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3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是位于英国伦敦的一座著名教堂,位于泰晤士河南岸的威斯敏斯特区。
作为英国最重要的宗教建筑之一,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不仅是一座古老的宗教场所,也是英国历史和文化的象征。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历史背景、文化意义等方面介绍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建于11世纪,是英国最古老的教堂之一。
教堂的建筑风格主要是哥特式,展现了哥特式建筑的特征,如尖拱形门窗、高大的尖塔、雄伟的拱顶等。
教堂的外观巍然壮丽,宏伟的建筑让人仿佛置身于中世纪的宗教世界。
内部空间辽阔,天花板上装饰着华丽的壁画和雕塑,墙上悬挂着神圣的十字架和宗教画作。
教堂内的礼拜堂、教堂会堂等设施完善,为信众提供了举行各种教礼和活动的场所。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对于英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自建成以来,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成为英国皇室的加冕和葬礼地。
国家重要人物、英雄和杰出人物也常选择在这里进行葬礼或纪念仪式。
教堂内的女王长廊是霍利罗德陵墓的所在地,这是英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王室陵墓之一,其中安葬着伊丽莎白一世、玛丽一世等历代英国君主。
此外,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还是英国议会的所在地,重要的国家仪式和重要议事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还被认为是英国文化的象征。
多年来,许多重要的文化活动和艺术表演在教堂内举行,包括音乐会、戏剧演出和传统仪式等。
古老的教堂内流传着丰富的音乐遗产,建有威斯敏斯特修道院合唱团,该合唱团承担着演唱圣诗和宗教音乐的重要角色。
每年圣诞节期间,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音乐会和礼拜仪式吸引了大量的参观者和朝圣者。
此外,教堂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对于后来的建筑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英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作为一座古老而庄严的宗教建筑,不仅是伦敦的地标之一,也是英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象征。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英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欣赏到古老的建筑艺术和宗教艺术之美。
站在教堂内部,仿佛可以与过去的时光产生共鸣,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宗教与文化的象征梵蒂冈,作为天主教的圣地,以其宏伟壮丽的圣彼得大教堂而闻名于世。
作为宗教和文化的象征,这座教堂不仅在建筑风格上具有独特性,更在信仰和艺术领域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位于梵蒂冈城国中心,距离罗马市区仅几步之遥。
这座巨大的教堂不仅是天主教的中心,也是教廷的象征。
教堂的主立面高达45米,充满着庄严和威严的气势,为整个梵蒂冈城国增添了无限的庄严与神圣感。
教堂的内部空间宏大而富丽堂皇,壁画、雕塑和装饰品无不展现出精湛的艺术水平。
教堂内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米开朗基罗的壁画《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它们被认为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这些作品以细腻而生动的形象,诠释了宗教和人类命运的深刻意义,征服了无数游客的心灵。
除了艺术品,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还是宗教崇拜的重要场所。
每年,成千上万的信徒和游客涌向这里,参观观摩,祈祷敬拜。
在教堂的广场上,世界上最重要的宗教仪式之一,即教宗的间歇讲道会也定期举行。
这些宗教活动使圣彼得大教堂成为天主教徒心中最神圣的地方之一。
圣彼得大教堂的建造历时多年,也是文化的杰作。
它结合了古代罗马建筑风格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创新。
教堂的穹顶高达137米,是整个罗马的标志性建筑。
从教堂顶端,游客可以俯瞰梵蒂冈城国的全景,欣赏到如画般的风景。
除了宗教和文化的象征意义,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还承载着历史的记忆。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它见证了无数重要事件和仪式,包括教皇的加冕仪式和重要的宗教会议。
这些事件使教堂成为了世界历史的一部分,为人类文明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总之,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不仅是宗教和文化的象征,也是建筑和艺术的杰作。
它的存在和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梵蒂冈城国,更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它以其庄严与美丽,吸引着无数游客和信徒的心灵,成为人们旅行的目的地和心灵的寄托。
世界文化遗产之欧洲三大教堂教堂概说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均有其鲜明特色,教堂及教堂文化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部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名单里,教堂占了很大一部分。
教堂建筑及教堂文化以欧洲最古老、最发达,保存修复得最完善。
各地游客来到欧美旅游,最主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参观当地的教堂。
在英、法、德、意等“老欧洲”国家里,都有着引以为傲的著名大教堂。
欧洲的教堂大致分为三种建筑风格:罗马风格、哥特风格和巴洛克风格。
11世纪前后建造的教堂受意大利影响,儿乎全为罗马风格(Romanik)。
其特征为圆形拱顶,从教堂的门或者窗户可以大致区别出来。
圆形的拱顶表现了当时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宇宙是圆形的。
哥特风格(Gotik)最初出现在法国。
12世纪后逐渐流传于欧洲并风靡一时。
其特征为瘦高型,外表有许多像竹笋一样瘦长型的装饰物,象征着摆脱了束缚,奔向天国。
拱顶也随之有了橄榄型的小尖。
随着玻璃的应用,窗户被装饰得色彩斑斓。
往往一个窗户就画了一个圣经故事。
17、18世纪后的教堂多为巴洛克(Barock)风格的建筑。
其特点是不注重外表, 但内部华丽,有的用了大理石砖和大理石柱,配有彩画和雕塑。
室内一改老式教堂的黑暗、凝重和神秘,采用浅色涂料,加上彩色装饰,让人感到轻松,似有一种清香味。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科隆大教堂和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宗教建筑。
圣彼得教堂(Bas订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罗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 欧洲天主教徒的朝圣地与梵蒂冈罗马教皇的教廷,位于梵蒂冈,是全世界笫一大教堂, 总面积2. 3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高45. 4米,长约211米,最多可容纳近6万人同时祈祷,只不过必须衣冠整齐并通过安检才可以进入教堂。
圣彼得大教堂是一座长方形的教堂,整栋建筑呈现出一个希腊十字架的结构,造型是非常传统而神圣的。
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26-333年在圣彼得墓地上修建的,称老圣彼得大教堂,于公元326年落成,为巴西利卡式建筑。
意大利的圣彼得大教堂基督教文化的象征意大利的圣彼得大教堂是基督教文化的象征,是罗马天主教教廷的总教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之一。
它位于意大利罗马的梵蒂冈城内,是天主教教徒的朝圣地和旅游景点。
圣彼得大教堂不仅是天主教的重要宗教场所,也是建筑艺术的杰作,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圣彼得大教堂的建造始于16世纪,耗时多年才完工。
它的建筑风格是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风格的结合,展现出了罗马文化的辉煌与神圣。
教堂的主立面宏伟壮观,由四根巨大的柱子支撑着,上面雕刻着圣人和使徒的形象,栩栩如生。
拱门和柱子之间的空隙中,挂满了各种彩色的玻璃窗,让阳光透过窗户照射进来,犹如仙境一般。
进入教堂内部,人们会被它的宏大和庄严所深深吸引。
教堂内部的中殿通道宽敞而高大,顶部是一个巨大的穹顶,由米开朗基罗等众多艺术家的作品装饰着。
穹顶上的壁画是《最后的审判》,展现了基督教的信仰和救赎。
人们可以登上教堂的穹顶,欣赏到罗马城的美景。
教堂内部还有众多的雕塑和绘画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毕加索创作的圣彼得童年像。
这些艺术品展示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家的才华和创造力。
教堂还收藏着许多珍贵的圣器和宝物,代表着信仰的丰富内涵。
除了艺术和宗教价值,圣彼得大教堂还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教堂的建造是由多位教皇共同完成的,每一位教皇都为其增添了新的元素和装饰。
教堂里有教皇的墓地和教宗的宫殿。
这里还曾举行过多次重要的教皇选举和宗教仪式,见证了罗马天主教世界的重要时刻。
圣彼得大教堂作为基督教文化的象征,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朝圣和参观。
他们都被教堂的壮丽和庄严所震撼,对基督教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教堂还每年举办许多宗教活动和音乐会,吸引了许多艺术家和音乐爱好者前来观赏和参与。
总之,意大利的圣彼得大教堂是基督教文化的象征,也是艺术、历史和宗教的结合体。
它不仅是一座宏伟的建筑,更是人们对信仰和灵魂的追求。
无论是对于天主教徒,还是对于艺术爱好者和旅游者来说,圣彼得大教堂都是一个必去之地。
希腊圣索菲亚大教堂希腊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建筑,位于希腊首都雅典的中心地带。
作为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背景的教堂,它是希腊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本文将介绍希腊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历史、建筑风格和文化意义。
历史背景希腊圣索菲亚大教堂建于6世纪,最初是作为一座基督教教堂而兴建的。
这座教堂是为了纪念上帝智慧圣索菲亚而建造的,因此得名为圣索菲亚大教堂。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座教堂经历了多次重建和改建,才有了如今的规模和面貌。
建筑风格希腊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建筑风格主要受到拜占庭建筑的影响。
这种建筑风格以圆顶和拱形为特征,表现出宏伟壮丽的气势。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建筑结构坚固稳定,采用了大量的大理石和花岗岩,使整座教堂更加耐久。
教堂内部的装饰也是十分精美。
壁画、雕塑和镶嵌图案等艺术元素无处不在,展示了拜占庭时期的优雅和精致。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内部空间充满了神圣的氛围,使人们感受到宗教信仰的力量和庄严。
文化意义希腊圣索菲亚大教堂不仅仅是一座宗教场所,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它是希腊正教会的总教堂,也是许多重要宗教仪式和庆典的举办地。
此外,圣索菲亚大教堂还是希腊文化的象征。
它见证了希腊古代文明和拜占庭时代的辉煌,让人们了解到希腊的历史与文化遗产。
圣索菲亚大教堂也吸引了许多游客的目光,成为雅典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游客们可以在这座教堂中欣赏到独特的建筑艺术和宗教文化,感受到希腊的浓厚历史底蕴。
结语希腊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一座闪耀着历史光芒的建筑,它不仅代表着拜占庭建筑的辉煌,还承载着希腊的文化传承。
它的优雅与庄严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成为雅典独一无二的宗教与文化瑰宝。
游客们在这里可以沉浸在神圣与历史之中,体验到希腊独特的文化魅力。
希腊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希腊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世界人民文明交流的桥梁。
看教堂了解西方社会外国人来中国,必会看寺庙;中国人游欧洲,必会进教堂。
西方教堂融合了建筑、绘画、宗教等多方面的因素,要了解西方社会文化必须了解那里的教堂。
在德国一个月,无论是平日里早出晚归的路途,还是休息日观光旅行,教堂建筑随时就扑面而来。
坐着汽车、火车在旷野上行驶,待一片房舍进入视野,首先映入眼帘的,必是教堂那高耸的尖顶。
在欧洲,最值得看的是建筑。
最宏大复杂的建筑,则非教堂莫属。
教堂大多是单体的建筑,孤峰耸立,视觉冲击极强。
哥特式教堂尤其给人奇景之感,走近了立在正门前仰视,更觉一种慑人的威势。
欧洲是天主教、基督教的发源地,宗教是欧洲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所以西方的宗教建筑以教堂为主,随着宗教的传播,教堂这种宗教建筑形式也遍布世界各地,成为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
尤其欧洲的教堂,其久远的历史,高超的建筑艺术值得赞叹。
欧洲的教堂如同中国的寺庙(道观)一样遍布各地,但中国的寺庙(道观)一般孤处山林,欧洲的教堂则位居闹市,这是两者在地理位置上的不同。
城市最大的教堂必定位于城市中心。
欧洲旧城的格局大体相仿,市中心两处最显眼的建筑,一为教堂,一为市政厅。
市政厅前必有广场集市,附近必定有大教堂。
两者比肩而立,将基督教文化教权与政权的对峙,直观地呈现出来。
在一些中小城市乃至乡间集镇,同样也都能见到大小、形制不一的教堂。
几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凡是人烟集中的地方必定有教堂。
当然,有时在旅途中偶尔也能见到一处既像教堂又像古堡的建筑,孤零零地呆在某一个深谷幽林之处,那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古迹,也许这里曾经也是人烟稠密的地方。
在中国则不同,一般来说,寺庙(道观)都远离尘世,自然也就远离城市。
尤其是那些著名的寺庙(道观),更是藏于名山,远离都市。
如佛教的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其中五台山、峨眉山都在海拔二三千米之上,普陀山更是一座与世隔绝的海岛,这些都是远离尘凡的所谓净地。
道教胜地亦是如此,江西的龙虎山、四川的青城山等,都是有名的洞天福地,也都远离都市红尘。
哈尔滨索菲亚教堂:历史与文化的交织
哈尔滨索菲亚教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7年,当时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中东铁路,为了满足随军家属的礼拜需求,修建了这座随军教堂。
教堂建筑面积721平方米,通高53.35米,平面呈拉丁十字布局,屋顶为穹隆顶。
教堂内外部装饰华丽,彩绘丰富。
在历经了多次的修缮和保护后,现在的索菲亚教堂已经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同时,它也是哈尔滨市的一个地标性建筑,代表着这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在20世纪90年代初,索菲亚教堂一度被改建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内部陈列了大量精美的建筑艺术品。
然而,由于教堂内部空间狭小,陈列品的数量和品质受到了限制。
于是,在2000年左右,哈尔滨市政府决定将教堂重新改造为旅游景点。
改造后的教堂建筑群由索菲亚教堂展馆、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建筑艺术广场、中心休闲广场、地下多功能厅等多个部分组成,占地面积约为5万平方米。
索菲亚教堂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旅游景点,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哈尔滨独特的欧域风情和建筑艺术魅力。
同时,索菲亚教堂也是哈尔滨市的一个文化符号,代表着这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教堂建筑教堂建筑一直以来都是人类艺术和宗教信仰的结合体。
这些宗教建筑物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起到了传递信仰和凝聚人心的作用。
教堂建筑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个象征,反映着宗教信仰的根基和文化传统。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教堂建筑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教堂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
在古埃及和古希腊时期,人们建造了一些供奉神祇的神庙。
这些神庙不仅仅是宗教信仰的场所,也是社会活动和政治集会的中心。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教堂建筑起源于基督教的出现。
早期的基督教并没有固定的教堂建筑,信徒通常在家中或地下墓穴中进行礼拜。
直到罗马帝国皈依基督教,才出现了具有宏伟建筑风格的教堂建筑。
从拜占庭式风格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到哥特式风格的巴黎圣母院,教堂建筑的风格多样而独特。
拜占庭式风格的教堂建筑以圆顶和金色摩西克风格的壁画为特色,寓意着天堂的存在。
这种风格在东罗马帝国的教堂建筑中非常流行,如圣索菲亚大教堂、圣乔治大教堂等。
该风格反映了拜占庭帝国的繁荣和对宗教的热诚。
随着中世纪的到来,哥特式风格开始盛行于欧洲的教堂建筑中。
这种建筑风格以尖拱形的拱顶、高而细长的尖顶和窄长窗户为特点。
哥特式教堂建筑在法国、英国和德国得到了广泛应用。
巴黎圣母院就是一个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其尖顶和飞扶壁成为此风格的代表。
在文艺复兴时期,教堂建筑的风格逐渐转向了新古典主义。
这种风格强调对古希腊和罗马建筑的模仿,并注重对称和比例。
伦敦圣保罗大教堂是一个著名的新古典主义教堂建筑。
除了风格上的变化,教堂建筑也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有所不同。
古代的教堂建筑多使用大理石和花岗岩等耐久材料。
而中世纪的教堂建筑则多使用石灰石和砖石等材料。
现代教堂建筑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许多教堂采用了玻璃幕墙和太阳能等技术。
除了建筑风格和材料的变化,教堂建筑还具有许多共同的特点。
首先,教堂建筑通常以十字架的形状设计,象征着基督教的基础。
其次,教堂建筑经常具有高耸的尖顶和宽敞的内部空间,以容纳更多的信徒。
教堂文化十世纪,十一世纪时。
欧洲各封建领主热心于在自己的领地上修建规模壮观的修道院和教堂。
教堂建筑采用典型的罗马式拱券结构。
它是从古罗马时代的巴西利卡式演变而来。
建筑史上称这种新形制为“罗曼内斯克”即罗马式。
罗马式教堂的雏形是具有山形墙和石头的坡屋顶并使用圆拱。
它的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坚固、沉重、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
欧洲的教堂大致分为四种建筑风格:罗马风格、哥特风格、巴洛克风格和现代主义教堂。
11世纪前后建造的教堂受意大利影响,几乎全为罗马风格(Romanik)。
其特征为圆形拱顶,从教堂的门或者窗户可以大致区别出来。
圆形的拱顶表现了当时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宇宙是圆形的。
哥特(Gotik)风格最初出现在法国现今世界最大的哥特教堂是米兰大教堂。
12世纪后逐渐流传于欧洲并风靡一时。
其特征为瘦高型,外表有许多像竹笋一样瘦长型的装饰物,象征着摆脱了束缚,奔向天国。
拱顶也随之有了橄榄型的小尖。
随着玻璃的应用,窗户被装饰得色彩斑斓。
往往一个窗户就画了一个圣经故事。
17、18世纪后的教堂多为巴洛克(Barock)风格的建筑。
其特点是不注重外表,但内部华丽,有的用了大理石砖和大理石柱,配有彩画和雕塑。
室内一改老式教堂的黑暗、凝重和神秘,采用浅色涂料,加上彩色装饰,让人感到轻松,似有一种清香味。
由于当前的时代背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现代教堂的建筑形式也更多倾向于现代主义风格,用木材、玻璃、金属、混凝土等进行一种全新的设计,开窗形式不拘一格,结构关系更趋标准化,各个部分的象征意义减少。
代表作品有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迈耶的罗马千禧教堂等。
教堂特征十字形平面,分十字架形和耶路撒冷十字形彩色玻璃窗穹顶钟塔扶壁和飞扶壁管风琴高楼底世界十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始建于公元1163年,一直到公元13世纪才全部建成。
从巴黎圣母院的正面看,纯粹的尖拱形建筑已形成。
整个平面还是十字架形的,但东西长于南北向。
底部是凹进去的,显的颇有贵感。
代替罗马式建筑的典型巨塔是十字形交叉点上的小尖塔,它的高耸使整个建筑显得更加巍峨。
圣母院西边正面有两座高耸的巨塔,塔有三层,下面一层设有国王画廊;第二层中央是一个象征天堂的玫瑰花形的大圆窗;第三层是可穿行的回廊。
雕刻是圣母院中不可缺少的装饰,有植物图案和幻想的怪物;还有彩色玻璃大窗,使建筑形成一种恍惚的神的幻境,加强了教堂神圣的宗教色彩。
曾经上演过那么经典的爱情故事,相信也是一个见证爱情的好地方。
圣母院位处巴黎的核心,市内发展均环绕着西堤岛,并以此为焦点向外作同心圆式开展,加上,圣母院融合了古典及现代巴黎的建筑特色,更渐渐成为法国的宗教、艺术及旅游中心,于是,法国人便把圣母院的入口位置设为原点,然后将法国其它城市的坐标以此起算,所以,当人们站在圣母院前,也即是处于法国的中心点,可想而知,圣母院在法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除了优越的地理位置外,圣母院更是哥德式建筑的佼佼者,教堂的外型庄严恢宏,雕刻细致,结构对称而秀丽,无论是近看抑或远眺,也别具美感。
要欣赏其尖塔及飞壁梁柱的壮丽外貌,最宜于塞纳-马恩省河左岸的堤道观看,所以,当我前往圣母院时,也选择沿着塞纳-马恩省河漫步,由远至近,由外至内,感受这大教堂独特的建筑美。
圣玛利亚大教堂佛罗伦萨圣玛利亚大教堂是由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设计的,教堂的穹顶结构作为一种设计形式,几乎风靡文艺复兴时期兴建的所有教堂。
其灵感来自古罗马,造型承袭雄伟庄严的万神殿。
然而它们又有显著的区别。
建于1499年的圣玛利亚大教堂位於卢加诺主街ViaNassa尽头,毫不起眼的外观,里面却珍藏著全瑞士最大幅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基督受难图(Passion of Christ),而这幅壁画的作者卢伊尼(Bernardino Luini)正是达文西的得意门生,他於1529年完成这幅笔触细腻的壁画。
圣玛利亚修道院圣玛利亚修道院内的拜占庭建筑拜占庭原是古希腊与罗马的殖民城市。
其建筑按国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前期:即兴盛时期(4-6世纪),主要是按古罗马城的样子来建设君士坦丁堡。
在6世纪出现了规模宏大的以一个穹隆为中心圣索菲亚大教堂。
二、中期:(7-12世纪),由于外敌相继入侵,国土缩小,建筑减少,规模也大不如前。
其特点是占地少而向高发展,中央大穹隆没有了,改为几个小穹隆群,并着重于装饰,如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
三、后期:(13-15世纪),十字军的数次东征使拜年占庭帝国大受损失。
这时建筑既不多,也没有什么新创造,后来在土耳其入主后大多破损无存。
莫地那大教堂教堂是集中式的,东西长77.0米,南北长71.0米。
布局属于以穹隆覆盖的巴西利卡式。
中央穹隆突出,四面体量相仿但有侧重,前面有一个大院子,正南入口有二道门庭,末端有半圆神龛。
中央大穹隆,直径32.6米,穹顶离地54.8米,通过帆拱支承在四个大柱敦上。
其横推力由东西两个半穹顶及南北各两个大柱墩来平衡。
内部空间丰富多变,穹隆之下,与柱之间,大小空间前后上下相互渗透,穹隆底部密排着一圈40个窗洞,光线射入时形成的幻影,使大穹隆显得轻巧凌空。
除了以上列举的几个外,世界十大教堂还有圣莫特教堂,圣阿波利拉教堂,米兰大教堂,圣特提恩修道院,夏东大教堂和圣彼得大教堂。
远东巴黎圣母院——广州石室圣心大教堂石室圣心大教堂坐落于广州市区中心的一德路,是天主教广州教区最宏伟、最具有特色的一间大教堂,建于1863年,落成于1888年,历时25年始建成,至今有130多年的历史。
由于教堂的全部墙壁和柱子都是用花岗岩石砌造,所以又称之为“石室”或“石室耶稣圣心堂”、“石室天主教堂”。
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教堂建筑总面积为2754平方米,东西宽35米,南北长78.69米,由地面到塔尖高58.5米。
教堂属“哥特”式建筑,可与闻名世界的法国巴黎圣母院相媲美。
教堂正面是一对巍峨高耸的双尖石塔,高插云霄。
石塔中间西侧是一座大时钟,东侧是一座大钟楼,内有四具从法国运来的大铜钟;堂内是尖形肋骨高叉的拱形穹窿;正面大门上面和四周墙壁分布的花窗棂,都是合掌式,所有门窗都以法国制造的较深的红、黄、蓝、绿等七彩玻璃镶嵌。
这玻璃可避免室外强光射入,使室内光线终年保持着柔和,形成慈祥、肃穆的宗教气氛。
石室天主堂周围,一年四季树木常青,鲜花簇拥,五彩缤纷。
目前世界各地的信徒和游人都到石室观光。
石室中巨大的彩色玻璃窗最引人注目,正面、东面、西面各有直径7米的圆形玫瑰花窗,用深红、深蓝、紫黄等玻璃镶嵌。
这些彩色玻璃窗历经百年,多有损坏,多用国产的蓝绿色玻璃修补。
而在当时,这些玻璃窗上所绘的是圣经故事。
圣索菲亚教堂圣索菲亚教堂位于哈尔滨市内,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通高53.35米,占地面积721平方米,是拜占庭式建筑的典型代表。
1996年11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6月,圣索菲亚教堂修复并更名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
圣索菲亚教堂气势恢弘,精美绝伦。
教堂的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上冠巨大饱满的洋葱头穹顶,统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帐蓬顶,形成主从式的布局,四个楼层之间有楼梯相连,前后左右有四个门出入。
正门顶部为钟楼,7座铜铸制的乐钟恰好是7个音符,由训练有素的敲钟人手脚并用,敲打出抑扬顿挫的钟声。
巍峨壮美的圣索菲亚教堂,构成了哈尔滨独具异国情调的人文景观和城市风情,同时,它又是沙俄入侵东北的历史见证和研究哈尔滨市近代历史的重要珍迹。
徐家汇天主堂位于徐汇区蒲西路158号的徐家汇天主堂是上海最大的天主教堂,也是中国第一座按西方建筑方式建造的教堂。
它座西朝东,平面呈十字形,是一座仿法国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红色的砖墙,白色的石柱,青灰色的石板瓦顶,两座钟楼,南北对峙,高耸入云。
徐家汇天主教堂以其规模巨大、造型美观、工艺精湛,在当时被誉为上海的第一建筑。
以上几个都是我国比较有名的教堂,在长沙也有不少的教堂建筑,虽说名气没有以上列举的教堂名气大,但是在建筑风格上也能体现出西方教堂建筑文化对我国的影响。
长沙基督教圣公会礼拜堂长沙基督教圣公会礼拜堂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望麓园街道黄兴北路76号,始建于1915年,占地面积351.545平方米,由一栋两层建筑组成。
长沙基督家圣公会礼拜堂现名长沙基督教北正街教堂,为基督教的一派。
座东朝西,总占地面积约351.54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703.09平方米。
该教堂具有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特征,十字型平面布局,木石结构,高15米,四周以22根石柱为骨架,由扁六边形花岗岩砌成外墙,正面立4根尖顶石柱,中柱间为弹弓式石库门,左右柱间置半弧形窗,花岗石窗台线,其他均为弹弓式石窗口,安菱花格窗页,栗色油漆。
室内布席纹木地板,前为圣经台,台高0.5米,宽9米,进深5米。
硬木平拱式屋架,红色平瓦屋面。
整座教堂外观粗犷,结构坚实稳重,为长沙市区唯一的麻石结构教堂。
以上还只是教堂文化的一个小知识角,教堂文化可以说是一个覆盖面广,多样性强的文化领域。
由于各个不同的国家与各个不同的时期造成许多文化的差异性,也就导致了我们教堂文化的多变性。
希望通过我们自己的兴趣学习可以让大家更加了解教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