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 格式:pdf
- 大小:243.95 KB
- 文档页数:1
ad诊断标准AD诊断标准是指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诊断标准,它是医学上用于诊断AD的一系列标准和程序。
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多见于老年人,主要表现为记忆、认知和行为方面的障碍。
以下是AD诊断标准的相关知识。
一、AD的诊断标准症状标准AD患者通常表现为记忆、认知和行为方面的障碍,如记忆力减退、语言障碍、定向力障碍、判断力障碍、注意力障碍等。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人格改变、情绪异常等症状。
这些症状通常逐渐出现,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重。
临床标准临床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患者出现了两种以上的认知功能缺损,包括记忆、定向、判断、计算、语言等;(2)患者出现了社交或家庭功能的障碍,如无法独立生活、需要他人照顾等;(3)患者出现了症状至少六个月以上;(4)患者的症状不是由于其他原因导致的,如脑外伤、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中毒等。
神经心理测试标准神经心理测试是诊断AD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记忆、认知、行为等方面的测试。
通过这些测试,可以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状况,并与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影像学标准AD患者的脑部影像学检查通常会出现一些异常表现,如脑萎缩、神经元纤维缠结、斑块等。
通过脑部CT、MRI等检查手段,可以观察到这些异常表现,从而辅助诊断AD。
二、AD的诊断流程初步诊断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家族史等信息,并进行一些基本的检查,如血压、血糖、心电图等,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疾病。
神经心理测试医生会进行一些神经心理测试,如记忆、认知、行为等方面的测试,以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状况。
影像学检查医生会进行一些影像学检查,如脑部CT、MRI等,以观察患者的脑部结构异常表现,从而辅助诊断AD。
确诊根据上述诊断标准和流程,医生会综合评估患者的症状、临床标准、神经心理测试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最终确诊患者是否患有AD。
三、AD的诊断注意事项早期诊断AD通常在老年期发病,但症状往往比较隐匿,容易被忽视。
脑功能成像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脑功能成像技术也越来越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脑功能成像技术是指通过不同的成像手段,如CT、MRI、PET等技术,实时监测和分析人类大脑的功能状态和脑区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为临床治疗、神经科学等领域提供重要的帮助,对于了解人类大脑的组织结构、功能特性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脑功能成像技术的类型1. CT技术CT技术是脑功能成像技术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技术。
它通过计算机的处理,将头部以横断面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清晰地呈现出血管和大脑组织的情况。
较小的脑损伤和脑水肿的病人也可以通过CT技术进行检测,从而进一步了解病人的病情。
2. MRI技术MRI技术是一种利用磁场和脉冲序列生成图像的成像技术。
MRI可以提供与CT技术相同的信息,但对于某些问题,例如神经退行性疾病、动脉血栓等,MRI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MRI技术中的fMRI技术还可以检测脑血流的水平,显示出脑活动的图像。
3. PET技术PET技术是一种测量脑血流、脑代谢和脑受体的技术。
PET技术通过注射一种放射性药物,然后使用放射性探头来检测药物在脑中的分布情况,这种技术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脑中某种物质的分布。
二、脑功能成像技术的应用1. 临床诊断脑功能成像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疾病中,脑功能成像技术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类型和进展情况,从而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
2. 神经科学方面脑功能成像技术在神经科学的研究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无法直接检测人脑的运作方式,科学家使用脑功能成像技术来观察人脑对不同刺激的反应,从而推断不同脑区的功能。
这种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人脑的构造和功能,并从根本上推动神经科学的研究进展。
三、脑功能成像技术的限制脑功能成像技术也有其局限性。
首先,这种技术存在一定的误差和不确定性,无法100%实现准确的诊断;其次,某些脑功能成像技术的成本非常高,对于一些普通人来说可能难以承担。
老年性痴呆诊断治疗指南一、分类1.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又叫老年性痴呆(senile dementia),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起病隐袭,病程呈慢性进行性,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主要表现为渐进性记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人格改变及语言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严重影响社交、职业与生活功能。
A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特征性病理改变为β淀粉样蛋白沉积形成的细胞外老年斑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以及神经元丢失伴胶质细胞增生等。
2.血管性痴呆,是指以痴呆为主要表现的脑血管病。
一般在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基础上,伴有反复脑血管意外发作,包括多发性梗死或小出血灶所致的老年痴呆分类。
典型病例是急性起病的脑血栓形成,接着很快获得好转,可遗留某些神经系体征。
3.帕金森病痴呆,指因帕金森病引发痴呆,有帕金森病病史。
4.混合性痴呆,这种老年痴呆分类症状是指既有老年性痴呆,又有血管性痴呆或其他类型的痴呆。
二、临床表现本病以近事易遗忘,而几十年前的事还能记忆犹新,病情逐渐发展,对往事亦遗忘为特点,且出现易怒,睡眠颠倒,言语单调,自语,判断障碍。
如裤子当上衣穿,对时间、人物和地点的定向力发生障碍,不认家门,四处游走等。
晚期还可有口、面不自主动作,如吸吮、噘嘴、厌食或贪食,大小便沾满全身。
血管性痴呆多伴有高血压,有反复多次的小卒中发作,一次比一次加重,易激动、记忆力减退、头痛、心悸、食欲不振、睡眠欠佳,甚至偏瘫、肢体麻木,脑CT检查可发现脑梗塞、脑出血病灶,渐渐形成血管性痴呆。
AD一般在老年前期和老年期起病,起病隐袭,早期不易被发现,病情逐渐进展。
核心症状为ABC三部分,即:日常生活能力降低(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精神行为异常(Behavior),认知能力下降(Cognition)。
三、检查检检查项目检查措施神神经心理学测验(1)认知功能评估:首先进行筛查量表检查,对认知功能进行全面、快速检测。
阿尔茨海默病(AD)为中枢神经退行性病变,多发生于老年期,会使患者出现记忆力下降症状,引发行为障碍,降低生活能力[1]。
AD病程较长,起病缓慢,目前暂无根治药物,早期诊断与治疗可延缓病情发展。
作为新型神经影像学技术,磁共振波谱(MRS)以无创、准确、安全的优势被应用于AD诊断中,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MRS在AD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7月—2019年7月就诊于我院的70例疑似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均行磁共振波谱、脑组织病理学检查。
其中男36例,女34例;年龄59岁~78岁,平均年龄(66.78±4.53)岁;病程1年~8年,平均(5.24±0.45)年。
1.2方法采用西门子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进行MRS诊断,选择多体素点分辨波谱(PRESS)序列采集海马区波谱,TE30ms,TR1700ms,靶区80mm×60mm,视野180mm×160mm,体素大小10mm×11mm×9mm。
利用波谱分析软件处理原始数据,获得氮-乙酞天门冬氨酸(NAA)、胆碱复合物(Cho)、肌酸(Cr)、肌醇(mI)波峰下面积积分代表代谢物浓度。
1.3评价指标①以脑组织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MRS诊断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性。
②利用波谱分析软件处理原始数据,获得氮-乙酞天门冬氨酸(NAA)、胆碱复合物(Cho)、肌酸(Cr)、肌醇(mI)波峰下面积积分代表代谢物浓度,计算NAA/Cr、NAA/mI、mI/Cr、Cho/Cr值。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Kappa值>0.75表明一致性极好,0.4~0.75表明一致性较为理想,<0.4表明一致性差)。
2结果2.1诊断效能脑组织病理结果确诊63例AD患者,MRS的诊断准确度92.86%,灵敏度95.24%,特异性71.43%,MRS结果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理想(Kappa值=0.627)。
ad病理诊断标准摘要:1.AD病理诊断的重要性2.AD病理诊断的标准3.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的关系4.诊断方法的优缺点对比5.诊断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正文:随着年龄的增长,阿尔茨海默病(AD)已成为全球老年人面临的重要健康问题。
病理诊断作为确诊AD的关键手段,对于疾病的早期识别、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简要介绍AD病理诊断的标准、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的关系,以及诊断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AD病理诊断的重要性AD病理诊断是通过观察患者大脑组织的病理变化,如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神经纤维缠结和神经元丢失等,来确诊AD。
与其他诊断方法相比,病理诊断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对于疾病的确诊具有重要价值。
二、AD病理诊断的标准1.神经元数量减少:神经元数量减少是AD的特征性病理改变之一。
光镜下观察,颞叶、海马等区域的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
2.老年斑和神经纤维缠结:老年斑是AD病理特征之一,表现为Aβ沉积物。
神经纤维缠结是由于过度磷酸化的微管相关蛋白质异常聚集所致。
3.颗粒body:颗粒体是AD病理诊断的重要指标,反映了神经元功能减退和细胞内蛋白质异常聚集。
4.血管病变:AD患者常伴有血管病变,如动脉硬化、血管通透性增加等,导致脑组织缺氧和神经元损伤。
三、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的关系AD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认知功能减退、行为异常、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等。
这些临床表现与大脑病理变化密切相关,如神经元丢失、Aβ沉积等。
通过病理诊断,可以明确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的关系,为疾病诊断提供有力依据。
四、诊断方法的优缺点对比1.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可以显示大脑结构的异常,但对于早期AD的诊断准确性较低。
2.生物标志物检测:如Aβ42、磷酸化Tau蛋白等,对于早期AD的诊断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但检测方法学和临床应用仍存在一定争议。
3.基因检测:APOEε4等位基因是AD发病的危险因素,但单一基因检测无法确诊AD。
4.病理诊断:具有较高的确诊价值,但操作复杂、费用较高,不适合作为常规诊断手段。
CT
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发表时间:
2019-09-20T11:07:19.613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8期 作者: 郑伟
[导读] 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即可见萎缩。可显示大脑结构之外,还有技术手段可显示脑组织功能。现对CT检查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如下。
(黑龙江省大庆康复医院
163453)
摘要:目的 探讨CT检查对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 2017年3月~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阿尔茨海默病
患者
40例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健康老年人4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各CT参数值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明
显(
p<0.05)。观察组中女性CT的参考数测量值高于男性,差异明显(p<0.05)。结论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应用CT检查技术,可以及时
有效地了解患者病情,早期诊断出病情的严重程度,在临床诊断中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CT检查;临床应用
阿尔茨海默病作为一种脑部疾病,可引起记忆、思维和行为问题,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阿尔茨海默病痴呆发生前出现的轻度认知功
能损害,但不影响基本日常生活能力,达不到痴呆的程度;阿尔茨海默病的
pre-MCI是阿尔茨海默病发生的最早期,此期没有认知障碍的临
床表现或仅有极轻微的记忆力减退,部分患者有家族遗传史,可通过脑脊液或影像学如
PET淀粉样蛋白成像检查辅助诊断[1]。应用CT技术
可对脑萎缩结构特征予以细致测定,特别要注意内侧颞叶,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即可见萎缩。可显示大脑结构之外,还有技术手段可显示
脑组织功能。现对
CT检查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 2017年3月~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40例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健康老年人4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男
17
例,女23例;年龄59~84岁,平均年龄62.5±2.5岁;观察组老年人,男20例,女20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63.5±1.5岁;对两组患
者
CT表现进行分析。
1.2 方法
两组均作 CT 平扫检查,应用 PHILIPS 16 排螺旋 CT 机,标准头部基线。厚 6mm,视野350 mm ×350 mm,矩阵 1024×1024,
80kV
,100 mAs。选取颞角起始部位及重点层面进行CTP 扫描。层厚 6mm,静脉团注以流速为 4ml/ s 注射优维显,370 mg/ml,造影剂
注射
7 秒后,开始同层动态扫描,每秒1 次,共80 次。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资料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2],计数资料采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对两组CT参数测量值进行比较,对照组40例,外侧脑裂宽(1.14±0.22)mm,三脑室宽(4.09±0.86)mm,额角指数
(
33.25±1.82)mm,尾状核指数(13.33±1.80)mm,额叶脑沟宽(1.42±1.16)mm,平均脑沟宽(3.67±2.69)mm,侧脑室宽
(
3.15±0.66)mm;观察组40例,外侧脑裂宽(5.52±2.59)mm,三脑室宽(7.17±1.23)mm,额角指数(36.75±2.01)mm,尾状核指
数(
18.20±2.52)mm,额叶脑沟宽(2.66±1.92)mm,平均脑沟宽(6.36±1.63)mm,侧脑室宽(4.51±0.22)mm。观察组各CT参数值
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明显(
p<0.05)。
2.2 对观察组患者中男女患者CT参数测量值进行对比,观察组男17例,外侧脑裂(5.24±2.35)mm,三脑室(7.01±1.19)mm,额角
(
35.93±2.02)mm,尾状核(17.90±2.44)mm,额叶脑沟(2.58±1.72)mm,平均脑沟(5.72±1.63)mm,侧脑室(4.01±0.24)mm。
观察组中女
23例,外侧脑裂(5.72±2.69)mm,三脑室(7.45±1.29)mm,额角(36.92±2.03)mm,尾状核(18.93±2.59)mm,额叶脑
沟(
2.87±1.95)mm,平均脑沟(6.47±1.85)mm,侧脑室(4.82±0.22)mm;观察组中女性CT的参考数测量值高于男性,差异明显
(
p<0.05)。
3 讨论
老年前期发生的阿尔茨海默病其主要病理改变为脑神经细胞的变性脱落及脑弥漫性萎缩。其患病率随增龄而增加,男女之比为1:3,
女性发病较多。临床表现为记忆力和各种认识能力进行性减退,较脑血管性痴呆发展迅速。痴呆的发生经过为渐进的潜在性的发病和进行
性恶化,很少有自觉症状,但从早期即表现有人格破损,特殊症状表现为自乐,对事情淡漠、多动、徘徊、善于收集等
[3]。
阿尔茨海默病起病隐匿,呈慢性进行性加重,痴呆程度重,早期即可出现人格改变。神经系统检查常无局灶性症状和体征,头颅CT在
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多无阳性发现,连续
CT检查可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第三脑室和侧脑室扩大的速率大于非痴呆者,而区域性萎缩尤其是
颞叶萎缩有助于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磁共振成像则在显示较小的脑结构病变上如海马萎缩为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提供了有意义的指征。阿
尔茨海默病是脑实质弥漫性减少、容积缩小,可见蛛网膜下腔扩大,脑池脑沟增宽
[4]。由于脑室周围脑组织均匀减少,脑室周围受牵拉而
扩大,因此脑室正常形态不改变;脑实质的减少可以先累及白质或灰质,通常是灰、白质同时受累,但灰质受累为主时表现为脑沟增宽较
明显,而脑室扩大稍次之;白质受累为主时,则情况相反。
本研究中,CT参数测量值进行比较,外侧脑裂,三脑室,额角指数,尾状核,额叶脑沟,平均脑沟,侧脑室的宽度。观察组的阿尔茨
海默病患者均大于健康老人的对照组,差异明显。并且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女性
CT的参考数测量值高于男性,差异明显。
总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应用CT检查技术,可以及时有效地了解患者病情,早期诊断出病情的严重程度,在临床诊断中有一定的意
义。
参考文献
[1]邹寻,张槐平. 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与CT分析[J].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4):2921-2921.
[2]陈文胜,莫金灿. CT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价值[J]. 海南医学,2012,23(11):82-84.
[3]麦游波,刘流,李顺长. CT诊断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22):3426-3427.
[4]黄小全,王华. CT血流灌注应用于老年痴呆症中的诊断价值[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6,24(10):778-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