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
- 格式:doc
- 大小:158.50 KB
- 文档页数:7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鲁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课
【课标解读】
课标陈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第三学段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准“伯牙谓世再无知音”等句子的停顿。
2、读懂课文:学习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在理解词句意思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我的解读】
1、关于朗读课文
本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朗读上除了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流利之外,指导读好停顿、读出韵味非常重要。
2、 关于理解词句
引导学生借助课下注解或工具书,读懂句子,疏通文意。
3、关于体味内容和情感
本文是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其中所蕴含的“世再无知音”,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人,本节课通过感悟关键句段,使学生在感情上和美文产生共鸣,体味文章所抒发的情感。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十册第二组“艺术的魅力”专题栏中的第
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讲的是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并给人以历久弥新的启迪。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它所喻示的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本文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是比较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属于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篇文章。因此教学时可重在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学情分析】
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对祖国的语言文字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而且在上学期,曾经接触过文言文、古白话文,例如:《杨氏之子》、《猴王出世》等。在朗读技巧和理解方法上有了一点基础,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这篇文言文词句更容易理解,所以对学生来说难度不是很大。但让五年级的小学生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以及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难度稍大,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与积累中潜移默化地培养。本文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所以需要老师灵活多变而又扎扎实实的朗读指导,多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读、思、议、悟,要读得充分,读得入情,读出韵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习,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法学法】
“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评价方案设计】:
针对目标1:采用学生自查、同桌互查,教师抽查等方式进行评价。
针对目标2:通过交流、点拨环节检查学生对关键句段及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学案中评价反馈互相讲故事来评价。
针对目标3:通过师生交流感悟及学生深情地朗读过程来评价。
针对目标4: 通过自学导航的自查及回顾全文、熟读成诵来实现任务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铺垫友情
按照课前的约定,今天我们“妙语连珠斗秀场”要诵读的是关于友情的诗句,哪个小组先来?
生:分组诵读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妙语连珠斗秀场”,让学生重温一些古今交友的名言佳句,为后面感悟伯牙和子期之间的友情打下铺垫。同时为课堂热身,自然引出课题。
二、揭题质疑,引发思考
听着同学们深情的诵读,我不禁被诗中所描述的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所打动。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朋友知己的千古美文,请大家齐读课题:《伯牙绝弦》。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
【设计意图】: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过:“不会提问的学生就不会学习。”学生不仅要“学答”,更要“学问”。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自读课文,初识知音。
1.自主学习:
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疑问,结合“前置性学习提示”,欣赏着课文录音走进这个千古流传的感人故事。
【设计意图】:生本教育倡导“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帮助孩子更好地进行先学,根据本课内容和特点,我们精心进行了“我会读学习设计”。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读通、读顺”是关键,因此在前置性学习设计上,我们将“我会读”作为重点,并进行了温馨的学法提示,指导学生会读、读好。
2.展示自读成果
①检查读:学生试着断句后,抽生读课文。
②指导读:要读好古文,光流利还不行,最关键还要注意什么?大家看这几个句子怎样停顿更准确更能读出味道呢?
我会读: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学习步骤:①抽生试读,②课件出示停顿符号,指导读。③相机指导读好语气词“哉”、“兮”④理解意思⑤个人练读⑥展示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朗读方法,既可以提高孩子的朗读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美和韵味美。
四、再读课文,解读知音。
师:我们上学期接触过古文,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读懂古文有哪些方法?
生:交流
师:下面让我们运用这些方法,再次走进课文。请大家结合“自学导航”的提示,默读课文,读出收获。
【设计意图】: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此环节的自主学习,是学生最深入、最主动地和文本对话,它比教师的教书匠式的讲述。更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与思想的升华。学生对于自己能自学解决的问题会很有成就感,而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会充满探究的渴望,吸引他们进一步学习。 学海导航
学习内容 学法提示
【自学导航】:
我会悟:
1.我尝试读懂了每句话的意思
2.课文中有些句子我感受很深刻,我写下了我的感悟。
3.我想试一试把课文背下来。
4.我还有不懂的问题:
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反复读——画句子——写批注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尝试背诵。
在不懂的地方划“?”
五、品味交流,感悟知音。
同学们读得很投入,咱们来交流一下读书收获。
(一)整体把握,感知知音
①这篇古文讲的是谁和谁之间的小故事?
②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对他们的了解?
③短文中的哪个词最能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这是品味交流的导入环节,既能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交流对小美文的初步理解并活跃学生的思维,又能导入关键句段的学习。
(二)交流点拨,深悟知音
从课文的哪些句子可以体会他们之间的知音之情?
教学预设一:【感悟知音境界】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①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等方法初步理解句子意思。
②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短短的几句话中,这个‘善’字就出现了四次,你读懂了哪个‘善’字的意思?”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摒弃了逐字逐句深挖细究的做法,降低了文言文学习的难度,保护了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好感,符合小学阶段文言文学习的要求。
③引导学生运用联想的方式丰厚对“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理解,并指导朗读:读着这个峨峨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泰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江河在古文里边特指“长江”和“黄河”。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者诗句?读出你的想象和理解。
【设计意图】:这样的想象朗读入情入境,不用老师过多的讲解什么激昂豪气的语调,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渐入佳境。
④拓展训练,感悟知音:钟子期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了泰山,听出了长江黄河,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只有泰山、江河吧?那么还可能会有哪些景色?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尽情想象一下吧?( 课件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拓展练习: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善哉, 皎皎 兮若 明月 !
伯牙鼓琴,志在 。 善哉, 兮若 !
伯牙鼓琴,志在 。 善哉, 兮若 !
伯牙鼓琴,志在 。 善哉, 兮若 !
【设计意图】:这样的拓展训练设计,正像巢宗祺老师倡导的那样:要把学习语文的功夫下在对具体语言材料的积累、品味、感悟上,使学生学会表达。
教学预设二:【感悟知音难求】: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①理解“念”字,相机联系上文“志”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②出示拓展资料:引导学生体会伯牙得遇子期这一知音的不易。
③小练笔:假如你就是寂寞与孤独的俞伯牙,好不容易遇到钟子期这样的知音,想象一下会有怎样的感慨?
【设计意图】:从文字表面的理解及文字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深刻感悟知音的难求。
教学预设三:【感悟痛失知音】: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①俗话说:朋友易找,知音难觅。当伯牙与钟子期相遇时情形可想而知,他们结为生死之交,所以当子期不幸离去,伯牙的表现是怎样的?
②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重点引导理解:绝弦
③谁来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什么?他此刻的心情怎样?
④指导朗读:把你的理解送回文字中,你就是痛失知音的俞伯牙,来一起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文本的升华,我们让学生的思想也跟着升华。学生跟痛失知音的伯牙一起悲痛,一起走向“破琴绝弦”的千古绝唱。
(三)回顾全文,熟读成诵。
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传诵着它。现在让我们一起把这个故事传诵下去,请大家端起书来,能背下来的可以合上书,伯牙绝弦——起,男生一起来,女生一起来。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满怀希望寻觅知音,对知音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