他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 6、古代中国政策研究十分发达的原因:史官制度、策士制度、谏议制度和科举制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7、古代中国重视政策研究的原因:中国古代王朝赓续相传,但在政权更迭中宗教不能为一个政权的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提供充分解释,而孔孟之道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又强烈地主张从为政得失上去解释政治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这就使得统治者从维护王朝统治着想去重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重视人才的征聘并在读书人做官的入口处注重考核他们的对策和施政能力;我国先秦时期就形成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到隋唐形成的科举制度又让学业优良者踏上了“读书做官”的人生历程。 8、古代中国没有形成独立的公共政策学的原因:古代中国在政治体制上尚非依据“主权在民”的理念设计而成,国家权力的公共性和政府政策的公共性都还没有显露出来,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太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只管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的解释往往是从权威和哲学的原则出发。 9、20世界前半期学科孕育的历史条件: ①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 特点:系统性、动态性和最优化 基本方法:系统方法、信息方法、反馈方法、功能模拟的方法。 ②决策科学的而形成: ③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

00318公共政策学选择题知识点

第一章 1. 林德布洛姆最早提出“政策分析” 2. 勒纳和拉斯韦尔的《政策科学》标志着公共政策学学科的诞生 3. 政策链的概念源于列宁 4. 宋代苏轼《教战守策》 5. 公共政策学产生于20 世纪60 年代初 6. 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 7. 博弈论的提出者是诺依曼 8.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9. 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拉斯韦尔 10. 德洛尔是对行为主义方法论做了全面批评的政策研究学者的代表人物 11. 公共政策学科的第二代掌门人是叶海卡德洛尔 12. 中国公共政策学学科教材,张金马《政策科学导论》 13. 美国四大公共政策研究机构:布鲁金斯学会,美国企业研究所,传统基金会,胡夫研究所 14. 公共政策学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的标志是德洛尔《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政策科 学探索:概念与使用》,《政策科学构想》 15. 中国大陆高校系统中最早成立公共政策研究机构的是北京大学 16. 1918 年在洛杉矶成立、现今仍有较大影响力的美国智库是兰德公司 17. 公共政策研究中集体访谈的觉形式是焦点团体座谈会、德尔菲函询法、头脑风暴法 18. 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 一系列政策被称为政策链 19. 我国最早的史书,也是周天子一系列重要决策记录的著作是《尚书周书》 20. 从产业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为公共决策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的是:亚 当斯密、克劳塞维茨、卡尔马克思、马克斯韦伯 21. 公共政策学科成熟的外在标志是建制化 第二章 1. 艾斯顿:公共政策就是政府机构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2. 安德森:由政府机关和政府官员所制定的政策 3. 拉斯韦尔: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4. 公共政策包括公共问题,目标,利益 5. 公共政策产生的三个初始条件:问题形成,决策机关产生,强制机构出现 6. 公共政策的有效性有赖于公共权力的强制性 7. 我国行政法规以总理令形式发布 8. 我国司法解释分为审判解释和检察解释 9. 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有管制,引导,调控和分配 10. 公共政策的政治性是灵魂 11. 社会正义,公正,协调和稳定是社会政策的核心价值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山西煤矿的 洋务运动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山西煤矿业的“洋务运动” 浏览次数:2052次悬赏分:10|解决时间:2010-6-29 19:50|提问者:lkatat 在过去的几十年内,山西兴起于煤亦受制于煤,煤矿安全生产已成山西当政者头等大事。当产权制度改革、煤炭资源整合等措施陷入泥沼之际,山西的煤矿安全开始求助于国外技术援助,南非则成了山西的首选。 以晋城市为例,晋城市地处西省东南部,煤矿经营收入占全市经济的60%—70%,全市385座矿井中,1/3属于高瓦斯矿井。瓦斯治理成了市长夏振贵最头疼的事情。2005年10月,南非煤矿技术与设备交流大会在北京举行期间,夏振贵听到一项让他吃惊不已的瓦斯抑制防爆技术——这项技术可以在短时期内将瓦斯爆炸的温度降到100度以下,并减少冲击波。从此,“以技术弥补体制上的不足”称为晋城市的一个设想。2005年以后,山西省主管煤矿安全的官员先后四次奔赴南非进行学习考察。 2008年8月,新华社一篇刊载山西考察南非破产管理的内刊直呈国务院领导案头,国务院主要领导就借鉴南非经验,减少煤矿安全事故作出批示,时任国家安全总局局长的王君要求安监总局启动南非经验课题组,下设法规、体制、培训、技术设备、应急救援、综合等6个小组。 南非目前有100个煤矿,产量达到2.5亿吨,机械化水平达到100%。“要知道晋城市2005年机械化采煤才达到17%。”晋城安监总局牛德文说。让这些官员感兴趣的是南非的煤矿管理:南非的矿工健康与安全有着比较完备的法律,要求强化职工培训,硬性规定矿主必须拿出矿工薪金的1.5%统一出资到技术院校培训;要求建立瓦斯治理实验室;强制矿主设立紧急疏散图;提高矿工死亡补充标准一个矿工死亡补偿45万南非币。“你知道吗?南非在进行矿工培训的时候,最后一项任务就是让他们观摩瓦斯爆炸的测试现场。”晋城参与考察的一位官员面带不可思议的表情说。这种“杀鸡给猴看”的方法让这些矿工在此后数年内都会记忆犹新。年费煤矿防爆专家赫尔姆斯?斯巴斯称,90%以上的煤矿安全事故都是人为疏忽和多种原因巧合造成的。1951年,南非国家职业安全协会开创了“ NOSA系统”他们认为煤矿每项工作都有考虑安全、健康可环保问题。通过评估查找隐患,制定防范措施及预案,所有意外事故、危险都可避免。 在国务院领导批示之后,山西晋城市在阳城县开展了8个试点。他们的设想是由政府、企业、学校共同组建一个研发中心。在研发中心下设立一个基金,通过基金运作、矿工培训、制度研究、生产基地、示范基地“将抽象的经验转化为看得见的东西”。比如,设立井下救护所,根据不同矿井设立示范基地,建立瓦斯爆炸测试现场,让培训工人能够时刻记着矿难的威胁,同时设立井下特警——矿山救护队等。 不过,摆在政府面前的是资金的来源问题。阳城县的一位主管领导在初次考察南非之后认为,如果让这些煤矿主动采用瓦斯防爆技术并不可行。假设一个矿寿命只有十年,他们并不会投巨资安装这些设备的。在此之前山西省曾主推国内技术,力图让煤矿完成技术改造,结果很多设备成了摆设仅供参观,并未达到提升煤矿安全的目的。“好比一个车子,车轮甚至发动机都安装好了就是不能开。” 政府最终想到了用安全保证来解决启动资金的问题。以晋城为例,其煤矿保证金已经道道5亿元。这笔资金始终放在银行账户上,官员们认为保证金就应该“取之于矿用之于矿”。当地的建设银行也伸出了橄榄枝,只要有启动资金,银行也看好这个能够带来效益的安全项目。这意味着,煤矿可以通过租赁技术设备的方式实现改善煤矿安全生产的目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