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合并肝脏肉瘤样癌1例报告
- 格式:pdf
- 大小:281.63 KB
- 文档页数:2
肝癌的病例汇报材料病例汇报材料:患者信息:姓名:XXX 性别:男年龄:XXX岁主诉:腹痛、消瘦、黄疸病史回顾:患者XXX先生,因腹痛、消瘦及黄疸于XX年X月X日就诊于我院。
回顾病史,患者无明显特殊过敏史,无手术史,无家族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患者面色萎黄,伴有黄疸,伴瘦弱,全身营养不良。
皮肤:黄疸,未见皮疹或红斑。
腹部:腹轻度膨胀,压痛明显,肝脾区触及明显肿块。
未见腹壁静脉曲张或腹水。
辅助检查:1. 血液检查:- 一般检查:白细胞计数稍高,红细胞计数正常,红细胞压积正常,血小板计数正常。
- 肝功能: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明显升高。
- 肾功能:尿素氮(BUN)和肌酐正常。
2. 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显示:肝脏大小正常,边缘不规则,内部回声性不均,可见多个囊性和实性结节,其中最大结节约X cm。
肝门及腹部其他器官未见明显异常。
3. 病理学检查:经肝穿刺活检,并行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结果显示:肝组织中具有不典型的癌细胞,伴有渗出性炎症反应。
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结果及病理学检查结果,结合其他相关检查资料,确诊患者为肝癌。
治疗方案:综合考虑患者的肿瘤分期、肝功能情况及全身情况等因素,决定采取手术切除术、化疗和放疗等综合治疗方法。
具体治疗方案待进一步讨论。
随访观察:患者将继续接受治疗,并定期进行随访观察。
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备注:病例汇报中未标明患者的真实姓名和个人信息,以保护患者隐私。
ventricular function evaluated with speckle tracking in patients with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J ].Am J Emerg Med ,2017,35(1):136-143.[4]林慧艳,顾晓峰,李海玲.床旁超声在高危型急性肺栓塞患者中的诊断价值[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6,23(2):191-192.[5]谭国娟,曹晓琳,张舜欣,等.超声检查在老年急性肺栓塞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价值[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7(2):137-140.[6]何梅,吐尔逊纳依,唐庆.超声心动图参数与急性肺栓塞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急救医学,2016,36(10):935-939.[7]范慧慧.超声三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价急性肺栓塞患者右心室功能的价值[J ].中国医师杂志,2016,18(11):1684-1686.[8]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超声心动图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超声心动图专业委员会.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临床应用指南[J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20,29(6):461-477.[9]Konstantinides SV ,Meyer G.The 2019ESC Guidelines on the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J ].EurHeart J ,2019,40(42):3453-3455.[10]Pruszczyk P ,Torbicki A ,Kuch-Wocial A ,et al.Diagnostic value of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in suspected haemodynamicallysignificant pulmonary embolism [J ].Heart ,2001,85(6):628-634.[11]李艺.肺动脉收缩压与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指导意义[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23):2785-2788.(收稿日期:2020-03-21)·病例报道·患者男,53岁,体检发现肝脏占位1+月入院,既往乙肝病史20+年,右上腹偶有隐痛,无畏寒发热、恶心呕吐等不适。
肝血管肉瘤1例陈丽红涂海斌林健玲(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福建福州350025)肝血管肉瘤(pr i m ar y hepat i c angi osar com a ,PH A )临床罕见,恶性程度高,进展迅速,预后差,但影像学表现多样,极易误诊。
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PH A 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以提高对其的认识。
1病例资料1.1临床表现患者,男,54岁,2020年4月29日因乏力、食少伴上腹部闷胀3个月入院。
体格检查:肋下6cm 可触及肝脏,余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总胆红素43.9μm ol /L ,丙氨酸转氨酶85U /L ,天冬氨酸转氨酶104U /L ;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检测、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等肿瘤标志物均正常;丙肝、丁肝病原学检测、自身抗体、乙肝两对半定量、高灵敏H BV -D N A 定量:阴性。
1.2影像学表现彩超:肝脏体积增大,肝实质内见多发低或高不均回声结节,大者约3.1㎝×3.3㎝(尾状叶),大部分结节内部可见低-无回声区,部分结节实性部分可见少许点状血流信号。
考虑肝脏恶性肿瘤,肝脓肿待排除。
M R I 平扫+增强:肝脏体积增大,平扫肝实质内弥散结节状异常信号,T 1W I 呈稍低信号、部分病灶边缘见环形高信号,T 2W I 压脂呈稍高、稍低或高低混杂信号,D W I 示部分病灶呈稍高或高信号,A D C 图示部分病灶可见减低,增强扫描示动脉期肝内长T 1长T 2信号影呈明显强化,部分呈环形强化,最大者位于肝I 段,约2.6cm ×2.3cm ,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仍可见强化,造影剂未见明显廓清。
考虑可能少见的恶性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血管源性肿瘤?转移性肿瘤?)。
腹部CT 平扫+增强+血管成像:肝脏体积增大,平扫肝实质内弥散结节状稍低或稍高密度影,边缘不清,部分结节内可见更低密度影,最大者位于肝I 段,约3.2cm ×2.1cm ,增强扫描示动脉期病灶部分呈小结节状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部分病灶呈渐进性强化,部分病灶呈环形强化,可见肝内动脉供血。
肝脏癌肉瘤1例郑玉荣; 郭顺林; 辛文龙; 姚永杰【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年(卷),期】2017(015)001【总页数】2页(P151-152)【关键词】肝脏癌【作者】郑玉荣; 郭顺林; 辛文龙; 姚永杰【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放射科甘肃兰州 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患者,男,64岁,主因“发现上腹部肿物半年,进行性增大伴疼痛半月”入院。
查体:上腹局部膨隆,腹肌柔软,剑突下可触及直径约5cm的质硬包块,表面皮肤发红,边界清,活动度差,压痛明显;肝肋缘下6cm,质软;患者既往体健,无肝炎病史;实验室检查:CA199 75.4U/ml,AFP正常。
AST 93U/L、ALT 120 U/L。
外院上腹部CT提示肝占位性病变。
影像学表现:上腹部增强CT示:肝左叶较大类圆形团状混杂密度占位,边缘不光整,最大径约77mm,病灶内胆管不规则扩张,内见多发高密度结节影,增强扫描示病灶不均匀延迟强化,门静脉左支闭塞,肝门部、肝胃间隙及前腹壁下多发软组织肿物;肝内外胆管扩张;脾大。
诊断:考虑胆管细胞癌并周围组织多发转移,门脉癌栓形成。
患者于我院普外科行肿物切除术,术中所见:肝外叶大小约9cm×7cm不规则肿物,凸出肝脏表面,侵犯膈肌、肝左静脉、胃小网膜、胃小弯侧及剑突下皮下组织,病灶呈灰白色,质地硬,活动度差。
于胃小弯侧及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见多发肿大淋巴结,质地硬。
术后病理:镜下见病变区肝组织正常结构破坏,其间可见两种不同的细胞成分,分界清晰,无明显过渡区,一种瘤细胞呈管状排列,胞浆丰富、呈多角形、核仁明显;另一种瘤细胞呈团片状弥漫排列,梭形,可见瘤巨细胞,核圆形或椭圆形,核大深染,核分裂像易见;瘤组织广泛坏死,局部可见出血,而周围正常的肝组织无明显炎性及纤维化改变;免疫组化示∶CKP阳性、CK19阳性、CD68阳性、vimentin 阳性、KI-67阳性细胞约60%、SMA(-) 、S-100(-),病理诊断:肝癌肉瘤。
巨大肉瘤样肝细胞癌1例
肖觉;宋容;李进
【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
【年(卷),期】2012(29)1
【摘要】@@ 患者,男性,76岁,因反复右腹部胀痛2年,加重伴腹部包块8月入院.查体:腹丰满,右腹部膨隆,扪及巨大肿块,上至右肋缘,下至髂前上极水平,左右径:右腋中线-肚脐左约5cm,包块光滑,伴压痛,欠活动.肝脾未扪及.CT检查:右侧腹见巨大囊实性包块,以实性为主,少量囊性,下起右髂窝,上达肝脏下方并推移肝脏向外上移位,向左越过中线到左腹,最大径层面约16 cm×11 cm,肿块与右半结肠关系密切.诊断:右侧腹见巨大囊实性包块,性质待定,考虑肠源性可能.
【总页数】1页(P60)
【作者】肖觉;宋容;李进
【作者单位】重庆市肿瘤研究所病理科,重庆市,400030;重庆市肿瘤研究所病理科,重庆市,400030;重庆市肿瘤研究所病理科,重庆市,40003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肉瘤样肝细胞癌4例临床病理分析 [J], 杨元元;于露;赵利敏;王志永;刘晓博;岳伶俐
2.肉瘤样肝细胞癌CT与MRI表现及病理分析 [J], 马逸群;王家平;李天祎;邵丽诗;贾牧天
3.肉瘤样肝细胞癌中MET基因扩增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J], 张欣;周成;周恺乾;柏
乾明;蒋冬先;宿杰阿克苏;侯英勇;王征;纪元
4.免疫治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复发性肉瘤样肝细胞癌疗效 [J], 朱曙光;陈健宁;李海波;邱春辉;叶林森;代天星;李华;汪国营
5.肉瘤样型肝细胞癌1例 [J], 杨敏;欧阳小明;邱倩宜;侯成功;谭理连;利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初诊情况患者男性,64岁,因“反复上腹胀痛1月”于2020年4月13日入住我院胃肠外科。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口服“拜新同,30mg qd ”,血压控制良好,有“左侧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PPH (痔上粘膜环切术)”的手术史,否认肝炎、糖尿病、心脏病等病史,否认肿瘤家族史。
入院体格检查: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听诊无明显异常;腹部体查无阳性体征,直肠指诊未触及肿块,退指指套无染血。
BMI :24.2kg/m 2。
日常生活活动评分(ADL ):Ⅰ级。
活动状态评分(ECOG ):1分。
体表面积(body surface area ,BSA ):1.8m 2。
辅助检查:电子肠镜示:距肛门约16cm 处,可见一环腔生长巨大结节样肿物,表面糜烂出血、溃疡,覆污秽苔,质脆硬且易出血,活检弹性差,肠腔高度狭窄,内镜无法通过。
肠镜活检病理示乙状结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癌不除外。
外院全腹部CT 示:乙状结肠占位病变,管腔明显狭窄,未见系膜周围淋巴结肿大,伴有肝内多发实质性占位,考虑转移瘤可能性大。
我院上腹部MR (图1)示肝S5、6、8段多发占位,最大者约24.9mm×28.2mm ,考虑为肝转移瘤。
胸部CT 正常。
肿瘤标志物:CEA 417ng/mL ,CA19-962.6U/mL 。
肝肾功能和电解质四项均未见明显异常。
临床诊断:①乙状结肠癌并肝内多发转移(cTxNxM1,Ⅳ期),不完全性肠梗阻;②高血压病。
1例乙状结肠癌伴肝转移患者的多学科诊疗方凯1,伍衡1,雍娟娟2,张建龙3,曾育杰1*[关键词]结肠癌;肝;转移;多学科诊疗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1.02.005中图分类号:R735.3+5文献标识码:A[Key words ]coloncancer ;liner ;metastasis ;MDT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1.胃肠外科;2.病理科;3.肝胆外科*通讯作者:曾育杰,Email :*********************图1初诊上腹部MR2诊疗情况2.1第一次MDT 讨论及治疗情况2.1.1第一次MDT 讨论患者乙状结肠癌诊断较为明确,就诊时已为局部晚期和肝脏多发转移,现在需要讨论是否具有手术指征以及下一步治疗方式。
医学影像学杂志2022年第32卷第4期J Med Imaging Vol.32No.42022状高信号伴周边低信号环,其中低信号环可能为含铁血黄素沉着;该肿瘤血运丰富,增强扫描后病变明显不均匀强化“⑷。
发生在侧脑室的胚胎性癌主要与生殖细胞瘤、中枢神经细胞瘤及室管膜瘤鉴别。
本病例术前误诊为生殖细胞瘤是因为两者年龄、性别、信号特点相似,生殖细胞瘤出血坏死相对少见,但其占生殖细胞肿瘤的55%~65%[5],两者最终鉴别需借病理学检查。
中枢神经细胞瘤多表现为囊实性肿块,实性部分周围可见“皂泡样”改变,瘤体内可见流空血管影同。
发生于侧脑室的室管膜瘤通常也含有囊性成分,可以沿脑室通路进入临近脑室,且易侵及周围脑实质切。
脑室内原发性胚胎性癌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异性,MRI 检查对其定位及定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MRI表现、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可对其进行初步诊断,诊断性放疗或病理学检查可最终确诊。
需要注意的是,在侧脑室占位的鉴别诊断中应考虑到此病,尤其是年轻患者。
参考文献:[1]王中领,郭亮,谢道海,等.性腺外胚胎性癌影像学特征[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1):117-120.[2]齐文婷,顾锋.颅内生殖细胞肿瘤病因学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8,38(10)=964-966.[3]Jorsal T,Rorth M.Intracranial germ cell tumours.A review withspecial reference to endocrine manifestations[J].Acta Oncologi-ca,2012,51(1):3-9.[4]冷西,邱士军,沈雯,等.颅内原发性胚胎性癌的MRI与CT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4,33(5)=676-680.[5]Villano JL,Virk IY,Ramirez V,et al.Descriptive epidemiology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germ cell tumors:nonpineal analysis[J],Neuro-Oncology,2010,12(3):257-264.[6]刘锤,陈旺生,李建军,等.儿童中枢神经细胞瘤的MRI表现(附2例报告)[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29(8):1426-1429.[7]吕国士,许乙凯.侧脑室室管膜瘤MRI表现特征及其鉴别诊断[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7,16(4):51-55.(收稿日期=2021-10-22)长沙410005肝脏原发性骨肉瘤1例Primary hepatic osteosarcoma:one case report郑菲,毛志群,刘建滨,贺亚琼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湖南省人民医院放射科湖南基金项目:湖南省卫生健康委科研计划课题项目(编号:B2019072)通信作者:刘建滨E-mail:******************.cn【关键词】肝脏;骨肉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中图分类号:R735.7;R814.42文献标识码:B患者男,78岁。
诊断原发性肝血管肉瘤1例患者基本资料:男性,51岁,农民。
主要症状:乏力、纳差。
既往病史:高血压病、慢性肾炎,无肝病史,无外科手术史。
辅助检查:B超检查提示:肝脏大小基本正常,回声均匀,未见明显异常回声及血管异常。
血清学检查:ALT:65 U/L,AST:45 U/L,AFP:1.7 ng/mL,CEA:3.6 ng/mL。
影像学表现:经肝脏CT、MRI检查,发现肝右叶有一直径约5.2 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较低信号结节,提示肝转移可能,另外还有一波及右肝裂区内、大小约5.8cm×4.3 cm,界限欠清,内部混杂低密度区域的肝肿物,可能良性或恶性肿瘤,须进一步诊治。
经介入诊疗确诊病理检查:右肝门处肝血管肉瘤。
讨论:肝血管肉瘤是一种罕见的肝脏恶性肿瘤,常发生在40岁以后男性,其恶性程度高,患病后5年生存率仅为10%。
其发生机制不明确,可能与肝脏的慢性病毒感染、长期饮酒、肝损伤、肝硬化、免疫缺陷等因素有关。
临床症状个体差异较大,早期症状不具特异性,表现为腹胀、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晚期可出现黄疸、腹水等严重症状。
目前,影像学诊断是肝血管肉瘤的主要诊断手段,B超、CT、MRI均能较清晰地显示肝脏的形态、大小、密度和血供。
经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肝血管肉瘤的关键。
治疗策略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但目前尚无标准化治疗方案,手术切除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然而,在部分患者中,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率较高,因此术后辅助放疗和化疗可能是有益的。
总之,肝血管肉瘤是一种罕见、恶性程度高的肝脏恶性肿瘤。
临床表现的特异性不强,影像学诊断是目前最主要的诊断手段,经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关键。
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制定,则需要综合考虑患者个体差异以及病变的特征等因素。
诊断原发性肝血管肉瘤1例原发性肝血管肉瘤(Primary hepatic angiosarcoma,PHA)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占原发性肝癌中的0.1%。
PHA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与化学毒物(如氯乙烯、石蜡)、病毒感染(如丙型肝炎病毒)、免疫力低下以及遗传因素有关。
在临床上,PHA的症状常常不典型,极易被误诊为其他肝病,因此早期诊断十分困难。
我们这里报告一例PHA的临床病例,旨在提醒临床医生对PHA有更高的警惕,并提供参考和借鉴。
病史:患者某女,67岁,因“右上腹疼痛2周”于我院就诊。
患者既往健康良好,无明显家族遗传史。
患者自觉右上腹疼痛2周,疼痛为持续性不适感,无明显放射痛,有时伴随恶心,无呕吐,无发热,无乏力,无体重减轻。
体格检查:患者神志清楚,查体协作。
生命体征稳定,心肺听诊未见异常。
腹部压痛阳性,肝区叩诊痛觉达触阳性。
肝脏肋下未扪及肿块,脾肋下未扪及肿大,肝肋下1cm未触及包块。
实验室检查:肝功、肾功等各项生化指标均未见异常;免疫学指标:肿瘤标志物AFP、CEA、CA19-9、CA125、CA15-3未见明显升高;凝血功能及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未见异常;病毒筛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Anti-HCV)阴性。
影像学检查:腹部CT示:肝脏右叶前后段分别见多发类圆形低密度灶,低密度灶内可见紊乱密度且不规则形状的高密度灶,动脉期呈强化,静脉期呈均匀明显强化,肿块周边可见片状无强化楔形区,病变区边缘模糊,病灶周围肝组织见不规则弹力回声。
肝右叶未见明显扩张。
胆囊未见明显异常,胆总管未见扩张。
腹腔内未见积液。
门静脉及腹主动脉未见明显异常。
腹主动脉及分支未见明显狭窄。
腹腔淋巴结未见异常。
诊断与治疗:为明确诊断,患者行超声引导下CT定位穿刺肝活检,病理活检结果示:肝组织乎见不规则排列的上皮样细胞、纤维样细胞、网状细胞等细胞内及周围见反应性增生,胶原网索增生。
1病例资料患者男,61岁,因“中下腹隐痛不适伴低热半月”于2019年4月19日于当地医院行下腹部CT ,结果提示“回盲部占位”,为进一步诊治于2019年4月25日来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
入院前半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中下腹部疼痛不适,呈持续性隐痛,无放射痛,偶有腹泻便秘交替,大便成型;伴低热,最高体温38℃,午后明显,可自行退热;病来食欲减退,体质量下降13kg 。
既往史:40余年前因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无肝炎病史,家族无肿瘤病史及遗传病。
查体:腹平软,右侧中下腹可触及一6cm ×5cm 肿块,质硬,较固定,活动欠佳,压痛,无反跳痛,无搏动,无血管杂音。
入院诊断:回盲部占位。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AFP 、CEA 、CA199等均无异常。
肠镜检查无异常。
全腹CT 平扫+增强:于回盲部可见大小约6.9cm ×6.7cm 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期内密度不均匀,CT 值12~36HU ;增强扫描示病灶边缘环形中度强化,呈渐进性,周围脂肪间隙模糊,临近腹腔内可见多枚淋巴结影,大者约1.8cm (图1),肝右叶可见大小约11.2cm ×11.4cm 类圆形稍低密度影,边界不清,CT 值约24HU ;增强扫描动脉期轻度强化(图2),静脉期及延迟期造影剂退出(图3)。
提示回盲部恶性占位伴肝内转移瘤可能;盆腔淋巴结肿大。
患者于2019年5月2日全麻下行剖腹探查。
术中探查:腹腔内无腹水,腹膜完好无转移结节;肝右叶可触及质硬肿物,直径约11cm ,与膈肌浸润;回盲部肿物直径约10cm ,质地硬,与部分小肠、大网膜及乙状结肠浸润,粘连肠管受挤压及浸润失去常态(图4)。
术中决定行回盲部肿物切除术+小肠部分切除术。
术中病理:回盲部梭形细胞肿瘤伴大片坏死,倾向恶性。
术后病理:大体见部分回肠、结肠切除标本,回肠12.0cm ×2.5cm ,结肠13.0cm ×6.5cm ,距一侧切缘4.5cm 黏膜下见6.5cm ×6.5cm ×5.0cm 隆起形肿物,切面灰白灰黄,质硬。
乙型肝炎合并肝脏肉瘤样癌1例报告
发表时间:2019-10-11T08:54:04.407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25期作者:沈才路朱相宇白静慧(通讯作者)
[导读] 肝肉瘤样癌是一种少见类型的肝恶性肿瘤,具有侵袭性强,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的特点。
(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辽宁省肿瘤医院辽宁沈阳 110000)
【摘要】肝肉瘤样癌是一种少见类型的肝恶性肿瘤,具有侵袭性强,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的特点。
由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临床工作中可能容易误诊,因此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本文报道了我院诊治的1例乙肝合并肝肉瘤样癌患者,叙述诊治过程,同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
【关键词】肝脏;肉瘤样癌;乙型肝炎;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R5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5-0042-02
1.病例资料
患者,男,48岁,因“右上腹痛6月,加重2天”入院。
患者无烟酒嗜好,既往“发现乙型肝炎病原学阳性病史6年”,未规律抗病毒治疗。
6月前患者出现右上腹痛,间断发作,未予以重视。
2天前右上腹疼痛症状加重,于当地医院行腹部CT检查示:肝右叶占位性病变,周边多发结节,考虑原发性肝癌、多发种植性转移。
入院查体示:急性面容,腹平软,右上腹压痛明显,无反跳痛及肌紧张,移动性浊音(-)。
实验室检查:血尿便、肾功、离子、凝血功能均正常;肝功:谷丙转氨酶:46.2U/L↑,谷草转氨酶:56.3U/L↑;岩藻糖苷酶:36.00U/L (正常值:0~40U/L),甲胎蛋白:3.03ng/ml(正常值:0.0~20.0ng/ml),癌胚抗原:1.38ng/ml(正常值:0.0~15.0ng/ml),CA19-9:15.34U/ml(正常值:0.0~37.0U/ml);乙肝系列: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丙肝病毒抗体(-)。
入院第二天患者突发右上腹剧烈疼痛,考虑肝癌破裂可能性大,行急诊手术,术中见:①腹腔重度粘连,腹壁及膈肌多个肿瘤,考虑肝癌种植性转移。
②肝S4段见一5×6cm大小肿物,重度肝硬化,网膜上多发米粒样种植性转移结节。
行肝癌、腹壁肿物、网膜肿物、膈肌肿物及胆囊切除术。
术后病理结果回报:肝脏肿物符合肉瘤样癌,周围伴肝硬化改变。
腹壁、大网膜、肝圆韧带及膈肌见瘤组织,呈肉瘤样改变。
(图1)。
术后2个月随访,复查腹部超声示:右下腹见大小约5.3x3.7cm低回声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内见少许血流信号(图2)。
完善肝脏增强CT,示术后区外缘见多发软组织密度结节及肿块影,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均呈不均匀环形强化(图3)。
考虑患者肿瘤复发,患者于外院行自体DC-CIK细胞回输治疗一次,效果不佳。
电话随访患者于术后4个月死亡。
注:a.CT平扫:肝周见多发不规则软组织密度结节及肿块影,肿块内可见低密度区;b.CT增强扫描动脉期:肝周软组织肿块呈不均匀环形强化,并可见无强化的低密度区域;c.CT增强扫描静脉期:软组织肿块强化程度相对稍减低,其内仍可见无强化低密度区域图3 患者术后肝脏CT
2.讨论
肝肉瘤样癌是一种少见类型的肝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好发于中老年男性患者[1]。
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肝炎病毒感染、肝癌动脉栓塞化疗、射频消融治疗等有关。
本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与原发性肝癌症状相似,多表现腹痛、腹胀等消化系统症状[2]。
与文献报道类似,本例为中年男性患者,其首发症状表现为右上腹疼痛,既往有乙肝病毒感染史,乙肝大三阳,患者初诊时已存在广泛转移,疾病进展迅速,体现了SHC恶性程度高。
研究[3]认为CT对诊断肝肉瘤样癌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CT上可表现为:①肿瘤体积一般较大,以团块状多见,边界较清。
②平扫呈囊实性混杂的低密度,中央区可见更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动脉期可见周边多呈明显不均匀环形强化,中心多为无强化坏死区。
有学者[4]指出肝肉瘤样癌好发于肝右叶,且多为单发病灶。
本例病灶的CT表现与上述研究所述类似,肝周肿块中央区见坏死低密度,增强后呈环形不均匀强化,较为典型。
相反,本例患者血清肿瘤标记物甲胎蛋白等水平均正常,提示常规肝癌肿标可能对诊断肝肉瘤样癌价值较小。
尽管
肝肉瘤样癌具有较为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仅靠影像学尚无法准确诊断SHC。
目前,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5]。
目前肝肉瘤样癌尚无标准治疗方案,手术是首选治疗方式,对于有手术机会的患者,尽可能行根治性手术切除[6]。
由于肿瘤侵袭性强,分化差,是否需要接受辅助放化疗以降低复发转移风险、改善患者预后,应当进行深入探讨。
本例患者因发现时已属疾病晚期,因肿瘤破裂进行姑息手术,术后2个月疾病复发,术后4个月死亡,预后很差。
目前对于无手术指征的肝肉瘤样癌患者,可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结合射频消融等综合治疗,对于术后复发转移患者,放化疗为主要治疗方法[7],但疗效均不明确。
近年来,随着发病机制在细胞、分子水平的深入研究,肿瘤治疗已经进入分子靶向药物时代。
索拉非尼是一种具有双重抗肿瘤作用的分子靶向药物,已批准用于治疗无法手术或发生远处转移肝细胞癌,另外,其他一些新型靶向药物治疗晚期肝细胞癌获得良好疗效的病例正逐渐被报道,然而尚不清楚包括索拉菲尼在内的分子靶向药物对晚期肝肉瘤样癌治疗的有效率,未来需要临床工作者进行研究。
综上,由于肝肉瘤样癌预后差,早发现,早行手术治疗是治疗的关键,同时因复发率高,需要进一步探讨术后辅助治疗。
此外,乙肝患者需要积极接受抗病毒治疗,以减缓肝硬化程度,降低发生肝恶性肿瘤风险,并做好定期全面随访。
【参考文献】
[1]吴瑶,宋云龙.肝脏肉瘤样癌一例[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8,19(1):91-92.
[2]李旭,郭晓林,季慧范,等.肝肉瘤样癌一例[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7,35(2):116-117.
[3]陈艳丽,陈天武.肝脏肉瘤样癌的CT影像表现一例[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6,25(4):343-345.
[4]舒仁义,叶孟,俞文英.原发性肝脏癌肉瘤一例的CT表现.癌症,2010,29:376-379.
[5] Watanabe Y,Matsumoto N,Ogawa M,et al.Sarcomatoi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ith Spontaneous Intraperitoneal Bleeding[J].Intern Med,2015,54(13):1613-1617.
[6]于淼,刘珊珊,战爽.肝肉瘤样癌术后短期复发转移1例[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7(11):157-158.
[7] Seok J Y,Kim Y B.Sarcomatoi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Korean J Hepatol,2010,16(1):8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