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桥梁发展史
- 格式:pptx
- 大小:246.28 KB
- 文档页数:109
中国桥梁发展史中国桥梁发展史中国桥梁的历史可以上溯到6000年前的氏族公社时代,到了1000多年前的隋、唐、宋三代,古代桥梁发展到了巅峰时期。
在最近的1000年中,中国的桥梁技术全面落后于世界的脚步,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桥梁的出现距今仅100多年历史,而且是由外国人建造的。
从钱塘江大桥算起,中国人自己设计现代桥梁的历史还不足70年;从南京长江大桥算起,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大型桥梁的历史仅34年。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桥梁的成就才使我们重新无愧于祖先地站到了世界前列,这是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复兴时代。
梁桥的新生梁桥作为最简单实用的桥型,在桥梁史上出现得最早,在中国古代曾被拱桥的光环所湮没,但却是现代桥梁的始作俑者。
现代梁桥技术中,钢板梁桥和钢桁架梁桥出现得最早,以后,混凝土桥梁以其经济性和便于维护的优势,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的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和连续梁桥在八十年代以后得到广泛采用,成为长桥和大跨径桥梁的主要桥型。
浙江省瑞安飞云江桥最大跨径62米,桥长1722米,是中国当时最大跨径的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公路桥。
八十年代以来,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成为中国公路桥梁的重要桥型。
1984年建成的湖北省沙洋汉江桥是首座跨径超过100米的连续梁桥,跨径100米以上的连续梁桥还有广东省广州大桥、江门外海桥、惠州东江桥、湖南省常德沅江桥、贵州省思南乌江桥、天津市永定新河华北桥、湖北省宜城汉江桥、宜昌乐天溪桥、江苏省南京长江第二大桥北汊桥等,其中南京长江第二大桥北汊桥的最大跨径达到165米,外海桥的连续长度达到880米。
作为现代梁桥的分支――连续刚构、斜腿刚构等新桥型在八十年代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981年中国跨径最大的预应力混凝土斜腿刚构桥――浊漳河桥建成,此桥是邯(郸)长(治)铁路上的一座大型桥梁,位于山西省黎城和潞城交界处,跨越两岸陡峭的浊漳河,主跨达到82米。
1982年底,另一座更大的钢箱型斜腿刚构桥落成。
这就是位于陕西省安康水电站铁路专用线上的安康汉江桥,主跨达176米,是当时世界跨径最大的钢斜腿刚构铁路桥。
中国古代桥梁发展史中国古代桥梁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商代时期,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国桥梁技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下面将从古代桥梁的起源、类型和建造技术等方面进行叙述。
中国古代桥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当时人们用树干、木板等自然材料建造简单的过河设施。
到了商代,古人开始使用石料、砖块等材料修建桥梁,例如商城的五台桥和铜川的咸阳桥等。
这些桥梁大都具有拱形结构,一座座石拱桥不仅为交通运输提供了便利,也成为了建筑技术的绝佳展示。
进入秦汉时期,中国桥梁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著名的秦始皇陵建筑中,就有着巨大的土木工程。
例如始皇陵附近的大渡桥,用长约300米的木桩支撑修建,为古代桥梁发展增添了新的技术和实践。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明清时期的桥梁建设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经验,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石桥和木桥。
其中,悬索桥是明清时期桥梁建设的一大创新。
这种桥梁的特点是使用绳索悬挂于两岸,通过悬空的绳索支撑桥面。
著名的悬索桥有四川的邛崃羊角桥和贵州的黄果树飞水平桥等。
这些桥梁不仅具有实用性,也展示了中国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创新精神。
明清时期,也是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黄金时期。
明朝著名的木桥有浙江的赵公堤和苏州的断桥等,这些桥梁以其细腻的雕刻和非常严密的构造而闻名。
清朝著名的石桥有浙江的宝斗桥和山东的济南悬索桥等。
尤其是孔子家乡山东的济宁市,拥有大量的古桥,其中的鱼羊山悬索桥是中国古代悬索桥建筑的代表之一。
不仅如此,中国古代桥梁建造技术也不断创新。
在明朝时,就有人使用了水泥和胶结材料来加固桥梁。
而水泥这一改进材料,在清朝时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些创新不仅提高了桥梁的耐久性,也表明中国古代工匠在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桥梁发展历史悠久,从简单的木桥到复杂的石桥和悬索桥,中国古代工匠们在桥梁建造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这些桥梁不仅是交通运输设施,也是中国古代工艺和文化的重要遗产。
中国是一个5000年文字记载历史的伟大国家。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东南低而西北高,河道纵横交错,有著名的长江、黄河和珠江等流域,这里孕育了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化。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建设了数以千万计的桥梁,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桥梁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曾在东西方桥梁发展史中,占有崇高的地位,为世人所公认。
中国古代桥梁不外梁、拱、索、浮等类型。
(一)梁桥我过历史上最早记载的梁桥为钜桥,桥建于商代(公元前16~ 前11世纪)。
周武王伐纣,克商都朝歌(今河北省曲周县东北),发钜桥头积粟,以赈济贫民。
自周代以迄秦汗,中国多造石柱、木梁桥。
宋代建造为数众多的石墩、石梁桥。
200多年间,仅泉州一地,见于古籍的桥梁就有110座,其中名桥10座。
如安平桥(图1),有362孔,桥长5里(2223m),故又名五里桥(现桥长2100m),保持了700余年的桥长记录。
桥始建于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图1.成于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历时13年。
又如泉州万安桥,俗称洛阳桥(图2),共有47孔,建于洛阳江入海口,桥总长约890m,桥宽3.7。
桥始建于宋,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完成于宋,嘉裕四年(公元1059年)。
两桥均为国家重点文物单位。
图2.福建漳州江东桥的石梁最为巨大。
该桥于宋·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由木梁桥改为石梁桥,计有15孔,每孔三片石梁。
石桥现存5孔,其中最大的石梁长23.7m,宽1.7m,高1.9m,重量达2000kN(200t)。
这样巨大的石梁,在没有重型起重设备的古时,其采、运、安装等工作都是十分艰巨的。
不论木梁或石梁,为了加长桥跨,采用了多层并列梁,由下向上逐层外挑的方法,以支承中部的简支梁。
在当时石梁称为叠涩;木梁称飞桥或称握桥,即为伸臂梁桥。
木伸臂梁在公元4世纪时已有记载。
石桥叠涩,出檐不远;木桥伸臂达到20m。
现存清代重修的甘肃文县阴平桥为单孔木伸臂桥,桥跨达60余m,桥上建有桥屋。
为保障军队通过江河、峡谷、沟渠等障碍而架设的临时性桥梁。
一般由上部结构(桥跨结构)和下部结构(桥脚)组成。
其基本特点是:结构型式简单,作业简便,架设时间短,修复容易。
军用桥梁按使用的器材不同,可分为就便桥和制式桥。
就便桥是使用就便材料或预制构件架设的。
其主要特点是材料来源广。
制式桥是应用制式器材组合而成。
其主要特点是:构件互换性好,结构适应性强,架设准备作业量小,可反复拆装使用,机动性大。
军用桥梁按载重能力的不同,可分为重型、轻型、驮载和徒步等桥梁。
重型桥能保障中型以上坦克和其他相应的履带式和轮式车辆通行;轻型桥能保障轻型坦克和其他相应的履带式和轮式车辆通行;驮载桥可供骡马驮载装备通过;徒步桥仅供武装人员徒步通行。
军用桥梁按有无中间桥脚,可分为多跨桥和单跨桥。
多跨桥按中间桥脚型式,又可分为浮游桥脚桥(简称浮桥)和固定桥脚桥(简称固定桥)。
桥梁发展史桥梁是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上,每当运输工具发生重大变化,对桥梁在载重、跨度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便推动了桥梁工程技术的发展。
从工程技术的角度来看,桥梁发展可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时期。
一、古代桥梁发展历程人类在原始时代,跨越水道和峡谷,是利用自然倒下来的树木,自然形成的石梁或石拱,溪涧突出的石块,谷岸生长的藤萝等。
人类有目的地伐木为桥或堆石、架石为桥始于何时,已难以考证。
据史料记载,中国在周代已建有梁桥和浮桥,如公元前1134年左右,西周在渭水架有浮桥。
古巴比伦王国在公元前1800年建造了多跨的木桥,桥长达183米。
古罗马在公元前621年建造了跨越台伯河的木桥,在公元前481年架起了跨越赫勒斯旁海峡的浮船桥。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在公元前4世纪时建起挑出石拱桥(拱腹为台阶式)。
古代桥梁在17世纪以前,一般是用木、石材料建造的,并按建桥材料把桥分为石桥和木桥。
(1).石桥石桥的主要形式是石拱桥。
据考证,中国早在东汉时期就出现石拱桥,如出土的东汉画像砖,刻有拱桥图形。
中国古代桥梁的发展史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原始社会时期:在浙江余姚出土的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一些木梁柱结构的建筑,这是距今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建筑,说明当时的人民已经初步掌握了建造木梁木柱桥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周秦时期:这是我国古代桥梁的创始时期。
西周时期,一些著名的桥梁开始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逐渐普遍运用,在桥梁建造中也有了铁器件。
两汉时期:西汉时期开始出现了石拱桥,如著名的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刻石。
东汉时期则出现了造型优美的石拱桥。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事较多,浮桥的架设明显增多,如杜预在河南孟津附近的黄河上架设的河阳浮桥、在今天的南京建造的朱雀大桁等。
隋唐五代时期:这是我国古代桥梁的鼎盛时期。
隋代建造了著名的赵州桥,唐代则兴起了许多著名的桥梁,如卢沟桥等。
宋元时期:宋代在桥梁建造技术上有了新的突破,如福建泉州洛阳桥等。
元代则建造了著名的卢沟桥。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在桥梁建造上更注重桥梁的艺术性和文化性,如北京卢沟桥上的石狮子、颐和园中的十七孔桥等。
中国古代桥梁的发展史不仅是一部技术史,也是一部文化史和艺术史。
从最早的木梁桥到后来的石桥、拱桥、浮桥等,中国古代人民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勤劳,不断推动桥梁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为中国的文化和艺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简述中国桥梁的发展史
中国桥梁的发展史悠久且丰富多彩,从古代的简单木桥和石桥到现代的大跨度钢结构和斜拉桥,中国的桥梁建设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
具体如下:
1. 古代桥梁:中国的桥梁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当时已有“钜桥”的记载。
《诗经》中也有周文王在渭河上架设浮桥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战争的需要,桥梁技术逐渐提高。
隋唐时期,桥梁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石桥和铁索桥。
2. 中世纪桥梁:宋、元、明、清各代,桥梁技术继续发展,特别是石拱桥的建设技术日臻成熟,留下了许多历史悠久的古桥,如赵州桥等。
3. 近现代桥梁:进入近现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程技术的发展,中国开始建造更为先进的桥梁。
1968年建成的南京长江大桥,是一座公路铁路两用的连续钢桁架桥,标志着中国桥梁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4. 当代桥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桥梁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1982年建成的陕西安康汉江斜腿钢架桥,主跨176米的铁路钢桥,是当时世界同类桥梁跨度较大的。
1991年开工的上海杨浦大桥,主跨602米的结合梁斜拉桥在1994年建成时,居世界斜拉桥跨度之首,是中国大跨度桥梁的又一里程碑。
综上所述,中国桥梁的发展史反映了中国古代至现代社会的工程技术成就和文化特色,从最初的简易桥梁到如今的世界级大跨度桥梁,中国的桥梁建设展现了不断创新和突破的精神。
古代石桥的介绍古代石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古代石桥不仅展现了古代建筑技术的精湛,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古代石桥的历史发展、结构特点、建筑技术、文化意义等方面进行介绍,以展现古代石桥的独特魅力。
一、历史发展古代石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中国董必武时代。
那个时候,由于两岸水泥支撑物的必要性,石桥开始成为一种常见的建筑形式。
中国历史记录显示,最早的石桥建造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
在汉代,石桥以建造珠宝工艺的传统和技术手段而闻名,如滚雕、浮雕和镂空。
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代石桥逐渐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成为古代交通运输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结构特点古代石桥的结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石料选择:古代石桥一般选用坚硬的砂岩、花岗岩等石料,其质地坚硬、结实耐用,能够抵御水流冲击等自然因素的侵蚀。
2.桥墩形式:古代石桥通常以桥墩为主体,桥墩的形式多样,有方形、圆柱形、多边形等。
桥墩的作用是支撑桥面,稳固桥体结构。
3.桥面结构:古代石桥的桥面一般采用石板铺设,石板经过精心雕琢,不仅平整美观,还能增加桥面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
4.桥洞设计:古代石桥的桥洞设计非常独特,桥洞上方通常会有拱形构造,以增加桥洞的承重能力和稳定性。
5.桥栏杆:古代石桥的桥栏杆通常采用石雕工艺,雕刻出各种形态的花纹、动植物等,极大地增加了桥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三、建筑技术古代石桥在建造过程中使用了许多独特的建筑技术,展现了古代中国建筑师的智慧和创造力。
以下是其中一些代表性的技术手段:1.滚雕技术:滚雕是古代石桥建筑常用的一种技术手段,通过将工匠精心设计的纹样刻在石桥的墩身、栏杆等地方,起到了装饰和保护的作用。
2.浮雕技术:浮雕是将图案、人物、动物等雕刻在平面石板上,然后以增加层次的方式粘贴到石桥的墩身等地方。
这种技术手段使得古代石桥的装饰更加丰富多样。
中国石拱桥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其发展史可以概括如下:
1. 古代石拱桥的初期阶段:早在中国古代,人们就开始使用石材修建桥梁,但石拱桥的出现要追溯到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的石拱桥以山西、陕西等地为代表,桥身多为单孔或多孔的拱形石桥。
2. 宋元明时期的繁荣时期:在宋代,石拱桥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江南地区成为石拱桥的重要发展区域,桥梁设计更加精细,工艺更加熟练。
元代对石拱桥的建造也有所贡献,许多精美的石拱桥得以修建。
3. 清代的兴盛与衰落:清代是中国石拱桥建设的末期,但其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发展势头。
清代的石拱桥大多保持着传统的风格,以山西、湖南等地为代表。
然而,随着交通工具和桥梁建设技术的改变,石拱桥逐渐失去了主导地位。
4. 现代的保护与传承:随着现代桥梁建设技术的进步,石拱桥的建设逐渐减少。
然而,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许多石拱桥得到了修复和保护。
一些著名的石拱桥如洛阳桥、赵州桥等成为了旅游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
总体而言,中国石拱桥的发展史见证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和工艺的发展,展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些石拱桥不仅是交通工程,更是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风格和精神。
古代桥梁发展史一、简介桥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桥梁的形式和结构也逐渐演变。
古代桥梁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早期文明时期,各个时期的桥梁代表着当时的技术水平和文化特色。
本文将以古代桥梁发展史为主题,介绍古代桥梁的演变过程。
二、原始时期在原始社会,人们过河通常采用简单的木板或石头搭建的原始桥梁。
这些桥梁的结构简单,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们对桥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三、古代文明时期1. 中国古代桥梁中国古代桥梁以石桥为主,最早出现在商代和西周时期。
这些桥梁主要采用石块砌筑,结构稳固。
随着技术的进步,中国的桥梁逐渐发展成为工程奇迹,如著名的赵州桥、洛阳桥等。
这些桥梁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2. 古罗马桥梁古罗马桥梁以拱桥为主,采用石头和混凝土建造。
古罗马人在桥梁建设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技术,他们创造了许多令人惊叹的桥梁,如著名的康斯坦丁大桥、朱利叶斯桥等。
这些桥梁不仅结构稳固,而且在美学上也具有较高的价值,成为古罗马文明的重要象征。
四、中世纪时期1. 欧洲中世纪桥梁中世纪时期,欧洲桥梁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随着城市的兴起和贸易的发展,人们对桥梁的需求越来越大。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人们开始采用石拱桥和木桥的结合形式建造桥梁。
这些桥梁既满足了交通功能,又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
2. 亚洲中世纪桥梁在亚洲,中世纪时期的桥梁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例如,日本的木桥和中国的石桥在中世纪时期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些桥梁不仅结构稳固,而且在设计上也有独特之处,展示了亚洲古代文化的特点。
五、近现代桥梁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桥梁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工程师们开始采用新的材料和设计理念建造桥梁,如钢铁桥、悬索桥和斜拉桥等。
这些桥梁不仅具有更高的承载能力,而且在美学上也更加出色,成为现代城市的地标之一。
六、结语古代桥梁发展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缩影,各个时期的桥梁代表着当时的技术和文化水平。
桥梁的发展历程1. 早期桥梁在人类历史的早期,最早的桥梁是由树干、岩石和竹子等天然材料构建而成,主要用于跨越河流和深谷。
这些早期桥梁的结构并不稳固,容易被洪水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破坏。
2. 石桥的出现在古代,人们开始使用石头、砖块和水泥等材料来建造桥梁。
这种石桥具有更强的稳固性和耐久性,可以更好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袭击。
石桥的建造技术在古罗马和古希腊等文明中得到广泛应用,为桥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文艺复兴时期的桥梁建筑随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桥梁建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这个时期的桥梁设计更为精细,结构更加复杂。
著名的桥梁包括佛罗伦萨的圣特里尼塔桥和罗马的圣安杰洛桥等。
文艺复兴时期的桥梁建筑充分展示了人类对工程学知识和美学的深刻理解。
4. 钢桥和铁路桥梁19世纪工业革命的到来,推动了桥梁建设技术的飞速发展。
钢铁的广泛使用使得桥梁可以更高、更长、更坚固。
此时期的著名桥梁包括英国的塞文桥和美国的布鲁克林大桥等。
随着铁路的兴起,铁路桥梁的建设成为重要的工程项目,为各国铁路交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5. 悬索桥和斜拉桥的兴起20世纪,悬索桥和斜拉桥成为桥梁建设的新趋势。
悬索桥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的金门大桥和中国的杨公堤大桥,进一步提高了桥梁的跨度和承载能力。
斜拉桥则以日本的明石海峡大桥为代表,通过斜向的索塔和钢缆实现了更大跨度的跨越。
这些新型桥梁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应用,并推动了桥梁建设技术的进一步创新。
6. 高速公路和特大桥的建设随着汽车和公路交通的迅速发展,高速公路桥梁成为现代桥梁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
为了适应高速公路的需求,桥梁开始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等新材料,以提高强度和耐久性。
此外,特大桥的建设也成为桥梁建设的新挑战,如中国的港珠澳大桥和美国的金州大桥等。
7. 现代技术的运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桥梁建设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模拟分析和施工技术等先进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
此外,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开始在桥梁设计和建设中得到重视,例如绿色桥梁的概念逐渐兴起。
桥梁发展史日期:2010-12-21 来源:中国铁路工程建设网作者:收藏打印[字体大小:大中小] 更多桥梁是道路的组成部分。
从工程技术的角度来看,桥梁发展可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时期古代桥梁人类在原始时代,跨越水道和峡谷,是利用自然倒下来的树木,自然形成的石梁或石拱,溪涧突出的石块,谷岸生长的藤萝等。
人类有目的地伐木为桥或堆石、架石为桥始于何时,已难以考证。
据史料记载,中国在周代(公元前11世纪~前256年)已建有梁桥和浮桥,如公元前1134年左右,西周在渭水架有浮桥。
古巴比伦王国在公元前1800年建造了多跨的木桥,桥长达183米。
古罗马在公元前621年建造了跨越台伯河的木桥,在公元前 481年架起了跨越赫勒斯旁海峡的浮船桥。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在公元前 4世纪时建起挑出石拱桥(拱腹为台阶式)。
古代桥梁在17世纪以前,一般是用木、石材料建造的,并按建桥材料把桥分为石桥和木桥。
石桥石桥的主要形式是石拱桥。
据考证,中国早在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就出现石拱桥,如出土的东汉画像砖,刻有拱桥图形。
现在尚存的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建于公元605~617年,净跨径为37米,首创在主拱圈上加小腹拱的空腹式(敞肩式)拱。
中国古代石拱桥拱圈和墩一般都比较薄,比较轻巧,如建于公元816~819年的宝带桥,全长317米,薄墩扁拱,结构精巧。
罗马时代,欧洲建造拱桥较多,如公元前200~公元200年间在罗马台伯河建造了8座石拱桥,其中建于公元前62年的法布里西奥石拱桥,桥有2孔,各孔跨径为24.4米。
公元98年西班牙建造了阿尔桥,高达52米。
此外,出现了许多石拱水道桥,如现存于法国的加尔德引水桥,建于公元前1世纪,桥分为3层,最下层为7孔,跨径为16~24米。
罗马时代拱桥多为半圆拱,跨径小于25米,墩很宽,约为拱跨的三分之一,图1[列米尼桥示意图]为罗马时代建造的列米尼桥示意图罗马帝国灭亡后数百年,欧洲桥梁建筑进展不大。
桥梁的发展历史1 桥梁发展史我国古代桥梁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之国度”之称,据史料记载,我国的桥梁发展史已有三千余年。
中国的桥梁遍布在神州大地,编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连接着四面八方。
中国古代桥梁直到现在仍有保留下来的,其结构、形式几乎包含了所有近代桥梁的结构、形式,较高的建筑质量令人叹为观止。
古代桥梁的存在不仅成为了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参考,更发展成了一种丰富的旅游资源。
我国享誉世界的主要古代桥梁有赵州桥、卢沟桥、广济桥、玉带桥、十字桥、风雨桥、铁索桥和五音桥等,这些古代名桥的存在进一步印证了中国“桥之国度”这一称谓。
2.2 现代桥梁18世纪初期,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第一台蒸汽动力火车应运而生。
于是很快铁路便在世界各地通行起来,且成为了世界交通的领导者。
桥梁作为铁路运输线路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铁路的高速发展,桥梁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桥梁被大量破坏,造桥钢材短缺,人们不得不利用积累的经验推广新型桥——斜张桥、预应力混凝土桥等。
交通网路的不断发展使我国线路交叉出现的频次不断增加,为了不影响既有线路的正常使用,转体斜拉桥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中。
近年来,我国在桥梁方面屡创佳绩,建造了一座又一座世界瞩目的桥梁,比如东海大桥工程、高铁跨高铁的沪昆客专转体斜拉桥和杭州湾三座大桥。
这些桥梁的修建不仅体现出了我国桥梁技术的成熟,也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不断探索、创新的民族精神。
2.3 展望未来科学技术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剂。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大跨、轻质桥梁、美观、环保等要求会成为未来桥梁工程的主要研究方向。
21世纪,高强度钢、玻璃钢、铝合金、碳纤维等太空轻质材料的大量运用,使桥梁建筑的主要材料不断更新,桥梁结构、形式也将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格局。
随着桥梁专业的不断发展,各种桥梁专业人才不断涌现,可利用的资源不断增加,为桥梁结构的设计创造了条件,使采用轻质的梁型变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