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苏轼的旷达词风_开题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4
[精品]浅析苏轼的旷达精神
苏轼是一位有着“苏东坡,宋代两大词人”之称的南宋诗人、书法家和思想家,他的诗、书法及思想等体现了他特有的“旷达”精神。
旷达,蕴涵苏轼的博大胸怀及其超越常规的思想scope,它代表着一种独立的境界,
在不受任何种类束缚的情况下前行,实现自我发展与成长。
苏轼具有旷达精神,他对生活充满着好奇心,不拘一格,为了进一步追求人生,在颠
沛流离、屡遭权势之侮抑时走遍大江南北。
此外,他在文章中也经常抒发出“旷达”精神,比如他的《赤壁赋》中有“廉言千古谁人传?一从赤壁到化龙。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
无声。
”这种旷达的精神,体现了苏轼对生活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执着。
苏轼的旷达之路不仅体现在诗歌作品中,而且也渗入他的书法作品中。
他的《南乡子》、《兰亭序》等书法名家作品中表现出婉约抒情,隐晦内敛,充满民族特色的笔墨深情,以及“清雅豪放”的天然风格,展现极具人文气息的旷达精神。
此外,苏轼的思想也体现着“旷达”的精神。
他肩负着父辈的遗志,他历尽困苦回归
故乡,活出“游园惊梦”的人生,在时光的春潮中把友情的火焰传承了下去。
面对世俗的
束缚,他始终保持着“旷达”的思想视野,思想高瞻、道德高尚,其“旷达”受到了广大
群体的爱戴、赞许与推崇。
苏轼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文人,他的旷达精神已然深入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底,他的
文诗书法和思想,都体现出其旷达的精神,更蕴含着深刻而又灵魂深处的情感。
他的作品
激发人们思考世界、肬自身以及内心的深处,推动着我们走向“旷达”之路,实现充实而
有意义的人生。
浅论苏东坡词中的旷达情怀作者:李晓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6期摘; 要:苏东坡,我国历史长河中罕见的全才,琴、棋、书、画无所不通。
其中,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之于词的贡献,他不仅对词的内容和风格进行了开拓,而且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旷达情怀于后世更是有着莫大的借鉴意义。
基于此,本文将从苏东坡旷达词风的形成原因以及其词作中旷达情怀的具体表现两个方面展开,浅论其词中的旷达情怀。
关键词:苏东坡;旷达情怀;形成原因;具体表现[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6-0-02在中国古代的诗词创作中,“旷达”是一种重要的文学风格,这种文学风格主要表现为一种“不生爱憎,亦无取舍,安闲幽静,虚荣恬淡”的美学特征。
“倒酒既尽,杖藜行歌。
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唐代评论家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用一种近乎诗的语言,详细地阐述了“旷达”这一文学风格的具体内涵[1]。
为了更深层地了解,本文将从苏东坡旷达词风的影响因素以及其旷达情怀在词作中的具体表现展开论述。
一、苏东坡旷达词风的形成原因(一)北宋动荡不安的时局以及其坎坷的人生际遇宋仁宗嘉佑元年,苏轼初次出川赴京,年仅二十一岁的他凭借一篇政论文章高中进士,并且深得高官欧阳修的赏识,仕途一片大好。
可惜得意之时甚短,熙宁四年,以王安石为首的新派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变法的浪潮。
苏轼与他们的政见严重不和,深受排挤,无法,只得自请离京。
但这远远不够。
在他移知湖州的短短三个月内,前后遭到何正辰、舒覃、李定等人的多次弹劾,他们在苏轼的词作中大做文章,牵强附会地给他安上了“毁谤朝廷”的罪名。
苏轼锒铛入狱,几被处死。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宋神宗死后,年幼的哲宗继位,在种种利益地纠纷下,变法势力迅速倒台,先前因反对新政而遭受贬谪的官员悉被召回。
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宰相,苏轼也借势回到了庙堂之中。
但事不遂人愿,这次回京他亦未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目录引言 (3)一、“坡仙”苏轼 (3)二、苏轼词的多样性 (3)(一)苏轼的豪放词 (4)(二)苏轼的清旷词 (5)(三)苏轼的婉约词 (7)三、苏轼的人生态度 (8)(一)苏轼的豪气 (8)(二)苏轼的旷达 (9)(三)苏轼的悲壮 (9)四、结论 (9)参考文献 (11)浅论苏轼词中的旷达人生态度摘要北宋著名诗人苏轼一生中创作的作品,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
他创作的作品,与他本人的人生经历以及仕途经历等有着非常深远的联系。
本文以苏轼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苏轼的作品风格以及作品主题展开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旷达人生态度,并且也能够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
他的作品所展现的积极乐观的心理以及坦然面对得失的生活态度,对于现代人来说都起到很好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苏轼;苏轼作品;人生态度引言文人的作品风格是他们思想、性格、气质、禀赋、才华等因素的综合体现,并且风格也是因人而异的。
不同的文人,就会有不同的风格。
即使是同一个人,风格也会改变,所以,往往一个作家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苏轼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苏轼诗歌的内容融合了他的政治生涯和人生经历,包含了广泛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知识。
因此形象、鲜明、生动苏轼的作品风格可分为三种,婉约、豪放、豁达。
豪放词属于他人生其中一个阶段的文学风格,而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其人生经历无不关系。
一、“坡仙”苏轼作为宋代著名的作家,苏轼一直被世人推崇为“坡仙”。
苏轼是中国古代最有爱心最有魅力的文学作家,同时又是遭受磨难最重的文人之一。
他一生坎坷被贬四次,身历八州,一个人的痛苦是如此之多以至于命运似乎是不公平的。
但在北宋数千代之后,我们觉得轼的命运是公平的。
因为正是这些苦难使苏东坡留下很多千古名作,以及“坡仙”的称号。
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人物不仅仅是他的身份地位,林语堂先生作《苏东坡传》有这样的疑问,‘他是一个诗人、作家,写文章,还是一个政治家,有道德的心的人民?一个老是卷入党派斗争的人,还是那个打通了儒释道的哲学家?他是月下行吟的诗人吗?”而宋代文士戴复古在《赤壁》中直呼苏轼“长江酩明月更忆老坡仙”,为“坡仙”的称号。
论苏轼的人生态度之豁达篇(精选范文)摘要:苏轼以其独有的人格魅力为后世之人留下无数中华文化瑰宝,并为世人喜爱敬仰。
他品性中的豁达,使他的文学作品、书法绘画乃至日常生活都提升了一个境界;而他的诗作、书画以及美食,更淋漓尽致地诠释了苏轼豁达乐观的心境。
关键词:人格魅力;豁达;文学艺术;好食之乐;境界提升苏轼,这位宋朝文坛继欧阳修之后的第二位领袖,在诗、词、文三个方面都有非凡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而苏轼的人生成就不仅仅局限于文学,他是一位爱好广泛而又博学多才之人,可以说是“全方位发展人才”的楷模。
他不仅擅长诗词歌赋,还精通书法绘画;尤为难得的是,生在男尊女卑的君权社会的他,竟然还能成为一位不折不扣的美食家。
更甚者,他对医药、水利等技艺也有贡献。
这位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能够留下无数中华文化瑰宝,并为如此之多的中华儿女所熟知和喜爱,究其根源,是凭了他那独有的人格魅力——他的豁达坦然、他的执着勤奋、他的独特创新、他的率真性情让世人赞叹,就连林语堂语及苏子亦是对其投以“亲切而敬佩的微笑”。
①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成就了这样一位诗、词、文、书、画等各方面皆优的文学艺术奇才——苏轼。
谈起苏轼其人,我们最先想到的是他豁达的人生态度。
较于东床快婿天然无琢的放达,更觉得苏轼那历经人生风雨之后的豁达尤显得弥足珍贵。
笔者以为,唯有承受了人生苦难从而酵酿出的玉液琼浆,才可垂千古而经得起后世之人的酌品斟鉴,那历经波折之后的豁然旷达更能彰显出人性之伟大。
亦如一帆风顺之人成功便不及命途多舛者有得而给世人留下的财富更多,那份面对人生苦难的豁达尤为珍贵。
苏轼的豁达,遍洒于他人生的各个角落:文学中随处可见豁达之境;书法绘画艺术中的豁达,亦是从笔端尽情绽放;而他那豁达的人生态度也使得他可以交得挚友,觅得美食。
一、诗词文赋尽豁达在他的诗文辞赋中信手便可拈来豁达之句。
他对琐碎凡事和自然景物的敏感让他从中挖掘和体悟出简便的人生哲学,即使对于出行遇雨如此败兴之事,于他却“何妨吟啸且徐行”,而且好不快哉地吟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这样旷达超脱的胸襟,真是令人赞叹不已。
苏轼的旷达情怀摘要:苏轼又名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他一生仕途坎坷,宦海沉浮。
在政治上的不得志以及生平遭遇,使得苏轼对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由于这种思考,让苏轼的胸怀变得宽广,心境变得旷达。
他的词风豪气壮丽,他的为人豁达洒脱。
本文将以苏轼的生平及佳作来体味解读他的旷达情怀。
关键词:苏轼旷达乌台诗案超然豁达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苏东坡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
苏词内容充实,风格多样,故为当世学人所崇尚。
北宋之后,苏词对南北两方均有深远的影响,直至元与南宋灭亡,苏词一直滋养和影响着后世的词人,熏陶着之后的历代文人。
嘉?v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震动了文坛领袖欧阳修和诗坛宿将梅尧臣。
嘉?v六年(1061 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年间遭受排挤,被迫出京通判杭州后,苏轼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个性与世俗社会尤其是官场生活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
苏轼一生的第一次大的灾难开始于“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 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
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虽然其中含有一些无伤大雅的酸话,但是朝中政敌断章取义,添油加醋。
指责他讥讽朝廷,不满新政。
“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说他是“愚弄朝廷,妄自尊大” ,“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
这场震惊朝野的乌台诗案让苏轼坐牢103 天,“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几乎就要了他的性命。
“却对酒杯疑似梦,试拈诗笔已如神。
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从来岂有因。
”出狱以后,苏轼宛如新生。
正是由于这惊悸惶恐的牢狱生活中,使得苏轼的思想也进行了一次升华。
苏轼诗词欣赏研究报告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词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
本报告旨在对苏轼的诗词进行欣赏,并分析他的诗词风格和艺术成就。
苏轼以其豪放洒脱的诗风和婉约细腻的词风而著名。
他的诗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常常借助鲜明的形象和真实的情感表达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首先,苏轼的诗作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细腻描绘。
他以水、山、花、鸟等自然元素为主题,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痴迷。
例如《题西林壁》中,苏轼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树木的茂盛和山水的壮丽,展现了自然的壮丽和自然与人的和谐。
其次,苏轼的诗词亦展现了对社会的关注和批判。
尤其在他的晚年,他对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弊端表达了不满和思考。
例如《东篱久作寒蝉鸣,碧鬓年华两已盈》中,苏轼抒发了对官场腐败现象的不满和忧虑。
此外,苏轼的词作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而著称。
他的词语选词精准,意境深远。
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运用奇绝的意境和婉约的语言,描绘了红楼梦一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抒发自己对红楼梦中人物遭遇的同情和思念。
苏轼的诗词不仅从文学角度上具有重大意义,更是为后人思考人生、社会和自然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和启示。
他的艺术成就得
到了后人的广泛赞誉和学习。
总之,在苏轼的诗词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的热爱。
他的诗词作品以其个性化和独创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后来的文人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论苏轼诗词中的旷达风格的成因王泽蕙 温岭市第二中学摘 要: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坛领袖,在诗词、绘画和书法方面具有较高的造诣。
苏轼虽一生坎坷,宦海沉浮,历经多次升职被贬,但却一直宠辱不惊,人生坦然。
种种原因,使得苏轼的诗词中满是旷达的人生写照,也开创了豪放派的新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主要围绕苏轼诗词中旷达风格的成因展开描述,从不同角度说明其诗词旷达风格的形成乃情理之中。
关键词:苏轼;诗词;旷达风格;成因[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107-01苏轼(1037-1101),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生于眉州眉山(现今四川眉山),字子瞻,又字和仲,世人尊称其为苏东坡,同时位于“唐宋八大家”和“宋四家”之列。
他的诗词成功引领了北宋文学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多得的文学大家。
他一生积极致力于出世,希望能够为国为民多做事,虽然他的一生为官清廉,为国贡献智慧,兴修水利,传承文化,培育人才,但却屡屡不顺,被贬数次,经受牢狱之苦,最终客死他乡。
回顾他的一生是悲情的,然而,我们却未能看到悲情的苏轼,他一直旷达超然,乐观豁达,随遇而安,或许正是他的生平,人物性格形成了他诗词的旷达豪放之风。
接下来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具体探讨他旷达豪放诗词风格的成因。
一、家庭因素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从小就根深蒂固在每个孩子的心中,并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表现在对未来生活事件的指导之中。
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于孩子的人格塑造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当然,这不仅适用于当今时代,在古人时代也同样有效。
苏轼出生在一个富有教养的家庭,他的父亲苏洵——“唐宋八大家”之一,擅长散文写作,语言犀利,针砭时弊,信奉道教,喜结交道士,他的母亲程夫人,出生于名门世家,饱读诗书,通情达理,曾为年幼的苏轼讲解古代志士的英雄事迹,以此鼓励苏轼刻苦读书,求学奋进,对于苏轼的成就功不可没。
试论苏轼词的创新风格----以《豪放风格》为例【摘要】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主含蓄婉曲为能事。
本文从名家林语堂和陆游等的评价来对苏轼进行评论,论述苏轼词的创新风格,在论述中,选择了他的代表作《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为切入点,论述苏轼词的豪放风格,及在词史上的特殊地位。
【关键词】苏轼经历豪放急流勇进宋代的词,明确是分为两个派别,即婉约与豪放。
婉约,内容不外乎是离愁别绪,闺情绮怨。
而豪放派便恰恰与其相反,内容比较宽阔浩荡,气势恢宏,让人读后有种痛快淋漓的感觉。
苏轼正是豪放派词的最有代表性人物。
苏轼受良好的家庭文学氛围所熏陶,有着深厚的文学底蕴,其学识渊博,思维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
他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查,而其词在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豪放便是其词的主要风格。
苏轼还对词进行改革,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式。
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事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纺之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从而形成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
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比较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欢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律。
苏轼是第一个用“豪放”作词的,并开始写作打破传统词风的词,《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便是其豪放词风的代表作。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1037——1101)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中进士,神宗熙宁年间,因于主张新法的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被贬为杭州通判,苏轼词的创作就是从此时开始的。
元丰二年,因在著名的“乌台诗案”中被以“作诗讪谤朝廷”之罪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探析摘要: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明智的文人,其明智不仅表现在他在文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而且表现在他的人生态度方面,即遭遇困难挫折时仍能乐观旷达,这种人生态度一直影响后人至今。
本文结合苏轼贬谪黄州时期的词作,分析苏轼失意时的人生态度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苏轼乐观旷达人生态度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天才文学巨匠,他一生创作了无数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在诗、词、赋方面都达到了很高造诣,代表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至今仍为读者所热爱和推崇,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
苏轼才华盖世,堪称文艺上的天才加全才。
然而,苏轼对后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其显著的文学成就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他的人格魅力方面,即处变不惊,进退自如,遭遇困难挫折仍能表现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一直为后世文人所敬仰,至今也影响着无数中国知识分子。
一、苏轼的人生态度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是一个政绩显著的政客。
然而,苏轼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苏轼因为乌台写诗一案从四十四岁开始被贬谪黄州,后来又贬至惠州和儋州,前后在贬六年,晚年才遇赦免北归。
而作为一个文学家和政治家,面对不幸的贬谪遭遇,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如何呢?我们看看苏轼的作品:苏轼在被贬到黄州之后的第三年,写了一首词叫做《定风波》,词的内容是这样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枝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本来写的是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宋神宗元丰七年三月七日,苏轼和朋友一起去相田看地,途中遭遇大雨而雨具又不在身上,朋友们都被大雨淋得狼狈不堪,然而,东坡却跟大家感受不一样,自得地在雨中吟着诗歌哼着小调漫步前行。
出门遇雨,在平常不过的事情,但这里蕴含了深层的意蕴,即词人处变不惊,坦然行世的人生态度。
想想那情景,朋友们大伙都在急风骤雨中狼狈而逃,但对于苏轼这个大风大浪都经历过的人来讲,却不认为是奇怪的事,完全不影响自己出行的心情,于是就只管吟咏前行。
浅谈苏轼的旷达词风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苏轼同弟苏辙、父亲苏洵合称“三苏”。
苏轼是苏洵的长子,从小跟随父亲读书,深受父亲严谨治学的影响。
苏轼幼年由于接受好的家教,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为以后进学和成为文坛盟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嘉佑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夫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元佑八年(190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在中国词坛上,苏轼是位开宗立派的人物,词开豪放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他的词胜过他的诗歌、散文在各自领域内的地位。
苏轼主张“以词为诗”,大胆对当时的文坛进行革新,突破词的旧体制、旧格式和旧有的模式,为词的发展开拓出新的领域,为后世词坛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一生,仕途坎坷,在他的豪放词风中不失一丝悲凉,但他通过生命实践,向众人诠释了生命最高范式——“旷达”,这也是我最欣赏苏轼的一个主要原因。
苏轼的“旷达”包含着一种对社会的积极参与意识,是一种宁折不断、保持信心的乐观精神,他认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
苏轼常常在词中对自己的人生做深层次的哲理思考,最终落脚点却总是旷达地对待人生的波动与挫折,力求自我超脱,不因人生不如意而轻率地否定。
苏轼的旷达词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现实人生的热爱即使词人身处逆境,我们仍能看到他积极进取的态度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在《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他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词不仅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深受后人喜爱。
苏轼的诗词以其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而著称,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坦然接受。
这种乐观豁达的精神不仅体现在他的诗词中,也贯穿于他的一生。
苏轼的乐观豁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一、对命运的坦然接受在苏轼的诗词中,常常可以看到对命运的坦然接受。
他用“天生我材必有用”、“不谙世务终难明”等诗句表现了对自己命运的坦然接受,同时也象征了他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即使面对挫折和困难,苏轼也能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不会被挫折打倒,而是选择接受和享受生活。
二、对人生的热爱在苏轼的诗词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对人生的热爱。
他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等诗句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苏轼将生活比喻为一江春水向东流,将自己比喻为飞鸿踏雪泥,表达了对人生的豁达和欣赏。
三、对人与世界的包容苏轼的诗词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他对人与世界的包容。
他用“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诗句表现了对世界的包容和对人性的理解。
苏轼能够用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世界,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世界,这种包容和理解也体现了他的乐观豁达。
苏轼的乐观豁达不仅仅体现在他的诗词作品中,也贯穿于他的一生。
他虽经历过困顿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开朗豁达的心态,积极向上地面对各种困难。
他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对世界的包容理解,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苏轼的诗词作品以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而闻名于世。
他用诗歌表达了对命运的坦然接受、对人生的热爱以及对人与世界的包容,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他的乐观豁达精神不仅在他的诗词中流露无疑,在他的一生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苏轼的乐观豁达给我们带来了众多的启示,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也能够保持一颗乐观豁达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享受生活。
苏轼的旷达情怀苏轼的旷达情怀在文学史上,苏轼是一位通才,在诗、词、文、书、画各个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诗,历史上仅有两人以姓氏命名,“杜诗”和“苏诗”;以下是“苏轼的旷达情怀”,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苏轼的旷达情怀1苏轼拓宽了题材,开创了豪放词风,史以“苏辛”并称;苏轼的文章如行云流水,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书法,苏轼求变、尚意,自成一家,推为“宋四家”之冠;绘画方面苏轼首倡传神写意,第一次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
这样一位旷世无双的文化巨人,四十年仕途生涯却坎坷曲折。
嘉佑二年考着礼部进士,继而“制科”入三等(最高等),经历五个朝代,曾任八州州官,政绩卓著,元佑时擢升高位,成为朝廷重臣。
在政治上,他既反对王安石的激进变法,又反对司马光的尽废新法,主张“渐进”的变革,对新法要“参用所长”,因而两次被贬:第一次被贬到湖北的黄州,第二次被贬到广东省的惠州和海南岛的儋州。
苏轼一生,有四分之三的时间是在地方上度过的,在朝任职的时间,总计不到十年。
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所度过的。
而且一贬再贬,由黄州而惠州,由岭南而海南,愈贬愈远,在极其艰难的岁月中,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旷达的处世态度,一生著述不辍,因而,他爱国爱民的思想,巨大的文学成就以及人格力量的魅力,又使起成为一位深受人民喜爱和崇敬的伟大人物。
纵观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艰辛、大起大落的一生,苏轼的思想也是非常复杂的,这里,我着重论述在苏轼大量的诗文中,体现出的旷达精神。
所谓旷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心胸开旷,想得开。
”在《词源》中解释为“心胸开旷,举止无检束。
”苏东坡的确如此,这种身处逆境之中,既保持一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达观胸怀,又始终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态度,就是苏轼旷达精神的所在。
一、苏轼旷达精神的表现苏轼的旷达精神表现在许多方面,他对政治荣辱、对家庭的磨难离散、对自身生活、对后学僚属等方面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他的这种胸襟。
试论苏轼的旷达词风_开题报告
试论苏轼的旷达词风论文题目
题目来源自拟
一、选题依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苏轼是历史罕见的全才,他在绘画,诗歌,散文,书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他是我国词坛上的大家,是我国词学史上的一位泰斗级的人物。
只要提到宋词,人们往往先想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豪气冲天,气势磅礴,酣畅淋漓。
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他一改当时词坛香罗旖旎之气,换之以超旷清远,豪放豁达的风格,他反对“诗庄词卑”的观点,引诗入词,扩大了词的写作题材,开拓了词的写作领域,为词坛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的词作在当时掀起一阵改革之风,对后世文人的词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词在他的手中得到了空前的解放,词的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研究苏轼的词作,能够很好地了解我国词学的发展,可以深入探讨这位历史奇人在面对苦难挫折时的心态和历经磨难后的思想,为后世的人面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苏轼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无可争议的高峰,对于苏轼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苏学”。
由于苏轼的词作与当时以柳永为首的婉约词作风格大相径庭,他推陈出新的风格深受大家关注,后人对其豪放风格的具体表现和成因各抒己见。
因苏轼的性格直率,不外饰,他的政治道路坎坷不平,其受的政治打压也是前所未有的,最重要的是他没有像其他的文弱书生那样自暴自弃、一蹶不振,甚至是采取自杀的方式解脱,而是坚强地挺过来了,所以对苏轼性情和人生态度的研究也是众人关注的一个焦点,自身的修养、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儒道释的影响都是他闯过难关的必不可少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