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桥梁桥型调查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6.26 MB
- 文档页数:12
桥梁调查报告
近日,一份名为“桥梁调查报告”的文档引发了社会的广泛
关注。
这份报告详细分析了全国范围内各类桥梁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方案。
此次调查报告表明,我国桥梁建设进步显著,但部分桥梁仍存在严重问题,亟待解决。
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的桥梁总体状况良好,桥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对于某些老旧桥梁和城市地理位置较为复杂的桥梁,其结构设计和施工质量并不足以满足当代的需求和要求,存在着安全隐患。
此外,报告还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交通运输需求日益增长,对桥梁的使用频率和负荷也逐年增大,桥梁的维护保养工作亟待加强。
不少桥梁存在维护不及时、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致使桥梁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下降。
在此背景下,报告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首先,要加强桥梁的设计和施工质量,不断提升桥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确保桥梁能够承载更大的负荷。
其次,要加强桥梁的维护保养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桥梁的隐患问题,提高桥梁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最后,报告提出,要加强桥梁的监管管理工作,推动桥梁管理的创新和科技应用,提高管理机制和管理水平,从而实现桥梁运行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此次“桥梁调查报告”的出台,意味着我国桥梁建设和管理
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这既是对我国桥梁建设和管理成就的
肯定,也是对我国桥梁管理不足和存在问题的揭示。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应对,加强桥梁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我国桥梁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为实现交通运输的现代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洛阳桥调查报告篇一:洛阳桥实践报告关于洛阳桥旅游资源发展现状的实践报告学生:彭潇、王金莲、秦维嘉(华侨大学旅游学院11级酒店管理1班)实践时间:20XX年4月8日星期日实践对象:洛阳桥实践目的:为了深入了解福建省泉州市重要的旅游资源,同时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洛阳桥的发展现状具体实践情况整理如下:一、洛阳桥的基本概况洛阳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位于泉州东郊的洛阳江上,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工程。
从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1400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
据史料记载,初建时桥长360丈,宽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两旁。
现桥长731.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桥墩、645个扶栏、104只石狮、1座石亭、7座石塔。
造桥工程规模巨大,结构工艺技术高超,名震寰宇。
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
因建桥处海潮汹涌,江宽流急,建桥工程非常艰巨。
为此,采用了一种新型建桥方法,即在江底随桥的中线铺满大石头,筑起一条二十多米宽,里长的水下长堤。
然后在石堤上用条石横直垒砌桥墩,成为现代桥梁工程中“筏形基础”的先驱。
这种技术,直到十九世纪,欧洲人才开始采用。
为了使桥墩更为牢固,巧妙地利用繁殖“砺房”的方法,来联结胶固石块。
这种用生物加固桥梁方法,古今中外,绝无仅有。
当时,大桥建成后,桥上还装饰有许多精美的石狮子、石塔、石亭,桥两端立有石刻人像守护。
洛阳桥的修建成功,轰动了泉州远近,引起当地造桥热潮,先后造了十大石桥,其中建在晋江上的安平桥,规模更是宏伟。
二、洛阳桥的旅游资源及整合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开发依赖于多种因素,如地理位置、交通、旅游资源、基础设施等等,到达洛阳桥之后,我们分别从地理位置、旅游资源、基础设施方面了解洛阳桥的发展现状,并找出了一些制约洛阳桥发展的因素。
关于徽州古桥的调研报告发布时间:2010-12-08 浏览次数:一. 项目背景,保护思路在古徽州的秀美山川、锦绣田野上,古徽州先民聚族而居,精心营构了数千个如诗如画的古村落,随着这些古村落的兴盛繁荣,这些古村镇出现了一条条充满徽风徽韵、代表着这些古村落历史辉煌的徽州古桥。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古徽州地域保存的大小古石桥仍有120多座,其中有80余座被省、市、县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其数量之多、艺术之精,在全国实属少有。
这些古桥随产生的年代有所不同,但其行程和主体结构大体相同,大都是历代徽商浪迹天涯、艰苦创业、挣钱回乡后所建,结构上都由桥墩、石拱、分水垛和桥栏组成,材料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耐腐茶园石,也有少数红砂岩。
其中许多徽州古桥堪称徽派建筑的杰作,同时又是徽州文化的重要展示平台。
这次调研项目我们就选择了这么多桥中的三座具有代表性的作了调研分析。
齐云山脚下的登封桥和歙县练江上的万年桥,还有屯溪的老大桥。
由于我国古代大部分的建筑为木构形式,加上石质建筑存在年限和保护比木构建筑相对容易一些。
这些反映到徽州地区,目前大家的目光往往注重到徽州古建筑,对徽派建筑的研究`保护和利用的很多。
而对同样构成徽州文化的徽州古桥,我们研究的文章则相对较少。
对于宣传,保护徽州古桥的工作更是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对徽州古桥进行了调查,研究。
其中对上面提到的三座进行了实地测量。
希望借此总结一些徽州古桥的共同点,它们存在的意义,并宣传保护徽州古桥的重要性。
二. 项目的内容:1. 古桥调查(1). A.通往齐云山的横溪两岸的登封桥。
是座8 孔9 墩岩脚古桥,原名“桥东桥”,系明朝万历时徽州知府古之贤率先兴建,是古代通往齐云山的惟一通道。
齐云山自明朝嘉靖皇帝敕建宫殿并赐山额以后,四面八方的朝拜者和香客,纷至沓来,络绎不绝,其中既有来自京城的朝廷命官,也有平民百姓,古人记载“冠盖相望”、“毂击肩摩”。
登封桥建成后,由于来此朝拜的人太多,加之山洪的频繁暴发,不久,古桥就不堪重负,出现了损坏。
桥梁文化调研报告题目《桥梁文化调研报告》一、引言桥梁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交通工程,既是连接两岸的物质实体,也是连接文化传承的纽带。
本次调研旨在探究桥梁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了解桥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和田野调研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大众对桥梁文化的认知和了解程度;通过田野调研,走访了多个地区的著名桥梁,并与相关从业者和专家进行了交流,深入探讨了桥梁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三、调研结果1. 桥梁文化的认知和了解程度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被调查者认为桥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但只有不到40%的被调查者知道桥梁也具有文化价值。
这表明,大众对桥梁文化的认知还有待提高。
2. 桥梁文化的内涵和特点通过田野调研发现,桥梁文化除了实用功能之外,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许多桥梁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神话传说,成为了地方文化的象征。
同时,桥梁的建筑风格和工艺特点也展现出了各地区的独特文化风貌。
3. 桥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调研表明,部分地区的桥梁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和保护,形成了独特的旅游资源。
但也有一些桥梁文化面临着利益驱使和市政规划的压力,导致其文化特点逐渐模糊。
因此,需要重视对桥梁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相关法规法规定桥梁文化的保护范围,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桥梁文化的认知。
四、结论桥梁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形式,不仅为人们提供便利的交通工具,同时也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然而,对于桥梁文化的认知和传承还有待提高和加强。
加强对桥梁文化的保护工作,将其纳入文化遗产的范畴,有利于保护桥梁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同时,加强桥梁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培养公众对桥梁文化的兴趣和关注,有助于桥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五、参考文献1. 张翔. 桥梁文化传承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2016, 4(5): 27-31.2. 陈新初. 桥梁文化认知障碍的研究[J]. 文化学刊, 2018, 2(3):47-61.3. 李晓明, 胡婧. 桥梁文化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J]. 景观设计, 2020, 2(4): 88-90.。
中国桥梁分析报告1. 介绍在中国丰富的历史和地理条件下,桥梁建设一直是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
桥梁不仅是交通运输的关键环节,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
本报告通过对中国桥梁的分析,探讨了中国桥梁的现状、技术特点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2. 桥梁概况中国是世界上桥梁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众多的桥梁项目。
这些桥梁覆盖了各个领域,包括公路、铁路、城市建设等。
其中,公路桥梁是数量最大的一类,占据了桥梁总数的大部分。
在中国的桥梁中,有一些规模庞大、技术难度高的代表性工程,如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以及世界上最高的钢铁桁架桥——嘉陵江大桥等。
这些桥梁的建设不仅展示了中国的技术实力,也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 技术特点中国桥梁建设在技术上有着显著的特点。
3.1. 大跨度桥梁设计与建设中国的桥梁建设注重大跨度的设计和建设。
大跨度桥梁具有减少桥墩数量、提高通行能力和景观效果等优点。
中国在大跨度桥梁方面具备了丰富的经验,正逐步突破世界上的建设极限。
3.2. 钢结构桥梁建设由于钢结构桥梁具有轻质、高强度和施工速度快等特点,近年来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应用。
钢结构桥梁的建设不仅可以减少工期,还能降低成本。
在大型工程中,钢结构桥梁已成为主要的选项。
3.3. 智能化桥梁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化桥梁建设成为了中国桥梁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
通过采用传感器、监控系统等智能化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桥梁的结构状况,及时预警并进行维修,提高桥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 发展趋势中国桥梁建设在未来还会继续发展,以下是一些发展趋势:4.1. 目标:大胆设计、高品质随着技术的日益成熟和经验的积累,中国桥梁建设将继续追求大胆设计和高品质建设。
中国的桥梁将不仅仅是功能性的交通工程,还将成为一种城市的标志和景观。
4.2. 工艺:先进技术、绿色环保未来桥梁建设将更加注重先进技术的应用,利用先进的建造工艺提高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
同时,绿色环保理念也将贯穿整个桥梁建设过程,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简述中国桥梁的发展史400字在秦汉时期,中国的桥梁建设经历了一次重要的转变,木桥逐渐被石桥取代。
石桥具有更高的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耐久性更强,成为古代桥梁建设的主要形式。
自秦汉时期至唐宋时期,中国的桥梁建设经历了一段辉煌的时期,许多著名的石桥如洛阳桥、赵州桥等建成,这些桥梁不仅在设计上具有独特的风格,而且在建设工艺上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随着元明清时期的发展,中国的桥梁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随之出现了吊桥、拱桥、梁桥等多种形式的桥梁。
在元明清时期,中国特别是南方地区的河流众多,桥梁建设成为当时一项重要的工程,为交通运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许多著名的古桥如赵州桥、锦溪大桥等都是在元明清时期建成的,这些古桥不仅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建筑工艺和文化内涵上也有着独特的价值。
近现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桥梁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世纪末,西方国家的钢筋混凝土技术传入中国,为中国桥梁建设带来了全新的材料和工艺。
20世纪初,中国的桥梁建设开始逐步采用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这种新型结构具有更高的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为中国的桥梁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世纪以来,在中国的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桥梁建设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发展。
中国陆续建设了许多世界一流的大型桥梁工程,如长江大桥、京广铁路大桥、港珠澳大桥等,这些桥梁不仅在技术上具有先进性,而且在设计和建筑工艺上也达到了国际水平。
可以说,中国桥梁的发展历史是中国工程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从古代的木桥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桥梁,每一个时期都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桥梁建设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国的桥梁建设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2.1旧韩滩大桥施工工艺旧韩滩大桥的结构为钢筋混凝土肋拱桥,桥长298米、宽6米,建成于1983年6月15日,受当时历史条件限制,按县城城市防洪疏散桥进行设计建设,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
根据金堂县志记载,旧韩滩大桥拱肋采用多功能门架搭设满堂支架施工,根据支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检算,确定搭设间距。
底模和侧模为双层方木加竹木胶合板制做成大块木模板,然后拼装而成。
浇筑前采用预压和等效预压进行调拱,分段不分环对称进行浇筑混凝土。
在进行2~3组拱肋1.2倍预压后,得出门架沉降规律后,进行小范围等效预压。
等效预压是在相同的地基条件下用10~20片门架组合成一组一层的支架,在等压强的情况下加载48小时,观测地基沉降数据,分析地基情况,采用等效预压可减少工作量,节约工作时间,在后期施工中我们全部采用等效预压。
3 桥梁现状3.1新韩滩大桥现状及与旧韩滩大桥对比的优点3.1.施工对比优点3.2现有功能对比3.2.1 通行能力旧韩滩大桥:桥长298米、宽6米,为四川省首座城镇防洪疏散大桥。
然而其宽度对于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和车辆有着较大的制约,旧韩滩大桥几乎只能怪让车辆单向通行,而且承重不高,对于城市交通和城市发展有着较大的束缚。
新韩滩大桥:桥长300米、宽18米,为标准四车道,通行能力为旧韩滩大桥的5-7倍,且承重能力有较大提升,现在新韩滩大桥作为连接金堂大学城和城市的纽带,在通行方面大大满足了三星镇居民和大学城学生,也作为了城市对外疏散的主通道。
3.2.2 抗洪能力旧韩滩大桥:设计抗洪为20年一遇。
新韩滩大桥:设计抗洪为50年一遇,金堂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湿度大、日照少、无雾期长等特点。
年均温17.3°,多年平均降雨量920.5mm,2003年全年降水量500.4mm。
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6月~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2.1%,12月~2月降雨量仅占全年的2.3% ,且金堂处于三江交汇处,洪水发生率也通常较高,故50年设防的新韩滩大桥在安全可靠度也较旧桥有很大提升。
桥的研究报告篇一:桥梁调研报告2.1旧韩滩大桥施工工艺旧韩滩大桥的结构为钢筋混凝土肋拱桥,桥长298米、宽6米,建成于1983年6月15日,受当时历史条件限制,按县城城市防洪疏散桥进行设计建设,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
根据金堂县志记载,旧韩滩大桥拱肋采用多功能门架搭设满堂支架施工,根据支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检算,确定搭设间距。
底模和侧模为双层方木加竹木胶合板制做成大块木模板,然后拼装而成。
浇筑前采用预压和等效预压进行调拱,分段不分环对称进行浇筑混凝土。
在进行2~3组拱肋1.2倍预压后,得出门架沉降规律后,进行小范围等效预压。
等效预压是在相同的地基条件下用10~20片门架组合成一组一层的支架,在等压强的情况下加载48小时,观测地基沉降数据,分析地基情况,采用等效预压可减少工作量,节约工作时间,在后期施工中我们全部采用等效预压。
3 桥梁现状3.1新韩滩大桥现状及与旧韩滩大桥对比的优点3.1.施工对比优点3.2现有功能对比3.2.1 通行能力旧韩滩大桥:桥长298米、宽6米,为四川省首座城镇防洪疏散大桥。
然而其宽度对于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和车辆有着较大的制约,旧韩滩大桥几乎只能怪让车辆单向通行,而且承重不高,对于城市交通和城市发展有着较大的束缚。
新韩滩大桥:桥长300米、宽18米,为标准四车道,通行能力为旧韩滩大桥的5-7倍,且承重能力有较大提升,现在新韩滩大桥作为连接金堂大学城和城市的纽带,在通行方面大大满足了三星镇居民和大学城学生,也作为了城市对外疏散的主通道。
3.2.2 抗洪能力旧韩滩大桥:设计抗洪为20年一遇。
新韩滩大桥:设计抗洪为50年一遇,金堂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湿度大、日照少、无雾期长等特点。
年均温17.3°,多年平均降雨量920.5mm,XX年全年降水量500.4mm。
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6月~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2.1%,12月~2月降雨量仅占全年的2.3% ,且金堂处于三江交汇处,洪水发生率也通常较高,故50年设防的新韩滩大桥在安全可靠度也较旧桥有很大提升。
赵州桥简介赵州桥简介赵州桥简介天下闻名的赵州桥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赵县,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桥,建于隋代开皇年间(581-601),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被誉为"华北四宝之一"。
赵州桥是一座弧形单孔石拱桥。
桥全长64.4米,拱顶宽9米,两端宽9.6米,跨径37.38米在桥两端的石拱上,辟有两个券洞,这种结构叫"敞肩拱",拱矢高7.23米。
这些敞开的小拱在减轻桥身的重量同时,又起到减少流水冲力的作用。
这在当时是世界桥梁中的首创。
千百年来,民间均传说是神仙祖师鲁班修建的,其实,它是出自工匠李春之手。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赵州桥进行了修缮,成为观光的胜地。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建于隋大业(公元605-618)年间,是著名匠师李春建造。
桥长64.40米,跨径37.02米,是当今世界上跨径最大、建造最早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
因桥两端肩部各有二个小孔,不是实的,故称敞肩型,这是世界造桥史的一个创造(没有小拱的称为满肩或实肩型)。
赵州桥距今已1400年,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邢台发生的7.6级地震,邢台距这里有40多公里,这里也有四点几级地震,赵州桥都没有被破坏,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13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
1963年的水灾大水淹到桥拱的龙嘴处,据当地的老人说,站在桥上都能感觉桥身很大的晃动。
据记载,赵州桥自建成至今共修缮8次。
在主拱券的上边两端又各加设了二个小拱,一是可节省材料,二是减少桥身自重(减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桥下河水的泄流量。
1979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组等四个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赵州桥的.桥基进行了调查,自重为2800吨的赵州桥,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层石条砌成高1.55米的桥台,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
这么浅的桥基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时还认为这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不是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矗他在报告中写道:“为要实测券基,我们在北面券脚下发掘,但在现在河床下约70-80厘米,即发现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
研究性学习报告课题:桥梁的研究学校:班级:姓名:研究时间:一、中国桥梁五十年回眸二、桥梁名人李春茅以升林同炎邓文中李国豪林元培冯泉钧三、桥梁知识点滴1、桥梁的分类按使用性分为公路桥、公铁两用桥、人行桥、机耕桥、过水桥等。
按承重构件受力情况可分为梁桥、板桥、拱桥、钢结构桥、吊桥、组合体系桥(斜拉桥、悬索桥)。
按使用年限可分为永久性桥、半永久性桥、临时桥。
按材料类型分为木桥、圬工桥、钢筋砼桥、预应力桥、钢桥。
2、桥梁结构知识一.桥梁的组成部分与各部分的作用根树干架在两岸就形成了一座最简单的单孔独木桥。
其所承受的重力(竖直的)或外力(竖直的或水平的),叫做荷载。
树干作为梁,起承受重力的作用,在桥梁上的学名就叫做承重结构。
二.上部结构近代桥梁由于所承受的载重和跨度都比较大,结构就比上面说的要复杂一点。
拿上部结构来说,如果承重结构是梁,就叫做主梁,可以用钢(钢板栗、钢箱梁、铜街梁)、钢筋混凝土(跨度不大时)或预应力混凝土做成。
承重结构如果是拱,就叫做主拱(多于一片拱时拱肋);如果是悬索,就叫做主索或大缆。
桥面设在承重结构上方的叫做上承式桥;桥面设在承重结构下方的叫做下承式桥(在两片(或数片)主梁之间用纵向的及横向的杆件,将两片很薄的主梁联成一个协性较大的空间结构,以抵抗横向的及纵向的力(风力、车辆摇摆力、线路在曲线上时的离心力等)。
这些联结杆件形成一个联结系统,叫做联结系。
于是上部结构便扩充为四个部分,即:1.桥面;2.桥道结构;3.承重结构及4.联结系。
三.下部结构荷载是通过上部结构的承重结构传递至下部结构的墩台顶面的。
为了使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受力明确(在支点处力的作用位置明确),以便进行精确的力学计算,同时为了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之间的连接可靠,必须在上、下部结构之间有一个保证力的作用位置明确并且连接牢固的支点构造,这个支点构造就叫做支座。
对于梁式桥来说,由于荷载和温度的作用,梁都会发生变形。
这种变形在支座处有两种:一种是梁弯曲时的转动变形;一种是梁伸缩时的移动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