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识人“九征”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4
庄子识人之“九征”法干部选拔一定要知人善任,怎样才能超越人的表象而认识其本质,进而选拔出德才兼备的人才呢?庄子从忠诚、敬慎、能力、智识、信誉、廉洁、节操、仪态、人际等九个标准,提出一种遴选人才的办法——“九征”。
“九征”即九种征验,“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则,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远使之而观其忠。
”忠诚,从古至今都是为官之人必备的品质之一。
在中国古代社会,“忠”指尽忠于自己的上司、君王。
而庄子的“远使之而观其忠”,是指权力中心有意疏远、冷落考察对象,看他是否依旧忠心耿耿,会不会立马牢骚满腹,由此观察他的忠诚度。
在当代,“远使之”的观察点则落在考察对象是否仍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否在工作岗位上继续恪尽职守,是为自身的利益而谋官,还是时时处处都能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群众。
如果因为远离了权力中心,远离了领导层,就开始心理失衡、言行失度,甚至破罐子破摔,辜负人民群众和党的重托,这样的人,其用心不言自明。
“近使之而观其敬。
”与“远使之”相对,庄子还有一个“近使之”的考察策略,即与考察对象近距离接触,建立私交,观察他是否还能保持应有的礼仪与尊敬,是否就由“对事负责制”变为“对人负责制”,是否会进一步发展为恃宠而骄、得意忘形。
普通人大约都有这种“远则怨,近则不逊”的人性弱点,只有心怀无私的纯粹的执政为民的为官宗旨,才能无视距离权力中心的远近;只有意在有所作为而非为个人谋利,才能专注于发挥自己所能,任职一方,造福一方。
“烦使之而观其能。
”人是复杂的,又是独特的,能力总会有所偏长。
如果要达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的良好工作局面,对人能力的考察不可避免。
庄子的“烦使之而观其能”,即给考察对象安排很多有挑战性的工作,看他能否游刃有余,借以观察其工作能力。
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费祎就是一位能人。
当时蜀国正值征战多事之秋,公务繁杂琐碎。
《庄子·列御寇》篇中的九种识人方法
九种识人方法
《庄子·列御寇》篇中,就说人有“九征”,即识人有九种方法:
“远使之而观其忠(又曰:远使之以观其不二);近使之而观其敬(又曰:近之以昵,观其不狎);烦使之而观其能(又曰:烦之以事,以观其理);卒然问焉而观其智(又曰:设之以谋,以观其智。
太公曰:事之而不穷者谋);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太公曰:使之而不隐者谓信也)杂之以处而观其色(又曰:纵之以视,观其无变)”。
翻译一下,就是:
远使之而观其忠——派他到远处任职,观察其忠诚度;
近使之而观其敬——让他在身边任职,观察其敬慎;
烦使之而观其能——派他做繁杂之事,观察其能力;
卒然问焉而观其知——突然问其问题,观察其是否机智;
急与之期而观其信——仓促约定见面时间,以观其信用;
委之以财以观其仁——托付大笔钱财,观察其是否是仁人君子;告之以危而观其节——告诉他情况危急,观察其节操;
醉之以酒而观其则——故意灌醉他,观其本性;
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与众人杂处中,观其为人处事态度。
《论语—为政》和《庄子—列御寇》文言文比较阅读阅读下列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庾哉?人焉庾哉?”(《论语·为政》)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猝然问焉观其智,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态,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九征至,不肖人得矣。
(《庄子·列御寇》)1.孔子主要通过哪几个方面来观察一个人?请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2.庄子察人的“九征”和孔子察人的“三所”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答案】1.观察人的行为(动机)、经历(方法)、兴趣(习惯)。
2.庄子提及的观察人的九种方法和孔子的察人三法其实源出一体。
孔子提出了解一个人的三个方法,庄子的观察人的方法是对孔子辨识方法的发展和具体化。
孔子的察人之法是为了明辨君子和小人,是由观察者客观地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庄子的察人九法是为了挑出“不肖”之人,所以它是故意让人处于容易扰乱心性的环境中去验证人品。
两者的出发点和方法不同。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所以”,所做的事情;“所由”,所走过的道路;“所安”,所存的心;“庾”,隐藏,藏匿。
即观察人的行为(动机)、经历(方法)、兴趣(习惯)。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孔子“三所”察人,讲到一个视、一个观、一个察,这三句就是知人的方法。
“人焉廋哉”,是为了明辨是君子还是小人。
庄子“九征”的核心也是“观”,是在九种情境下察人,“不肖人得矣”,为了挑出“不肖”之人。
故两则材料既有联系,源出一体,又有区别。
参考译文: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要干什么。
这样,这个人怎么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么能隐藏得了呢?”因此君子总是让人远离自己任职而观察他们是否忠诚,让人就近办事而观察他们是否恭敬,让人处理纷乱事务观察他们是否有能力,对人突然提问观察他们是否有心智,交给期限紧迫的任务观察他们是否守信用,把财物托付给他们观察是否清廉,把危难告诉给他们观察是否持守节操,用醉酒的方式观察他们的仪态,用男女杂处的办法观察他们对待女色的态度。
第34卷第3期大 连 大 学 学 报V ol.34 No.3庄子识人的九征之法在当代社会的借鉴意义高长峰(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教学部,辽宁大连 116023)摘要:当前,社会发展迅猛,对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对人才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如何识人、用人,是许多管理者重视的问题,古人的智慧在这方面向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参考。
庄子以忠、敬、能、知等德行素养作为察人识人、遴选人才的主要标准,提出了如何考察的具体方式,是为庄子识人的九征之法。
九征之法对于人才的评价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主,这种要求对于新时期的人才选拔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庄子;识人;九征之法;管理学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95(2013)03-0135-03收稿日期:2013-06-15作者简介:高长峰(1971-),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法学、国学与管理学的关系。
庄子的九征之法出自于《庄子·列御寇》篇。
征是检验考察的意思,九征就是检验考察人的九种方法,它虽不是庄子思想的典型代表,但对我们今天的为人、从政、处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庄子九征之法的具体内容《庄子·列御寇》篇云:“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以观其仁,告之以危以观其节,醉之以酒以观其则,杂之以处以观其色。
九征至,不肖人得矣。
”1.1远使之而观其忠让他远行看他是否忠诚。
君子慎独,在无人监察的环境下,仍能恪忠行事;小人则不同,一旦无人监察便会放纵自己,置法纪于不顾。
因此要考察一个人,就要派他去远处工作,让其感觉无人监察,这时再观察他的行为,才能断定其是否忠诚。
1.2近使之而观其敬让他在身边工作看他是否恭敬。
君子素其位而行。
修养好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会忘记自己的身份,行为始终如一;修养差的人,一旦与领导相处时间长了、熟悉了,就会失去恭敬之心,并开始轻慢无理,不守规矩。
庄子观人九法,教你慧眼识人心!从古至今,如何识人都是领导者的必修课和基本功,而中国古代关于识人的著作更是汗牛充栋,而最早的、比较系统的识人之法来自《庄子·列御寇》,怎样才能超越人的表象而认识其本质,这里圣人庄子就从忠诚、敬慎、能力、智识、信誉、廉洁、节操、仪态、人际等九个标准,提出一种遴选人才的办法——“九征”。
【忠诚:远使之而观其忠】要了解一个人是否忠诚,最好把他派去远处工作,远处则难监督,看看此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是否能够一如既往地工作,看看他是否能够正确地行事,他如果总在身边,你很难看出他的忠诚度。
一旦无人监督便开始放肆胡来,把他对上司的诺言置诸脑后。
不管这种人对你表达了多少忠心,都可能是假的,他会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需要提防。
【敬慎:近使之而观其敬】你要是了解一个人是否敬业,那就把他放在身边工作,天天共处,形影不离,逐渐没有了拘束和顾忌,看看他是否一如既往的恭顺。
一旦混熟了就失去了恭敬之心,就开始对周围人轻侵无礼,就开始不守规矩,仗着关系近而放肆。
对这种人是很危险的一类人,可能狗仗人势,什么事情都可能会出来。
【能力:烦使之而观其能】要考察一个人是否有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否能够独当一面,可以安排他处理那些情况复杂的问题和比较难办的事。
人人都不会承认自己无能,这是一个惯例。
简单的事情,人人皆可完成,区别不出谁是英雄谁是狗熊。
只有遇到难题的时候,遇到复杂情况的时候,才能看出一个人的真正能力。
【智识:卒问之而观其知】要考察一个人的知识是否渊博,看看他是否机智、敏捷,可以经常性地突然问他一些问题,看看他在缺少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如何回答。
如果有充足的准备时间,很多人都会有答案,平常按部就班的工作流程难以显示一个人是否具有真才实学,只有猝不及防地给他提出问题,看一看他的反应,智与不智立刻一目了然。
【信誉:急与之期而观其信】要看一个人是不是遵守信用,可在紧急的情况下和他相约,安排紧急工作,看他是否守信、是否靠得住。
庄子识人的九种方式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庄子在《逍遥游》、《齐物论》、《人间世》等篇章中提到了识人的九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看人的外貌,庄子认为外貌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和内在的修养,比如说面带微笑的人通常心态较为平和、内心丰富,而面容阴沉的人则可能性格孤僻或者内心有所烦恼。
第二种方式是听人说话,庄子认为言语是人的思想和心理的表达,从人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和修养。
比如说,一个人的言语中是否有攻击性,是否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这些都可以从人的言语中得出。
第三种方式是观察人的行为,庄子认为人的行为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比如说一个人的行为是否自然、从容、大方,这些都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修养和性格特点。
第四种方式是看人的朋友圈,庄子认为人的朋友圈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社交能力、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比如说,一个人的朋友圈中是否有正能量的内容,是否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些都可以从人的朋友圈中得出。
第五种方式是看人的生活环境,庄子认为人的生活环境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生活品位,比如说一个人的房间布置是否简洁大方,是否有艺术气息,这些都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品味。
第六种方式是看人的爱好,庄子认为一个人的爱好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比如说一个人是否喜欢阅读、听音乐,是否喜欢运动、旅游,这些都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个性和爱好。
第七种方式是看人的品德,庄子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比如说一个人是否诚信、正直、宽容、善良,这些都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品德特点。
第八种方式是看人的才华,庄子认为一个人的才华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比如说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艺术天赋、语言表达能力,这些都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才华特点。
第九种方式是看人的人生态度,庄子认为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说一个人是否积极向上、乐观向善、热爱生活,这些都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人生态度。
《庄子》杂篇卷10列御寇诗解4九征至验九征至验穷有八极达有三必题文诗:子曰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也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溢,长若不肖,慎懁而达;有坚而漫,有缓而飦.故其就义,若渴者其,去义若热.故君子常,远使之而,观其忠也;近使观敬,烦使之而,观其能也,卒然问焉,而观其智;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观其仪则;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九征至验,不肖人得.正考父也,一命而伛,再命而偻,三命而俯,循墙而走,孰敢不轨!如凡夫者,一命吕钜,再命而于,车上舞也,三命为卿,而名诸父,孰协唐许!贼莫大乎,有心于德,而心有睫,及其有睫,也而内视,内视而败.凶德有五,中德为首.何谓中德?中德也者,有以自好,而毗其所,不为者也.穷有八极,达有三必,刑有六府.美髯长大,壮丽勇敢,八俱过人,因以是穷.缘循偃仰,困畏谦虚,三俱通达.智慧外通,勇动多怨,仁义多责,六者相刑.达生之情,其则傀伟,达于智者,其则小渺,达大命者,则随自然,达小命者,适遭而安.【原文】孔子曰:“凡人心险于山川(1),难于知天(2)。
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 (3),人者厚貌深情(4)。
故有貌愿而益(5),有长若不肖(6),有慎懁而达(7)。
有坚而漫(8),有缓而飦(9)。
故其就义若渴者(10),其去义若热(11)。
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12),近使之而观其敬(13),烦使之而观其能(14),卒然问焉而观其知(15),急与之期而观其信(16),委之以财而观其仁(17),告之以危而观其节 (18),醉之以酒而观其则(19),杂之以处而观其色(20)。
九征至(21)。
不肖人得矣(22)。
”【译文】孔子说:“人心比山川险恶,比知天困难;天还有春夏秋冬早晚时间的限定,人却容貌敦厚而性情深沉。
所以有的外貌谨慎而思想骄溢,有的外表善长而内心愚蠢,有的外貌温顺而内心暴躁,有的外表坚强而内心濡缓,有的外表和缓而内心急躁。
古代识人之法九征法九征法人物心性才情的变化会表现出九种征象。
征就是研究、了解。
九征就是从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等九个方面的外在表现,来探求一个人内在的性格特征。
本篇首先指出人物才性是秉阴阳五行而生存,由此推出人的五种性格和道德属性,进而提出才性鉴定的可能性。
其次,指出人的素质以“中和”为贵。
最后论述人的才情变化可通过九种外在表现征象来观察。
性之所尽,九质之征也。
然则平陂之质在于神。
明暗之实在于精。
勇怯之势在于筋。
强弱之植在于骨。
躁静之决在于气。
惨怿之情在于色。
衰正之形在于仪。
态度之动在于容。
缓急之状在于言。
其为人也,质素平澹,中睿外朗,筋动植骨,声清色怿,仪正容直,则九征皆至,则纯粹之德也。
九征有违,则偏杂之才也。
三度不同,其德异称。
故偏至之才,以才自名。
兼才之人,以德为目。
兼德之人,更为美号。
是故兼德而至,谓之中庸。
中庸也者,圣人之目也。
具体而微,谓之德行。
德行也者,大雅之称也。
一至谓之偏才。
偏才,小雅之质也。
一征谓之依似。
依似,乱德之类也。
一至一违,谓之间杂。
间杂,无恒之人也。
无恒、依似,皆风人末流,不可胜论,是以略而不概也。
人的性情的内容,有九个方面的体现,叫做“九征”。
正直或偏邪表现在人的神色上;聪慧或愚钝表现在人的精气上;勇敢或怯弱表现在人的筋肌上;强健或纤弱表现在人的骨架上;急噪或沉稳的脾气在于气血;悲伤或愉快的情绪显露在脸色上;衰哀或严肃的形象显露在仪表之中;做作或自然的举止在于容貌;缓慢或急切的态度通过言语显示出来。
如果一个人本性平静淡泊,内心聪明而外表清朗,筋脉强劲而骨骼坚挺,声音清朗而神色和悦,仪表庄重,容貌也端正,那么九种类型的特征他都具备了,他就是德才兼备的人才。
如果这九个方面的特征有达不到的,只能称为偏杂之才。
把人才分为偏才、兼才、兼德这三种,他们的类型不同,因而他们相应的内容也不同。
所谓偏才,是由于他们的专长才能而获偏才的称号;兼才的人,是根据他们的德行而获得兼才的称号;而兼德的人,是由于德才深厚,从而获得兼德的美称。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意思以心观自我,以心观他人,以心观世道。
用志凝神。
做任何事情,如要达到庖丁解牛般的游刃有余,必然要经过无数次的训练以及多年专注的投入。
任何事情要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都非一朝一夕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庄子》书中,有一位用竹竿粘蝉的驼背老人,他粘蝉就像是用手拾掇那样容易。
孔子看到了,说:“您真灵巧啊,这里有什么门道吗?”老人说:“是的,我有门道,我在竹竿上累放两个弹丸,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就不会掉下来,那么粘蝉失手的次数就很少了;如果练到累放三个弹丸也掉不下来,那么粘蝉失误的概率也就十分之一了;如果练到累放五个弹丸也掉不下来,那么粘蝉就如像拾取那样容易了。
当我粘蝉时,身体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就像一个竖立的木桩;我伸臂执竿,如同枯槁的树枝。
虽然天地无限广大,万物纷纭繁多,而我眼中心中只有蝉翼。
我身心不变不动,不因纷杂的万物改变我对蝉翼的关注,怎么可能得不到蝉呢?”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说的就是这位驼背老人啊!”识古别今。
看来庄子也认为: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啊。
所以为了全面的了解一个人,庄子总结了“识人九征”之法:远使之而观其忠,即:派他到远处任职,观察其忠诚度;近使之而观其敬,即:让他在身边任职,观察其敬慎;烦使之而观其能,即:派他做繁杂之事,观察其能力;卒然问焉而观其知,即:突然问其问题,观察其是否机智;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即:仓促约定见面时间,以观其信用;委之以财以观其仁,即:托付大笔钱财,观察其是否是仁人君子;告之以危而观其节,即:告诉他情况危急,观察其节操;醉之以酒而观其则,即:故意灌醉他,观其本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即:与众人杂处中,观其为人处事态度。
我个人认为这套识人技术基本很全面了。
解读庄子的“识人九征”与人相处是门大学问。
正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想要全面了解一个人的品行,是需要一些小技巧的。
早在两千多年前,大思想家庄子在《庄子·列御寇》中详细阐述了识人的9个原则,对当代的人际交往也有一定的指导。
为此,本报特邀权威心理专家为我们解读庄子的“识人九征”。
适当距离看忠诚远使之而观其忠:适当地疏远可以观察一个人的忠诚度。
距离是丈量两个人关系好坏的标尺,适当地拉开距离,能更好地了解彼此。
现代人都很忙,不妨在一段时间里,跟某些朋友保持一点距离,看他是否牵挂你。
过了这段时间,两个人再重新密切交往,看能否还像以前一样融洽相处。
肖震宇认为,这个方法与“君子之交淡如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双方的心理契合度足够强,有着共同的目标和相似的理想,这种关系就不会受到距离和时间的束缚。
相反,如果关系是靠地位和利益维系的,时间久了,距离拉开了,关系自然也就疏远了。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考察不能过于刻意,否则会得不偿失。
有意亲近看教养近使之而观其敬:有意亲近,能观察他是否有教养。
所谓日久见人心,两个人经常在一起,彼此的优缺点和教养也就一目了然了。
尤其要在闲聊中多注意对方的措辞和行为,看是否会说脏话,或者做出不雅的举动;开玩笑时,看看对方在放松状态下是否还有礼貌。
孙时进认为,两个人交往得多,关系会更平等。
在平等的关系中,一个人的礼貌、修养和见识就可以更好地展现在他人面前。
如果在长期交往中,一个人总能事必恭敬,常以谦谦君子的形象待人,这样的朋友是值得交往的。
繁杂事务看能力烦使之而观其能:用繁杂的事务可以考察一个人的能力。
这种方法适合上级对下级的考量。
可以将一些繁杂的工作交给想考察的人来做,看其能否安排得井井有条,处理得合乎情理。
张侃对此解释说,人的能力可以分为两种:一般能力和抗压能力。
而一个人能力的高低往往体现在其抗压能力上。
压力会干扰人的判断和行为,如果在高压环境下还能很快地理出头绪,总结出合适的工作方法,这种人的能力不会差。
庄子识人的9种方法第一,远使之而观其忠。
远离一个人来观察他是否忠诚。
你在他边上,他可能很忠诚,但是你离开他远了,就能看得出这个人对你忠诚不忠诚。
第二,近使之而观其敬。
与对方进行近距离的接触,观察他是否还能保持对你应有的尊敬。
人和人只要近距离的一接触,很快他不一定会对你尊敬,这个人就是不知道轻重的人。
第三,烦使之而观其能。
将很多繁杂的事情交托于对方,看他是否能解决自如。
如果能解决,这个人就有本事如果解决不了,说明这个人没有能力。
第四,卒然问焉而观其知。
突然就某个问题发问,观察他思想的意识。
一个人做好思想准备回答问题,不稀奇;突然问他,他的回答代表他的智慧和智商。
第五,急与之期而观其信。
与对方约定某事,看他能否遵守诺言。
如果这个人不能遵守诺言,这个人不可交。
第六,委之以财而观其仁。
给他钱,让他管理钱财,就看得出这个人是否仁义,因为很多人看见钱就忘记了仁义。
你将钱财托付与他管理和使用,可以看到他对钱财的态度和运用,可以看到他对事物的仁义道德。
第七,告之以危而观其节。
当对方置于危急的境地的时候,你可以看到他的节操。
很多人到危险的地方,先自己逃走了,让别人去受苦和承担危险,所以一到危险的时候就可以看出一个人是真英雄还是假狗熊。
第八,醉之以酒而观其侧。
当他喝醉之后,你看他的仪表,考察他是否善于克制自己的欲望。
很多人酒后做坏事、做错很多事情。
你看他喝醉后就能知道他对仁义礼智信的态度。
第九,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观察对方在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场合中待人接物是否有不同。
有些人往往人前一套,人后一套,不同场合说出不同的话语,对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方法来对待,这种人值得警惕。
《莊子·列禦寇》曾借孔子的話說:“大凡人心比山川還要險峻,瞭解人心比領悟天理還要困難;上天還有春夏秋冬四季的界限,有早晚的分別,而人心卻被掩藏在厚厚的外表和深深的感情下麵。
因此,有些人外表謙虛謹慎,而內心卻驕傲自滿;有些人貌似長者,而實際上卻不賢德;有些人表面上圓順,而實際上剛直;有些人表面上堅定,而實際上倦怠;有些人表面上緩慢,而實際上卻暴躁。
”——本文節選自丁千城《蝴蝶成長戰略》一書《莊子·列禦寇》曾借孔子的話說:“大凡人心比山川還要險峻,瞭解人心比領悟天理還要困難;上天還有春夏秋冬四季的界限,有早晚的分別,而人心卻被掩藏在厚厚的外表和深深的感情下麵。
因此,有些人外表謙虛謹慎,而內心卻驕傲自滿;有些人貌似長者,而實際上卻不賢德;有些人表面上圓順,而實際上剛直;有些人表面上堅定,而實際上倦怠;有些人表面上緩慢,而實際上卻暴躁。
”《莊子》的意思無非是“人心不可知”,但又一定要“知”,因為從小處說,一個人要選擇戀愛的對象,要選擇工作上的搭擋;從大處說,一個公司要選拔眾多的幹部,更嚴重地是還要選擇接班人。
所有人事問題的失誤都會導致效能和結果的巨大差異。
而且就像惠普前任CEO卡莉·菲奧莉娜所說的那樣:“說到底,商業並不是和數字打交道,而是和人打交道。
”因此,我們一定要去努力地瞭解本質上不可知的人。
《莊子》在說完“人心險於山川”之後,提出了一種人才測評的辦法,叫“九征”,就是考察一個人才在九種狀態下的表現,這對於現在公司選拔高層人才仍有巨大的啟迪意義:①遠使之而觀其忠疏遠他,冷落他,讓他呆在遠處,遠離總公司,遠離決策層,觀察他是不是忠心,該不會牢騷滿腹,或者直接辭職吧。
在中國古代社會來說,此處的“忠”更多是人事方面的,對現代公司來說,“忠”主要是指對公司價值觀的忠誠。
GE公司總裁傑克·韋爾奇說:“完成任務並認同企業價值觀的人得到提升;失敗但認同企業價值觀的人得到第二次機會;既失敗又不認同企業價值觀的人,很容易對付;難的是如何對待那些完成任務卻不認同企業價值觀的人:我們努力去說服他們,與他們搏鬥,為他們而痛苦。
识人之法:七经、九征、五常、八观六验、六戚四隐纵观中国历史,善于识人者比比皆是,周文王渭水河畔识得姜太公,吕太公挑选无赖刘邦为婿,曾国藩初会江忠源纵观……诸如此类的典故可谓数不胜数。
近日网络疯传中国古代识人之法,“神准”!早在数千年前,中国古代就有了相关的理论书籍,如《周易》、《易经》等等。
除此而外,圣人先贤们还总结出了很多识人方法,如三国时诸葛亮的“观人七经”,刘邵《人物志》中的“九征”、“五常”学说,吕不韦提出的“八观六验”和“六戚四隐”,曾国藩《冰鉴》中关于识人的著述等等。
1、《吕氏春秋》提出的识人六验法:(1)喜。
验其节制能力,不得意忘形。
(2)乐。
验其癖性爱好,不玩物丧志。
(3)怒。
验其控制能力,不失去理智。
(4)惧。
验其是否勇于负责,当铮铮好汉。
(5)哀。
验其是否悲观失望,怨天尤人。
(6)苦。
验其是否有坚韧不拔的气度,能够吃苦耐劳。
以上六法松下幸之助评价甚高。
2、魏人李悝提出识人的五视法:(1)居视其所亲。
即考察该人经常和谁在一起。
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都黑。
从一个人平时所喜欢亲近的人那里,就可以知道他的人品。
(2)富视其所与。
即考察该人在生活富裕时将钱花在什么上面。
(3)达视其所举。
即考察该人身居高位时,提拔重用的是什么样的人。
是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
(4)穷视其所不为。
即考察该人在身处逆境时的作为。
是否会人穷志短,牺牲原则换取利益。
(5)贫视其所不取。
即考察该人在贫困境地时的作为,看能否洁身自好,不取不义之财。
3、诸葛亮提出的识人七法:(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通过观察该人对一些大是大非问题的态度和观点,了解他的信仰和志向。
(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通过和该人展开辩论以观察应变能力。
(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通过请该人出谋划策以了解其学识和视野。
(4)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通过将灾事、祸事等告诉他,看他的反应,由此来观察他是否有勇气直面苦难的现实。
(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庄子识人的九种方式人际关系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识人的能力则是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
在庄子的哲学中,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在社会中,人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得复杂。
因此,庄子提出了九种方式来识别人的真实本性,这些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人,建立正面的人际关系。
一、观察言行庄子认为,一个人的言行是了解其本性的最直接途径。
通过观察他人的言行举止,我们可以了解他人的性格、喜好、价值观等方面。
例如,一个人的善良、诚实、谦逊等品质通常会在他的言行中表现出来。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言行来判断其本性。
二、看待态度一个人的态度也是了解其本性的重要途径。
庄子认为,态度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情感和价值观。
例如,一个人对待工作、家庭、朋友等方面的态度可以体现出其对这些事物的重视程度和态度。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态度来了解其本性。
三、关注行为习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也是了解其本性的一个方面。
庄子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可以反映出其内心的想法和情感。
例如,一个人的习惯性行为可以体现出其性格、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特点。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习惯来了解其本性。
四、察觉言谈庄子认为,一个人的言谈也可以反映出其本性。
通过观察他人的言谈,我们可以了解他人的思想、态度、情感等方面。
例如,一个人的言谈可以体现出其对事物的看法、对他人的态度等。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言谈来了解其本性。
五、关注情绪变化一个人的情绪变化也是了解其本性的一个方面。
庄子认为,情绪变化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状态和情感状态。
例如,一个人的情绪变化可以体现出其对事物的看法、对他人的态度等。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情绪变化来了解其本性。
六、观察行为表现一个人的行为表现也可以反映出其本性。
庄子认为,行为表现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价值观等方面。
例如,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可以体现出其对他人的尊重、对社会的责任感等。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来了解其本性。
庄子的识人“九征”
《庄子•列御寇》篇中,就说人有“九征”,即识人有九种方法:
“远使之而观其忠(又曰:远使之以观其不二);近使之而观其敬(又曰:近之以昵,观其不狎);烦使之而观其能(又曰:烦之以事,以观其理);卒然问焉而观其智(又曰:设之以谋,以观其智。
太公曰:事之而不穷者谋);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太公曰:使之而不隐者谓信也)杂之以处而观其色(又曰:纵之以视,观其无变)”。
翻译一下,就是:
远使之而观其忠——派他到远处任职,观察其忠诚度;
近使之而观其敬——让他在身边任职,观察其敬慎;
烦使之而观其能——派他做繁杂之事,观察其能力;
卒然问焉而观其知——突然问其问题,观察其是否机智;
急与之期而观其信——仓促约定见面时间,以观其信用;
委之以财以观其仁——托付大笔钱财,观察其是否是仁人君子;
告之以危而观其节——告诉他情况危急,观察其节操;
醉之以酒而观其则——故意灌醉他,观其本性;
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与众人杂处中,观其为人处事态度。
诸葛孔明观人七法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意思是说看他的志向和道德标准的情况如何,要用一些事例让他判断一下是非,从他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他这样人有什么样的理念。
有个这样的故事:26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有个国王叫齐桓公,手下的一名厨子名叫易牙。
有天齐桓公说:“我吃过各种山珍海味,只是没吃过人肉。
”易牙就回家杀了自己的3岁儿子,烹制成人肉大羹,献给齐桓公。
并且献媚道:“忠臣为饱国君口福,特献爱子人肉,敬请品尝。
”齐桓公感动不已,晋升易牙为国务大臣。
当时的大臣管仲提醒齐桓公:“易牙对自己的子女也下得了这种狠心,那他对谁下不了狠心?”但是齐桓公昏了头不信。
后来他病重不起,易牙乘机囚禁齐桓公,不给他饭吃,齐桓公被易牙活活饿死。
这就是说如果做事一向狠毒的人,没有理由认为他只会对你好,并一直对你好。
“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意思是说用各种话来盘问他,看他的应变能力和口才,如果是头脑比较机敏灵活的人会应答自如,但这种人通常会比较“滑”,惯会花言巧语,他的话不可全信。
如果是经常被问得张口结舌,这样的人就比较“笨”,但是也会比较忠厚听话,就像郭靖那样的。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是说问他计谋方面的事情,看他的才能如何。
如果他一步百计,智谋深远,那他是比较有头脑,接近智士型的人。
这里考查的
是这个人知识能力水平的综合体现。
而且他的见识也反映他对人生、对于家庭等事情的看法。
“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是说要故意告诉他一些困难,这些困难可能是真的,也可以是为了考查他而虚构出来的,看他是不是畏难而退,能不能真正牺牲自己的一些利益来为你付出。
但
是在实际应用中的分寸可要注意把握,千万不能说得太过火。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是说让他喝醉了以后看他的性格,俗话说“酒醉吐真言”,有的人就算是醉了酒,也多半倒头昏睡。
但有的人就不同,醉了后乱舞乱唱,胡骂乱打者也有之。
所以从醉酒后的表现能更清楚地看出人们的真实本相。
“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是看他爱不爱财。
现代社会中哪有不爱财的,不爱财的人恐怕早灭绝了。
但是要看看,是不是他把钱财看得比你和其他所有东西都重要,如果是那样的人,他就
属于我们前面分析的市侩型,好自为之。
“期之以事而观其信”是说看他是不是讲信用。
如果你约他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他常常变卦,经常嘴上承诺得千好万好,实际上却十件有九件经常找出各种理由来推脱,那在他的理念
里,关于承诺,只不过是随便说说,全是“老板的肾,当官的稿,小姐的眼泪,统计局的表”——虚的。
那他的可靠性就要差得多,如果是言出必行,
态度认真,几乎赶得上古时著名的守信用的好同志——尾生先生。
那么是可托付可信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