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美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所谓美育,就是通过形象熏陶,启迪和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
教师的一切教学过程,特别是语文教学,都与审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无一不蕴含着美的成分,无处不闪烁着美的光芒。
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美育渗透,要生动而充分地展现课文的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从而使学生为之动情、愉快振奋,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不知不觉地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人格,收到“润物细无声”般的功效。
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赏美生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有力的内趋力。
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适当地予以美育渗透,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一文时,教师采用范读(或放录音、录象),把文中所描述的美丽、神奇的“天上的街市”展现出来,使学生如亲临街市,感受着蓝天流云,小溪潺潺,仿佛自己提着通红的灯笼逛夜市:看到牛郎织女骑着牛儿来往,华灯初上,光彩夺目,把一条条街道照得如同白昼。
家家商店陈列着奇珍异宝:这是绚丽的北斗,那是精巧绝伦的天鹅……何其富庶的地方,令人神往。
此时,学生被这奇妙的境界所陶醉,促使他们饱含深情地学习这首诗,进一步领会诗的意境,探究诗中其它美的东西,这就会有力地促进对课文的教学。
二、赏美得乐。
“乐”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先决条件,求乐爱美是人的基本心理特征之一。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强调“寓教于乐”的原则,其目的就在于使学生产生乐学的情绪。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根据课文内容,恰当地、形象地挖掘文中的美,使学生得到愉快和熏陶。
这时,学生体会文章内容就会容易得多。
摘 要:语文教育应当重视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努力抓住课文中的美点,通过创设氛围、借助媒体、拓展创新、走出课堂、学习生活等手段,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去感知美,感受美,欣赏美,发现美,进而创造美,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新型人才做贡献。
关键词:语文教学; 美学;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2-016-001 美育成为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个方面,《语文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审美教育的作用,认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引导学生接受深厚文化的洗礼,“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在今天的语文教育中应当倍受重视。 一、创设氛围,进入情境感知美 初中语文教材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都体现了作家的审美理想,反映了作家的思想感情。如朱自清的《春》中绘声绘色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无不展现出自然风光的美;而“迎春图”,则是对生活美的颂扬。通过配乐朗读,创设情感氛围,使学生即使在冬日,也能通过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感知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动人情景,加之文中“瞧去”,“闭了眼”,“看”等作者的提示,学生仿佛也置身于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春天里了,感受真切而强烈。 二、借助媒体,呈现佳景感受美 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为语文教学插上了飞跃的翅膀,也为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搭建了一个理想的平台。花草树木的争奇斗妍,山川河流的雄伟澎湃,飞鸟走兽的机灵顽皮,风雨雷电的奇幻怪异,星月霞虹的美丽多姿……无不可以通过形象的画面直接的展示在学生眼前,产生视觉的美感,自然的人类的社会的各种声响,或悠扬或沉郁或欢快或激越……无不可以通过音响传达到学生的耳鼓,产生听觉的享受,达到身心的愉悦。如教授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时,我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出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再现了美丽的天上的街市,配以音乐和朗读,学生仿佛置身于那美丽的太空,徜徉在牛郎织女幸福的生活里,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所描绘的优美的情景,体会到了蕴含在诗中的作者的情感。借助多媒体,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快了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拓展创新,展示个性欣赏美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都是文字符号,这就决定它只能间接的表现形象,也就是说,作者创作形象于字里行间,把握它需要阅读者用自己的审美经验转换来实现。作为语文教师,教学中就应该把握语文的这一特殊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通过自己的精心设计,根据课文的相关内容,用形象化的语言去激活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唤起学生的审美经验和审美需要,调动他们积极的联想与丰富的想象,这样,学生眼前的文字符号就会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字里行间就会出现栩栩如生的画面,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并受到审美形象的深深的感染,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如学到《伟人细胞》一课,教到运动会上贾里抗议播放的音乐太软绵绵了,起不到激励运动员斗志的作用时,我要学生谈谈他们所参加过的运动会时音乐所起作用的切身感受,从而理解了贾里的行为,认识到贾里的个性。在《往事依依》一课中,教到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的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时,我让学生也讲讲印象深刻的老师的上课的情景,学生们都绘声绘色地谈论起来了。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文中的人物形象、生活场景以及感慨体会相结合,学生能谈出自己的看法,欣赏到作品的美,能展示自己的个性美,这样美的教育又提高了一个层次。 三、走出课堂,寻找美发现美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就给我们启示:我们的教育不是教育人成为书呆子,只在课堂上说说而已,而是要让学生能走出课堂,走进社会有所作为,在社会中是一个能主动寻找美发现美的人。要把在语文课堂中形成的好的心境、高尚的情操、美的情趣运用到生活当中。要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感受美的心,看待和接纳这个世界。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认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目的在于:学校要教人学会在美的世界里生活,没有美就不能生活,让世界之美创造出人本身之美。”很精辟的论述,它揭示了学校美育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丰富而高尚的感情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使学生成为按美的方式生活的人。不仅如此,生活当中处处都是语文,我们要教育学生时时刻刻都能发现美体会美。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极高的审美情趣的人,使自己的人生有滋有味。 四、学习生活,全面发展创造美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说,学生创造美主要体现在写作上。因为有前面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欣赏,又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在写作中学生就不会觉得才思枯竭,无东西可写,而是在心中有很多美的形象,需要用美的语言来表现。在学生的作文和周记中,我就欣喜地发现有很多这样美的画面,有绚丽多姿的自然景物美,有温暖人心的社会美,有健康向上的心灵美。对于生活中学习中的美,学生不但感受到了,而且能把他们再现出来,甚至创造出来了,这是很让人欣慰的。 综上所述,要想让学生学会在美的世界里生活,让世界之美创造出人本身之美,就要不断完善美育,让美育之花盛开,语文教育作为其他课程教育的基础,更应该做出应有的贡献,让学生通过感受欣赏到课文中的美,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心理、高尚的审美观念,在此基础上,再创造美,这样学生就成了美的播种者,美的耕耘者,到时候,我们收获的将是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蒋冰海.《美育学导》,人民出版社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策略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理念,引导学生用美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美育是指在教育中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认识、表达和创造能力,是一种全面的、综合的教育活动。
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理念,培养学生的文学情趣和审美能力,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多角度引导学生感知美的存在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知美的存在至关重要。
美不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中,还存在于我们生活、自然、人物等方方面面。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感知美的存在,比如在自然风景中、在身边的人物、在生活中的琐事等。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从中寻找美的踪迹,了解美的存在形式,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二、注重文学作品的欣赏与鉴赏文学作品是美的集中体现,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与鉴赏,可以使学生对美的认知更加深入。
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导入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孔雀东南飞》等,让学生去品味其中的美,感受其中的情感。
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提升学生的文学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引导学生用美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语言是表达美的重要工具,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用美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
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学案例、课堂讨论和写作指导,引导学生用形象生动、具有节奏感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使作文更具美感。
可以引导学生在描写自然风景时使用生动的形象描写,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在描写人物形象时使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通过这样的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美感表达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美育渗透策略不仅要求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更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创造,将美表现在自己的作文中。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案例一、在阅读范文中充分感受美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适于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的课文很多,所以课文内容则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而阅读范文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1.激发美的情趣。
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
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指出一种导向,即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诱发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实践证明,朗读课文是激发情趣的关键。
通过朗读,课文中的美学意蕴得到初步的揭示,美学价值得到相应的开掘。
2.树立美的意识。
学生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以后,潜移默化逐步确立起来的。
教师要分外珍惜,精心呵护,要在阅读范文上下功夫,花气力。
阅读范文既有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更有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
如前者是导径的灯,后者则是寻路的杖。
学生在寻路之时则能把教材中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小说、戏剧,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体味出作品的美感,从而进入作品中特定的意境,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发现美、感受美。
3.增强美的感受。
范读不仅要再现课文的情境,更要能深刻体会课文的情感,只有真正体会到课文的情感,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
比如课文《春》,教师通过舒缓、欣喜的语调,再现了坚韧的青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璀璨的春花等形象,使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景。
二、在课文分析中正确鉴赏美中学语文课文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
教师通过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象,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1.抓住美的语言。
有位大家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
如《荷塘月色》语言优美、流畅、生动,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图画,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淡的哀愁,而这种情绪都是通过对月光的描写传达来的。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中美育的渗透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教育不再只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滋养和情感体验,在语文课堂中注入美育,让学生不仅仅
是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更能感受到美的力量和美的魅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
面发展和成长。
首先,美育应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融入文学、文化、历史等各
种元素,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美的力量。
比如,在教授一首古诗时,除
了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外,还可以通过欣赏优美的诗歌,让学生领略诗歌的魅力,感受
诗歌的美。
其次,美育应注重情感体验。
语文教育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
体验。
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通过作文、诵读、朗诵等方式,感受到文字所表现出来的情感。
比如,在教学《边城》时,可以通过让学生模仿颜色、烟雾、暴雨等语言造型,让学
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小说所描绘的美与情感。
最后,美育应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美育不仅仅是在语文课堂中延伸出来的,更应该
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中。
通过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学生可以在各个方面得到锻炼和
提高,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为学生的将来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总之,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更
能够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感性体验。
因此,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不断地去领略美的魅力,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策略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可以通过给学生展示优秀的作文作品来渗透美育。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经典名篇或优秀作文,让学生欣赏、感受其中的美。
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作文中运用的优美语言、修辞手法和表达情感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作文的构思和语言表达,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学生可以模仿优秀的作文,写出自己的作品,并在欣赏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通过美育的渗透,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可以得到培养和提高。
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和氛围来渗透美育。
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美、自然中的美或文化中的美等方面,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产生美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色的美,可以组织学生到户外写景,观察大自然的美景,体验大自然给人带来的美的感受,进而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又在文学赏析环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美的文学作品,通过解读作品中的美,让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和艺术的美。
通过创设情境和氛围,学生可以在具体的实践中感受、体验和领悟美,使美育成为作文教学的一部分。
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自由发挥的方式来渗透美育。
教师可以在作文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发散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感悟写作。
通过自由发挥,学生可以表达出真实的情感和思考,展现出个性和独特的美。
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并适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通过自由发挥的方式,学生可以在作文中发现美、表达美,并培养对美的认知和追求。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策略是多方面的,包括展示优秀作品、创设情境和氛围、让学生自由发挥等。
通过这些策略的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追求,使作文教学更加富有教育意义和人文关怀。
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摘要: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激发学生美的情趣。
教师在讲述、提问、朗读、板书等教学环节中,应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以强化学生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
美育教育又叫美感教育,简称美育。
美育是人类认识世界并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改造自身的重要手段。
美育以学生拥有高尚的思想情操、丰富的文化知识为目标。
美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其作用是通过审美手段去塑造和谐发展的人。
美育最基本的功能在于使人成为有科学素养和和谐发展的人;其社会功能在于可以创造超越个人生活层面的精神交往空间;其文化功能在于使人与人之间更容易达成情感的共鸣和共识,为审美文化提供活动的主体。
初中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素材,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美学风格,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文章的形象美、情感美和意境美等,可以唤起学生美的感观,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一、意象——审美感知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独特的概念,通常指创作主体通过艺术思维所创作的主体思绪意蕴的艺术形象。
审美感知是人的审美感官对审美对象的感受能力。
要感受美,首先要发现美,教师要让学生从观察入手,通过对词语、线条、色彩、声响等中介的感知,在大脑中呈现出作品所描摹的形象,受到形象的感染,进而产生审美趋向。
如朱自清的《春》中描绘春的山、水、草、花、风、雨、
人等,使学生感受到迷人的春光,生发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在日常生活中是三种没有必然联系的事物,但作为文学的意象,作者有意将其排列在一起,从而留给读者一种凄凉悲苦的审美效果。
语文教材中反映自然美的文章占有不少的篇幅。
如描写单一的自然景物有《爱莲说》、《荷花淀》、《长江三峡》等。
以及描写综合性的自然风光的《在烈日和暴雨下》、《春》、《海滨仲夏夜》、《济南的冬天》等。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去感受作者笔下的世界、去发现并欣赏自然之美。
二、意趣——审美感悟
意趣,是指作品的思想内容所表达的审美趣味。
教师在课堂上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言外之情”确切地表现出来,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知“身在画图中”的美感:百草园的明丽、夜航的朦胧、草地的荒凉、烈日似火、暴雨如注的街市、银装素裹的北国,以及春的江南、夏的海滨、秋的香山、冬的济南……凡美的事物都有一定的感性形象,都具有一定的外部特征。
如果不首先感知美的外部特征和美的形象,那么,我们是得不到美的体验,难以产生美感的。
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激发学生美的情趣。
教师在讲述、提问、朗读、板书等教学环节中,应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以强化学生的审美情趣。
如教学《天上的街市》,教师通过舒缓、轻柔的朗读,配以与课文情节有关的课件
和图片,一开始就让学生陶醉在作者描绘的神奇的意境里,走进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
由街灯神驰太空,想到明星,再由明星回到人间的街灯。
巧妙回环的比喻,在老师轻柔而又略带神秘的语调中,自然会使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那虚无缥缈的太空,真的好像有一条美丽而繁华的街市,地上无数的街灯真的好像变成了无数的星星。
这诗情画意的美景使学生神驰情往,陶冶着学生美的情感,唤起他们的想像。
三、情趣——审美体验
情趣,是指教学中的情感内容所产生的审美趣味,它主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悦心悦意”的情感体验。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
”(刘勰《文心雕龙》)纵观中学语文教材的众多篇章,无不以美感人,以情动人。
因此,语文美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环节中的情感表现和情感感染来启发、调动学生的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
如杨朔的《茶花赋》中那绚丽多姿的茶花,展现出一幅幅春深似海的画面,象征我们祖国欣欣向荣的面貌,充满了诗情画意,蕴含着艺术形象,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要抓住一个“醉”字,激起学生感情的激荡,使其获得美的享受。
再如陈毅用鲜血、生命凝成的诗篇《梅岭三章》,真可谓情浓如血,意醇似酒,感人肺腑。
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困梅岭,想的不是身家性命、妻儿老小,而是“投身革命即为家”,希望“人间遍种自由花”,勉励“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抒发的是
为革命事业出生入死、无所畏惧的悲壮豪迈之情。
还有岳飞那“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陆游那“国仇末报壮志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的壮志。
文天祥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的誓言,倾吐的全是赤子的一腔报国之情。
读其诗文,如见其人。
他们如日月中天,光照寰宇。
因此,教师要抓住课文中这种醇意浓情,去拨动学生的心弦,鼓励他们奋发向上,学习传统美德,继承优良作风,就无形为学生树起了一座“追求崇高理想,献身壮烈事业”的丰碑。
情趣的审美体验实质上就是一种共鸣。
特级教师于漪曾深有体会地说:“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语言文字,深有领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去“激活”学生的审美情趣,诱导学生情感与作品的情感产生共鸣,促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向交流。
例如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的构思中心,是诗人发现和挖掘周总理和人民之间的亲密的感情联系。
周总理逝世以后,人民无限怀念他,感情上形成一种幻觉,他虽已离去,却仍然生活在人民之中,和人民在一起。
诗人以特有的感情波涛,特有的想像幻觉,飞驰祖国大地到处呼唤总理,寻找总理的足迹,把心灵的呼唤与感情的幻觉,构成呼唤、寻找、想念总理的雄伟壮阔的画面,赋予祖国大地以生命和感情,让它们成为诗人感情呼唤的传声与回响,体现了人民想念总理的心声。
教学时就要抓住“深情呼唤”、“急切寻找”、“无限怀念”这条抒情线索,
以带有象征性的“山谷回音”、“大地轰鸣”、“松涛阵阵”、“海浪声声”来启发学生深思遐想,从而领悟其深沉的感情,引起强烈的共鸣,产生深刻的美感。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美的教育,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