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征
- 格式:docx
- 大小:22.06 KB
- 文档页数:4
人物志含译文《人物志》十三《自序》《九征》《体别》《流业》《材理》《材能》《利害》《接识》《英雄》《八观》《七缪》《效难》《释争》《自序》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
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
是以,圣人着爻象则立君子小人之辞,叙《诗》志则别风俗雅正之业,制《礼》、《乐》则考六艺祇庸之德,躬南面则授俊逸辅相之材,皆所以达众善而成天功也。
天功既成,则并受名誉。
是以,尧以克明俊德为称,舜以登庸二八为功,汤以拔有莘之贤为名,文王以举渭滨之叟为贵。
由此论之,圣人兴德,孰不劳聪明于求人,获安逸于任使者哉!是故,仲尼不试无所援升,犹序门人以为四科,泛论众材以辨三等。
又叹中庸以殊圣人之德,尚德以劝庶几之论。
训六蔽以戒偏材之失,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疾悾悾而信,以明为似之难保。
又曰:察其所安,观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
人物之察也,如此其详。
是以敢依圣训,志序人物,庶以补缀遗忘;惟博识君子,裁览其义焉。
《九征》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
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圣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着形。
苟有形质,犹可即而求之。
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
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
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
聪明者,阴阳之精。
阴阳清和,则中叡外明;圣人淳耀,能兼二美。
知微知章,自非圣人,莫能两遂。
故明白之士,达动之机,而暗于玄虑;玄虑之人,识静之原,而困于速捷。
犹火日外照,不能内见;金水内映,不能外光。
二者之义,盖阴阳之别也。
若量其材质,稽诸五物;五物之征,亦各着于厥体矣。
其在体也:木骨、金筋、火气、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
五物之实,各有所济。
是故:骨植而柔者,谓之弘毅;弘毅也者,仁之质也。
气清而朗者,谓之文理;文理也者,礼之本也。
体端而实者,谓之贞固;贞固也者,信之基也。
筋劲而精者,谓之勇敢;勇敢也者,义之决也。
色平而畅者,谓之通微;通微也者,智之原也。
庄子识人之“九征”法干部选拔一定要知人善任,怎样才能超越人的表象而认识其本质,进而选拔出德才兼备的人才呢?庄子从忠诚、敬慎、能力、智识、信誉、廉洁、节操、仪态、人际等九个标准,提出一种遴选人才的办法——“九征”。
“九征”即九种征验,“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则,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远使之而观其忠。
”忠诚,从古至今都是为官之人必备的品质之一。
在中国古代社会,“忠”指尽忠于自己的上司、君王。
而庄子的“远使之而观其忠”,是指权力中心有意疏远、冷落考察对象,看他是否依旧忠心耿耿,会不会立马牢骚满腹,由此观察他的忠诚度。
在当代,“远使之”的观察点则落在考察对象是否仍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否在工作岗位上继续恪尽职守,是为自身的利益而谋官,还是时时处处都能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群众。
如果因为远离了权力中心,远离了领导层,就开始心理失衡、言行失度,甚至破罐子破摔,辜负人民群众和党的重托,这样的人,其用心不言自明。
“近使之而观其敬。
”与“远使之”相对,庄子还有一个“近使之”的考察策略,即与考察对象近距离接触,建立私交,观察他是否还能保持应有的礼仪与尊敬,是否就由“对事负责制”变为“对人负责制”,是否会进一步发展为恃宠而骄、得意忘形。
普通人大约都有这种“远则怨,近则不逊”的人性弱点,只有心怀无私的纯粹的执政为民的为官宗旨,才能无视距离权力中心的远近;只有意在有所作为而非为个人谋利,才能专注于发挥自己所能,任职一方,造福一方。
“烦使之而观其能。
”人是复杂的,又是独特的,能力总会有所偏长。
如果要达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的良好工作局面,对人能力的考察不可避免。
庄子的“烦使之而观其能”,即给考察对象安排很多有挑战性的工作,看他能否游刃有余,借以观察其工作能力。
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费祎就是一位能人。
当时蜀国正值征战多事之秋,公务繁杂琐碎。
九征1-1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
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圣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注】(1)情——本义:感情。
《说文》:“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也。
”《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击能。
”《易·系辞》:“情伪相感。
”《荀子·正名》:“情者,性之质也。
”(2)性——本义:人的本性。
《说文》:“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
”《礼记·中庸》:“天命谓之性。
”《荀子·正名》:“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译文】人的根本在于有感情、具有人性。
感情与人性的道理,是非常微妙并且玄奥的,如非有圣人一般的洞察,又有谁能将感情和人性说得明白透彻?1-2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着形。
苟有形质,犹可即而求之。
【注】(1)元一——指万物唯一的本源,《汉书·律历志》:“三统(天地人)合为一元,故因元一而九三之以为法。
”(2)质——本义抵押,以……为人质。
后用为素质、本质、禀性,《列子》:“太素者,质之始也。
”(3)阴阳——组成同一事物特性的对立统一关系的两面,也是相辅相成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
阴阳对立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天阳地阴、上阳下阴、动阳精阴、升阳降阴、热阳冷阴。
两方对立而相互依存,无上即无下,一方的存在须以另一方为前提条件,这就是阴阳互根。
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
这种消长变化是绝对的,而动态平衡则是相对的。
比如白天阳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而夜间阴盛,机体的生理功能相应的以抑制为主。
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由抑制转向兴奋,即阴消阳长;而从中午到子夜,阳气渐衰,则人体的生理功能由兴奋渐变为抑制,这就是阳消阴长。
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即所谓物极必反。
征字组词100个征,这个简单的汉字却有着丰富的含义和多样的组合方式。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以“征”字开头能组成的 100 个词语吧。
1、征衣:指远行之人的衣服。
2、征帆:远行的船帆。
3、征程:远行的路程,也常比喻人生的经历。
4、征尘:旅途的尘土,多形容奔波的辛苦。
5、征雁:迁徙的大雁。
6、征候:发生某种情况的迹象。
7、征购:国家向生产者或所有者购买。
8、征敛:征收赋税,搜刮财物。
9、征调:政府征集和调用人力、物资。
10、征伐:出兵攻打,征讨。
11、征发:旧时指政府征集民间的人力和物资。
12、征聘:招聘。
13、征逐:指朋友往来频繁,也指追求名利。
14、征诛:讨伐。
15、征婚:公开征求结婚对象。
16、征友:征求朋友。
17、征祥:征兆,祥瑞。
18、征迈:行进,经历。
19、征鞍:远行的马鞍。
20、征桡:指远行的船。
“征”字在中间的组词:21、南征北战:形容经历的战斗很多。
22、旁征博引:指说话、写文章引用材料作为依据或例证。
23、横征暴敛:强征捐税,搜刮人民财富。
24、万里长征:形容极长的艰难路程。
25、能征惯战:形容作战经验丰富,很能打仗。
26、有征无战:指不战而胜。
27、日征月迈:喻指时间不断推移。
28、选征:选拔征召。
29、无征不信:没有证据的话或事不可信。
30、苦征恶战:形容艰苦激烈的战斗。
31、干征:求索。
32、变征之声:指乐声中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
33、急征重敛:严急而繁重的赋税。
34、力征经营:用尽武力去征讨经营。
35、酒征:酒税。
“征”字在结尾的组词:36、特征: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
37、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
38、出征:外出征战。
39、应征:接受征召。
40、缓征:暂缓征收。
41、从征:跟随出征。
42、课征:征收赋税。
43、力征:以武力征伐。
44、财征:指赋税之事。
45、四征:四面征讨。
46、坐征:因获罪而被召回。
47、关征:关口所收的税。
48、进征:进攻征伐。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明确识人对于成功的重要性;●掌握见面识人、言谈识人、性格识人、特质识人等方法;●提升高层管理者的识人用人意识;●认识到领袖自我修身的重要性。
第一讲识人的重要性(上)一、人脉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想取得成功,人的成功就是一个识人的过程,而识人就是搭建人脉、使人脉成为成功的阶梯的过程。
宝洁公司前董事长理查·杜普里说过:“如果你把我们的资金、厂房及品牌留下,把我们的人带走,我们的公司会跨掉;相反,如果你拿走我们的资金、厂房及品牌,而留下我们的人,l0年内我们将重建一切。
”这就说明了人的重要性。
人生就是不断认识比自己更高、更好的人,不断向他们学习、模仿,然后渐渐走向成功的过程。
在电影《天下无贼》中,小偷公司董事长黎叔说过:“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人才就是人脉,只有具有了人脉关系,才有可能在竞争过程中取得胜利。
戴卫·沃里奇在《人力资源的冠军》中写到:“在这个不断变化着的高科技驱使下的环境中,发掘和留住人才将成为竞争的战场。
正如体育团队积极网罗最佳队员一样,未来的公司与商业组织,也将成为获得最佳人才而展开激烈竞争的战场。
成功的商家将是那些善于吸引、发展、保留必备必要技能、眼光和经验的人才的公司。
”二、人生必备的识人本领反观历史,历史就是一部鉴人史、用人史。
得忠才则立,得智才则兴,得奸才则废,得佞才则妄,用忠智之才则成。
这个世界上不缺乏智慧与优秀者,缺乏的往往是识人的伯乐与真心用人的领导者。
一个人能不能做伯乐,能不能真正发现周围的智慧者,学会识人至关重要。
一般人的人生只是用来经营事,具有远大理想的人是在经营人。
例如,《三国演义》中,曹操和孙权都出身豪门,有一定的背景和基础。
而与他们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的刘备,却是一个卖草鞋出身的“小商小贩”。
他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作为谋士,就是在经营人才,足见识人及用诚心打动所识之人的重要性。
识人,就是为了找到志同道合者。
成功者往往能够发现社会、市场的潜力方向,在其中寻找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组建团队、搭建关系,互惠互利地完成相互的理想和目标。
《辨经》原名《人物志》,为三国时魏国人刘邵所著。
《辨经》这本书最有贡献的是提出了系统的评价人物的方法,这就是“九征”“八观”。
作者的人才观一开始就明白地说出来了:“人物之本,出乎情性”。
性是天赋给人的本质、质性,情是受后天环境影响而产生的欲望。
流氓无赖何以得天下?得人才者得天下!英雄豪杰何以失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经世之本,识人为先,经世之本,用人为先,可以说是从古至今成功者的秘诀。
《辨经》就是这样一部极为难得的识人宝典。
识人是一种智慧。
如何识人,世人却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这其中的种种区别,主要源于识人者的天生资质和学识修养。
真正善于辩识人材的人,需要有宏大的志向,广博的学识,敏锐的感觉和深邃的眼光,还需要有丰富曲折的社会阅历。
《辨经》一书也被奉为“识人用人宝典”,甚至有人这样评价它:反躬自省者读之,可以知运命;心系天下者读之,可以成大局;淡然自处者读之,可以明清浊;游戏人间者读之,可以正进退。
九征为《辨经》第一,九征首推中庸,合乎中庸即能于九征中表现不俗,为“圣人”“德人”。
喜怒哀乐存在心里不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分寸适度,叫做“和”。
中和是万物的至理,天下大道,在物为水,在思为空,在味为平淡,在德为博大纯厚。
人才分类有依据,阴阳五行的宇宙生成说,凡是有气血的生命,均系阴阳,关系五行。
人体筋为金、骨为木、血为水、气为火、肉为土。
为五质、五常。
为人者:神必须平淡、精必须智明、筋必须劲精、骨必须植固、气必须端直、言必须和缓,合乎五体,具有五质和五常,才是真正意义上有才能的人。
否则,九征有违,为偏杂之材。
人物分圣人、德行、偏才类。
其下分依似、间杂。
依似、无恒之人,都不是出自真性情,属末流之辈。
所谓九征,统一概括为外在一些表象。
简单通过几个关键词和小故事分享出来:关于人的“眼睛”、“容止”、“脸色”的辨法:无论是先清后浊,还是先浊后清,勿要看起开始,要让其久坐,观其之眼,清者为上,浊者为下;脸上神情的变化,神色的变化,称之为容止和脸色,符合中庸者为上,不符者为下。
第34卷第3期大 连 大 学 学 报V ol.34 No.3庄子识人的九征之法在当代社会的借鉴意义高长峰(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教学部,辽宁大连 116023)摘要:当前,社会发展迅猛,对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对人才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如何识人、用人,是许多管理者重视的问题,古人的智慧在这方面向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参考。
庄子以忠、敬、能、知等德行素养作为察人识人、遴选人才的主要标准,提出了如何考察的具体方式,是为庄子识人的九征之法。
九征之法对于人才的评价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主,这种要求对于新时期的人才选拔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庄子;识人;九征之法;管理学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95(2013)03-0135-03收稿日期:2013-06-15作者简介:高长峰(1971-),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法学、国学与管理学的关系。
庄子的九征之法出自于《庄子·列御寇》篇。
征是检验考察的意思,九征就是检验考察人的九种方法,它虽不是庄子思想的典型代表,但对我们今天的为人、从政、处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庄子九征之法的具体内容《庄子·列御寇》篇云:“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以观其仁,告之以危以观其节,醉之以酒以观其则,杂之以处以观其色。
九征至,不肖人得矣。
”1.1远使之而观其忠让他远行看他是否忠诚。
君子慎独,在无人监察的环境下,仍能恪忠行事;小人则不同,一旦无人监察便会放纵自己,置法纪于不顾。
因此要考察一个人,就要派他去远处工作,让其感觉无人监察,这时再观察他的行为,才能断定其是否忠诚。
1.2近使之而观其敬让他在身边工作看他是否恭敬。
君子素其位而行。
修养好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会忘记自己的身份,行为始终如一;修养差的人,一旦与领导相处时间长了、熟悉了,就会失去恭敬之心,并开始轻慢无理,不守规矩。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和测评思想一、人才素质测评在中国的起源1、尧舜禹时期——禅让制●特点由首领主持实施,以贤能为标准,用实绩来测评被测者,通过让位的办法来评选首领。
《尚书·尧典》篇有这样的记载:尧晚年选择继承人时,对舜进行了反复地考察,包括妻以二女“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入山林川泽”,“试舜五典百官”等,“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决定“使舜摄行天下政”。
舜选拔接班人时,首先考察了鲧,而鲧治水不利被淘汰出局;舜随即令禹继承父亲的工作,结果禹在治水的过程中,既显示出“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奉公美德,又有疏而非堵、成功治水的智慧,得到舜的信任,最后让位于禹。
●历史意义选贤能与让贤才,是同原始公有制和生产力相适应的考选制度,虽然理论是朴素的,方法是原始的,内容是简单的,但对整个中国的用人史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同志指出:“在我国民族的历史上,历史是有两条用人路线,一条是‘任人唯贤’,另一条是‘任人唯亲’。
”选贤能德才是在我国历史上“任人唯贤”的起点,从此唯贤与唯亲的斗争,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贯穿于我国人才考核选拔的文明史。
2、夏商周时期(1)射御选材●特点以射箭为主要测评方式,还包括智力技巧的测验。
《礼记.射义》篇记载:“古者,天子以试射选诸侯、卿、大夫、士。
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饰之以礼乐也。
”“天子之制,诸侯岁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
其容体比之于礼,其节比之于乐,而中多者得与于祭;其容体不比于礼,其节不比于乐,而中少者不得与于祭。
”这就是说,天子通过试射选官,不仅要看被测者射中多少,还要看其行为是否合乎礼仪、动作是否合乎乐律,这样多维共测、综合评价,最后决定是否录用。
(2)宾兴制●特点召集乡里众民,把最具贤与能的人推选出来担任官职。
整个推选工作由大司徒主管,乡大夫组织,乡吏先向众民明确贤与能的标准,而后以宾客之礼敬贤,并进行兴贤选能的工作。
乡举里选三年一次,谓之“大比”。
宾兴制推选标准是“乡三物”,具体内容是“六德”、“六行”、“六艺”。
云尘⼦译:千古奇书《⼈物志》:九征九征第⼀(⼈物情性志⽓不同,征神见貌,形验有九。
)盖⼈物之本,出乎情性。
(性质禀之⾃然,情变由于染习。
是以观⼈察物,当寻其性质也。
)成就⼈物之根本,出于情感与本性。
情性之理,甚微⽽⽞;⾮圣⼈之察,其孰能究之哉?(知⽆形状,故常⼈不能睹,惟圣⼈⽬击⽽照之。
)情感与本性之义理,极为微妙⽽幽隐,若⾮圣⼈之明察,谁能得其究竟?凡有⾎⽓者,莫不含元⼀以为质,(质不⾄则不能涉寒暑,历四时。
)⼤凡有⾎⽓之⼈,⽆不含容元⽓太极⽽成其资质,禀阴阳以⽴性,(性资于阴阳,故刚柔之意别矣。
)秉承阴阳⽽确⽴其本性,体五⾏⽽著形。
(⾻劲筋柔,皆禀精于⾦⽊。
)体现⾦⽊⽔⽕⼟五⾏⽽显现其形体。
苟有形质,犹可即⽽求之。
(由⽓⾊外著,故相者得其情素也。
)⼀旦有其形体资质,便可以就此⽽探求。
凡⼈之质量,中和最贵矣。
(质⽩受采,味⽢受和,中和者百⾏之根本,⼈情之良⽥也。
)⼤凡⼈之资质量度,以中和为最可贵。
中和之质,必平淡⽆味;(惟淡也故五味得和焉,若苦则不能⽢矣,若酸也则不能咸矣。
)具有中和之资质者,定然平和、淡泊⽽⽆偏颇之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
(平淡⽆偏,群材必御,致⽤有宜,通变⽆滞。
)所以能够调和⽽成就五种⼈材,变通转化⽽符合节律。
是故,观⼈察质,必先察其平淡,⽽後求其聪明。
(譬之骥,虽超逸绝群,若⽓性不和,必有毁衡碎⾸决胸之祸也。
)因此,观察⼈之资质,定要先察明其是否平和淡泊,然后探讨其是否⽿聪⽬明。
聪明者,阴阳之精。
(离⽬、坎⽿,视听之所由也。
)⽿聪⽬明,是阴阳之精华。
阴阳清和,则中睿外明;圣⼈淳耀,能兼⼆美,知微知章。
阴阳清和,则中睿外明;圣⼈淳耀,能兼⼆美,知微知章(⽿⽬监察,通幽达微,官材授⽅,举⽆遗失。
)阴阳清正⽽和融,则内⼼睿智⽽外表明达;圣⼈淳朴⽽光照⼈寰,能够兼有睿智与明达之美,可知微妙之⽞机,亦可知显露之事理。
⾃⾮圣⼈,莫能两遂。
(虽得之于⽬,或失之于⽿。
)若⾮圣⼈,⽆⼈能够达到此两⽅⾯。
《人物志》白话文、译注《人物志》——刘邵〈九征〉〈体别〉〈流业〉〈材理〉〈材能〉〈利害〉〈接识〉〈英雄〉〈八观〉〈七缪〉〈效难〉〈释争〉是以,圣人着爻象,则立君子小人之辞;叙《诗》志,则别风俗雅正之业;制《礼》、《乐》,则考六艺祇庸之德;躬南面,则授俊逸辅相之材。
皆所以达众善而成天功也。
译文:[因此,圣人设立卦爻、卦象,便编订下辨别君子与小人之言辞;阐发《诗经》之情志,便分别出风俗雅正之事业;制订表达秩序与和谐的《礼》、《乐》制度,便考订出六经中可资应用而恒常不变之道理;身为君王,便须选用杰出而清逸之辅佐人材。
此皆为用来使各位贤德之材得以畅达而且完成上天之功业。
]天功既成,则并受名誉。
是以,尧以克明俊德为称,舜以登庸二八为功,汤以拔有莘之贤为名,文王以举渭滨之叟为贵。
由此论之,圣人兴德,孰不劳聪明于求人,获安逸于任使者哉!译文:[上天之功业完成之后,便能同受应得之名与恰当之荣誉。
因此,帝尧凭借能够明晓俊杰之德而着称,帝舜凭借升用十六贤材而建功,商汤凭借选拔有莘氏的贤人伊尹而闻名,周文王凭借任用垂钓渭水之姜尚受到人们尊重。
由此论之,圣人振兴道德,谁不是在寻求贤人方面用其耳目心思?谁不是从任用贤人获得安宁闲逸!]是故,仲尼不试无所援升,犹序门人以为四科,泛论众材以辨三等。
又叹中庸以殊圣人之德,尚德以劝庶几之论。
训六蔽以戒偏材之失,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疾悾悾而不信,以明为似之难保。
又曰:察其所安,观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
人物之察也,如此其详。
译文:[因此,孔圣仲尼无应试机会而无门路可以攀援升用,尚且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排定门人弟子,广泛议论各种人材而区别为三等。
又赞叹中庸,以突出圣人之德行,崇尚据于德行以勉励达道之论。
训示“爱好仁德而不学则愚昧,喜欢求知而不学则飘荡无根,崇尚诚信而不学则害人,重视直率而不学则刻薄,强调勇武而不学则成乱,偏求刚强而不学则轻狂”六种受蒙蔽之害,以防备偏至之材的过失;思考率性而为的狂者与有所不为的狷者,以通晓不及与过分之材。
庄子观人九法,教你慧眼识人心!从古至今,如何识人都是领导者的必修课和基本功,而中国古代关于识人的著作更是汗牛充栋,而最早的、比较系统的识人之法来自《庄子·列御寇》,怎样才能超越人的表象而认识其本质,这里圣人庄子就从忠诚、敬慎、能力、智识、信誉、廉洁、节操、仪态、人际等九个标准,提出一种遴选人才的办法——“九征”。
【忠诚:远使之而观其忠】要了解一个人是否忠诚,最好把他派去远处工作,远处则难监督,看看此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是否能够一如既往地工作,看看他是否能够正确地行事,他如果总在身边,你很难看出他的忠诚度。
一旦无人监督便开始放肆胡来,把他对上司的诺言置诸脑后。
不管这种人对你表达了多少忠心,都可能是假的,他会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需要提防。
【敬慎:近使之而观其敬】你要是了解一个人是否敬业,那就把他放在身边工作,天天共处,形影不离,逐渐没有了拘束和顾忌,看看他是否一如既往的恭顺。
一旦混熟了就失去了恭敬之心,就开始对周围人轻侵无礼,就开始不守规矩,仗着关系近而放肆。
对这种人是很危险的一类人,可能狗仗人势,什么事情都可能会出来。
【能力:烦使之而观其能】要考察一个人是否有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否能够独当一面,可以安排他处理那些情况复杂的问题和比较难办的事。
人人都不会承认自己无能,这是一个惯例。
简单的事情,人人皆可完成,区别不出谁是英雄谁是狗熊。
只有遇到难题的时候,遇到复杂情况的时候,才能看出一个人的真正能力。
【智识:卒问之而观其知】要考察一个人的知识是否渊博,看看他是否机智、敏捷,可以经常性地突然问他一些问题,看看他在缺少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如何回答。
如果有充足的准备时间,很多人都会有答案,平常按部就班的工作流程难以显示一个人是否具有真才实学,只有猝不及防地给他提出问题,看一看他的反应,智与不智立刻一目了然。
【信誉:急与之期而观其信】要看一个人是不是遵守信用,可在紧急的情况下和他相约,安排紧急工作,看他是否守信、是否靠得住。
九征第一:人的德才的本源,是出自于人的思想和本性。
以元气为本质,凭阴阳二气形成个性,依金木水火土相生形成筋骨血气肉。
体别第二:在个性方面,亢奋进取和拘谨保守都违背了平淡通达的中庸之道。
人的个性分为十二种,分别阐述了各种个性的优劣及适宜的工作。
流业第三:人才的类型分为十二种,以一身兼具德,法,术三种才能的国家脊梁一类的国体人才为最高智慧人才。
又分别指出他们所适宜的工作。
材理第四:因事务的原理有四种情况,阐明这些原理就形成了四家流派;各家的性情又因于事理不尽相同,于是就产生了九种偏见;在阐释事理时不洞彻,则会形成三种失误;在辩驳时不谨慎,就可能产生六种不同的情绪;要通晓天下情理,就必须具备八种才能。
(四种原理,四家流派,九种偏见,七种现象,三种失误,六种情绪,八种才能)材能第五:人的能力,出自于人的才智,而人的才智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才智不同的人才,应该担任不同的职务。
他们一旦参与治国,就必然会务及他们的治国方略。
利害第六:对于流业第三中的六种人才指出其职业的利弊。
接识第七:如何了解兼才或偏才,并指出偏才常犯过失。
英雄第八:英雄之论。
八观第九:观察人才是否通达顺畅,有八个方面的标准。
般人在了解人才的外在表现上常用八种虚浮的方法,在考察人才的本质特征时,常犯七种错误,在不同的境遇里,常发生五种不同的变化。
三:关于人才的个性的划分流业第三材理第五利害第六一:关于识别人才的主体条件(八种人才识别人才时的各自标准接识第七与不同的失误)二:关于识别人才的素质与学识接识第七(英才与雄才所具备的聪,明,智,胆,力,勇六种素质,不同素质的组合成不同英雄第八的人才)九征第一接识第七三:关于识别人才的各种方法八观第九效难第十一其一:人才早亡的自然因素七缪第十其二:人才清高不群的自身因素一:人才发展的制约因素其三:生不逢时的时世因素其四:举荐者的自身因素效难第十一其一:主动的谦让二:关于人才发展的有效途径释争第十二其二:积极的丰富充实自己其三:战胜敌手而不见争斗。
中国古代人才测评思想人才测评在中国古代被称为“知人”。
老子认为“知人者智”,把善于知人看作智慧的象征。
在《淮南子•泰族训》中,刘安也认为“仁莫大于爱人,知莫大于知人”,并且进一步指出了它在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性,“知人则无乱政矣”。
在人才的识别、甄选历史发展过程中,古代创造了许多人才测评的方法和手段,进行了广泛和卓有成效的实践和建设,积累了丰富的思想和操作经验。
近年来,一些学者在对我国古代的管理心理学思想探讨中,也涉及了人才测评的内容,但专门对古代人才测评思想进行整理和挖掘的研究论文和著作尚不多见。
本文从人才测评的角度对古代的人才测评实践思想和方法进行分析探讨,这对于现代的人才测评活动也具有借鉴意义。
一、中国古代人才测评发展的三个时期我国自古就十分重视人才选拔和人才测评,按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才测评实践活动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上古到春秋战国为起始期。
这一阶段的人才测评由于处于开始阶段,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制度和方法,对人的评价以荐举和观察为主要方式。
如先秦时期实行的乡举里选,《尚书•尧典》也记载了尧对舜长达28年的测试和考察。
此外,《诗经•国风•諝风》中也有通过描述贵夫人衣着的华美与行为反差,来揭示其本质的诗篇。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人才辈出,诸子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对人才的见解,这些理论和方法散见于诸子百家典籍之中,但总体上都不够系统和全面。
第二时期,从汉到隋为发展期。
汉朝首次确立了“察举”、“征辟”制度,为国家选拔人才。
到了魏晋南北朝,对人的评价和判别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魏国为了吸引人才,创设了九品中正制,以此作为任用官吏的依据。
这一时期的最重要成果是形成了以刘劭的《人物志》为代表的人才测评的理论和方法。
第三时期,从隋唐至清末为成熟期。
隋朝确立的科举制度,在唐代得到发展完善,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
各朝在考试的内容上各有所侧重,唐重诗赋,宋试经策,明清以八股取士。
《庄子》识别人才的“九征”法
魏实
【期刊名称】《中国人才》
【年(卷),期】1989(000)002
【摘要】[原文]孔子曰,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
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
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有顺怀而达。
有坚而缦,有缓而钎。
故其就义若渴者,其去义若热。
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向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
【总页数】1页(P46-46)
【作者】魏实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49.21
【相关文献】
1.准确适用准据法的精巧设置:识别制度功能驳正——兼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第九编之规定 [J], 江保国
2.庄子识人的九征之法在当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J], 高长峰
3.论庄子“九征”知人智慧 [J], 徐春根
4.《庄子》“九征”与人才的考察 [J], 张江山
5.我国古代朴素的人才心理学——《人物志·九征》心理思想初探 [J], 李淮霞;汪延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莊子·列禦寇》曾借孔子的話說:“大凡人心比山川還要險峻,瞭解人心比領悟天理還要困難;上天還有春夏秋冬四季的界限,有早晚的分別,而人心卻被掩藏在厚厚的外表和深深的感情下麵。
因此,有些人外表謙虛謹慎,而內心卻驕傲自滿;有些人貌似長者,而實際上卻不賢德;有些人表面上圓順,而實際上剛直;有些人表面上堅定,而實際上倦怠;有些人表面上緩慢,而實際上卻暴躁。
”——本文節選自丁千城《蝴蝶成長戰略》一書《莊子·列禦寇》曾借孔子的話說:“大凡人心比山川還要險峻,瞭解人心比領悟天理還要困難;上天還有春夏秋冬四季的界限,有早晚的分別,而人心卻被掩藏在厚厚的外表和深深的感情下麵。
因此,有些人外表謙虛謹慎,而內心卻驕傲自滿;有些人貌似長者,而實際上卻不賢德;有些人表面上圓順,而實際上剛直;有些人表面上堅定,而實際上倦怠;有些人表面上緩慢,而實際上卻暴躁。
”《莊子》的意思無非是“人心不可知”,但又一定要“知”,因為從小處說,一個人要選擇戀愛的對象,要選擇工作上的搭擋;從大處說,一個公司要選拔眾多的幹部,更嚴重地是還要選擇接班人。
所有人事問題的失誤都會導致效能和結果的巨大差異。
而且就像惠普前任CEO卡莉·菲奧莉娜所說的那樣:“說到底,商業並不是和數字打交道,而是和人打交道。
”因此,我們一定要去努力地瞭解本質上不可知的人。
《莊子》在說完“人心險於山川”之後,提出了一種人才測評的辦法,叫“九征”,就是考察一個人才在九種狀態下的表現,這對於現在公司選拔高層人才仍有巨大的啟迪意義:①遠使之而觀其忠疏遠他,冷落他,讓他呆在遠處,遠離總公司,遠離決策層,觀察他是不是忠心,該不會牢騷滿腹,或者直接辭職吧。
在中國古代社會來說,此處的“忠”更多是人事方面的,對現代公司來說,“忠”主要是指對公司價值觀的忠誠。
GE公司總裁傑克·韋爾奇說:“完成任務並認同企業價值觀的人得到提升;失敗但認同企業價值觀的人得到第二次機會;既失敗又不認同企業價值觀的人,很容易對付;難的是如何對待那些完成任務卻不認同企業價值觀的人:我們努力去說服他們,與他們搏鬥,為他們而痛苦。
考察人才的九种方法九征孔子的这句话,就是要从人的行为中认识他。
“视其所以”是考察行为的动机;“观其所由”是考察行为的途径;“察其所安”则是观察其平时的所作所为。
这三步,一步一步的可以对人进行全面和完整的考察。
“视其所以”是注重对人道德的考察。
人的各种行为,必有其用意,而不是天缘无故的,或是为求一己之抉乐或删,或是为公众谋利益等。
“所以”,就是用以引发行为的动机,动机有正有邪。
动机纯正者,其人必富于仁德;而动机邪恶者,必是寡德之人。
“观其所由”则是考察人是否正义及处事能力两个方面。
纯正的动机,必须辅以适当的手段才能得到善果。
如果一个人不能以正确的手段去达到目的,必定是个没有道义之人,同时,通过一个人做事时的所作所为,也可以清楚地看出一个人的才干和能力。
“察其所安”是指要考察其习惯和言行。
人的善恶贤愚,不能仅凭少数行为速予论定,因此,应在考察其行为、动机、手段及结果之后,再进一步对其进行长期细微的各方面考察,这样,其人格就无所遁形了。
孔子提供的这一方法和其他古人提供的方法,对今人仍然有极为重要的借鉴作用,但要学会使用这些方法并取得实效,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常识和能力,不断地摸索、探求,并总结出对自己适用和有效的方法来。
锻炼和提高知人的本领,就是增强和提高自己的智慧。
孔子曰:“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
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
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有慎狷而达,有坚而缦,有缓而悍。
故其就义若渴者,其去义若热。
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九徵至,不肖人得矣。
”<庄子·列御寇》归纳出了考察人才九种方法,又叫“九征”。
(1)远使之而观其忠。
把他派去远处工作,远处则难监督,在无人严加监督的情况下,观察他的行动,可判断他是否忠诚。
君子嗅独,只有君子才能在无监督的环境下正确地行事,而小人一旦无人监督就会放肆胡来乱动,把他对上司的诺言置诸脑后,放纵自己。
(2)近使之而观其敬。
派在身边工作,天天与领导共处,形影不离,逐渐没有了拘束和顾忌,便于考察他是否恭敬。
修养差的人一旦和领导混熟,就失去了恭敬之心,开始对上司和周围人轻侵无礼,不守规矩。
(3)烦使之而观其能。
在情况复杂的时候,派他去处理难办的事,可考察出他的能力。
人人都不会承认自己无能,这是一个惯例。
日常事务人人皆可完成,区别不出谁是英雄谁是狗熊。
只有当危急关头,让他去执行,马上就能看出一个人能力的大小。
(4)卒然问焉而观其知。
突然向他提出问题,考察他的知识是否渊博,看看他是否机智、敏捷。
平常按部就班、四平八稳的工作流程难以显示一个人是否具有真才实学,只有猝不及防地给他提出问题,看一看他的反应,智与不智立刻一目了然。
(5)急与之期而观其信。
在紧急的情况下和他相约,看他是否守信。
平时人们都会信誓旦旦,很难看出他是否真正守信用。
只有在情况紧急、需要付出较大代价在规定时间到指定地点会合,才能考验出一个人是否真正守信用,是否值得信赖。
(6)委之以财而观其仁。
放手让他掌管钱财来考察是否贪财。
当一个人无法接近财物时,都可轻易地标榜他是清廉之土,也无从了解他到底是贪是廉。
只有让他接近钱财,才能考验他会不会损公肥私。
(7)告之以危而观其节。
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只有告诉一个人让他去赴汤蹈火,而对艰难险阻,乃至有生命危险,才能考验一个人是否有高尚的节操和临危不屈、视死如归的大丈夫气概。
(8)醉之以酒而观其态。
酒能乱性,酒后吐真言,让他醉酒,来看一看是否守规矩,考察他能否克制自己的欲望,按原则、礼义做事。
(9)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让他男女杂居,与异性充分接触不限制其行动范围,来考察一个人是否好色,是否不顾恋爱、婚姻的道德而玩世不恭,胡搞乱来。
庄子识人之“九征”法靳瑞霞2011年08月16日14:52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干部选拔一定要知人善任,怎样才能超越人的表象而认识其本质,进而选拔出德才兼备的人才呢?庄子从忠诚、敬慎、能力、智识、信誉、廉洁、节操、仪态、人际等九个标准,提出一种遴选人才的办法——“九征”。
“九征”即九种征验,“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则,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远使之而观其忠。
”忠诚,从古至今都是为官之人必备的品质之一。
在中国古代社会,“忠”指尽忠于自己的上司、君王。
而庄子的“远使之而观其忠”,是指权力中心有意疏远、冷落考察对象,看他是否依旧忠心耿耿,会不会立马牢骚满腹,由此观察他的忠诚度。
在当代,“远使之”的观察点则落在考察对象是否仍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否在工作岗位上继续恪尽职守,是为自身的利益而谋官,还是时时处处都能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群众。
如果因为远离了权力中心,远离了领导层,就开始心理失衡、言行失度,甚至破罐子破摔,辜负人民群众和党的重托,这样的人,其用心不言自明。
“近使之而观其敬。
”与“远使之”相对,庄子还有一个“近使之”的考察策略,即与考察对象近距离接触,建立私交,观察他是否还能保持应有的礼仪与尊敬,是否就由“对事负责制”变为“对人负责制”,是否会进一步发展为恃宠而骄、得意忘形。
普通人大约都有这种“远则怨,近则不逊”的人性弱点,只有心怀无私的纯粹的执政为民的为官宗旨,才能无视距离权力中心的远近;只有意在有所作为而非为个人谋利,才能专注于发挥自己所能,任职一方,造福一方。
“烦使之而观其能。
”人是复杂的,又是独特的,能力总会有所偏长。
如果要达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的良好工作局面,对人能力的考察不可避免。
庄子的“烦使之而观其能”,即给考察对象安排很多有挑战性的工作,看他能否游刃有余,借以观察其工作能力。
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费祎就是一位能人。
当时蜀国正值征战多事之秋,公务繁杂琐碎。
费祎担任尚书令,见识过人,且有过目不忘之能。
他常在早晨和傍晚处理公事,听取大家意见,中间接待宾客,宴饮娱乐,使人人尽兴而公事井井有条。
除了天生异禀,这也是个人修养的结果。
佛教上说“定能生慧”,不能“定”,就不可能处理好繁杂的工作,更不能做出高质量的决策。
而能不能“定”,主要还是靠个人的后天修养。
“卒然问焉而观其知。
”智识是为官者又一必备条件。
突然向考察对象提出其职责范围内的问题,看他是否胸怀全局、应付裕如,可以考察其对分管工作的了解程度以及相应的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历史上“卒然问焉”对官员加以突击式考察的事例有很多。
公元前179年,汉文帝突然问右丞相周勃:“全国一年内判决案件有多少?”周勃谢罪说不知道。
文帝又问:“一年内全国钱谷收入有多少?”周勃又谢罪说不知道。
紧张和惭愧之下,周勃汗流浃背。
作为领导干部,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每出现一个新情况可以说都是一种“卒问”。
只有对所负责的工作有详尽细致的关注了解,才能应对来自各方的“卒问”。
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能做到知行合一,以“知”来指导“行”,以“行”来验证和修正“知”,这是庄子对人才综合素质加以判断的重要依据。
“急与之期而观其信。
”“信”,从“人”从“言”,词意“诚”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
诚信从来为立政之本。
不仅儒家提出“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法家对诚信立政的作用也很重视,所谓“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战国商鞅就强调以诚信强国利民。
唐代《贞观政要》也有类似记载,魏征就曾向唐太宗谏言,“德礼诚信,国之大纲”,这对唐前期的治国方略起到了积极影响。
对庄子而言,“信”是非常重要的德行。
“急与之期而观其信”,意即仓促与考察对象约定时间,来观察他的守信程度。
古代交通不发达,因此“急与之期”,再看他能不能按时赴约,是检测个人信用的一种方法。
现代社会是契约社会,“诚信”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的基石,而领导者想要“取信于民”则更应做好表率。
“委之以财而观其仁。
”“仁”在此处是廉洁的意思。
官员是否廉洁关系到权力是否会沦为私人谋利的工具。
古语云:公生明,廉生威。
廉洁与否还会影响干部的公信力和威望。
对此,庄子的考察是“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即安排其管理财物。
时至今日,金钱与权力的勾连仍然是“官场”一大弊病,金钱的诱惑仍是公职人员时常面临的一大考验,对人才廉洁品质的考察无疑仍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告之以危而观其节。
”领导干部必须有应变能力来处理突发事件。
庄子的“告之以危”,即是将考察对象置于某种危难处境中,以观察其是否能临危不惧、处变不惊、持守节操。
尤其在当代社会,如何处理突发事件、应对危机,不仅是一种“节”,更是一种“能”,一种“识”。
这考察的也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经验、学识、判断力、执行力等,当然也有着对节操的考察。
面临危机,是临阵脱逃,还是冲锋在前?德行之高下立现。
戊戌变法失败后,慷慨赴刑的谭嗣同是这么说的:“各国变法,无不因流血而成。
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这里,“节”完全是一种置生死于度外、甘愿为理想而献出生命的高贵情操了。
“醉之以酒而观其则。
”让考察对象喝醉酒,然后观察他的行为仪态。
《鬼谷子》上说“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
一个人内在感情有所变化的时候,会在情貌上有所表现,如歌哭、舞蹈、或怒或笑等等。
而庄子以酒醉将人对自身有意无意地伪饰尽量解除,还原其本真状态,借以观察他平时不能显现的真实情志,从而对他的为人、仪表等做出接近本质的判断。
这种考察方式可见庄子对人性体察之微。
“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色”,本义是脸色。
察言观色,可以考察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一方法是让考察对象和各式各样的人相处,通过他的面部表情考察其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综上言之,“九征”之法即将人放在九种情境中观其表现,察其人品,识其能力,从而完成对人才的综合考察。
而这九种考察策略都是基于对人性的深刻认知之上的,全面且有针对性,对于当下领导干部及社会各方面人才选拔都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庄子的识人“九征”人力资源管理中,选、用、育、留是基本的环节,而选人识人是最基础的、也是最困难的。
近期翻故纸堆发现,中国文化真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如今管理学的教科书中讨论的种种管理艺术、策略和技巧,也就是常说的驭人之术,在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典籍中,或是理论,或是案例,都早有过详尽的论述。
《庄子•列御寇》篇中,就说人有“九征”,即识人有九种方法:“远使之而观其忠(又曰:远使之以观其不二);近使之而观其敬(又曰:近之以昵,观其不狎);烦使之而观其能(又曰:烦之以事,以观其理);卒然问焉而观其智(又曰:设之以谋,以观其智。
太公曰:事之而不穷者谋);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太公曰:使之而不隐者谓信也)杂之以处而观其色(又曰:纵之以视,观其无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