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溶菌酶的提取和活性测定

溶菌酶的提取和活性测定

溶菌酶的提取和活性测定
溶菌酶的提取和活性测定

实验讲义

溶菌酶的提取和活性测定

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院

I 溶菌酶的提取和部分纯化

【试验目的】

掌握根据等电点的差异,用离子交换层析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蛋白质。

【试验原理】

溶菌酶(lysozyme )又称胞壁质酶,是一种具有抗菌作用的粘多糖酶,相对分子量为1.44×104,可以催化水解细菌细胞壁N-乙酰胞壁酸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的?-1,4糖苷键,使细胞壁不溶性多糖成份分解成可溶性的糖肽,细菌细胞内容物溢出,使细菌溶解。

溶菌酶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中,比如鸡蛋、人的泪液、乳汁等等,其中以鸡蛋清中的含量最高。下表是鸡蛋清中各种蛋白质的种类、含量和某些特性。

从表中可以看出,蛋清中大部分蛋白质的等电点在6.05以下,只有溶菌酶

和卵白素的等电点在10以上,而溶菌酶的含量是卵白素的70倍。在pH值7.0的缓冲液中,只有溶菌酶和卵白素带正电荷,其他蛋白质带负电荷,因此,可以通过阳离子交换层析,把溶菌酶和其他蛋白质分离,使溶菌酶得到部分纯化。【仪器、材料和试剂】

(一)、仪器

分光光度计

(二)、材料

1、磷酸氢二钠(Na2HPO4)

2、磷酸二氢钠(NaH2PO4)

3、新鲜鸡蛋

4、Amberlite阳离子交换树脂

5、氯化钠

(三)试剂

1、PBS缓冲液:0.10M的磷酸盐缓冲液,pH7.0。

2、杂蛋白洗脱液:NaCl溶于0.10M的磷酸盐缓冲液(pH7.0),浓度0.05M。

3、溶菌酶洗脱液:NaCl溶于0.10M的磷酸盐缓冲液(pH7.0),浓度0.5M。【实验步骤】

(一)树脂的再生

Amberlite阳离子交换树脂用0.5mol/L NaOH 浸泡30min,水洗至中性;再用0.5mol/L HCl 浸泡30min,水洗至中性。在PBS缓冲液平衡12小时以上。(二)蛋清样品的准备

市售新鲜鸡蛋3个,破蛋壳取出蛋清,除去黏稠状物体,加入2倍体积的PBS 缓冲液(pH7.0),搅拌均匀。八层纱布过滤,取30ml澄清液体,其中取0.5mL 置于EP管中,于-20°C冻存备用,标记为样品1。

(三)阳离子交换柱层析

1、吸附

在已平衡好的20ml阳离子交换树脂中加入30ml蛋清样品,搅拌吸附1h。搅拌应缓慢。

2、洗涤

静置,使树脂完全沉淀,去除上清液,树脂用100mlPBS缓冲液(pH7.0)缓慢搅拌洗涤,每次5min,重复三次,以去除未吸附的杂蛋白。

3、装柱及洗脱杂蛋白

将树脂搅拌均匀,装入层析柱内(装柱前,应保证所有接头密闭、管道通畅。装柱时,流速不得超过3ml/min。自此以后各步骤全过程绝对不能出现“流干”现象。)。用含0.05mol/L NaCl 的PBS缓冲液洗涤(pH7.0),以去除与阳离子交换树脂结合不紧密的杂蛋白。同时以0.1mol/L的磷酸缓冲液为对照,用分光光度计于280nm处测流出液体的吸光度。洗至吸光系数接近0为止(约洗3-5个柱体积)。流速控制为2-3 mL/min。

4、洗脱溶菌酶

用含0.5mol/L NaCl 的PBS缓冲液(pH7.0),以2-3 mL/min的流速洗脱溶菌

酶(约洗5个柱床体积),并分部收集,每管收集2-3ml。收集完成后,以0.5mol/L NaCl 的PBS缓冲液(pH7.0)为对照,用分光光度计测每管收集液在280nm处的吸光度。合并光吸收高峰管,量取体积,置于-20°C冻存备用(标记为样品2)。

II 蛋白浓度和酶活性的检测

【实验目的】

掌握蛋白质浓度的测定方法和溶菌酶活性的测定方法。掌握蛋白质比活性、纯化倍数和回收率的计算。

【实验原理】

考马斯亮兰G250有红、兰两种不同的颜色形式,在一定浓度的乙醇及酸性条件下,可配成淡红色的溶液,当和蛋白质结合后,产生蓝色化合物,反应迅速而稳定。反应化合物在465-595nm处有最大吸收值,化合物颜色深浅和蛋白质浓度高低成正比。

溶壁微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细菌,对溶菌酶特别敏感。一定浓度的细菌悬液在450nm处对光有一定的吸收值。由于溶菌酶的水解作用,使细菌裂解,浓度降低,细菌悬液的光吸收值减少,据此可以推测溶菌酶的活性。

就像用重量或者摩尔浓度衡量物质的多少一样,通常用酶的活性单位(U)来衡量酶的数量的多少,尤其是衡量不纯的酶的数量。由于不同的酶催化不同的底物发生反应,因此,对于不同的酶,在不同的活性测试系统中,其活性的表示方法不同。常用的酶的活性单位表示在一定时间内催化底物生成产物的多少。对于溶菌酶来说,由于无法直接检测出底物或产物的数量,因此,把它的活性定义为,在特定的实验条件下,每分钟使底物溶液的OD值下降0.001为一个活性单位。

酶的比活力(specific activity)是指每毫克蛋白中所含的酶单位数,用U/mg 蛋白表示。比活力是酶制剂的一个纯度指标,随着酶制剂的逐步纯化,其比活力将逐渐提高。

【仪器、材料和试剂】

(一)、仪器

分光光度计

(二)、材料

1、磷酸氢二钠(Na2HPO4)

2、磷酸二氢钠(NaH2PO4)

3、溶壁微球菌(M. lysodeikticus)干粉

4、考马斯亮兰G250

5、牛血清白蛋白

6、88%磷酸

7、95%乙醇

8、蛋清

9、提取纯化的溶菌酶

(三)试剂

1、BSA标准溶液:BSA溶于含0.1mol/L NaCl的0.1M PBS,配置成1mg/mL。

2、考马斯亮兰G-250试剂:100mg考马斯亮兰G-250溶于50ml 95%乙醇中,加入100mL 85%磷酸,混匀,配成原液。使用时,每15mL原液加蒸馏水稀释到100mL,滤纸过滤。

3、测活缓冲液:0.1M的磷酸盐缓冲液,pH6.25。

4、底物溶液:溶壁微球菌溶于测活缓冲液(6mg/ml),用细胞匀浆器研磨1-2分钟,使菌体充分散开,4℃可保存一周。用时,用测活缓冲液(室温)配成0.2mg/ml 工作液,充分混匀,1小时内用完。

【实验步骤】

(一)蛋白浓度的测定

1、制定标准曲线

取14只试管,按下表分两组进行平行操作

以OD595值为纵坐标,标准蛋白量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测定蛋清和提取物的蛋白浓度

方法同上。取合适样品体积,使其测定范围在标准曲线的直线范围内。根据所测得的OD595值,在标准曲线上查出相当于标准蛋白的量,从而确定样品的蛋白浓度。

(二)、蛋清和提取物的活性测量

1、配置0.2mg/mL的底物溶液。

2、取一个比色皿,加入3ml底物缓冲液,在450nm处调零。(注意:不是用底物溶液调零)

3、将步骤一所配底物溶液摇匀,取2.9ml底物溶液加入另一只比色皿,等到其吸光度值不再变化时,记取此时的吸光度值为0秒的OD值。

4、取0.1 ml的测试溶液(蛋清活提取物),迅速加入比色皿中,并吹打5-10秒。在加入测试溶液的同时同步地按下秒表或看手表计时,分别在15s、30s、45s、60s测量吸光度(OD)值。记录读取的吸光度值。

5、判断所用的溶菌酶浓度是否在合适的测量范围。判断的标准是,每分钟下降的OD值应该在0.03-0.1之间,并且尽可能使各个时间点OD值分布在一条直线上。如果溶菌酶浓度不在合适的测量范围,则稀释后重新测量活性,直至找到该范围。记录此时的稀释倍数和各时间点OD值。

(三)、计算蛋清和提取物的溶菌酶活力、比活力,计算提取物中溶菌酶的纯化倍数

溶菌酶的活力单位(U)定义为:在室温,OD450值每分钟降低0.001为一个活力单位U。

溶菌酶的活力(U/ml)=(0秒的OD值-60s的OD值)×1000×稀释倍数

溶菌酶的比活(U/mg)=测试物溶菌酶活力(U/mL)÷测试物蛋白浓度(mg/ml)纯化倍数=提取物溶菌酶比活力÷蛋清溶菌酶比活力

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的验证

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的验证 ?方法验证的目的 ?方法验证的内容 ?方法验证的项目及测定方法

方法验证的目的 目的:证明采用的方法适合相应检测的要求。 方法验证是实验室针对特定方法的研究过程,通过设计方案,有步骤、系统地收集、处理实验数据,最终形成文件,以证明所用试验方法准确、灵敏、专属并重现。同一分析方法用于不同的检测项目会有不同的验证要求。

方法验证的内容 ?准确度 ?精密度 ?专属性 ?检测限 ?定量限 ?线性和范围 ?耐用性

准确度 定义:方法测定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的接近程度。一般用回收率%表示。 1. 主成分含量测定 原料药:对照品或方法比对 2. 制剂、中药:标准加样回收 杂质定量 测定:加样回收(n 3 9) 杂质对照品 方法比对 回收率 C-A %=′ B 100% 杂质与主成分的相对含量 A:试验供试品中被测成分的量 (通常为含量测定量的50%) B: 试验供试品中加入的对照品的量 (通常为±20%) C:试验测定值

精密度 定义:在规定测试条件下,同一个均匀供试品,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一般用偏差,相对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 1. 重复性(n 9) 3 2. 中间精密度 3. 重复性 测定:HPLC方法的精密度测试,应从样品制备开始,设计3个浓度, 分别平行制备3份,以测定含量计算相对标准偏差;或同一样品平行制备6份供试品,分别进样,以峰面积计算相对标准偏差。 同一份供试品连续进样6次,计算得到的相对标准偏差只能表征进样精密度,不能作为方法精密度。

专属性 定义:在其它成分可能存在下,方法能正确测定出被测物的特性。 1. 鉴别反应 2. 含量测定 杂质测定 测定: 限量检查 空白制剂,模拟复方 加速破坏试样测试 DAD峰纯度检查

溶菌酶资料

溶菌酶 ----新型免疫抗菌抗病毒药物、饲料添加剂 溶菌酶研发背景: 抗生素是人类应用最广泛的抗菌药物,不仅用于临床,也广泛用于畜禽饲养和农业方面。在过去的50多年中,由于饲用抗生素在养殖中的长期使用导致大量耐药菌株的产生,且病原菌抗药性逐年增强,致使疗效下降,剂量提高,造成动物疾病越防越难防,越治越难治,给养殖业造成很大的损失和危害。同时也给全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世界卫生组织于1994年就细菌耐药性的监测结果给全世界提出了警示:细菌对抗生素产生的耐药性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加,而现在的抗生素药物正在失去原来的疗效。因此寻求广谱、高效的新一代饲用抗菌药物已成为迫在眉睫的摆在人类面前的课题。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医学系博士生导师、高级研究员王雯禾博士(1993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达尔文学院获微生物营养学博士学位),一直致力于生命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历经十多年的研究发现:酶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参与新陈代谢等多种生理功能,其中对微生物细胞壁具有水解功能的抗菌酶,如溶菌酶lysozyme能够溶解微生物细胞壁而使微生物死亡,而且溶菌酶lysozyme在人和动物的唾液、眼泪、乳汁以及肌体组织中大量存在,是人和动物自身重要的免疫因子,与人和动物的健康息息相关。 溶菌酶lysozyme的溶菌(杀菌)作用与传统的抗生素药物相比,具有对某一病原菌所有血清型都有效的优点,克服了一种抗生素只能预防一种或其中一种血清型病原菌的不足,更不存在药物残留和耐药性的问题。 王雯禾博士认为,溶菌酶lysozyme作为畜禽、水产饲料添加剂在替代抗生素,控制耐药菌,生产绿色肉蛋奶食品方面是最佳的选择。并多次鼓励和支持国内年轻的科学家、学者,致力于这一伟大的、划时代的、对全人类的健康有杰出贡献的产品的开发和研究。并于2003年10月推出最早用于防治动物疾病的产品--溶菌酶系列,由于它不但能溶解(杀死)细菌,增强动物的免疫能力,而且还能和病毒结合使病毒失活,所以它作为预防动物疾病的新型饲料添加剂,正在动物疾病防治的许多领域被广泛应用。·溶菌酶生产原理 ---- 一种基因克隆酶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早期,荷兰科学家就研制出phyA基因工程菌,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基因克隆菌的研究成果,作为一个伟大的研究成果在生物领域被迅速推广和使用。 溶菌酶是我们澳洲的研究专家团将来源于健康动物体内的溶菌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基因克隆重组进入受菌体,筛选优选优良菌种,通过生物发酵和生物提取工艺以及冷冻干燥技术产生的一种水溶性溶菌(杀菌)蛋白酶。 ·溶菌酶的社会效益 溶菌酶在畜牧业中推广应用,一方面将降低疫病造成的产量下降,减少由此引起的巨大经济损失,大大提高畜牧水产业的经济效益(若按仔猪的死亡率达10-20%,鸡死亡率达20%左右,水产死亡率达30%左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分别达到2.8亿元以上,4.44亿左右和5.2亿元),另一方面的推广应用能很好的解决家畜家禽水产疫病防治中的药物残留问题,并能改善肉蛋奶的质量,确保食品安全。同时,我国加入WTO后,可促进我国畜禽水产肉蛋奶的出口,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溶菌酶的生态效益 本产品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对活性生物成分——溶菌酶进行分离提纯所得到的制剂易泰·溶菌酶,不含激素和化学防腐剂。因此本产品在生产中的应用无毒、无药物残留、不会产生耐药菌株,不但不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还将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溶菌酶系列产品

鸡蛋清中提取溶菌酶方法的研究

第7卷第3期大连民族学院学报V ol.7 No.3 2005年5月 JOURNAL OF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May 2005 鸡蛋清中提取溶菌酶方法的研究 大连民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2001级高威孙纯义 溶菌酶是一种有效的抗菌剂,全称为1,4-β-N-溶菌酶. 因其对人体细胞没有毒性作用,故在医学、食品科学等领域广泛应用. 蛋清中溶菌酶的含量约2‰,但杂蛋白的含量很高,使得在制取高纯度溶菌酶时操作比较复杂,成本较高. 本文介绍的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收率高.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实验原料:新鲜的鸡蛋清. 试剂:冰醋酸、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考马斯亮蓝G-250、磷酸、95%乙醇(以上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级),CM Sepharose FF(Parmacia公司生产). 仪器:TDL—50B低速台式大容量离心机、75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TA2104H电子天平、恒温水浴锅等. 1.2 实验方法[1] 取100mL纯净水,用醋酸调pH值为3.5,水浴加热到85℃. 加入50mL新鲜蛋清,搅拌加热5min.将所得液体3000r/min离心10min,收集上清液. 将上清液加入处理好的CM Sepharose FF层析柱中,控制流速在200mL/h 左右. 吸附完毕用纯净水冲洗吸附柱,以除去杂蛋白. 用100mL 0.1mol/L的氯化钠溶液洗脱溶菌酶,流速200mL/h. 收集洗脱液,检测酶活力. 1.3 检测方法[2] 溶菌酶活力测定:将处理好的黄色小球菌用生理盐水稀释,使其在波长450nm处,吸光度在0.3~0.8之间. 用生理盐水做空白相,在比色皿中加入20μL洗脱液,然后加入3mL稀释好的菌液,于波长在λ450处,测量1min 内的吸光度下降值. 酶活力单位定义:每分钟引起ΔOD450下降0.001为一个酶活力单位. 溶菌酶活力=ΔOD450/0.001×W(W为加入溶菌酶质量). 蛋白浓度的测定:采用考马斯亮蓝染色法. 以溶菌酶标准品为标准蛋白. 2 结果与分析 2.1 溶菌酶的提取及初步纯化 溶菌酶属于碱性蛋白酶,化学性质非常稳定,pH在3.0~7.0时其结构几乎不变,仍保持原酶活性. 在中性介质的条件下,溶菌酶能与鸡蛋清中其他蛋白质形成络合物,大大提高了其稳定性. 在这种情况下,溶菌酶的析出被抑制,但如果在该体系加入酸,降低体系pH值,就可破坏上述络合物的形成,使得溶菌酶与酸作用生成相应的盐,这样溶菌酶就可很好地被水提取. 同时,由于大多数的蛋白质分子的等电点都处在酸性或弱酸性范围内,所以也可去除部分杂蛋白,达到初步纯化的目的. 溶菌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当温度不是很高时,短时间的热处理,酶活力不会有明显的变化,而一般的杂蛋白分子会在较低的温度下变性沉淀. 将体系温度升高到85℃时,鸡蛋清中大量的其他蛋白质凝聚,而溶菌酶由于其耐热性较高则不会凝聚,仍在上清液中,这样也可以促进溶菌酶与其他蛋白质分开. 这样通过调节体系的pH值及温度,可达到从蛋清中较好地提取溶菌酶的目的. 2.2 用CM Sepharose FF高度纯化 CM Sepharose FF是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对溶菌酶有较高的吸附能力,与传统离子交换剂相比具有吸附速度快,能够快速洗脱的特点. 可使溶菌酶比活力由吸附前874U/mg上升到18 830U/mg,蛋白活力提高了22倍,且收率较高. 3 结论 查溶菌酶标准曲线可得洗脱液中溶菌酶的含量为1.05mg/mL,总得率为0.19%. 以黄色小球菌测定,酶活力为18 830U/mg. 所得酶活力与传统提取工艺相比纯度有较大的提高,同时具有操作简便、成本较低、收率较高、生产周期短等优点. 参考文献: [1] 张文会,王艳辉. 离子交换法提取鸡蛋清溶菌酶[J]. 食品工业科 技,2003(6)24:57-59. [2] 林亲录,马美湖. 鸡蛋卵清中溶菌酶的提取与纯化[J]. 食品科学, 2002(2)23:43-46.

溶菌酶提取

方法对比讲稿用 2.1 结晶法 溶菌酶具有耐热、耐酸的特性,并且易溶解在盐溶液,稳定性好,通过改变盐溶液的条件,可使溶菌酶以晶体形式析出而得以分离,结晶法也因此成为制备溶菌酶晶体最为传统的方法之一。该方法的主要过程可简述如下,向富含溶菌酶的蛋清中加入(NH4)2SO4等中性盐,依据溶菌酶的等电点区,用氢氧化钠调节蛋清溶液的 pH,再加入溶菌酶晶体进行诱导,4℃放置大概 2 周,即可析出大部分的溶菌酶晶体,而与其它杂蛋白质得以分离。如要得到到更高纯度的溶菌酶,可将析出的溶菌酶晶体过滤,重新溶解,再利用上述同样的方法进行重结晶即可。结晶法操作简单、成本低,是目前从蛋清中提取分离溶菌酶的首选方法,但它要求溶菌酶的含量要相对高,因此不适宜溶液中微量溶菌酶的分离。此外,晶体的形成,蛋白质结晶既受到自身分子结构的影响,又受到结晶条件的影响,结晶过程中只要有细微的差别,晶体的产量和质量都将受到很大影响(结晶过程不好控制),所以蛋白质结晶是一个宏观看似简单而实际微观极为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为进一步完善结晶法分离纯化溶菌酶,研发人员越来越重视膜结晶法的研究与应用。相比于常规结晶方法,膜结晶法对蛋白质初始浓度要求低、结晶诱导时间较短、尤其是结晶过程可控,因而具有明显优势。 2.2 离子交换法 离子交换法是借助溶液中各种蛋白质等粒子的带电差异,而与离子交换剂之间具有强弱不一的结合力,达到分离纯化物质的操作技术。依据原料及分离纯化的不同要求,可分别选择羧甲基琼脂糖、羧酸纤维素和羧甲基纤维素等离子交换剂。离子交换法操作简单,成本较低,可实现自动化连续操作,适用于大规模生产,是目前溶菌酶生产的常用方法。 (联用层析法因分离速度快、处理量大等优势而受到研发人员的广泛关注,包括膜亲和层析法、离子交换层析法等。尤其是离子交换层析法 20 世纪 80 年代便开始广泛应用于溶菌酶地分离纯化。此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高效、可实现自动化操作,是溶菌酶生产中的常用方法之一。) 2.3 色谱法 以亲和力为基础,将不溶性的载体与可逆结合的配体相偶联,制备成具有特异亲和性的分离介质,选择性地吸附生物活性物质,依据待分离物质的特性再利用相应组成的溶液洗脱而达到分离提取需要物质的目的,这就是 20 世纪 80 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亲和色谱技术。亲和色谱技术是诸多色谱法的一种,选择性高、快速、高效,适合蛋清溶菌酶高效分离与纯化的需要。随着生产对技术要求的提高,研发人员以传统的膜处理为基础,利用固定离子亲和色谱和膜分离相结合,制备固定金属亲和膜,因其具有良好的分离性能,可用于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多方研究结果表明固定金属亲和膜对溶菌酶的选择吸附性能良好。如若将间歇式吸附与连续式脱附耦合亲和层析法相结合,用于溶菌酶分离纯化,蛋白质回收率和吸附剂利 用率都会有明显提高。 2.4 亲和分离法 亲和力为基础,借助物质间的特异性结合力,使目的物质或者杂质与相应的配基结合而达到分离纯化目的物的目的,即亲和分离法,包括亲和沉淀法、亲和膜分离法、亲和过滤法、亲和层析法等。尤以亲和层析法和亲和沉淀法的应用广泛。亲和层析法是利用蛋白质和酶的生物学特异性,即蛋白质或酶与其配体之间所具

溶菌酶应用简介

1. 溶菌酶简介 溶菌酶,又称细胞壁水解酶,广泛存在于高等动植物组织及分泌物、原生动物、昆虫和各种微生物中。1922年Fleming等发现,在人的唾液、眼泪中存在有能够溶解细胞壁杀死细菌的酶,因而被命名为溶菌酶。它能够水解N一乙酰葡萄糖胺与N一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一1,4糖苷键,因此可以溶解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而具有溶菌作用,溶菌酶本身是一种蛋白质,安全性能高,在食品、医药、生物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溶菌酶的理化性质(可要可不要) 溶菌酶是一种糖苷水解酶,是由12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小分子碱性球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14 300,分子中富含碱性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其多肽链经盘绕折叠形成二级和三级结构,形成一个椭圆形的外形结构, 溶菌酶纯品为白色粉末结晶,无臭、甜味,易溶于水和低浓度的盐溶液,不溶于丙酮、乙醚等有机溶剂。正常条件下溶菌酶作用的最适温度为45--50℃,最适pH为5~7,在低温干燥条件下可长期保存,热稳定性强,耐酸性强,pH为4—7时,100℃下处理45 min仍能保持其酶活性,但在碱性条件下化学性质不稳定,易变性。 3. 溶菌酶的作用 1.抗菌消炎 2.抗病毒:溶菌酶能与带负电荷的病毒蛋白直接作用。与DNA、RNA、脱辅基蛋白形成复盐,使病毒失活。 3.增强免疫力:溶菌酶作为机体非特异免疫因子之一,参与机体多种免疫反应,在机体正常防御功能和非特异免疫中,具有保持机体生理平衡的重要作用。 4.其它方面的药理作用:溶菌酶还具有激活血小板的功能。可以改善组织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分泌脓液,增强局部防卫功能,从而体现其止血、消肿等作用。它还可以作为一种宿主抵抗因子,对组织局部起保护作用。 5.促进双歧乳酸杆菌增殖:溶菌酶在婴儿体内可以直接或间接促进婴儿肠道细菌双歧乳酸杆菌的增殖,促进婴儿消化吸收,可以促进人工喂养婴儿肠道细

鸡蛋溶菌酶提取

鸡蛋溶菌酶提取 溶菌酶(又称胞壁质酶或N-乙酰胞壁质聚糖水解酶) 是一种能水解致病菌中黏多糖的碱性酶。主要通过破坏细胞壁中的N-乙酰胞壁酸和N-乙酰氨基葡糖之间的β-1,4糖苷键,使细胞壁不溶性黏多糖分解成可溶性糖肽,导致细胞壁破裂内容物逸出而使细菌溶解。溶菌酶还可与带负电荷的病毒蛋白直接结合,与DNA、RNA、脱辅基蛋白形成复盐,使病毒失活。 性质: 白色或微白色冻干粉,溶于水,不溶于乙醚和丙酮,pI为11.0-11.35,最适 pH值6.5。稳定性:酸性介质中可稳定存在,碱性介质中易失活;96℃, pH值为3条件下,15min后活力保持87%。抑制剂有碘、咪唑和吲哚衍生物、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醇类和碳链不少于12的脂肪酸)。1%水溶液在281.5nm 处的吸光系数为26.4。通过水解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来溶菌 作用: 溶菌酶的用途极为广泛,在医药上,可与血液中的病毒结合,阻止流感、腺病毒等的繁殖;能分解粘多糖,有利于脓汁、痰液的排出;能清除坏死组织、增进抗生素的药效以及促进肠道有益细菌如乳酸菌的繁殖等作用;另外,它与抗生素联合应用还可治疗支气管炎、肺炎、白喉、小儿急性肾炎等多种疾病。在食品上,卵清溶菌酶是无毒的蛋白质,能选择性地使目标微生物细胞壁溶解,而对其他物质无反应,人们利用它来代替有害健康的化学防腐剂(如苯甲酸及其钠盐),以达到保存食物的目的,是一种天然防腐剂;溶菌酶添加于牛乳,可使牛乳人乳化,提高了牛乳的营养价值。 提取工艺: (一)鸡蛋清中提取溶菌酶 方法一——食盐盐析 一.材料: 原料:鸡蛋、NaOH、NaCl、丙酮、(市售溶菌酶粉剂) 仪器与设备:搅拌器(200-300r/min),离心机(4000r/min),抽滤机 二.工艺流程: 原料→ 清洗→ 去蛋壳→ 分离蛋清→ 搅拌→ 过滤→ 加盐→ 调节pH 值→ 结晶→ 干燥→ 成品→ 包装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示例的方法再确证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示例的方法再确证作者:张建芝冯顺 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7期 摘要:目的:确证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头孢氨苄含量的方法有效性和准确性。方法:以Diamonsil CLC-ODS(150mm x 6mm,10 lm)为色谱柱,水-甲醇- 3.89% 醋酸钠溶液- 4% 醋酸溶液(700:300:15:3)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 nm,外标法定量。结果:头孢氨苄浓度线性范围为0.02~0.20mg / ml,相关系数r= 0.9991,方法重复性试验 RSD为 1.42%。结论:该方法可简单高效地完成,结果准确性好、稳定可靠,确证高效液相色谱依然为头孢氨苄制剂的质量控制中有效可靠的方法。 关键词:头孢氨苄高效液相色谱法 头孢氨芐(Cefalexin,又译先锋霉素Ⅳ、头孢力新等)是一种半合成的第一代口服头孢霉素类类抗生素药物,化学名(6R,7R)-3-甲基-7-[(R)-2-氨基-2-苯乙酰氨基]-8-氧代-5-硫杂-1-氮杂双环[4.2.0]辛-2-烯-2-甲酸,化学式C16H17N3O4S,在临床上广为使用。其含量测定在旧版的中国药典( 1995年版)采用碘量法○1。但此法不仅操作步骤繁多,费工费时,干扰因素多;然后人们发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内标法测定的方法,但内标物保留时间过长,依然存在问题。最后人们又发现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用外标法测定其含量,方法操作简单方便、数据准确可靠,灵敏度较高,重复性好,最终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2。现在本文对这个方法进行确证,以确定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1.仪器与试药 分析天平(precisa instrument ltd switzer land xs 225a precisa ),高效液相色谱柱(diamonsic C18 250 * 46mm),检测器(UVD 170v),泵(P680 HPLC pump),头孢氨苄胶囊(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批号:2110102) 2. 色谱条件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和硅胶为填充剂:水-甲醇- 3.89% 醋酸钠溶液 - 4% 醋酸溶液(700:300:15:3)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nm;理论塔板数按头孢氨苄峰计算不低于1500。 3. 实验试剂制备 3.1 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取头孢氨苄对照品约10mg,精密称定,置10ml量瓶中,加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为对照品储备液。 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去装量差异项下的内容物,混合均匀,精密量取适量(约相当于头孢氨苄0.1g),置于 100ml 容量瓶里,加流动相适量,充分振摇使溶解,再加流动相稀释至

一种从鸡蛋清中分离溶菌酶的方法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014.11.12 C N 103114082 B (21)申请号 201310069093.9 (22)申请日 2013.03.04 C12N 9/36(2006.01) (73)专利权人浙江工业大学 地址310014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潮王路 18号 (72)发明人张健 金志敏 夏春年 姚小武 张岩 (74)专利代理机构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 司 33201 代理人黄美娟 王兵 CN 1108381 C,2003.05.14, 陈若飞.从蛋壳中提取溶菌酶的研究..《沈 阳化工学院院报》.2008, 卢庆祥.用聚丙烯酸凝聚提取溶菌酶..《化 学教学》.1995, M. Sternberg 和D. Hershberger.Separation of proteins with polyacrylic acids..《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BBA) - Protein Structure 》.1974,(54)发明名称 一种从鸡蛋清中分离溶菌酶的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从鸡蛋清中分离溶菌酶的 方法:用水将鸡蛋清溶解,调节pH 至4.0~5.0 并加热至80℃左右,使杂蛋白沉淀、过滤除去,获 得滤液;再在弱酸性条件下,用木质素磺酸钠与 滤液中的溶菌酶进行聚合、沉淀;然后,将沉淀物 在碱性条件下溶解,用聚丙烯酰胺水溶液使其解 离,过滤得滤液;最后,向滤液中加入无水乙醇使 其结晶,过滤、干燥即得溶菌酶;本发明使用的原 材料价格低、工艺简单、条件温和、便于操作控制、 生产周期短,比以往的沉淀法更经济,更适合于工 业化生产。(51)Int.Cl.(56)对比文件 审查员 孙彦珂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10)授权公告号CN 103114082 B

第一节 溶菌酶的提取

第一节溶菌酶的提取 一、简介 1.Lz的结构及组成 溶菌酶(Lysozyme,EC 3.2.1.17)是一种专门作用于微生物细胞壁的水解酶,又称细胞壁溶解酶(Muramidase),是由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Fleming)在1 92 2年在人的眼泪、唾液中发现的。溶菌酶广泛存在于鸟类和家禽的蛋清中,哺乳动物的泪液、唾液、血浆、尿、乳汁、其它体液(如淋液)中及白细胞和组织(如肝、肾)细胞内,而且部分植物、微生物中也含有此酶。其中人溶菌酶的活性是最高的,大约为鸡蛋清溶菌酶酶活力的3倍。但是蛋清中溶菌酶含量最丰富,约为0.3%-0.4%左右,而且蛋清来源广泛,因此多数商品溶菌酶是从蛋清中提取的。人们根据溶菌酶的溶菌特性,将其应用于医疗、食品防腐及生物工程中,特 别是在食品防腐方面,以代替化学合成的食品防腐剂,具有一定的潜在应用价值。 鸡蛋清溶菌酶是动植物中溶菌酶的典型代表,也是目前了解最清楚的溶菌酶之一。此酶为白色、无臭结晶粉末,味甜,易溶于水,遇碱易破坏,不溶于丙酮、乙醚中。其分子是由129个氨基酸残基排列构成的单一肽链(见图6-1),有四 图5-1 溶菌酶的分子结构 对二硫键,分子量为14300。结晶形状随结晶条件而异,有菱形八面体、正方形六面体及棒状结晶等。 2.Lz的基本性质 Lz是一种碱性球蛋白,广泛存在于鸟和家禽的蛋清中。其酶蛋白性质稳定,热稳定性很高。 (1)Lz的热稳定性 Lz在酸性pH下是稳定的,此时100℃的加热对Lz仅有较小的活力损失。在pH4.5(100℃,3min)、pH5.29(100℃,3min)下加热,Lz是稳定的。一般认为Lz在酸性条件

下稳定,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 糖和烯烃类能增加Lz的热稳定性,NaCL对Lz也有抗热变性作用,而且盐溶液的存在对Lz的活力是十分必要的。在低盐浓度时,Lz的活化和离子强度密切相关,在高盐浓度时对Lz的活力受到抑制,阳离子的价态愈高则抑制作用愈强。具有—COOH和—SH3OH基的多糖对Lz活力有抑制作用。 (2)加工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蛋白质和过氧化的脂类作用对食品的储藏有着重要的影响,自由基使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产生H2O2,导致产品的破坏,这类反应的一个特征是产品的溶解性下降。溶菌酶和过氧化甲基亚油酸盐一起培养,导致蛋白质溶解度的下降和增加了溶解部分的分子质量,这是由于在Lz中产生了游离基,而导致其和过氧化的甲基亚油酸作用,研究表明Lz中游离基浓度随水分活度的上升而下降。 在150℃~300℃焙烤对溶菌酶和酪蛋白的作用中,溶菌酶被作为一个纯蛋白质样品在250℃几乎所有溶菌酶的氨基酸被分解,色氨酸,含硫氨基酸、碱性氨基酸和β-OH氨基酸,较酸性氨基酸、脯氨酸、芳香族氨基酸(除色氨酸外)、有烷侧链的氨基酸容易分解这在氨基酸和还原糖间形成风味和有色物质的美拉德反应中是很重要的。 (3)络合作用 溶菌酶和许多物质形成络合物导致其失活。人们发现等量蛋清和蛋黄的混合物其溶菌酶无活力;脱水全蛋中仅保留部分溶菌酶的活力;蛋黄污染的蛋清仅有两个离子交换色谱峰,而不是无污染的三个峰;对全蛋的色谱分离无溶菌酶。据此,研究者认为抑制机理是在溶菌酶和蛋黄化合物间形成静电相互作用的络合物所致。 3.Lz的用途 溶菌酶作为一种活性物质可应用在各个领域,我国的食品工业、酶工程、发酵工业、医学和科学研究对溶菌酶有较大的需求。 由于溶菌酶对多种微生物有抑制作用,因此可以用于食品保鲜。目前主要应用于海产品、水产品、乳制品和干酪的保鲜,低度酒、糕点及饮料的防腐,以及水产熟制品及肉类熟制品的防腐保鲜的方面。 此外在发酵工业领域,酵母膏是发酵工业中用量最多的一类培养基成分。它的制备目前大多是采用酵母自溶法或酵解酵母的办法制成的。如果改用溶菌酶制备酵母膏,则不仅可以提高浸膏量的收率,还可以大大缩短酵母膏的制备时间。另外溶菌酶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酶。由此可见溶菌酶的用途极其广泛。 4.Lz的来源及分布 1937年由Abraham与Robinson从卵蛋白中最先分离出晶体溶菌酶此后人们在人和动物的多种组织、分泌液及某些植物、微生物中也发现了溶菌酶的存在,根据来源不同,将溶菌酶分为以下三类: (1)动物源溶菌酶 动物源溶菌酶包括鸡蛋清溶菌酶及人和哺乳动物溶菌酶。鸡蛋清溶菌酶是目前研究和应

土壤蔗糖酶、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

土壤蔗糖酶活性测定(3,5- 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 一、原理 蔗糖酶与土壤许多因子有相关性,如与土壤有机质、氮、磷含量,微生物数量及 土壤呼吸强度有关,一般情况下,土壤肥力越高,蔗糖酶活性越高。蔗糖酶酶解所生 成的还原糖与 3,5- 二硝基水杨酸反应而生成橙色的3-氨基-5-硝基水杨酸。颜色深度 与还原糖量相关,因而可用测定还原糖量来表示蔗糖酶的活性。 二、试剂 1)酶促反应试剂:基质8%蔗糖,pH5.5磷酸缓冲液:1/15M磷酸氢二钠 (11.876g Na2HPO4·2H2O溶于1L蒸馏水中)0.5ml加1/15M磷酸二氢钾(9.078g KH2PO4溶于1L蒸馏水中)9.5ml即成,甲苯 2)葡萄糖标准液(1mg/mL) 预先将分析纯葡萄糖置80℃烘箱内约12小时。准确称取50mg葡萄糖于烧杯中,用蒸馏水溶解后,移至50mL容量瓶中,定容,摇匀(冰箱中4℃保存期约一星期)。若该溶液发生混浊和出现絮状物现象,则应弃之,重新配制。 3) 3,5- 二硝基水杨酸试剂(DNS试剂) 称0.5g二硝基水杨酸,溶于20ml 2mol/LNaOH和50ml水中,再加30g酒石酸钾钠,用水稀释定容至100ml(保存期不过7天)。 三、操作步骤 (1)标准曲线绘制 分别吸1 mg/mL的标准葡糖糖溶液0、0.1、0.2、0.3、0.4、0.5mL于试管中,再补加蒸馏水至1mL,加DNS试剂3mL混匀,于沸水浴中准确反应5min(从试管放入重新 沸腾时算起),取出立即泠水浴中冷却至室温,以空白管调零在波长540nm处比色, 以OD值为纵坐标,以葡萄糖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土壤蔗糖酶测定

溶菌酶

内容 1:溶菌酶简介 1.1 溶菌酶 溶菌酶(N-乙酰胞壁质聚糖水解酶,EC3.2.1.17)又称为胞壁质酶,是一种专门作用于微生物细胞壁的水解酶。溶菌酶是由129个氨基酸构成的单纯碱性球蛋白,化学性质非常稳定。 溶菌酶存在 在自然界中,溶菌酶普遍存在于鸟类、家禽的蛋清和哺乳动物的眼泪、唾液、血液、鼻涕、尿液、乳汁和组织细胞中(如肝、肾、淋巴组织、肠道等)。 从木瓜、芜青、大麦、无花果和卷心菜、萝卜等植物中也能分离出溶菌酶,其中以蛋清含量最高。 溶菌酶生理作用 在生物体内溶菌酶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增强机体免疫力的生理功能,还可激活血小板,改善组织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分泌脓液,增强局部防卫功能,具有止血、消肿等作用。它还可以作为一种宿主抵抗因子,对组织局部起保护作用 2:溶菌酶的种类 溶菌酶的研究最早是从尼科尔(Nicoile)1907年发表枯草杆菌溶解因子的报告开始的。两年后,Laschtschenko指出:鸡卵白强烈抑菌作用是酶作用的结果。1922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Fleming)发现人的唾液、眼泪中存在这种能溶解细菌细胞壁的酶,因其具有溶菌作用,故命名为溶菌酶。 1937年由Abraham与Robinson从卵蛋白中最先分离出晶体溶菌酶,此后人们在人和动物的多种组织、分泌液及某些植物、微生物中也发现了溶菌酶的存在。 根据来源不同,将溶菌酶分为三类 (1)动物源溶菌酶 ?动物源溶菌酶包括鸡蛋清溶菌酶及人和哺乳动物溶菌酶。 ?鸡蛋清溶菌酶是目前研究和应用最多的,在鸡蛋清中约含有3.5%左右的酶,分子 量为14000,其等电点在pH10.8左右,最适效应温度在50℃,化学性质稳定,pH 在1.2~11.3之间改变时对酶结构影响很小,pH在4~7范围内100℃处理1min仍 有近100%的活力,在210℃条件下加热1.5h仍具有活性。 鸡蛋清溶菌酶在碱性环境条件下稳定性较差,分解G+细菌,但对G-细菌不起作用。研究表明其它鸟类蛋清溶菌酶也是由12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但其排列顺序和鸡蛋清溶菌酶不同,并且活性部位也不相同。 人溶菌酶分子量为14600,对人的溶菌酶研究发现它是由13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也有4个S-S键,其一级结构氨基酸顺序及组成与鸡蛋清溶菌酶相比有极大的差异,但三级结构有相似性,其溶菌活性比鸡蛋清溶菌酶高2倍。对于哺乳动物溶菌酶,目前仅从牛、马、羊等动物的乳汁中分离出溶菌酶,其化学性质与人溶菌酶相似,但结构尚不清楚,其溶菌活性远低于人溶菌酶。 (2)植物源溶菌酶 目前发现含溶菌酶的植物有近170种,在木瓜、无花果、大麦等植物中均已分离出溶菌酶。植物源溶菌酶分子量较大,约为24000~29000单位,其对溶壁小球菌的溶菌活性不超过鸡蛋清溶菌酶的1/3,但其对胶体状甲壳质的分解活性则是鸡蛋清溶菌酶的10倍。 (3)微生物源溶菌酶 上世纪60年代从微生物中分离出溶菌酶,根据其作用对象分为细菌细胞壁溶菌酶和真菌细胞壁溶菌酶。

鸡蛋清溶菌酶提取实验具体步骤

从鸡蛋中提取溶菌酶的步骤 1.鸡蛋清样品制备及粗分离 将4~5 个(为一个小组,同时两个小组共同进行试验)新鲜鸡蛋打入烧杯然后用矿泉水瓶子吸出蛋黄,分离得鸡蛋清(鸡蛋清pH 值不得小于8.0),量其体积(量筒50ml),加入两倍蛋清体积的(可用双蒸水替代)去离子水,边加边缓慢搅拌,拌匀后用两层纱布过滤除去脐带块和碎蛋壳等,然后用1 mol /L 的HCl 溶液调pH 值至7.0 左右,再用脱脂棉过滤收集滤液。 2. 724 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再生及层析 1.吸附: 将处理好的蛋清约200 mL,加入32 g再生的724 树脂中,缓慢搅拌吸附6 h。 2.洗涤、洗脱: 待分层后,将蛋清液倒去,用去离子水反复冲洗,以去除杂蛋白,滤干树脂,用等体积的0.15mol /L pH 值为6.5 的磷酸缓冲液洗涤,加入等量的10%(NH4)2SO4溶液搅拌洗脱30 min,使溶菌酶从树脂上洗脱下来,收集洗脱液,4℃冰箱静置过夜。 第二天,有白色沉淀析出,离心(15 min,10 000r /min)收集沉淀,沉淀物为溶菌酶粗产品 浓缩 1·透析除盐、去碱性蛋白: 4℃条件下,用去离子水透析24 h 左右(1天)直到透析完全(用BaCl2与透析液发生反应直到没有浑浊产生为止)。离心去除透析袋中沉淀,向透析清液中慢慢加入1 mol /L 氢氧化钠溶液,同时不断搅拌,使pH 值上升至8.0~9.0,如有白色沉淀,即离心去除;(碱性蛋白在此pH条件下会到等电点然后就会沉淀) 2·聚乙二醇浓缩: 盐析物用1 倍去离子水溶解成稀糊状,装入透析袋,在装有聚乙二醇的试管中吸水浓缩,收集浓缩液; 3·冷冻干燥: 用3 mol /L 盐酸调pH值至5.0,冷冻干燥,即得白色片状溶菌酶。 溶菌酶纯度检测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①凝胶板的制备: 用30%分离胶贮液、pH 值为8.9 分离胶缓冲液、10%浓缩胶贮液、pH 值为6.7浓缩胶缓冲液、10%SDS、1%TEMED、重蒸馏水、10%APS 溶液配制而成; ②溶菌酶的处理: 用磷酸缓冲液制成50 μg /mL 的溶液,取10~80 μL 点样于凝胶板上 ③电泳: 电流为10 mA,时间4 h; ④固定、染色和脱色: 电泳完毕,将胶板从玻璃板上取下,分别在固定液与染色液中浸泡10~30 min,用水漂洗

溶菌酶

溶菌酶 2010级基地班马冬珂10104109 一:溶菌酶的性质: 1907年,Nicolle最早发表了枯草杆菌溶菌因子的报告,两年后,Laschtschenko指出,鸡蛋也有较强溶菌活性,并把它命名为溶菌酶(Lysozyme,EC3.2.1.17)。紧接着Fleming和Meyer等证实植物中也含有溶菌酶,以后人们对溶菌酶的特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1) 溶菌酶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各种动植物有机物中的糖苷水解酶,作用于N一乙酰氨基葡萄糖和N一乙酰胞壁之间的8—1,4键,能使某些细菌细胞壁中的粘多糖成分分解。是由12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碱性球蛋白,等电点在pH值10.8左右,分子量为14000,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当pH值在1.2—11.3的范围剧烈变化时,其结构几乎不变。在酸性环境下,溶菌酶对热的稳定性很强;pH值低于4时,溶菌酶可以长期在室温下存放。其纯品为白色或微黄、黄色的结晶体或无定型粉末,无异味,,微甜,易溶于水,遇碱易被破坏,不溶于乙醚. 280nm的消光系数为13.0。酶活性可被该酶活性可被一些金属离子Cu2+,Fe2+,Zn2+(10-5~10-3M)以及N-乙酰葡萄糖胺所抑制,能被Mg2+,Ca2+(10-5~10-3M)、NaCl所激活。 二:提取原材料和提取方法: 溶菌酶广泛存在于家禽的蛋清、哺乳动物组织的分泌液中,一些植物(如卷心菜、木瓜等)的汁液中也有强力的溶菌酶活性。目前一般从蛋清和蛋壳中提取溶菌酶。 提取原料:鸡蛋(含量约为2%到4%)。鸡蛋清按水分和固形物所占比重,则含水分87%,固形物13%;固形物中大约90%是蛋白质, (2) 提取方法: 1.蛋清中溶茵酶的提取:蛋清中的溶菌酶可用吸附法提取,过程如下:蛋清过滤(90目100目),加入724型树脂吸附(每公斤蛋清加15g)一倾去蛋清一冲洗并控干树脂。用质量分数10%硫酸铵洗脱一洗胶液中加入晶体硫酸铵(30g/100mL)沉淀溶菌酶,沉淀晾干即得到溶菌酶粗制品。蛋清中的溶菌酶也可用直接结晶法制取,即在蛋清中加入食盐(NaCI)。使其质量分数达到5%,并调节溶液pH值至10.0左右,加入少许溶菌酶晶体为晶种,于-4摄氏度冰箱冷却静置7d一14d即可获得溶菌酶的结晶品。这种工艺方法可获得较高纯度的溶菌酶,收率也比较高。可广泛用于从蛋清提取溶菌酶的工业化生产。 2.蛋壳中溶茵酶的提取:蛋壳中(实际上是蛋壳膜)溶菌酶含量虽然较低,但从变废为宝的角度考虑,仍是提取溶菌酶的重要原料。具体工艺流程如下:蛋壳一质量分数1%NaCI抽提滤液加热去除杂蛋白,加聚丙酸凝聚(富集),溶解凝聚物,加氯化钙沉淀上清液结晶。 三:制备(重点): 1..酸性条件下热处理法提纯溶菌酶:在酸性条件下溶菌酶具有热稳定性,不易变性失活,且溶菌酶和卵蛋白的等电点分别为11.0和4.5,由于溶菌酶和卵蛋白的性质著异,因而在实验中采用热变性和调pH值使卵蛋白沉淀的方法来探讨去除卵蛋白的较好方法。研究发现溶菌酶和卵蛋白之间存在静电作用力,在加热

南师大蛋清中提取溶菌酶实验

蛋清中提取溶菌酶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姓名:穆旭学号:09130333 摘要:本实验通过离子交换层析提取蛋清中的溶菌酶,掌握静态和动态离子交换的方法; 和从生物材料中提取活性蛋白质方法,并用超滤法分离溶菌酶和盐析浓缩溶菌酶,掌握超滤分离技术的原理和操作。并且用SDS-PAGE检测溶菌酶的纯度和含量,从而掌握SDS-PAGE的原理和操作。 关键词:溶菌酶,柱层析,离子交换树脂,超滤,盐析,SDS-PAGE 研究材料与实验方法 1.柱层析前的准备工作 实验材料: 树脂:724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层析柱:φ1.6cm×30cm、溶液:0.1M NaOH,0.1M HCl、其他材料:布氏漏斗,抽滤瓶,铁架台,恒流泵,核酸蛋白检测仪等。1.1预处理724型阳离子交换树脂 碱-酸-碱的方法(Na型),每次用0.1N NaOH或者0.1N HCl溶液(体积约为树脂的2—3倍)浸泡树脂10—15min后,都要用蒸馏水将碱液、酸液冲洗掉。 1.2装填离子交换层析柱(重力沉降法) 固定层析柱,保持层析柱垂直;将蒸馏水倒入层析柱中,以排出管道中的空气,当蒸馏水高度约为层析柱高的一半时,将层析柱下端的塑料管夹紧;用玻璃棒将树脂搅拌均匀,倒入层析柱内,松开下端的塑料管,树脂自然沉降,最后保持蒸馏水面高于树脂表面约2cm。 1.3配制0.1M磷酸钠缓冲液pH7.0 先配制 1M Na2HPO4 57.7mL,1M NaH2PO4 42.3mL将两者混合后稀释至1000mL,装于试剂瓶中。 1.4平衡离子交换树脂 0.1M磷酸钠缓冲液恒速缓慢流经树脂,直至流出液的pH值与缓冲液相同,平衡结束。 2.柱层析法提取溶菌酶 实验材料: 起始缓冲液:0.1M 磷酸钠缓冲液(pH7.0) 洗脱液:50mM NaCl溶液200mL(溶剂:起始缓冲液)、500mM NaCl溶液150mL (溶剂:起始缓冲液) 再生溶液:0.5M NaOH溶液 仪器:磁力搅拌器等 其他材料:新鲜鸡蛋 2.1样品的预处理 取2个新鲜鸡蛋,在其一端敲一个小洞,收集蛋清,加入约其体积1.5倍的起始缓冲液,搅拌均匀,用4层纱布过滤除去不溶性物质,检查其pH值是否为7.0,否则用0.5M酸、碱调节。

溶菌酶的提取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

生物工程综合实验溶菌酶的提取、分离纯化及其活性测定 实验报告集 班级生工1411 学号 组别7 姓名

实验室学生守则 一、严格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服从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 的指导。 二、严格按照实验要求,做好实验预习,实验之前5分钟进入实验室,及时、 准确地完成实验任务,实事求是地完成实验报告,杜绝弄虚作假。 三、严格执行操作规定,爱护仪器设备及工具。凡不按教师的指导擅自操 作引起仪器、设备损坏者,应予赔偿。 四、爱护实验室公共财物,节约水电、材料和试剂。未经允许不得随便挪 动非实验需用的其他仪器,不得随便拆装仪器或将仪器、工具带至室 外。 五、持实验室的严肃安静,不得大声喧哗、嘻闹,严禁在实验室内抽烟和 吃东西。 六、严防事故,确保实验室安全,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向有关教师和管 理人员报告。 七、每次实验结束后,主动整理好仪器设备,归还所借器材,关闭电源、 水源,按指导老师的要求做好实验结束工作及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工作,经指导老师许可后,方可离开。

预习报告(手写,可自行续页)

实验报告 溶菌酶的提取、分离纯化及其活性测定 一、目的 对从鸡蛋清中提取并分离纯化出溶菌酶进行活性测定 二、原理 鸡蛋是溶菌酶的主要来源,等电点约为10.5~11,最适温度50℃,最适pH为6~7左右。 1、溶菌酶分离纯化原理: (1)等电点法利用溶菌酶等电点较高,在酸性条件下除去一些杂蛋白 (2)阳离子树脂柱层析法进一步除去杂蛋白 2、溶菌酶鉴定分析 (1)考马斯亮蓝法测蛋白含量 (2)分光光度法测定酶活性 (3)使用SDS-PAGE 鉴定溶菌酶纯度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与试剂 鸡蛋清,PBS缓冲液,40%甘油、冰醋酸、氢氧化钠,D152大孔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透析袋,考马斯亮蓝G250、牛血清蛋白、乙醇、磷酸,溶菌酶标准品、底物微球菌粉,蛋白质分子量Marker 、SDS、聚乙二醇-20000等 2、实验仪器 低速离心机、高速冷冻离心机、离心管、分光光度计,玻璃层析柱,Bio-Rad垂直电泳系统,移液枪、移液管,培养皿、玻璃棒、普通漏斗、滤纸、量筒、刻度试管及试管架、冰箱、摇床、烧杯、止水夹等。 3、实验方法 1.新鲜鸡蛋清的制备与粗分离 2. 树脂柱层析分离纯化 (1)D152树脂处理(2)湿装法装柱(3) 上柱离子交换吸附(4) 冲平(5) 洗脱 3.透析与浓缩 (1) 透析除盐(2) 聚乙二醇浓缩 4.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5.溶菌酶纯度的测定(SDS凝胶电泳)

蔗糖酶测定方法

蔗糖酶测定(比色法): 蔗糖酶是一种可以把土壤中高分子量蔗糖分子分解成能够被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吸收利用的葡萄糖和果糖的水解酶,为土壤生物体提供充分能源,其活性反映了土壤有机碳累积与分解转化的规律。 蔗糖酶能酶促蔗糖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因此,蔗糖酶的活性可以根据水解生成物与某些物质(3,5-二硝基水杨酸或磷酸铜)生成有色化合物含量来确定。现介绍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该方法以蔗糖为基质,根据葡萄糖与3,5-二硝基水杨酸反应生成黄色产物,来确定土壤蔗糖酶活性。 试剂 1)3,5-二硝基水杨酸溶液:称取0.5克二硝基水杨酸,溶于20mL 2mol/L氢氧化钠和50毫升水中,再加入30克酒石酸钾钠,用水稀释至100mL(不超过一周)。 2)pH值为5.5的磷酸缓冲液:1/15mol/L磷酸氢二钠(11.867g Na2HPO4·2H2O溶于1升蒸馏水中)0.5毫升加1/15mol/L 磷酸二氢钾(9.078gKH2PO4溶于1升蒸馏水中)9.5毫升配成。 3)8%蔗糖溶液。 4)甲苯 5) 标准葡萄糖溶液:将葡萄糖先在50-58℃条件下,真空干燥至恒重。然后取500mg 溶于100ml蒸馏水中,即成葡萄糖标准溶液(5mg/ml)。再将此液稀释10倍制成葡萄糖工作液(0.5mg/ml)。 操作步骤 称取5g土,置于50mL三角瓶中,加入5滴甲苯,15min后注入15mL 8%蔗糖溶液和5mL pH 5.5磷酸缓冲液,摇匀混合物后,放入恒温箱,在37℃下培养24h。 到时取出,迅速过滤。从中吸取滤液1mL,注入50mL容量瓶中,加3mL3,5-二硝基水杨酸,并在沸腾的水浴锅中加热5min,随即将容量瓶移至自来水流下冷却3min。溶液因生成3-氨基-5-硝基水杨酸而呈橙黄色,最后用蒸馏水稀释至50mL,并在分光光度计上于波长508nm处比色。 每一土壤需做无基质对照,整个试验需做无土壤对照。 在分析样品的同时,取0、1、2、3、4、5、6、7mL葡萄糖工作液,分别注入50mL容量瓶中,并按与测定蔗糖酶活性同样的方法进行显色,比色后以吸光度为纵坐标,葡萄糖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标准操作规程

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操作规程,以使检验操作规化。 2适用围:适用于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检验操作全过程。 3责任:QC人员对本SOP实施负责。 4容 高效液相色谱法系采用高压输液泵将规定的流动相泵入装有填充剂的色谱柱,对供试品进行分离测定的色谱方法。注入的供试品,由流动相带入色谱柱,各组分在柱被分离,并进入检测器检测,由积分仪或数据处理系统记录和处理色谱信号。 4.1.对仪器的一般要求和色谱条件 高效液相色谱仪由高压输液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积分仪或数据处理系统组成。色谱柱径一般为3.9~4.6mm,填充剂粒径为3~10μm。超高效液相色谱仪是适应小粒径(约2μm)填充剂的耐超高压、小进样量、低死体积、高灵敏度检测的高效液相色谱仪。 4.1.1.色谱柱 反相色谱柱:以键合非极性基团的载体为填充剂填充而成的色谱柱。常见的载体有硅胶、聚合物复合硅胶和聚合物等;常用的填充剂有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辛基硅烷键合硅胶和苯基键合硅胶等。 正相色谱柱:用硅胶填充剂,或键合极性基团的硅胶填充而成的色谱柱。常用的填充剂有硅胶、氨基键合硅胶和氰基键合硅胶等。氨基键合硅胶和氰基键合硅胶也可用作反相色谱。离子交换色谱柱:用离子交换填充剂填充而成的色谱柱。有阳离子交换色谱柱和阴离子交换色谱柱。 手性分离色谱柱:用手性填充剂填充而成的色谱柱。 色谱柱的径与长度,填充剂的形状、粒径与粒径分布、孔径、表面积、键合基团的表面覆盖度、载体表面基团残留量,填充的致密与均匀程度等均影响色谱柱的性能,应根据被分

离物质的性质来选择合适的色谱柱。 温度会影响分离效果,品种正文中未指明色谱柱温度时系指室温,应注意室温变化的影响。为改善分离效果可适当提高色谱柱的温度,但一般不宜超过60℃。 残余硅羟基未封闭的硅胶色谱柱,流动相pH值一般应在 2?8之间。残余硅羟基已封闭的硅胶、聚合物复合硅胶或聚合物色谱柱可耐受更广泛pH值的流动相,适合于pH 值小于2或大于8 的流动相。 4.1.2.检测器 最常用的检测器为紫外-可见分光检测器,包括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其他常见的检测器有荧光检测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示差折光检测器、电化学检测器和质谱检测器等。 紫外-可见分光检测器、荧光检测器、电化学检测器为选择性检测器,其响应值不仅与被测物质的量有关,还与其结构有关;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和示差折光检测器为通用检测器,对所有物质均有响应。结构相似的物质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的响应值几乎仅与被测物质的量有关。 紫外-可见分光检测器、荧光检测器、电化学检测器和示差折光检测器的响应值与被测物质的量在一定围呈线性关系,但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的响应值与被测物质的量通常呈指数关系,一般需经对数转换。 不同的检测器,对流动相的要求不同。紫外-可见分光检测器所用流动相应符合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通则0401)项下对溶剂的要求;采用低波长检测时,还应考虑有机溶剂的截止使用波长,并选用色谱级有机溶剂。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和质谱检测器不得使用含不挥发性盐的流动相。 4.1.3.流动相 反相色谱系统的流动相常用甲醇-水系统和乙腈-水系统,用紫外末端波长检测时,宜选用乙腈-水系统。流动相中应尽可能不用缓冲盐,如需用时,应尽可能使用低浓度缓冲盐。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色谱柱时,流动相中有机溶剂一般不低于5%,否则易导致柱效下降、色谱系统不稳定。 正相色谱系统的流动相常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有机溶剂,如二氯甲烷和正己烷等。 品种正文项下规定的条件除填充剂种类、流动相组分、检测器类型不得改变外,其余如色谱柱径与长度、填充剂粒径、流动相流速、流动相组分比例、柱温、进样量、检测器灵敏度等,均可适当改变,以达到系统适用性试验的要求。调整流动相组分比例时,当小比例组分的百分比例X小于等于33%时,允许改变围为0.7X?1.3X;当X大于33%时,允许改变围为X—10%?X+10%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