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 格式:pptx
- 大小:40.87 MB
- 文档页数:30
打造xx经济带亟需解决的几个重大问题xx今年我国经济发展又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去年这样,前年也这样,连续三年都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可能明年、后年还会这样,这说明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传统的、前期的经济动力在减弱,新的增长动力还未确立。
这就是我们的问题。
在我看来,无论是稳增长,不是调结构,都要把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点放在重要位置,打造长江经济带意义也在这里,下面我想就打造长江经济带的几个重大战略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打造xx经济带是新发展阶段的大战略什么是大战略呢?大战略就是居于核心地位的战略,可以是大的战略思路,也可能是一个战略体系中的关键部分。
打造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新发展阶段的一项大战略。
就一个国家来讲,每进入到一个发展阶段,都有相应的产业发展重点、区域发展重点,为了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把沿海地区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把轻纺工业发展作为重点发展产业,承接次发达及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正是这两者的结合,才造就了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使中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使我国的人均GDP在30年内由低收入向中低收入、再向高收入迈上了两个台阶,现在处于中等收入水平,并逐步由中等收入向中高收入水平转换,即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新阶段,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在逐步减弱,而产业升级缓慢导致新优势(资本、知识密集型优势)还未形成,由于中国发展在区域间的回漩余地大,因此,有可能形成一种三大区域联动发展的新模式,为新发展阶段的经济增长和结构转换提供重要动力。
长江经济带可当此任。
甚至我认为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地位可以与当年的沿海优先战略相当。
首先,长江经济带具有与沿海经济带一样的区域规模效应。
长江经济带9省市人口规模超过5亿人,占全国40%,与整个沿海地区差不多。
更重要的是两者具有很大的交集,即长三角这一中国最发达的地区将沿海与沿江紧密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将发挥巨大的集聚和扩散效应。
按照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经济发展,无疑是产业还是城镇化,都是沿海、沿江条件最好,沿海沿江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这一区域优势的体现就是市场集聚效应和交通成本优势。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发展带之一。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是指中国政府制定的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规划文件。
该规划纲要旨在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平衡。
首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长江经济带的定位。
该纲要指出,长江经济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带。
它应该发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禀赋,推动区域联动发展,形成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其次,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发展目标和战略方向。
该纲要明确了到2030年,长江经济带要实现经济总量稳定增长、产业布局优化、创新能力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等发展目标。
其中,特别强调了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重要性,提出要构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长江经济带。
再次,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和实施路径。
为了实现发展目标,该纲要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改革开放等。
同时,纲要还明确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和任务。
最后,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强调了区域协同发展和合作。
该纲要明确指出,长江经济带是一个复杂的区域系统,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协作,推动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
在纲要中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统一规划标准、推动资源共享等具体措施,以促进区域间的协调与发展。
综上所述,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是指导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文件。
该纲要明确了长江经济带的定位和发展目标,提出了政策措施和实施路径,强调了区域协同发展和合作的重要性。
通过贯彻实施该纲要,可以促进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1.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
2.长江经济带战略作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转型实施新区域开放开发战略,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3.《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一轴”是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推动经济由沿海溯江而上梯度发展;“两翼”分别指沪瑞和沪蓉南北两大运输通道,这是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基础;“三极”指的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的三大增长极;“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
4.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横跨东中西三大板块的区位优势,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和沿江地区高质量发展。
5.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长河,干流流经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九省二市,干流全长6300km,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呈“几”字形。
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一、课标呈现1.以某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等资料,说明其地理背景。
2.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3.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4.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二、基础知识知识点1: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1.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优势条件角度具体表现从长江经济带内部看横贯东、中、西三大地带,具有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连接环渤海经济区及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具从全国范围看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利于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衔接互动,从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看形成沿海、沿江、沿边全面开放的格局(1)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2)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3)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4)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3.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规划提出要形成“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空间格局。
“一轴”是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两翼”分别指沪瑞和沪蓉南北两大运輸通道“三极”指的是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个城市群;“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
4.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成效成效内容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
加强流域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修复,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
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加快推进长江干线航道系统治理,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统筹建设铁路、公路、航空、管道建设。
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产业布局发挥大城市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统筹城乡发展。
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増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1.认识我国的海洋国情(1)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大陆架宽广,岛屿众多。
浅谈重庆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构想的基本原则及实现措施本文,主要就我国重庆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理念的基本战略进行分析,然后将其中的主要原则进行阐述,对于如何更好的构建绿色发展理念,进行进行了有效的逻辑分析,希望能够更好的提升我国当前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潜力和动力。
标签:重庆长江经济带;生态绿色发展理念;路径研究一、引言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实,而在整个过程中,必须要通过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来实现,对于重庆长江经济带来说,其作为我国南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其可以很好的进行我国南方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实,因此,这就是在进行绿色发展理念时,必须要考虑的关键性问题,对于其中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来说,其主要的目标是为了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国家首次协同流域管理、区域发展、产业转型、空间优化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发展。
可见,这个战略主要是为了更好的提升我国长江经济带的后续发展动力,提升其主要的发展潜力。
因此,本文主要就我国重庆长江经济带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和原则进行研究,然后就如何更好的进行战略发展进行阐述,而在整个路径上,主要采用的就是重点任务、要素支撑、体制机制改革这3个方面,通过有效的相互协调,以便能够更好的提升我国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劲头,实现我国绿色发展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因此,下面就主要的原则性进行阐述,希望能够在坚持基本的方向上,进行有效的研究和发展。
二、重庆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构想的基本原则首先,明确基本方向。
对于重庆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构想的实现来说,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依据国家对于重庆和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要求进行制定相应的策略方法,只有在明确的原则性指引下,才能够真正的落实基本的策略。
其次,坚持基本理念。
在整个发展中要积极坚持住以“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守住发展与生态的双底线,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国家发展战略,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长江经济带发展趋势分析引言:关注宏观、中观的区域发展环境,深刻理解项目所处的区位背景,是东滩顾问多年来战略咨询研究的重要方法,以下文章多摘录于东滩顾问在项目咨询过程中的基础研究报告。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长河,干流流经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九省二市,干流全长6300km。
它自西向东横贯我国中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长江流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支流湖泊众多。
经过几千年的开发建设,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农业、工业、商业、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方面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攀枝花,涉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7个省2个直辖市。
该经济带是长江流域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全国高密度的经济走廊之一。
对于沿带城市或区域来说,了解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态势和趋势,可以从中探寻上中下游之间的区域合作机会,挖掘沿长江经济带的多种市场机会。
一、空间发展走势1、长江经济带发展呈现“三圈一区”的格局长江经济带范围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势、经济社会基础不尽相同,但总体形成了“三圈一区”空间格局,“三圈”是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圈,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圈,重庆、成都为中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圈,“一区”三峡库区。
2、长江沿江开发将是我国重点开发区域莱茵河,全长1400多公里,沿岸居住着5400万人口,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带;沿岸的德国城市科隆,在跨江发展后,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德国重要的城市。
同样,密西西比河之于美国、泰晤士河之于英国,这些国家先后对大江大河流域进行大规模开发,从而带动本国经济的大发展。
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著名城市都因为沿江开发而成为经济最发达的核心城市。
长江沿岸开发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的沿江开发程度还相差较远。
因此,长江沿岸未来仍将是我国区域开发的重点区域。
长江流域的经济水平将逐渐向密西西比河、泰晤士河、莱茵河等靠近。
3、沿江区域间的时间距离将大大缩短长江经济带的交通状况将在未来10-20年内大大改善,沿江地区间的时间距离将大大缩短。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政策思路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提升,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也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域,地域广阔,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具有无限发展潜力和空间。
对于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既要关注存在的难点和问题,也要及时总结经验,采取切实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长江经济带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
一、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经济发展与人口的空间分布密切相关,人口是经济增长的基础,也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目前,长江经济带各地的人口分布格局存在着极大差异,不同城市的人口发展速度也千差万别。
这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
1、资源禀赋及城市规划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长江经济带中的城市规划和资源禀赋已有着明显的差异。
城市规划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市中心建设、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上。
城市规划不完善、公共服务进一步的落后,直接导致了一些区域的人口向发达城市转移。
同时由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的差异,人口在不同城市的分布也有不同。
2、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工业的立足和繁荣是我国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些工业区经过较短时间的发展,其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在这些工业区呈现出的引领周边地区发展的效应下,人口分配的格局也在发生重大变化。
因此,促进经济发展,加速长江经济带内部的城市经济格局调整,实现产业的升级和转换,对于人口的分配有着重要意义。
二、陆路交通的影响因素长江经济带的区位优势是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交通发展的同时也加快了各类资源要素的流动,城市彼此之间的竞争加剧,最终导致国家区域性经济差别的扩大。
1、全国“大交通”的建设目前,全国“大交通”的建设快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成熟。
高速公路、水路、航道、铁路往来畅通,带来的巨大流通的经济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然而对于长江经济带而言,对于陆路交通改善的重视不足,造成了区域交通体系的极度脆弱。
2、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发展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发展起来,各自之间又存在交通和信息技术的依赖。
第一章规划背景与重要意义一、现状基础(一)基本情况咸宁长江经济带是湖北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咸安区、赤壁市、嘉鱼县3个县市区构成,地处长江中游南岸,属武汉城市圈“1小时交通圈”范围。
北靠武汉大都市,东与黄石大冶、阳新接壤,西北与荆州洪湖隔江相望,西南临近洞庭岳阳。
为南北要冲,东西节点,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
2008年咸宁长江经济带总人口147.68万,分别占全市和湖北长江经济带总人口的51.24%、8.38%;面积4243.8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市和湖北长江经济带总面积的43%、7.86%;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1.32亿元,分别占全市和湖北长江经济带经济总量的74.4%、3.79%;拥有长江岸线121.7公里,占全省长江岸线总长的11.45%。
表1 咸宁长江经济带概况(2008)市嘉鱼36.9 1017 59.92 109.3县合计147.68 4243.8 261.32 121.7(二)资源条件一是气候与水资源。
气候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水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
水资源丰沛,区域内河流众多。
除长江干流外,主要有淦水、陆水、金水三大水系,汇纳众多中小河流。
年平均降雨量达1516.3毫米。
二是土地矿产资源。
咸宁长江经济带地势南高北低,地貌以冲积平原区和低山丘陵区为主。
目前国土开发强度较低,具有较强的承载能力。
近年来,全市共整理出可耕地15万亩,约占全省的一半,咸宁低岗丘陵占有量居全省第一,为咸宁长江经济带进一步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富集,目前已发现矿产37种之多。
地热、金、石灰石、煤、锰和钒等储量较大。
三是岸线资源。
咸宁长江经济带长江岸线达120多公里,利用率大大低于武汉岸线的开发程度。
咸宁港作为武汉新港的组成部分,开发潜力巨大。
同时,陆水河及陆水水库岸线资源可开发程度也较高。
四是物产资源。
森林覆盖面积达52%,境内拥有珍稀名贵树种和我国特产树种达30多种;还是闻名全国的“桂花之乡”、“楠竹之乡”、“苎麻之乡”、“茶叶之乡”、“温泉之乡”,被原国家林业部列为国家花卉基地。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与整体规划长江经济带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之一,其发展规划与整体规划对于推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规划与整体规划,并分析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长江经济带的背景与意义长江经济带横跨中国的11个省市,涵盖了中国最富饶的农业区、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和最发达的城市群。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规划与整体规划对于推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长江经济带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长江经济带地处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
发展长江经济带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全国经济的整体效益。
其次,长江经济带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长江经济带沿江地区交通便利,水陆空交通发达,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发展长江经济带能够加强区域间的联系与合作,促进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整体交通运输效率。
最后,长江经济带是中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
长江经济带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好这片独特的生态系统对于维护中国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长江经济带需要注重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二、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规划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规划是中国政府为了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发展规划的核心目标是加快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效益。
首先,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规划注重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
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其次,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规划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通过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推动产业转移和资源配置,提高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水平。
同时,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再次,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规划注重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