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最蓝的眼睛_中透视黑人自身弊病
- 格式:pdf
- 大小:89.11 KB
- 文档页数:2
《最蓝的眼睛》中黑人文化身份的建构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出版于1970年,作为黑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莫里森的小说具有很强的黑人文学性,将黑人的传统文化和作品主题紧密联系,使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完美结合。
她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就是这样一篇经典之作。
作为一名美国当代黑人女性作家,莫里森致力于保存和弘扬黑人文化。
莫里森曾说过,黑人民族要生存下去,除了拥有政治权利和经济独立以外,还必须保留住黑人文化。
一、建构合理的黑人文化身份(一)受白人文化冲击,丧失黑人主体审美价值观――佩科拉。
《最蓝的眼睛》讲述的是一个深受白人审美观残害的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故事。
她在家里处境尴尬,在外面受尽凌辱,而她把这一切都归结为自己丑陋的黑人外表,因此做梦都渴望有一双美丽的蓝眼睛,最后被生父强奸,产下死婴,精神分裂。
白人这种审美标准通过各种方式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角落并成为主流。
母爱的缺失是导致佩科拉最终精神分裂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而波琳同样是白人文化侵蚀下的牺牲品。
在家庭之外,佩科拉同样备受欺凌和侮辱。
在学校她总是受到同学们的欺负,大家叫她“小黑鬼”;去糖果店买糖,她把钱递给老板时,老板都不愿意碰到她的手,她知道“在下眼帘的某个部位表现出来的是厌恶之感,在所有白人的眼神里她都曾见到过。
他们的厌恶一定是针对她的,针对她的黑皮肤的”。
在这种被歧视、被厌恶的环境中成长,佩科拉逐渐变得脆弱而敏感,只能被动接受白人文化强加给她的审美标准,而这种强势文化已经融入到她的意识里,使她怀疑和否定自己的一切,自认丑陋,自惭形秽,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每到夜晚,她就祈求得到蓝眼睛,从不间断”。
佩科拉对蓝眼睛的渴望和祈求是对白人文化价值和审美标准的认可,是对自我的否定。
在强大的白人文化霸权下,黑人的心灵深处产生一种无可排解的文化自卑情结和劣根民族的痛苦。
部分黑人的价值观尤其是审美观被逐渐扭曲和同化,不知不觉中,他们把这种白人的价值观及审美观内化,“白”即是“美”。
最蓝的眼睛能给黑人带来什么?———重读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胡丽英,张传彪(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福建宁德 352100)摘 要:女主人公佩科拉对蓝眼睛的畸形渴望,不但反映了美国黑人女性被白人价值观所同化的现实,而且揭示了白人强势文化乃是造成黑人心灵文化迷失的根源。
作者莫里森透过《最蓝的眼睛》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真理:美国黑人只有尊重和继承自己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观,才能在白人文化占统治地位的美国社会中健康生存。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黑人文化;白人主流文化;人格异化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5379(2009)0120155204What Can t he Bluest Eyes Offer to t he Black?———On Rereading Toni Morrison’s T he B l uest EyeHU Li2ying,ZHAN G Chuan2biao(English Department,Ningde Teachers College,Ningde,Fujian352100,China)Abstract:The little black girl Pecola is in a mad desire for blue eyes,which shows that white2dominated culture has almost as2 similated Af rican American women and made them lost.T he B l uest Eye reveals the truth that the black Americans will not be able to live with dignity if they give up the black culture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dominant culture of the white people in the A2 merican society.K ey w ords:T he B l uest Eye;black culture;white2dominated culture;personality alienation 托妮・莫里森的成名作《最蓝的眼睛》深刻反映了这位黑人天才女作家一生创作的核心思想。
2019年 第 10 期文化与教育作者单位:刘宁,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从《最蓝的眼睛》看黑人民族文化内涵刘 宁摘要:本文主要评价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所传递的白人主流文化审美观对黑人的影响,并着重分析该作品的主题思想。
揭露当代美国社会中存在的文化种族歧视,及其对黑人尤其年轻一代黑人的影响,集中反映出白人文化肢解黑人文化及黑人民族文化缺失的悲哀。
关键词:黑人民族文化;内涵;文化悲歌每个文学爱好者都在关注一年一度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发.1993年10月7日,斯德哥尔摩传来消息,美国黑人女作家,普林斯顿大学人文学教授托尼·莫里森,以她“在小说中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使美国现实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充满活力”获得了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作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一匹“黑马”,她是第一个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裔美国黑人,也是美国第十位获奖作家。
作为美国文坛第三次黑色浪潮中涌现出的杰出女作家之一,她在创作伊始就通过为数不多的几部小说,奠定了其在美国文坛的重要地位。
而199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使人们不禁要问莫里森的作品究竟具有哪些新的特点,足以使她在当代众多的优秀作家中脱颖而出。
一、《最蓝的眼睛》展示的黑人民族文化托尼·在其创作生涯开始之际,独具慧眼,发现了黑人心灵受白人主流文化侵蚀这一被人忽略的现象,创作了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
该作品成功地刻画了皮科拉这样一个贫穷而丑陋的黑人小女孩形象,围绕她渴望有一双被白人主流文化规范为美的蓝眼睛为中心,展开故事情节,深刻地反映了处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所面临的审美文化,价值观危机等。
莫里森把皮科拉的悲剧故事放在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群体之中叙述,以说明造成皮科拉悲剧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因素。
故事发生在20世纪四十年代北方俄亥俄州洛雷恩小城里,以黑人从南方流入北方工业城市为创作背景。
皮科拉的父母为追求幸福生活和实现自我价值,从南方农村老家来到北方工业城市洛雷恩,得到的却是城市人对他们的无情鄙视。
《最蓝的眼睛》读后感《最蓝的眼睛》是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经典作品之一,它以深刻而震撼人心的方式展现了种族歧视对个人身份和成长的毁灭性影响。
这部小说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通过揭示主人公佩奇的内心世界和陈述各个角色的故事,让读者对种族歧视和自我认同产生深刻的思考。
《最蓝的眼睛》以1940年代的俄亥俄州为背景,围绕着佩奇这个来自一个黑人家庭的女孩展开。
佩奇从小就受到来自家人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压力与歧视。
她长大后,对自己的身份感到困惑和厌恶,因为她身为黑人而感到不被接纳。
在佩奇的内心深处,她渴望拥有一双最蓝的眼睛,以此来改变自己和改变他人对她的认知。
于是,她开始了一段寻找美丽和接纳的尝试之旅。
小说通过对佩奇的成长和她周围人物的描写,深刻展示了种族歧视对个人及整个社会的冲击。
莫里森以细腻而真实的笔触讲述了黑人的困境和挣扎,以及他们在努力寻找自我认同和自尊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小说中丰富的细节和充满情感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深入体验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共鸣他们的痛苦和追求。
在《最蓝的眼睛》中,莫里森通过探讨美丽的定义和意义,引发了关于种族和美的复杂议题。
小说中的人物都有着对美的不同理解和追求,他们的行为和决策也受到了对美的渴望的驱使。
然而,莫里森通过佩奇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美丽来自于内心的接纳和自我认同,而不应该被外界的标准所束缚。
《最蓝的眼睛》还探讨了性别和家庭关系的重要性。
小说中展现了女性在一个男性主导的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压力。
莫里森通过佩奇和其他女性角色的遭遇,传达了对女性力量和自由的追求。
同时,小说也以一个微妙而复杂的方式描绘了家庭关系的复杂性和影响。
通过《最蓝的眼睛》这部小说,莫里森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入人心的描写,刻画了种族歧视在个人和社会层面上的破坏力。
她通过主人公佩奇的故事,引发了读者对自我认同、美丽和人性的思考,让我们深切体会到不同种族之间的紧张关系和对个人成长的阻碍。
总之,《最蓝的眼睛》是一部令人震撼的文学巨作,它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探索了种族歧视和自我认同的议题。
从《飘》《最蓝的眼睛》到《紫色》看美国文学作品中黑人女性形象的蜕变作者:黄连兵来源:《山东青年》2020年第09期摘要:美国文学作品中,黑人形象的确立是他们真实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的反映,黑人女性尤其如此。
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到美国新黑人文化运动直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民权运动,随着美国黑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文化认同意识复苏,黑人女性的文学形象不再是温驯的,逆来顺受的黑奴形象,而是变得丰富多彩,精神饱满,有血有肉,充满个性。
在美国文学家的笔下,黑人妇女已经完成了从无言沉默到精神迷失再到个性暴发的华丽蜕变。
关键词:黑人女性;文学形象;蜕变1.引言在美国文学作品中,黑人形象的确立是他们真实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的反映。
美国内战之前,黑人是以奴隶的身份存在,白人奴隶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任意处置他们,买卖,处罚,甚至是杀害。
黑人女性的遭遇更加不堪,他们被强奸,凌辱,随意买卖。
在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黑人女性大多是以驯服的甚至麻木的奴隶形象出现的。
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以哈莱姆地区为中心,发起了美国新黑人文化运动。
在这次运动中,美国黑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文化认同意识复苏。
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黑人女性不再是温驯的,逆来顺受的黑奴形象,而是具有反抗意识,民权意识。
随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民权运动蓬勃发展,黑人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的提升,开始理解并珍视自己的黑人民族文化,民族自信心得以提高。
同期的文学作品中黑人女性形象变得丰富多彩,不再是次要的陪衬角色。
由千人一面的同一种类型转化为精神饱满,有血有肉,充满个性的人物。
2.美国文学中黑人女性形象的演变2.1在沉默中灭亡在1860年内战开始时,四百多万黑人连同黑人文化被排斥在美国主流文化圈之外。
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黑人的形象确立就是为了衬托白人而存在的小人物,小角色。
特别是黑人妇女,面对性别歧视与种猪歧视双重压迫,她们成为社会底层沉默无言最卑微的存在。
在美国内战时期的文学作品中,黑人妇女往往被刻画成保姆或淫妇的形象。
张秋华《最蓝的眼睛》中黑人母爱的扭曲与迷失母爱是托尼·莫里森作品探讨的重要主题之一,托尼·莫里森作为美国黑人文学史上著名的非裔女作家,其作品描写了黑人特别是黑人女性的痛苦遭遇和悲惨生活。
其处女作小说《最蓝的眼睛》揭示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在奴隶制的深远影响下,在白人主流文化霸权的同化下,在种族和性别歧视的压迫下,黑人母亲的自我否定、自我迷失的过程。
奴隶制的压迫剥夺了黑人母亲的权利,与家庭成员的分离和黑人传统文化的脱离迷失了美国黑人的母爱,大迁徙隔离了黑人母亲对南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使黑人母亲丧失了黑人传统文化传承的能力,白人文化的同化使黑人母亲否定了自我身份,最终造成了黑人母爱的扭曲与迷失。
一、奴隶制破坏了黑人传统文化和社区的价值观和规范,导致了黑人母爱的缺失奴隶制度下的黑人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随时被拆散、买卖,没有自由。
美国黑人母亲失去了向祖先学习的熟悉环境,祖辈们传统的日常生活和经历被完全切断和摧毁。
女性黑奴更是被当作生育工具,她们生下的孩子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被当作牲畜买卖。
在奴隶制度压迫下,黑人母亲生下了孩子,却不能拥有自己的孩子,更保护不了自己的孩子。
黑人母亲被剥夺了和孩子一起生活的权利,被剥夺了养育自己孩子的机会,黑人传统文化和孩子之间的联系被切断了,无法传承给下一代,因此,美国黑人母亲的经历充满了无助、痛苦和无力。
正如芭芭拉·希尔·里格尼所说:“家庭的解体、母亲无权爱自己的女儿……也许是奴隶制最可怕的地方。
” [1]奴隶制打破了美国黑人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原始关系。
传统黑人文化和社区的价值观、规范被奴隶制所解构。
所以不幸的是,波琳不能正常地爱她的孩子,而佩科拉不能从她的祖先或生活的社区得到任何力量。
奴隶制度的存在打破了美国黑人母亲依赖黑人传统文化和社区生存的基础。
她们在白人价值观内化侵蚀下的黑人社区里也只能互相伤害。
波琳受到邻里社区的讥笑,邻居们笑她的跛脚和脱落的门牙、南方口音,难看的发型、妆容……最后波琳的内心更加自卑、孤寂和畸形,只能到电影院去打发时间。
从《最蓝的眼睛》看莫里森的黑人异化观摘要托尼·莫里森在《最蓝的眼睛》中,以双重身份的视角描写了美国黑人的个性和自我本质的失落和异化感;运用精神分析的手法,把黑人内心世界的冲突、抗争、寻求解放的艰辛刻画得淋漓尽致;揭示了美国的社会体制才是导致美国黑人人格异化的真正元凶。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托尼·莫里森美国黑人异化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荣获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非裔女作家,也是当代美国文学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对黑人异化的描写是莫里森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
正如非洲和美国在地理上是分离的一样,非裔美国人的自我身份也是断裂的,他们在渴望加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同时,又要保持自身的黑人文化传统。
因此,非裔美国人总是在自我和异化之间痛苦地挣扎着。
莫里森的小说旨在修复黑人文化、文化传播的断裂及持续性中黑人自我的异化。
她认为美国黑人的自我异化主要是由自我与自身文化传统的断裂以及白人世界中主流文化对黑人文化的渗透和颠覆造成的:美国白人种族主义对于黑人的奴役、压迫和剥削,使得美国黑人的生活陷入重重苦难;白人主流社会不但在经济上压迫黑人,而且在意识形态上对白人种族优越性的宣传,使黑人在精神上陷入了异化状态,否认了自己的黑人性,丧失了自己的文化意识。
莫里森的作品反映了黑人在美国社会中、在他们各自生活的环境和集体中、在被种族歧视扭曲了的价值观的影响下,对自己生存价值及意义的探索。
《最蓝的眼睛》是莫里森的第一篇小说,作者通过一个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精神分裂的悲惨遭遇,控诉了白人种族中心主义者的意识形态对黑人的精神造成的异化,揭示了美国的社会体制才是导致美国黑人人格异化的真正元凶。
一父亲乔利的人格异化20世纪美国黑人女作家们在描述黑人男女之间以及黑人与白人之间复杂的两性关系时,经常深刻地揭示贫困的压力以及对现实的失望和愤怒往往转化为黑人男子对黑人女子的性暴力。
目光下的异化作者:邬岚来源:《速读·上旬》2014年第01期摘要: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作为美国黑人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一直致力于关注黑人社区中显现出的各种弊端。
相比早期黑人作家对于白人迫害黑人的直接描写,她以一种更客观的口吻描述了看不见的伤害在黑人心灵上留下的伤痕。
她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小说以眼睛为切入点,通过黑人女孩佩科拉心灵扭曲、人性异化并最终疯狂的悲剧,令人颤栗地揭示了黑人在白人世界中所感到的无根的惶惑与自我异化现象,提出了美国黑人如何在白人主流文化中坚守自己文化自信的深层问题。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价值观入侵异化美国黑人文学是一种无根的文学,它伴随着美国黑人的反种族歧视运动而兴起。
黑人文学进入创作的自觉时期,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
早期的黑人文学和“黑色权利运动”相配合,将抗争行为建立在自豪感上,使文学带着一种狂暴的特性,因此也被称为“抗议文学”。
到了黑人文学后期,黑人的抗争并未能在根本上改变黑人的地位,反而使黑人在社会主流文化中被边缘化。
因此,一些黑人作家开始反思,不再以对抗的形式面对白人世界,而是转向寻找黑人的民族之根,第一个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就是其中之一。
在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着重描写的并不是黑人与白人之间的暴力冲突,而是深层挖掘整个美国社会在意识形态上对黑人的迫害以及这种迫害所造成的黑人的异化。
《最蓝的眼睛》从题目上就能体会到作者的用心良苦。
从外貌上来看,区别黑人与白人最显著的特征应是肤色的“黑”与“白”,绝非眼睛的颜色,更不是眼睛的“蓝”与“黑”。
毕竟,白人也并非都是蓝色的眼睛,黑眼睛也不是黑人所独有的。
莫里森这部表现白人文化冲击与黑人族群异化的作品若要突出种族间的差异,取名叫做“(最白的皮肤”肯定会更加贴切。
但托妮·莫里森在作品中强调的是眼睛,这是何故?眼睛,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外貌特征,它牵涉到一个重要的作用,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