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一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精选教案集:《老王》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7
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三《老王》最新同步教案《老王》教案2教学目标:1、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会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爱心回报社会。
2、学习本文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组织全文的方法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组织全文的方法教学难点: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会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爱心回报社会。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听写词语并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学习研讨:1、作者一家对老王又是怎么样的呢?写到了哪些事情?表现作者怎么样的性格特征?2、理解“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3、在社会生活中,应愧怍的仅是作者吗?这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呼声?4、品味语言:杨绛女士的文学语言朴素本色,却灵气飞扬,别有韵味,试结合课后练习二比较下列三组语句在语意、感情色彩、表达效果上的不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你还能举出文中类似的语句吗?(参见课后练习)三、巩固延伸:1、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在门框里。
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
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
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
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
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
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
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三《老王》最新同步教案《老王》教案10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惶恐、荒僻、滞笨、愧怍”等词语,熟读课文,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
能力目标2、整体把握课文,体察人物思想感情。
3、以善良体察善良,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
教学重难点1、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心。
2、全面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探究材料安排的特点。
教学方法1.自读点拨法。
2.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背景音乐:《让世界充满爱》)同学们,听着这样的歌曲,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内心发出呼唤的“让世界充满爱”。
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在我们身边有着很多生活艰难但心灵美好的人,他们平凡、普通,不引人注意也不被人注意,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杨绛女士的一篇散文《老王》。
看看其中讲了怎样的人,怎样的事,怎样的情?二、指导自读,把握文意1、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杨绛女士,(出示第二张幻灯片)2、下面我们来检查字词,哪位同学来认读?(出示第三张幻灯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3.学生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这篇散文以平淡似水的笔调,记叙了生活在最底层的普通人老王的艰辛生活琐事,人生经历,尤其是与作者一家的交往。
(出示第四张幻灯片)(1)“感受老王”:归纳,文中的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出示第五张幻灯片)(2)合作研讨:老王的“苦”与“善”具体体现在哪里。
(出示第六张幻灯片)(3)“走近老王”:教师归结(出示第七张幻灯片)(4)“心灵碰撞”:表演课本片段(出示第八张幻灯片)(5)合作研讨:作者一家的善良表现在哪里?(出示第九张幻灯片)(6)“怀念老王”: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关注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是怎样理解她的感受的?(出示第十张幻灯片)(7)思考:揭示全文主旨的“文眼”(出示第十一张幻灯片)三、畅谈感受,真情感悟阅读文章,其实就是与作者交流,与文本对话。
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三《老王》最新同步教案《老王》教案5教材分析这篇课文写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
老王一辈子靠拉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
老王在那个动荡年代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俩,是因为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必报。
他虽然出身卑微,但是精神世界没有受到任何污染,坚持做人的道德与良心,是极其纯朴、善良的。
而作者的善良是基于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各人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不同,所以造成生存状况的悬殊,然而人是生而平等的,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这样才能平等对话,互相尊重。
作者的善良带有很强的理性色彩。
全文都是叙述,作者的情感全在平静的叙述中。
简洁的白描和华彩的抒情、丰富的描写有所不同,就在于其感情倾向渗透在字里行间。
教学中要从老王的“善”、“苦”两方面把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好好咀嚼意味深长的语句。
学情分析《老王》是一篇人物关系简单,内容单纯的散文,学生仔细阅读两遍便可理解课文内容,并初步了解老王这个人物形象。
但是真正把握作者感情及文章思想情感就有一定难度。
现今中学生生活普遍优越,阅历浅显。
因此,他们对现实生活中如老王一样的不幸者可能会同情,但不会明白作者既然对老王关爱有加为何又心怀愧怍?因此,要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抓关键字词句,深入剖析作者的情感,通过“情”的感悟来学会“爱”。
同时,在品味中领悟细节描写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着重理解老王的“苦”、“善”。
2.深入领会意味深长的语句。
过程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讨论、品读等方式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老王的“苦”与“善”,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领悟到在与人交往中首先要付出爱。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老王的“苦”与“善”,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
难点:理解“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
《老王》优秀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学习目标】1.体会文章通过选取典型的日常小事来表现人物的写法。
2.通过具体事例理解老王这个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对人物的生动描写,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
3.理解老王的“苦”与“善”,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感悟爱的博大,陶冶美的情操。
【自主预习】1.知识链接杨绛(1911— 2016 ),本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
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
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清华大学任教。
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
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
译作有《堂吉诃德》和《小癞子》等。
作者的丈夫钱钟书也是学识渊博的学者、学术权威,其主要作品是《围城》。
2.背景资料:文章作于1984年。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
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
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3.字词正音伛(yǚ )身攥(zuàn )着惶(huáng )恐荒僻(pì )塌(tā )败取缔(dì )骷髅(kū )滞(zhì )笨眼翳(yì )愧怍(zuò )4.整体感知作者以老王为题,回忆了和老王交往中的哪些生活片段?自读课文,尝试用几个词语简单概括下你所感知到的老王形象。
老王:①给我们家送冰,车费减半;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价钱相等;②送病人不要钱,拿了钱还不放心,怕人家看病钱不够;③给三轮平板周围装护栏,为顾客着想;④受人之恩总不忘,去世前还拿着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作者(一家):①女儿送他鱼肝油,治好了老王的夜盲症;②照顾老王的生意,他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③关切询问只有一位主顾的老王能否维持生计;④不让老王白送鸡蛋和香油,也给了钱。
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三《老王》最新同步教案《老王》教案24【知识和能力】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感情。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感悟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1、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从人物描写方法入手,圈点批注理解人物的形象。
2、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理解“愧怍”的深层内涵,领会本文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情感和态度】1、体会深沉的感情,领悟深刻的思想。
2、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关心不幸的人,传播爱心。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和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心。
2、全面准确地理解本文深刻地思想内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今天我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在一起共同学习一篇新课文,但是,一想到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我的心情还是有些沉重。
现在先请大家观看上面几幅图片(多媒体播放轻音乐、放映图片,教师解说)。
这是一群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他们每天就是在如此破落不堪、泥泞坑洼的教室里读书学习,有的甚至是以石条为椅,以木板为桌;这是一对盲人夫妇,他们每天风餐露宿,在喧闹的街头卖艺求生,就只为了填饱肚子;这是一个可怜的乞丐儿,她饥肠辘辘,就只能趴在地上乞讨,她瘦骨嶙峋,乞讨不到东西时,就只能去捡路边的残羹剩饭。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生:非常沉重。
生:伤心。
生:难过。
师:同学们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心情?生(齐答):是师:看来大家都是很有爱心的孩子们,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份爱心,一起走进杨绛的一篇散文,去关注一个和他们一样不幸的人。
大家预习了课文,知道他是谁吗?生(齐答):老王师:对了,那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写下老王的,我们能否从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生(齐答):能师:在课文的哪个地方?生(齐答):最后一段。
师:好,那么请大家把这个句子朗读出来。
生(齐答):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很好,这里强调一个字音(板书“愧怍”一词)。
生(齐答):愧怍(zu )。
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第二板块:底层的光芒《老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⒈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了解普通人在特定时代所表现的人格追求。
⒉体会作者的善良,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回报善良。
⒊通过作品文字的品读,获得信息,体会深沉的感情,领悟深刻的思想。
教学重点:能够根据课文内容合理地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设计一:人心与人心就好比是一座山与你一样,当你对着高山喊——我爱你!高山的回音也是“我爱你”;决不可能你对着高山喊——“我恨你”,而高山的回音是“我爱你”。
所以,人与人之间都要讲求团结友爱、互相关心,诚挚待人。
俗话说:“要想人敬已,先得己敬人。
”尤其是对待地位比自己低下、命运比自己不幸的人,就更应该伸出一双援助的手来帮助他。
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降的散文《老王》,看看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又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设计二:朗诵:诗歌《人力车夫》(沈尹默)日光淡淡,白云悠悠,风吹薄冰,河水不流。
出门去,雇人力车。
街上行人,往来很多;车马纷纷,不知干些什么。
人力车上人,个个穿棉衣,个个袖手坐,还觉风吹来,身上冷不过。
车夫单衣已破,他却汗珠儿颗颗往下堕。
生活中象人力车夫这样的普通人,他们和许多伟大的人一样,以辛勤的劳作创造着社会的财富,以诚实的秉承维护着社会的公正,以善良的品格构筑着社会的美好,虽在底层,却折射出生命的光芒,我们今天学习的老王就是其中的一位。
设计三:⒈出示三幅图片,分别为名人李宇春、姚明、刘德华。
解说:这是我们所熟悉的名人,我们把太多关注的目光投向他们。
今天,让我们用这种热忱去关心一下身边的普通老百姓。
杨绛先生写了一篇文章——《老王》,写的是一个普通车夫老王的故事。
⒉出示课题、作者、课文插图。
二、了解作者:出示三幅图片,分别为年轻时的杨绛、杨绛一家三口、老年时的杨绛。
解说:年轻时的杨绛看上去十分的聪慧、美丽。
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三《老王》最新同步教案《老王》教案32一、导入设计:看图片,“底层的光芒”,学生谈观后感在我们周围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苦难,贫穷,生活在社会底层,不被人重视,但是他们善良朴实,对待生活坚强乐观,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人呢?是给予怜悯关心还是鄙视唾弃。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杨绛先生写的《老王》这篇文章,看看她是怎么做的。
二、杨绛简介我称呼“杨绛先生”?杨绛是个女性作家,那么,女性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称为“先生”?在很有学问的情况下。
杨绛就是这样一位很有学问的作家。
她饱读诗书,有极高的文学成就。
她翻译的《堂吉诃德》是大家课外必读作品。
她的先生钱钟书学问更大,钱钟书字默存,《围城》是他的代表作。
大家有没读过?我把这本书介绍给同学们,这是一本很幽默又很深刻的书。
三、朗读课文下面请一个同学朗读一下老王的故事。
其他同学用心倾听,用情体悟。
思考: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愧怍何意?(惭愧)四、分析课文思考: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呢?1、讨论老王之“苦”:生活艰苦职业——蹬三轮(谋生手段)身体——残疾(生理缺陷,谋生苦难)生活——塌败小屋(居住条件)精神凄苦孤独、无亲受恶意攻击、被人瞧不起——生活和精神的双重不幸者,特别是精神上,那个时代真正同情关心甚至能够怜悯他的人很少。
(现实社会中有太多的自私、冷漠、残酷。
)2、研读老王之“善”老王的品质:善良朴实送冰,送人,送香油、鸡蛋3、老王所做的哪一件事最使你感动?为什么这件事最让人感动?有这么多的邻居,老王为什么唯独送礼物给我?老王的善良更表现在,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知恩图报。
一个生存状态已经亮起了红灯的病人,一个命运如此糟糕而不幸的人,临死前,他还不忘用最朴实最简单而对他而言又是最隆重的方式表达了他对杨绛的感谢关心之意。
杨绛所接受的礼物也不仅仅只是鸡蛋和香油了,而是世界上最宝贵最纯粹来自心灵最真实的馈赠。
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三《老王》最新同步教案《老王》教案28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学习把握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方法。
2、学习从朴素的语言中体会深沉的感情,领悟深刻的思想。
过程和方法目标1、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品读法、探究法、拓展法等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体会“我”和老王的善良,领悟“我”的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2、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回报善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欣赏诗歌《人力车夫》四季的斑谰悄然地在你奔波的车轮中演绎你生命的履历你的背影曳着旭日升起携着夕阳隐没每一条蜿蜒的崎岖都弹奏着你铿锵的跫音你的足迹涂满东西南北尽把生活的浓彩描绘没有雄浑的豪言壮语没有靓丽的西装革履你擎起人生的火距挺进于时光的隧道为了生存的精彩为了生活的热爱提问:诗歌中描写的是什么人物形象?明确:人力车夫这首诗歌或怀着激情赞颂,勾勒了人力车夫辛劳的生活、奔跑的身影,这是一份生活的沉重。
我们即将学习的杨绛所写的《老王》就是一篇展现人力车夫痛苦生活的散文。
展示课题:《老王》二、作者简介杨绛,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
作家、评论家、文学翻译。
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译有《堂•吉诃德》。
其夫钱钟书,字默存,代表作有《围城》。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
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
三、整体感知人物形象(人物的描写方法上面去考虑)1、听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思考老王是个怎么样的的人,具体体现在哪里?请用“老王是一个的人,表现在。
”的形式表达出来。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关键词语等,大词小用师:你觉得他说得很完整,没关系,请坐下。
因为“我”看到老王的形象,有说不出的心酸和感激。
老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老王》是普通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第二板块"底层的光芒"的选文, 专题教学要求关注作品的时代背景;学会从时代和人的关系中解读人物;学会从人物活动中选取最有价值的材料,以恰当的形式去表现人物的品格。
本文语言平淡但意蕴丰富,需细细品读。
在文本研习中,我把它定位为三读,即读人物、读人情、读人生。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品味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生活片断、细节表现人物品格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树立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树立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学习通过生活片断、细节表现人物品格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越是朴实的文字越能叩击人的心灵,越是普通的生活越耐人寻味,越是底层的民众越能揭示人情的冷与暖,今天就让我与大家一起关注中国文学史上最后一位人力车夫,关注底层人身上的人性光芒!二、作者介绍(生课前搜集)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
2021年,杨绛把她和丈夫的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
2021年,93岁的杨绛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时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时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2021年,杨绛出版《洗澡之后》,为这个故事写了一个称心如意的结局。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21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21年还在公演。
2016年5月25日,杨绛逝世,享年105岁。
师投影补充:中国作家榜上年龄最大的上榜者世纪文化老人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去世前106岁高龄,仍笔根不辍,精神矍铄三、整体感知:抓文眼文眼即最能体现作者情感、最能揭示主旨的关键性语句。
《老王》本文写的是作者与车夫老王交往的故事。
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他的眼睛又不好,生活更是凄凉艰难。
但是他心好,老实厚道,关心人。
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是极其淳朴的好人。
作者在文章里含蓄地提出了要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学习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特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如何刻画人物的形象;2、体会老王的善良和杨绛及其一家人的善良,了解在特殊年代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底层人身上所展现的光芒。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在学生们共同的讨论中和教师的指导下逐个解决疑难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从课文中的人物身上,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2、让学生“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爱心浇灌世界”。
【教学重点】1、把握老王的人物形象刻画;2、体会老王与作者夫妇之间的相互关爱,体察作者的爱心,理解本文的主旨。
【教学难点】了解在特殊年代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下层人高尚的思想情操。
1、多媒体课件;2、读小说,分析人物形象和小说主旨;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杨绛的资料。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随着社会建设的日新月异,城市也逐渐迎来了大量不同层次的各项各业的打工者。
他们都是社会底层劳动者,但他们贫苦而善良。
今天我们来学的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老王》就是展示这种底层人物的个人操守,最终从他们的人生追求和价值选择中认识人的尊严和崇高。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简介作者、作品:杨绛:生于1911年,原名杨季康,原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
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员。
1935至1938年与丈夫钱钟书先生一同留学英、法等国。
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1970年下放河南省息县干校在菜园劳动。
老王
【教学目标】
1、品味作者平淡简捷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3、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4、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2、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导入:亲爱的金塘中学七年级?班的同学们,大家好。在生活中,我
们经常关注一些人和事。我在生活中也学会了关注,关注我的学生,关注我们的
学校,关注我们社会的发展。通过关注,我了解到我们金塘是舟山一颗璀璨的明
珠,各项事业正在蓬勃兴起。通过关注,我也知道金塘中学七年级?班的同学们
才华横溢,激情满怀,今天能够跟同学们共同学习,倍感荣幸之至。同学们,你
们在生活中也不会缺少关注吧。比如关注伟人、明星,明星、伟人固然应该关注,
而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得最多的却是那些与我们没有亲情关系不起眼的普通人。也
许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去关注更关注。
(注意:尽量营造出亲切平和的教学气氛,发现生活中的问题。)
二、设问导读
(一)画说老王:
师:今天老师要给你们介绍一个十分不起眼的普通人,这就是杨绛笔下的
老王。(出示课题) 老王叫什么名字,我也不知道。我们先来看看他的画像。从
画像上看,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何依据?(生:从他满脸的皱纹看,
他是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生:从他破旧的衣着看,他是一个贫穷的老人。生:
从他的表情看,他是一个善良的老人。从他佝偻的背影看,他是一个多病的老
人„„)
(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对他人关注的习惯。)
(二)走近老王:
1、师:从画图来看,老王的确是一个普通人,写老王的作家可不是一个普
通人。(简介杨絳。)杨絳——钱钟书——《围城》。(可请生读,解释“干校”)
2、师:著名作家笔下的普通人自有他不凡之处。现在我们循着杨绛的笔墨,
去走近老王。
3、生:默读课文。(边读边体悟,琢磨老王的音容笑貌,一言一行,然后
用——形式说)
三、点拨导思
(一)评说老王:
师:刚才看了老王,现在又读了老王,老王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
象?请用“老王是一个_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的形式把自己对老王的
印象表达出来。(生:老王是一个社会地位卑微的人。表现在他住在荒僻的小胡
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里。 生:老王是一个善良老实的人。表现在
送冰时,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他送的冰比他的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
相等。 生: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表现在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完成对文章内容的个性化理解。)
师小结:各用一个字来概括老王的为人和处境,你觉得用哪两个字较合适。
(生答略,师明确“善”和“苦”——生活艰苦和精神凄苦)
(二)品味老王:
师:全文写的内容很多, 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投影)(生:
最让我感动的是:老王临死还要送鸡蛋香油还人情这一情节。)
师:有此同感的同学请举手。既然大家都认为这一段感动人,那么我们一
起来欣赏这一片断。
1、听录音听录音。
师:请同学们找出最感动或最欣赏的细节。
2、小组交流体会。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独到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1)课文中说老王“镶嵌”在门框里,“镶嵌”一词用得好。夸张手法,
写出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2)“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中“攥”字也用得好。写出了老王拿
钱时激动的心情。
(3) 例如:“他面如死灰„„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段话用
神态和外貌描写,暗示了老王的生计越来越艰难,身体已经到了即将崩溃的境地,
也流露出了作者的同情和悲酸。
(4)“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其中“强笑”表现了作者看见老王直僵僵的身体时压抑不住的悲酸和感动。
教师相机引导:
课文中老王的话语不多,却十分有表现力。“恩”“我不吃”“我不是要
钱”话语简短,没任何修饰。想象是另一个蹬三轮的人会怎么说。——老王的淳
朴,心底亮堂,语言无华,劳动人民的特点。(意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和创新能力。)
3、质疑,合作探究。
师:就这一情节,你有没有疑问?提出来请大家帮你。
生:当“我”要给老王钱,他不要,可后来还是收了钱。为什么?(老王
怕让我捎,给我添麻烦)
“我”拿钱给老王是为了帮助他,而作者为什么说“我却拿钱侮辱他”?
(因为我没有“领受他的谢意”,没有接受他真诚的感激。连他临终前一
个小小的愿望也没能实现。)
(以生――生、生――师合作的形式相互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
4、关注老王,我们深刻体悟了他的“苦”和“善”。但同时,我们也不能
忽略另外一个人。(作者及家人)找出他们的善良之举。
a照顾老王的生意,常坐老王的三轮(可与“乘客不愿坐他的车”对比)
b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c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d关心老王生活,询问他的生计
e女儿受到感染,知道他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师小结:这篇文章不仅仅写了老王,一个人力车夫的善良,同时透露了一
个异常善良的知识分子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和怀念,这是一曲善良的人们在(文革)
恶的年代里相互取暖的颂歌,这是一份“以善良对待善良”的真情。
(三)、怀念老王:
1、师:善良老实的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照顾
他的杨絳有什么样的感受?(找出文中关键的一句话,齐读)
(生:她作为一个幸运者,对老王这样的不幸者十分愧怍。)
师:杨绛在那个年代真的很幸运吗?
[穿插杨绛的情况介绍: 大跃进时,我家三口人,分散三处。我于一九五
八年十一月下放农村,十二月底回京。锺书当时还在城里定稿,他十二月初下放
昌黎,阿瑗下放工厂炼钢。
文革中杨绛和钱钟书都被“揪出来了”,然后是无休无止的陪斗。在一次
陪斗中杨绛被剃成了“阴阳头”,当时在社会上被剃了阴阳头的,就象过街的老
鼠人人都会喊打。文革期间杨绛的主要任务是扫厕所,这个女厕所成了她的“休
息室”和“避难所”。红卫兵来了,她就躲入女厕。杨绛先生《丙午丁未年纪事》]
(师小结:杨绛一家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艰苦不易,受了许多苦,而且
先后失去了女婿女儿。一般知识分子经历的苦难他们都经受过,而杨绛面对老王
却说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这里面体现出一种对待苦难的博大胸襟和宽容态度,
同时更看出她人性中的善良光辉:那就是忘却自己的痛苦,牵挂别人的不幸)
师:一个并不幸运的人,在那个自顾不暇的年代对老王生前已照顾挺多了,
已表现得非常崇高,为什么还这样想?她的惭愧从何而来?
(生:她觉得自己照顾老王太少;“我”拿钱去侮辱他;没有接受老王真诚
的感激,让老王临死前的一个小小的心愿也实现不了;对生病期间的老王关照太
少,连他死了也不知道„„)
师小结:即使我们并不是命运的宠儿,也应该像杨绛先生一样对更不幸者
心存一份善念,提供一份援助。
2、(点击背景音乐《爱的奉献》)师:假如你是老王的邻居或一个熟识的
人,面对老王的遗像,对照杨绛先生的善心善举,你心里好受吗?你有什么话要
对老王说吗?
教师示范:老王,因为你眼睛不好使,我就从来不坐你的三轮车,还背后
叫你“田螺眼”,我对你的关照太少了。假如你还活着,我会动员很多人去坐你
的三轮车,让你的生活好起来。
(生:老王,你那天送冰到我家,虽然你的冰块比别人的大一倍,我还是砍
了你价。对不起。假如你还活着,我一定请你到我家喝一杯热茶。
生:假如老王你还活着,我要去做你的孙女,好好照顾你。„„)
(意在激发学生的对不幸者的愧怍,为下面升华情感张本。)
四、拓展申发:
1、师:老王能有你们这样一群热心人关心,实在难得。我替老王感谢你们。
2、师:(点击背景音乐《爱的奉献》)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别吝啬自己
的热情,别吝啬自己的善心。
假如我只是一团火,也要给别人送去温暖。
假如我只是一朵花,也要给别人送去芬芳。
假如我只是___,也要_______。
请大家以上面的形式,把你的心愿表达出来。
生: 假如我只是一颗星,也要给别人送去光明。
假如我只是一片云,也要给别人送去甘霖。
假如我只是一滴水,也要给别人送去清凉。
师:希望同学们心口如一,把愿望落实在平时的点点滴滴。
五、师总结:杨绛先生身边的老王已经去世多年,但我们身边无数个“老
王”都还艰难地活着,让我们把关注的眼光悄悄投射在这些普通的人们身上,把
滚烫的热情无私倾注在这些善良的人们心间,让我们以善良去体察善良,彼此温
暖身心,让世界多些真挚和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