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角下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认知翻译学视角下汉英文学翻译的范畴转换研究作者:吴杰英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22年第09期摘要:本文从认知翻译学的范畴观出发,选取汉英文学翻译中的句子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范畴的纵向维度和横向维度分析翻译中出现的范畴层次转换现象和源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在范畴空缺时的翻译现象,并探讨其特点及原因。
关键词:认知翻译学;文学翻译;范畴转换作者简介:吴杰英(1994.01-),女,广东中山人,广东白云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英汉翻译。
一、引言翻译不仅涉及语码转换,还是一项认知活动,但由于语言、文化等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范畴不对等的转换现象。
本文选择郝景芳著、刘宇昆译的《北京折叠》作为分析对象,其于2016年获得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
本文将从认知范畴观研究该作品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出现的范畴转换现象,探讨文学类文本英译范畴不对等的现象及原因。
二、认知翻译学与范畴化理论认知翻译学是20世纪中后期在认知科学推动下认知语言学与翻译学紧密结合的新兴学科,是正在形成的一种新翻译学范式。
Matin最早提出认知翻译学这一术语,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认知翻译学已初具规模,包含语言认知视角的翻译研究、翻译认知过程研究和社会认知视角的翻译研究。
范畴与范畴化是认知语言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范畴化是一个认知心理过程,范畴是范畴化的结果。
一开始人们认为范畴特征是二分的,即不同范畴间的边界是清晰的,范畴内各成员处于平等关系,但基于各种实验而产生的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内有些成员居于中心地位,表现出更多的范畴特征,而有些成员处于边缘地位,具备更少的范畴特征。
此外,范畴具有层次性。
范畴化系统由纵向维度和横向维度两部分组成。
在纵向维度上,范畴具有层次性,按层次高低依次分為上位层次范畴、基本层次范畴和下位层次范畴三种,范畴层次越高,概括性更强,抽象性更高。
在横向维度上,范畴内的成员呈现典型性和边缘性。
三、范畴层次转换从纵向维度看,范畴具有层次性,分为上位范畴、基本层次范畴和下位范畴,其中基本层次范畴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上位范畴概念较之更加抽象,下位范畴具有更具体的特征。
592020年25期总第517期ENGLISH ON CAMPUS浅析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的教学难点及教学策略文/刘 斐在大学里特有的英语教室内学习,跟着机器学习,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学生不能参与到其中进行独立的思考,因此不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英语本身是一门需要不断听和说的课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在课堂上练习听说的机会,仅依靠短短的课堂时间来学习,难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
4.评价方式较为单一。
对学生英语视听能力实施科学的评价,有利于学生更愿意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但是目前很多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堂缺乏有效的评价方式,仅仅是通过月考或者期中考试、日常的作业来引导学生思考,因此英语学习的效率较低,无法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进行督促,而加快建立日常的英语学习评价方式则显得尤为重要。
三、加强大学英语视听说课课程教学的具体措施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的教学效率的提升,要从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研究积极的应对策略,同时还要满足学生提高英语能力的需要,尊重学生主体的学习意见,不断地突出学生是英语教学的主体,增强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视听说课课程教学成效,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探索:1.加强基础课程教学。
大学英语教师首先应对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兴趣等各方面进行全面了解,认识到基础的差异性,然后围绕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加强语言基础内容的教学,对单词、语法以及句型等进行强化训练,可以引入分层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从而引导他们重视语言学习,提高自主学习意识并不断地增强学习自信。
2.科学安排视听说课课时比例和教学内容。
要本着高效的原则开展视听说课课程教学,可以提前布置相关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自主预习,通过互动沟通等了解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遇到的问题,然后教师结合教科书内容等进行教学重难点的提炼,着重开展这方面内容的讲述等,从而保证课程教学进度。
生态学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英语已经成为一门全球性的语言,对于大学生来说,掌握良好的英语能力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过于注重词汇和语法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现代社会中繁重的学习压力和单一的考核评价体系也进一步加剧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困难程度。
1.2 研究意义从生态学视角探讨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生态学视角下的英语教学理论可以为英语教学提供新的理论框架和思路,丰富和完善英语教学理论体系,促进英语教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生态学视角下的英语教学实践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更加健康和积极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
生态学视角下的英语教学策略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生态学视角下的英语教学评价,可以更加科学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发展。
生态学视角下的英语教学创新可以为英语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推动英语教学不断向前发展。
深入研究生态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对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生态学视角下的英语教学理论生态学视角下的英语教学理论主要关注于教学过程中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
教师应当注重教学内容的整合和跨学科性,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和运用知识。
在生态学视角下,英语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激励者,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教师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与学生共同探索英语学习的乐趣和意义。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更加突显了对英语翻译的需求。
因此,加强对大学生英语翻译技能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关联理论的概念以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的概述,对现阶段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进行简单的分析,并对如何在关联理论视角下如何加强翻译教学的策略进行简要的说明。
以供相关人士的交流与参考。
关键词:关联理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引言: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在各国间交流的作用越加的明显。
如何使大学英语翻译的教学效果得到显著的提升,就显得极为重要。
关联理论的应用,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语境进行分析与推理,并对所选用的词语进行精确的把握,从而使学生的翻译技能得到有效的训练。
一、关联理论及其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一)关联理论的内涵关联理论,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一种以认知、交际角度为出发点,对语言进行认知与学习;通过对语言的交际与理解,以认知的角度为出发点,对语言进行新的理解与解释。
同时,在对语言进行认知的过程中,还可以在思维中构建出一套语言所特有的联系,从而促进翻译有效性的提升。
在关联理论中,注重对语言进行适当的分析与处理,并将原文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思想进行真实、艺术的传递[1]。
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关联理论的运用,不仅使相应的教学要求进一步提升;还使学生对一种新型的认知模式进行理解与掌握。
首先,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英语翻译过程,是一个对其进行编码、进行转录、最后进行解码的整体过程;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译者自身所具有的认知能力与作用,使所翻译的内容更加优质。
其次,在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英语翻译,需要构建一种平衡的状态;因不同的语言,其所处的语境也是不同的;只有使两种语境可以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才可能使两者间存在的语言障碍得到有效的克服,进而使翻译的效果更为优质。
(二)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关联理论的具体应用1.使学生对自身译者的身份进行明确的认知关联理论在英语翻译过程中的应用,对原作者、译者和翻译读者三者之间的动态联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浅析隐喻映射能力培养对英语词汇学习的意义作者:乔慧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5年第03期摘要:在大学英语学习阶段,如何高效学习英语词汇并能灵活应用是多数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隐喻理论的发展,隐喻不再只是一种语言修辞方法,更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
从隐喻映射能力培养入手,符合词汇的认知规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汇学习中的抽象概念,从而更有效地习得和应用词汇。
隐喻映射能力培养对学生而言,不仅会对现阶段的英语词汇学习有很大帮助,还将具有推动其英语学习能力进一步发展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隐喻映射英语词汇意义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030-021 前言词汇是语言组成的重要元素之一。
英国语言学家魏尔金斯说过:“没有语法,人们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则将无法表达任何事物。
”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所遵循的教学目标,然而大多数学生对英语词汇掌握和运用能力的欠缺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这一目标的很好实现。
词汇学习是大学英语学习的基础,而对词汇的深刻理解则是词汇积累和应用的基础。
Sweetser指出隐喻是“一种常被忽视的联系一词多义的重要资源。
”随着隐喻认知理论的发展,学生的隐喻映射能力培养愈加受到重视,这种能力将更好地帮助学生在不同语境下对英语词汇各个义项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记忆和应用词汇。
2 隐喻映射的概念和相关理论隐喻(metaphor)是比喻的一种,是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
在英语中,和明喻不同,隐喻不用like或as直接表示出来,而是对两种事物进行隐藏的比较。
映射(mapping)则是隐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术语,简而言之,映射就是隐喻完成从源域到目标域的表达过程。
长期以来,隐喻都是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而存在的,Lackoff 和Johnson(1980)提出了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的理论,这一理论将人类传统的隐喻观念引入更宽广的认知领域。
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综述[作者:王德春张辉来源:《外语研究》2001年3期点击数:更新时间:2005-10-11 文章录入:xhzhang]【字体:】1.引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许多语言学家认识到生成语法研究范围的局限性,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现象。
八十年代末,认知语言学初步形成,其标志是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Duisburg, Germany 1989)的召开和1990 年《认知语言学》杂志(Cognitive Linguistics)的出版。
认知语言学大会每二年召开一次,至今,已举办了七届。
在整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出版了一批摘引率较高的认知语言学著作。
例如Lakoff 和Johnson(1980), Talmy(1983), Fillmore(1985), Fauconnier(1985), Lakoff(1987), Langacker(1987,1991),Talmy(1988),Rudzka-Ostyn (1988), Lakoff 和Turner (1989),Sweetser(1990) 和认知语言学研究系列(CLR)第一辑Langacker(1989)。
这些著作确立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研究框架。
该框架有以下五个研究主题:(1)语言研究必须同人的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联系起来。
(2)词义的确立必须参照百科全书般的概念内容和人对这一内容的解释(construal)。
(3)概念形成根植于普遍的躯体经验( bodily experience),特别是空间经验,这一经验制约了人对心理世界的隐喻性建构。
(4)语言的方面面都包含着范畴化,并以广义的原型理论为基础。
(5)认知语言学并不把语言现象区分为音位、形态、词汇、句法和语用等不同的层次,而是寻求对语言现象统一的解释。
目前,认知语言学研究呈现出多样化并涉及到语言现象的各个方面,在本文中我们试选出几个有重要理论价值的研究,简述其来龙去脉和主要的研究成果,并指出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发展趋势。
2008年3月第24卷 第2期Journal of Sichuan I nternati onal Studies UniversityMar.,2008Vol.24 No.2认知语言学与生态语言学的结合———以词汇系统为例的可行性分析朱长河(湖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湖州 313000;复旦大学外文学院,上海 200433)提 要:认知语言学和体验哲学认为,语言是基于体验和认知的结果,与人类的认知密不可分,必然具有人本性特征。
据此,语言必然要打上生态语言学所批评的“人类中心主义”烙印。
将认知语言学和生态语言学的有关观点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前者可使后者的理论基础更为完善,促使其反思自身,且使该范式获得了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后者的研究成果可为前者提供更加丰富的事实依据,并使前者的自身价值得以进一步实现。
对英汉语言词汇系统的考察表明,人本性和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在词汇结构、形态及词义中都有体现。
由于语言会反过来制约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克服语言使用者思想上的偏见。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生态语言学;人本性;人类中心主义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31(2008)02-0018-05I n tegra ti on of Cogn iti ve L i n gu isti cs and Ecoli n gu isti cs:Ana lysis of Fea si b ility w ith Reference to L ex i ca l SystemZHU Chang2heAbstract:Cognitive linguistics(C L)and E mbodied Phil os ophy hold that language is the p r oduct of bodily2experience2based cogniti on.Theref ore,language can never be independent fr om hu man cogniti on,and is obvi ously hu manistic in nature,s o language can never be free fr om anthr opocentricis m∃one of the maj or criticis m s fr om ecolinguistics(E L).The p resent paper endeavors t o integrate cognitive linguistics with ecolinguistics f or t w o reas ons.On the one hand,CL serves t o perfect the theoretical f oundati on for E L,makes E L reflect upon itself,and p r ovides it with methodol ogical guidance as well;on the other hand,the findings of E L serves t o enrich evidences f or CL,thus further realizing the value of C L itself.A study on English and Chinese lexical syste m shows that hu manis m and anthr opocentricis m can be gleaned fr om the lexical struc2 ture of a language,mor phol ogy and lexical sense.A s language in turn constrains hu man cogniti on of the world,the analysis of the ideol ogy will hel p language users overcome their ideol ogical bias.Key words:cognitive linguistics;ecolinguistics;hu manis m;anthr opocentricity 1.引言认知语言学和体验哲学认为,语言是基于体验和认知的结果,与人类的认知密不可分,因而必然具有人本性。
英语教学论文范文(精选6篇)(4)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英语教育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本文精选了六篇优秀的英语教学论文,通过分析这些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结论,为我国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论文1:基于任务型教学法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研究1.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综述、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方法,对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的应用进行了实证研究。
2. 研究内容:分析了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的应用现状,探讨了任务型教学法对提高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效果的作用。
3. 研究结论:任务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论文2: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研究1. 研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法,对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
2. 研究内容:探讨了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分析了翻转课堂对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作用。
3. 研究结论:翻转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论文3:基于情境教学的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1. 研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法,对情境教学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
2. 研究内容:探讨了情境教学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分析了情境教学对提高学生词汇掌握程度的作用。
3. 研究结论:情境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词汇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论文4: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1. 研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法,对项目式学习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
2. 研究内容:探讨了项目式学习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分析了项目式学习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作用。
3. 研究结论:项目式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浅谈英语学习中词汇记忆的策略摘要:英语学习过程中最困难的问题就是词汇学习,通过对词汇记忆策略的分析,探讨词汇记忆策略与词汇习得的相关性,对掌握词汇学习的技巧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英语学习;英语词汇;记忆策略问题的提出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而言,学习英语费时低效,且在学习英语过程中遇到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词汇学习。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学习词汇就是背词汇表,关于词汇教与学的研究却很少。
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学者开始关注英语词汇记忆方法,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讨论:重复策略和编码策略(指关键词记忆法和联系法)。
不少英语语言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研究。
Parry,Luppescu和Day等研究了阅读、查字典与词汇学习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广泛地阅读有益于词汇质的提高和量的扩大。
Krashen也主张通过广泛阅读自然习得单词,不鼓励采用机械式的记忆方法。
虽然大多数中国学生已逐渐接受了词汇不能靠死记硬背,应在上下文中和通过运用来习得,但在学习过程中却仍然靠死记硬背。
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原因分析1.传统语言学习方法的影响背诵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言的方法。
古人学习汉语就是从背诵诗文开始的,所以才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说法。
背诵在现代汉语教学中仍占重要地位,并且迁移到了外语教学。
在小学或者初中学习外语时,背单词,背句型,背课文是学生的一大任务,也是主要的英语学习策略之一。
并且不乏有资深英语教师声称,“要学好英语就得背”,这样的英语学习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于是背诵和机械记忆成为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最重要的方法。
因此,对于习惯了背单词的学生来说,“自然习得”的方法就难以适应了。
2.特定语言学习环境的制约Kachroo研究发现,要成功地记住一个生词,学生至少得连续遇到7次。
而Saragi. T则指出不断地碰到一个单词16次后,学生才能自然地记住它。
可见想要自然习得单词,就必须有一个能大量阅读的学习过程,这样,学生才能在一定时间内频繁地遇到同一个单词,从而自然地记住它。
语篇语言观视域下的英语词汇教学
吴林
【期刊名称】《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年(卷),期】2014(000)009
【摘要】结构主义语言观指导下的传统英语教学中,词汇能力并未被列入英语语
言基本技能培养范畴。
学生英语词汇学习被看作是语言学习过程的附带性偶然习得,词汇能力提高被简单等同于英语词汇量的增长。
语篇语言观主张从语篇整体角度看待语言成分,重视词汇在语篇中的谋篇功能,提倡在语篇语境中开展词汇教与学。
【总页数】3页(P108-110)
【作者】吴林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进化语言学视域下的语言基因观与模因观
2.语言磨蚀理论视域下的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
3.核心素养视域下对英语学科“语言知识”教学的思考——以2021年哈尔滨市中考英语“障碍性语篇阅读”为例
4.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闻语篇中的构建——评《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
5.认知语言学视域下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涌现论视角下英语构式习得的语料库研究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涌现论;构式;习得;语料库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问题的提出语言学习是基于规则的还是基于范例的一直是二语习得领域争论的焦点。
传统英语教学通常采用教师直接讲解语法词汇规则并纠错的方法,这种以语言规则为中心的英语教学饱受诟病。
主流生成语言学的习得理论认为核心语言现象(句法)的习得是基于规则的,与符号运算系统有关,边缘语言现象的习得是基于词汇的,与联想记忆系统有关(Pinker 1998)。
涌现论(emergentism)认为语法与词汇并无本质区别,都是构式或象征单位,只不过复杂程度不同,语言习得就是构式的习得(Goldberg ,2006);高度抽象的语法规则来源于非语言因素的互动,是在语言的使用中涌现的(O’Grady, 2005)。
本研究拟将涌现论应用于二语习得研究中,用语料库分析方法揭示中国大学生英语构式的习得规律,从而为基于构式的二语习得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
课题界定本课题是认知语言学理论应用于二语习得的研究,并采取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是语言学三个研究分支的交叉研究。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国外研究者对于构式的研究多采用本族语者语料库。
Gilguin利用Stefanowitsch& Gries (2003)年开发出的搭配构式分析法对英语国家语料库BNC中英语迂回使役构式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基于涌现论的英语本族语者构式习得研究以(Diessel & Tomasello,2000)最为著名。
他们根据CHILDES语料库中的纵向跟踪语料研究了4名儿童关系从句的发展过程发现儿童早期使用的主要是一些呈现型presentational关系从句。
国内研究者多从构式语法的视角讨论了二语习得的一些问题,如黄洁(2008),邓云华,刘芬(2010),袁野(2010),陈满华(2009)都从构式语法的视角讨论了二语习得的一些问题,但并无涉及到具体构式的二语习得研究。
基于认知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
摘要:词汇教学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词汇教学进行了探讨,将认知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以寻求更有效的词汇教学方法。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词汇认知视角
一、引言
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wilkins)说:“没有语法,表达甚微;没有词汇,表达为零。
”对于外语学习来说,词汇习得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词汇学习和扩大词汇量无疑是他们最为头痛的地方。
在面对各种语言技能考试时,许多学生对词汇部分的掌握皆是不得其门。
本文针对高校学生二语习得时面临的困境,对当前词汇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发现主要有三种词汇教学方式:一是机械记忆法,教师往往采用定时定量的听写作为检测手段;二是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或听力记忆单词;三是放任自流型,将单词的学习完全放手给学生,教师只做很少甚至不做指导。
在这三种教学方法中,第一种和第三种效果显然是不理想的,第二种强调了上下文或篇章阅读的作用,然而只是画了一个美丽的大饼,因为大英课程面对的学生多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并不具备大量阅读或大量接触英语的主客观条件,其效果可想而知。
所以我们要寻求一种更加有效的词汇教学方法,突破现在词汇教学的僵局,帮助学生走出词汇学习的误区及对词汇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
认知教学法可应用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中,帮助学生重建词汇学习和使用的兴趣和信心,提高在有限时间里记忆的效率和准确性,让学生真正做到会使用所记忆的单词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中英文互译的层面。
语言学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对理论的探讨或对语言事实描述的层面,应该积极将语言学理论和语言学研究的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二、认知语言学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我们将认知语言学应用于词汇教学的实践,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如原型理论、隐喻等对英语词汇教学进行研究,重新审视词汇教学和习得的方法,找出更加有效的词汇教学方法。
(一)原型理论与词汇教学
语言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不同文化对应不同的语言形式和内容,从而产生不同的语义原型。
英汉两种语言在形式与结构上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两种语言的本族语使用者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同的认知原型。
中国学生往往习惯将汉语形成的语言原型特征转嫁到英语的学习和使用当中,形成母语的迁移。
如果两种语言语法特征原型一致或相似,就能形成积极的正向迁移。
但是根据多年的观察,我们发现更多情况下学生受到的是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比如,中西方关于“龙”语义原型的定位不同。
“龙”对于中国人而言是寓意吉祥的图腾,而在外国人眼中“dragon”的原型则是长着巨大翅膀、嘴里喷火的怪物。
因此在对“亚洲四小龙”汉英翻译时,我们就可以为什么应该将“四小龙”译成“four tigers”而不是“four dragons”了。
原型理论既可以帮助学生减轻词汇学
习的负担,又可以原型为中心辐射扩散习得更多的词汇,从而帮助学生不断扩大英语词汇量。
(二)隐喻与词汇教学
隐喻和转喻是词义扩展的两大重要认知工具。
隐喻一直被看做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段。
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将属于某一事物的名称用来指称另一事物”。
我们之所以能识别语言中的隐喻,究其根本是因为就字面意义而言所给命题并不是真实的。
lakoff & johnson(1980)在其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对日常语言中的隐喻进行了研究,并将隐喻纳入了认知语言学的领域,认为隐喻不止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个重要工具。
人们基于“相似性”的认知基础将来源域的经验映射到目的域上,以此认识目的域的特征,这其实也是我们对意义的理解过程。
教师在对词汇的基本意义讲解的同时,辅助隐喻机制的说明,会对词汇的教学效果产生积极作用。
比如,英语习语wash one’s hands of 源自新约圣经《马太福音》,犹太人要求巡抚彼拉多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但彼拉多心生不忍为其求饶。
然而犹太人态度坚决,眼看暴动一触即发,彼拉多只好在处死耶稣之前无奈地于众人面前洗手,表示他与耶稣的死亡无关。
因此,英语“wash one’s hands of”表示某事与己无关。
而汉语中相似的表达“金盆洗手”则指某些黑道人物发财后准备安享晚年,公开宣布改邪归正,现也指放弃以前长期从事的行业或某件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入隐喻等认知原理,有利于消除学习者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三、结语
词汇教学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日趋多样的词汇需求,如各类考试与技能测试等。
认知词汇教学法,本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精神,透过语言使用的事实探寻背后的认知过程和认知机制,使学生对习得的英语词汇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并让学习者所记忆的词汇在其脑海中不再是一个个分割的个体,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交叉的网络。
一旦这种网络得以建立,学生对英语这门语言的理解和使用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lakoff &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王寅.原型范畴理论与英汉构词对比[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5).2003b.
本研究系深圳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改革项目“认知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词汇课程教学研究”(jg2012004)成果;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项目“构式视角汉英习语变异的对比研究”(2012jk289)阶段性成果;深圳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链式教学模式下的大学英语综合理论课程研究”(jg201212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