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醉翁亭记》中考试题阅读答案

《醉翁亭记》中考试题阅读答案

《醉翁亭记》中考试题阅读答案
《醉翁亭记》中考试题阅读答案

《醉翁亭记》中考试题阅读答案

阅读《》选段,完成8~12题。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提携,往来而不绝者,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8.解释下列加点字词。(4分)

①杂然而前陈者()②弈者胜()

③游人去而禽鸟乐()④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9.用现代汉语译下面各句。(4分)

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阴。

②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10.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① 至于负者歌于途②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11.原文填空。(2分)

①第①段中描写山间秋冬景色的是:,。

②本文的主旨句是:。

12.第②段描写了哪几幅画面?请简要括。(4分)

8.(4分)①摆开(摆放)②下棋③离开④以……为乐

9.(4分)①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2分,译出大意给1分,“芳”:(香)花,“ 秀”:茂盛、茂译对1分)

②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2分,译出大意给1分,“乐”:乐趣,“ 丝竹”:音乐译对1分)

10.(2分)①至于 /负者歌于途②人 /知从太守游而乐

11.(2分)①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1分)②醉能同其乐(1分)

12.(4分)人游(1分)、太守宴(1分)、众宾欢(1分)、太守醉(1分)。

《醉翁亭记(节选)》阅读及答案

《醉翁亭记(节选)》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问题。 至于负者歌于途, 行者休于树, 前者呼, 后者应, 伛偻提携, 往来而不绝者, 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 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 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解释文中划线字的意思。 洌:______________ 蔌:______________ 陈:______________ 乎:______________ 2、下面划线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行者休于树 其一犬坐于前 B、酿泉为酒 故人之为虎食者 C、溪深而鱼肥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杂然而前陈者 满座寂然 3、作者写太守宴时,不直入宴席,却宕开一笔写捕鱼酿酒,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面的句子 。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简要评价欧阳修的所作所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洌:清醇 蔌:野菜 陈:摆设 乎:在 2、B 3、夸耀滁州的富足,同时表明野餐的简朴。 4、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意 对即可) 5、能自圆其说即可。(示例:欧阳修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醉翁亭记
1/5

桃花源记近五年中考试题汇编

《桃花源记》近五年中考试题汇编 汇编:罗化清 2015年 (2015·济宁市)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 ..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及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黄发 ..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借指老人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无助的境地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全,部 D.余人各复延.到其家延:引领 2.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及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C.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及此同类。 D.呼尔而及之.,行道之人弗受。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用斜线(/)给画线的部分断句。 江中有小孤山,嶷然独立,世俗转孤为姑。江侧有一石矶,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 (欧阳修《归田录》)答案: 1 2 3.(1)(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2)(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4.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 (2015·锦州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2-14题。(12分) 【甲】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

醉翁亭记原文、注释及译文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 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 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 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 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 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远望那树木 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行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流水声, 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老僧 智仙。给它起名字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 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名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的。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 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 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 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澈,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 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 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 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 人欧阳修。

醉翁亭记中考集锦(答案)

《醉翁亭记》阅读题中考汇编(答案) (一)阅读全文第一段 1、欧阳修自号“醉翁”的原因是。 答案:饮少辄醉,年又最高。 2、此段在总写滁州山景后,由远及近依次写了“西南诸峰”、“”、“”、“醉翁亭”等景物。答案:琅琊山酿泉 3、“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答案:写出醉翁亭得名的缘由,为下文写醉情山水,与民同乐做铺垫。 4、用自己的话说出醉翁亭在滁州的详细地理位置。 答案:①在滁州西南方向的琅琊山;②沿山行六七里处的酿泉之上。 5、作者被贬滁州,自号“醉翁”。细读文章,说说作者写作本文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答案:表达作者寄情山水(热爱自然),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之意仅在于山水之间吗?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答案: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宴酣之乐、乐人之乐。或: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与民同乐。 (二)阅读全文第二、三段 1、分别概括文章第二、第三段的内容要点: 答案:第二段:描写了山间朝暮变化、四季不同景色以及出游的乐趣。 第三段:写太守与滁人游乐、宴饮及醉归的场景。 2、文章第二自然段不仅写出了朝暮之景,还描绘了四时的景物变化。作者抓住了四时的哪些景物来表现山水之美?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答案:春天野花盛开,夏天树木茂盛,秋天风高霜洁,冬天水落石出。或者:野花、树木、风霜、水石。 3、作者为我们展示了风光绮丽的自然美景之后,又在第三自然段描绘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幅图画,请体会作者为什么首先描绘“滁人游”这幅画面。 答案:滁州人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治理有方有关,写这些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太守醉”,为下文的“众宾欢”“太守醉”做铺垫。 4、结合第三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醉能同其乐”中的“乐”包含的具体 ..内容。答案:①滁人游山之乐②众宾宴饮之乐③众宾游戏之乐 (三)阅读全文第四段 1、请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括太守、游人和禽鸟的快乐之因。 答案:⑴太守快乐之因:琅琊风景优美;愿意与民同乐(或:看到游人快乐)。⑵游人快乐之因:跟随太守游玩(或:自由自在的游玩)。⑶禽鸟之乐因:游人离开,树林空旷。 2、用自己的话概括“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中的“人之乐”的内容。 答案:①滁人游山之乐;②宾客欢饮之乐;③太守与民同乐之乐。(共3分,每个要点1分)3、太守为什么会“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为山水之景陶醉,为滁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美丽的山景景色,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

《醉翁亭记》比较阅读附答案

《醉翁亭记》比较阅读附答案 一、(10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①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①掇:(duō)拾取,采取。(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2)遂书以名其亭焉() 15.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2分)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译文: (2)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译文: 17.从《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乐亭记》中的四个字加以概括:__________。(2分) 答案:14.(1)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的样子)(2)命名 15.既得斯泉 / 于山谷之间 16.(1)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2)于是每天和滁州的人(一道)抬头观看山景,低头倾听泉水声。(每小题2分,译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 17.与民共乐(如答成“与民同乐”得1分) 二、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大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予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及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 及答案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LINDA on December 15, 2012.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 一.(2004·肇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D.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 二.(07重庆市,15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醉翁亭记》《醒心亭记》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题)

(二)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9~12题。(13分) (甲) 至于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测;山看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①,欧阳公②作州之二年,构③亭日“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义。既又直④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⑤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⑥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皆公乐哉?乃公寄意于此也。 节选自曾巩⑦《醒心亭记》注释:①涯:岸边。②欧阳公:即欧阳修。③构:搭建。④直:当,临。⑤洒然:洒脱的样子,形容毫无拘束。⑥吾君:指皇帝;优游:悠闲自得;无为:清静自然。⑦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此文是作者应其师欧阳修之托而写的。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1)伛偻提携伛偻: (2)泉香而酒洌洌: (3)杂然而前陈者杂然: (4)则必即丰乐以饮即: 10.下列各组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临溪而渔则必即醒心而望 B.行者休于树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C.以见夫群山之相环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D.醒能述以文者君子深造之以道(《孔孟论学习》 11.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12.(甲)文的“太守之乐”与(乙)文中的“公之乐”分别指什么?(2分) (二)(13分) 9.(1)驼背,指老年人。(2)清。(3)错杂的样子。(4)就,靠近,到。 (4分。每小题1分) 10.B(3分)

醉翁亭记练习题及答案

醉翁亭记练习题及答案 醉翁亭记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琅琊()环滁()晦明() 伛偻()觥筹()林霏() 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②泉香而酒洌() ③负者歌于途() ④树林阴翳() 3.填空。 ①《醉翁亭记》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字提挈全篇。文中的脉络关系极为密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结尾部分用____________一句就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的主旨。 ②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____________。 4.课文里连用21个“也”字作句尾。这些“也”,表示了不同的语气和作用。请把下面的判断句中“也”的不同表达作用填在相应括号中。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②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③环滁皆山也。 ④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⑤而乐亦无穷也。 ⑥故自号曰醉翁也。 ⑦庐陵欧阳修也。 表示判断语气的:()

表示解释语气的:() 表示肯定语气的:() 表示感叹语气的:()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5.这个片段写了四种情况,从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每种情况的短句,依次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7.将“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翻译成现代汉语。 8.联系全文看,对作者在这个片段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山水之乐 B.与民同乐 C.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D.“醉”与“乐”的和谐统一 9.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境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一样具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所展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旷达胸襟。 (二)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0.“醒能述以文者”中“文”指《____________》。 11.概括本段大意。 12.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醉翁亭记》注释、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

《醉翁亭记》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1课】 班级:姓名: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2、【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蔚然,茂盛的样子。 3、【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回,曲折、回环。 4、【翼然临于泉上】(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临,居高面下。 5、【太守自谓也】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6、【意】意趣,情趣。 7、【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8、【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开。霏,弥漫的云气。 9、【云归而岩穴暝】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暝,昏暗。 10、【晦明变化】意思是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11、【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花。12、【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秀,茂盛。13、【风霜高洁】指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14、【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15、【休于树】在树下休息。 16、【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提携,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 17、【洌】清。 18、【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 19、【陈】陈列,摆开。 20、【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21、【弈】下棋。 22、【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觥,酒杯。筹,酒筹。 23、【苍颜】容颜苍老。 24、【颓然乎其间】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颓然,原指精神不振,这里形容

《醉翁亭记》中考试题及答案

《醉翁亭记》中考试题及答案 益阳市(09湖南省) 1、选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D (2分) A.环滁/皆山也 B.而乐/亦无穷也 C.负者/歌于途 D.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命名 (2)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晦:暗 (3)行者休于树于:在 (4)临溪而渔渔:捕鱼 3、用现代汉浯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于山水之间啊。(2分,准确译出“意”的含义记1分,语句通顺记1分。)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2分,准确译出“乐其乐”的含义记1分,语句通顺记1分。) 4、作者被贬滁州知州,自号“醉翁”。细读文章,说说作者写作本文的真实意图是什么?(2分) 表达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各1 分。) 燕山区(09北京市) 5、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1分) A.临溪而渔身临其境 B.山间之朝暮暮色苍茫 C.杂然而前陈推陈出新 D.觥筹交错一筹莫展

6、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分) (1)云归而岩穴暝暝:昏暗 (2)佳木秀而繁阴秀:滋长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翻译:早晨到这里游玩,傍晚回去,欣赏四季不同的景色,乐趣是无穷尽的啊。 8、用简洁的语言归纳第②段的段意。(2分) 答: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温州市(09浙江省)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名之者谁取名(命名、题名、起名(2)野芳发而幽香香花(花) (3)朝而往,暮而归傍晚(黄昏、晚上)(4)弈者胜下棋 10、下列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C ) A、作亭者谁(的人) B、山间之四时也(的) C、行者休于树(从) D、颓然乎其间者(他们,他们的)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1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之意仅在于山水之间吗?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3分) 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宴酣之乐、乐人之乐。 或: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与民同乐。 綦江县(09重庆市)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离开(2)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就

《醉翁亭记》《丰乐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12分) 【甲】《醉翁亭记》(节选)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丰乐亭记》(节选)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本文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刻露:鲜明地显露。本:根据。上:皇上。刺史:即作者。 1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2分) A.面山而居 B.吾恂恂而起 C.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D.而不知人之乐 1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树林阴翳(阴影)B.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C.宣上恩德(宣扬)D.遂书以名其亭焉(写下) 1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太守归/而宾客从也B.晦明/变化者 C.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D.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 15.对比分析甲乙两文,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甲乙两文在描写自然美景时,都描写了花、树、霜等自然景物。 B.甲乙两文在描绘山川美之余,还都描绘了一幅官民同游的风俗画面。 C.甲乙两文均为作者贬官滁州时所作,志趣情感一致,都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旨。 D.从甲乙两文可知,“醉翁亭”“丰乐亭”都是根据作者的情趣、爱好来命名的。 1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2分) (2)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2分) 参考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12分) 12.D 13.A 14.D 15.D 第卷:非选择题(共90分) 16.(4分) (1)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用文章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啊(2分)。 (语句通顺1分,“…者…也”,判断句标志,0.5分;“以”,用0.5分) (2)我来到这个地方,喜欢这里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2分)。 (语句通顺1分,“之”,助词不译,0.5分: “其”,这里,0.5分) 精选

桃花源记中考阅读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阅读题及答案 2013年 【北京卷】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第12-14题。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2)未果,寻病终寻: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翻译: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翻译:

14.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答: 12.答案:(1)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不久13.答案:(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2)就顺着原路(回去),处处作了记号。14.答案要点:①自然环境优美②社会安定和平③百姓生活和乐 【福建省南平卷】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①阡陌交通()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③无论魏晋()④处处志之()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2.文中体现“村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① ② 。(2分)13.选文第①段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2分)【答案】 10.(4分)①田间小路②妻子及儿女③不要说,(更)不必说④做标记11.(4分)①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2分,重点考查“俨然”“属”的理解,1分,语言表达1分)②村中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2分,重点考查“语”“足”的理解,1分,语言表达1分)12.(2分)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13.(2分)答题要点:环境优美,物产富饶,和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设计高密刁有峰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熟练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水(今江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代表作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背景资料 宋仁宗庆历五年(1405),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改革派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州。这篇游记写于他到滁州上任后的第二年。欧阳修写本文时不过三十九岁,其中的“醉翁”“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环滁.()琅玡 ..()林壑.()酒冽.() 辄.()醉伛偻 ..()山肴.()野蔌.() 觥.()筹阴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名.之者谁()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④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⑤林壑尤.美()⑥临.溪而渔() ⑦泉香而酒冽.()⑧树林阴翳.() ⑨觥.筹交错()⑩已而 ..夕阳在山() 3.翻译下面句子。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4.根据作者对文中饮酒赏景的描述,下面对“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欣赏山水自然景色的乐趣,必须借助喝酒才能在心里领会得到。 B.山水的景色领会在心里,陶醉于喝酒之中。 C.欣赏山水得到乐趣,心中畅快,自然酒兴大发。 D.欣赏山水自然景色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之中。 1.chúláng yáhaliazh?yǔlǚyáo sùgōng yì

醉翁亭记中考试题集锦(基础题)

《醉翁亭记》中考试题集锦 一.比较《醉翁亭记》和《楼记》 8.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往来而不绝.者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居.庙堂之高则忧居.十日,扁鹊复见 C、不以.物喜以.天下之所顺 D.宴酣之.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9.[甲]文中的“进”是指“”,“退”是指。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 11.《楼记》与《醉翁亭记》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岳》文着眼于“”字,并以此作为进退的原则;而《醉》文则寄情山水,将统一起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12.从《楼记》全文来看,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答: 二.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时_________ _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答: 3.“乐亦无穷”在选文第1段中指何而言? 答: 4.从选文看,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而是由于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三.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太守自谓也”句中的“太守”指的是谁?请写出人名:。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醉翁亭记中考阅读理解选题附答案

《醉翁亭记》中考阅读理解题 (一)阅读《醉翁亭记》一文,完成1-4题。(12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选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2分) A.环滁/皆山也 B.而乐/亦无穷也 C.负者/歌于途 D.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 (2)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晦: (3)行者休于树于: (4)临溪而渔渔: 3.用现代汉浯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文: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 4.作者被贬滁州知州,自号“醉翁”。细读文章,说说作者写作本文的真实意图是什么?(2分) 答案:9.(2分)D 10.(4分)(1)命名(2)暗(3)在(4)捕鱼 11.(4分)(1)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于山水之间啊。(2分,准确译出“意”的含义记1分,语句通顺记1分。) (2)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2分,准确译出“乐其乐”的含义记1分,语句通顺记1分。) 12.(2分)表达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各1 分。) (二)阅读《醉翁亭记》选段,完成第5—8题。(6分)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中考试题集锦 一.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时_________ 陈_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3.第①段描写山间不同时间的景色,表现作者的心情。(用文中的话回答) 4.“乐亦无穷”在选文第1段中指何而言? 5从选文看,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而是由于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三.第一、二自然段 1.“太守自谓也”句中的“太守”指的是谁?请写出人名:。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山之僧智仙也吾欲之南海,何如 B.名之者谁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 C.朝而往,暮而归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D.晦明变化者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3.第二语段中描写傍晚之景的句子是:; 描写秋天之景的句子是:。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常用来表示什么? 四.第一、二、三自然段 1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饮少辄醉: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③宴酣之乐:④射者中,弈者胜: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句。(4分)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2.选文第二段写了山间的朝暮四时之景,其中写冬景的句子是: 23.读了上文,你认为太守欧阳修“醉”的原因有哪些?(4分) 五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013年《醉翁亭记》中考试题及答案

中考试题·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三(一)文言文阅读回答10—14题。(11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欧阳修《醉翁亭记》)【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⑴翳()⑵念() 11.翻译下面语句。(2分) 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2.【甲】段写太守日暮醉归,这一段有描写、叙事、更融入了和两种表达方式,表现出全文主旨。(2分) 13.【乙】文中画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并分析其表达效果。(2分) 14.【甲】【乙】两文都是作者在被贬期间所写,请比较其在思想感情上异同。(3分) 【答案】10.⑴翳:遮盖⑵念:考虑、想到 11.⑴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⑵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12.抒情议论 13.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积水空明”比喻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庭中月下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出作者陶醉于这种清幽宁静的月夜之中。 14.示例:相同:面对贬谪不沉沦,在大自然中寻找精神寄托,表现出旷达情怀。不同:苏轼情感复杂,既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欧阳修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 【湖南省长沙市】二(二)醉翁亭记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 完整版

(2010年浙江省嘉兴市) (二)(12分)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有良田美池之属.()(2)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3)便要.还家()(4)不足为.外人道也()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译 文: 19.文中写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请你说说村中人,为什么“皆叹惋“?(3分) 答:

20.“老有所终”、“幼有所长”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在选文中,哪一句话具体描绘了这样的生活画面?(2分) 答: (二)(12分)17.(1)类(2)交错相通(3)通“邀”邀请(4)对(向)1 8.其余的人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19.叹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变化之大,叹惋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叹惋外面的人们一直过着痛苦生活2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010年山东省青岛市)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满分为7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