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物理1-6章实验总结
- 格式:ppt
- 大小:2.48 MB
- 文档页数:26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的知识点总结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的知识点总结1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符号:t 单位:摄氏度<℃>)。
瑞典的摄尔修斯规定:①把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②把1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③把0到℃之间分成等份,每一等份就是一℃。
3、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做到以下三点: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物体中;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
4、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构造量程分度值用法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缩口35-42℃ 0.1℃ 离开人体读数,用前需甩实验温度计无-20-℃ 1℃ 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寒暑表无-30 -50℃ 1℃ 同上。
5、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6、熔点和凝固点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晶体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温度②继续从外界吸热液体凝固成晶体的条件:①达到凝固点温度②继续向外界放热「记忆」常见的一些晶体与非晶体。
7、汽化与液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这两种方式都要放热。
8、蒸发现象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9、沸腾现象定义: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10、升化和凝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总结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总结八年级物理(上)双池中学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1.长度的测量1.长度单位及换算常用的长度单位由大到小排列为km、m、dm、cm、mm、m、nm.记忆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时,有以下方法:按单位的大小顺序记忆:先记住长度单位大小的排列顺序;再记住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下图所示);需进行单位换算时,根据上图便可算出所需换算的两单位之间换算关系:如要知道km与cm3113+1+15之间的换算关系,则可由图得出:1km=101010cm=10cm=10cm;又如要知道nm33113311dm=108dm.与dm之间的换算关系,则可由图得出:1nm=10101010dm=10 知识点2.正确选择、使用刻度尺、认识长度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
(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前,首先要弄清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的位置。
(2)选择刻度尺时应根据测量的要求来选择。
(例如:要测量一支钢笔的长度,精确到mm,则可选用分度值是1mm、量程是150mm左右的刻度尺;而在体育课上要测量跳远的长度,则可选用分度值是1cm的皮卷尺。
)(3)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被测长度的一端要与刻度尺的零刻线对齐(若零刻线已磨损,则选择刻度尺上另一完好的刻度线),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且正对刻度线读数。
(4)一本书的厚度为8_mm_;课桌的高度约为80_cm_;一支粉笔的长度约为8_cm_;一位学生的身高为160_cm__;双人课桌的长度是120_cm__;圆珠笔芯塑料管的直径是3_mm__;乒乓球的直径约是40_mm__;教室门的宽度是0.95_m__。
手指的宽度约为1_cm__;自行车的高度约为1.1_m__。
一根头发丝的直径约为100_μm__。
一元钱硬币的厚度约为2_mm__;手掌的宽度约为1_dm__;一个分子的直径是20_nm__;分析:先把长度的几个单位都写出来,然后代入原题的数字,看一下是否符合常理,就可以了。
初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一、速度1、物理学中常用的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有效物理量是速度,它的单位是m/s。
2、公式: v=st3、重要性: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②速度是矢量。
速度是矢量,则运动状态是矢量,物体的位置变化也是矢量。
而且要求定义域相同,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公式: v=st=2πn4、速度变化量: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量为: v=at5、方向和大小: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和大小都是恒定不变的。
3、重要性: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②速度是矢量。
速度是矢量,则运动状态是矢量,物体的位置变化也是矢量。
而且要求定义域相同,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加速度1、实验:探究平抛运动物体的运动规律(1)一个匀速水平抛出的石块,从落地瞬间开始做竖直上抛运动,先到达最高点A,又沿竖直方向继续下落,碰到竖直墙壁后静止于B,同时地面上的人看到石块继续下落并碰到墙壁,然后再向右上方滑落,接着又回到了起点。
假设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试确定石块的运动轨迹。
(2)如图所示,将石块从竖直上抛至水平位置,连接AB,同时使AB水平向右做匀速圆周运动。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只需要结果)(3)在平抛过程中,设想石块与水平桌面间的滑动摩擦因数为μ,求μ与运动路程S和时间t的关系。
(4)平抛运动的速度v是多少?怎样求?(5)假如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且不计空气阻力,已知水平方向的初速度为4m/s,斜抛角为30。
2、数据处理:不计空气阻力,假设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
根据斜抛运动公式可得,其中: V竖直向上的加速度, =4m/sV竖直向下的加速度, =-g/10mV石块所受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根据由质量= m*g可得其中: M为石块质量kg石块重力加速度g3、法则: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变化量与位移变化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牛顿第二定律来进行分析。
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即v=AT4、推论:当石块作加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时,位移与加速度成正比。
八年级物理一到六章知识点归纳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最基础的学科之一,它研究物质的运动、变化和本质。
八年级物理学一到六章是中学物理学的基础,本文就这几章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一、运动的描写1. 运动的基本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
2. 一维运动的公式:v = v0 + at,x = x0 + v0t + 1/2 at²,v² = v0²+ 2a(x-x0)。
3. 二、三维运动的描写:平抛运动、斜抛运动。
二、力的作用1. 力的基本概念,力的种类:弹力、重力、摩擦力、浮力等。
2.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3.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状态的改变与施力的大小和方向成正比。
4.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三、能量1. 能量的概念:动能、势能。
2. 能量的转化:机械能守恒定律。
3. 功和功率:功的定义、功率的定义、功率的计算。
四、压强1. 压强的概念:单位面积上的力。
2. 浮力: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浸没的深度有关。
五、静电场1. 电荷:电量和电荷性。
2. 静电场:电场强度、电势差。
3. 高压电:带电物体的感应、电容器。
六、电路1. 电流:电流的定义、欧姆定律。
2. 电阻:电阻的定义、电阻与电材料有关。
3. 串联和并联: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串并联混合电路。
以上是八年级物理学一到六章的知识点归纳。
仅仅了解这些知识是不够的,需要通过实验和练习来加深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在学习物理过程中,需要多思考,多实践,不断探索,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其中的原理和方法。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总结篇一贯彻正确的教育方针是义不容辞的,平时在课堂中以教育方针为指导主线,认真的学习新课改思想、理念并逐步融贯到课堂教学中去。
社会是在不断的发展前进的,作为一名教师,本身的文化专业知识也要不断的提高,平时阅读一些与本职教学工作有关的书刊杂志,到电子备课室查阅有关物理方面的教学资源,了解物理教学发展,学习一些外地的优良教育教学理念,以充实自己。
认真参加每次学校和新课改的培训、教研活动,吸取同行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等,结合自己,努力形成一种自己的教学方式。
(一)自身工作1、备课开学初,积极参加教研组组织的教研活动,和同事们的商讨下,认真学习物理新课标,积极参加进行集体备课。
根据新课标和教学常规的要求,提前两周备好课,写好教案。
平时做到周前备课。
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新课标、教参,虚心向本组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体现新理念。
2、上课上好课不仅要备好课,而且要做好课前准备,布置好实验和器材,积极使用多媒体,不打无准备之仗。
认真讲课,认真示范,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
培养学生高雅的兴趣,发扬团结互助,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学生方面: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自信心的培养,现代课堂教育要求我们相信学生的能力,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实践的余地,只有通过新课标的学习和课堂教学的创新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有自信的学生。
我相信通过不同的方法教学,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创造条件机会,合理的把握学生的表现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各行各业都在竞争,要立稳自己的脚跟,就得使自己的教学质量还是平时工作都要做的好。
(一)群体工作:积极配合和支持学校群体活动,积极协作本组开展教研活动,积极推行现代信息教学活动。
由于班级较多,实验设施较少,学生的课外活动开展不是很到位,没有很好的督促。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第一节物态变化温度1、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且伴随着吸热或放热,是物质状态的变化。
2、物态分类: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除此以外还有等离子态。
3、三种物态的特点:形状体积流动性固态有一定形状有一定体积不具有流动性液态没有一定形状有一定体积具有流动性气态没有一定形状没有一定体积具有流动性4 水沸腾实验:(1)石棉网的作用:使烧杯底部受热均匀。
(2)实验完毕后,撤去酒精灯发现水会继续反抗一段时间,原因是:石棉网(或铁圈或烧杯底部)的温度高于水的温度;石棉网(或铁圈或烧杯底部)仍有余温。
(3)实验装置的安装顺序:从下往上,拆卸顺序:从上往下(4)图a是水沸腾时的情况,图b是水沸腾前的情况。
(5)水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实际上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6)烧杯上面盖着厚纸片的目的:减少热量散失,增大液面上方气压,缩短加热时间。
(7)减少加热时间的方法:提升水的初温、减少水的质量、容器上方加盖子。
5、凭感觉判断物体或环境的冷热程度是不可靠的,需要用温度计准确测量。
6、温度:表示物体或环境的冷热程度。
7、温度计:(1)常用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水银、酒精等)液体的热胀冷缩(2)温度计构造:细玻璃管、玻)实验装置的安装顺序:从下往上,拆卸顺序:从上往下(4)图a是水沸腾时的情况,图b是水沸腾前的情况。
(5)水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实际上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6)烧杯上面盖着厚纸片的目的:减少热量散失,增大液面上方气压,缩短加热时间。
(7)减少加热时间的方法:提升水的初温、减少水的质量、容器上方加盖子。
5、凭感觉判断物体或环境的冷热程度是不可靠的,需要用温度计准确测量。
6、温度:表示物体或环境的冷热程度。
7、温度计:(1)常用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水银、酒精等)液体的热胀冷缩(2)温度计构造:细玻璃管、玻璃泡、刻度线、单位(3)温度:t,温度单位:℃,注意单位的书写(4)一标准大气压(P=1.01×105Pa)下,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温度为100℃。
第一章机械运动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长度(L)1、长度单位:米(m)常见长度单位:km、m、dm、cm、mm、um、nm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2、测量工具:刻度尺、皮尺、卷尺、螺旋测微计、游标卡尺等等。
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尺越小越好,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程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
二、正确使用刻度尺1、会认:单位、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2、会放: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与所测长度平行,不能倾斜。
3、会看: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4、会读: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5、会记:记录的测量结果应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数字:准确值+估计值(有且只有一位);单位:由分度值决定。
三、误差1、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的来源:(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者)注意:误差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的,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
2、注意:⑴误差不是错误,错误应该避免.⑵误差总是存在,不可避免的.⑶减小误差的办法: 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取②使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
③改进测量方法,校准测量工具五、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1、测多算少法(累积法)2、相互配合法(适于测圆、圆柱体的直径和圆锥体的高)3、化曲为直法(替代法)五、时间的测量1. 时间的单位(1)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
(2)常用的时间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2. 时间的测量工具:钟表和停表(秒表)。
1.2运动的描述一、机械运动1、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
2、定义:物体位置的变化3、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以课本、桌子、粉笔盒为例)4、总结: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
二、参照物1、定义:判断物体的运动还是静止,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2、关于参照物我们应注意:a.要描述物体的运动必须首先选择参照物。
b.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
第1-6章知识点大全《机械运动》基础知识梳理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1 000m;1dm=0.1m;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时要包含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归纳单选题1、甲、乙二人从同一位置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像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0~10min,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B.0~30min,甲的平均速度等于乙的平均速度C.10~20min,以乙为参照物,甲是静止的D.20~30min,甲、乙二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答案:BA.由图像可知,0~10min,乙的图线比甲的图线更靠近纵坐标,故甲通过的路程小于乙通过的路程,故A错误;B.由图像可知,0~30min,甲、乙两人通过的路程相等为s甲=s乙=1.8km=1800m所用的时间为t甲=t乙=30min=1800s则甲的平均速度为v 甲=s甲t甲=1800m1800s=1m/s乙的平均速度为v 乙=s乙t乙=1800m1800s=1m/s即在0~30min,甲、乙两人的平均速度相等,故B正确;C.由图像可知,10~20min,乙是静止,甲做匀速直线运动,以乙为参照物,甲是运动的,故C错误;D.由图像可知,20~30min之间,刚开始时甲的路程大于乙的路程,乙的图线比甲的图线更靠近纵坐标,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故在这时间段,甲、乙两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直至地30min两人相遇,故D错误。
故选B。
2、关于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路程长短的物理量B.物体运动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C.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D.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答案:CAC.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不是描述物体运动路程长短的,故A错误,C正确;B.相同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缺少相同时间这个条件,故B错误;D.通过相同路程,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运动的速度越大,缺少相同路程这个条件,故D错误。
故选C。
3、如图所示,天舟四号货运飞船正在靠近由天和核心舱与天舟三号货运飞船组成的空间站组合体,即将完成自主交会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