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颅底解剖
- 格式:ppt
- 大小:4.72 MB
- 文档页数:29
【直观、精品】内镜-颅底解剖学习解剖的最大的价值在于理解解剖关系,这有助于让医生能够在脑内构建立体的图像,能让医生在手术时“看见”还未被显露的结构,保护重要的血管、神经,比如颈内动脉和视神经。
本系列聚焦内镜下的解剖,旨在通过解剖过程展示重要的解剖标志。
一、蝶窦与鞍区蝶窦内有重要的解剖结构,也是内镜颅底手术开始的部位。
通过蝶窦可以到达鞍上、鞍旁及斜坡区域,是处理垂体瘤、视神经卡压的常规手术路径。
标准的鼻中隔粘膜瓣能覆盖鞍底的缺失,但是在扩大鼻蝶入路时也需要扩大的粘膜瓣以覆盖上至前颅底,下至斜坡的缺失。
相关手术视频,,直接到文末观看。
以下用图片展示解剖标志:1-下鼻甲;2-中鼻甲;3-蝶窦开口4-后鼻孔;5-蝶嘴2-中鼻甲;6-嗅沟2-中鼻甲(被推向中间);7-半月裂孔;8-钩突;9-筛泡切除中鼻甲可以看到上鼻甲2-中鼻甲10-上鼻甲翻起一侧鼻中隔粘膜瓣(1),可以在同侧看到血管粘膜瓣的蒂内有鼻后动脉(2)1-鼻中隔粘膜瓣(鼻中隔已切除);2-鼻后动脉粘膜瓣上缘至少留1cm的距离以保护嗅觉黏膜,粘膜瓣做好后放于鼻咽部,不影响下步手术操作显露蝶窦:切除鼻中隔后部(3)显露蝶嘴(4)3-鼻中隔后部;4-蝶嘴打开蝶窦及蝶窦内气房,进一步向各个方向扩大蝶窦显露,进一步切除鼻中隔板后缘向两侧扩大显露,可以看下如下结构:5-蝶骨平台;6-视神管隆起;7-外侧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8-床突旁颈内动脉;9- 内侧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10-鞍底;11-斜坡隐窝;12-斜坡旁颈内动脉;13-蝶窦分割(与颈内动脉管关系密切)显露垂体:磨除蝶窦分割(13)及鞍底骨质(10),继续磨除蝶嘴的下部骨质可以获得更多的操作空间。
4-蝶嘴;8-颈内动脉;10-鞍底;14-海绵窦磨除鞍底骨质显露鞍底硬膜,继续向两侧扩大显露范围到海绵窦内侧壁,术中需要辨认是否有中床突,去除时要小心,当中床突旁为环形时(包绕ICA),是不能完全磨除的,如果强行撕咬会有撕裂ICA的风险。
侧颅底解剖一、侧颅底的境界与分区在颅底下面沿眶下裂和岩枕裂各作一延长线,向内交角于鼻咽顶,向外分别指向颧骨和乳突后缘,两线之间的三角形区域称为侧颅底。
侧颅底再分为6个小区:(1)鼻咽区:以咽壁在颅底的附着线为界,外侧为咽隐窝。
前至翼内板,后达枕骨髁及枕大孔前缘。
双侧鼻咽区联合成鼻咽顶。
(2) 咽鼓管区:位于鼻咽外侧,为咽鼓管骨部及腭帆提肌附着处,前为翼突基部构成的舟状窝。
(3) 神经血管区:在咽鼓管区的后方,有颈内动脉管外口,颈静脉孔,舌下神经孔及茎乳孔。
(4) 听区:为颞骨鼓部,后界为茎突;前界为鳞鼓裂。
(5) 关节区:以颞颌关节囊附着线为界,囊内有下颌骨髁状突。
(6) 颞下区:在咽鼓管区和关节区之间,其上相当颅中窝,前为眶下裂,外为颞下嵴,内界为茎突,区内有卵圆孔和棘孔、棘孔后为蝶嵴。
二、侧颅底的骨性标志侧颅底的主要骨性标志有圆孔、卵圆孔、棘孔、三叉神经压迹、面神经管、弓状隆起、鼓室天盖、内听道和颈静脉孔等重要结构。
三、侧颅底的血管神经1.颈静脉孔区的血管神经解剖出入颈静脉孔的结构有颈内静脉、岩下窦以及枕动脉脑膜支、咽升动脉脑膜支和舌咽神经(Ⅸ)、迷走神经(Ⅹ)、副神经(Ⅺ)等重要结构。
该区域的解剖复杂,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颈内静脉在颈静脉孔处与乙状窦相接续,该处颈内静脉彭大形成向上隆起的球状结构,向鼓室底突出,此结构即为颈静脉球。
颈静脉球的毗邻关系如下:(1) 上方与外耳道内端、中耳、后半规管下臂、前庭以及内听道外端相毗邻。
(2) 颈静脉球的前方与颈内动脉、耳蜗导水管、岩下窦、咽升动脉脑膜支,第Ⅸ、Ⅹ、Ⅺ颅神经和脑膜后动脉相毗邻。
(3) 后方与乙状窦水平段相毗邻。
(4) 内侧与枕骨基板相毗邻。
(5) 外侧与面神经管第三段(乳突段)相毗邻。
(6)颈静脉球下方移行为颈内静脉。
2.颈内动脉岩骨部颈内动脉通过有骨膜被覆的颈内动脉管而入颅,该管位于颞骨岩部内,其外口位于颈静脉孔的前方,其内口位于岩尖。
颅底内面和颅侧面的主要形态结构颅底是由多个骨头组成的,它们在颅腔内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
颅底内面和颅侧面是颅底的两个主要部分,它们的形态结构对于理解颅脑解剖学和颅底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颅底内面和颅侧面的主要形态结构。
一、颅底内面的主要形态结构颅底内面是颅底的下部,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
前部包括眶下裂、筛窦、蝶鞍等结构;中部包括颅咽管、蝶突、咽鼓管等结构;后部包括枕骨、枕骨大孔、外侧孔等结构。
1.眶下裂眶下裂是颅底内面前部的一个重要结构,是眶下神经、颈内动脉和视神经的通道。
眶下裂前缘由蝶骨和蝶突形成,后缘由腭骨和岩骨形成。
眶下裂内有眶下神经和眶下动脉,它们的损伤会导致眼球运动障碍和视力损失。
2.筛窦筛窦是颅底内面前部的一个大孔,由筛骨、蝶突、蝶骨和腭骨组成。
筛窦内有筛窦动脉和神经,以及上颌神经的分支。
筛窦的病变常常会引起眼眶、眼眶周围和上颌区域的疼痛。
3.蝶鞍蝶鞍是颅底内面前部的一个鞍状结构,位于垂体下方。
蝶鞍的前壁由蝶骨、蝶突和前床板组成,后壁由蝶骨和岩骨组成。
蝶鞍内有垂体和垂体下部的血管和神经,它们的病变会导致内分泌和神经功能障碍。
4.颅咽管颅咽管是颅底内面中部的一个结构,是胚胎期颈部和颅腔之间的连接通道。
颅咽管在胚胎发育后逐渐闭合,但在某些情况下会留下残余,形成颅咽管瘤。
颅咽管瘤常常会引起头痛、面部疼痛和颅神经损伤。
5.蝶突蝶突是颅底内面中部的一个骨突,位于蝶鞍的上方。
蝶突的前面有眶上裂、筛窦和眶下裂,后面有嗅神经和嗅隔。
蝶突内有蝶窦和蝶突动脉,它们的病变会引起面部疼痛和头痛。
6.咽鼓管咽鼓管是颅底内面中部的一个通道,连接中耳和咽鼓管。
咽鼓管的狭窄或阻塞会导致中耳炎和听力损失。
7.枕骨大孔枕骨大孔是颅底内面后部的一个大孔,由枕骨和上颈椎组成。
枕骨大孔内有延髓和脑膜血管,它们的病变会引起呼吸和循环功能障碍。
8.外侧孔外侧孔是颅底内面后部的一个孔,由岩骨、颞骨和枕骨组成。
外侧孔内有面神经、舌咽神经和中耳动脉,它们的病变会引起面部运动障碍和听力损失。
2021侧颅底的解剖学结构的观察与测量范文 目前,侧颅底区域的手术开展广泛,但侧颅底区域狭小,神经、血管分布复杂,术中极易伤及颈静脉球、颈内动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等重要的血管、神经,手术创伤大,出血多,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给临床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根据侧颅底手术的需要,作者对侧颅底的解剖学结构进行了观察与测量。
从而有利于手术中安全扩大手术视野,有效避免术中损伤重要血管、神经,最大限度地保留面神经功能,减少并发症,最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1、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 年 2 月至 2013 年 2 月,我们根据开展的侧颅底区域应用解剖学研究,结合临床侧颅底手术进行观测,得出相关的测量数据。
本研究应用10%甲醛浸泡的成人尸头10 个( 20 侧,来源于潍坊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 ,主要工具为耳科显微器械包、SXQ-Ⅱ型手术显微镜和游标卡尺( 精确度为 0. 02 mm) 。
1.2 方法将尸头固定于眶耳平面,暴露乙状窦全程显露至颈静脉球、颅后窝脑神经和血管,电钻磨除颈内动脉周围骨质,暴露颈内动脉至前床突段上部。
在肉眼和SXQ-Ⅱ型手术显微镜下观测颈静脉球区域神经血管解剖关系及颈内动脉毗邻的解剖关系。
用游标卡尺对有关结构之间的距离进行测量。
1.3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取三次测量值的平均值。
本研究所采用的计算统计软件为SPSS10. 0。
各相关的测量参数及计量资料用 x珋 ± s 形式说明。
三平均值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方法 2、结果 2.1 颈静脉球的形态颈静脉球由乙状窦在颈静脉内口处移行而成,其形态可分为两种类型: ①低平型。
颈静脉球低平无隆起,占 30% ( 6 侧) ; ②隆起型。
颈静脉球隆起呈圆顶状,占 70% ( 14 侧) 。
左侧低平型占 40%,隆起型占 60%。
右侧低平型占20% ,隆起型占 80% ;2. 2 颈静脉球的毗邻关系乙状窦垂直部下端到颈静脉球的长度为( 5. 8 ± 1. 5) mm,后半规管腹壶端到颈静脉球的长度为( 3. 9 ± 3. 5) mm,面神经垂直段到颈静脉球的长度为( 8.8 ±2.7) mm。
《颞骨侧颅底解剖与手术图谱》读书笔记目录一、内容简述 (2)1. 书籍简介 (3)2. 研究背景与目的 (4)二、颞骨侧颅底概述 (5)1. 颞骨侧颅底的解剖结构 (6)2. 颞骨侧颅底的重要性 (8)三、颞骨侧颅底的解剖学研究 (9)1. 颞骨的解剖结构 (10)2. 颞骨侧颅底的血液供应 (11)3. 颞骨侧颅底的神经分布 (12)4. 颞骨侧颅底的淋巴引流 (13)四、颞骨侧颅底的手术入路 (14)1. 经乳突手术入路 (15)2. 经迷路手术入路 (16)3. 经岩骨手术入路 (18)4. 经枕下乙状窦后手术入路 (19)五、颞骨侧颅底手术技巧与注意事项 (20)1. 手术前的准备与评估 (22)2. 手术中的注意事项 (23)3. 手术后的处理与护理 (24)六、颞骨侧颅底手术实例分析 (25)1. 耳部肿瘤手术实例 (26)2. 听神经瘤手术实例 (28)3. 颞骨骨折手术实例 (29)七、总结与展望 (29)1. 颞骨侧颅底解剖与手术的研究成果与不足 (30)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1)一、内容简述颞骨侧颅底的解剖结构:详细描述了颞骨侧颅底的形态结构、邻近组织的关联及重要神经血管的分布。
这对于理解手术过程中的关键部位和潜在风险至关重要。
手术入路及操作技术:详细介绍了针对颞骨侧颅底疾病的手术入路选择,包括经典的手术路径和新近发展的微创手术技术。
也解释了手术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及解决策略。
影像学资料与案例分析:书中展示了大量的影像学资料,包括CT、MRI等,结合真实的手术案例,为读者提供了直观的学习材料。
通过案例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手术中的应用。
手术器械及操作技巧:介绍了手术中使用的器械和设备,以及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工具进行手术操作。
对于初学者来说,这部分内容可以帮助他们熟悉手术流程,提高操作技巧。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重点阐述了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以及在出现并发症时如何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