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雅集人士何其多
- 格式:doc
- 大小:141.00 KB
- 文档页数:12
昆山三镇游感智者数往知来仁者游过知新2019年4月1日,笔名“纪客无优”的《昆山十大旅游景点,全去过的才是真正的昆山通》一文,罗列了周庄古镇、锦溪古镇、千灯古镇、亭林园、周庄沈万三故居、昆山森林公园、昆山明镜荡风景区、周庄全福寺、周庄博物园和阳澄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等昆山十大旅游景点。
文中介绍周庄,就占五分之二篇幅,让人一头雾水,竟没将毗邻沪、苏、浙,为众人熟悉且叫得响的蓬朗、兵希、陆家浜、周市、张浦等地列入,这哪能称得上是昆山通呢?回忆今年春日,我们依靠两座城市的快捷公交巴士,一天游览昆山的蓬朗、兵希、巴城三镇,倒让大家感受颇多、难以忘怀。
蓬朗、兵希小镇真实、怡然自得仲春三月的一天,春日旖旎,兰花盛开,柳丝袅娜。
我们娄东的老年朋友,闻听毗邻地昆山蓬朗举办花灯展,兴致聚生,便成群结队,一清早在城区乘上312路城际巴士,沿着太仓南郊良辅路向西,兴致勃勃去昆山蓬朗观赏花灯展。
车到达终点,就火急火燎打听灯展在哪?蓬朗的人都回答不曾听说,方才知道我们轻信了微信上的不实信息。
“既来之、则安之”,小镇没名胜古迹游览,一行人只好漫不经心地漫步在蓬朗老街上,只见众多既出售各式布料,又裁做各种款式衣裤的,规模不大的店铺,星罗棋布在街道东侧。
由于布料价格便宜、花色繁多,吸引了周边市镇上老年女性和“打工妹”的青睐,门庭若市,无意中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增加了古镇的人气,也让我们饱览了这别样的“风景”。
热情的蓬朗人,都建议我们到兵希镇去看一下,那里号称:“小上海”,也许会有灯展的。
于是,大家花一元钱,乘昆山106公交巴士,去毗邻蓬朗的兵希。
不一会儿便来到陌生的兵希镇,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频频落入眼帘,目不睱接,气势磅礴;高耸入云,雄伟壮观。
又在当地一位阿姨的热情荐导下,逛了兵希新街和老街,领略了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带来的崛起,感受了小镇的时尚、美丽。
虽仍没看到心驰神往的花灯展,但感觉真实,怡然自得。
人心如秤量轻重民意如镜照真假中午时分,有人心血来潮建议去巴城,打发下午半天时间。
太仓方言聊昆曲娄东昆曲社陈有觉冯惠娟冯惠芬石矢甲:哎!倷这个活人,那能在揩眼泪,啥格事体这样伤心?乙:吾看中央台《等着我》感动了,是“吃素碰着月大”——难得落小雨哉!甲:太仓寻亲“小秀才”顾文忠,七年帮助145位宝贝回家,上了“中国好人榜”。
乙:对!文化古城太仓,“秀才象天上的星星”——多得数勿清。
甲:吾伲阿来“茜泾人上太仓”——壳(准备)一日,也试试帮忙寻人?乙:好!我伲一蹈来帮忙寻啥人呢?甲:吾先让倷讲一讲,太仓叫得响的文化名片有哪几张?乙:难不倒吾格!(得意地板起手指,如数家珍)郑和七下西洋起锚地、娄东画派发祥地、江南丝行发源地、牛郎织女降生地、唐调发源地、双凤民歌等。
甲:张釆《太仓州志》记:“吾州魏良辅开昆腔一宗嗣,有瞽者张野塘以絃子著……”乙:噢!吾忘记老百姓唱的:“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昆曲的名片哉。
甲:昆山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记:“魏良辅,别号尚泉,居太仓之南关。
”乙:魏良辅住太仓,格是“铁板订钉”——响铛铛的历史。
甲:绍兴王骥徳,《曲律》记:“昆山之派,以太仓魏良辅为祖。
”乙:伲太仓的昆曲,是“隔窗盘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甲:吴江沈宠绥《度曲须知》记: “……声场禀为曲圣,后世依为鼻祖”。
乙:噢!格点都是正史,吾是“吃了萤火郎”——心里明亮。
甲:魏良辅“十年不下楼,”拿南曲和北曲合在一道,研制成功“水磨调”,与女婿张野塘一道改制三弦、提琴;再与学生梁辰鱼等一道创作昆剧和江南丝竹。
乙:吾是“带眼镜掀锅盖”——恍然大悟。
“昆曲”和“江南丝竹”是姐妹花啊。
甲:400年前史料,还有2001年前所有报纸、杂志都公认:“昆史从魏良辅开始”。
乙:格是“十字路口的告示”——众所周知。
甲:曾经,苏州戏校“纪念曲圣魏良辅于太仓创建‘水磨腔’专场”,在太仓新艺剧场隆重举行,电视台、报社都来采访报导格。
乙:噢,伊趟活动是“唐僧的书”——一本正经。
甲:苏昆师生到良辅中学,杨校长先问:“我们今天来到这个什么地方?”全体学生异口同声响亮回答:“昆曲发源地”!乙:太仓其他学堂的学生,也会“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临水登山识弇山(第二部分)(二)娄东园林甲姑苏众所周知“姑苏园林甲天下”,却鲜有人知:《太仓州志》载:“吾娄园林之盛,甲于东南”。
《太仓州志》卷二封域下五园林史元、明、清时,娄东经济发展,城市繁荣,民间誉有:“姑苏园林甲天下,太仓园林甲姑苏”。
史载苏州名园东园、拙政园,太仓直塘徐廷裸、徐佳建。
清代诗人姚承绪撰《五柳园》诗:正思邃经学, 入仕羞粗官。
拂衣归去来, 小筑居盘桓。
远慕彭泽令,种柳俯碧湍。
如村启来者,松竹凌霜寒。
宜休更署额,僻隐随所安。
三世锢泉石,万事任达观。
涂松老遗逸,谁与敦古欢?宋时太仓园林初露端倪, 沙溪隐士胡稷言、胡峄父子筑圃凿池,首筑“五柳园”, 留下“松窗蓬户”、“宁静淡泊”等名录,在园林建筑史上,更领一时风骚。
2016年10月,古吴轩出版社中国·苏州出版太仓市地名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宣编撰《太仓市地名志》第502页, 二、地名艺文载:元至正八年,二月十九日,杨维祯撰“玉山雅集之冠”《乐隐团溪记》清.姚承绪撰瞿孝祯《乐隐园》诗:一棹团溪路,闲寻乐隐园。
抚琴吟短句,开径赋高轩。
鹊子家风远,廉夫墨妙存。
交游淡声利,梦寄白沙村。
元代浙江诗圣杨维祯撰《乐隐团溪记》,“以爱汝玉山草堂静之韵,向后俾览者复考于兹焉。
”古称团溪的瞿孝祯乐隐园,今称沙溪乐荫园。
崇明顾瑛“玉山草堂雅集之冠地”应当在太仓。
2019年11月16—18日,太仓市举办“沙溪古镇乐荫雅集”元、明时,娄东园林七十多处,精致唯美,堪称江南古典园林经典,传递中国文化和江南水乡特色,保持独特的文化气韵和含蓄的历史底蕴。
《太仓州志》】卷二、封域下,六,园林史太仓拥有朱清花园;顾信淮云院、墨妙亭;殷奎春水船;姚文奂娄东园;吕诚来鹤亭……团溪瞿智南园、瞿孝祯乐隐园、陈继善草堂;浏河偶桓东墅草堂;顾瑛茜泾西玉山草堂、浏河桃源村等玉山草堂;王世贞牌楼糜泾园……都是群贤毕至的咸集之地,冠绝一时,载入史册,名声永留。
太仓园林众多,蔚为大观,在苏州一带首屈一指:明刑部尚书王世贞的弇山园、离园;大学士王锡爵的王氏园、南园、东郊园;刑部郎中陆昶的锦溪小墅;吏部员外郎王世骐的贲园;清代太常寺少卿王世懋的澹园;太常寺卿王时敏的西田;张灏的学山园;王时敏的西庐园;吴伟业的梅村等,久负盛名。
太仓明清时期江南丝竹繁荣缘由的探究太仓明清时期江南丝竹繁荣缘由的探究高雪峰摘要:本人从1992年至1996年参加《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太仓市资料的普查工作,经过调查,发现历史上江南丝竹在太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班社众多,曲目丰富。
本文着重从明清时期太仓发达的经济基础、繁荣的文化环境和领军的音乐人才等方面探究江南丝竹在太仓繁荣的缘由。
关键词:太仓;明清时期;江南丝竹;繁荣;探究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太仓,亦名娄东。
历史悠久、经济发达、文化繁荣。
民间音乐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素称“人间天堂”的江南享有“金太仓”和“丝竹之乡”的美誉。
二十世纪50年代初定名的江南丝竹在明嘉靖、隆庆年间已在太仓广为流传,时称“细八派”、“清音”、“十二细”,后又称“国乐”[1]。
明清时期,太仓城乡有过许多昆曲堂名和丝竹班社,不少堂名也常演奏江南丝竹。
主要的丝竹班社有“停云社”、“清音班”、“新方社”、“茜泾班”、“应乐社”、“盛和社”、“太胜班”、“胜泾班”等。
太仓境内的丝竹曲目除《三六》、《行街》等“传统八大曲”广为流传外,还流传有《乌夜啼》、《槐黄》、《春花秋月》、《太子骑车》等[2]。
据1999年出版的《苏州民间器乐曲集成》截至1997年6月30日的主要情况普查统计,历史上太仓的江南丝竹艺人为175人,占苏州各县市区总和的42.2%;江南丝竹班社25个,占41.7%;江南丝竹曲目135首,占51.7%。
除此之外,太仓的“十番锣鼓”、“苏南吹打”、“道教音乐”、“佛教音乐”的总量也高居苏州市首位[3]。
千百年来根植于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结晶的民间音乐,尤其是江南丝竹,为什么在太仓历史上会出现如此繁荣的景象?通过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后发现,这绝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究其缘由,证明有它的必然性,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雄厚的经济基础一位诗人说:“一听到太仓的名称,就可闻到稻谷的清香,听到丰收的歌唱”,这不是诗人凭空的联想。
娄东昆坛名星璀璨娄东太仓文化古城鲸波万顷通番舶,盛名美誉扬天下。
百里娄江接太湖,浏家港囗声名响。
江南小城,娄东太仓,天下粮仓、天下良港,经济发达,文化繁荣。
600多年前(1314一1357年)“昆山州府”之地。
现存实证1329年建的“州桥”石刻“平江路昆山州太仓安福桥”。
“昆太仓”精英荟萃,文人贤士雅集地。
时有76座园林:朱清花园、顾信淮云院、殷奎春水船园、姚文奂娄东园、吕诚来鹤亭、王静庵麋泾园、瞿智南园、偶桓草堂……延祐二年始,兴学而科举盛,名臣魁儒辈出,形成娄东文化。
吴伟业《太仓十子诗序》载:元时太仓“法令稀简,民人宽乐,城南为海漕、市舶之所,帆檣灯火,歌舞之音不绝。
”《太仓州志》载:“自延祐三年以来,州城士兵终日征歌选优;州民每年四五月间,要在四通八达的街道上设立高台,集优人扮演台戏,狂欢终日。
至于官府、富民之家饮宴集会,更离不开演戏和歌舞表演。
”《中国社会科学院》329期陈伟龄《太仓与昆山腔》载:“据考证太仓南郊是“昆曲鼻祖”魏良辅创制昆曲水磨腔之地,但太仓也是昆山腔发源地。
”元时,最著名太仓市舶司正顾观,捐家赀之半、招徕侠士、王子,赞成海运,筑刘家河至南熏关长堤三十余里,建十四座名楼,延请京都名伶歌星,齐集太仓港日夜笙鼓欢娱。
聘著名戏曲艺人珠帘秀、桂天香、白惜惜、玉茭枝等歌女舞伎,演戏唱曲,蜚声海内外,激发戏曲隆兴发展,孕育昆山腔新声,催生昆曲雏形。
其次,太仓茜泾西顾瑛“玉山草堂”,吸引本邑八十三位文人雅士和寄居直塘南沙郡词曲家杨维祯,词雄文魁柯九思、虞集,画家倪瓒、黄公望、王蒙、王冕,南戏鼻祖高明等二十五位雅集唱和。
时人誉为“金石文史之富,园亭声伎之盛甲于东南”。
杨维祯《乐隐团溪记》载:玉山草堂雅集之冠于沙溪瞿孝祯乐隐园。
这些博学饱识之士,为太仓文化艺术滥觞初发,起到施雨滋润的贡献。
杨維祯《草玄阁集•王左辖席上夜宴》载:银烛火残午夜过,凤笙龙管杂鸣鼍……西蛮小队舞天魔……《太仓州志》载:王左辖王安贞,首任昆太仓知州。
特别策划 SPECIAL明代中期,文人贤士的游宴、雅集活动逐渐兴起。
跟随着“吴门四家”的崛起,交游雅集既是他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画家笔下记述文人生活方式的题材之一。
文氏家族自迁苏以后就长期盘踞在阊门地区,从文林、文征明父子开始,一直到文震孟、文震亨兄弟。
无论生活居住,亦或玩赏雅集,文氏周围总聚拢着一帮大大小小的文人,他们吟诗颂对,宴饮交游,也引领着苏州城及其周边地区的社会风尚。
明代阊门名人故居图谱如果画一张明代的阊门名人故居地图,一定非常有趣。
文氏父子居住在德庆桥西北的曹家巷。
那里有个小阊门和文氏的雅集生活记者 丁云园子,文林出生在那里,文征明也出生在那里。
仇英的住所隔着一条东中市,在阊门内下塘原崇真宫的位置。
沿着东中市往西,不远是西中市的皋桥头,唐寅的老家在那里,吴趋坊北口。
他父亲唐广德在皋桥开了家酒店谋生。
做“桃花坞的桃花仙”是之后的事,此前他一直都是“吴趋唐寅”。
吴趋坊里还住着张灵。
祝允明住在曹家巷往西一点儿的三茅观巷。
都穆住阊门外的南浩街。
这几个人跟唐寅的关系都极好。
仇英是摸上门,有意住到与文氏仅隔一条马路的地方,他仰慕文征明已久,知道自己总有一天能偶遇。
而在此前,文征明与唐寅的关系已经很好。
文林常去唐广德的饭店吃饭,后者有点儿小雅趣,会在饭店的包间里挂上些字画,也招揽文人雅士。
饭店老板的儿子与文征明一般大,相比于大器晚成的文征明, 文征明 《东园图》局部聪明异常,文林特别喜欢他,介绍周臣给他做老师。
后来,仇英果然结识了文征明,后者也介绍周臣收仇英为徒。
“明四家”加上“吴中四才子”共6人,再加上文征明父亲文林,可以编制出一张密密匝匝、外延很大的交集网。
文征明与唐寅生于同年1470年,祝允明、徐祯卿与两人的年纪上下不过10岁。
仇英较小,差了两人近28岁。
而沈周的时代较早,不但与文、唐两人相差了 43岁之多,比文征明父亲文林也大了18岁。
但沈周却颇为长寿,与文氏父子都相交甚笃。
生卒上看,这些人相交于同一时代的同一时期,除了沈周与仇英之间。
琴瑟和鸣——沪太两地同台丝竹展演江南丝竹人才辈出历久弥新源远流长“万卷书容闲客览,一樽酒待故人倾。
”拥有4500多年历史的太仓,地处娄江之东、长江入海口。
因河海漕运而崛起于宋元,繁荣于明淸,经济发达, 文化繁荣,拥有鳞萃比栉的“六国码头”盛誉,名闻遐迩。
因此,苏州周秦老师在江浙沪娄东雅集时说:“明代太仓,相当于今日之上海”。
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在此起锚,七下西洋,开创了世界航海壮举,载入文明煌煌巨册;江西南昌(豫章)魏良辅,在此创制了世界非遗文化“昆曲”(水磨腔);安徽寿县音乐家张野塘于此演化了“江南丝竹”;明首辅王锡爵创办了家乐班,首演弟子、江西抚州汤显祖的昆剧《牡丹亭》,数代后人坚持八十多年,为汤显祖的成名及首推中国“百戏之祖”昆剧,延伸成就了浓墨重彩的“娄东文化”,对中华文化艺术作出了杰出贡献……从古代锦延至当代。
福地“金太仓”, 开明睿知,海纳百川,适合各种文化融合创新,梨园艺坛,群英芬芳。
拂去历史的封尘,展开历史的长卷,600多年前元至正年初,崑山州府设在太仓城厢镇(1314—1357),吸引了许多外籍人士奔赴“娄上”定居。
撰茜泾竹枝词的崇明人顾瑛(1310—1369),寓居太仓茜泾西(今浏家港),自制《金粟道人顾君墓志铭》称: “世居吴……开府于娄上……”,言词凿凿,—锤定音。
《钦定四库全书》介绍顾瑛生平说:“少轻财结客。
年三十始折节读书,与天下胜流相唱和….”“风流文采,倾动一时。
时人誉为东南俊士咸推其为文坛领袖。
玉山草堂雅集盛会,自至正初年到至正二十五年间,年年举办,月月觞咏,誉为‘不散的筵席’”。
“玉山草堂”主人顾瑛:“玉山复擘古阮,侪与胡琴丝竹并歌声,相为表里。
”说的是顾瑛擅长古阮弹奏。
倪大临《茜泾纪略》载:“倪瓒字元镇,号云林,高啟字建季,号青邱,柯九思字敬仲,杨维祯号铁崖。
元至正间,四公常雅集于顾仲瑛之玉山草堂。
”《太仓州志》载:“张彦才,善画像,杨维祯常住其家,为诗画交……”(张彦才,明太仓直塘南沙郡。
基层文化生活的现状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以自身为活动主体,以娱乐为主要内容,以满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活动。
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下,群众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活跃人民群众健康向上的文娱生活,提高全民文明素质的重要手段。
近几年来基层文化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差距大,苏南苏北差距大等。
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人力物力用于基层文化建设,基层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相比较过去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太仓古代为滨海村落,人烟稀少,户不满百。
今日的太仓文化设施功能齐全,文化生活生机勃勃,处处散发着迷人的文化气息。
太仓自古为文化之乡,人文荟萃,自具特色,积淀厚实,底蕴丰富,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娄东文化,为今天留下悠久而优秀的文化财富。
双凤民歌等自古流行,之后民间舞蹈、高跷、龙灯、滚灯等在乡间流传不衰。
牛郎织女降生黄姑(今城厢镇南郊境内)的神话传说很早流传,唐宋时建专祠祭祀。
元代,漕运开通,刘家港发展成为“天下第一码头”。
“漕运文化”的发展,推动与国内外文化交流,娄东文化进入快速发展期。
元代的桥梁建筑独具风格,至今保存着国内少有的元桥群。
明初郑和七下西洋,在刘家港启航停泊,沟通太仓与东南亚各国文化交流,并留下碑文、实物、著作等历史性重要文物。
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和优美动听的江南丝竹源自太仓一带。
明清园林之盛,有“太仓园林甲东南”之誉。
太仓建州后学堂、书院盛极一时,培养出众多杰出人才。
张溥兴社、王世贞兴文,吴伟业兴诗,陆世仪兴学,“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兴画,使太仓文化得到全面发展,民间读书成风。
现今,太仓的文化更具有开放性,多种特色文化丰富多彩,有全国桥牌之乡、武术之乡、龙狮之乡、民乐之乡等称号,文学、舞蹈、戏曲、音乐、摄影、书法等文化艺术硕果累累。
在回味源远流传的古文化时,太仓人民不忘与时俱进,积极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明清两代太仓的两大王氏曲学家族
周巩平
【期刊名称】《《曲学》》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明、清两代,江南太仓有两个著名的王氏家族,一为琅琊王氏家族(即王世贞家族),一为太原王氏家族(即王锡爵家族),这两个都是江南一带累世簪缨,历代仕宦的望族。
需要指出的是,太仓这两个王氏家族除了科举出仕方面连绵不绝、代代延续之外,在文学和艺术方面,也代有人才,俊彦辈出。
他们是簪缨世家,同时也是文学世家、丹青世家和曲学世家。
琅琊王氏家族的王世贞,是明文坛'后七子'之一,独步一时的文坛领袖,而太原王氏家族的王锡爵。
【总页数】35页(P547-581)
【作者】周巩平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09.2
【相关文献】
1.太仓两王氏诗人与晚明清初的诗坛流风 [J], 姚蓉
2.明清两代浙东祁氏家族的戏曲家群体与曲目整理活动 [J], 周巩平
3.明清两代的吴中叶氏曲学家族 [J], 周巩平;
4.顾大典及明清两代的吴江顾氏曲学家族 [J], 周巩平
5.家谱所载明清时期苏松两府的曲学家族及诸家族与沈氏家族的关联 [J], 周巩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丁亥初春太仓行记童翠萍(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210093)太仓于我,是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地方。
说陌生,是因为我从未踏足;说熟悉,是因为早已在导师徐雁教授的《乡下月》(余垠、秋禾著,古吴轩出版社2008年版)中神游过一番,尤其是他读小学时所居的沙溪古镇,水阁子、古石桥、戚浦塘、马蹄石铺就的老街((这些景象都曾出现在脑中,只是像失了焦的照片,有些模糊和重叠罢了。
因此,得知二〇〇七年三月底我和同窗李海燕有机会随师去太仓参加王振羽先生《梅村遗恨:诗人吴伟业传》(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版)的研讨会时,不禁满心期待。
3月30日(周五),晴,南京至太仓近日南京的天气颇为反常,前些日尚穿着棉袄,这一两日已只需单衣了,今天温度更是直窜三十摄氏度。
于是仿佛就是几天间,桃花红了,水杉、银杏绿了,一派春意盎然之象。
不过,反常之下预示着后几日天气的“变脸”。
上午,收拾好今年前三期《开卷》杂志各二十本,将徐老师刊载在今年3月26日《藏书报》上的《梅村遗恨》书评文章复印三十份,准备带至太仓会场供馈赠交流之用。
太仓乃吴梅村的桑梓之地。
午餐后,和海燕打车至凤凰台饭店。
宋词先生已在大厅坐候。
稍后,徐老师和师母谭华军老师至。
一点,乘坐江苏教育出版社的专车出发,同行者还有薛冰先生。
谭老师和海燕、我同坐后排,途中聊聊家常,第一次和谭老师有这么长时间轻松闲谈的机会。
四时许至太仓境内。
至市府街,太仓市作家协会主席凌鼎年先生已在门口等候了。
凌先生便是行前老师给我们介绍过的海内外藉藉有名的小小说作家。
谭老师带着南京特产径去了师公家。
剩下宋老、薛冰先生和我们师徒仨由凌老师带领着在市内各处游观。
先至王锡爵故居。
王锡爵在明朝万历年间位居首辅,故此府邸又称太师第。
宅前隔路相望的是一座新建的临河牌坊,一面写着“四代一品”,意即王锡爵至其曾孙俱官至一品,另一面写的是“两代鼎甲”,指王锡爵及其儿子王衡皆为科举榜眼。
当年太仓王家可谓人才兴盛!大家在牌坊前欣然合影留念。
古代文人雅集雅集在古代专指文人雅士吟咏诗文,议论学问的集会。
那时候,古代文人们通常找一个山水环绕的地方,或焚香、或抚琴、或礼茶、或挂画、有时还来点小酒、乘着雅兴吟咏诗文,美哉乐哉!中国文士阶层有“以文会友”的优秀传统,“或十日一会,或月一寻盟”的雅集现象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独特景观,诸如兰亭雅集、西园雅集、玉山雅集等,更是引为历代文坛佳话,诗文书画歌颂不绝。
传统的文人雅集,其主要形式是游山玩水、诗酒唱和、书画遣兴与文艺品鉴,因而带有很强的游艺功能与娱乐性质,以文会友、切磋文艺、娱乐性灵为基本目的,文人雅集最重要的特征是随意性。
“实可谓无组织之组织,盖无所谓门户之章程,而以道义相契结。
”而正是这种随意性与艺术的本性相契合,使得在历代文人雅集中产生了大量名垂千古的文艺佳作。
可以说文人雅集作为古代文士的一种文化情节与艺术状态。
惜乎今人的饭局,早已被所谓的饮食文化熏得乌烟瘴气,远不如古人的依山傍水、清脍疏笋来得敞快。
文化的久远,就只剩下今人踮脚的怅望,追寻那一缕的青烟,甚至是那莫名的影像。
最早的文人雅集不可考,因为过去的文人太少,三国时代,魏朝才有三曹父子,而在这之前,只有士之汇集,如稷下学宫,而没有文人。
1邺下雅集文人稍有规模的出现,只是在汉末,即建安七子。
曹植《与杨德祖书》与曹丕《与吴质书》,即标志着文学自觉时代的出现。
而在这之前,一代汉赋,虽规模宏大、器量弘远,终归属于少数文人的行为。
赤壁之战后,孙权据江东之险,刘备占荆州之利,孙刘联盟抗曹,三国大势基本形成,有了相对稳定的对峙局面。
曹操退回了魏都邺城,从这时起建安文士云集邺下,他们以曹氏父子(特别是曹丕)为中心,经常集宴云游,诗酒酬唱。
北宋赵佶《文会图》曹丕在《又与吴质书》中回忆当时的盛况说:“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连席,何曾须臾相失。
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
”当时文风极盛,成一时风气。
所以后人评价说“诗酒唱和领群雄,文人雅集开风气”。
娄东文化:开放、开拓、开明的文化娄东文化:开放、开拓、开明的文化汪放,1962年生于太仓。
1983年毕业于苏州大学中文系。
长期从事地方文史研究,文艺工作。
合作编著有《太仓》《太仓胜迹》《太仓港史话》《太仓历史人物图典》《一代舞魂——吴晓邦》《月季诗词荟萃》《四王题画诗》等,发表文艺评论等论文50多篇。
现为太仓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中国郑和研究会常务理事。
张炎中,1942年生于苏州,长期供职于太仓文化部门。
发表各类文学作品600余件及论文数十篇,出版诗、词集多种。
曾荣获文化部“群星奖”银奖、江苏省音乐舞蹈节一等奖、江苏省五星工程奖等百余个奖项。
退休后专注于地方文史研究,已独立或与人合作编纂出版《太仓历史人物辞典》《太仓历史人物图典》《娄东诗韵》《月季诗词荟萃》《四王题画诗》。
现为太仓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文物保护顾问、太仓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组组长。
系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中国音乐文学学会、江苏省作家协会、音乐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汪放说,研究娄东文化,是一种“错爱”。
上世纪90年代,汪放是太仓市文化局副局长,张炎中是文化艺术科科长,虽然从事的是文化工作,但是娄东文化研究对他们来说纯属“业余爱好”。
出于爱好,更出于责任感,近20年来,两人投入了许许多多的业余时间,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财力,将爱好干成了一项事业。
1997年,汪放刚调到文化局。
他发现,关于太仓的文献资料非常匮乏,连做文化工作的人,也不太了解太仓的历史文化,博物馆里对藏品的介绍,往往是简单的一行字。
大家都说太仓文化底蕴深厚,但到底是怎么回事,却基本没人能讲清楚。
他想把这些事情搞清楚,于是组织编写了一本介绍太仓的书,书名就叫《太仓》。
张炎中也参与了前期的讨论和后期的校对。
这本书后来长期使用在太仓的对外宣传中。
上世纪70年代初,张炎中从苏州下放太仓,因为喜欢文学创作,被借调到文教局创作组,然后在文化馆工作了19年,写小戏、曲艺、诗歌、歌词,大小奖项拿了上百个。
昆剧《牡丹亭》说昆剧《牡丹亭》渊源于太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2月19日,下午16:54,娄东昆曲堂名社徐锦元社长,在“我爱良辅昆曲群”中发出明日滨河社区演出地照片和演出有关事项,让曲友们心里如“小葱拌豆腐”,一清二楚。接着又发一则喜出望外消息:“苏州昆剧院12月27日晚上,在太仓大剧院献演青春版昆剧《牡丹亭》,要票的请报名给我。”大家虽先前观赏过上海昆剧院送戏下乡来太仓,精彩上演的传统版昆剧《牡丹亭》, 但还觉得不过瘾,还想再睹青春版昆剧《牡丹亭》,大饱眼福,心满意足。曲友们从小就听过太仓“王阁老”家的故事,与传世经典昆剧《牡丹亭》,有着特殊的缘由,与昆曲有着深厚的感情,心心相印,息息相关,真有“非鱼耶知鱼之乐也!”陈惠菊马上第一个发出:“我要的!”接着钟庆辉老师、纪蕴玉、杨静倩、柯耀英……纷纷欣喜若狂踊跃回复订票。在市老年大学兼职教昆曲的柯耀英,更是怡然自得,积极提供很多有关苏州昆剧院和青春版昆剧《牡丹亭》的有关信息:“排练青春版昆剧《牡丹亭》的昆曲大师,是我们昆曲班王美华阿姨老公的哥哥叫汪世瑜,他受白先勇先生的邀请。”并将百度百科汪世瑜正面照贴上,和蔼可亲的艺术大师汪世瑜先生照下面清晰标着:“汪世瑜,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江苏太仓人……”(注:我也曾听过双凤汪永新同学说起 ,他称汪世瑜先生谓:“小伯伯”)“主演刘煜,原太仓沪剧团刘坚老师的女儿;饰演柳梦梅也是太仓人。刘煜到香港去教明星赵雅芝、刘嘉玲昆曲”。微信帖上又晒出:刘煜与赵雅芝、刘嘉玲合影照,赵雅芝、刘嘉玲化妆演唱了昆曲。
大家都熟悉并记得十几年前与曲友一起赴南郊良辅中学,擅长演唱《牡丹亭》的苏州戏校小姑娘刘煜,出类拔萃,巳经成长为大明星赵雅芝、刘嘉玲等的昆曲小老师,后起之秀,如雷贯耳,不可小觑!刘煜与唐晓成两位娄东小老乡, 后生可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粉墨登场,成功演绎名副其实的青春版《牡丹亭》,献演给家乡人民,这是最珍贵的一份心意。
1 太仓雅集人士何其多 【 增传名贤,参与雅集】 《太仓新志》○1云: ‚太仓,古娄县之惠安乡耳,至元朱清、张瑄创 海运于此,而诸番辏集为市。国初,由此而漕定辽,由此而使西洋,遂为东南巨州。‛ 娄东文化,自宋进入元代崛起,明代鼎盛,清代辉煌,人才辈出,名闻睱迩。曾是‚名著三千,作家八百,皆从这里腾飞。‛孕育了著名世界的昆曲艺术,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昆曲大家和彪炳史册的娄东派山水画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颇为可观,尤其在昆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太仓史话》○2序曰:‚太仓历史积淀深厚。据太仓的文史学者考证:昆曲起源于太仓的南郊,明淸时称之为‘南码头曲’……‛ 明崇祯张釆编纂《太仓州志》载:‚吾州魏良辅开昆腔一宗嗣‛。 《太仓州志》曰:‚太仓城南三里许……古路柳塘花坞、栉比鳞次,
渔歌牧唱,远近相和,而舣舟待潮之舟不可胜计‛;‚带江控海, 商贾之区, 漕州之津, 或以海邦乐土称之……实为吴中之域雄镇……” 《南词引正》○3记载了顾阿瑛、杨维祯、倪瓒等风月散人雅集唱和的历史。在少数知识分子的推荐下,把昆曲历史从明嘉靖隆庆年间前推200多年到元朝末年,以至今说昆曲史有600多年。 《太仓历史人物辞典》○4载:‚顾德辉元昆山人,一名瑛,又名完璞,别名阿瑛,字仲瑛,号金粟道人、玉山樵者、玉山道人。……年三十折节读书……年四十……,归昆山故里,筑‘玉山佳处’。……至正间,常与杨维桢、倪瓒及太仓名士袁华、秦约、文质、熊梦祥、姚文奂等雅集唱和……‛ 《太仓志略》○5 ‚盛彧传‛载; ‚ 一时唱和者有杨维祯、郑东、郑明 、李还、张逊、秦约、盛景年、文质、陈善、陆仁、陆琬、岳桂、周逻、余詮、张恕、仲天爵、虞模诸人。‛ 撰志者桑悦又云:‚季文(盛彧)所与唱和之士必太仓之人为多,因记其姓名,或有识者知其出处而增传之。‛ 2
【玉山草堂,宛茜泾溪】 《玉山名胜集》○6巻八,陆仁曰:‚至玉山而益昌,纡朱曳紫,代不乏人。‛‚秋登告成筑场圃,黍稷梁稻同河沙。‛‚家僮聚食一万指,食时钟鼓闻考挝‛。 袁华云: ‚宅此乐土三百年, 子孙蛰蛰才而贤。‛ 史料证实了顾瑛家业丰厚,才能保障玉山雅集活动比较顺利进行。 陈伸《太仓事迹》○7曰:‚是时方国珍以舟师,大破张氏军,太仓千门万户俱成瓦砾山墟……‛ 《玉山名胜集》卷四,顾瑛序中也云:‚吴宫花草、娄江风月,今皆走麋鹿于瓦砾场矣,独吾草堂宛在溪上。予虽祝发,尚能与诸公觴咏其下,共忘此身于干戈之世。岂非梦游于已公之茅屋乎?‛ 《太仓地方小掌故》○8载:麋鹿场,系明大儒王凤洲(世贞)、王麟洲(世懋)养鹿之所在的老家太仓牌楼乡,今称米场村。 当时太仓富庶,引起了流民的垂涎。元至正年间,浙江盐贩方国珍率千余名饥民多次沿海路而至,在刘家港及娄江两岸烧杀抢掠。娄东遭受严重破坏,顾瑛庆幸‚独吾草堂宛在溪上‛安然无羔,附近的娄江文化建筑受毁成为瓦砾场。写就顾瑛‚玉山草堂‛宛附近茜泾溪上即‚茜泾西‛。 还可从宋禧《庸庵集》卷二有诗《与顾山人宿罗壁方氏停云楼赠诗一首》云:‚云屋山人云与游,十年为客海东头。蛟龙过处石窗冷,鸿雁来时水国秋。灯影独留罗壁夜,雨声长送玉山愁。桃花流水春阴里,白发关情共倚楼。‛ 诗末原注顾氏吴中所居,号玉山草堂者。 友人宋禧身处临海十余里茜泾西玉山草堂,其时其景,方能触景生情、敞怀舒情,写出类同‚娄东久客胡不归,春江几隔桃花涨……‛的诗句。 《吴伟业集》○9中也云:‚吾(太仓)州固昆山分也。当至正之季,顾仲瑛筑玉山草堂,招诸名士唱和,而卢昭、熊梦祥、秦约、文质、袁华十数君子所居在鸦村(今属浮桥镇),鹤市(今岳王,属沙溪镇)之间‛(即‚茜泾西‛)。 【 玉山顾瑛,雅集史料】
《中国人名大辞典》○10载:‚顾徳辉……年三十,始折节读书。筑别业于茜泾西,曰; 玉山佳处。日夜与客置酒赋诗。四方文学士咸主其 3
家。……有《玉山璞稿》、《萃亭馆篇咏》、《草堂名胜集》。‛ 常熟翁同穌题《顾玉山先生浴马像》( 顾阿瑛自画像)云:‚顾瑛……轻财好客,举茂才,署会稽教渝。筑玉山草堂,于茜泾之上。极园亭、声伎之乐 、与高人俊流赋诗,萃为集曰:‘草堂雅集’‛。 《续吴先贤赞》○11中说:‚英(指顾瑛)筑馆茜泾西,日夜与客取酒……诗歌间作,才艺相若,人皆慕之。‛ 《元诗选注》○12 ‚顾瑛……筑玉山草堂,园池亭馆三十六处。少时轻财好客,年三十折节读书。……常与杨维祯等诗酒唱和,风流豪爽。‛
【玉山顾瑛,开府娄上】
《艺苑卮言》○13曰:‚吾昆山顾瑛、无锡倪元镇,俱以猗卓之资,更挾才藻,风流豪爽,为东南之冠,而杨廉夫实主斯盟。‛言简意赅道出东道主顾瑛,出资者还有无锡倪元镇(倪瓒),盟主杨廉夫(杨维祯)。 现代人阅读‚吾昆山顾瑛‛,以为是现时的昆山,实际是指包括太仓在内的昆山州。太仓,三国时名‚ 惠安乡‛在昆山之东,时称‚娄东‛,即娄江之东。娄江是唐、宋以前旧称,现称浏河;‚娄江‛也是太仓别称。 明张采《太仓州志》谓:‚沧海东濒,玉峰西望,娄江南绕,虞山北障‛。太仓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至元初,太仓行海运而始盛,一跃成为‚东南之富域‛、‚天下良港‛,成为一个新兴港囗城市。 延祐元年(1314),朝廷把昆山州治迁至太仓。至正十七年(1357),昆山州治迁回马鞍山。明弘治十年(1497)建太仓州,包括昆山惠安乡、新安乡、湖川乡,常熟县双凤乡及嘉定县循义乡、辖崇明县,隶苏州府。 《太仓州志》‚杂记上‛还有趣地载:高德基平江纪事云‚延祐初移昆山治於太仓。未移之前,太仓江囗打椀花子遍地开。民谣云:‘打椀花子开,今搬州县来’。遷移后,常有鼠狼出没。厅事上民復谣云:‘黄狼屋上走,州来住’。不久至正果,复移回玉峯旧治‛。 顾瑛自撰《金粟道人顾君墓志铭》载:‚又五年,(至正十四年1354年,顾瑛45岁时)水军都府以布起,佐治军务,受知董侯抟宵时侯,以江浙参政除水军副都万户,开府于娄上(即娄江,太仓的别称)。又一年,都万户纳麟哈刺公,复俾督守西关,继委审赈民饥,公嘉予百方,即举知是州事。朝廷使者衔宣见迫,且欲入粟泛舟钓于吴淞江。‛ 4
《顾氏家族与玉山雅集》○14一文中也载:‚至正十五年, 顾瑛从纳麟哈剌守娄上时, 有《和许彦温都事诗》云: ‚守官三月不得去, 屋里候宾欣有孙。‛ 此年顾瑛46岁…… 顾瑛两次短暂的官仕经历,证实娄东确有顾瑛家的府邸。 《茜泾纪略》○15(古迹篇)记述:‚‘玉山草堂’。元末顾仲瑛所居。仲瑛字怀英,小字阿英,号金粟道人,有诗集‘儒林’篇中云《玉山草堂诗集》行世。……所构亭榭穷极工丽。有篷莱馆、百花坊、苍莨阁胜。四方名士接踵而至。一时文酒盛为吴中第一,咸推仲瑛为诗坛领袖云。其故址在今茜泾之西门外西南四里许。……‛ 《茜泾纪略》(流寓篇)又述:‚倪瓒字元稹, 号云林;高啟字建季,号青邱; 柯思九字敬仲;杨维祯号铁崖,元至正间,四公常讌集于顾仲瑛之玉山草堂。‛ 《明代昆曲隆兴的重要参与者——顾观》○16
侧记中载:顾炎武自撰
《顾氏谱系考》说:‚余家本出吴郡。五代之际或徙于滁。宋南渡时,讳庆者自滁徙海门县之姚刘沙(今崇明县)。庆次子伯善又徙昆山县之二十四保(今太仓州六都),地名花蒲。‛ 百度一下‚太仓州六都,花蒲‛,始见宋代郏亶水利书中是昆山管辖的‚茜泾‛。 《太仓州志》载:‚茜泾为范仲淹所开五大浦之一,今为州、县分界,半成平陸,东去海十余里。塘外坍岸陟立,少芦苇,小艇、巨艦随处可椗舟城,守汛七丫礟……‛ 顾瑛家从事海运业,居此方便出海,留下一首著名茜泾竹枝词:‚海上骚台独立盟,草堂不愧玉山名,士风未达认操得?空溯当年顾仲瑛。‛
【盟主维桢,寓居太仓】 元代文学家杨维桢在至正《昆山州志》序中写道:‚昆山租赋甲于天下州郡县,市贾之舶萃焉,海漕之艘出焉‛ 。 杨维桢一位浙江会稽人,怎能如此清楚了解昆山州的太仓港呢? 《昆曲之友》○17第四期《明代昆曲隆兴的重要参与者—顾观》一文中载:‚杨维祯,字铁崖,号铁笛道人。他于至正八年至十-年间,客居太仓港时曾与珠帘秀相会,并赋有《书珠帘氏便面(扇面)》诗,云:五月 5
江声入阁寒,故人西望倚阑干。珠帘新卷西山雨,第一峰前独自看。【中吕· 普天乐】《赠玉无睱张氏》云:玉无溊,春无价,清歌-曲,俐齿伶牙,斜簪剃髻花,紧嵌凌波袜,玉手琵琶弹初罢。怎教她流落天涯。抱来帐下,梨园弟子,学士人家。玉无瑕张氏,东平歌妓,擅长淸唱。……‛ 确定了杨维祯客居在太仓港。 《玉山风流》(一)○18载:杨维桢与顾阿瑛本来也不相识。他们相识主要由于杨维桢学生的纽带作用。至正二年,杨维桢、丁忧后在钱塘授经,学生中有昆山(州)的袁华,因此结识张雨、倪云林。至正五年起,杨维桢携妓踏青、游湖的活动已进入吴兴、姑苏地区。至正六年,干脆在姑苏巨富蒋家授学,此时,昆山(州)就在身前,自然有了与昆山(州)诗人们的交游。至正七年,杨维桢为昆山(州)吕敬夫(吕诚)诗稿作序。这年又与一大群诗友学生游横泽,诗酒歌乐。估计这段时间已认识顾阿瑛。有诗文记载的杨、顾唱和是在1348年,这年正月二十又二日,杨维桢偕顾阿瑛、郯九成、徐师颜宴姑苏路义道舍。杨维桢有《璚花、珠月二名姬》一诗记之,诗有小序说:春正月廿有二日,偕昆山顾仲瑛、霅川郯九成、大梁徐师颜宴于吴城路义道家。……
【诸多名贤,永载史册】 《太仓州志》载:‚杨维祯,字廉夫,会稽人。殷伯堂为其孙奎筑沧江风月楼,招致四方名士,楼甫成適。维祯至,置酒高会,奎即於席间执弟子礼焉。‛ 《太仓历史人物辞典》载:杨维祯,元会稽人,……常游太仓于沧江风月楼及玉山草堂与诸名士雅集,尝为沙溪瞿孝祯乐蔭园作记……有《东维子集》、《铁崖先生古乐府 》等。 《太仓州志》载:‚张彦才,善传神,杨维祯常住其家,为诗画交。‛因此,杨维祯居住太仓确定无疑,常与太仓数十位贤士雅集唱和。 《太仓州志》与《太仓历史人物辞典》都收录张彦才○19,瞿孝祯○20,袁华○21,吕诚○22,张师颜○23,马麐○24,姚文奂○25,卢熊○26, 殷奎○27, 偶恒○28,陆仁○29,郭翼○30,余日强(彊)○31,史瑾○32,秦约○33,张恕○34,盛彧○35,熊梦祥○36,文质○37,卢昭○38,瞿智○39,瞿信○40,余詮○41,杨譓○42,徐起贤○43等雅集人士的有关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