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民艺论_中译本序

_民艺论_中译本序

_民艺论_中译本序

伤寒论(原序)

作者:汉张仲景 原文: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通识教育的意义

对于教育哲学的认识 首先,作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人,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这其中通识教育又是最最重要的教育组成部分。我们说人必须接受教育,说的其实就是通识教育。 那么通识教育为什么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他对于我们人重要到什么程度呢?它对于社会又有那些重要影响呢?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人,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必先致其知······。”在国学经典《大学·中庸》一书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些线索。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人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哲学观念。说得直白些,那就是先让人们先明白物的原理,进而才能更好地修身齐家治国,也就是进而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乃至家庭的社会的国家的乃至人类的共同使命。 从《大学·中庸》一书中其实暗示了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只有以教育为根基。一个从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教育的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一个正常的人。一个正常的人,必须是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而只要生活在社会中,无形中就已经接收到社会无形的经验共享和教育。 我们可以从人类教育教育的启蒙期,也就是在远古时期我们人类只能取自然火,然后随着人类实用工具的经验积累,人类知道了主动地砖木取火。这之后,人类又学会了穿绳记载事情,再后来人类始祖仓颉发明了人

类第一批文字······。这些表面现象的背后,其实和人类的教育是息息相关的,也可以这样说,人类从非洲古猿开始,就已经开始了无意识主导的学习行为,出现了不自觉地模仿行为。这从现代猿猴身上可见端倪。因为现代猿猴也是从非洲古猿进化而来的。通过对现存的猿猴的研究,不难发现,基础的学习行为在它们身上依旧是存在的。但是这还不能被称之为教育。我们知道,教育是一种智力生物群体内存在的以群体为单位进行有目的的经验和技巧的传递现象。但是原始的学习行为本身不能不说是教育的前身。 通过以上关于教育起源的探索,我们知道教育的根源和本质。那么人类为什么需要教育,从以上人类进化的历史就再清楚不过了。人类之所以需要教育,其一是为了生存,也就是积累生存的技巧和生活的经验,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改造自然的能力。 教育对于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关系到一个人生存能力;教育对于一个民族更是重要的,因为这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实力高低。而文化实力是实现社会生产力提高的必经之路。 不论是最早的工业革命,还是后来的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这之间最重要的 后来随着人类使用工具的但是因为狼人从小就没有接受人类社会的任何教育,即便年龄再大,也还停留在野兽时期,身体本能起不到任何作用。有一个印度发现的狼人,从到发现到死去,都没有学会用人类语言交流,任然保留着野兽的习性,出了躯体是人类的外,其他一切都是百分百的野兽形态。

谈通识教育对美术课的作用-模板

谈通识教育对美术课的作用 一、加强文化背景的阐释,从文化发展的角度进行美术作品的欣赏 课程在设置时由于是针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设,如果按照艺术专业学生的课程难度来讲授这门课,必然会增加学习难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调整课程大纲,把系统的美术史改为美术作品欣赏,以具体欣赏作品为主,没有系统的时代背景陈述、画派演变发展的朔源考究,虽然每一次讲授都非常认真和仔细,但学生只能知道某一时期有什么流派、画家及其作品,而对于各流派兴起的时代背景,各流派之间的起承关系,画家之间的相互影响却无从知道。比如在讲到19世纪的法国艺术,古典主义艺术之后兴起了浪漫主义艺术,继而是现实主义艺术,而后的印象主义艺术开启了现代主义艺术的大门,这种起承关系并不是说一种艺术灭亡后兴起另一种艺术,只是在不同的时间段某种新兴的艺术代表了一种艺术诉求,当然在同一个时期多种艺术流派也是共存的,19世纪60年代印象主义兴起的时候,在这个世纪早些时候兴起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同时存在。如果简单的欣赏19世纪的作品,那么对于古典主义时期的达维特,安格尔,浪漫主义时期的籍里柯、戈雅、德拉克罗瓦,现实主义时期的米勒、库尔贝、杜米埃必然是要了解的,那么这三个流派为什么在19世纪相继出现,之间有什么和关系吗?如何去理解这三个流派的作品特点?这些都应是贯穿在课堂讲授让学生有系统了解的知识。系统的美术史是从文化背景讲述一件艺术作品的发生、发展和保存,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体系的文化认i只,从而提高他们的艺术审美感,文化价值观。而且从文化角度去讲解一幅作品,还会穿插非常多的故事,从而能在一个非常有趣的环境氛围中将文化价值观的认识传授给学生。例如米勒的《晚祷》、《拾穗者》这样的作品,虽然作者自己说就是一种简单地描写农村景致,但放在资本主义浪潮汹涌的时代,评论家就将其付诸了很多牵强附会的解释,甚至说可以从图画背景中感觉到喧嚣的资本主义气息扑面而来。这种文化解读对于艺术作品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呢?当这个问题提出来的时候学生们一定会对艺术评论的客观性进行思考。 二、拓展课程的思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相互交流中传递文化价值观 这门课程由于针对的主要是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思路方法就极为重要。需要大胆的尝试,找出适合非艺术专业学生接受的方式,让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甚至是兴趣学习。经过几年的尝试,发现实行实践与讲授相结合是可行的方法。

论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融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b5590404.html, 论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融合 作者:姜彩丽 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12年第08期 摘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然而在实践中二者融合还面临着诸多困境。为此,需要转变认识,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观念;进行课程改革,构建科学的课程结构体系;改革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注重融合,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 关键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8-0047-02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二者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专业教育重视对大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培养,是“为学生从事某一领域工作所需知识和技能做准备的高等教育”[1]。通识教育则不直接与社会职业活动相联系,它的目的是培养作为一名合格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包括宽广的文化知识、科学的理性以及人文关怀的精神等。专业教育只有以通识教育为背景,才能使专业学习走向深入,不至于陷入过偏过窄的怪圈;通识教育也只有以专业教育为基础,才能明确方向,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必然趋势 (一)它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 专业化是当代社会分工和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2]。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分 工、科学发展相对应,致力于人的专业素质的培养,专业性构成大学教育的重要特征。但过分强调专业教育,显然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综合素质中的各要素必须和谐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过程也必须协调平衡,也就是说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多方面的教育。专业教育培养的是人的专业素质。通识教育是专业之外的教育,主要培养人的宽广的知识视野、理性的人文及科学精神。通识教育必须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才能实现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它是科学和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现代科学发展以分化与综合为基本特征。科学的发展中既有分化,也有综合,现代科学中大量交叉学科的出现就是科学分化与综合的鲜明体现。要实现这些交叉学科的发展,要求我们具备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如团队合作意识、人际沟通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良好的意志品格等。从这个角度看,通识教育是必需的,专业教育需要与通识教育相融合。另一方面,通识教育也必须借助专业教育才能达到其目标。科学发展的形势是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新的学科和知识体系不断产生。高校的通识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必定要与一定的专业教育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不可分的。

伤寒论方115首

《伤寒论》究竟有多少方剂?至今尚未有准确数字,目前主要有2种认识,一种认识是从高保衡等人于《伤寒论序》文中所言“除重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一种认识是从朱肱于《类证活人书》卷十二中所言:“张仲景伤寒方一百一十三首”。在中医药高等院校五版《伤寒论讲义》教材中其方剂索引数目是114方(缺文蛤散);且在六版《伤寒论选读》教材方剂索引数目则是113方(少土瓜根汁方与猪胆汁方),而数版本《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等教材则大多认为《伤寒论》方剂是113方,笔者对此作了认真地仔细地统计,则发现《伤寒论》方剂既不是112方,也不是113方,更不是114方,而是115方,为了纠正以往对《伤寒论》方剂数目的不准确认识,特将《伤寒论》方剂例举于次。 (1)十枣汤(2)三物白散(3)干姜附子汤(4)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5)土瓜根汁方(6)大承气汤(7)大柴胡汤(8)大青龙汤(9)大陷胸汤(10)大陷胸丸(11)大黄黄连泻心汤(12)小青龙汤(13)小柴胡汤(14)小承气汤(15)小建中汤(16)小陷胸汤(17)五苓散(18)文蛤散(19)乌梅丸(20)四逆汤(21)四逆加人参汤(22)四逆散(23)甘草汤(24)甘草干姜汤(25)甘草附子汤(26)甘草泻心汤(27)生姜泻心汤(28)白头翁汤(29)白虎汤(30)白虎加人参汤(31)白通汤(32)白通加猪胆汁汤(33)瓜蒂散(34)半夏泻心汤(35)半夏散及汤(36)当归四逆汤(37)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38)竹叶石膏汤(39)芍药甘草汤(40)芍药甘草附子汤(41)赤石脂禹余粮汤(42)吴茱萸汤(43)牡蛎泽泻散(44)附子汤(45)附子泻心汤(46)抵当丸(47)抵当汤(48)苦酒汤(49)炙甘草汤(50)茵陈蒿汤(51)茯苓甘草汤(52)茯苓四逆汤(53)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54)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55)枳实栀子豉汤(56)栀子豉汤(57)栀子甘草豉汤(58)栀子生姜豉汤(59)栀子柏皮汤(60)栀子厚朴汤(61)栀子干姜汤(62)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63)禹余粮丸(64)真武汤(65)桂枝汤(66)桂枝二麻黄一汤(67)桂枝二越婢一汤(68)桂枝麻黄各半汤(69)桂枝人参汤(70)桂枝甘草汤(71)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72)桂枝附子汤(73)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74)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75)桂枝去芍药汤(76)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77)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78)桂枝加桂汤(79)桂枝加芍药汤(80)桂枝加大黄汤(81)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82)桂枝加附子汤(83)桂枝加葛根汤(84)桂枝加厚朴杏仁汤(85)桃花汤(86)桃核承气汤(87)桔梗汤(88)柴胡加芒硝汤(89)柴胡桂枝汤(90)柴胡桂枝干姜汤(9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92)调胃承气汤(93)烧裈散(94)通脉四逆汤(95)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96)理中丸(97)黄芩汤(98)黄芩加半夏生姜汤(99)黄连汤(100)黄连阿胶汤(101)猪苓汤(102)猪肤汤(103)猪胆汁方(104)旋覆代赭汤(105)麻黄汤(106)麻黄附子甘草汤(107)麻黄连轺赤小豆汤(108)麻黄附子细辛汤(109)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110)麻黄升麻汤(111)麻子仁丸(112)葛根汤(113)葛根加半夏汤(114)葛根黄芩黄连汤(115)蜜煎导。作者:王付

通识教育视域下深化医学人文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通识教育视域下深化医学人文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摘要:加强和推进作为通识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医学人文教育,应在回顾、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理性内涵和价值导向,不断提升医学人文教育的品位和层次。 关键词:通识教育;医学人文教育;理性内涵;价值导向 有关通识教育,以及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问题,已不太需要有更多的争辩。但无论是单科性的医学院校,还是合并了医科大学重新组建的综合型大学,如何深化在通识教育大框架下的医学人文教育,则还有着宽阔的讨论空间。注重和增强理性内涵和价值导向,有益于纳入通识教育范畴的医学人文教育的品位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既需要有理论上的深入思考,更需要有实践中的积极探索。 一、教学理念:回顾与分析 通识教育在21世纪初,尤其是最近几年蓬勃兴起,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热点”和“时尚”话题,是与20世纪中期起同样蓬勃开展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有着一定关联的。因而,着眼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历史演进,注重“问题意识”,回顾和总结相关实践经验,对于推进当前通识教育视域下的医学人文教育,无疑是必要和重要的。 1. 现状:有待改进的问题与不足 近年来开展的包括医学人文教育在内的通识教育所取得的成效,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虽然目前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实施方案、课程体系设计,已将通识教育的范畴取代以往的文化素质教育的范畴,但由于没有很好地重视和研究多年来文化素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些不足和缺陷,缺乏“思想成长”、“精神成人”的教学理念,从而造成这些不足和缺陷在现实的医学人文教育教学实践中,继续得以“延续”和“蔓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把医学人文教育的开展,机械地理解为给医学生是“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课”,而对如何凝练医学人文教育的精神实质,却鲜有深入的探究。 其二,把“文化”、“人文”等概念片面地“窄化”,把医学人文教育等同于文学常识、文艺素养的教育,呈现为肤浅的“娱乐化”倾向。 2. 认识:片面性与机械性 (1)人为地“低估”医学人文教育。各高校的医学人文教育,都被列入相对于“必修课”、“专业课”的“选修课”、“公共课”范畴。由于长期以来“想当然”的思维习惯,人们总是把必修课、专业课看作“优于”、“高于”、“重要于”选修课、

通识教育探究论文

通识教育探究论文 《通识教育应是全人教育》 内容摘要:通识教育,既是一种大学的理念或者“大学观”,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的目的乃是全人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它与专业教育并行不悖。通识教育理应成为贯穿现代人一生的教育。 关键词:大学;通识教育;全人教育;批判思维;专业教育 陈跃红教授在《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6期撰文《文学通识教育:面向广度还是面向深度》,认为目前我国大学实施通识教育“想当然地以为只要采取措施,扩展了学生的知 识面就可以解决基本问题”,“这显然是有些过于理想化和简单化了”。他在论述国外通 识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认为“大学必须突出重点,做出最有利于学生培养的选择”,建议“还是把基于知识广度构建的一般素质教育任务交还给中学、小学、社会以致家庭为好。 至于大学,还是应该从适应当代全球化社会竞争需求的立场出发,着重下功夫去解决学生 开放性、跨越性、普遍性的深度知识获得,以及高深专业本领和科学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妙”。 笔者认同陈跃红教授关于“目前大学实施通识教育存在着过于理想化和简单化”的观点,但也认为,他把大学通识教育理解为面向深度的教育的观点,显然偏离了通识教育本 身的内涵和目的,亦存在着对通识教育理解的简单化和片面化的倾向。为此,笔者提出如 下观点,求教于陈跃红教授。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行不悖 陈跃红教授认为,为适应当代全球化社会竞争的需求,大学应着重下功夫去培养学生 的高深专业本领和科学学术创新能力。笔者认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高深专业知识和科 学学术创新能力并非对立,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毋容置疑,高等教育从形式上看乃是一种专业教育,这是高等教育发展必须遵循的客 观规律,是现代大学存在的基础。但是,专业教育亦带来一系列的弊端:专业教育导致知 识本身成为商品,高等教育已日益成为职业培训和技能训练的教育;学生不是出于教育的 本真接受高等教育,而是为了找到一份好的职业;狭隘的专业化教育将专业人员从跨专业 对话中孤立起来,甚至可能使他们的注意力偏离了学科的基本目标;专业化还造就了领域 意识,而每一个专业所取得的进展仅仅是在其自身领域,而且这种领域意识很容易导致被 哲学家怀特海称之为“智力独身主义”、“无活力”的教育,丧失了专业本应包含的完整 性和丰富性。 正因如此,为了克服极端专业教育的“代价”,使现代大学真正承担起历史责任,使 高等教育成为完整的教育,我们理应强化通识教育,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发展,共 同成为现代教育的有机成分。通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整体观。从性质上看,知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现在我们所说的知识,是指立即能派上用场、能见到成效的信息,我们的教育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培养富有批判性、社会责任感和自我反思能力的个性化群体。这是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德雷克?博克在《回归大学之道》中提出的观点。个人之见,这个观点其实也是在思考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关系问题。为了满足经济发展需要而进行的教育更多是专业教育,而培养富有批判性、社会责任感和反思能力的个性化群体的更多是通识教育的使命,德雷克?博克的话所涉及到的问题就是专业化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问题。 德雷克?博克的话所涉及到的还是当今中国大学的一种现实。当今中国高等教育中,专业化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主要特点.人们普遍看法是“上大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所以选一个好的专业很重要。同时大环境下对于技术性工人的需求增加,职业学校、技术学校的学生相比于大学生能更好适应这种需要而受欢迎,这就让高等教育界的老师们困惑了。为了迎接这一挑战,高等教育界不得不舍通识教育而取专业教育,更加重视大学里专业与就业的密切联系,所以专业越分越细,也越来越面向市场,一所大学的教学成就也更多的是由它的毕业生就业率和工资水平决定,而不是它的历史底蕴与学术成就。 这就是当今中国大部分大学的现实,就业等同于一切,一个学生进入一个大学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专业技能,以后找到一个好工作。当一部分大学秉承这样的一种办学宗旨时,无可厚非,但是当很大部分大学甚至是历史久远、底蕴深厚的大学也不得不以更细分的专业化教育应对这场以就业为导向的大战时,大学就已经变味了。曾经很多学者都说过,大学不能像职业学校、技术学校一样只教你一种专业技能,否则它和职校技校已经没有多大区别了。问题是我们的很多大学就是如此,我们的很多老师、同学、家长最关注的问题就是“能不能找到一个好工作”,而至于有没有培养一种富有批判性、社会责任感和自我反思能力的个性,说出来都会被很多人所不齿,这是事实。那么,在专业化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通识化教育真的没有价值了吗? 所谓通识教育是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育体系。它并不是仅传授给学生一种知识,而是向学生传递一种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品格、能力和智慧。其实高等教育起源的时候最开始的目的就只是纯粹的思考方式培养与品格塑造,牛津、剑桥、哈佛这样的世界一流大学,都采用了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在这些学校,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主体部分,各个学科课程逐渐向科学与人文、专业与通识紧密融合的方向发展。通识教育的优点很多。其一,它的接触范围广,学科融合性强,更利于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与博大的胸襟,同时它也更主动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品德塑造,所以通识教育更容易培养综合性优秀人才。其二,它让学生广泛接触各类知识,更加容易让学生找到自己的新兴趣点,也让学生更加有学习动力,而这一点往往是专业化教育最大的缺陷。中国的高等教育选拔门槛是高等教育考试制度,而在高考后的志愿填报不少学生接受了专业调剂,也有不少学生对专业的选择也是十分盲目。进入高校后却发现他们可能并不喜欢这个选择,或者不适合在这个专业中学习,但还得要硬着头皮学下去。而高校中转专业的机会,通常是给成绩优秀的学生,一般学得不好成绩较差的学生是没有选择余地的。这样子的学习对他们来说只能是痛苦,何来动力?其三,通识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具适应性。很多人都说通识教育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病是“通而不精”,我们得承认通识教育相比于专业化教育确实在某一领域精通性差了一些,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中国,至少高等教育领域,真正的学习传授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已经是一种共识,并且大学里面所学到的能够用于社会实践的知识少之又少,那么,以形成自己独特思维方式的通识教育比起专业化教育在适应多变社会里面的多变职业也就更有优势了。毕竟现在社会是知识大爆炸社会,学会大部分知识是不可能的,那么掌握学习能力就显得很重要了,而这一点,通识教育会做得更好。不仅学习能力,由于通识教育接触面广,它在融会贯通、创新能力、表达能力方面的培养也是很有优势的。

通识教育的意义

什么叫通识教育?为什么要搞通识教育?我不想从五花八门的教育学定义出发,而是和大家聊聊个人的认识和体会。当一位高中生进入大学的时候,他/她的头脑中一般只有高考要求的那几门学科的不完整的概念。即便在选择报考专业时对其它学科和专业名称有所接触,但也知之甚少。这时如果让他一头扎进一个狭窄的专业,他就会像迷失在原始森林中的猎人一样,茫然不知所措。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知识就像一片森林,一个猎人如果不了解这片森林中植被类型的水平分布和垂直结构,以及地形地貌和水文情况,他是很难达到目的的。教师们首先要做的不是让学生们学会打中野物的技术,而是要先熟悉环境。 通识教育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通晓人类各种“基本知识类型”,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指明方向。所谓人类各种基本知识类型,一般指数、理、化、文、史、哲、天、地、生。这些学科大致相当于我们所称的“基础学科”,英文叫“discip1ines”。哈佛大学通识课程的大类(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艺术、伦理推理、定量推理、自然科学、社会分析)基本按照这些学科来组织,只是最近加强了国际化和全球化的维度,这是因为“disciplines”代表了人类探究知识的基本思维方式类型。对于通识教育而言,思维方式的重要性要远大于具体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这里不敢班门弄斧地妄谈各个基础学科的思维特点。仅从文学艺术和科学两大知识体系的比较上与大家讨论。文学艺术的思维方式倾向于直觉的、发散性的、情感驱动的,因而解决问题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情感交流、相互理解、不断沟通来实现的,所谓以情感人;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逻辑的、讲究经验验证的、理性驱动的,因而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从客观证据出发,强调严密推理,所谓以理服人。显然,这两种思维方式

伤寒论序原文 译文

《伤寒论》序 【原文】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 【译文】我每次读到《史记·扁鹊传》中秦越人到虢国去给虢太子诊病在齐国望齐侯之色的记载,没有一次不激动地赞叹他的才华突出。就奇怪当今生活在社会上的那些读书人,竟然都不重视医药,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以便对上治疗国君和父母的疾病,对下用来解救贫苦人的病灾和困苦,对自己用来保持身体长久健康,以保养自己的生命;只是争着去追求荣华权势,踮起脚跟仰望着权势豪门,急急忙忙只是致力于追求名利;重视那些次要的身外之物,轻视抛弃养生的根本之道。使自己的外表华贵,而使自己的身体憔悴。 【原文】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译文】皮都不存在了,那么,毛将依附在哪里呢?突然遭受到外来致病因素的侵袭,被不平常的疾病缠绕,病患灾祸临头,方才震惊发抖,于是就降低身份,卑躬屈膝,恭敬地盼望女巫男祝的求神祷告,巫祝宣告办法穷尽,就只好归于天命,束手无策地等待死亡。拿可以活到很长久的寿命和最宝贵的身体,交给平庸无能的医生,任凭他摆布处置。唉!他们的身体已经死亡,精神消失了,变成了鬼物,深深地埋在九泉之下,别人白白地为他的死亡哭泣。痛心啊!整个世上的读书人都昏迷糊涂,没有人能清醒明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像这样地轻视生命,他们还谈什么荣华权势呢?而且,他们即使做了官也不能爱护别人,顾及别人的疾苦;不做官又不能爱护自己,顾及自己的隐患,遇到灾难,碰上祸患,身处在危困的境地,糊涂愚昧,蠢笨得就像没有头脑的废物。悲哀啊!那些在社会上奔波的读书人,追逐着去争夺表面的荣华,不保重身体这个根本,忘记了身体去为权势名利而死,危险得如履薄冰,如临深谷一样,竟达到了这种地步! 【原文】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论通识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论通识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都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二者分属不同的教育体系,但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目标等方面有着许多共通之处。本文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立足点,剖析二者的内在联系,深度把握二者相互补葺的促进关系,可以有效提高教育质量,为深化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标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识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指出,预计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超过50%。面对着数量如此庞大的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通识教育是一种国外传入我国的教育理念,已经被高校普遍所接受,并在积极推行。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共存并行的,分属不同的教育体系。但从二者的教育目的来说,都是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能够全面发展的人,从本质上说都是做“人”的教育,并且二者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共通之处。因此,分析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是我们目前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只有分析和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使二者发挥联动优势,推动高校育人工作的改革创新,进而才能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育人目的。 一、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 (一)通识教育的含义、特征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指对受教育群体普遍进行的内容相同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为培养出具有主体性和完整性的人而实施的一种全面的普及教育。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学识智慧、人格品质、感情心理、社会经验等方面能够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通俗地讲,通识教育就是指那些没有那么直接的为未来职业发展而进行的教育内容。这种教育模式具有很强的基础性、系统性和创新性,其教育目的就是让受教育者掌握最基本的、通用的知识和道德规范,为其提供全面的基础知识来满足其发展的需求。教育内容包含自然、人文、社会科学、人际交往等,并充分利用学科间的互融互通,形成了兼具广度与平衡性的内容体系。同时,通识教育在原有经典内容的基础之上,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融入时代元素,调整教育内容,以满足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最终达到其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要求、实现其政治目标的一种社会行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真理为旗帜,以共产主义信念为方向,以实现党的路线方针为目的,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要求 一、 设置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通识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要求一、设置通识教育课程的目 的和要求通识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要求 一、设置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以下简称“通识课程”)设置目的在于向学生介绍获得知识的主要方法,让学生剖析不同学术领域和文化的研究层面、研究方法和思想体系,从而为资质、能力和经验各异的大学生提供日后长远学习所必须的方法和眼界。 通识教育对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加强他们的创造性和适应性、促进他们的和谐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通识课程,要求课程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又能追求对知识理解的深度。课程可以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并注重理论和实际应用的结合。 通识课程要求打破专业局限,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文化通感和科学精神,要求教师能对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有深入系统的把握,对研究前沿动态有敏锐的眼光,并善于深入浅出地讲解,保证课程既有深度又有新意,同时对不同学科学生有广泛吸引力和思维启发性。 通识课程不同于专业课程,专业教育主要关注学生某种专业知识的传授及其职业能力的培养,而通识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重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能力的训练,发展其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表达思想、判断和鉴别价值等方面的能力,并以此促使学生的感情和理智都得到发展,使其全面发展,塑造完整人格。 通识课程也不同于素质课程,素质教育更多地强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调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通识课程的特点在于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通融,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

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收集资料,与人交流合作,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融合。 通识课程内容具有如下基本特性: 1.基本性:课程内容涉及人类文明中最根本、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素质; 2.主体性:课程内容直接或间接地建立人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能以本身为主体去看待知识,通过讨论、思辩、批判与比较,去了解自己,以及与自己相关的自然世界、社会环境及时代与文化; 3.多元性:课程内容应该拓宽学生视野,养成尊重多元差异的人格与精神; 4.整合性:课程内容整合不同领域之知识,以启发学生的心智,拓展专业知识之直观与创意,并赋予新的诠释和内涵; 1 5.趣味性:课程内容探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但问题的设定,不以学生修读系统性专业知识为前提,而讲授方式深入浅出,借由问题的探讨深化思维方法的训练。 二、通识课程教学要求 通识课程积极探索研究性教学,强调大班授课与小班研讨相结合,注重考核方式多样化。通识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应符合如下要求: 1.教学内容重在启发思想、掌握方法,而非灌输知识的细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细节或事情的详细经过应当尽量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去掌握。 2.教学环节应包括课堂讲授、课外阅读和课堂讨论等几个部分。应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目录,并对学生提出必要的课外阅读量要求。还应通过讨论和撰写读书报告等办法,检测学生读书的质和量。

伤寒论序(原文译文)

《伤寒论》序张机 【原文】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 【译文】我每次读到《史记·扁鹊传》中秦越人到虢国去给虢太子诊病在齐国望齐侯之色的记载,没有一次不激动地赞叹他的才华突出。就奇怪当今生活在社会上的那些读书人,竟然都不重视医药,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以便对上治疗国君和父母的疾病,对下用来解救贫苦人的病灾和困苦,对自己用来保持身体长久健康,以保养自己的生命;只是争着去追求荣华权势,踮起脚跟仰望着权势豪门,急急忙忙只是致力于追求名利;重视那些次要的身外之物,轻视抛弃养生的根本之道。使自己的外表华贵,而使自己的身体憔悴。 【原文】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译文】皮都不存在了,那么,毛将依附在哪里呢?突然遭受到外来致病因素的侵袭,被不平常的疾病缠绕,病患灾祸临头,方才震惊发抖,于是就降低身份,卑躬屈膝,恭敬地盼望女巫男祝的求神祷告,巫祝宣告办法穷尽,就只好归于天命,束手无策地等待死亡。拿可以活到很长久的寿命和最宝贵的身体,交给平庸无能的医生,任凭他摆布处置。唉!他们的身体已经死亡,精神消失了,变成了鬼物,深深地埋在九泉之下,别人白白地为他的死亡哭泣。痛心啊!整个世上的读书人都昏迷糊涂,没有人能清醒明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 像这样地轻视生命,他们还谈什么荣华权势呢?而且,他们即使做了官也不能爱护别人,顾及别人的疾苦;不做官又不能爱护自己,顾及自己的隐患,

漫谈通识教育的意义

漫谈通识教育的意义 什么叫通识教育?为什么要搞通识教育?我不想从五花八门的教育 学定义出发,而是和大家聊聊个人的认识和体会。当一位高中生进入大学的时候,他/她的头脑中一般只有高考要求的那几门学科的不完整的概念。即便在选择报考专业时对其它学科和专业名称有所接触,但也知之甚少。这时如果让他一头扎进一个狭窄的专业,他就会像迷失在原始森林 中的猎人一样,茫然不知所措。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知识就像一片森林,一个猎人如果不了解这片森林中植被类型的水平分布和垂直结构,以及地形地貌和水文情况,他是很难达到目的的。教师们首先要做的不是让学生们学会打中野物的技术,而是要先熟悉环境。通识教育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通晓人类各种“基本知识类型”,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指明方向. 所谓人类各种基本知识类型,一般指数、理、化、文、史、哲、天、地、生。这些学科大致相当于我们所称的“基础学科”,英文叫 “discip1ines”。哈佛大学通识课程的大类(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艺术、伦理推理、定量推理、自然科学、社会分析)基本按照这些学科来组织,只是最近加强了国际化和全球化的维度,这是因为“disciplines”代表了人类探究知识的基本思维方式类型。对于通识教育而言,思维方式的重要性要远大于具体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这里不敢班门弄斧地妄谈各个基础学科的思维特点。仅从文学艺术和科学两大知识体系的比较上与大家讨论。

文学艺术的思维方式倾向于直觉的、发散性的、情感驱动的,因而解决问题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情感交流、相互理解、不断沟通来实现的,所谓以情感人;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逻辑的、讲究经验验证的、理性驱动的,因而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从客观证据出发,强调严密推理,所谓以理服人。显然,这两种思维方式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在学术活动中都是存在的。尤其在社会文化越来越多元、社会交往越来越频繁的今天,理解和运用这两种思维方式越发显得重要。对于一个社会组织或学术团体的领军人物而言更是如此。我们南京大学是否应该以培养这样的社会栋梁之才为己任呢? 通识教育的第二个目标是帮助学生发展远大理想和抱负。一个人只有见过天空才可能想到要飞越太空。如果学生们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及其思维方式,就可能在大脑中形成一种独特的知识结构,而这种知识结构通常不同于且超越于为其讲授单独一门课程的老师。这样的知识结构就为创新埋下了种子,将来必然会生长出比教师更宽广的视野、更远大的目标,而且如果衔接良好的话,也会成为后期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 由此可以推论,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非常重要。英语有一个谚语叫吃什么饭长什么身体(You are what you eat);对于学生学习来讲,可以说修什么课程就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也就有什么样的创新潜力。 这里不能不提一下哈佛大学的派瑞教授对本校人文社科类本科生的 认知发展过程的研究。他发现,学生们从大一到大四一般经过四个发展阶段:1.二元论阶段,认为事物都可以截然分为好与坏、正确与错误两类,

论通识教育的目的

论通识教育的目的 作者:罗伯特·哈里斯著吴万伟译 来源:译者赐稿 来源日期:2009-8-21 本站发布时间:2009-8-21 2:54:10 阅读量:296次 刚上大学时,许多学生在得知必须上通识教育课程才能毕业后往往非常吃惊。他们感到奇怪,毕业后想当会计、心理学家、电视制作人的人为什么必须学习一些与自己的专业没有任何直接关系的课程呢?这个问题是有道理的,为什么要在专业之外学习历史、文学、哲学、音乐、艺术等课程呢?为什么必须学一些并不能帮助找到工作的课程呢?我就想当小学老师或者教堂的管风琴手,为什么要学习逻辑学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看看通识教育的价值以及伴随而来的广泛知识。 I. 通识教育教会你如何思考 1. 培养你的思考能力、条理性和智慧。心智就像肌肉,越锻炼就越强壮,越能领会观点,胜任智力工作。不管是文学、社会学还是会计学的具体领域的心智锻炼都将增强你学习其他学科领域的能力。起初看来很难的东西如注意力集中的习惯、抓住论证思路、区分主次、领会新概念的能力等,在你通过学习不同学科而锻炼和扩展了心智以后就都变得容易了。 你会了解到思考有自身的规范、秩序结构和使用规则。许多学科都以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认真学习电脑编程或数学或音乐或逻辑或诗歌或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避免地帮助你的知识结构形成和思想的发展,养成系统思考和理性分析的习惯。一旦你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你就能够胜任每一种工作,更重要的是,你的生活会更幸福。你在上了编程课或者诗歌课后,或许永远也不会再编一个程序或写一首诗,但是你可能成为更好的丈夫或者妻子、牧师、商人、心理学家,因为你随身携带了可以应用在任何行动中的系统的解决办法、等级分明的程序、和理性知识。 2. 帮助你学会自己思考。你从通识教育中获得的众多知识和掌握的考察和分析工具将使你拥有自己的意见、态度、价值、观念,它们不是来自父母、同伴、教授的权威,不是建立在无知、异想天开、或偏见的基础上,而是根据自己可靠的理解和考察、论证和证据的评价而得来的。你不再是众多琐碎无聊的事实的消极接受者,而是主动寻求知识间关系的探索者。你的多学科学习将促使你看到观点、哲学、主题领域的关系,确定它们各自的适当位置。 良好的判断力像智慧一样依靠善于思考和众多领域的知识。良好的判断力要求你在面对压力、扭曲和过分强调的真理面前坚持独立思考。广告商和政客依靠的就是受到半拉子教育

医古文

一、通假字 《扁鹊传》 1.国中治穰过于众事。(通:禳,祛除邪恶的祭祀) 2.故暴蹷而死。(通:厥,昏厥。) 3.治病不以汤液醴灑。(通:酾,过滤的酒) 4.案扤毒熨。(通:按,按摩) 5.诀脉结筋。(通:决,疏通。) 6.揲荒爪幕。(通:肓,膏肓;通:膜,横膈膜.)7.嘘唏服臆。(通:愊,郁满。) 8.使良医得蚤从事。(通:早,及早。) 9.臣是以无请也。(通:毋,不。) 10.自知伎不如扁鹊也。(通:技,技术。) 《华佗传》 1.昕卒头眩堕车。(通:猝,突然。) 2.下利先常啼。(通:痢,泄泻。) 3.故当死。(通:固,一定。) 4.何忍无急去药。(通:弆,储藏。) 5.考竟佗。(通:拷,拷打。) 《养生论》 1.较而论之。(通:皎,明白地。) 2. 嚣然思食。(通:枵,空虚。) 3. 颈处险而瘿。(通:岩,山区。) 4. 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通:脠,腥味。) 5. 攻之者非一涂。(通:途,途径。) 6. 思虑销其精神。(通:消,减少。) 7. 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通:犹,好比。) 8. 志以厌衰。(通:已,已经。) 9. 薰辛害目。(通:荤。) 《伤寒论》序 1. 卒然遭邪风之气。(通:猝,突然。) 2. 而方震栗。(通:慄,战慄,发抖。) 3. 撰用《素问》……。(通:选,选取。) 4. 并平脉辨证。(通:辨,辨治。) 5. 经络府俞。(通:腧,腧穴。)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 1. 而云世阙。(通:缺,缺失。) 2. 大济蒸人。(通:烝,众多。) 《串雅》序 1. 尝引以为憾。(通:常,经常。) 2. 过予谭艺。(通:谈,交谈。) 《大医精诚》 1. 血脉荣卫之通塞。(通:营,营气。) 2. 俞穴流注。(通:腧。) 《医案四则》 1. 乃以衽席及荐阙其中。(通“缺”,使…空缺) 2. 而我顾投以参,术,陈皮,芍药十余贴。(通:帖.) 二、古今字 《扁鹊传》 1.揲荒爪幕。(同“抓”,疏理。) 2.以郄视文。(同“纹”。花纹) 3.长终而不得反。(同“返”,返回) 4.厉针砥石.(同“砺”,磨刀石.此作动词,磨)5.八减之齐。(同“剂”,药剂。) 6.病应见于大表。(同“现”,显现。) 7.五脏之输。(同“腧”,腧穴。) 《华佗传》 1.县车边。(同“悬”,悬挂。) 2.数乞期不反。(同“返”,返回) 3.佗针鬲。(同“膈”,膈腧穴。) 4.病亦行差。(同“瘥”,好转。) 5.苦四支烦。(同“肢”。) 6.君有急病见于面。(同“现”,显现。)7.属使勿逐。(同“嘱”,嘱咐。) 《养生论》 1. 凡所食之气。(同“饩”,食物。) 2. 榆令人瞑。(同“眠”。) 《伤寒论》序 1. 知之次也。(同“智”,智慧。)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 1. 华叶递荣。(同“花”。) 《串雅》序 1. 食厚奉者。(同“俸”,俸禄。) 2. 动色相戒。(同“诫”,告诫。) 《大医精诚》 1. 长幼妍蚩。(同“媸”,丑。) 2. 差—— (同“瘥”。) 3. 羞—— (同“馐”。) 《不失人情论》 1. 五藏各有所偏。(同“脏”。) 《与薛寿鱼书》 1. 医之效立见。(同“现”。) 《医话四则》 1. 如火薪然。(同“燃”,燃烧。)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功能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功能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实用主义色彩浓厚的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从而高等教育工具化、专业化、世俗化倾向严重;欧美大学所普遍倡导的通识教育是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最根本的目的与功能是培养和塑造“良心人”与“自由人”。 [关键词]高等教育专业教育通识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形成了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模式,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被学校确定为唯一目标。但是,学生对专业教育的过度依赖以及社会对大学专业化模式的定式认知,将学生束缚于狭窄的学科划分之中,不仅扼制了他们的宏观思维与创新精神,而且也削弱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事实上,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对大学过分强调专业化教育质疑不断,并一直尝试着各种改革。近些年,关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向何处去”的讨论方兴未艾,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的通行做法,提出了以人文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通识教育等概念,其宗旨就是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提供有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生命科学以及文、史、哲、艺术等全方位的学习渠道,展示广阔的人生远景,激发他们的探索冲动,培养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多元化需求。 一、我国大学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模式的形成及其存在的问题 中国现代大学制度是在现代化进程中移植的,①总体服务于现代化建设,逐步演变成实用主义色彩浓厚的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从而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第一,来自历史传统教育方式与缺乏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的影响,其育人效果是学生们强于应付背诵和考试,而不十分懂得研究问题;依赖思想较多,对探讨事物根源的意识不足;易从主观愿望出发,没有严格的因果分析。很强的应试教育成分贯穿小学、中学到大学、研究生教育阶段。第二,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大学缺乏独立性,主要依靠政府分配资源,这样学术与权力之间界限模糊,阻碍和降低了学术研究的水平。第三,市场经济对大学教育带来强烈冲击,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学术上更重视学以致用,社会对大学生需求已不再是培养的少数传统精英,而是选录大量有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大学的专业特色愈显突出,特别是高科技、电子行业迅猛发展,许多大学都以某一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作为根本,逐步确立重专业、求实惠的建校风格和办学思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