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文学审美意识

儿童文学审美意识

儿童文学审美意识
儿童文学审美意识

一、安徒生童话的双重审美意识

安徒生在创作时就开始关注“双重审美意识”,他曾经说:“我用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但是同时我也没有忘记成年人。当我为孩子们写一篇故事的时候,我永远记住他们的父亲和母亲也会在旁边听,因此,我也得给他们,写点东西,让他们想想。”[6]以下将把安徒生定位在游走于成人和儿童两个世界的大师,来对其的作品进行分析,探讨安徒生作品中的“双重审美意识”。

1.安徒生童话的儿童审美意识

安徒生花费毕生心血所营造的快乐、纯净、自由、奇幻的童话天地,正是很好的契合了儿童的审美意识:在形象中显质朴、在幽默中显欢愉、在对立中显稚拙、在离奇中显变幻。

儿童,特别是学龄前期的儿童(2-7岁),他们的思维处于“表象思维”阶段,“各种感知运动的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的图式;特别是由于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促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9]安徒生童话中具体形象的语言正是契合了儿童这种表象思维,同时安徒生并没有忘记“只有当儿童知道怎样解释或‘阅读’物体,他们才能够察觉和欣赏包含在这些事物体内的各种审美特征”, [10]他没用大量形容词的堆积来体现形象具体,而是选择了质朴的语言,让故事简单明了,在质朴的语言中凸显形象。在安徒生的《海的女儿》中对小人鱼所居住的奇幻海底是这样描写的“在海的远处,水是那样的蓝,像最美丽的矢车菊的花瓣,同时又是那么清,像最明亮的玻璃。然而它是很深很深,深得任何锚链都达不到底。要想从海底一直到达水面,必须有许多许多教堂尖塔,一个一个连起来才成。”[11]这样的描写立刻把海底美丽深邃的视觉画面呈现在孩子面前。孩子的认知是有限的、直观的,安徒生用“最美丽的矢车菊的花瓣”、“最明亮的玻璃”、“教堂尖塔”这些最常见的事物来形象的体现海的蓝、清、深,让孩子不是从华丽深奥的语言中自己想象海底场景,而是联系最直观最生活的东西来让孩子感受海的蓝、清、深。安徒生童话语言的具体形象、质朴不仅体现在这些举不胜举的场景事物的描写、简短的句式上,还体现在对声音口语化的模拟上。孩子天性好动,呆呆坐着听故事会让他们兴趣减弱,安徒生的童话更是照顾到了他们的听觉,用口语化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吸引他们。在《打火匣》开头:“公路上有一个兵在开步走——一、二!一、二!”[12]这样口语化的

口令,提起孩子的兴趣的同时也让老士兵的军人形象跃然眼前。在《丑小鸭》中更是用了“嘎!嘎!”“噼!噼!”“啯!啯!”这些象声词来描写鸭妈妈和小鸭们的叫声,使孩子们兴趣盎然地用耳朵来体会小鸭和鸭妈妈的情绪变化,生动自然形象。

“儿童能感知到事物的审美特征时所表现出的愉悦的美感体验,是判断儿童审美心理的发生,即审美感兴出现的三个标准之一”[13]这就是说儿童审美是必须伴随着他们的愉悦的审美感受。安徒生童话如所有的儿童文学一样,让童话洋溢着浓郁的欢愉之美。但安徒生童话特别的地方在于他不仅用滑稽可笑来表现欢愉,而且在充满人类智慧、轻松又含蓄的幽默里显示欢愉。《皇帝的新装》中自以为穿了最美衣服赤膊游行的皇帝,两个装腔作势做衣服的骗子,以及为了证明自己聪明而附和别人的大臣和市民,他们的种种可笑、滑稽、荒唐的行径无不给孩子带来了欢乐。在文中最后安徒生借助孩子之口说出了事实的真相,这是文中是最智慧的点睛之笔,他没有宣讲任何的大道理或是发泄自己对社会的种种批判,而是用这含蓄的幽默给了这荒唐的故事一个结局,其中隽永的智慧之光,让人对于孩子的纯真所映衬下成人世界的虚伪有了深刻的思考的同时也会为这样的结尾会心一笑。

孩子的成长过程是心理、生理、认知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他们心理、生理、认知都不成熟的状态下,他们显得幼稚、单纯,也可以说孩子保持了人类最稚嫩、单纯、美好的状态。在许多情况下孩子稚气未脱的行为都是他们稚拙、纯真的美好表现,当然儿童文学作家不会放过这样的美好事物,他们总能把孩子的稚拙美写入作品中。安徒生就是这样的儿童文学作家,他塑造了许多这样稚拙的形象,但安徒生在塑造形象时并不只单对稚拙进行描写,更是对主人公身上显示出的成人的、与稚拙相对立的一面进行了描写,从而达到了在对立中更显示稚拙的效果,使人物更丰满、贴近生活。在《小意达的花儿》的结尾处小意达和她的表兄“严肃隆重”地为花儿举行了葬礼。葬礼本是严肃的成人话题,在这里孩子们不仅了解它,还严格遵守了各种程序和规则。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葬礼”别具一格:用纸盒作棺材、用吻来与花儿告别、射石弓作为敬礼,当孩子用这样的方式来举行属于成人的仪式时,孩子们行为的稚拙、纯真、美好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男孩捡走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一只大鞋,说是等将来

有了孩子的时候,就把它当摇篮使用。在这里这个孩子并没有表现“拾金不昧”、“路不拾遗”的良好品质,丝毫没有考虑到鞋子是别人的,别人可能更需要,他的表现则是立刻占为己有的自私行为。但再看他要把鞋子当摇篮的想法,一个乳臭未干的小男孩却想到了以后会有小孩的事,还把“大鞋”和“摇篮”这两个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这里不得不让人为孩子的稚拙行为忍俊不禁,更是为故事的整个基调增加一抹明快的色彩。

安徒生童话中美人鱼、丑小鸭、玫瑰花精、玩偶等奇幻主角的充满幻想、奇异生动的经历便是离奇中显示变幻美的极大体现。在《小意达的花儿》中作者把花儿的枯萎与“参加了一夜的舞会”联系在一起,把花落归于花儿参加了一夜的舞会太累了的缘故,这样离奇的解释是完全符合不能理解自然规律的孩子纯真美好的非逻辑想象的。在故事中又为儿童描绘了花儿舞会的快乐热闹的场景:奇特的舞伴、隆重的场面、煞有其事的语言、滑稽的音乐,这些都是为了满足孩子爱热闹、爱新鲜、爱探奇的心理的奇幻之美。安徒生就是这样以意想不到的主角,以他们的视角,把孩子带入未曾接触过的新奇的海底世界、动物世界、玩偶世界……,更是带着孩子天马行空的各地旅行。在这不受现实限制的梦想和想像的世界里,儿童在童话欣赏中能在假想的情境里自由地幻想着自己向往的各种活动,不受真实生活中许多条件的限制,从而使其主观愿望与实际行动统一起来。安徒生童话真正做到在离奇中显示变幻,通过变幻之美与儿童精神世界相吻合,来满足儿童深层的精神需要。

2.安徒生童话的成人审美意识

儿童的世界总是单纯美好,他们所面对的是大人为其营造的小天地,再加上他们不成熟的心理、生理使儿童的审美呈现单一、稚嫩。成人则不同,他们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经历了成长、生活、工作的种种后,他们生理、心理都达到了成熟,所以成人的审美是深刻、成熟、复杂的。安徒生在他纯真的童话世界背后蕴藏了他对社会和生活的洞悉、对理想追求的信念、对人性的剖析等等深刻、复杂、富含哲思的成人审美意识。

安徒生的童话世界奇幻精彩、天马行空,但他并不是凭空想象,任由思绪飞扬,他的整个童话世界的构建还是脱胎于他对社会和生活的洞悉。在安徒生看来,童话世界就是通过文学多棱镜折射出的实际生活,在他的童话世界里并不是永远

那么的美好、和平,现实社会的黑暗、残酷也在其中展现。我们从《卖火柴的小姑娘》中能有同感,其中的小姑娘这一角色有别于以往的童话角色,她贫穷、孤苦,在寒冷的新年前夕还要在街上卖火柴,更不同的是她从始至终没有得到任何好心人或是神奇力量的帮助来改变境遇,而是只能在幻想幸福生活的凄惨现状中冻死街头。卖火柴的小姑娘是当时安徒生所生活的阶级社会中劳苦大众的一个小小身影,这个故事赤裸裸地揭示了现实的残酷以及在阶级社会中底层劳动人民的凄惨命运。安徒生在童话作品中反映社会现状的同时也从平凡生活入手,加入了自己对生活的一些哲思:在《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中的老头子把马换成牛,又把牛换成羊,又把羊换成鹅,接着把鹅换成鸡,最后把鸡换成了一堆烂苹果。而他这样越来越坏的交易最后却得到了老太婆一个响亮的吻。在故事的最后有一句忠告:“如果一个太太相信自己的丈夫是世上最聪明的人和承认他所做的事总是对的,她一定会得到好处。”[18]这里的好处并不是故事里赢得的金子,而是相爱的幸福本身,幸福就在老太婆那颗对自己的老爱人深刻信任和爱的心里。安徒生在这个清新的故事里阐述了生活的真谛:痛苦的苦味来源于心灵,要用单纯的快乐反省自己的不快乐,只有播种爱的人才能收获幸福。

《野天鹅》中的艾丽莎为了拯救哥哥去教堂寻找有刺的荨麻,表现得坚忍不拔、勇往直前:被命运抛弃的艾丽莎经受饥饿、孤独以及被迫害的恐惧,仍勇敢地承担责任;在华美的皇后生活和恶毒的大主教的重伤下,她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默默忍受痛楚;即使是在她受误解而要被烧死,去往刑场的囚车上,她仍旧坚定,继续编织。安徒生更是在童话中宣扬了这种博爱,让童话出现了少有的“永恒”精神的高度。小美人鱼为了所爱的王子,离开了温暖的家,爱她的亲人,用甜美嗓音换来了人类的双腿,忍受着每走一步都如走在刀尖上的痛苦,千辛万苦地守候在王子身边,忍受着不能言语不能说出事实真相的痛苦,这里潜藏于小人鱼生命内核里的渴望所产生的惊人的力量让人深深佩服。在故事的结尾这种力量的强烈追求更是有了升华和转化:小人鱼为了王子的幸福放弃了能回到海里的唯一机会,在太阳升起时变成了海上的泡沫。这样的结尾把小人鱼对王子的爱提升到了更高的境界——真正的爱不是占有,而是付出。在最后因为小人鱼“全心全意为那个目标奋斗,忍受过痛苦,坚持下去了” [21],她才能够超升精灵的世界,这种灵魂的永恒更是表现为向着崇高的精神世界的登攀、奋斗。

安徒生凭借自己细腻正直的心灵,哲思的眼睛,透过种种表象对人性进行了剖析。例如《皇帝的新装》安徒生以荒诞不经的笔调向我们讲述了一个被虚伪的尘土所蒙蔽的成人世界,里面有着人性的恶:虚荣、愚昧、怯懦。皇帝把爱美的天性走到了极致,朝中事物从不关心,没有兴趣爱好,只是要每小时换一套衣服,这样的爱美天性便成了虚荣、愚昧。皇帝的蒙蔽正像大多数沉溺于自己的偏好不能自拔的人们一样,在自己迷恋的事物里不辨东西。官员、老部长、市民他们之所以会参与闹剧,是人性中的怯懦和虚荣在作怪,不敢承认自己因愚蠢而看不见衣服。故事里的两个骗子无疑是狡狤的,他们窥见了人性的弱点。在故事的结尾,孩子坦白、直接地揭露了事实的真相,这里展示的正是未涉人世的、保持着生命本真状态的、纯洁而天真的人性。人性中固然有许多弱点,但安徒生在作品中更多的是歌颂人性的光辉:小人鱼对王子的爱、艾丽莎对哥哥的爱、《一个母亲的故事》中母亲对孩子的爱……都让他们闪耀着人性善良、博爱的光芒。人性是复杂的,所有的平常人不可能背负这样的大爱大恶的光芒,安徒生也看到了这点,在作品中用人物的平凡多面性来展示人性。在《看门人的儿子》中将军虚荣、爱吹牛、粗暴,固执地认为出身是优秀的唯一标准,但最终女儿嫁给看门人的儿子后,他和外孙们玩的时候“可爱的孩子在房间和堂屋里骑着木马乱跑。将军也在他们后面骑着木马,‘作为这些小枢密顾问的马夫’” [23],在人性弱点的背后,将军还是带着慈爱的一面。《海的女儿》中的祖母也是如此,她对小人鱼们是慈爱、温暖的,但她也是虚荣的:“她是个聪明的女人,但对自己高贵的出身总感到不可一世,因此她的尾巴上总是戴着一打牡蛎——其余的显贵只能戴半打”[24]。小小的虚荣让祖母的形象更为真实,更衬托了她慈爱的形象。

浅谈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浅谈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儿童文学是一种有机的审美性的结构,所以它是很注重审美性的。总的来说,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纯真。也就是说相信和认可生命中美好善良这一点,对世界上的人和物都抱有一 种乐观积极的态度。 2.稚拙。我理解为是一种天真无邪的童趣,也就是说总是抱着很简单的思想看待事 物,不会把事情想得那么的复杂,时常给人一种活泼可爱的感觉。 3.欢愉。顾名思义就是让人觉得开心快乐,给人一种发自内心的轻松的愉悦感。 4.变幻。个人理解为是一种不合乎常理的变化,如魔法,变身,飞天等等。但是这 种变幻却让人接受和向往。 5.质朴。我觉得在儿童文学中可以表现在内容和语言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它所描写 的事情是我们日常生活常见的,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场面,还有,就是它所用的语 言并不十分华丽,就是一些简单文字的组合,总的来说就是平时,朴素的语言。 下面,我就以儿童文学的代表作《小红帽》为例,浅谈一下它所表现出来的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1.质朴:我们都知道小红帽的故事很简单,就是讲述小红帽在给外婆送糕点的 路上被大灰狼欺骗了,最后在猎人的帮助摆脱了大灰狼的故事。就从这个故 事描写的内容来看,就体现出了儿童文学质朴的文学特质。因为在我们日常 的生活中,小朋友在回家或者去玩的路上遇到动物的事情是很正常的,所以 觉得故事很朴素。另外,故事的语言都很平实,就是用一些简单的陈述句来 组成一个故事,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去思考每个词所表达的意思,只要一看就 会明白它在讲什么。 2.纯真:小红帽在去奶奶家的路上遇到大灰狼,大灰狼跟她说话,小红帽她一 点也不觉得害怕,还礼貌地跟大灰狼回答了大灰狼所有的问题。在途中,大 灰狼故意延长时间叫小红帽欣赏路边的花朵,不要一直顾着往前走。小红帽 她看到森林的花真的很美,于是就走到了森林的深处去摘花了,她根本没想 到大灰狼会去吃掉她奶奶,她心里还想着摘一朵花送给奶奶让奶奶高兴高 兴。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红帽她很纯真,相信大灰狼也是善良的人。 3.稚拙:当大灰狼把小红帽的奶奶吃进肚子里去,并且大灰狼假冒为小红帽的 奶奶时,小红帽她到了奶奶家,看到奶奶躺在床上,她没有害怕,还问:“哎 呀,奶奶,怎么你的耳朵这么大?怎么你的耳朵那么大?你的嘴巴大得吓人 啊?”这些话,我们现在看会觉得她很幼稚,人的耳朵,嘴巴,眼睛和狼的 一点都不像,况且小红帽她经常见奶奶,她是会记得奶奶的样子的。但是她 还是把大灰狼当成奶奶来谈话,所以我觉得这里表现出了稚拙的美学特质。 4.欢愉:在《小红帽》里,我觉得让人欢愉的场面有三个。第一,就是小红帽 在森林里摘花的场面,会让我想到森林里遍地开满各种野花,小鸟在叽叽喳 喳唱歌的情景,会让人觉得心旷神怡;第二,就是大灰狼把奶奶和小红帽吃 进肚子里的时候,我会很担忧小红。,但是后来猎人的出现以及他把小红帽 和奶奶就出来并且把大灰狼的皮剥掉时,读者们都会感受到一种愉悦,因为 小红帽脱离了险境;第三,就是又有一只大灰狼想吃掉小红帽的时候,小红 帽的奶奶叫小红帽在水槽里灌满香肠味的水,最后大灰狼因为闻到香味就从

基于儿童文学特征的审美教育

摘要 毕加索说,每一个儿童都是艺术家。审美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儿童文学的本质是供儿童审美的文学,文学文本只有通过审美化教学,才能顺应文学的审美本性和儿童的审美天性。因此,应以审美的视角教学和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把审美视角作为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基点,儿童在大量接触感性的语文材料、参加感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语文,才能达成儿童精神成长与语言发展的双重目标。 关键词:儿童文学审美教育文学特征

目录 总论 (4) 一、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 (5) (一)仁爱的“人性美” (5) (二)荒诞的“趣味美” (6) (三)想象的“自由美” (6) 二、基于儿童文学审美特征的审美培养 (7) (一)以人性美培养学生“爱”的审美情感 (7) (二)以趣味美培养学生“快乐”的审美情趣 (9) (三)以自由美培养学生“想象”的审美能力 (10) 参考文献 (12)

基于儿童文学特征的审美教育 总论 现行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中80%以上的课文属于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儿童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品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是现代社会为满足儿童的独特精神需求和成长需要而为儿童创作和提供的特殊文学品种。“儿童文学”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儿童文学”仅指幼儿文学和儿童文学,广义的儿童文学则包括幼儿文学、儿童文学和少年文学。儿童文学作品阅读在培育学生的品性、涵养孩子的情趣、丰富孩子的情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孩子在求真、向善、尚美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文学守护着儿童的精神成长, 这是儿童文学作品最重要的价值, 也是儿童文学作品教学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儿童文学以儿童为本位,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理,表达儿童的情感和愿望,关注儿童心灵世界,具有儿童乐于体验,能够接受的审美情趣。同一般文学一样,儿童文学活动(儿童文学创作一儿童文学作品一儿童文学欣赏)主要是一种审美的精神活动,所以审美是儿童文学的本质。审美教育就是(施教者)按照一定时代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选择和利用适当的审美媒介,引发(受教者)审美经验(感受、体验乃至操作),以培养、陶冶审美能力和审美境界的活动或过程。” 审美教育作为基础,不能取代,就在于它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并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等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主要有: 1、充满稚气的童真美。 童趣是表现童真的最佳形式。童趣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既表现在形象的刻画上,又贯穿在作品的情节中,还融注于语言的运用上。 2、形象刻画的单纯美。 以单纯的文学形象,积极乐观的主题引导儿童正确地认识人生、社会和世界,以帮助儿童树立自信乐观的人生信念。这就铸成了儿童文学形象刻画单纯美的艺术品格。 3、情节推动的动态美。 儿童文学作品的情节要与儿童活泼好动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相吻合,儿童文学情节的动态美,往往呈现出一种单纯的、活泼的、连续的动态推进形式,且情节推进的速度较快。 4、画面展示的明朗美。 鲜亮明朗,富于色彩,是儿童文学的又一美学特征。儿童文学画面的明朗美,主要依赖于作者在运用语言时,对词汇色彩的把握。儿童文学作家通过对作品中不同角色颜色的描摹和因时空变化对场景所引起的明暗效果的描述,把词汇的潜在功能发挥到最大限度,向小读者奉献色彩亮丽、动静分明、声色和谐的艺术图景。 5、驰骋想象的奇异美。 想象是儿童的天赋和本能。想象的奇异美在儿童文学的艺术表现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⑴就作品的内容而言,它可以引导孩子们在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过程中,使对立的双方造成强烈的反差。⑵就作品的形式而言,想象的奇异美可以促成儿童文学不同体裁独特的审美品格。诗歌、小说、童话、寓言……都因想象的介入而异彩纷呈。⑶就作品的魅力而言,想象的奇异美大大提升了儿童文学的艺术品位。由于想象的奇异美,使儿童文学具有了独特的荒诞性,这种荒诞性造成了儿童文学离奇的情节和无穷的趣味,使小孩乃至成人捧腹不已。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它们所产生的久远的艺术生命力,无时不在证明着其较高的艺术品位。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4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圣才出品】

第4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 答:(1)文学概念的两种含义 文学概念有广义的文化含义和狭义的审美含义两种含义。 ①文化含义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此种文学概念盛行于中国魏晋以前和西方18世纪之前,把文学当作一般文化形态,并无特殊的或专有的性质。 ②审美含义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此种文学概念大致完成于中国魏晋时期和西方16至18世纪,强调文学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化形态的特殊审美性质。 (2)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 ①在现代世界,通行的是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作品。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 ②尽管文学的通行含义已经固定,但也并不存在一个明确、清晰的界限,可以截然分辨文学与非文学。文学的含义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2.怎样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答:(1)文学是社会结构的—个组成部分 社会结构是由人类社会生活过程的各种要素或各个方面的总和构成的总体组织,包括两个基本层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与一定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由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影响和制约

的各种制度及情感、信念、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的总和,包含两个层面: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2)文学属于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有距离的,它往往要与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等中介的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而经济基础对于文学的作用也不是直接的,也要通过政治等中介环节才能发生支配性的作用。 (3)文学和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从理论和实践上讲,文学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经过能动创作的文学作品显然要高于生活。社会心理是文学反映生活的中介环节。 3.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答:对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理解: (1)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作意识形态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纠缠在一起。 (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中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3)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儿童文学作家作品简介

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的概念:(广义)18岁以下少年儿童为读者对象,专门为他们创造而且适应他们发展需要,具有丰富审美内涵的学科(包括幼儿文学3,4—6,7童年文学6,7—11,12少年文学11,12—17,18)。 儿童观与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核心问题是儿童观的问题。 关于儿童观和儿童文学的审美创造? 1,人生派:文学研究会 2,本位派:注重的是儿童心理,儿童情趣与儿童需要。 3,教育派:上海鲁冰,教育文学就是教育儿童的文学,不要过分强调教育而放弃儿童本我,茅盾“政治挂了帅,艺术脱了班,故事公式化,人物概念化,语言干巴巴。” 4,多元派:曹文轩 儿童读物包括儿童文学 儿童读物包括哪些内容: (一)儿童启蒙图书《中国儿童启蒙名著通览》;道德伦理;科学知识,科学普及读物;儿童卡通图 画读物;百科知识读物《中国通史,少年彩绘 版》;少年儿童文学读物。

童话起源 (一)周作人“舶来体”,日本小说家《骨董集》山东京传。 (二)本土产生,洪讯涛 朱自强(儿童评论家)1909年由孙毓修编译,商务《童话丛书》为标志,这是中国刊物出现童话一词 ............。 《搜神记》--《叶限姑娘》 周作人《童话略论》《童话研究》《古童话释义》。 童话定义:以幻想精神作为主要审美手段,夸张,拟人,非写实的,用来表达和满足人类愿望(儿童愿望)的作品。 1988年当代作家,《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青铜鸟》,迟子建《清水洗尘》《清新土豆》《额尔古纳河右岸》。 1,童话的本质特征:幻想 人物:常人化,拟人化,超人化 情节:荒诞环境:虚拟童话语言:幽默2,隐喻,游戏精神,纸质 (一)儿童审美心理 怀特(美)《夏洛的网》《屋顶上的小飞人》《玛丽-波平斯阿姨》与《音乐之声》。 (二)成人理性隐喻

论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_王泉根

[收稿日期] 2005-09-19 [作者简介] 王泉根(1949-),男,浙江省上虞市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论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 王泉根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 从儿童文学发现与发生的源头高度,提出“以善为美”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深入论证儿童文学审美创造形态的基本构成,以及儿童文学艺术真实的特殊性与实践个性,强调21世纪儿童文学坚守“以善为美”的美学品质的普世价值与当代意义。与成人文学的艺术真实 强调作家的主观认识和客观真实世界的一致性不同,儿童文学的艺术真实强调的是作家的主观认识与儿童世界的一致性,即作家所创造出来的具体人物的关系和行动是否与儿童的思维特征、心理图式相一致,追求一种儿童幻想世界的艺术真实。 [关键词] 儿童文学;美学;以善为美;艺术真实;审美创造 [中图分类号] I20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0209(2006)02-0044-11 一 什么是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或曰儿童文学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学价值与艺术规范的文学类型,它在美学意义上的基本特征到底是什么?这无疑是儿童文学研究非常核心的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实际上涉及到儿童文学之为儿童文学的本质问题,也就是从“真理”的角度逼近儿童文学的本质。由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我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不乏积极的探索者从不同方面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观点。从已有的文献考察,论者一般都将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与这类文学的接受对象———少年儿童的精神特征相联系,提出纯真、稚拙、欢愉、质朴或儿童情趣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 笔者认为,提出纯真、稚拙、儿童情趣等是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都有一定道理,都可以作为我们探讨儿童文学美学特征的思路,但这只是枝叶不是树木,还远远不够。儿童文学之所以能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门类,在人类文学艺术版图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自然应有其远比纯真、稚拙、儿童情趣更丰沛的艺术内涵,更为深刻和重要的美学原因。 探究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我以为需要从儿童文学发现与发生的“源头”高度加以把握,也就是人类在已经有了一般文学(成人文学)以后为什么还要创造出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到底承担着什么样的、不同于成人文学的特殊美学任务?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比较,它的特殊价值又是什么? 如所周知,在人类文学史上,儿童文学的发现与独立艺术形式的出现要远远晚于成人文学。人类社会早期是没有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严格区分的,人类群体童年时期的思维特征与生命个体童 年阶段的思维特征具有几乎一致的同构对应关系,万物有灵、非逻辑思维等是这种关系的最具体表现,因而原始社会人类的图腾崇拜、巫术、神话等,都同样地为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所理解。儿童的文学接受与成人的文学接受,在人类由野蛮进入文明以及漫长的农业文明岁月里具有一致性。成年人的神话、传说以及魔幻、幻想型等民间故事,如欧洲的女巫、菲灵(小精灵)类故事,中国的《白衣素女》、《吴洞》等等,也同样是儿童最适宜的文学接受形式。人类文学接受的这种一致性在由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的历史大转型时期才产生了严重的分裂。中世纪晚期以降,在西欧出现了一系列不断

儿童文学的美学蕴涵_1

---------------------------------------------------------------最新资料推荐------------------------------------------------------ 儿童文学的美学蕴涵 儿童文学的美学蕴涵周新凤,刘延福(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摘要: 儿童文学是文学的形态之一,它适应儿童的审美天性,契合儿童心理特点,能满足儿童的诗性智慧以及多层次的审美需要。 儿童文学作品中包含的童年情趣、成人视角的积淀以及特有的艺术韵律,表现出鲜明的审美特质和诗性智慧,有着丰富的美学蕴涵,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儿童文学;审美特质;诗性智慧;美学蕴涵中图分类号: I 28 文献标志码: A 二十世纪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了人类理想存在的一种方式,那就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 诗意的存在成为人们最本真、最理想的生存状态,或者可以这么说,你可以不是一个诗人,但不能不是一个诗意的栖居者。 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其优美的语言,向读者展示着具体生动的形象,表达着人们的喜怒哀乐,为读者提供了巨大的创造和想象空间。 正如孔子所说: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 对儿童而言,能为他们理解和接受的文学作品当属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是指那些与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及阅读能力相 1 / 14

适应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它包括有幼儿文学、童年文学(狭义的儿童文学)与少年文学三个层次,其中以小学阶段的儿童为读者对象而创[1]P26它包括儿童诗、童话、神话、儿童故事等。 作的童年文学是儿童文学的主体与核心。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适应了儿童纯真、稚朴、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审美天性,契合了儿童形象性、泛灵论的心理特点,满足了儿童的诗性智慧以及多层次的审美需要。 因而,它受到了儿童的喜爱与欢迎,成为孩子们不可缺少的亲密伙伴。 儿童文学在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发展审美能力、完善人格构建、身心全面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郭沫若说: 人类社会根本改造的步骤之一应是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应从儿童感情教育、美德教育着手。 他认为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在于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在于人性之熏陶。 这就是说孩子一踏进社会,就能在儿童可阅读的文学作品里熏陶成长,这些作品就能像雨露一样滋润孩子的心田,丰富他们的心灵与情感,让孩子在启蒙教育之始就能感受着诗意的生活,受到真善美的启迪。 一、泛灵论儿童的审美意识与审美特点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思维是一种处于我向思维与社会思维之间的思

浅析儿童文学作品的美学特征

浅谈《银河铁道之夜》中的美学特征 本书作者宫泽贤治(1896-1933),生于日本东北地区岩手县花卷町(现为花卷市)富商家,却以家业为耻。曾担任过农业学校教师,任教四年即辞去公职,离家独居于花卷市郊外,过着普通农民生活,并致力于农村改革,亲自指导农民改良水稻栽培方法与改良土壤、肥料等。他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儿童文学创作,在日本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除《银河》之外,他还写下了诸如《风之又三郎》《渡过雪原》的童话作品和《不畏风雨》等日本国内知名诗作。 《银河铁道之夜》是宫泽贤治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通过充满神奇与浪漫色彩的银河火车之旅和同样充满辛酸孤苦的现实生活以及主人公乔班尼(ジョバンニ)内心世界的体验给千千万万读者带来了复杂而深刻的印象感悟。 本书中的主人公乔班尼,由于父亲出门在外许久未归(或传进了监狱),母亲又卧病在床,不得不以瘦小的肩膀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于是就在课余时间打几份零工补贴家用。除此之外,他还因为困窘和弱势经常遭受同班同学的欺辱戏弄,只有一个要好的朋友——康帕内拉。康帕内拉的父亲与乔班尼的父亲是好友,两人的儿子也十分相善,乔班尼经常去康帕内拉家里去,看与银河有关的图书,一起玩有六节车厢的玩具火车,他也因此做了那个“银河火车之旅”的梦。在梦中,他乘着“不论哪都能去的”星际列车,在途中与他的朋友康帕内拉一起见识了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人事物,修女、捕鸟人、基督教青年、一对男孩女孩、芒草、森林、沙滩等等,最终他们都在天堂站前下车了,只剩下了乔班尼一个人。梦醒之后,乔班尼又得知了康帕内拉刚刚为救人掉进河里死去的事实,整个故事就在乔班尼奔跑回家的路上戛然而止了。 关于宫泽儿童文学中的美学观点,已有诸多前人做过研究与探讨。在此,鄙人单就本书中出现的美学特征做一下简述。 一、幻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银河铁道之夜》中关于科学世界的美好想象是始终存在的,基于孩童的天真与想象力而展开的银河列车之梦即是幻想性的表现,借由这股童真与想象力而触发的梦境奇幻神秘而不可思议,令人浮想联翩。如书中第六节《银河站》所描述的乔班尼乘上列车时的景象: “突然,乔万尼听到不知何处传来的不可思议的声音:“银河站,银河站到了!”同时,他的眼前豁然明亮,就像是将亿万只荧光乌贼的光芒一齐化为化石,然后将之沉于天空之中;又仿佛是某人将宝石公司为了不让价格下跌而囤积起来的钻石,一下子给

儿童文学常识

儿童文学考点 1、儿童文学的概念: (1)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2)儿童文学是具有独特艺术和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3)儿童文学是适合于儿童接受并作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4)儿童文学对儿童具有审美、认识、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和价值综上所述,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2、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既儿童文学的基本审美特征或艺术品性。 主要表现在纯真、稚拙、欢愉、变幻、质朴这几个方面。 3、儿童文学在美学特质方面,如何与成人文学相区别: (1)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是指那些对于成人文学而言,在儿童文学中表现得更为普遍、更为集中、更为典型的艺术品性。(2)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某些具体审美要素的构成具有共同性。 4、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在小学教育中实施儿童文学的审美教育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直觉性原则、非功利性原则、情感性原则 5、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儿童文学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教材资源(2)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 6、儿童文学与小学生素质培养: (1)儿童文学有助于指导小学生的人格养成(2)儿童文学有助于推动小学生的思维发展(3)儿童文学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精神(4)儿童文学有助于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 第六章童话寓言 1、童话概念: 童话是文学中一种特殊艺术形态的题材。它是以奇异的幻想、极度的夸张、多彩的象征色调构成的一种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虚幻故事。童话是儿童文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文学样式。童话的一切虚幻都依附于生活的土壤。 2、童话的文学特征: (一)传统童话的文学特征:(1).固定的叙事程式(2).鲜明的主题(二)现代童话的文学特征:(1).日常生活进入幻想世界(2).个性化、多样化的趣味和风格(3).儿童与成人共享童年梦想 3、童话的主要表现手法:拟人、夸张、颠倒、象征。 4、童话的三种形象类型: (一)超人体童话形象(二)拟人体童话形象(三)常人体童话形象 5、寓言的概念: “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就是把深刻的哲理和教训寄托在简短、形象的故事里的一种文学样式。 6、寓言的特征: (一)寓意于言的教训性(二)连类比物的比喻性(三)犀利幽默的讥刺性(四)精练简洁的概括性 7、寓言与童话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寓言和童话都来自于民间,受到神话、传说的直接影响,同时又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相互渗透、借鉴与融合,所以二者从内容到形式存在不少相近之处。它们的故事情

儿童文学美学特质分析

儿童文学美学特质分析 提要:童书的美学品味根源于儿童文学的艺术特质,即无论从其外在独特的文学特征上,还 是其内在的精神品质上,童书通过图画与文字共同呈现了儿童文学的意境与意义。童书的内 容与主题皆源于儿童文学对于真善美的永恒追求:儿童文学是培育儿童人文精神的情感文学。首先,它是儿童的,即在故事内容、主题蕴含、语言表达、整体风格上等,都与儿童的精神 意蕴相融合,与孩子的童真心灵相契合,符合儿童的审美特点与阅读需要。其次,它归属于 文学,具有文学语言的艺术特质与文学意义的审美风格。童书相较成人所读书籍来说,总是 独具了某种美学品味,表现在文学表达的“浅语”形式、叙事线索的“虚实”变幻、儿童精神的“人文”关怀等。 关键词:童书;文学;美学 一、文学表达的“浅语”形式 童书蕴含的所有文学性要素、意义与风格,都需要最终通过语言来呈现和表达,由“图画语言”与“文字语言”共同营造和勾勒出各种不同的意境与情感,幼儿读者在阅读“图文”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体验到这种“美”的意境或者达到某种情感上的共鸣,也就实现了童书本身的美学意义。当然,儿童文学的语言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学的特质,常被称为“浅语”艺术。“浅”所指向 的是读者对象儿童的认知特点;“语”即语言形式,浅语艺术即指儿童文学用适合孩子接受的 方式传递关于“美”的讯息和意义。幼儿所能自主阅读的童书一般都是图文相辅的,是一个多 种媒介的结合:美好的故事、美妙的画面、美的主题,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其中至少包 含三类语言:文学语言、美术语言与教育语言。也就是说,童书的信息、美感与意义主要是 通过这三种语言融为一体地呈现、传递与表达的。例如绘本图画书《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 充满童趣,既能愉悦孩子身心,同时也激发孩子探究的欲望:一方面,通过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将每个动物的嗯嗯都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且与孩子生活经验中最熟悉的事物进行比喻联系,使得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可感知的形式显现出来,更容易被儿童感知和理解;另一方面, 突出语言的动作感,儿童的认知发生于动作,是由他自身与外部世界不断地相互作用而逐渐 形成的一种结构。动作感强烈的文学语言不仅能唤起儿童对认识对象的注意,而且可以增强 对认识对象的理解。 二、叙事线索的“虚实”变幻 童书里的世界,总给我们以美好的联想与感受,这份“美感”是独属于儿童文学的审美,既包 括感受语言风格上的“美”,也包括感受作品意境上的“美”,这是一个心灵体验与对话的过程。童书里的世界也大多是非写实的,或者说其艺术幻想大多都是超现实的,是创造性的想象。 正因如此,儿童文学离不开艺术幻想,没有艺术幻想也就没有儿童文学。当然,幻想与想象 不是凭空的,具有一定现实基础,这就必然形成虚拟的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与相互投射,从而 也就构筑出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正因为对现实的关照与折射,儿童文学的叙事过程总是 具有了现实与幻想的两条线索,且进行着各种巧妙的构思。这种叙事方式具有三种基本样式:其一,平行线——现实与幻想各成一个独立的世界,但两者又相互联系。如怀特《夏洛的网》,小女孩与小猪都是真实的生命交集,共同生活在这个多彩的世界,故事深刻融入了孩 子的泛灵思想与生命一体化心灵。其二,两线糅合——幻想人物在现实的生活中。如安徒生《海的女儿》,幻想出一个虚拟的不存在的人物形象,并将之揉入到现实生活中,充满幻想,带给孩子现实生活所无法赋予的奇异之美,同时也贴合孩子认识过程中本就天马行空的想象。其三,虚实线——以虚拟的幻想世界为主线,现实世界为虚线。如英国作家米尔恩的代表作《小熊维尼?菩》,完全虚拟了一个世界,但是所思、所想、所感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这种“虚实”变幻是儿童文学必要的美学品格,因为它是前两种文学特征实现的必要条件。现 实与幻想的交相辉映,蕴含着童书不同的意境之美和精神内蕴,呈现了极为不同的审美体验,体现出深刻的美学意境:“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融和变幻,总是以更适合的方式引导 着孩子们领略文学境界的美,无论是民间传统儿童文学亦或是文人现代儿童文学,都体现了 成人对儿童和儿童生活的热爱和期盼,蕴含了浓烈的人文关怀和现实观照。正因如此,我们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03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一节文学的含义 一、关于文学概念的辨析 文学历来有三种不同含义:广义文学、狭义文学、折中义文学. 所谓广义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主张此说者,如章太炎先生《国故论衡?文学论略》云:“文学者,以有文字者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所谓狭义文学专指今日所谓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因素的语言作品,如诗、小说和散文等.主张此说者,如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序》云:“文章者,盖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它包括诗、小说、戏剧及美文. 所谓折中义文学是那种介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的难以确切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主张此说者,如宋祁《新唐书?文艺传》序首称,“唐有天下三百年,文章无虑三变.”所谓三变,指王勃杨炯一变,张说苏廷一变,韩愈柳宗元一变.王杨所作是骈文,张苏秘作是制诰文,韩柳所作古文.它包括诗、小说、戏剧及传奇、书札、游记、史论等散文. 从历史演变看,广义文学概念盛行于中国魏晋以前和西方14世纪之前,把文学当作一般文化形态,并无特殊的专有的性质;狭义文学概念大致完成于中国魏晋时期和西方16至18世纪,强调文学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化形态的特殊审美性质;折义文学概念从惯例角度接纳的难以确切归类的文学现象,如新文体、边缘文体或实验文学.我们主张以狭义的和审美的文学观念为中心去吸纳广义的文学观念(文化的文学)和折中义和惯例的文学观念,从而建立明确的文学概念——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二、文学的文化含义 文学的文化形态是从广义的角度看文学的结果.也就是说,文学与政治、历史、哲学、伦理学、神学、修辞学(演讲术)等一样都是文化产品,并无特殊或专有的性质. 如宋人蒋捷(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在度宗咸淳十年,即时1274年中进士.)的词《虞美人?听雨》.这首词,作者把自己少年的浪漫生涯,中年的流离景况,以及宋亡之后,晚年悲苦凄凉的境遇与心情,刻划得逼真逼肖,入木三分.其文字容量之大,表现手法之高,令人叹服. 三、文学的审美含义 所谓审美就是主体在闲暇中对色、形、声等所引起的一种超功利纯情感的全身心的体味和审视的美的享受.审美对美的客体的一种超功利纯情感的全身心的体味和审视.人的审美活动,是人类的多样性活动中的一项特殊活动,一般理解为日常生活中的欣赏活动及艺术欣赏活动,是不同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生存活动、认识活动、宗教信仰活动及社会交往活动的一种精神享受活动.它是在闲暇中对色、形、声等所引起的美感的享受. 审美活动的特征是:超功利性、主体性与感性. 如宋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描写人生少年、壮年和晚年三个阶段的“听雨”体验. 四、文学的通行含义 1

儿童文学复习资料

儿童文学 第一章 一、法国卢梭出版了《爱弥儿》,是人们真正“发现”了儿童、社会儿童观的 转变已经彻底完成的一个标志。 二、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之间的关系P15 (1)儿童文学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2)儿童文学为小学语文提供了宝贵的教材资料 (3)阅读和教授儿童文学作品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三、儿童文学的概念 (一)与成人文学相比较 1.共性 (1)儿童文学是文学,文学的一般品质儿童文学应该具有。 (2)儿童文学创作是文学创作,一般文学创作的规律儿童文学也必须遵循。 (3)儿童文学创作和成人文学创作一样,也是主体和对象的心灵之约、精神对话,也是作家主观意识(审美理想、思想感情、道德评价) 和客观事物、描写对象的审美特征、审美品质的和谐统一、生命融 合。 2.个性 (1)必须适应儿童的年龄特点 (2)必须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3)必须适合儿童的审美接受心理 (二)周作人的儿童本位观 (三)现代儿童观 第一,要把儿童当人看; 第二,要把儿童当儿童看; 第三,要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 古代的儿童观之所以错误,就在于它不把儿童当人看,更不把儿童当儿 童看,不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 四、儿童文学美学特征(论述题) (一)趋善性(以善为美) (1)儿童文学“以善为美”的内涵正在于人(儿童)自身,在于指向人(儿童)的自身的完善,即通过艺术的形象化的审美愉悦来陶冶和优 化儿童的精神生命世界,形成人之为人的那些最基础、最根本的价 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夯实人性的基础,塑造未来民族 性格。 (2)要通过文学审美的途径来充分地、妥贴地保护和珍视儿童精神生命中的本性之美、本善之美,使童心努力地不为恶俗所异化;与此 同时,则要将这种儿童精神生命中的本性之美、本善之美艺术地导 向现实的人世,建构起一种具有艺术实践本性的儿童文学审美创造 形态。 (3)远离暴力;远离成人社会的恶俗游戏与刺激;远离成人社会的政治权力斗争;远离成年人的性与两性关系。 (二)游戏性(快乐性)

童庆炳著《文学理论教程》(第4版)【教材精讲】第4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圣才出品】

第4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视频讲解] 4.1复习笔记 一、文学的含义 (一)文学的文化含义 1.文学的文化含义 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2.文学广义的文化含义 在中国,文学最初是泛指文章和博学,这正体现了文学的广义的文化含义。在西方18世纪之前,文学也往往是在文化含义上使用的,即文学属于一般文化,没有被称为美的“艺术”。 (二)文学的审美含义 1.文学的审美含义

文学可以被视为一种审美形态,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2.文学的审美含义的脱颖而出,在中国大致是魏晋时期(3世纪至6世纪),在西方则是16世纪至18世纪。 (三)文学的通行含义 1.文学的审美含义在现在通行的因素 (1)人类活动的持续发展,促进了人类符号表意能力的发展与丰富,使得文学这类专门的审美表现领域得以从一般文化形态中独立出来。 (2)现代性在全球的扩展,推动了世界文化、学术、学科的分类机制的建立与健全,而在各种人类活动的合理化分工机制中,文学被划分到审美一表现领域,专门承担以符号形式表现审美体验的任务。 2.文学通行含义的确定 由于人类活动的长期发展和现代分类机制的合理化作用,文学的通行含义形成了: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 (四)文学与非文学 1.文学与非文学的关系 尽管现行用法已经确定,但事实上,文学的含义常常发生复杂的演变。正是在这种演变中,通常意义上的非文学有可能会变成文学。文学的含义总在演变中,需要历史地和具体地对待。 2.判断文学和非文学的标准 (1)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

文学的审美意识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概念、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可从三个方面看:第一,从目的看,文学并不直接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然而间接地或内在地又有某种功利性,即力求审美地掌握世界,并把审美无功利性当作实现现实功利目的的手段。第二,从方式看,文学的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又渗透着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精神过程,并要求人以活生生的审美态度去把握。但形象被置入文学时,必须依赖于作家分析时代、素材、主题及预测读者反应的理性力量。第三,从态度看,文学的形象世界直接凝聚着作家或读者的主体态度——审美情感,同时,也包含着他们的客观理具体地说,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缠绕在一起。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文学具有普遍的属性,也具有特殊的属性。文学的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交织在一起。 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有距离的,它往往要与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等中介的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而经济基础对于文学的作用也不是直接的,也要通过政治等中介环节才能发生支配性的作用。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作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于“审美意识形态论”具有三处代表性的阐发:文学“是一种具有审美特质的社会意识形态”此处“意识形态”被看做是“人类社会意识的外化形态”:“文学是人类意识活动的产物,即人类意识的外化、形态化,就这一点而言,它如同政治、哲学、科学、宗教、道德一样是一种意识形态”。这里的“审美特质”在客体上表现为:面对客观事物的自然属性和价值系统,文学所撷取和反映的“必须而且只能是客体的审美价值”“所谓审美意识形态,就必然是审美与意识形态复杂的组合形式”(注: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而这里的“意识形态”已与“人类意识的外在化形态”大相径庭:“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如哲学、伦理学、宗教、文学及其它艺术等。”此处也对审美作了正面阐释:“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非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学又是人类的一种审美活动。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与文学的审美特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就产生‘质变’,产生了作为文学的根本性质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作为文学属概念的意识形态又不是“话语活动”了,而回到了“人类意识的外化形态”上去了:“我们说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就是说社会生活本来是自然形态的东西,经过作家的艺术改造,变为观念形态的东西。”而审美也变成了人对事物的特殊精神活动过程:“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客体的美的关照、感悟、判断。”,武汉、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间接的,通过上层建筑中政治等中介环节与经

项目一 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

项目一儿童文学基本理论【教学目标】 1.明确儿童文学的概念。 2.掌握儿童文学的特点。 3.熟悉儿童学问的功能、作用。 4.了解中外儿童文学的发展概况。 【教学重点】 掌握儿童文学的概念及特点。 【教学难点】 1.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 2.儿童文学与幼儿文学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任务一儿童文学概说 【学习目标】 1.了解儿童文学的概念。 2.把握儿童文学的范围 3.清晰了解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 【教学重点】 1.识记儿童文学的概念 2.熟练掌握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 【教学难点】 把握儿童文学的范围,理解儿童读物与儿童温馨的关系 【教学方法】 提问法、归纳法、举例法、浏览阅读法 【教学手段】 白板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关上书,提问。 ①我们肯定不是第一次接触到幼儿文学或儿童文学这个术语,但是它们究竟是 指什么?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碰到过它们? 学生回答。(学生会涉及到童话、动画片等) ②选择性地回忆一些童话作品,如《灰姑娘》、《白雪公主》、《海的女儿》等。请学生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 提问:孩子们为什么喜欢这些作品?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这些作品情节生动,富有幻想色彩,语言浅显优美,符合孩子的理解水平和欣赏习惯。

③儿童文学就是童话吗?肯定不是。那么,究竟什么是儿童文学呢?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 提示:写给谁看的? 功用是什么? 既然是写给孩子们看的,要注意一些什么? 二、儿童文学的概念 1.儿童文学的定义: 儿童文学是指专为儿童创作和接受,为儿童所理解、所喜爱,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学作品。(指导学生当堂背诵概念) 2.从三方面理解这一概念: 1)儿童文学必须是“文学”。 注: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一样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来反映社会生活。 2)儿童文学必须是为儿童创造并被他们接受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它的阅读对象是有别于成人的,且它是儿童读物中最重要最具有审美价值与人文内涵的读物。 3)对儿童有多种功能和价值。 3.引导学生区分儿童读物与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是指专为儿童创作和接受,为儿童所理解、所喜爱,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学作品。 儿童读物:启蒙教育、励志成长、科普知识和人文历史等。 联系:儿童文学是儿童读物中最重要也是最具有审美价值与内涵的的读物。 图示如下:

少年儿童文学的价值功能及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少年儿童文学的价值功能及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花的梦》、《森林手记》、《快乐王子》三部作品谈谈你的认识? 少年文学具备文学上的价值功能,但作为一种有特殊性质规定的文学,其在价值功能方面也具有特殊性,是将这些文学的一般功能具体化,以体现自身的价值,从而给少年儿童成长以全面的精神滋养。 1、培养积极健康的的审美情感。从少儿文学的实际来看,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可以说是一大母题。它的培养美感的功能是潜移默化的、和风细雨的、应用积极健康的理智与情感,或熏陶、或净化、或宣泄、或补偿,是少儿读者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在金波所写的小诗《花的梦》给人以开朗、向上的感受。它以一种欢快、美好的形式开头,然后用一个“梦”把我们引进了本文的主题:到处都是鸟语花香,遍地鲜花。表达了诗人呼吁和平、热爱生活的思想。然后以一个快乐的结尾“养蜂老爷爷会夸奖我们——送来的是花,也是蜜!”完成了此文。整篇诗充满了音乐感和色彩感,充满了春天的气息。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就站在那开阔的田野上,呼吸着芳香的空气。 2、担当完善与塑造少儿人格的使命。它的使命在于同圣经一样培养其他的道德感,使他认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利、自己的自由,激起他的勇气,唤起他对祖国的爱。金波所写的小诗《花的梦》不仅能使小读者体验到春天的美好,更能体会到劳动的幸福,激发他们对春天,对大自然,对劳动者的爱。 3、帮助建立审美的人生观。它的实质是帮助少儿读者感知生活,理解人生,开启智慧,并使他们通过不断的内省和反思,逐渐增强修养、净化心灵、树立积极、进步的理想

和信念,以高昂的精神姿态踏上漫长的人生之旅。《花之梦》是一首读起来柔美得让小读者的心都禁不住微微颤抖的诗。无法具体想象“彩色缤纷的梦”是怎么样的?它们只是一种意象,一种高度心灵化了的意象。诗人通过这种方式营造了一个不但让孩子心醉神往也让成年人浮想联翩的诗歌意境。有人说,诗歌提供给人的是精神和血液里的东西。是什么让一首好的诗歌给人长久萦怀的感觉呢?也许就是意境给了 我们有无限可能的审美空间吧。 4、多元化的美学追求。概括而言,它的美学特征集中表现为成人审美意识和少年儿童审美意识的对立统一。少年儿童审美意识的突出则是少年儿童文学呈显出特有的、多元化的审美意象系统,构成了少年儿童文学纯真、浪漫、梦幻、诗意、幽默等美学基调。儿童诗所面对的特殊读者,要求诗人用艺术的手法再现孩子们的行为、动态、语言和心理,酿成一种特有的诗情画意。金波便是遵循着这条创作原则,糅合了创作主体的性格和气质,从而创造出能提升少年儿童审美情趣的、以清新和灵动为主旋律的意境美

浅谈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汇总

内容摘要 摘要:文章从幼儿的审美心理特征探讨了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幼儿情趣是幼儿文学的美学特质,使幼儿文学显示出迥异于其它文学的美学特征。并从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之所以独特几个方面:一、幼儿的审美心理特征:泛灵观念、人造观念、任意逻辑、前因果观念,由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幼儿的思维特征是一种极富美感的诗性思维,有很强的形象性、同一性、和生命性,“自我中心”意识突出,只有与他们生活最接近、与他们情感最契合、外部特征突出的内容,才会成为他们的审美对象。二、幼儿文学美学特征的具体表现:质朴的稚拙美、透明的纯真美、张扬的游戏美、出色的荒诞美,“育人始于立美,立美始于儿童”,幼儿只有从小感受美、欣赏美,萌生对美的热爱之情,才会为日后去追求美、创造美积贮起足够的心理动力及成人在为幼儿创作作品或引导幼儿欣赏作品时,一定要符合和关照幼儿的审美心理需求,充分把握幼儿的美学特质——幼儿情趣 “育人始于立美,立美始于儿童”,幼儿只有从小感受美、欣赏美,萌生对美的热爱之情,才会为日后去追求美、创造美积贮起足够的心理动力。幼儿文学以其独特的美深深地感染着幼儿,成为文学中最具特色、最具魅力、最鲜活、最可爱的一个分支。成人在为幼儿创作作品或引导幼儿欣赏作品时,一定要符合和关照幼儿的审美心理需求,充分把握幼儿的美学特质——幼儿情趣。

浅谈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 幼儿文学作为文学的一种特殊门类,除了具备一般文学的美学特征外,还具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人们把她比作“新月之国”,郭沫若在《儿童文学之管见》中对这个美妙无比的艺术世界作过形象的描绘:“儿童文学当具有秋空霁月一样的澄明,然而决不像一张白纸。儿童文学当具有晶球宝玉一样的莹澈,然而决不像一片玻璃。”这样的描述,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幼儿文学所独有的美学魅力。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之所以独特,是因为幼儿文学读者的特殊性对幼儿文学具有制约性和决定性的作用。 一、幼儿的审美心理特征 幼儿受生理、生活条件的制约,心理分化刚刚开始。这使得他们的审美心理不仅与成人,就是与童年期、少年期的儿童审美心理特征客观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幼儿审美心理中“自我中心”思维非常突出。其特征是主体和客体不分,主观情感与客观认识合而为一,而且总是把客体“依附”于主体,形成幼儿审美意识的“自我中心”状态。突出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四种: 1、泛灵观念 在幼儿心目心中,大千世界的各种生物都有生命,同人一样有感觉和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