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鱼我所欲也课件(ppt37张)
- 格式:pptx
- 大小:1.51 MB
- 文档页数:37
9.鱼我所欲也1.苟得:苟且取得。
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2.恶:讨厌,憎恨。
3.患:祸患,灾难。
4. 辟:同“避”躲避。
5. 如使:如果,假使。
6.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7.是心:这种心。
8. 丧:丧失。
9.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吃)。
尔,助词,用作后缀。
10. 蹴cù:踩踏。
11. 不屑:认为不值得。
表示轻视不肯接受思。
12.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种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
万钟,优厚的俸禄。
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13.辩,同“辨”,辨别。
14. 何加:有什么益处。
15.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吗?得,同“德”,感恩,感激。
与:同“欤”,语气词。
16. 乡为身死而不受:原先为了“礼仪”,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乡,同“向”,先前,从前。
17. 已:止。
18. 本心:本性。
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10.唐雎不辱使命0.辱,辱没、辜负。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国编次。
1.易:交换。
2.其:表示祈使语气。
3.加惠:给予恩惠。
4.错意:在意。
错,同“措”。
5.请广于君:意思是让安陵君扩大领土。
广,增广、扩充。
6.岂直:何况只是。
7.怫然:愤怒的样子。
8.公:对人的敬称。
9.伏尸:横尸在地。
10.布衣:平民。
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11.免冠徒跣:摘下帽子,光着脚。
徒,裸露。
跣,赤脚。
12.抢:碰,撞。
13.士:这里指有胆识有才能的人。
14.仓:同“苍”,苍鹰。
15.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心里的愤怒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
休祲,吉凶的征兆。
这里偏指凶兆。
休,吉祥。
祲,不祥。
16.与臣而将四矣: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
唐雎暗示秦王,自己将效法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
17.缟素:白色丧服。
这里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
缟、素,都是白色的绢。
18.挺:拔。
19.色挠:神色变得沮丧。
挠,屈服。
20.长跪而谢之: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
课内文言文《鱼我所欲也》《湖心亭看雪》《出师表》(考点复习)《鱼我所欲也》(考点复习)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译注》。
题目是编者加的。
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论证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并通过对比赞扬了那些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人,批评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应以“义”为重,不要失去“本心”。
⑴[苟得]苟且取得。
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⑵[恶]讨厌,憎恨。
⑶[患]祸患,灾难。
⑷[辟]同“避”,躲避。
⑸[如使]假如,假使。
⑹[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⑺[是心]这种心。
⑻[丧]丧失。
⑼[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⑽[羹]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粥状食物。
⑾[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尔,用作后缀。
⑿[蹴]踩踏。
⒀[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⒁[万钟]优厚的俸禄。
⒂[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⒃[辩]同“辨”,辨别。
⒄[何加]有什么益处。
⒅[奉]侍奉。
⒆[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⒇[得]同“德”,感恩、感激。
(21)[与]同“欤(yú)”,语气词。
(22)[乡为身死而不受]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23)[乡]同“向”,先前、从前。
(24)[已]停止。
(25)[本心]本性。
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答案】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⑵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答案】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⑶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答案】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有比、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9 鱼我所欲也》(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9 鱼我所欲也》是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孟子所说的一段话,主要讲述了人应该坚守道德准则,不受物质诱惑,保持高尚的人格。
通过这段话,课文传达了一种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使学生认识到坚守道德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有一定的基础。
但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还处于青少年阶段,对于一些抽象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实例来理解课文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学会如何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课文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培养坚守道德的意识,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教学难点:领悟课文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学会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录音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理解课文大意。
3.细读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4.品悟课文: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让学生领悟课文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5.应用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在生活中坚守道德。
6.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坚守道德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