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颅底解剖

  • 格式:pdf
  • 大小:2.10 MB
  • 文档页数:7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静脉孔
在放射影像学上只能分为二个部分,即前内侧的神经部,为岩下窦的后端和 Ⅸ、Ⅹ、 Ⅺ颅神经穿行和后外侧的血管部,为颈内静脉、枕动脉脑膜支, 咽升动脉脑膜支穿行。
颈静脉孔
Rhoton和Buza对50例颈静脉孔及其周围结构进行了解剖观察:颈静脉孔 也分为神经部和血管部两个部分,神经部为Ⅸ颅神经占据,血管部为Ⅹ、 Ⅺ颅神经和颈静脉球,这两个部分有纤维性桥隔开者为37/50,有骨性桥 隔开者为13/50。在6 %的标本中舌咽神经通过一个独立的骨管出颅。
岩骨前区
弓状隆起在成人只有50%可显见,有20%已难以辨认。弓状隆起是颞上进 路至内听道十分有用的标志。弓状隆起下方乃是前半规管。磨除岩骨表面部 分骨壁可隐约透现前半规管管腔。其色蓝谓之 “蓝线”。
岩骨前区
弓状隆起外侧,为骨壁菲薄的鼓室天盖。天盖下外侧为岩鳞缝。岩鳞缝在儿 童比成人明显,在颞骨冠切面可见此缝居鼓室外侧部分之上,外侧与颞骨鳞 部重叠。 岩上窦在岩骨上缘,埋于小脑后天幕的脑膜之中。
2.Grime等将颅底以颈内动脉管外口内侧缘与翼 突基部之间的连线将颅底分为两线间的中央区和 其外的两个侧区。中央区包括蝶骨体、斜坡和上 颈椎,而侧区包括蝶骨大翼的一部分,颞骨下面 和后颅窝。侧区再进一步分为前、中、后三段。 前段是由颅中窝的前部到岩骨前缘,其内有圆孔 及上颌神经、卵圆孔及下颌神经,有颈内动脉颅 内段走行通过的破裂孔,有脑膜中动脉穿行的棘 孔;中段为岩骨本身,其内有内听道,颈内动脉 管;后段为岩骨后缘以后区域,其内有颈静脉孔, 颈内静脉、枕大孔。
颈静脉孔
颅外口为椭圆形或圆形,其外侧界为环形的鼓后板,内侧界为与鼓后板 呈90°的骨板构成,由该板伸出围成锥状窝的两个嵴:向前倾斜的锥动 脉嵴和向后倾斜的颈动脉嵴。
颈静脉孔
经典的解剖学教材将颈静脉孔分为三个部分: 最前方为岩下窦的后部在此汇入颈内静脉; 中部为Ⅸ、Ⅹ、Ⅺ颅神经穿行; 最后部分为颈内静脉和枕动脉脑膜支及咽升动脉脑膜支穿行。
岩骨前区
岩浅大,小神经向前内下行进,埋在接近骨面的硬脑膜内。在三叉神经 节的下方,岩浅大神经过下岩蝶韧带,并与交感神经纤维(岩深神经〕 混合。两神经混合后,进如翼管,形成翼管神经。翼管神经向前至翼腭 窝里的翼腭神经节。岩浅小神经在颅中窝的偏低近岩骨腹面行进。此神 经于硬脑膜外层中,穿过下蝶岩韧带终于耳神经节。
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感觉根与三叉神经腔内的三叉神经节相连。运动根位于神经节的 深面。 三叉神经腔为俩层形成的裂隙,位于颞骨岩嵴的前外侧面,蛛网膜也随三叉 神经根突入三叉神经腔内,在周围部与三叉神经节的结缔组织相连。
翼状间隙、颞下窝和翼腭窝
翼状间隙
翼状间隙 (Pterygoid Space)位于咽旁,内侧与鼻 咽和口咽部相邻;外侧是下颌骨支,腮腺深叶和茎突 下颌韧带;上界是中颅窝底,包括蝶骨大翼,眶下裂, 圆孔,卵圆孔,棘孔,颈动脉管,颈静脉,颞颌关节窝和 上颈椎横突;下界是二腹肌后腹和颌下腺。翼状间 隙内有翼肌,三叉神经的上颌支和下颌支,颌内 动脉,面神经,茎突及其韧带和肌肉 。
颈静脉孔
Dichiro早在60年代即描述了三种由于病理过程而 导致的颈静脉孔的形态改变:
(1) 整个颈静脉孔的不规则普遍增大,骨质边界不 清。可见于化学感受器瘤、转移瘤,网状内皮 细胞增生症。
(2) 神经部增大,颈静脉孔骨皮质完整,见于Ⅸ、 Ⅹ、Ⅺ颅神经的神经鞘瘤,大的神经鞘瘤可使 整个颈静脉孔增大,骨边缘无破坏。
三叉神经压迹下方有颈内动脉管。此管的前上表 面常有裂隙(占96%),裂隙内有结缔组织,该结缔组 织称为岩蝶下韧带,三叉神经压迹处有岩浅大、小 神经管的开口。
岩骨前区
面神经管的表面多盖有薄骨壁,而无骨壁覆盖,骨管向颅腔开放的 占15%。开放的骨管会导致膝状神经节直接暴露于颅中窝硬脑膜下 方。 岩浅大、小神经管两开口右侧相距2.19mm(1.27~3.1mm),左侧相 距2.59mm(1.82~3.36mm)。
颞下窝
颞下窝(Infra-temporal fossa) 系上颌骨后方的不规则腔隙,是翼状间 隙的一部分。其上界与翼状间隙相同;下界为翼内肌;内界为翼外板;外 侧上部是颞下嵴,下部是下颌支;前方系上颌骨后外壁和颊肌;后方系腭 帆提肌、腭帆张肌和蝶下颌韧带。
颞下窝内有翼外肌、翼静脉丛、鼓束、三叉神经下颌支和上颌动脉分支。 翼外肌起自蝶骨大翼下面和翼突外板,向后外方,止于下颌骨颈。 翼内肌起自翼突窝,向外下方止于下颌骨内面的翼肌粗隆。
内听道
内听道内有面神经,耳蜗神经,前庭上神经和前庭下神经,这四支神经的位 置在外侧部最为恒定。内听道的外侧部被一横嵴(镰状嵴)分为上下两部, 上部外端又为垂直的骨嵴(Bill’s bar)分为前后两部分,面神经居前,前庭上 神经在后,耳蜗神经和前庭下神经则分别位于下部的前后份
颈静脉孔
2. Kumar等(1986)从两翼突内侧板分别作一直线与枕大孔相切, 该二线向前 延伸,将颅底分为一个中线区和两个侧区。向前该二线与眼眶内侧壁相一致; 从颅底内面观,此二线将前、中、后颅窝均分为中线区和外侧区。在颅底的 外面再从翼内板到关节盂窝作一连线,位于该线之前外侧为颞下区,该线后 内侧为翼颞窝。
(3) 血管部的突然显著性边缘光滑的扩大,多为 血管畸形所致。
侧颅底的血管神经
颈静脉孔区的血管神经解剖 出入颈静脉孔的结构有颈内静脉、岩下窦以及枕动脉脑膜支、咽升动脉
脑膜支和舌咽神经(Ⅸ)、迷走神经(Ⅹ)、副神经(Ⅺ)等重要结构。 该区域 的解剖复杂,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颈内静脉在颈静脉孔处与乙状窦相接续,该处颈内静脉彭大形成向上隆起的 球状结构,向鼓室底突出,此结构即为颈静脉球。球的上端呈圆形,又叫做 颈静脉球圆顶,位于颈静脉球窝内。
侧颅底的骨性标志
眶上裂
眶上裂内宽外窄。裂的上界为蝶骨小翼下面,内缘为蝶骨小翼下根和部分蝶 骨体,下边为蝶骨大翼上缘。
圆孔
在成人圆孔是一长4mm的管道。上颌神经从颅中窝经圆孔至翼鄂窝。其 颅内段(三叉神经节至圆孔)右侧长10mm(4~15.1mm),左侧长10mm(5.4~ 16.0mm)。
颈内动脉的重要毗邻
颈内动脉垂直段的重要毗邻为:后方与颈静脉窝相毗邻,前方与咽鼓管相毗 邻,前外侧与鼓骨相毗邻。其长度为6.0~15.0mm(平均10.5mm)。水平段 起自膝部,向前行于耳蜗的前内方,达岩尖处穿出岩骨。与耳蜗仅隔以薄骨 板。水平段顶壁的内侧部是由硬脑膜或一薄骨板形成,将颈内动脉与 Gasserian神经节相隔。水平段的长度为15.0~25.1mm,平均为20.1mm。
颈静脉球的前方与颈内动脉、耳蜗导水管以及从颈静脉孔前、 中腔隙 ( Compartment)穿行的结构:岩下窦、咽升动脉脑膜支,第Ⅸ、Ⅹ、 Ⅺ颅神经和3脑膜后动脉相毗邻。
后方与乙状窦水平段相毗邻。颈静脉球与乙状窦垂直臂下端之间的距离为 5.8±1.5mm。
颈静脉球的毗邻关系
内侧与枕骨基板相毗邻。 外侧与面神经管第三段(乳突段)相毗邻。面神 经与颈静脉球外侧最短距离仅有1 mm。Saleh测 量其距离平均为7.8mm,刘良发等测量平均为 8.8mm。 颈静脉球下方移行为颈内静脉。岩下窦开口于颈 静脉球前壁,偶尔耳蜗导水管静脉,以及第Ⅸ、 Ⅹ、Ⅺ颅神经附近的静脉也汇入颈静脉球。
韦萨留斯(Vesalius)孔
此孔位于卵圆孔内侧,孔内为穿过海绵窦的基导静脉。有时还伴随一根细神 经。孔的平均直径为1.2mm。
岩骨前区
岩骨前有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压迹,称三叉神经压迹。在岩骨上嵴可 见三叉神经切迹。三叉神经压迹位于三叉神经切 迹外缘。压迹向前下延伸到破裂孔和岩浅大神经 沟。破裂孔和三叉神经压迹在面积大小上总是相 反的。
Strurrock(1988)观察了156个颅骨,发现右侧颈静脉孔比左侧大者为69%, 左侧比右侧大者为23%,其余均为双侧等大。 颈静脉孔与颈静脉球完全被骨板隔开者右侧占5%,左侧占4.3%;被骨 板部分隔开者右侧占2.6%,左侧占19.6%。
颈静脉孔
颈静脉孔的内口为前内侧端小而后外侧端大的梨形。 其前外侧缘位于上方,形成颞骨岩部的下缘,由颈静脉裂、颈静脉棘、锥 状窝(有耳蜗导水管的开口),岩枕裂构成。 后内侧缘位于下方,由枕骨颈静脉裂、窦颈静脉棘和岩枕裂后端构成。
脑膜中动脉
脑膜中动脉一般起源于颌内动脉, 经棘孔入颅, 沿硬膜走行, 发出分支, 分布 于硬膜的大部分范围。 有时脑膜中动脉缺失,脑膜中动脉的所有分支均来自于眼动脉;也有额支 来源于眼动脉,其余分支来源于位置正常的脑膜中动脉。
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展神经
动眼神经在后床突前外侧,即在后床突与小脑幕游离缘的最前端穿硬脑膜入海 绵窦。 滑车神经在后床突的稍后方,正好在小脑幕游离缘的下方穿硬膜。 展神经至海绵窦的入口在颅中窝看不见,因为此神经最初是在颅后窝的硬膜内 走行。
颈静脉球的大小变异较大,平均为15mm宽,20mm高,圆顶的顶高有时可 以高出乙状窦水平段3/4英寸(1.905 cm),有时高出不到1/4英寸(0.635 cm)。
颈静脉球的形态可分为隆起型(66.7%)和低平 型(33.3%)。当乙状窦位于乳突的远后方,颈静 脉球是乙状窦垂直段的直接延续,球顶位置很 低,当乙状窦向前移位并急弯曲成颈静脉球时, 颈静脉球窝常很深,球顶位置常很高。当颈静 脉球顶较低时,鼓室底与静脉球之间的骨质较 厚;而颈静脉球位置较高时,颈静脉球与鼓室 之间的骨质较薄。曾有人报道此处常发生骨质 缺损,颈静脉球突出于鼓室腔内。在这种情况 下若行鼓膜穿刺或中耳手术常致大出血和手术 困难。
颈内动脉岩骨部
颈内动脉与附近结构包括面神经管、内听道、耳蜗、膝状神经节、面神 经、岩大、岩小神经、三叉神经、中耳、咽鼓管、脑膜中动脉、鼓膜张 肌的相互关系紧密而复杂。 颈内动脉岩骨部分为二段,垂直段(或升段)和水平段。二段在膝部相 移行。颈内动脉膝部的平均直径为5.2 mm(4~8 mm)。
咽鼓管骨部于颈内动脉膝部外侧横过,鼓膜张肌半管位于颈内动脉膝部及 水平段的外侧,二者的距离较近,平均2.2±1.2mm。
颈内动脉水平段与附近的神经、血管、鼓膜张肌的测量值如下:脑膜中动 脉与下颌神经间距离4.1±1.1mm , 脑膜中动脉与颈内动脉水平段间距离 6.8±2.0mm,下颌神经与颈内动脉水平段间距离 6.9 ±1.8mm, 鼓膜张肌 与颈内动脉水平段间的距离2.2±1.2mm。
颈静脉球的毗邻关系
上方与外耳道内端、中耳、 后半规管下臂、前庭以及内听道外端相毗邻。 刘良发等测量颈静脉球与后半规管腹壶端的距离为3.8±3.6mm。颈静 脉球为低平型时,颈静脉球与后半规管壶腹端的距离较大,平均为 8.2mm,而颈静脉球为隆起型时,二者的距离较小,平均为1.6mm。
颈静脉球的毗邻关系
后组脑神经与颈静脉球和岩下窦的关系
IX脑神经位于颈静脉球的前内侧者为90.5%,位于其内侧者占9.5%。X、 XI脑神经位于颈静脉球的内侧者占90.5%,位于其前内侧者占9.5%。岩下 窦末端与IX脑神经关系密切,IX位于岩下窦前方者占61.9%,位于其外侧 者占28.6%,位于其后内侧者占9.5%。XII脑神经出颅后与X关系密切,二 者并行。
卵圆孔
成人卵圆孔横径右侧为3.6mm(2.4~6.2mm),左侧为3.7mm(1.8~5.7mm)。 下颌神经通过卵圆孔离颅中窝。卵圆孔内还有脑膜中动脉脑膜副支和下颌神 经脑膜支通过。在卵圆孔内有静脉丛连接海绵窦和脑膜中静脉(有时还连接 海绵旁窦)。
棘孔
棘孔位于卵圆孔后外侧,卵圆孔和棘孔前缘的距离为2.6mm。 棘孔是一 短骨管,管长右侧为7.3mm(6~14mm),左侧为7.4mm(4~13mm)。一侧 棘孔可成双或缺失。其内为脑膜中动脉,无棘孔时,脑膜中动脉改自眼 动脉发出。
侧颅底解剖
刘良发
概述
侧颅底是指在颅底下面沿眶下裂和岩 枕裂各作一延长线,向内交角于鼻咽 顶,向外分别指向颧骨和乳突后缘, 两线之间的三角形区域称为侧颅底。
侧颅底的境界和分区方法
颅底下面的分区方法尚不统一,分区方法有以下三种:
1.在颅底下面沿眶下裂和岩枕裂各作一延长线,向内交角于鼻咽顶,向外分 别指向颧骨和乳突后缘,两线之间的三角形区域称为侧颅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