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唐朝春节饮食文化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春节期间,唐朝人会准备丰盛的食品来庆祝新年。
其中,饺子、年糕、
糖果等都是必不可少的食品。
这些食品不仅寓意着吉祥如意,也代表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2.唐朝人注重节俭,因此在春节期间并不会过度铺张浪费。
他们会在家
中摆设团圆饭,全家人聚在一起享用美食,共度佳节。
这种习俗至今仍然在中国流行。
3.唐朝时期,春节期间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
舞龙舞狮等等。
这些习俗也体现了唐朝人对新年的重视和祈愿。
4.唐朝人认为新年是一个重要的时刻,需要特别注意饮食调理。
他们通
常会食用一些寓意吉祥的食物,如鱼、豆腐、芹菜等等。
这些食物寓意着年年有余、吉祥如意等等。
总的来说,唐朝春节饮食文化特点主要表现为丰盛、节俭、团圆和祈愿等方面。
这些特点体现了唐朝人对新年的重视和祝福,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内涵。
唐朝的春节庆祝方式
唐朝的春节庆祝方式如下:
1.祭祀祖先和神灵:在春节期间,唐朝人会进行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仪式,以祈求祖先的保佑和神灵的庇佑,希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2.宫廷庆祝活动:在唐朝,皇宫会举办盛大的春节庆祝活动,如宴会、舞会、音乐演奏等,各种文艺表演和游戏活动会让人们欢度春节。
3.民间庆祝活动:在唐朝时期,民间也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舞狮、舞龙、灯谜、放烟花等,增添节日气氛,让人们欢庆新春。
4.走亲访友:春节期间,唐朝人会走亲访友,互相拜访祝贺新年,增进亲情和友情,共同分享节日的喜悦。
5.祈福祈愿:在春节期间,唐朝人会到寺庙祈福、祈愿,祈求健康、平安、吉祥和财运亨通,同时也会向佛祖神明献上诚挚的祈祷。
6.吃年夜饭:春节除夕,家人团聚吃年夜饭是传统习俗。
在唐朝时期,人们也会在家中团聚享用丰盛的年夜饭,象征着合家团圆、幸福安康。
总的来说,唐朝时期的春节庆祝方式包括宫廷活动、民间庆祝、祭祀祈福等多种形式,体现了人们对新年的祝福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这些传统庆祝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续至今,成为中国春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的民俗风情与节庆习俗唐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时期之一,充满了丰富多样的民俗风情和独特的节庆习俗。
这些风俗和习惯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繁荣和人民的生活态度。
本文将带你了解唐代的民俗风情和节庆习俗。
一、唐代的日常生活在唐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充满了热闹和欢乐。
清晨,人们会清洗自己,并穿上华丽的衣服。
男子多以红色或紫色为主,女子则穿着五彩斑斓的服饰。
人们注重自己的仪表,在日常生活中讲究身体的美容和健康。
日常饮食也是一个突出的特点。
唐代人崇尚烹饪艺术,以烹调技巧出类拔萃。
他们喜欢吃精致而美味的食物,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
特别是节日或宴会时,人们会准备各种丰盛的菜肴,以供宾客享用。
二、婚嫁习俗唐代的婚嫁习俗也非常丰富多样。
在唐代,婚姻是由父母之间商议和安排的。
女子通常在十四、五岁就开始订婚,到十六、七岁时举行婚礼。
结婚当天,新娘穿着华丽的婚纱,新郎头戴鲜花,双方握手交换誓言,喜气洋洋。
婚礼过后,新娘将和新郎一起入住新房,双方家庭会接连串的举办婚宴,宴请亲朋好友。
而在婚礼中,人们还会进行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比如新人互相接吻、喝酒等。
三、春节和元宵节春节和元宵节是唐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春节是庆祝新年的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举行,持续十五天。
唐代人在这期间会贴春联、燃放鞭炮,戴上红色的新衣服,以祝福新的一年能带来好运和幸福。
元宵节则在正月十五,是春节的最后一天。
唐代人喜欢在这一天赏灯,人们点燃各式各样的彩灯,在街头巷尾欣赏花灯表演。
元宵节也是恋人们约会的好时机,夜晚的街头巷尾灯火辉煌,人们载歌载舞欢度佳节。
四、乞巧节乞巧节是专属于女性的节日,在每年的七月七日庆祝。
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牛郎和织女的神话故事。
在乞巧节,女子们会展示自己的手工技艺,如编织彩线、制作花环等。
同时,女子还会向织女祈福,希望获得智慧和技能的增长。
五、其他节庆活动除了上述的几个重要节日外,唐代还有许多其他节庆活动,如端午节、中秋节等。
论唐宋两代的节庆文化唐宋两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两个时期,也是文化和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期。
这两个时期的文化和艺术之间有很多联系,而在这些联系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文化是节庆文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唐宋两代的节庆文化。
一、唐代的节庆文化唐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繁荣的时期,其节庆文化也非常丰富。
唐代的节庆文化很多都与汉族的传统文化及宗教信仰密切相关,这表现为一些重要的神话、祭祀活动和庆祝仪式等。
以下是唐代节庆文化的几个方面。
1、新年(春节):在唐代,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农历月末举行的唐朝祭天仪式和祈求年成,是唐代春节庆祝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
2、元宵节: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日,也称为第一次月圆节。
在唐代,全国各地的庆祝活动都是非常盛大的。
3、清明节:清明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被视为祭祀祖先的日子。
在唐代,清明节的庆祝活动主要是家庭的祭祀活动和皇帝的祭天仪式。
4、端午节: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也称为“重五节”。
在唐代,端午节的庆祝活动主要是赛龙舟和吃粽子,这两项传统活动被广泛采纳。
5、中秋节:中秋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其日期在农历八月十五。
在唐代,庆祝中秋节的活动主要是观赏月亮和吃月饼。
二、宋代的节庆文化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其节庆文化丰富多彩,甚至比唐代更加复杂和高雅。
以下是宋代节庆文化的几个方面。
1、元旦:元旦是西方的传统节日,宋代的社会和文化生活都受到了元旦的影响。
在宋代,人们开始庆祝元旦,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和游戏.2、春节:在宋代,春节依旧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
在宋代的春节,人们非常看重新春的祈福和祈求,同时也重视祭祀祖先。
3、元宵节:在宋代,元宵节的庆祝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彩。
除了传统的吃汤圆、观灯笼外,还出现了新的庆祝活动,如猜谜语、跳花灯等。
4、端午节:与唐代类似,端午节在宋代也是一个重要的民间节日。
在宋代,人们继续传承赛龙舟和吃粽子等传统活动。
5、中秋节:在宋代,庆祝中秋节的活动更加隆重而且高雅。
古代过年的风俗古代过年的风俗一、燃爆竹(宋)霹雳声中旧岁除,为惊疫魃燃青竹。
一自火药发明后,难止新年放鞭俗。
据《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寒热。
但它怕竹子爆声。
于是人们烧竹来赶走它。
唐代诗人来鹄诗云:“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
”宋代王安石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在火药发明之后,人们在春节仍然燃爆竹。
范成大《爆竹行》中描写燃爆竹的过程:“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
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
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
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
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馀威可驱疠。
”二、拜年送名片(明)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抵见人。
各处贺岁皆如此,赠予纸店大笔金。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
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
《清波杂志》载:“元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
”到明代仍然如此。
文徵明《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清代《燕台月令》也形容北京“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
”现代的'贺年片、贺年卡,可以说是其遗风。
三、饰梅花妆(唐)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点额颜色新。
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寿阳宫里人。
古代以正月初七日为“人日”,据载:东方朔最初置“人日”。
传说宋武帝时,寿阳公主在人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飘落在公主额上,形成一种装饰;宫女效之,以红点额为“梅花妆”。
此俗传至唐宋,妇女多在脸上画各式图案;有“斜红、面靥”等名目;涂唇有“万金红、大红春、内家圆”等名目。
其实,妇女在脸上点画装饰,早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兴起了;长沙出土楚国女俑的脸上就有圆点的图案可证。
到唐代发展为往脸上贴金箔花钿,成为一种化妆时尚。
四、馈春盘(晋)立春咸作春盘尝,芦菔芹芽伴韭黄。
互赠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须待膏粱。
古代在立春有吃五辛盘的风俗。
如《荆楚岁时记》载:“元日,……进屠苏酒,下五辛盘。
唐朝的年俗
唐朝的年俗主要有:
一、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唐朝时期,人们以祭祀祖先、祭神、贴春联、拜年、吃团圆饭、燃放礼花等方式庆祝春节。
二、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唐朝时期,人们在清明节期间会举行祭祖活动,祭祖祭神,祭拜先人,以示尊重和孝敬。
三、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唐朝时期,人们会在端午节期间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挂菖蒲等活动,以纪念传说中的著名诗人屈原。
四、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唐朝时期,人们会在中秋节期间赏月、吃月饼、燃放烟花等活动,以纪念传说中的神仙会月宫的故事。
五、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唐朝时期,人们会在重阳节期间登高、祭祖、祭神、吃菊花饼、喝菊花酒等活动,以纪念传说中的节日故事。
春节古代和现代风俗春节究竟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的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腊祭);传说最早在尧舜时就有过春节的风俗。
这么算来,春节在我国,从古至今已经有了4000多年的历史。
古代春节和现代春节的区别主要是:1、相比于古代的春节,现代春节更具物质性和精神性。
虽然说有些传统习俗禁止或者是某种原因遗忘了,但优良传统基本保存并逐步发扬。
现代我们的春节,不光是在中国境内庆祝,目前已经走出国门,延伸到外国的华人集聚区。
这样,不光扩大了我们的影响力,传播了我们的文化,还让世界更加了解了我们,为增进我们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假期上:在唐朝之前,春节是没有假期的,在古代旁轮节日当中,都是国家层面进行统一,做的不好的话,也会受到批评。
宋代以后,休假不再做衡是官员的特权。
正因为如此,春节期间人流更加频繁。
一到春节,就成了一件大事。
由此可见,古人对春节有着浓厚的热情。
古代时春节有哪些风雅的习俗:春节的旧习俗有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拜年、逛庙会、观社火、舞龙、舞狮等等,不一而足。
以上所说的,都是古代意义上的春节。
大家一看,感觉很纷乱,名称上各有各的叫法,没有一个官方制定的标准名词。
1、岁朝清供:迎新年,庆春节,每到年底的时候,各种运胡信年节活动常常是丰富多彩,热闹非凡。
办年货、祭灶、贴年红都是热热闹闹的年节项目。
除了这些热闹的项目,在喧嚣繁盛之外,另有一番风雅清静、充满诗意的庆祝方式存在,这便是岁朝清供。
2、朝会:元日朝会。
前面咱们已经说了,元日在唐代指正月初一。
其实在《全唐诗》里面,也有很多讲述盛大的朝会活动的诗句。
小声告诉你们,只要在《全唐诗》里面搜索“元日朝会”就能看到异常多的诗句。
3、不倒垃圾:比如在除夕和正月初一这两天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他们不会倒垃圾,他们认为倒垃圾会倒掉新一年的财气。
古代人过春节有哪些规矩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据历史记录,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动,最早是为了祈祷丰富的收成和幸福的生活。
到了唐朝时期,春节已经成为了一个规模盛大的传统节日。
在古代,人们过春节有着很多的规矩,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吧。
1. 办年货古代,人们在春节前要买年货自用,也要给亲朋好友赠送。
年货的种类繁多,有米面粮油、蔬菜水果、糖果点心、烟花爆竹等等。
据说,买年货要选择好日子,不同的日子买不同的东西,会影响到一年的好运。
2. 贴春联在春节前,人们会在门口贴上一对春联,是为了祈求平安和好运。
春联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联与下联相互呼应,虔诚祈祷着民间百姓对美好明天的憧憬和追求。
3. 扫尘洒水新年到了,家家户户都要扫尘洒水,把旧年的脏物和晦气扫出门外,让家里清洁明亮。
一些民间的风俗也要参加,如在扫尘时要将灰尘扫到门口再慢慢扫出去,免得运气被扫走。
在洒水时,也有忌讳,如不能将水洒进别人家的门口,以免犯忌。
4. 吃年夜饭古代,年夜饭是春节最重要的一餐。
在家人团聚的时刻,全家人一起吃饭,烹饪各种美味的菜肴,表达着家人之间的情谊。
而年夜饭的菜肴也有很多讲究,如必须要有鱼、鸡等吉祥的食物,以祈求一家人在新的一年中和睦幸福。
5. 守岁过年期间,人们常常熬夜打牌、聊天或看春晚等活动,称为守岁。
守岁活动也有很多传统的规矩,如不能睡觉,否则会让来年走运缩水,年初一早上要起早祭祖,以表达对先祖的敬意和纪念。
6. 拜年新年到了,人们要到亲朋好友的家里拜年,称为走亲访友。
在拜年时,人们要带上礼物,以表达祝福和诚挚的心意。
同时,拜年时还要注意一些礼仪,如不能在别人家长时间停留,以免打扰别人的家庭生活。
总之,古代人过春节的规矩非常多,每个传统的习俗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着人类对未来的美好愿景和祝福。
这些传统礼仪代代相传,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的重要使命。
初一早,唐人喜欢在院里竖起长长竹木竿,竿顶飘悬着纸或布做的长条型旗子。
风来抖动,称为“幡子”。
这种风俗传到日本,演变成“鲤鱼飘”。
有意思的是,唐朝新年元日与冬至两个节日,常常并列而言。
公元八三八年,日本圆仁和尚前往长安,路经扬州,记述当时冬至“此节总并与本国正月一日之节同也……皆有贺节之辞”。
冬至与元日节俗相同,无论贵贱,官员或百姓都遵礼相见拜贺。
贺节之辞,是指人们道路相逢见面时的节日说辞。
他初到扬州这一年除夕,只见“道俗共烧纸钱,俗家后夜烧竹与爆,声道‘万岁’”。
子时一到,街上钟鼓齐鸣,辞旧迎新。
在家里“守岁”人们纷纷起身,晚辈给长辈行礼,奴仆给主人叩头,大家要说一些吉祥话。
唐朝口语资料流传下来的不多。
据敦煌出土的文书吉祥话大致是: “福延新日,庆寿无疆”等。
白居易写“逢迎拜跪迟”,圆仁记录应指“右膝着地,说贺节之词”——逢人拜年,右膝下跪。
吃不消的白居易,发出“不因时节日,岂觉此身衰”感慨。
唐人喜欢大家族聚居,若辈分高老人在,除其直系儿孙外,可能连已成家的弟弟、侄儿、出嫁的妹妹、外甥皆团圆守岁。
白居易曾写:“弟妹妻孥小侄甥,娇痴弄我助欢情。
”其实,火药鞭炮在北宋才有记载,唐朝只有“爆竹”或称“爆竿”。
子时,拿出准备好的爆竹:因竹节中有空气,被火烧爆的时会噼里啪啦地响。
唐朝人除夕和元旦这两天,一般不往家外倒垃圾,说是会流失家产。
若有用坏的扫帚之类,在子时到来之际扔进院里“庭燎”大火堆,即可“令人仓库不虚”。
穿破的鞋子,要在院子里挖坑埋掉,家里会出“印绶之子(当大官的儿子)”。
1/1。
唐朝春节风俗
唐朝春节是一个充满欢乐和庆祝的节日,人们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庆祝这个特殊的时刻。
在唐朝,春节的庆祝活动通常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整整二十三天。
在这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各样的仪式和传统活动,以祈求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和繁荣。
其中最重要的庆祝活动之一就是贴对联。
人们会在大门口或者家中的显眼位置贴上对联,上联一般写着吉祥的话语,如“福
禄寿”或“岁岁平安”,下联则写着祈求福祉的吉言如“年年有余”或“三羊开泰”。
这些对联寓意着家庭的祥瑞和吉祥。
另外,在唐朝的春节期间,人们也会举行舞狮和舞龙的表演。
舞狮通常是由两个人合作扮演,其中一个人扮演狮子的头部,另一个人则扮演身体部分,他们配合着节奏和音乐,表演出栩栩如生的狮子形象。
而舞龙则需要更多人参与,他们手持龙身,动作灵活,犹如神龙下凡。
这些表演旨在驱邪辟邪、祈求平安。
此外,唐朝的人们还会在家里摆放年画。
这些画通常绘制各种吉祥的图案和寓意,如鲤鱼跳龙门、蟠龙等。
这些年画不仅能够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还寓意着家庭的吉祥和繁荣。
最后,唐朝的人们还会在春节期间互赠礼物。
这些礼物通常是各种物品,如酒、果品或精美的手工艺品。
通过互赠礼物,人们表达着对亲朋好友的关怀和祝福。
总的来说,唐朝春节的风俗丰富多样,充满着喜庆和祥和的气氛。
这些传统习俗至今仍在一些地方流传着,让人们在春节期间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氛围。
唐朝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小时候在家乡,年味很浓郁,那种喜气洋洋的感觉真的能令人一直亢奋。
不过这种喜庆的感觉并没有延伸到大城市来,现在的过年是一点年味也没有,除了派派红包吃个饭什么都没了。
其实春节这个节气从古时候就有了,我们且来看看唐朝人是怎么样过春节的。
我们的春节就是唐朝的“元正”,也就是元旦吧。
元正是一年的新开始,有重头开始的寓意,所以在官僚制度都十分完善的王朝,这天居然也是有假期的,我们不知道他们没有假期的时候是不是很忙,不过有弛有张的官朝制度无疑是最适合的。
既然皇宫都放假了,肯定普天同庆,所以唐朝的春节是十分热闹的!
唐朝的繁盛大家想必都知道,因此文化的沉淀也是十分雄厚的。
先看一下皇帝大臣们是怎么过春节的。
在除夕这一天晚上,朝廷的“守岁”风是很盛行的,也就是不睡觉等着十二点凌晨到来的意思。
古人驱除鬼怪的意念很大,叫做“驱傩”,是古老的一个习俗了吧。
那个时候会选出千儿八百个男生,戴上狰狞的假面道具,穿上红黑衣裤,整齐有序地击鼓跳跃,气势磅礴。
皇宫这时候当然就集显奢华豪华的风格,把一大堆巨大无比的蜡烛点燃起来,一瞬间夜晚如白天般光亮。
到处点了大大的红灯笼,布置得很有节气喜庆的味道。
唐朝的乐队是很出名的,负责司仪的大臣就带领着一堆乐队在演唱。
皇帝带着妃子孩子来观看,大摆筵席,纵情喝酒,臣子们也少不了要进一些赞美皇帝还有唐朝江山的话。
守岁完了,就到了新一年的新的一天,也就是元旦这一天了。
一夜不眠,皇帝竟然还要穿上崭新的龙袍开“大朝
会”,也就是在正殿里面接受百官的朝贺,最重要的是唐朝当时是个十分繁盛的国家,通商的国家竟然高达300多个,所以派来的使者还有进贡的东西源源不断。
所有官员都穿着正统的礼服,万岁之声不绝于耳,喜气洋洋。
唐代诗人司空曙写过《和耿拾遗元日观早朝》这样记载道:“元日争朝阙,奔流若会溟。
路尘和薄雾,骑火接低星。
门响双鱼钥,车喧百子铃。
冕旒当翠殿,幢戟满彤庭。
积岁方编瑞,乘春即省刑。
大官陈禹玉,司历献尧蓂。
寿酒三觞退,箫韶九奏停。
太阳开物象,霈泽及生灵。
”足以说明当时的场面是多么热闹,蔚为壮观。
然而,老百姓过的比皇宫里面的丝毫不逊色,礼节也很繁多。
除夕“守岁”也是民间的一大习俗,人人回家来团聚开宴会,要喝“屠苏酒”和“椒柏酒”,据说是能够辟邪驱魔延年益寿的酒,其实也就是中药酒。
据说“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饮酒”,因此,喝酒要从最小的小孩开始喝。
不仅是皇宫里面有驱魔活动,民间也有驱傩,在驱傩大队前头有一对男女带着老头老太面具,旁边一大堆带小孩面具的叫做“护僮侲子”,然后再有许许多多的人戴着各种各样妖魔鬼怪的面具,就是演妖魔了。
队伍所到之处,人人都出来凑热闹,希望拿个好彩头,场面开心至极,虽然没有皇宫里壮观,不过也不缺乏民间的特色。
一到了子时,人人回家跪拜长辈,男的要根据双方身份跪下扣头,叩拜一定的次数。
而女方也双膝跪地,双手抱在胸前。
奴婢叩拜主人,人人都说要说些积极祝福的话。
然后到了正月初一这一天就忙了,《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里面记载,小孩
子到处跑来跑去,家家户户忙着设立酒宴,邻居亲戚好友们纷纷串门,来到谁家吃谁家,叫做“传座”。
还要准备好爆竹在大门前放,每家每户时不时都能传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
唐朝人还喜欢在院里插一根很长很长的竹竿,底部扎进在土里,竿顶飘着纸或者布做的长条旗子。
还有就是换门神,桃符这些基本的东西了。
然而正月十五才是将春节的喜庆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朝野佥载》这样记载道“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夜,于京师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玉,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
宫女千数,衣罗绮,曳锦绣,耀珠翠,施香粉。
一花冠、一巾帔皆万钱,装束一妓女皆至三百贯。
妙简长安、万年少女妇千余人,衣服、花钗、媚子亦称是,于灯轮下踏歌三日夜,欢乐之极,未始有之。
”皇帝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制造出像摩天轮那样的东西叫“灯轮”,高达二十米,用金银财宝去装饰它,里面还有五万盏灯,一下子灯火通明,璀璨夺目。
不仅如此,还用优厚的资金聘请了许多演员歌姬组成队伍到街上去巡逻表演。
如此壮观的场面,有谁还会窝在家里?一时间,满街上人声鼎沸,人人都穿着自己最华丽的衣服,特别是女人,全身上下带着金灿灿的首饰,全部聚在一起唱歌欢乐。
可以想象到以前唐朝这种普天同庆的日子是多么的有意思,民族团结的气氛也十分浓郁,就算是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回过头去看,也心生羡慕之情。
同时华夏儿女,如此繁多的礼节到了我们这一代就只剩下一句简单的问候了,年味的感觉也逐渐消散,令人感到惋惜,这些标志我们中华传统的习俗应该要多多传承,发扬光大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