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脑死亡
- 格式:pdf
- 大小:233.75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脑死亡标准的判定
一、意识丧失
患者处于深度昏迷状态,对外界刺激无任何反应,呼叫、光照等均不能引起其任何反应。
二、运动和反射完全消失
患者肌肉松弛,肌张力消失,呈尸僵状态。
去皮质强直表现为上肢屈曲、内收,下肢伸直,去皮质反射阳性。
三、呼吸和循环功能停止
患者呼吸停止,无自主呼吸,呈深昏迷状态,仅靠呼吸机维持呼吸。
心跳停止,呈室性停搏,血压为0。
四、脑干反射消失
瞳孔散大或缩小,对光反射消失;角膜反射消失;吞咽反射消失;瞬目反射消失;跟腱反射消失。
五、脑电图呈静息电位
呈水平线,电静息状态,无脑电波活动。
六、阿托品试验阴性
阿托品注射后,心率无变化。
七、脑血流量停止或明显减少
脑血管造影检查无脑血流量,提示脑死亡。
脑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脑血流完全停滞。
此时患者的脑血管系统与血液循环完全隔绝。
如果血流毫无恢复的希望,且已明确导致患者脑死亡的原因不可逆转(例如:脑肿瘤晚期),则此时即可诊断为脑死亡。
但如果病因可逆转(例如:脑梗塞),则需要等待病因治愈之后重新评价是否脑死亡。
对于未满10周岁的儿童,脑死亡的判定需要特别慎重,并需请相关学科专家共同评价。
此外,植物人状态并不等同于脑死亡。
部分植物人是可以恢复的,这需要医生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后确定。
脑死亡具体标准
脑死亡是指大脑的死亡,指的是大脑的机能已无法恢复,绝大部分的脑组织也有损坏。
脑死亡的具体标准是:
1、无脑平衡反射:检查六肢的屈曲反射,咽喉反射及根性反射,此类反射均无迟滞反应;
2、浅层机能渐消失:无意识时,急性激素反应指数下降,无水夹泪成分出现,眶内睑裂痉挛慢性消失,无眼球紧急移动;
3、深层机能消失:无呼吸63秒以上且无任何不良反应;
4、大脑波状态改变:大脑电图上出现明显的休克性改变,即αβ比例下降,β波峰值大于20μV,α波峰值小于7μV,脑电活动几乎或完全消失;
5、病理学检查:必须行颅脑病理检查,确定其大脑组织的死亡。
简述脑死亡的判断标准
脑死亡的判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诊断先决条件:明确昏迷的原因,排除各种原因的可逆性昏迷。
常见的昏迷原因包括颅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
2. 临床诊断标准:脑死亡病人处于深昏迷状态,脑干反射消失,无自主呼吸。
脑干反射包括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以及头眼反射、前庭眼反射、咳嗽反射等。
无自主呼吸的意思是病人没有自主呼吸,必须依赖呼吸机维持通气。
3. 确认试验标准:包括脑电图、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还有经颅多普勒超声的识别。
根据以上标准,如果一个人在24~72小时内重复测试结果无变化,符合以上所有条件,即可宣告死亡。
不同人群对脑死亡认识及立法可行性调查报告引言脑死亡是一个涉及医学、伦理、法律等多个领域的复杂问题,对于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不同人群对脑死亡的认识以及对相关立法可行性的看法,本报告对各阶层人群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旨在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数据。
一、对脑死亡的认识1.1普通民众在对一般公众进行问卷调查时,超过80%的被访者认为脑死亡是指大脑完全停止工作,从而导致人体器官无法正常运行。
但对于脑死亡具体的认识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大部分人对于脑死亡的具体标准和诊断过程并不清楚。
还有不少人将脑死亡与昏迷混淆,导致对相关问题的认知不够全面。
1.2医护人员医护人员对于脑死亡的认识相对更为深入,大部分受访医护人员对脑死亡的定义和诊断流程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
他们普遍认为,脑死亡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医学现象,需要借助专业设备和严格的诊断程序来确认。
1.3法律专家法律专家对脑死亡的认知主要体现在其对脑死亡的立法现状和相关法规的了解。
大多数法律专家认为,当前我国对于脑死亡的相关法律制度尚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框架和规范。
二、对脑死亡立法可行性的看法2.1普通民众在对一般公众进行访谈时,我们了解到,有不少人对脑死亡立法表示支持。
他们普遍认为,通过立法规定脑死亡的相关程序和标准,可以为医生、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更为明确的法律依据,减少争议和纠纷。
但也有一部分人持保留态度,担心相关立法可能给医疗纠纷和医患关系带来新的挑战。
2.2医护人员医护人员普遍认为,脑死亡立法有利于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医疗纠纷和争议。
部分医护人员还表示,当前我国对脑死亡的相关立法和规范仍存在一定的模糊和空白,这需要通过立法来加以规范和完善。
2.3法律专家在对法律专家进行深度访谈时,我们了解到,绝大多数法律专家对于脑死亡的立法可行性持肯定态度。
他们认为,相关立法不仅可以为医疗行为提供法律基础,还可以保护患者合法权益,促进医患信任和和谐医疗秩序的建立。
简述判断脑死亡的标准
判断脑死亡的标准
1、临床症状:脑死亡病人失去意识和感觉,永久失去知觉和机能,呼吸停止,心脏停止跳动,血压低于60/40 mmHg,并且失去自主呼吸的能力。
2、脑活检:经过特殊手术,检查脑组织是否死亡,即进行的脑膜分离,观察脑室内的颜色变化,触摸脑室内的压力,检查脑室内的pH值、含氧量、电导率、酸碱度等。
3、功能性检查:包括脑电图检查,脑脊液检查,脑血流图检查,脑死亡后永久性失去了脑电活动、脑脊液活动、脑血流等。
4、脑死亡诊断:根据上述标准,做出最终的脑死亡诊断,包括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一般如果综合符合脑死亡的临床症状和检查结果,则可以最终确诊为脑死亡。
什么叫“脑死亡”
宁在兰
【期刊名称】《民防苑》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脑死亡”是现代医学的一个新概念。
按照传统的概念,临床医生判断死亡的主要依据是心跳和呼吸停止。
并且,根据两者发生先后而区分为心脏死亡和肺死亡。
前者是心脏先于呼吸停止的死亡,而后者是呼吸先于心跳停止的死亡。
那么什么是“脑死亡”呢?“脑死亡”是指脑部发生不可逆的损害先于呼吸和心跳停止而亡。
一经诊断为“脑死亡”的病人,即使心跳和呼吸还能维持也可宣布死亡,并可停止采取救治措施。
但是,如果“脑死亡”的诊断尚未成立时,即使心跳和呼吸均已停止,也不能停止抢救。
事实确实是如此,临床上就有不少心跳和呼吸均已停止的病人被成功地抢救过来,死而复生。
例如有些人被电击后,心跳呼吸停止,瞳孔放大各种神经反射消失,但医生并
【总页数】1页(P)
【作者】宁在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0
【相关文献】
1.理顺脑死亡立法与个体、群体的关系--推开脑死亡的社会之窗 [J], 丁岩
2.新生儿脑死亡诊断标准探讨——新生儿脑死亡诊断评估1例并文献复习 [J], 胡黎园;俞秀雅;张鹏;张蓉;周渊峰;曹云;程国强
3.由我国首例脑死亡案例分析国内脑死亡的发展状况 [J], 李铁铮
4.脑死亡判定标准,现实中如何度量?--关注脑死亡系列报道(2) [J], 苏暄
5.以呼吸机为中心,重新论定义脑死亡——关于脑死亡的问与答 [J], 陈忠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人群对脑死亡认识及立法可行性调查报告调查目的:本次调查旨在了解不同人群对脑死亡的认识程度及对脑死亡立法的看法,以便进一步加强公众对脑死亡的了解,为未来可能的立法提供参考。
调查分析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面对面或在线方式发放问卷,共收集有效问卷100份。
除了填写基本信息外,问卷主要包括脑死亡的基本认知情况、对脑死亡立法的支持程度等问题。
调查结果:1. 对脑死亡的认知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有81%的被调查者知道脑死亡是指脑部完全无反应和意识丧失,但心脏仍有跳动的状态。
而有19%的被调查者对脑死亡概念并不了解。
2. 对脑死亡立法的支持程度:在对脑死亡立法的支持程度方面,有67%的被调查者表示支持立法,认为这将有利于保护患者的权益,提高器官捐献率。
23%的被调查者对立法表示持中立态度,认为需要更多讨论和了解。
仅有10%的被调查者表示反对立法。
3. 对可能的立法内容的看法:在对可能的立法内容的看法方面,有56%的被调查者表示认同将脑死亡列入法定死亡标准,并建议制定相关流程和程序,以便家属和医生的合法认定。
31%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脑死亡的认知,有助于建立社会共识。
还有13%的被调查者对立法内容没有明确的观点。
4. 立法可行性的评估: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人群对脑死亡有一定的认知,并且对立法表示支持。
结合国内外立法经验和现实情况,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考虑的可行性问题:- 制定相关法律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
- 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国情和文化背景下的立法差异。
- 对立法内容的进一步讨论和制定需要借鉴多方意见,确保公众和专业人士的参与。
1.何谓心脏死?答:是指心跳先于呼吸停止所引起的死亡。
主要见于心脏原发性疾病、功能障碍或心脏损伤。
如心脏病、冠心病、心脏传导系统疾病或外来强烈刺激所引发的迷走神经反射、酸中毒、电击等情况。
2.何谓肺脏死?答:又称呼吸死,是指呼吸先于心跳停止所引起的死亡。
主要见于机械性窒息、肺气肿、肺水肿、肺突变、气胸、血气胸、胸腔积液、麻醉过深、触电、延脑呼吸中枢受压等,其死亡主要由于缺氧。
3.脑死亡的诊断依据?答:通常脑死亡的诊断依据是:1、不可逆转的脑昏迷,对外界刺激无反应。
2、无自主呼吸和心搏。
3、无反射活动,如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
其他各种反射也消失。
4、脑电波消失,脑电图显示完全性脑平波(脑电图平直)。
4.死亡的过程分哪几期?各有何特点?答:死亡是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典型的死亡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即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学死亡期。
了解死亡发展过程,对于急救垂危病员,掌握濒死期损伤特征,利用超生反应判断死亡时间,都有重要意义。
5.假死的概念及特点?答:人体的生命功能(呼吸、心跳等)处于极度微弱的状态,从外表来看似乎已经死亡,但如积极救治,能暂时地或长期地复苏,这种状态称为假死。
假死是指生命体征非常微弱,从外表或听诊等常规方法检查不能发现,犹如已经死亡的状态,但是,这种处于假死状态的人,实际上还活着,经过抢救或改变环境,经过自身代偿还能复活。
假死常见于各种窒息、电击伤、颅脑外伤、寒冷昏厥、日射病、热射病、癫痫发作、破伤风等。
6.尸斑的颜色?答:1.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樱红色 2.氰化物中毒、冻死、水尸、冷藏——鲜红色 3.硝基苯中毒——绿褐色氯酸钾或亚硝酸钠中毒——灰褐色7.腐败的尸体改变?答:尸绿、尸臭、腐败气泡和水泡、“泡沫器官”、腐败静脉网、“巨人观”、死后呕吐和口、鼻血性液体流出、肛门、子宫、阴道脱垂和死后分娩。
16、影响尸体腐败的因素有哪些?答:一)温度:温度高,腐败快。
(二)湿度:湿度大,腐败快。
脑死亡一.产生与发展“脑死亡”概念首先于1959年产生于法国。
1966年美国提出脑死亡是临床死亡的标志。
在1968年在第22届世界医学大会上,美国哈佛医学院脑死亡定义审查特别委员会提出了“脑功能不可逆性丧失”作为新的死亡标准,并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脑死亡诊断标准:1.不可逆的深度昏迷;2.自发呼吸停止;3.脑干反射消失;4.脑电波消失(平坦)。
凡符合以上标准,并在24小时或72小时内反复测试,多次检查,结果无变化,即可宣告死亡。
但需排除体温过低(<32.2℃)或刚服用过巴比妥类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两种情况。
同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建立的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规定死亡标准为:1.对环境失去一切反应;2.完全没有反射和肌张力;3.停止自主呼吸;4.动脉压陡降;5.脑电图平直。
1971年,美国提出脑干死亡就是脑死亡的概念。
英国皇家医学会于1976年制定了英国脑死亡标准,提出脑干死亡为脑死亡,比不可逆昏迷前进了一步。
1979年明确提出病人一旦发生了脑死亡便可宣告其已死亡。
1995年英国皇家医学会提出脑干死亡标准。
1980年我国学者李德祥提出脑死亡应是全脑死亡,从而克服了大脑死(不可逆昏迷)、脑干死等脑的部分死亡等同于脑死亡的缺陷,这一观点已获我国学者共识。
二.法律定义1978年,美国的《统一脑死亡法》(Uniform Brain Death Act, UBDA)脑死亡定义:全脑功能包括脑干功能的不可逆终止。
1979年,西班牙国会通过的移植法将脑死亡定义为“完全和不可逆的脑功能丧失”。
1997年,德国的器官移植法规定:脑干死亡就是人的死亡。
1997年,日本《器官移植法》脑死亡定义为:全脑包括脑干功能的不可逆停止,但与“植物状态”不同,后者脑干的全部或部分仍有功能。
1997年,格鲁吉亚《卫生保健法》脑死亡定义为:脊髓基本节段和脑功能的不可逆终止,包括使用特殊措施维持呼吸和血循环的情况。
1973年,第八届国际脑电图和临床生理学会议提出定义:脑死亡是包括小脑、脑干,直至第一颈髓的全脑机能的不可逆转的丧失。
龙源期刊网 脑死亡,人们能接受吗作者:段振离来源:《大众健康》2003年第04期面对已经发生脑死亡,只靠机器维持呼吸、心跳,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抢救成功的亲人,您是选择放弃还是继续?一个理智的声音说:既然毫无希望,就不要白费劲儿了。
可亲情的呼唤却让您不忍放弃。
就这样,一个关于死亡的概念——脑死亡,从一出现似乎就处于矛盾之中。
传统死亡标准受到挑战生、老、病、死是人生命的自然规律。
在医学领域内,医学家们对前三者研究殊多,惟独对死亡研究得最少。
今天人们能够聚焦死亡,足以说明医学的进步和人们观念的更新。
过去,因脑干功能丧失而导致自主呼吸消失的患者心跳一定很快停止,理所当然的,呼吸、心跳停止就意味着死亡,这是决定是否死亡的金科玉律。
而今,这一传统的死亡定义却受到了挑战。
今天,面对一个脑干和大脑功能完全丧失的病人,现代医学技术有很多办法可以使他不“死亡”:呼吸支持技术可以对已停止呼吸的病人进行人工呼吸;循环支持技术可以使病人的心脏继续跳动,血液循环继续进行。
表面上看,病人并没有死亡,因为他的心跳、呼吸并没有停止。
然而,由于脑功能已经丧失,他的心跳、呼吸也并非自主进行,而是靠人工进行的。
所以,一旦撤去机器,心跳、呼吸也就停止了。
有关学者认为,人的死亡,关键在于“脑死亡”,而不是“心死亡”。
以脑为中心的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的司令部,是整个生命赖以维系的根本,神经细胞一旦死亡就无法再生。
如果全脑功能因为神经细胞的死亡而陷入无法逆转的状态时,全身各个脏器功能的丧失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凡是脑干功能丧失者,即使人工呼吸维持再久,也没有抢救成功的实例。
解读脑死亡脑死亡的临床诊断标准有以下4条:1.自主呼吸停止。
自主呼吸的产生依赖于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神经元的协调与整合,它的消失无疑是神经细胞广泛损害的结果。
2.不可逆的深度。
脑死亡确定标准
脑死亡确定标准是指用于确认一个人是否已经完全丧失了大脑功能,并因此被宣布为脑死亡的一系列医学标准。
以下是一般公认的脑死亡确定标准:
1. 原发原则:先要排除潜在可逆性的原因,如镇静药物或麻醉剂的影响、低体温、中毒等。
2. 渐进性疾病或创伤:明确诊断患者存在导致脑死亡的原因,如颅脑外伤、脑出血、脑肿瘤、缺血性脑卒中等。
3. 深昏迷状态:患者应处于无意识和不能自主维持呼吸的深度昏迷状态,无反应、无意识觉、瞳孔光反射消失等。
4. 神经系统检查:进行神经系统检查以确定脑干功能是否完全丧失,包括对瞳孔、眼球运动、咽反射和颅神经的评估。
5. 排除可能的干扰:排除可能会干扰神经系统检查的影响因素,如药物中毒、低体温、电解质紊乱等。
6. 重复检查:根据国际或地区的指南和规定,经过一段时间后(通常是12小时至24小时),再次进行上述脑死亡确认标准的检查,以确认结果。
脑死亡才是真死亡不可逆也非“植物人”近日,美国NBA球星拉玛尔·奥多姆晕倒住院的消息受到关注。
此前有消息称,奥多姆由于昏迷时间太长,可能导致脑死亡。
在经历了新一轮治疗后,一度生命垂危的奥多姆的心脏和呼吸功能开始恢复,虽然尚未脱离危险,但已缓慢好转。
关于奥多姆是否脑死亡的消息,再次引发了人们对脑死亡这一至今仍争论不休的医疗难题的再度关注。
脑死亡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临床上对于虽有心跳但无自主呼吸,脑功能已永久性丧失,最终必致死亡的病人,称之为脑死亡。
1973年,第八届国际脑波临床神经生理学会将脑死亡定义为:包括小脑、脑干,直至第一延髓的全脑机能不可逆转的丧失。
尽管脑死亡患者的其他脏器机能尚可以人工呼吸、药物疗法、输液、电解质补充而得以维持,但这种状态并不能持续长久,一般脑机能丧失后1~5日内,心脏跳动也随之停止。
1959年,法国学者莫拉雷和古隆在第23届国际神经学会上首次提出“昏迷过度”的概念,1966年国际医学界正式提出“脑死亡”的概念。
科学家们认为,主宰人体的脑神经细胞是一类高度分化的终末细胞,死亡后恢复和再生的可能性极小。
当脑神经细胞的死亡数量达到或超过一定极限时,人的感知、思维、意识以及自主活动和基本生命中枢的功能将永久丧失。
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一个由14名教授组成的脑死亡审查特别委员会第一次提出了脑死亡诊断标准(即通常的“哈佛标准”),这是目前判断脑死亡的最权威标准。
“哈佛标准”对脑死亡的诊断主要有5点:1.深昏迷,对任何刺激无反应;2.自主呼吸停止;3.脑干反射全部消失;4.阿托品实验阴性;5.脑电图呈等电位。
上述标准中1-3项为必备条件,且在严密观察和反复监测下判定(至少持续24小时),并排除中枢抑制药、肌肉松弛剂、毒物和低温因素的影响。
脑死亡是不可逆无法恢复的人脑是由延髓、脑桥、中脑、小脑、间脑和端脑等6个部分组成,延髓、脑桥和中脑合称脑干。
人体的呼吸中枢位于脑干,因此脑干功能受损会直接导致呼吸功能停止。
・1262・ No.5 2010 医学信息 MEDICAL iFORMAT10N 学术探讨
一一乳酸;有氧氧化系统ATP生成总量很大,但是速率很低,需要氧气的 参与,不产生乳酸类的副产品。在12分钟跑的过程中,前约30秒是由磷 酸原系统供能,约3O秒~1.5分钟是由磷酸原系统和乳酸能系统混合供 能,约1.5分钟一3分钟是由乳酸能系统和有氧氧化系统混合供能,长于约 3分钟之后是由有氧氧化系统单独供能。 l2分钟跑是有氧耐力运动,最后阶段是由有氧氧化系统供能,由(表 3.0)可知在耐力运动过程中,不单只有糖和脂肪供给能量,蛋白质也参与 供能;动物蛋白与安慰剂相比比植物蛋白的显著性明显,可能是因为动物 蛋白比植物蛋白分解的氨基酸在供给能量过程中更易吸收;14g蛋白与安 慰剂相比比7g蛋白的显著性明显,可能是由于蛋白的量大更容易促进蛋 白分解供能。 5.结论 运动前补服动、植物蛋白可以提高人体的有氧耐力且补服动物蛋白优 于植物蛋白。补充蛋白质时要具体考虑训练状态、类型、强度、频率、控制
体重、热能及糖储备、生长发育、高温、膳食状况等因素的不同具体傲相应 调整。
参考文献 [1]Dreyer Hc,Drummond MJ,et a1.R既jstance exercise increases human skeietal muscle AS 160/TBC1D4 phosphorylation in association with eno haneed leg sluco ̄uptake during post—ex el'cise recovery.[J].Appl Physiol,2008,9. [2]曹志发,孟昭琴,等,编著.新编运动生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367. [3] 李金国.试谈蛋白质对体育运动的影响[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学报,2005,7:75—76. [4] 贾承谊.调整食物结构之浅见[J].<科学 经济 社会)。(7)4:255.
浅谈脑死亡 乐庸国 湖北威宁卫生学校。湖北咸宁437100 【摘要】脑死亡是现代临床医学中非常关键的一词,不管是对教育研究者还是临床工作者均应有明确的认识,否则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这里就 脑死亡的概念、诊断标准及其意义等方面做一浅析,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 【关键词】脑死亡;概念;诊断标准;意义 d0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5.258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5—1262-02
1.脑死亡的概念 脑死亡概念首先产生于法国。1959年,法国学者P.Mollaret和M. Goulon在第23届国际神经学会上首次提出“昏迷过度”(Le Coma D6pass6)的概念,同时报道了存在这种病理状态的23个病例,并开始使用 “脑死亡”一词。他们的报告提示:凡是被诊断为“昏迷过度”的病人,苏醒 可能性几乎为零。医学界接受并认可了该提法。这种认识开始了。此后, 关于这种“昏迷过度”的研究重点是如何确定脑死亡的诊断标准和排除 “脑死亡样状态”,同时提出在确诊脑死亡之前,必须排除深低温和药物过 量的影响。从1966年开始法国即确定了“脑死亡”为死亡标志。此后 1968年第22届世界医学大会上,美国哈佛医学院脑死亡定义审查特别委 员会指出“脑死亡是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丧失的不可逆转的状态”。 第八届国际脑波、临床神经生理学会(1973)指出“脑死亡是包括小脑、脑 干、直至第一颈髓的全脑功能不可逆转的丧失”。1980年中国学者李德祥 提出脑死亡应是全脑死亡,从而克服了大脑死(不可逆昏迷)、脑干死等脑 的部分死亡等同于脑死亡的缺陷,这一观点已获中国学者共识。目前脑死 亡的概念一般均已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作为死亡的标准l】J。这种全脑 死亡的概念虽然已被广泛接受,但部分学者仍然以脑干死亡确定为脑死 亡,北欧各国把脑死亡作为经常所见到的脑循环终止所引起的特异病态的 同义词,把脑死亡亦称作全脑梗死。 I.I 传统的死亡概念。死亡分为暴力性和非暴力性死亡两种,暴力 性死亡又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死亡,生理性死亡较为少见,而病理性死亡 在临床上占绝大多数 长期以来一直把心跳和呼吸的停止作为死亡的标 准。按传统的概念死亡是一个过程,其又可分为频死期、临床死亡期及生 物学死亡期三个过程。传统的死亡判断三征侯是心跳停止,呼吸停止,瞳 孔散大、固定及对光反射消失。有人据这一传统概念按心跳、呼吸停止的 先后顺序不同,分别称为心脏死或呼吸死,但心跳、呼吸停止的人并不意味 着必将死去。近年来随着复苏技术和支持疗法的改进,对一些失去大脑和 脑干的人,采用呼吸机、心脏起搏器等,心肺功能可以得到维持,但这些人 要完全复苏已不可能,死亡仍不可避免。 1.2与脑死亡相鉴别的几个概念。我们必须注意脑死亡这个术语常 被滥用或混淆,如大脑死亡、皮层死亡、不可逆昏迷、植物状态等。大脑死 亡是指大脑半球的死亡,虽然大脑半球对维持人类思维和行为的高级活动 有主导作用,但它却不像脑千那样具有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功能。皮层死 亡比大脑死亡的含义更狭窄,仅意味着大脑皮层的死亡。不可逆昏迷是指 不可康复的昏睡状态,但它仍能维持呼吸、循环等基本生命功能。植物状 态与脑死亡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植物状态包括:①自己不能移动;②自 己不能进食;③大小便失禁;④眼视物不能识别;⑤对指令不能思维;⑥发 音无语言意义,具有以上表现,经各种治疗无效。疗程超过三个月以上者, 称为植物状态 J。 2.诊断标准 脑死亡的判断不能单纯依据某一症状或体征,也不能像传统上判断死 亡的三个标准。必须综合观测才能做出判断。通常包括以下项目:①持续 深昏迷、对外界刺激完全无反应;②无自主呼吸,需要呼吸机维持;③无自 主运动,肌肉无张力;④脑干反射消失,包括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 失,动跟反射、角膜及咽喉反射、睫反射等均消失。另外体温调节紊乱亦有 参考价值;⑤脑电波呈平直线或等电位图,又称大脑电沉默,或脑电图波幅 不超过2mV、24小时(中国标准是l2小时,美国标准是24—72小时)后复 试仍无反应;⑥结合心搏停止前情况进行分析,并排除抑制脑功能的可能 因素,如低温(<32.2℃)、严重代谢和内分泌紊乱(如肝性脑病、尿毒症脑 病、非酮性高血糖脑病)、肌肉松弛药、中枢神经抑制药和其他药物的作用 等。一般①一一⑤连续出现24小时以上而毫无变化即可判断为脑死亡, 还有学者建议若条件许可应进行如下检查:①阿托品试验:静脉注射阿托 品2毫克(1—5rag),同时观察心电图。阳性者较原心率平均增加20— 40%,脑死亡者为阴性;②变温试验:用冰水注入外耳道,观察有无眼球震 颤,脑死亡者为阴性;③头颅超声示脑搏动消失,或用多普勒超声探头观 察,颈总动脉血流全部流向颈外静脉;④头颅扇形扫描,大脑前、中动脉搏 动消失;⑤四条脑血管造影或同位素闪烁扫描均无血管显影或造影剂仅充 盈在脑底血管;⑥其他:如脑cT、颈动静脉氧差测定、脑脊液乳酸测定等方 法。所有的办法中只要能证明脑循环停止是最可靠的指征。 3.及时判断脑死亡的意义 脑死亡一旦确立,就意味着在法律上已经具备死亡的合法依据,可避 免不必要的麻烦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如下: 3.1 脑死亡是判定是界定复苏抢救的界线,一旦确立即可停止复苏 抢救,反之应坚持复苏。 3.2减轻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及人力、物力消耗,避免不必要的无 效的“抢救”。 3.3死体材料的利用。脑死亡在一定时间内仍通过人工措施维持除 脑以外躯体器官的暂时成活,为器官移植和器官灌流及细胞、组织的培养 提供了最新鲜的材料,这一点也是实现人道主义和弄清脑死亡的最大现实 意义所在。 3.4使用医疗措施维持死者的“活”躯体,会给患者及其家属造成一 种不切实际的虚假希望,会增加和延长他们心灵及肉体的痛苦,同时会使 学术探讨 医学信息 ^仰ICAL INFORMATIO1N No.5 20l0 ・1263・
医护人员的同情心、责任心变得冷漠和丧失。 总之,脑死亡是一个现代临床和医学教学教育者必须明确的概念。弄 清脑死亡已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它已延伸到了社会,触及到了法律。 希望今天所述对诸位再次明确此类问题有些帮助
参考文献 [1]徐长庆,主编.病理生理学.第一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 社。2004.6. [2] 王迪浔,主编.病理生理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8.
试论中文药学科技期刊的“马太效应" 张静 , 黄文龙 1.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江苏南京210oo9:2.中国药科大学《中国天然药物>编辑部,江苏南京2100o9 【摘要】‘‘马太效应”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本文以中国药学会主办期刊为例,分析了科技期刊办刊中的“马太效应”所带来的双重影响。以实证 分析为基础,并进行了理论辨析,梳理了“马太效应”在科技期刊领域的形成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实现中国科技期刊办刊水平整体性的跨越式 发展,推进中国科技期刊走向世界。 【关键词】马太效应;药学期刊;办刊理论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5.259文章编号:1006—1959(2OLO)一05—1263—02
1.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 愈少的一种现象。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在<圣 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这么说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日q 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 伯特・莫顿(Robert K.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 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 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 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l J,’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 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 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 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社会心理学上也经常借用这一名词,美国社会学 家哈里德・朱克曼在研究了1901至1972年美国培养出来的71名诺贝尔 奖获得者的家庭出身后,提出了科学上的优势积累理论_2j。马太效应,提 出了强者越强,弱者愈弱,一个人如果获得了成功,什么好事都会找到他 头上。 2.中国药学会主办期刊“马太效应”的实证分析 在科技期刊办刊过程中,是否也存在着这种优势积累效应呢?本部分 内容以中国药学会主办期刊为例,对中国药学科技期刊的“马太效应”进 行了实证分析。 多指标综合评价是科技期刊评价体系的一个基本趋势,中国药学会主 办期刊2009年的主要评价指标数值。1.中国天然药物:影响因子1.152, 五年影响因子1.289,即年指标0.147,基金论文比0.745,海外论文比0. 049,被引率0.58,总被引频次629;2.中国中药杂志:影响因子1.072,五年 影响因子1.28,即年指标0.081,基金论文比0.66,海外论文比0.018,被引 率0.57,总被引频次7920;3.药学学报:影响因子1.017,五年影响因子1. 122,即年指标0.134,基金论文比0.673,海外论文比0.032,被引率0.54, 总被引频次3874;4.中国药学杂志:影响因子0.855,五年影响因子0.987, 即年指标0.078,基金论文比0.495,海外论文比0.0lI,被引率0.5,总被引 频次5087;中草药,中国药物化学杂志,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中国海洋药 物,中国药学(英文版),药物流行病学杂志,中国临床药学杂志,中国现代 应用药学杂志,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新药杂志等杂志其影响因子都在 0.522—0.772之间,总被引频次在2995—8445之间。 中文核心期刊收录、国际数据库收录、近年获奖情况及2009年中国科 协精品科技期刊中的杂志:中国药学杂志,药学学报,中国中药杂志,中草 药,药物评价研究,现代药物与临床,药物分析杂志,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 国临床药理学杂志,中国海洋药物,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中国现代应用药 学杂志,中国药物化学杂志,中国薪药杂志,中国药学(英文版),药物流行 病学杂志,药物生物技术,中国天然药物等。 在上述药学期刊中,办刊历史最悠久的三种期刊分别为<药学学报)、 <中国药学杂志)、<中国中药杂志),其办刊历史都达50余年。<药学学 报)的2009影响因子、五年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被引率分列19种药学会 期刊的第4,2,2,3位,<中国中药杂志>的2009影响因子、五年影响因子、 即年指标、被引率、总被引频次分列l9种药学会期刊的第2,2,3,2,2位, 这两个期刊是中国药学会主办期刊获得“2009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B 类资助项目资助的期刊,它们不仅办刊历史悠久,办刊实力雄厚,且人选多 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多次获奖,多次获得科协精品科技期刊项目 资助,被多家国际权威数据库收录。期刊的发展进入了稳定的良性循环阶 段,成为中国药学科技期刊的龙头老大,在药学科技期刊界和中国药学科 研领域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而另一方面,办刊时间最短的<中国天然药物),2009影响因子、五年 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被引率几项指标都居药学会期刊的第1位,成功入选 2008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也成为“2009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 的非资助类项目,国际数据库收录与期刊获奖情况也名列前茅。<中国天 然药物>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克服了办刊瓶颈,将“马太效应”的积极影响带 到了办刊实践中,成为药学会主办的最具成长性、发展前景良好的年轻 期刊。 综合分析,发现中国药学会主办的药学科技期刊的综合状况已经形成 了明显的马太效应。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科学研究迅猛发 展,科技期刊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数量上的不断增长。学科范围相近的 多种期刊之间的竞争在所难免,竞争力强、影响力高、综合实力强、办刊历 史悠久、办刊背景与实力雄厚的期刊明显在影响因子、五年影响因子、即年 指标、被引率、总被引频次、获奖情况、受资助情况、被权威数据库收录等方 面占有优势,谁先获得优势,谁就有可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3.科技期刊“马太效应”的理论辨析 3.1科技期刊稿源及作者的经济学特征。所有的经济疑问与问题都 产生于稀缺性。在同一科学研究领域稿件作为一种资源,具备明显的稀缺 性特征;本领域研究人员,也就是作者源也具备稀缺性特征。稿源是凝结 知识和信息资源的形式,在知识经济时代,其性质遵循边际效益递增法则。 因为知识和信息资源的积累具有正反馈的特性,所以稿源的垄断形式能产 生出更多的价值。同样道理,对本领域优秀作者源的垄断形式也能产生出 更多的价值。对稿源和作者的竞争形成了科技期刊竞争的主要方面,优秀 期刊能得到更多的优秀作者和稿件,反之亦然。 3.2各个刊物的办刊能力、环境、条件存在客观的差异性。每个刊物 的办刊能力,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在客观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办刊条件 上又存在主办单位重视程度的差异,办刊地点也存在科学研究水平的地域 差异,这些客观条件都影响了科技期刊的发展。在这些基础条件上占优势 的期刊很容易受到“马太效应”的积极影响,反之亦然。 3.3造成科技期刊“马太效应”的物质条件。在如今的大科学时代环 境下,科技期刊的办刊成本日益提高。高水平办刊人才的需求、办公设备 的改进、印刷成本的上升、发行渠道的拓展等诸多方面都对办刊资金提出 了高于以前若干倍的需求。办刊基础及实力雄厚的期刊不仅能得到优良 的声誉和口碑,还能得到大量的资金资助,相反劣势期刊的物质条件就差 了很多,财富和资源集中在少数优秀期刊上,这就极大地强化了“马太效 应”。 3.4中国现行科技期刊、学术评价体系。中国现行科技期刊评价体 系、学术评价体系带来的影响,使得权威期刊的机会更多。一方面,期刊评 价体系的计算数值使得未受广泛认可的药学期刊由于较低的学术评价指 标值,失去很多被资助、获得奖励的机会,这又进一步影响了期刊的发展和 进步。另一方面,科研领域的学术评价标准又要求成果发表在影响因子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