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野外地质观察记录方法

野外地质观察记录方法

野外地质观察记录方法
野外地质观察记录方法

野外观察记录工作方法

一、野外观察方法

地质野外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观察记录露头,鉴定岩性并分析其相互间的联系;测量岩层产状与厚度,判断其构造类型;观察鉴定岩层和化石,判断其地层时代;观察分析地层的接触关系,推断其地史发展过程;采集矿物、岩石与化石标本;绘制地质剖面图和地质路线草图等。在文字记录时,使用的地质术语要规范,描述要准确、详实。还要学会随时随地作各种地质素描图和信手剖面图,以使文图相互补充,互为佐证。

(一)露头的观测与描述

露头是指在地面能够看到的岩石、矿体、地层和地质构造。可见,露头既包括岩石露头,又包括矿体露头、地层露头等等类型。所谓岩石露头,是指直接暴露于地表人们可以看到的岩石部分。换言之,岩石露头是指那些可以显示岩石构造、产状和岩性的观测点。岩石露头常被称作“生根”的岩石,以区别于风化的碎石或经过滚动迁移的石块。根据露头出露原因,又可将其分为天然露头与人工露头。露头是地质情况的真实反映,是野外地质观察的主要对象。露头的清楚与否决定于第四纪覆盖物的厚薄、植被的多少以及地貌状况等。在覆盖物和植被多的地区露头差。山区露头比平原地区要好。利用露头可以追索其他暴露在地表或隐蔽于地下的矿体。露头描述,主要是描述观测点附近露头的好坏,出露哪些地层、出露原因,并说明露头范围、面积大小、延伸情况与风化程度等。

如何在野外寻找露头呢?首先是确定观测目的。因为,不同的观测目的便有不同的露头找寻方法。其次,依据观测目的在地质图上定点,即确定位置和高程。这里所说的位置,是指该点与附近地物的水平(距离)关系。在地质图上定点时需注意,倘属岩浆岩和变质岩就用区域法;倘属沉积岩可用直线法。接下来是按照图上定点位置到野外找出对应的观测点。找观测点时可采用量距或交会定点法。在寻找天然露头时,要注意选择那些浮土、碎石少和植被覆盖差的地带作观测点。还要注意识别是露头还是滚石,看其是否“生根”,顺着岩层走向观察,看其是否连续出现,与周围岩石性质是否相同等。倘无天然露头可寻,就需借助于人工采石坑、修渠和筑路等剥露出的岩石,或者用地质工具重新剥土、挖糟、掘井等遴选人工露头。

在野外识别岩石,应首先选择新鲜面观察岩石的宏观特征,弄清它们属于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此三大类岩石各具特征,只要我们认真细致地辨认,注意抓其特征,就不难判别。

(二)沉积岩的观察与描述

沉积岩是分布于地表的主要岩类。它种类繁多,岩性变化较大。野外识别沉积岩,其最显著的宏观标志就是成层构造,即层理。据此,很容易与岩浆岩、变质岩相区别。根据沉积岩成因、结构和矿物成分,可进一步区分出次一级的类别。凡具碎屑结构,即碎屑粒径大于2—0.005毫米,被胶结物胶结而成的岩石,是碎屑岩;凡具泥质结构,即粒径小于0.005毫米,质地均匀、较软,有细腻感,常具页理的岩石是粘土岩;凡具化学和生物化学结构,多为单一矿物组成的岩石,是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由于各类沉积岩的岩性差别,因此在鉴定方法上也不相同

1、碎屑岩的肉眼鉴定

鉴定碎屑岩时着重观察其岩石结构与主要矿物成分。首要的是看碎屑结构。抓住这一特征,就不会与其他岩石相混淆了。要仔细观察碎屑颗粒大小:粒径大于2毫米是砾岩,2—0.05毫米是砂岩,0.05 —0.005毫米是粉砂岩。粉砂岩颗粒肉眼难以分辩,用手指研磨有轻微砂感。按砂岩的粒径又可定出粗砂岩(2—0.5毫米)中砂岩(0.5—0.25毫米)和细砂岩(0.25—0.05毫米)。对于砾岩,还应注意观察其颗粒形状,颗粒外形呈棱角状者是角砾岩,系圆状或次圆状者为砾岩。其次,看碎屑岩的矿物成分(碎屑颗粒成分和胶结物成分)。砾岩类的碎屑成分复杂,分选较差,颗粒较大,一般不参与定名;砂岩,主要矿物成分有石英、长石和一些岩石碎屑。在碎屑岩中,常见的胶结物有铁质(氧化铁和氢氧化铁)、硅质(二氧化硅)、泥质(粘土质)、钙质(碳酸钙)等。铁质胶结物多呈红色、褐红色或黄色。硅质最硬,小刀刻不动。钙质滴稀HCI起泡。弄清楚了结构和成分,就可为碎屑岩定名。例如,碎屑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其含量超过50%,长石和岩屑含量均小于25%的砂岩,叫做石英砂岩。也可按其胶结物命名,如可称某岩石为铁质石英砂岩。碎屑岩中可见化石,但一般保存较差。

碎屑岩中其中单独列出“粘土岩”的肉眼鉴定方法

鉴定粘土岩的主要依据是其泥质结构。粘土岩矿物颗粒非常细小,肉眼仅能按其颜色、硬度等物理性质及结构、构造来鉴定。它多具滑腻感,粘重,有可塑性、烧结性等物理性质。若是纯净的粘土岩,一般为浅色的土状岩石。层理是粘土岩中最明显的特征,因此,人们就按粘土岩层理(倘层理厚度小于1毫米称页理)及其固结程度进行分类,将固结程度很高、页理发育,可剥成薄片者称作页岩。页岩常含化石。粘土岩中以页岩为主。将那些固结程度较高、不具页理,遇水不易变软者称泥岩。最后,再根据颜色与混入物的不同进行命名,如可称作紫红色铁质泥岩、灰色钙质页岩等。

火山碎屑岩的鉴别比较困难。因为,它在成因上具有火山喷发和沉积的双重性,是一种介于岩浆岩与沉积岩之间的过渡型岩石。常常是以其成因特点、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和胶结物的特征来区别于碎屑岩。

2、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的肉眼鉴定

此类岩石中分布最广和最常见的有碳酸盐岩、硅质岩、铁质岩和磷质岩,尤以碳酸盐类岩石分布为广。有无生物遗骸是判断属于生物化学岩或是化学岩的标志。化学岩成分常较单一。它们多为单矿物岩石,故此,可按其矿物的物理性质进行鉴定。化学岩具有化学结构,即结晶粒状结构和鲕状结构等;生物化学岩具生物结构,即全贝壳结构、生物碎屑结构等综合上述,在观察和描述沉积岩时应注意:

要描述岩石整体的颜色,区分岩石是碎屑结构、泥质结构或结晶结构和生物结构等;

据其矿物成分、颗粒大小及颜色上的差异,观察岩石的层理,注意层面上波痕、泥裂等构造特征;

要描述组成岩石的主要矿物、碎屑物及胶结物等成分。

对砾石的形状、大小、磨圆度和分选性等特征要描述,并要确定胶结类型,以及胶结程度。

对沉积岩命名时应遵循“颜色+胶结物+岩石名称”的法则。此外,还需注意沉积岩体形状、岩层厚度及产状、风化程度、化石保存情况及其类属。

(三)岩层产状与厚度的测量

岩层产状系指层状岩石的空间位置。岩层的空间位置决定于层面的位置与岩层的厚度。广泛分布于地表的沉积岩,其外貌最突出的特征即为层状构造,大部分火山岩和一部分变质岩也显示层状构造,这些岩层产状的变化是构造运动造成岩石变形的具体表现。我们为了研究地质构造、寻找变形构造的依据,就必须在野外测定岩层产状。测定岩层产状是一项最基本的野外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

1、岩层产状的测量

岩层产状既可在野外用罗盘测量,也能在地质图上读出来,但通常是在实地运用地质罗盘直接测定。岩层产状是以岩层层面在空间的延伸方位和倾斜程度确定的,即采用走向、倾向和倾角三个要素来表示。

测量岩层走向时,先找到岩层的岩面,(若层面凹凸不平,可将野外记录薄或图夹等物置于层面上),将罗盘的长边(即标有“南”“北”方向的边)紧贴在倾斜岩层的层面上,然后移动罗盘使其呈水平位置,待水平气泡居中、磁针稳定时,读指北针或指南针所指度数,即为岩层走向(方位角)。走向有两个指向(亦即走向线的两端),两者相差180°,只要记录其中一个即可。测倾向时,以罗盘北端指向岩层倾斜方向,将罗盘南端即东西向短边紧贴在层面的走向线上,水平放置(气泡居中),读取北针所指度数,即为所求倾向(方位角)。倾斜岩层的倾向仅有一个。因倾向与走向二者垂直,故在野外实际工作中,只要测出岩层的倾向或走向,再加上或减去90°,即得岩层走向或倾向。测倾角时,要先将罗盘倾竖,让罗盘长边全部紧贴层面并与走向线垂直,然后,用手指中指搬动底盘上活动扳手使倾斜仪上的水准气泡居中,读取倾斜仪所指底盘上的度数,即为所测倾角。

2、岩层厚度的测量

岩层厚度是指岩层顶面和底面这两个大致平行的层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在野外岩层露头上,有时可用测尺直接量出岩层厚度,但对于厚达几百至几千米,分布于大范围内的地层而言,因地形起伏和覆盖物的影响,就很难直接测量。通常在野外采用实测地层剖面的方法来计算地层厚度。只有在垂直于岩层走向的横剖面上,岩层上下层面间的垂直距离才是岩层真厚度,其他方向的直立剖面上,岩层顶面与底面间的距离均非岩层真厚度。水平岩层厚度,等于其岩层顶面到底面的高程之差;直立岩层厚度,因岩层直立,故出露宽度等于岩层厚度;

测量岩层产状时务必注意,要在露头上而不能在滚石上量测。这就要求我们对所见露头必须首先判别是否为“生根”基岩,仔细观察它是否受风化、剥蚀、重力(如山崩或滑坡)等作用的影响,而使其空间位置发生变动。如果对岩层层面的最大倾斜方向难以分辩,可在层面上撒些水滴或细砂,借助其下流直线便能迅速、准确地进行量测。所测岩层产状要按规定记录。虽然目前国内各地质单位记录产状所用方式尚未统一,但其一般格式不外乎符号表示法与文字表示法两种。又因地质罗盘存在着标记方向有用方位角和象限角两种刻度之差别,所以,产状要素的书写方法亦有不同:若用方位角表示法,只记倾向与倾角,走向可按倾向±90°推算。例如,岩层倾向南东125°,倾角40°,可记作SE125°∠40°,简记为125°∠40°,推算出走向为N35°E或S215°W。若用象限角表示法,此产状就可记作N35°E/40°SE或35°W/40°SE。在地质图上,产状要素常用“T30°”符号表示,其中长线表示走向,短线代表倾向,数字为倾角。此长短线必须按实际方位用半圆分度仪划在图件上。若岩层直立,应标注箭头,箭头要指向新岩层;岩层倒转,箭头指向倒转后的倾向。凡直立的岩层,倾角为90°,无倾向;凡水平岩层,倾角为0°,无倾向和走向。断层面、接触面等产状要素的测量方法同上。倾斜岩层的厚度,尽管同样是指岩层顶面和底面的垂直距离,但非一言所能尽述,具体说来,可分作以下两类(所测剖面与岩层走向垂直或者斜交)。

二、野外观察

地质学是人们在对地表和地下自然资源的长期开发中,不断地积累总结经验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因此,地质学的实践性很强。可以这么说,一切地质工作都离不开野外观测。所以,学习和研究地质必须走向大自然,紧密联系实际。进行地质野外观察,不但可以印证、加深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拓宽知识视野,使我们学会观察与分析一般地质现象,掌握地质野外工作方法和技能,培养独立进行野外工作的能力,从而激励我们积极、科学地思考与探索。

地质野外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观察记录露头,鉴定岩性并分析其相互间的联系;测量岩层产状与厚度,判断其构造类型;观察鉴定岩层和化石,判断其地层时代;观察分析地层的接触关系,推断其地史发展过程;采集矿物、岩石与化石标本;绘制地质剖面图和地质路线草图等。在文字记录时,使用的地质术语要规范,描述要准确、详实。还要学会随时随地作各种地质素描图和信手剖面图,以使文图相互补充,互为佐证。

(一)露头的观测与描述

?露头是指在地面能够看到的岩石、矿体、地层和地质构造。可见,露头既包括岩石露头,又包括矿

体露头、地层露头等等类型。所谓岩石露头,是指直接暴露于地表人们可以看到的岩石部分。换言之,岩石露头是指那些可以显示岩石构造、产状和岩性的观测点。岩石露头常被称作“生根”的岩石,以区别于风化的碎石或经过滚动迁移的石块。根据露头出露原因,又可将其分为天然露头与人工露头。露头是地质情况的真实反映,是野外地质观察的主要对象。露头的清楚与否决定于第四纪覆盖物的厚薄、植被的多少以及地貌状况等。在覆盖物和植被多的地区露头差。山区露头比平原地区要好。利用露头可以追索其他暴露在地表或隐蔽于地下的矿体。露头描述,主要是描述观测点附近露头的好坏,出露哪些地层、出露原因,并说明露头范围、面积大小、延伸情况与风化程度等。

?如何在野外寻找露头呢?首先是确定观测目的。因为,不同的观测目的便有不同的露头找寻方法。

其次,依据观测目的在地质图上定点,即确定位置和高程。这里所说的位置,是指该点与附近地物的水平(距离)关系。在地质图上定点时需注意,倘属岩浆岩和变质岩就用区域法;倘属沉积岩可用直线法。接下来是按照图上定点位置到野外找出对应的观测点。找观测点时可采用量距或交会定点法。在寻找天然露头时,要注意选择那些浮土、碎石少和植被覆盖差的地带作观测点。还要注意识别是露头还是滚石,看其是否“生根”,顺着岩层走向观察,看其是否连续出现,与周围岩石性质是否相同等。倘无天然露头可寻,就需借助于人工采石坑、修渠和筑路等剥露出的岩石,或者用地质工具重新剥土、挖糟、掘井等遴选人工露头。

?在野外识别岩石,应首先选择新鲜面观察岩石的宏观特征,弄清它们属于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

此三大类岩石各具特征,只要我们认真细致地辨认,注意抓其特征,就不难判别。

(二)岩浆岩的观察与描述

对岩浆岩的观察,一般是观察其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最后确定其岩石名称。肉眼鉴定岩浆岩,首先看到的就是颜色。颜色基本可以反映出岩石的成分和性质。

对岩浆岩进行肉眼鉴定

●第一步是要依据其颜色大致定出属于何种岩类。比如,若是浅色,一般为酸性岩(花岗岩类)或中

性岩(正长岩类);若是深色,一般为基性岩或超基性岩。由酸性岩到基性岩,深色矿物的含量逐渐增多,岩石的颜色也就由浅到深。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岩石新鲜面的颜色和风化后的颜色。还可根据其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相对含量来进行描述,如暗色矿物含量超过60%者为暗色岩,在30—60%者为中色岩,在30%以下者为浅色岩。

●第二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据此,便可区分出是属深成岩类、浅成岩类或是喷出岩类。根

据岩石中各组分的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半晶质和玻璃质等结构。不仅要对全晶质的结构区分出显晶质或隐晶质结构,还要对其中的显晶质结构岩石按其矿物颗粒大小,进一步细分出等粒、不等粒、粗粒或细粒等结构。对具有斑状结构的岩石要描述斑晶成分、基质的成分及结晶程度。假如岩石中矿物颗粒大,呈等粒状、似斑状结构,则属深成岩类;假如矿物颗粒微细致密,呈隐晶质、玻璃质结构,则一般皆属喷出岩类;假如岩石中矿物为细粒及斑状结构,即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属于浅成岩类。观察岩石中矿物有无定向排列,进而就能推断岩石的形成环境,含挥发组分多少以及岩浆流动的方向。若无定向排列称之为块状构造;若有定向排列,则可能是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或条带状构造。深成岩、浅成岩大多是块状构造;喷出岩则为流纹构造和气孔构造等。对于岩石中有规律排列的长柱状矿物、气孔捕虏体等均要观测其方向。对于那些在接触面上有规则排列的片状矿物,要描述其组成成分,并测其产状要素。

●第三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矿物成分。矿物成分是岩石定名最重要的依据。岩浆岩类别是根据SiO2含量

百分比确定的,而SiO2含量可在岩石矿物成分上反映出来。假如有大量石英出现,说明是酸性岩;

如果有大量橄榄石存在,则表明是超基性岩;如果只有微量或根本没有石英和橄榄石,则属中性岩或基性岩。假如岩石中以正长石为主,同时所含石英又很多,就可判定是酸性岩;倘若以斜长石为主,暗色矿物又多为角闪石,属于中性岩;若暗色矿物多系辉石,则属基性岩。对于岩石中凡能用肉眼识别的矿物均要进行描述。首要的是描述主要矿物形态、大小及其性质。其次,要对次要矿物作简略描述

●第四步是为岩浆岩定名。在肉眼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确定岩石名称。请注意在岩石名称前面冠以颜

色和结构,比如,可将某岩石定名为浅灰色粗粒花岗岩。

●另外,在野外还要注意查明岩浆岩体的产状,即岩体的空间分布位置、规模大小以及与围岩的接触

关系等,结合岩石的结构与构造,以推论岩石的形成环境。也要注意不同侵入体或同一侵入体之间的岩性变化、时间顺序及相互关系。

(三)沉积岩的观察与描述

沉积岩是分布于地表的主要岩类。它种类繁多,岩性变化较大。野外识别沉积岩,其最显著的宏观标志就是成层构造,即层理。据此,很容易与岩浆岩、变质岩相区别。根据沉积岩成因、结构和矿物成分,可进一步区分出次一级的类别。凡具碎屑结构,即碎屑粒径大于2—0.005毫米,被胶结物胶结而成的岩石,是碎屑岩;凡具泥质结构,即粒径小于0.005毫米,质地均匀、较软,有细腻感,常具页理的岩石是粘土岩;凡具化学和生物化学结构,多为单一矿物组成的岩石,是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由于各类沉积岩的岩性差别,因此在鉴定方法上也不相同

1、碎屑岩的肉眼鉴定

鉴定碎屑岩时着重观察其岩石结构与主要矿物成分。首要的是看碎屑结构。抓住这一特征,就不会与其他岩石相混淆了。要仔细观察碎屑颗粒大小:粒径大于2毫米是砾岩,2—0.05毫米是砂岩,0.05 —0.005毫米是粉砂岩。粉砂岩颗粒肉眼难以分辩,用手指研磨有轻微砂感。按砂岩的粒径又可定出粗砂岩(2—0.5毫米)中砂岩(0.5—0.25毫米)和细砂岩(0.25—0.05毫米)。对于砾岩,还应注意观察其颗粒形状,颗粒外形呈棱角状者是角砾岩,系圆状或次圆状者为砾岩。其次,看碎屑岩的矿物成分(碎屑颗粒成分和胶结物成分)。砾岩类的碎屑成分复杂,分选较差,颗粒较大,一般不参与定名;砂岩,主要矿物成分有石英、长石和一些岩石碎屑。在碎屑岩中,常见的胶结物有铁质(氧化铁和氢氧化铁)、硅质(二氧化硅)、泥质(粘土质)、钙质(碳酸钙)等。铁质胶结物多呈红色、褐红色或黄色。硅质最硬,小刀刻不动。钙质滴稀HCI起泡。弄清楚了结构和成分,就可为碎屑岩定名。例如,碎屑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其含量超过50%,长石和岩屑含量均小于25%的砂岩,叫做石英砂岩。也可按其胶结物命名,如可称某岩石为铁质石英砂岩。碎屑岩中可见化石,但一般保存较差。

火山碎屑岩的鉴别比较困难。因为,它在成因上具有火山喷发和沉积的双重性,是一种介于岩浆岩与沉积岩之间的过渡型岩石。常常是以其成因特点、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和胶结物的特征来区别于碎屑岩。

2、粘土岩的肉眼鉴定

◆鉴定粘土岩的主要依据是其泥质结构。粘土岩矿物颗粒非常细小,肉眼仅能按其颜色、硬度等物理

性质及结构、构造来鉴定。它多具滑腻感,粘重,有可塑性、烧结性等物理性质。若是纯净的粘土岩,一般为浅色的土状岩石。层理是粘土岩中最明显的特征,因此,人们就按粘土岩层理(倘层理厚度小于1毫米称页理)及其固结程度进行分类,将固结程度很高、页理发育,可剥成薄片者称作页岩。页岩常含化石。粘土岩中以页岩为主。将那些固结程度较高、不具页理,遇水不易变软者称泥岩。最后,再根据颜色与混入物的不同进行命名,如可称作紫红色铁质泥岩、灰色钙质页岩等。

3、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的肉眼鉴定

此类岩石中分布最广和最常见的有碳酸盐岩、硅质岩、铁质岩和磷质岩,尤以碳酸盐类岩石分布为广。有无生物遗骸是判断属于生物化学岩或是化学岩的标志。化学岩成分常较单一。它们多为单矿物岩石,故此,可按其矿物的物理性质进行鉴定。

化学岩具有化学结构,即结晶粒状结构和鲕状结构等;生物化学岩具生物结构,即全贝壳结构、生物碎屑结构等

综合上述,在观察和描述沉积岩时应注意:

◆要描述岩石整体的颜色,区分岩石是碎屑结构、泥质结构或结晶结构和生物结构等;

◆据其矿物成分、颗粒大小及颜色上的差异,观察岩石的层理,注意层面上波痕、泥裂等构造特征;

◆要描述组成岩石的主要矿物、碎屑物及胶结物等成分。

◆对砾石的形状、大小、磨圆度和分选性等特征要描述,并要确定胶结类型,以及胶结程度。

◆对沉积岩命名时应遵循“颜色+胶结物+岩石名称”的法则。此外,还需注意沉积岩体形状、岩层厚

度及产状、风化程度、化石保存情况及其类属。

(四)变质岩的观察与描述

我国区域变质岩系十分发育,时代自太古宙到期中生代均有出露。其变质岩石类型十分复杂,主要有片麻岩、粒状岩石(变粒岩、浅粒岩)、片岩、千枚岩、变质硅铁质岩、大理岩、变质铁镁质岩及区域混合岩等。有关原岩建造主要有超基性到酸性喷出岩(包括熔岩、凝灰岩)、硬砂岩、各种沉积岩及不同性质的侵入岩。上述变质岩类均属不同的原岩建成造经受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区域变质作用的结果。区域变质作用的主要类型大致可分为地壳演化早期造盾阶段的区域中高温变质作用,及造盾阶段之后与造山运动有关的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和埋深变质作用。不同成分的原岩经受不同类型的区域变质作用,在一定的温高压力条件下,形成各具特征的矿物和常见矿物共生组合,并因之分别构成不同温压条件的麻粒岩相、角闪岩相(高角闪岩、低角闪岩相)、绿片岩相(高绿片岩相、低绿片岩相)、蓝闪石片岩相(蓝闪绿片岩相、蓝闪石—硬柱石片岩相)及次绿片岩相(浊沸石相和葡萄石—绿纤石相)。我国区域层状变质岩系按大地构造运动可分为12期,从太古宙迁西期—新生代喜马拉期变质岩系均有。所以,变质岩系的发生和发展与大地构造环境和地壳演化有密切的关系。在全球构造位置上,我国处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及度板块的结合部位,地质环境差异较大,发展历史很不相同,因而区域地质各具特色,造成变质岩石类型复杂,岩石相对难以识别

在野外鉴别变质岩的方法、步骤与前述岩浆岩类似,但主要根据是其构造、结构和矿物成分。这是因为,变质岩的构造和结构是其命名和分类的重要依据。第一步可先根据构造和结构特征,初步鉴定变质岩的类别。譬如,具有板状构造者称板岩;具有千枚构造者称千枚岩等。具有变晶结构是变质岩的重要结构特征。例如,变质岩中的石英岩与沉积岩中的石英砂岩尽管成分相同,但前者具变晶结构,而后者却是碎屑结构。第二步再根据矿物成分含量和变质岩中的特有矿物进一步详细定名。一般来讲,要注意岩石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比例,以及浅色矿物中长石和石英的比例,因这些比例关系与岩石的鉴定有着极大关系。例如,某岩石以浅色矿物为主,而浅色矿物中又以石英居多且不含或含有较少长石,就是片岩;若某岩石成分以暗色矿物为主,且含长石较多,则属片麻岩。变质岩中的特有矿物,如蓝晶石、石榴子石、蛇纹石、石墨等,虽然数量不多,但能反映出变质前原岩以及变质作用的条件,故也是野外鉴别变质岩的有力证据。关于板岩和千枚岩,因其矿物成分较难识辩,板岩可按“颜色+所含杂质”方式命名,如可称黑色板岩、炭质板岩;千枚岩可据其“颜色+ 特征矿物”命名,如可称银灰色千枚岩、硬绿泥石千枚岩等。

在野外,还要观察地质体产状、变质作用的成因。比如,石英岩与大理岩两者在区域变质与接触变质岩中均有,就只能根据野外产状和共生的岩石类型来确定。假如此类岩石围绕侵入体分布,并和板岩共生,则为接触变质形成;假如此类岩石呈区域带状分布,并和具片状或片麻状构造的岩石共生,则为区域变质所形成。

对变质岩我们也应描述岩石总体颜色,注意其岩石结构。若为变晶结构,则要对矿物形态进行描述。注意观察岩石中矿物成分是否定向排列,以便描述其构造。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可见的矿物成分应进行描述。若无变斑晶,就按矿物含量多少依次描述;若有变斑晶,则应先描述变斑晶成分,后描述基质成分。至于其它方面,如小型褶皱、细脉穿插、风化情况等,亦应作简略描述。在为变质岩定名时,应本着“特征矿物+片状(或柱状)矿物+基本岩石名称”的原则。如,可将某岩石定名为蓝晶石黑云母片岩。

(五)岩层产状与厚度的测量

岩层产状系指层状岩石的空间位置。岩层的空间位置决定于层面的位置与岩层的厚度。广泛分布于地表的沉积岩,其外貌最突出的特征即为层状构造,大部分火山岩和一部分变质岩也显示层状构造,这些岩层产状的变化是构造运动造成岩石变形的具体表现。我们为了研究地质构造、寻找变形构造的依据,就必须在野外测定岩层产状。测定岩层产状是一项最基本的野外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

1、岩层产状的测量

岩层产状既可在野外用罗盘测量,也能在地质图上读出来,但通常是在实地运用地质罗盘直接测定。岩层产状是以岩层层面在空间的延伸方位和倾斜程度确定的,即采用走向、倾向和倾角三个要素来表示。

测量岩层走向时,先找到岩层的岩面,(若层面凹凸不平,可将野外记录薄或图夹等物置于层面上),将罗盘的长边(即标有“南”“北”方向的边)紧贴在倾斜岩层的层面上,然后移动罗盘使其呈水平位置,待水平气泡居中、磁针稳定时,读指北针或指南针所指度数,即为岩层走向(方位角)。走向有两个指向(亦即走向线的两端),两者相差180°,只要记录其中一个即可。测倾向时,以罗盘北端指向岩层倾斜方向,将罗盘南端即东西向短边紧贴在层面的走向线上,水平放置(气泡居中),读取北针所指度数,即为所求倾向(方位角)。倾斜岩层的倾向仅有一个。因倾向与走向二者垂直,故在野外实际工作中,只要测出岩层的

倾向或走向,再加上或减去90°,即得岩层走向或倾向。测倾角时,要先将罗盘倾竖,让罗盘长边全部紧贴层面并与走向线垂直,然后,用手指中指搬动底盘上活动扳手使倾斜仪上的水准气泡居中,读取倾斜仪所指底盘上的度数,即为所测倾角。

2、岩层厚度的测量

岩层厚度是指岩层顶面和底面这两个大致平行的层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在野外岩层露头上,有时可用测尺直接量出岩层厚度,但对于厚达几百至几千米,分布于大范围内的地层而言,因地形起伏和覆盖物的影响,就很难直接测量。通常在野外采用实测地层剖面的方法来计算地层厚度。只有在垂直于岩层走向的横剖面上,岩层上下层面间的垂直距离才是岩层真厚度,其他方向的直立剖面上,岩层顶面与底面间的距离均非岩层真厚度。水平岩层厚度,等于其岩层顶面到底面的高程之差;直立岩层厚度,因岩层直立,故出露宽度等于岩层厚度;

测量岩层产状时务必注意,要在露头上而不能在滚石上量测。这就要求我们对所见露头必须首先判别是否为“生根”基岩,仔细观察它是否受风化、剥蚀、重力(如山崩或滑坡)等作用的影响,而使其空间位置发生变动。如果对岩层层面的最大倾斜方向难以分辩,可在层面上撒些水滴或细砂,借助其下流直线便能迅速、准确地进行量测。所测岩层产状要按规定记录。虽然目前国内各地质单位记录产状所用方式尚未统一,但其一般格式不外乎符号表示法与文字表示法两种。又因地质罗盘存在着标记方向有用方位角和象限角两种刻度之差别,所以,产状要素的书写方法亦有不同:若用方位角表示法,只记倾向与倾角,走向可按倾向±90°推算。例如,岩层倾向南东125°,倾角40°,可记作SE125°∠40°,简记为125°∠40°,推算出走向为N35°E或S215°W。若用象限角表示法,此产状就可记作N35°E/40°SE或35°W/40°SE。在地质图上,产状要素常用“T30°”符号表示,其中长线表示走向,短线代表倾向,数字为倾角。此长短线必须按实际方位用半圆分度仪划在图件上。若岩层直立,应标注箭头,箭头要指向新岩层;岩层倒转,箭头指向倒转后的倾向。凡直立的岩层,倾角为90°,无倾向;凡水平岩层,倾角为0°,无倾向和走向。断层面、接触面等产状要素的测量方法同上。

倾斜岩层的厚度,尽管同样是指岩层顶面和底面的垂直距离,但非一言所能尽述,具体说来,可分作以下两类(所测剖面与岩层走向垂直或者斜交):

●当测剖面(导线方向)与岩层走向垂直或二者夹角大于80°

①当地面水平时,H=L*Sinθ。

②当地面坡向与岩层倾向相反:

H= L*Sin(θ+α)

③当地面坡向与岩层倾向一致,且∠α>∠θ时

H= L*Sin(α—θ)

④当地面坡向与岩层倾向一致,∠α<∠θ时,

H= L*Sin(θ-α)

●当测剖面(导线方向)与岩层走向斜交时

岩层真厚、水平厚、铅垂厚度计算公式如下:

m=L×(SinαCoaβCoaγ±CoaαSinβ)

m1=m/Sinα

m2=m/Coaα

式中:m、m1、m2—分别为真厚、水平厚、铅垂厚度

L—导线斜距(m)

α—岩层真倾角(°)

β—地形坡度角(±°)

γ—剖面导线与地层走向线的锐夹角(°)

(注:当坡向与岩层倾向相反时,公式中用“+”,相同时用“-”)

三、区域地质填图的记录要点

野薄记录(常用)格式

点号:N01896

座标:X3005 Y28530

GPS:经度纬度高程

位置:村(或高地)NE350460M处小路旁东侧

露头:人工采场(或天然)、良好(或一般、差)、出露范围

点性:地层界线点、构造观察点、化石点、矿化点、岩性控制点

描述:点E:

点W:

接触关系:(类型、依据、性质、可靠程度)

构造:

矿化、蚀变:

标本:薄片b1896-1,手标本B1896-1

照相:(目的物描述、时间、方位)数码相机编号

点间:①N01896SE+150m150m(详细描述)

②150MNW+200m转SE150mN01897(详细描述)

于NW200m处采岩b 1896-1 GP 1896-1、B 1896-1

野薄记录格式说明

地质观察点布置一般为300-800米就可定点(500米上下),应以地质点的有效控制为依据,不是机械地生搬硬套。在各填图单位之间的接触界线(如地层界线、特殊岩性层的界线)、断裂、褶皱、化石层、矿化层、矿体等均应定点观察、详细记录。我们定的很多点都要改,以大于300米为限,中间300米以下的点要删掉,并处理好相应的点号、线号等配套内容。尽量每个点定在界限附近,不要为定点而定点。

描述时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规律,从已知到未知。

岩性宏观描述时,从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颗粒大小、形状、含量、特殊矿物或地质体(如化石、生物、矿化、蚀变、地质构造、地貌特征等等);

岩性组合有什么规律,主体、夹层、韵律层,比例,厚度,纵横向变化等都要仔细观察和描述,迅速估计,快速总结,准确描述;

另外要著实描述,哪一段能看到,有多宽,有什么规律,哪一段被覆盖看不到,有多宽,能确定的和不能确定的都要记录下来,不要回避。

这里强调的是做任何判断都要根据整体、和现场的具体情况来把握,不要错失了真正的现象。比如定点时假如点东有露头,点西被覆盖,要据整体情况来判断,是整体被覆盖,还是局部,如果点西整体看,还是有露头——旁边可以延伸过来的露头,那就要以旁边的露头来描述,其他情况以此类推。

点间描述,就是路线描述,对一些小的地质体及矿化、蚀变现象均应有所反映。要著实描述,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回避,不要因为看不到,不确定就不描述;点间记录,从大段大套是什么,到互层夹层变化等有主次顺序的描述,点间岩性的组合规律,岩性的变化,从定性到定量,能判断多少确定多少都要描述出来,经常我们会忽视一些现象,这都是不好的习惯,比如岩性是渐变的还是突变的,是互层的还是主体和夹层的关系,占主体的岩性几种,各自都有什么特征,层厚有什么特征,夹层也是如此描述。

各类填图单位代号、各类岩石、矿物名称(或代码)、各种样品图型,均以设计和测区电子字典统一规定为准,不足部分可自行创建暂用。

所有主干路线必须有信手剖面;1/3的点须作野外素描或照相;所有一般穿越路线1/5的点须作野外素描或照相。信手剖面方位统一规定:NE和SW象限(0—180°)放右边,NW和SW象限(181—359°)放左边,并标注相应数据。素描图和照相,以露头出露面为基准,需说明其性质(平或剖面、立体等),并标定其方位角或视角方位等。样图附后。

野外工作手图标记内容,必须与野外记录薄记录内容相吻合,地质界线应实地勾绘。地质点用直径1mm的小圆标定,地质路线用绿色虚线,实测剖面线用黑色实线标绘。各种产状标记方法统一规定为:层理:

140°∠30°;次生面理:50°∠40°,可在产状前注明S

0、S

1

、S

2

或片理、糜棱片理等;断层、节理:120°

∠45°;轴面A:40°∠50°;枢纽Fh:30°∠60°;线理H:300°∠10°等。各种样品标定统一规定为:除同位素样品采用直径5mm外,其它样品直径(或长径)均为2-3mm。

路线整理时,多余的十字丝要删除掉,如果是为了点间界限采集的十字丝可以保留,其他多余的都要删除;另外定点时两条routing在此必然相交,交点定在十字丝中心,boundary,routing,十字丝,点

圆圈四合一,除了少数不能到达的位置(飞点情况),点可以偏离十字丝,原则上boundary,routing都要过点。

当日路线必须撰写小结,小结主要有三项基本内容:一是对当日路线工作量统计(路线长度、地质点个数、素描图和照相数量,各类标本采集数量等);二是当日路线的地质认识;三是对存在问题及对相邻工作路线、或下步填图工作的建议)。

1.野外地质记录质量

(1).记录格式、描写内容和顺序、记量单位等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2).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语言精炼、概念清楚、字迹清晰。

(3).岩石定名基本准确,岩性描述详细且与定名相符。

(4).蚀变与矿化、岩(矿)脉、构造和化石等特征描述详尽。

(5).各种产状数据齐全、准确,有代表性。

(6).接触关系等重要地质现象绘制必要的素描图,并作详细记录。有50%以上露头点的路线应作信手剖面。文图相符,图式、图例等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7).路线地质记录连续,界线点控制准确,重要地质现象有详细记录。

2.野外手图质量

(1).内容齐全、准确,并与文字记录相符。

(2).图面整洁、字迹清楚。

3.采样质量

(1).岩、矿石和化石标本及其鉴定样品齐全,专门样品采取的种类、数量符合设计要求。

(2)采样方法和样品重量、标本规格符合有关标准要求。

(3)按有关标准要求完成采样编录,标本、样品位置和编号在文字记录和有关图、表中注记清晰,无误无漏。

4.实际材料图质量

(1)比例尺和图式、图例等符合有关标准要求,图面整洁,字迹清晰。

(2)图面表示内容齐全,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实际材料图与手图相符,与文字记录一致。

(3)图面地质体间结构合理,代号齐全正确,地质体和地质界线控制程度达到有关标准或设计的要求。5.室内整理情况

(1)逐日整理野外现场编录资料(含标本和样品),及时编写路线地质小结和转绘实际材料图。

(2)收到各类实验结果后,及时完成样品登记,并注记、补正文字记录。

(3)文、图按有关规定要求整饰着墨,野外工作结束后及时提交有关原始资料。

野外地质填图方法-郭宏祥

野外地质填图方法 填图前的准备工作 (一)搜集工作区内的所有相关资料 地质(各种比例尺的地质图件)、矿产(矿床、矿点、矿化点)及物、化探、航片等各种报告及原始编录资料,典型的岩矿石标本、鉴定及化学分析资料、地形图、有关技术规范、细则、图例及必要的参考文献和图书。 (二)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研究,初步拟定工作区内地层层序及填图单位,提出存在的一些地质问题,作为野外填图时参考。根据地层分布情况选择野外踏勘路线。 (三)野外实地踏看(包括参观标准剖面),了解区内地层分布、层序和总体产状、矿(化)体、蚀变带分布的范围,地形条件和植被发育情况,初步布置观测路线和选择实测地质剖面位置。把踏勘收集到的资料与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旧资料的可靠程度。 (四)编写地质设计 野外填图工作 (一)实测地质剖面。每个填图单元和不同时期侵入的代表性岩体都应测到。每个填图单元至少应该要有一条完整的地层实测剖面。剖面实测要采集一系列样品:手标本、光薄片样、岩石光谱样、

人工重砂样、各种岩性放射性标本样、化石或微古样、测年样等。做好各项记录,填好表格 室内整理:表格整理及地层厚度计算(采用万能公式计算地层厚度);记录本整理;作实测剖面图。样品登记造册、包装、送样等。路线地质观测 点线距布置: 路线基本形式: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为辅。路线一般都是在室内根据填图成果预先有目的布设好的,甚至包括点的大概位置。 点的布置原则:以能有效控制各种地质界线为原则,一般应布置在填图单位的界线、标志层、化石点、岩性或岩相发生明显变化的地方;岩体的接触带和内部相带的界线;矿化现象、蚀变带、矿体;褶

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格式及采样要求

野簿的记录格式 野外记录簿(简称野簿)是专门用来记录野外地质现象的观测结果。这些观测结果是十分珍贵的第一性资料,是同学们每天辛勤劳作的汗水结晶。因此,要分外爱惜野外记录簿,注意保存,不要随意丢失,也不要随意撕页。 野簿记录的格式虽然没有统一的规范,但是应该简明扼要,实事求是,条理清楚,方便自己和他人阅读。一般要求用铅笔记录野簿,而不是用钢笔或圆珠笔。这是考虑到野外可能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造成野簿受潮或被水浸泡,铅笔的字迹或线条不容易散开,从而便于及时补救。 翻开野外记录本,右页是划线页,记录文字描述的内容;左页是方格网页,记录的则是图件,也可带少量说明文字(图6-7-1)。每次出队前要求事先在划线页上用铅笔画两条竖线,分别距划线末端约1-1.5厘米。这样,划线页被划分成左侧、中间(主体)和右侧三部分,每部分都记录着各自不同的内容。 野簿的记录是随着野外地质观测路线的开展,记录下路线上每个观察点上的观测内容。每条路线的开始都要求单独另起一页记录,在该页上面写清楚当天的日期、星期、天气和工作地点。每个观察点要填写和描述的内容包括点号、点位和点性三方面。 点号:所有的观察点都要连续编号,采用“TS”或“No.”等为前缀的阿拉伯数字,如“TS05”或“No. 23”。 点位:每个观察点位置可以根据地质图或附近标志明显的地貌或人工参照物来确定,象山峰、垭口、沟口、小路分岔、路标、桥梁等等都可以用来做参照物。例如,图6-7-1的TS02号点的位置是“羊山东沟沟口水库西岸公路拐弯处”。每个观察点的位置和编号都需要在地质图上表示出来。 点性:观察点的布置一般选择重要的地质界线,如地层单元内部或彼此之间的接触界线、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界线、侵入体内部的岩相分界、断层等等,也可以是构造如褶皱转折端和节理统计处、化石、矿化点等等。观察点上,要尽可能地详细观察和描述地质现象,内容包括地质现象的组成、岩石学特征、地质时代、形状和规模等多方面。此外,还要测量地质体的产状和尺度,画地质素描图或照相,采集岩石或化石标本。所采集的岩石和化石标本也要分别统一编号,将编号登记在每个观察点描述的后面,并且用记号笔或红蓝铅笔在标本表示出来。

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几点注意事项

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几点注意事项 GPS, 地质罗盘, 林区作业, 校正 野外作业中点位和方向的确定非常重要,内蒙古额尔古纳市加疙瘩矿区的经验表明,手持式GPS如果不加校正,其点位误差可达100余米,罗盘如果不加校正,其方位误差最大可达10°以上。因此手持式GPS接收机及地质罗盘的校正非常重要!此外,原始林区或狭窄的沟谷中可能因卫星信号被屏蔽而无法使用GPS定位,此时需要用地形图按照微地貌确定站立点的位置。 一、手持式GPS接收机的校正 1、GPS接收机默认的坐标系统 目前GPS所采用的坐标系统是美国国防部制图局于1987年建立的坐标系统,叫WGS—84坐标系。WGS84坐标系是一种国际上统一采用的地心坐标系,其坐标原点位于地球的质心,Z轴指向BIH(国际时间局)l984年定义的协议地球极方向,X轴指向BIHl984的起始子午面和赤道的交点,Y轴与X轴和Z轴构成右手系。WGS—84系所采用椭球参数为:a=6378138m;f=1/298.257223563。 2、中国所采用的坐标系 1)1954年北京坐标系 1954年北京坐标系是我国目前广泛采用的大地测量坐标系。该坐标系源自于原苏联采用过的1942年普尔科夫坐标系。建国前,我国没有统一的大地坐标系统,建国初期,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我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建立起了全国统一的1954年北京坐标系。该坐标采用的参考椭球是克拉索夫斯基椭球,该椭球的参数为:a=6378245m;f=1/298.3。该椭球并未依据当时我国的天文观测资料进行重新定位。而是由前苏联西伯利亚地区的一等锁,经我国的东北地区传算过来的,该坐标的高程异常是以前苏联1955年大地水准面重新平差的结果为起算值,按我国天文水准路线推算出来的,而高程又是以1956年青岛验潮站的黄海平均海水面为基准。在该坐标系中,大地上的一点可用经度L54、纬度M54和大地高H54定位,其坐标详细定义可参见参考文献[朱华统【1990】。 2)1980年西安坐标系 1978年4月在西安召开全国天文大地网平差会议,确定重新定位,建立我国新的坐标系。为此有了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采用地球椭球基本参数为1975年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推荐的数据。该坐标系的大地原点设在我国中部的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位于西安市西北方向约60公里,故称1980年西安坐标系,又简称西安大地原点。基准面采用青岛大港验潮站1952-1979年确定的黄海平均海水面(即1985国家高程基准)。 3)、不同坐标系的转换 由以上坐标系的定义可知,不同的坐标系采用了不同的地球椭球体参数,在不同的椭球体间进行坐标转换时不存在一套统一的转换参数。即每个地方的坐标转换参数都不相同。 我们国内所使用的地形图多以北京54坐标系或西安80坐标系为基准,GPS直接测出的经纬度(地理坐标)并不适合在地形图上标记,图上最方便的坐标及方位参考线是坐标纵线和坐标横线(这两种坐标线构成所谓的方里网)。而GPS测出的WGS-84直角坐标与我们所用地形图上的高斯克吕格平面直角坐标并不一致,所以我们实际需要的是用GPS测出与所用地形图基准完全一致的坐标系统。 两个椭球间比较严密的坐标转换,一般是用七参数布尔莎模型,即X 平移,Y 平移,Z 平

野外记录格式

(DD2003-01,2003年4月,中地调发〔2003〕53号) 附录B(规范性附录): 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格式及内容 B1. 野薄记录格式 日期:年月日天气:(如:睛、阴、小雨等)地点:(如:野外基站) 路线:( 如:自经至 ) 手图号: 航片号: 任务:(如: 岩区(或地层分布区)主干(或一般)穿越(或追索)路线地质调查;追索断层(或层))人员:(记录);(手图与航片)) 点号:(如:0066) 座标: X: Y: GPS: (如:经度纬度高程 ) 位置:(如: 村(或高地)NE35°460m处小路东侧) 露头:(如:人工采场(或天然),良好(或一般、差等) 点性:(如:地层界线点、构造观察点、化石点、岩性岩相观察点等)描述:(如:点E为……….. 点W为……… 接触关系为………) 标本: (如:于900m处采同位素年龄测试样一件, 样号为0066-1,样品岩性为………) 照相:(记录照相序号、位置、照片内容简述等) 遥感影像特点:(仅对要求建立遥感解译标志的地质路线进行遥感影像的描述与记录; 遥感地质解译记录的具体内容是:(1) 解译点号和解译区位置; (2)所解译的地质体或地质界线及其两侧影像特征及解译标志) 点间:(如: (1) NO0066SE+650m 650m: 沿途为……… (2) 650m s+850m1500m: 沿途为……… (3) 1500m ssw+900m 2400m NO0067: 沿途为……… ) ………………

路线小结:(当日路线结束后必须认真撰写小结,小结含三项基本内容: 一是对当日路线工作量统计(路线总长、地质点个数、 素描图个数、照相数量、各类标本采集数量);二是对当日路 线的地质认识; 三是对存在问题及对相邻工作路线的工作建 议。) (注意:所有主干穿越路线必须有信手剖面,1/3的点须野外素描或照相;所有的一般穿越路线1/5的点须野外素描或照相; 追索路线视情况而定) B2. 野薄记录格式说明 ①每天开始一页应记录日期、工作区、天气状况,其中工作区记录工作站或填图地区。 ②点位应以观察点附近的高程点、村庄或其它固定地物作标志。 ③记录本的右面作文字记录,左面作素描图、路线剖面或附贴照片,必要时也可作简要文字批注或补充记录。摄影资料记在相应地质观察记录之后,应注意数码照相编号或底片编号、摄像对象和内容及方位,凡图上有路线通过的地点必须有文字记录。 ④工作小结应另起一页。记录本内不得记与野外地质调查无关的内容。 ⑤产状标记方法(记录或信手剖面) 层理140°∠30°;次生面理50°∠40°,可在产状前注明S0、S1、S2……或糜棱片理等; 断层120°∠45°;节理320°∠70°;轴面A40°∠50°;枢纽Fh30°∠60°;线理L3000∠10°等。 B3. 野外工作手图勾绘内容 野外工作手图必需标记和勾绘如下内容: ①地质点(直径1mm的小圆)及点号(一般标记在地质点的右下方); ②地质点上所观测到的岩层产状和各种面理产状; ③地质界线(地层单位之间的分界线、断层线、岩性岩相分界线、侵入体侵入界线、含矿层界线、地貌单元之间分界线等,勾绘时需遵循“V形法则”及野外实际展布情况); ④地质体填图单位(各种正式和各种非正式填图单位)代号及岩性岩相代号或花纹; ⑤各类样品采集点及编号; ⑥地质路线(用绿色虚线标绘)和实测剖面线(用黑色实线标绘)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方法细则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方法细则 一、1:1000地质剖面 (一)工作方法 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2000—1:10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1:10000地质填图服务。剖面比例尺一般是填图比例尺的5—10倍。 2.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4.地质剖面一般采用全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即剖面地质点点位在分层处。同时要考虑地形的起伏情况。地质体出露宽度在1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1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 5.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 6.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分队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并做文字记录。

7.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8.地质剖面图的内容和布局参照1︰50000填图格式。要加强导线平面图的绘制,绘制方法采用展开法,表示内容:导线、导线点、产状(可选择表示)、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含矿层、断层、主要地物等。 9.要进行地层厚度计算工作。用统一表格,采用下述公式计算。 D=L(sin α·cosβ·sinγ±cosα·sinβ) 式中:D-岩层真厚度; L-斜坡距 α-岩层真倾角 β-地层坡度角 γ-剖面线与地层走向线的夹角。 地形坡向与岩层倾角相反时用“+”,相同时用“-”。 10.随着剖面测制工作的进展,应加强室内整理工作,特别是当日整理、 文字记录补正、图件绘制及着墨。 11.编写剖面地质小结。内容为:

水工环地质调查野外记录要点

基本记录格式 水工环地质调查除固定水文观测点采用表格记录形式外,其余建议采用单独野外记录簿记录。基本格式建议如下: 年月日星期天气气温﹡地址:(记录到村,详细可以到小地名,如:沟等) ﹡目的:1:1万水文(工程、环境)地质调查 ﹡路线:自至(途径) ﹡人员:记录: ﹡点号:S1(至Sn,水磨湾地段编号);Q1(至Qn,青庙子地段编号);L1(至Ln,梨树坪地段编号) ﹡位置:(以标志性地标为基准,如:××沟口100°方位北20m、或××民居后等)与点位和坐标不是重复的,利于后期寻找或补测。 ﹡点位(坐标):(建议大地坐标和地理坐标全部填制) ﹡点性:建议除标明水文观测点、工程观测点、环境观测点外,进一步细化,如水文观测点中包括井、泉、民用采水点等,依据实际可进一步划分的应在“描述”栏中详细记录;工程及环境观测点同理,应注意水、工、环是一个整体。 ﹡描述:首先详细记录该点地貌、地质情况,其次依据点性做侧重描述。(考虑到后期开发,应加强矿体周围的观测记录。) 1、水文方面:对象水体的类型(上升泉、裂隙(潜)水、岩溶水、等);对象水体的基本特征:色、味、温度、气味、透明度、流速、流量、水位标高、周围植被发育情况、甚至水生动植物情况等。依据基本地质对含水层或隔水层进行划分,含水层的富水性、进一步的推测其补给源、排泄渠道及成因。走访了解对象水体的时间性(长期、季节性、暂时性等)及相应流量等参数做大概了解。水质方面集中某一时段统一取样,各分部要对水样取样点做到心中有数。 水文观测孔依据规范测定其稳定水位标高并记录,以和后期水文孔抽、注水试验做对比。 2、工程方面:侧重于岩石物理力学方面,重点描述岩石构造,节理,裂隙,稳定性、整体性、(抗)风化程度等,加强层、节理产状的测量和积累,后期要

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格式及内容精修订

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 格式及内容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1.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格式及内容 1. 野薄记录格式 日期:年月日天气:(晴、阴、雨)地点:(野外基站) 路线:( 如:自经至 ) 手图号:航片号: 任务:( 岩区(或地层分布区)主干(或一般)穿越(或追索)路线地质调查;追索 断层(或层) 人员:(记录);(手图与航片) 点号:(如:0066) 座标: X: Y: GPS: (经度纬度高程 ) 位置:(如: 村(或高地)NE35°460m处小路东侧) 露头:(人工采场或天然),良好(或一般、差等) 点性:(地层界线点、构造观察点、化石点、岩性岩相观察点等) 描述:(点E为………;点W为………;接触关系为………) 标本: (于900m处采同位素年龄样一件, 样号为0066-1, 岩性为………) 照相:( 记录照相序号、位置、照片内容简述等) 遥感影像特点:(仅对要求建立遥感解译标志的地质路线进行遥感影像的描述与记录; 遥感地质解译记录的具体内容是:(1) 解译点号和解译区位置; (2)所解译的地质体或地质界线及其两侧影像特征及解译标志) 点间:(如: (1) NO0066SE+650m 650m: 沿途为……… (2) 650m s+850m1500m: 沿途为……… (3) 1500m ssw+900m 2400m NO0067: 沿途为……… ) 路线小结:(当日路线结束后必须认真撰写小结,小结含三项基本内容: 一是对当日路 线工作量统计(路线总长、地质点个数、素描图个数、照相数量、各类标本采集数量);二是对当日路线的地质认识; 三是对存在问题及对相邻工作路线的工作建议。) (注意:所有主干穿越路线必须有信手剖面,1/3的点须野外素描或照相;所有的一般穿越路线1/5的点须野外素描或照相; 追索路线视情况而定)

工程地质野外描述

一、杂填土:杂色,松散,大孔隙,上部为砼地坪,含较多的碎石。 二、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灰黑色,流塑,部分夹有机质;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低,韧性低,有腐味 三、粘土:灰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局部分布。 四、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少量的铁,锰质结核,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五、粉质粘土:青灰色,软~可塑状,为后期沉积,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六、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青灰色粘土团块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七、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八、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含团块状密实粉土。 九、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钙质结核,硬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粉质粘土:灰黄~灰色,软~可塑,粉粒含量高,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中等,韧性中等。 十一、粉质粘土:上部浅灰色,中下部褐黄色,硬塑,含少量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十二、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青灰色,可塑,含少量云母片,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三、粉砂:黄色,含云母片,中密。主要由石英等矿物组成,饱和状态。 十四、粉砂:上部灰黄色,底部浅灰色,含云母片,饱和状态,密实。 十五、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色,软~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夹薄层粉土。 十六、粉土:灰黄,含云母片,很湿,稍密。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七、粉砂:灰黄,含云母片,饱和,密实,主要成分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磨园度好、分、选性好。 十八、粉土:浅灰色,含云母片,摇振反应中等,无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九、粘土夹粉砂:灰黄色,褐黄色,可塑,含少量钙质结核核径为3cm。夹薄层壮中密粉砂,具水平层理,无摇振反应,切面稍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二十、粘土:灰黄,褐黄色,含少量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二十一、粉质粘土:褐黄色,硬塑,含白色高龄土条带用钙质结核,(核径为0.3~2cm),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二十二、粉质粘土夹粉土:浅灰色,可塑,粉粒含量高,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夹30cm厚薄层粉土,湿,中密~密实。 二十三、碎石土:浅黄色,灰黄色,中密~密实,碎石含量50%~70%棱角形,次棱角形,一般直径20~40mm最大粒径120mm 成份以灰岩为主,少量为砂岩,由老黄土、新黄土,中粗砂,砾石充填。 二十四、中风化灰岩:灰~深灰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岩石结构致密坚硬,裂隙发育大部分闭合,由方解石充填,岩芯多呈短柱状,长柱,少量呈碎石块状,碎粒状,土状,长度20~40cm局部溶蚀现像严重,岩芯表面呈峰窝状,溶径5~20mm,最大50mm. 二十五、全风化粘土岩:褐灰色,黄褐色,棕红色。结构构造完全破坏岩芯呈土状,含风化

数字化地质填图操作(野外部分)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主要工作流程为:资料收集、背景数据准备→野外总图库创建→野外手图创建→野外数据采集→桌面PRB数据整理(包括野外手图数据整理、野外采集数据导入野外总图库)→实际材料图制作→编稿原图(地质图)制作→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资料汇交。 1 资料收集、背景数据准备 1.1 资料收集 收集前人资料的目的是全面了解掌握前人对调查区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现状,总结前人的工作成果,找出存在的问题,确定进一步野外工作的主攻方向。 收集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区已有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地质图及说明书,以便了解工作区区域地质总体特征;调查区所有的综合或专项调查的科研报告、专著、研究论文等,特别是最新的、总结性的资料,以便迅速了解前人的工作全貌;调查区内已有的各种实物资料,如岩石标本、矿物标本、化石标本、钻孔岩心、各类岩石薄片等,以便迅速建立调查区有关地质实体的感性认识;不同时代形成的地质资料,以便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前人的填图单位进行合理的归并和重新厘定;调查区人文、地理、气候、交通等方面资料,详细了解调查区野外工作条件,为野外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有关地形、道路、物质供应、居住等背景资料。 1.2 背景数据准备 数字填图工作需要数字化的地形图资料,因此要根据工作的需要收集合适比例尺的数字地形图数据或纸介质地形图作为数字填图中背景图层所需要的数字化地理底图。如果收集到的是纸介质的地形图,需要将地形图数据扫描成数字图像,然后在MapGIS软件中进行矢量化,形成可以使用的数字化地形数据。如果收集到数字化的地形图数据,将数据转换为数字填图所需要的MapGIS数据格式。 数字填图系统对于作为背景图层的地理底图数据有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是:①数据的单位为米;②坐标系类型为北京54/西安80平面直角坐标系;③投影类型为高斯-克吕格投影,对于比例尺没有特殊的要求。为了满足以上要求必须对数字化的地形数据进行处理。处理一般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误差校正。这一步的目的是使数字化的地形数据具备正确的坐标数值。数字化的地形数据是根据扫描的地形图矢量化得到的,所以具备的坐标系是一种用

水文地质填图方法分析

水文地质填图方法分析 [俄罗斯]L.P. Novoselova 本文分析了目前针对不同水文地质过程和现象进行制图的方法,并就如何编制不同比例尺的地下水水文地质图进行了讨论。 目前,制图学是一门利用曲线或符号模型来研究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分布、组合以及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利用从其它图件获得的信息编制的新图件,可以被数学模型所用,可以用来描述自然现象的空间联系和动态变化,并且有助于对某些地理要素作进一步的分析。这些图件可以作为地理研究的原始资料,对于描述自然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动态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制图学还是一种传达、存贮和转化不同信息的方法。制图方法的基础是描述环境要素和经济活动等方面的可利用的制图资料,图件的内容是研究不同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制图方法涉及到一系列的科学和技术方法,例如描述性分析、图形分析工具、数学和统计计算、自动控制和GIS分析等。 制图方法有实践和理论两大分支。实践制图为理论分析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全面的资料,理论研究的成果则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可以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制图是一种评价和研究自然资源,产品开发,人口变化,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手段。在这种背景下,制图学产生了分化,而专题地图成为其中最主要的一种。 最近30年来,专题地图发展非常迅速,制图技术得以提高和广泛地应用。因此带来了针对不同尺度的一系列的基础制图工作,特别是编制了一些复杂的、为特定目的服务的地图集、地图系列和活页地图。其中一些是已构成国际合作框架结构的图件,如世界自然地理图集、世界地势图、中欧和东欧地下水文图、世界水文地质图和地下水流量图。 借助于航空和地面手段的发展,可以获得编制专题地图所需的各种资料,利用应用数学和计算自动化系统,对这些资料进行处理。这些方法和系统扩大了专题地图的应用范围,增加了对专题地图的需求量。因此,许多地

野外地质调查计划

野外地质调查计划 篇一: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要求 一、为搞好野外验收工作,提高地质调查工作项目的质量,特制订本要求。 二、地调局组织实施的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等专业的地质调查项目执行本要求。 三、有野外实物工作量的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工作应在野外工作现场进行,其依据是项目设计书及有关技术标准和要求。 四、野外验收工作原则上由实施单位组织,部分工作项目可委托承担单位组织;大地区地调中心派人参加,重要项目的野外验收地调局派人参加。 五、承担单位在项目野外工作结束前一个月,向实施单位提出项目野外验收申请(格式见附件7-1)。 六、申请野外验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已完成设计规定的野外工作; (二)原始资料齐全、准确;

(三)原始资料(含实物资料)已经进行整理,并进行了质量检查和编目造册; (四)进行了必要的综合整理,编写了项目工作总结。 七、实施单位在收到野外验收申请10日内,确定野外验收组织单位和专家组成员,并与承担单位协商确定验收时间、地点。野外验收组一般由3—7人组成,组成人员应覆盖野外工作涉及的主要专业。 八、野外验收组成员实行回避制度。该项目的参加人员和顾问,以及其他有可能影响验收工作公正的人员应当回避。 九、项目提供野外验收的资料包括: (一)全部野外实际资料 1.野外原始图件; 2.野外记录本、原始野外记录卡片、原始数据记录、相册、表格等; 3.野外各类原始编录资料,及相应的图件; 4.样品鉴定、分析、测试送样单和分析测试结果; 5.各类典型实物标本;

野外地质记录表大全

实测地质剖面记录表 注:L cos h = L sin ; D = L(sin cos sin Y cos sin )式中岩层倾向与地形坡向相反时用+号,反之用一号。 测手:记录人:计算人:检查人:组长:年月日

项目(矿区)名称: 音像记录表 记录人: 注:记录形式指:摄像、照片、录音 日期:

地质观察点记录表 第页/共页1、矿区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号:____________ m 3、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观察点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路线地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地质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接触关系及产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矿化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标本及照相登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地貌及水文地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素描图 记录人: 日期: 年月日

地质填图要求及规范

一、1:1000地质剖面 (一)工作方法 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10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1:10000地质填图服务。 2.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4.地质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1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1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 5.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 6.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分队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并做文字记录。 7.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8.地质剖面图的内容和布局参照附图1。要加强导线平面图的绘制,

绘制方法采用展开法,表示内容:导线、导线点、产状(可选择表示)、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含矿层、断层、主要地物等。 9.进行地层厚度计算工作。用统一表格,采用下述公式计算。 D=L(sin α〃cosβ〃sinγ±cosα〃sinβ) 式中:D-岩层真厚度; L-斜坡距 α-岩层真倾角 β-地层坡度角 γ-剖面线与地层走向线的夹角。 地形坡向与岩层倾角相反时用“+”,相同时用“-”。 10.随着剖面测制工作的进展,应加强室内整理工作,特别是当日整理、 文字记录补正、图件绘制及着墨。 11.编写剖面地质小结。内容为: (1)前言 a.剖面测制的目的; b.剖面线位置、方向、座标、长度、测制方法; c.工作起始、完成日期、工作单位及主要工作人员; d.完成主要工作量:剖面长度、标本、样品件数。 (2)地质成果 a.简述剖面测制区的区域构造部位及地层、构造特征;

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检查要求(DOC 60页)

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检查要求(DOC 60页)

附件六 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检查要求 一、为保证地调项目原始资料真实、可靠,提高成果报告的质量,特制定本要求。 二、本要求规定检查的地调项目原始资料的范围包括: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探矿工程、测绘印制、实验测试、信息技术等专业。 三、地调项目原始资料的检查工作依据国家的有关技术标准、技术要求、项目设计和地调局的有关要求进行。 四、地调局负责组织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检查工作的管理、组织与协调。组织监审专家对局属单位承担的计划项目和工作项目、行业地勘单位承担的计划项目、国土资源部有关直属单位承担的计划项目和工作项目进行检查。质量抽查的工作项目比例一般不低于当年地质调查工作项目总数的5%。 五、大区地调中心负责组织监审专家对本单位和辖区内地方地调单位承担的计划项目及其工作项目、行业地勘单位和院校承担的工作项目进行质量抽查。组织抽查的工作项目比例一般不低于当年辖区内地质调查工作项目总数的20%。 六、承担单位对所承担的工作项目野外原始资料组织进行项目组自检(100%)、互检(100%)和承担单位的抽检(30%)。野外原始资料须结合野外实地检查,并做好质量检查记录。提倡承担单位按照GB/T 19000标准的要求,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把原始资料的经常性检查工作纳入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建立健全严格的质量责任制和检查验收制。 七、地调局、大区地调中心每年定期组织监审专家对原始资料进行质量检查,检查组一般由3-5名专家组成,实行组长负责制。 八、原始资料检查的重点放在野外。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工作精度,野外实地检查比例不低于被检查资料的5~10%。相关的专题研究及信息工程项目也应进行原始资料的检查。 九、原始资料检查的内容包括工作部署和工作量的使用是否合理得当;搜集、记录到的原始资料是否真实、齐全、清晰、符合野外地质实际情况;原始资料的管理是否规范,日常整理、登记是否规范及时;阶段性的综合整理是否及时、完整等。 十、地调项目原始资料的检查实行打分制。检查结果分四个等级:优秀≥90分; 90>良好≥75分;75>合格≥60分;<60分为不合格。 优秀:原始资料经检查完全符合技术标准及要求;

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格式及内容.

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格式及内容 1. 野薄记录格式 日期:年月日天气:(晴、阴、雨)地点:(野外基站) 路线:( 如:自经至 手图号:航片号: 任务:( 岩区(或地层分布区)主干(或一般)穿越(或追索)路线地质调查;追索断层(或层) 人员:(记录);(手图与航片) 点号:(如:0066) 座标: X: Y: GPS: (经度纬度高程 位置:(如: 村(或高地)NE35°460m处小路东侧 露头:(人工采场或天然),良好(或一般、差等) 点性:(地层界线点、构造观察点、化石点、岩性岩相观察点等 描述:(点E为………;点W为………;接触关系为……… 标本: (于900m处采同位素年龄样一件, 样号为0066-1, 岩性为……… 照相:( 记录照相序号、位置、照片内容简述等 遥感影像特点:(仅对要求建立遥感解译标志的地质路线进行遥感影像的描述与记录; 遥感地质解译记录的具体内容是:(1 解译点号和解译区位置; (2所解译的地质体或地质界线及其两侧影像特征及解译标志) 点间:(如: (1 NO0066SE+650m 650m: 沿途为……… (2 650ms+850m1500m: 沿途为……… (3 1500mssw+900m 2400m NO0067: 沿途为……… 路线小结:(当日路线结束后必须认真撰写小结,小结含三项基本内容: 一是对当日路线工作量统计(路线总长、地质点个数、素描图个数、照相数量、各类标本采集数量);二是对当日路线的地质认识; 三是对存在问题及对相邻工作路线的工作建议。 (注意:所有主干穿越路线必须有信手剖面,1/3的点须野外素描或照相;所有的一般穿越路线1/5的点须野外素描或照相; 追索路线视情况而定) 2. 野薄记录格式说明

1比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1: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国土资源大调查向西部倾斜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为满足其要求,提高地质工作的质量,特制订本细则。 1:2000(或1:1000)地质草测的目的在于扩大矿床储量,圈定矿化带及矿体,查明岩相、构造与矿化体的关系,发现新的矿产地等问题。 一. 地质剖面 (一)剖面的测制 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5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地质填图服务。 2.在注意收集以往的地质资料,并对工区进行了踏勘,了解了地层分布层序,矿体分布及矿化范围,主要岩石类型、地质构造特征等的基础上选择剖面位置。即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剖面总方向与地层主要走向应大致垂直,其间夹角应大于60°,长度视工作范围而定。 4.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 5.剖面端点用木桩留作标记。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分层位置从皮尺上直接读取并标于剖面上和记录于记录表中。

6.在测制剖面过程中,必须按比例尺要求详细分层,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0.5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0.5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如矿化层、标志层)应放大表示。 7.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8.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有关规范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在作文字记录时,首先注明时间、地点、剖面编号、参加人员及分工,然后逐项填写表格内容:导线号、方位、导线长、坡角、产状等,逐层对岩石或地质体特征进行观察描述。格式如下: (导线号)0-1导 (方位)160° (导线长)100米 (坡角)+5° (分层位置)5米 (层号)② (岩性名称)砂岩 (岩性描述)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份、特征、含量、矿化、蚀变特征岩层宏观特征、产状等。采集样品 9.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10.随着剖面测制工作的进展,应加强室内整理工作,特别是当日整理、 文字记录整饰、图件绘制及着墨。 11.编写剖面地质小结。内容为:

1:2000 地质填图细则

1: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1: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国土资源大调查向西部倾斜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为满足其要求,提高地质工作的质量,特制订本细则。 1:2000(或1:1000)地质草测的目的在于扩大矿床储量,圈定矿化带及矿体,查明岩相、构造与矿化体的关系,发现新的矿产地等问题。 一.地质剖面 (一)剖面的测制 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5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地质填图服务。 2.在注意收集以往的地质资料,并对工区进行了踏勘,了解了地层分布层序,矿体分布及矿化范围,主要岩石类型、地质构造特征等的基础上选择剖面位置。即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剖面总方向与地层主要走向应大致垂直,其间夹角应大于60°,长度视工作范围而定。 4.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 5.剖面端点用木桩留作标记。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分层位置从皮尺上直接读取并标于剖面上和记录于记录表中。 6.在测制剖面过程中,必须按比例尺要求详细分层,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0.5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0.5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如矿化层、标志层)应放大表示。 7.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8.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有关规范

地质填图方法和注意的几个问题

地质填图方法和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地质填图基本任务和基本要求 1、地质填图的定义和作用 地质填图即地质测量,在预查、普查阶段是一种大面积的综合性金矿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在详查、勘探阶段则是一种详细研究矿床地质,进行矿床评价勘探和资源/储量计算的基础工作。 定义:是运用地质理论和有关方法,全面系统地进行综合性的地质矿产调查和研究,查明工作区的地层、岩石、构造与矿产的基本地质特征,研究各种成矿规律和各种找矿信息进行找矿。 在普查阶段所进行的地质填图是普查找矿的一种手段。它侧重于对金矿及共生、伴生矿产的寻找,与区域地质填图的要求有所不同。 2、地质填图的基本任务 主要是收集、整理和研究地表地质现象,为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提供资料。它是各项地质工作包括勘查工程布署及物探、化探、水文地质工作的基础。地质填图工作搞的不好将影响整个地质工作的质量,但它又是与其他地质工作互为补充的。 3、不同地区地质填图的基本要求 (1)火山岩分布地区进行地质填图的基本要求 a查明火山岩的分布、查明火山活动的地质时代。 b全面研究火山岩的矿物、化学成分、结构、构造、形态、产状、厚度及其变化规律,对于海底火山喷发要划分喷发沉积类型(火山熔岩一碎屑岩类型或硅质岩类型)。 c详细研究火山角砾岩分布特征、熔岩厚度及其分布情况、火山碎屑沉积岩形成地段的分布情况。 d研究变质作用、构造或断裂与蚀变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关系。 e综合上述,结合物探、化探、重砂资料,总结成矿规律,预测成矿有利地段。 (2)对变质岩分布区进行地质填图的基本要求 a查明变质岩的分布,区分不同变质岩系和岩体,同时推定或确定其时代。 b研究岩系(岩体)内部构造,应特别注意从现在观察到的不同时期的复合构造现象中,去探索恢复早期的和原始的构造。当恢复有困难时,应利用全面综合的办法,包括区域地质构造一建造条件、变质岩的产状、接触关系、共生组合、变余结构和构造以及矿物一岩石化学分析资料的各种比较研究与图解分析的办法进行综合研究。 c当能恢复原岩时,根据对原岩的地质填图要求作必要的工作。 d了解或搞清变质岩地区的含矿层位和含矿建造,指出找矿前景或标志,查明矿产分布规律,为进行矿产预测指出方向。 4、地质填图人员的工作方法 为了更好的完成地质填图任务,要求地质填图人员努力做好下列工作: (1)要加强资料收集和综合研究: 资料收集和综合研究贯彻于整个地质工作的始终,而在地质填图工作中尤为重要。由于地质填图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一个面,因此为收集资料和综合研究提供更好的场所。资料收集力求丰富、真实。综合研究要随着地质填图的进展逐日进行,随时总结,不得事后算总账。 综合研究应贯彻“双百”方针。学术上可以保留不同意见,可以提出各种设想。但在工作安排上要统一,不能各行其是。(2)地质填图要善于抓住整个地区或矿床中的主要地质特征,主要成矿规律及综合找矿标志,并深入研究,在图上突出表达。每个地区或矿床的具体情况不同,因此研究方法及表达的重点也有所不同。 (3)在地质填图工作中,要根据需要配合一定的物探、化探、重砂工作及必要的轻型揭露工程。尤其是在大面积掩盖区及成矿物质的物理和化学特征适合的条件下,更需要有其他手段配合,以提高地质填图的精度。 (4)在地质填图中,对地质现象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不仅要在地质填图过程中,随时总结,逐步提高认识。还要根据各项勘查工程及物探、化探工作的进展情况,随时进行研究、补充、修正。精度较高的地质图一般都要经过多次修改才能完成。 (5)地质填图人员不仅要研究宏观现象,还要研究微观现象,对于重要的和系统的标本,应进行显微镜下观察。岩矿人员也要创造条件了解宏观现象,参与“实测剖面”。 (6)地质人员要钻研业务,熟悉一定的基础地质知识及本地区、本矿种的地质知识。

地质填图工作方法

第一章地质填图工作方法 一、准备工作 1、收集有关资料 2、野外地质踏勘 二、实测地质剖面 建立地层层序,确定填图单元 基本掌握: 地质剖面布测、分层、记录描述、填表和手标本、样品采集方法,层厚度计算方法,层剖面图和柱状图绘制方法,编写地质剖面小结。 1、剖面位置的选择和比例尺的确定 2、实测地质剖面要求 3、观察记录和描述方法 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如岩性变化、出露宽度、地质体产状、断层、节理、褶曲要素、矿体、接触关系、蚀变类型等仔细观察,还应对剖面上有意义的地质现象、地貌、古生物层位、矿化现象进行描述。 4、绘制实测剖面图 5、绘制柱状图 6、编写剖面小结 ①剖面测制日期、参加人员分工 ②实测现象、目的、比例尺、剖面长度、各种样品采集数量 ③剖面自然露头情况、工程布置及工程量 ④简述岩石地层单位或岩石单元及构造地质特征,如岩性成分、结构、构造、岩 相、厚度(宽度)、蚀变类型、断裂、褶皱、沉积韵律等特征。 ⑤所测地质体的时代顺序、接触关系。 ⑥剖面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尚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方法 7、确定填图单元 明确各地质填图单元的地质意义及特征,作为填图的基本单元及填图依据。 第二章野外地质填图 本阶段主要任务: 进行路线地质调查,研究地质体的空间形态,相互关系和变化。 填制1:10000的地质图 一、观察线与观察点的布置原则 1、路线布置以穿越法为主,穿越路线斗争以“U”字型为主布置,对主要地质体、接触带、矿化蚀变琏、标志层等,适当布置,沿走向追踪路线。 2、观察点的密度和布置 复杂区:线距点距:100m ①地质条件复杂,成矿有利地段线距、点距应适当加密 ②岩性单一、岩石出露较宽的地区,应定岩性控制点 3、观察点的布置原则 以能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要素为原则: 一般布置于地层分界线,不同岩石的接触界线、标志层、侵入岩的边界及接触带。不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