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湘西凤凰古城民居建筑特点

  • 格式:docx
  • 大小:22.14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湘西凤凰古城民居建筑特点

摘要民居建筑是构成一个地方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因素,又被称为石头的史书。民居形态多样,反映了各地区、各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湘西建筑受地理人文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本文以凤凰古城为例,通过对吊脚楼、马头墙和木构架的解读,探寻传统建筑中蕴涵的文化底蕴。

关键字马头墙吊脚楼吞口屋木构架凤凰古城

正文

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全境南北长66公里,东西宽5O 公里,土地总面积1745平方公里。古城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历经300多年古貌犹存。现东门和北门古城楼尚在。湘西特有的生活方式等结合了山区的建筑材质、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经济发展背景,创造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其平面布局、立体安排、空间序列、建筑装饰等,虽不是属于狭义艺术范畴的,但在满足一定实用性需求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湘西民族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生活理想、美学追求、艺术情趣、宗教信仰等。

凤凰县城沱江镇是于2001年12月27日才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第10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它较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古镇中解放前修建的民宅约占大半。据专家统计明清两代特色民居建筑就有120栋之多①,其主导建筑年代应为清代至民国时期。②湘西民居建筑风格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沿河岸采用了苗族、土家族的干栏式吊脚楼结构形式,另一种是房屋主体以中国传统的汉族穿斗式和部分抬梁式木结构为主,山墙采用具有徽派特征的马头墙风格的建筑形式。

一吊脚楼

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世代生活在绵延起伏的大山之中,艰难复杂的地理条件造就了独特的建筑元素。湘西地区以土家族的吊脚楼为典型。吊脚楼在建筑学上称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的特点是房屋下部架空,以支柱托起上部建筑,主要目的是防潮防兽以策舒适安全,而所谓的“半边楼”则是一种吊脚楼形式,房屋一部分架空,另一部分搁置于坡崖上,有的搁置部分也可以石支垫,小有抬起,高差一至二步。这样形成半楼半地的特殊形式,又有楼居高敞的特点,又具地居方便的特点。它的主要目的除防潮之外,更重要在于适应地形,利用坡地空间,这种半干栏形式较之全干栏具有更多的优越性。

最迷人的湘西凤凰县的建筑就是这种吊脚楼,由于临沱江而居的苗族和土家族人的居住空间有限,为了获得更大的使用面积,家家户户都想法将房屋向江面伸展,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吊脚楼。

二马头墙

在住宅的两山墙顶部筑有高出屋面的“封火墙”,因形似马头,所以称之为马头墙。作用为防止火灾蔓延。由防火的功能决定马头墙必须高于屋面,至于马头墙的造型可不受任何约束,这样,人们便可按照自己的爱好随心所欲地选择马头墙的造型。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不同地区的马头墙有各自的特点,甚至是同一地区的马头墙也千变万化而没有定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头墙最能反映一个地区民族建筑特色和风貌。

湘西地区的马头墙其构造随屋面坡度层层跌落,以斜坡长度定为若干档,墙顶挑三线排檐砖,上覆小青瓦,并在每只垛头顶端安装搏风板,上面再安装各种式样的座头,有“鹊尾式”,即雕凿形似喜鹊尾巴的砖作为座头;有“印斗式”,即由窑烧制的;有“田”字纹的、形似方斗之砖等数种。造型多呈跌落的台阶形状,并在其上镶嵌瓦檐,用青灰抹去脊背,使脊的外端高高翘起。这不仅可以丰富单体建筑的外轮廓变化,同时对于整个村镇来说,高出屋顶并充满起伏跌落变化的马头墙可以打破整个村镇建筑单调和平淡的格局。

三吞口屋

吞口屋是湘西苗族民居建筑的特有做法。所谓“吞口”,即民居正中大门这一开间的正面墙壁向后退进一定距离,形成一个内向凹进的入口,又称“虎口”,有“聚宝进财”的含义。实际上,它是因为苗族古代的祭祀活动方式而形成的。苗族古代有“椎牛”(图16)、“椎猪”等祭祀活动,这些活动在家中进行,参加的人很多。按规矩,外姓人不能从正中大门进入,而应从吞口两侧的小门进入。传统的吞口是正中间有大门,两侧设置小门,但是今天一般不做两侧的小门了。因为有了吞口,主体建筑的平面就形成了一个“凹”字形。建筑内部各开间之间不做分隔,成为一个横向的大空间,这也是古代为了祭祀活动的需要而形成的。四典型的木构架

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④穿斗式(或称“串逗”式)木构架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檀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檀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檀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湘西凤凰古城的建筑多以木构架为主,典型使用的就是穿斗式的结构,部分辅以抬梁式的结构。

五湘西民居的其他特点

(一)独特的窗

湘西建筑的门窗造型优美,窗户多用三分宽的木条装成正方形、长方形、菱形、多边形和圆形等各式窗格和木雕窗花。花窗图案有人物故事、花草、鸟兽等。这些图案,不仅增添了湘西建筑的美感,同时也反映了湘西人的传统习俗。湘西凤凰古城的开窗方式也独具特色,有用棍子撑起的,也有用链子拉起的,这种开窗方式丰富了传统民居村镇聚落的肌理,从而在视觉上给人以多空间的感受。

(二)采光的屋顶

屋顶以黑色黛瓦覆盖,其缘由在于黑色在五行之中代表着水,黛瓦蕴含着人们以水克火的愿望。在屋顶铺装黛瓦同时局部改用其他透明的材料铺装,不仅能使室内获得充足的光线,还能使屋顶的外观看起来更丰富、更生动。

(三)曲折的街巷

凤凰古城的街巷,地面多铺设条石或鹅卵石,与两边建筑的高度相比,其宽度亲切宜人。由于街巷两边的建筑随形就势,也就使得街巷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街巷空间是两边建筑的剩余空间,因此,曲折、起伏是凤凰古城街巷的特征之一。在这里很难找到笔直的街巷,这不仅消除了较长的街巷的那种漫无尽头之感,还增添了街巷的韵味和亲切感。

六湘西民居建筑的文化价值

建筑最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能充分反映当地的文化习俗,它与人文、民俗密不可分,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直接体现。湘西凤凰民居建筑的文化价值体现在两方面:表层的文化显示和深层的文化内涵。

表层的文化显示以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的形式体现,主要反映在建筑的细部装饰以及平面的特殊布局上。人类从最开始的穴居、巢居发展到地面上的房舍,建筑装饰是一直存在的。只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建筑本身功能、营造技术的逐步完善,建筑装饰也逐渐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