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构造学说详案

  • 格式:docx
  • 大小:19.06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块构造学说详案

导入:同学们听过沧海桑田的这个成语的含义吗?晋·葛洪《神仙传·麻姑》:王远和麻姑约好一起去蔡经家做客,麻姑没来,王远派人去请。后来,麻姑到后,说:“自从得了道接受天命以来,我已经亲眼见到东海三次变成桑田。刚才到蓬莱,又看到海水比前一时期浅了一半,难道它又要变成陆地了吗?"。”王远说,是啊,大海的水在下降,在海中走路又要扬起尘土了。

那同学们知道教材封面是哪座山峰?珠穆朗玛峰—被称为“王冠上的宝石”。1975年,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首次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有三叶虫、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三叶虫是比较简单的、小的海生动物,它们在海底爬行,通过过滤泥沙来吸取营养。还有南极煤层(煤是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作用而成的)的发现、印度的古冰川地貌的发现说明的是什么问题?

我国的台湾岛,和大陆之间隔着台湾海峡,而在台湾海峡发现海底森林遗迹,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而这种能让海洋变为高峰的力量正是来自地球内部,我们称它为内力作用。由内力作用引起的地壳的机械运动,称为地壳运动。地壳为什么会运动?驱动力来自何方?关于地表形态的形成有许多的疑问。人们一直在探索这一问题,科学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学说,今天我们主要介绍一种当代地学最重要的理论一一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地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作为它的理论基础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先来了解下大陆漂移学说。

1、大陆漂移学说

德国天文学家、气象学家魏格纳一次生病的时候,无意中看到墙上的地图,他发现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轮廓非常吻合,他认为大陆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漂移的,因此他大胆地提出了一个假说-大陆漂移学说。

①漂移方式:陆壳密度小,二氧化硅含量大,厚度大,质量轻。大陆地壳漂浮在大洋地壳上进行移动。

②漂移过程:2.5亿年前,各大洲是连成一体的,称为联合古陆,后来,逐

渐分裂、漂移,同时也将大洋分割成不同的区域,最终形成了现代七大洲、四大洋的格局。

③漂移原因:向西漂移的引潮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力

当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一提出时,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假说毕竟是假说,如果要让人信服,必须要有证据。现在请同学们思考,如果你是魏格纳,你可以找到哪些证据来证明大陆漂移学说?我们可以参考这张图

A、从世界地图上观察到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非常吻合。

魏格纳做了一个简单的比喻:“这就好比一张被撕破的报纸,不仅能把它拼合起来,而且拼合后的印刷文字和行列也恰好吻合。”

B、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如生活在二叠系的一种生活在淡水或

微咸水中的爬行类中龙(并不具备远涉重洋的能力),仅在巴西和南非的地层中发现了中龙化石。上海科技馆有展示品。至今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未曾发现。C、石炭纪-二叠纪时,在南美洲、非洲南部、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这些地区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目前都处于热带或温带地区。

D、北美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阿巴拉契亚造山带)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加里东造山带)相对应,都属早古生代造山带。

E、大西洋两岸的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非洲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方向、岩石层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

2、海底扩张学说

魏格纳的名著《海陆的起源》流传后,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自此以后,固定论与活动论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交锋。

人们追问:大陆为什么会漂移?是什么力量推动了大陆漂移?

科学家没有停止研究的脚步。到了20世纪50年代,随着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科学家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了更广阔的海洋,回升测深法可精确测量海洋水深……这是我国的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是中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的船只……在了解海底基本面貌的基础上,还找到了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由美国学者赫斯和迪茨提出的海底扩张学说弥补了大陆漂移学说的致命弱点。

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海底的基本面貌。

大西洋海底的地表形态中可以看出,中间洋脊最高,旁边靠近大陆的地方最低,这是如何形成的呢?为了更深入的研究,科学家们又收集了许多海底的岩石,又对这些海底岩石的年龄有了新的发现。

这是一张海底岩石年龄的分布图,看着这张图,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单位:百万年)

海底地貌特点:

①岩石离海岭越近,年龄越轻;离洋脊越远,年龄越老。(大西洋中脊呈“s”

型,印度洋中脊呈“入”型,太平洋中脊较为偏东)。

同一年龄岩石在海岭两侧对称分布。

②海底岩石年龄一般不超过2亿年。我们的地球已经有46亿年的历史了,我

们陆地上的岩石有些超过38亿年,那么,海底更早年代的岩石去哪里了呢?海底岩石年龄是呈现这样的分布规律?到底和什么有关系呢?

我们来看一个动画

地幔物质从洋脊顶部的开裂处涌出,遇到海水冷凝成新的洋壳,同时,将老的洋壳向两侧推移,直到老的洋壳碰到了陆壳,由于洋壳的密度大,位置低,便俯冲到陆壳之下,形成海沟,然后插入地幔,重新熔融成地幔物质,这样的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为什么板块会运动,一个合理的解释就是地球内部的热力和受热的物质通过对流作用上升,进入地壳的软弱带,冷却的物质下沉到俯冲带。所以我们也得到一个结论:(海岭)是洋壳的诞生处;(海沟)是洋壳的消亡处。海洋板块年龄比较年轻。大陆板块较为古老。

洋壳从海岭处不断生长并向两侧扩张;老的洋壳在海沟处俯冲入地幔而消失;

海底扩张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对流。

3、板块构造学说

1968年,由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等人吸收了海底扩张学说的基本原理,同时又吸取了大陆漂移学说关于大陆运动的观点,可以说是站在两个巨人的肩膀之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它认为岩石圈是由若干刚性板块构成的。那什么是岩石圈呢?

这里我们有必要认识地球的内部的圈层。地球内部的结构,无法直接观察,现今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

地球内部圈层从里向外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层,其中地幔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软流层,其中的物质呈熔融状态,被认为是岩浆活动的主要发源地;岩石圈就是地壳(地球表面由岩石组成的外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于岩石圈并非是一个整体,因此我们说,岩石圈是由若干刚性板块所构成的。

理论观点

①全球岩石圈被划分为六大板块,注意每个板块的大致范围,这些板块的界

线并不是大陆的边缘,而是大洋中脊、海沟、岛弧。哪一板块几乎由海洋所覆盖?

任务:熟悉名称和大致范围;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大洋洲板块。②注意板块的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还有板块边界两侧的箭头所表示的板块

运动方向?

生长边界:两个相互分离的板块之间的边界。向两侧张裂

消亡边界:两个相互汇聚的板块之间的边界。有挤压碰撞

③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宏观地貌)。

开动脑经用身边的工具(如书本,纸巾等)和同桌两人分别模拟喜马拉雅山和东非裂谷带的形成过程。看谁更有创意模拟得更像。活动后请一组同学上台模拟展示。

①板块张裂的地区:红海面积的扩大(红海所处什么边界?印度洋板块和非

洲板块之间)、东非大裂谷(内部;张裂-裂谷形成-海水入侵-海底扩张、模拟演示?)、大西洋中脊(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之间)让学生找?

②板块碰撞的地区

陆洋碰撞:大洋板块位置低、密度大,俯冲到大陆板块下面,逐渐融化消亡,往往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挤压向上隆起,形成岛弧链(大陆边缘连绵呈弧状的长串岛屿)、海岸山脉(海洋边大陆上的环状或带状的山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