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交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1
兰州交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论文30t轴重货车转向架摇枕的结构及设计摘要随着我国铁路运输向高速和重载方向发展,转向架摇枕的运用条件日趋苛刻。
因此,研究重载运输条件下的摇枕结构及其性能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国内外重载运输的发展现状的了解,分析了国内外现有重载货车转向架的结构特点和性能。
首先对我国30t轴重转向架进行了结构选型,初步确定了适应我国国情的30t轴重货车转向架的基本结构型式。
重点对该转向架的摇枕的结构进行自主设计与分析。
运用SolidWorks建立30t轴重货车转向架摇枕的三维模型,并且详细介绍了该转向架摇枕的结构特点及设计步骤,其中包括了外壁和内部筋板厚度、排水口、漏沙孔等工艺孔、摇枕斜楔、15旁承台座、16弹簧承台、心盘部位、摇枕吊耳。
然后对该摇枕进行了有限元应力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确定摇枕的薄弱地方并进行改进,最终设计得到满足强度要求,并有足够抗疲劳性能的转向架摇枕。
关键词:重载货车;转向架;摇枕;设计;有限元分析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ailway transportation in China to high speed and heavy, truck bolster conditions using the increasingly harsh.Therefore, studying under heavy haul bolster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has becom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through the heavy haul transportation understanding,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 of the existing heavy truck frame at home and abroad to .The first of China's 30t axle load bogie structure selection, initially identified the basic structure frame of the axle load 30t China steering. The focus of the steering structure bolster frame of independent design and analysis.Use SolidWorks to set up 30t axle load truck steering frame bolster 3D model, and introduces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design steps of steering frame bolster, including the outer and inner rib plate thickness, drains, drain sand hole technology of hole, bolster wedge, a side bearing pedestal, spring seat, center plate position, swing hanger lug. Then the bolster the finite element stress analysis, then bolster weak place and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 the final design can meet the strength requirements, and has enough fatigue performance of the bogie bolster.Key words: heavy-duty freight car; Bogie;Bogie Bolster; Design;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目录1 绪论------------------------------------------------------------------------------------------------- 11.1 选题背景---------------------------------------------------------------------------------- 11.2 国外重载车辆的现状------------------------------------------------------------------- 11.3 我国近年来重载车辆现状------------------------------------------------------------- 21.4 本文主要工作---------------------------------------------------------------------------- 22 国内外大轴重转向架的现状------------------------------------------------------------------- 32.1 国外大轴重转向架---------------------------------------------------------------------- 32.2 我国国内及出口大轴重转向架 ------------------------------------------------------ 53 转向架的结构选型----------------------------------------------3.1 转向架选型原则------------------------------------------------------------------------- 83.2 转向架结构特点------------------------------------------------------------------------- 84 转向架摇枕的设计------------------------------------------------------------------------------104.1 大轴重转向架载重分析和损伤部位探究 -----------------------------------------104.2 转向架摇枕的三维结构设计 --------------------------------------------------------124.2.1 总体结构设计------------------------------------------------------------------124.2.2 外壁和内部筋板厚度的设计 -----------------------------------------------134.2.3 排水口、漏沙孔等工艺孔的设计 -----------------------------------------144.2.4 摇枕斜楔的设计---------------------------------------------------------------154.2.5 旁承台座的设计---------------------------------------------------------------164.2.6 弹簧承台的设计---------------------------------------------------------------174.2.7 心盘部位的设计---------------------------------------------------------------174.2.8 摇枕吊耳的设计---------------------------------------------------------------184.2.9 棱角的圆弧过渡设计 --------------------------------------------------------195 转向架摇枕的有限元分析---------------------------------------5.1.1 有限元求解问题的思路及方法 --------------------------------------------215.1.2 转向架摇枕承受载荷情况分析 --------------------------------------------225.1.3 转向架摇枕使用Simulation进行有限元分析---------------------------235.1.4 转向架改进措施---------------------------------------------------------------275.1.5 本章小结------------------------------------------------------------------------27结论 ---------------------------------------------------------------------------------------------------28 致谢 ---------------------------------------------------------------------------------------------------29 参考文献---------------------------------------------------------------------------------------------301 绪论1.1 选题背景我们国家自从改革开放到现在,随着国民经济的一直深入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我们对货物运输效率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了。
毕业论文范例:摘要(居中宋体小三号字,加粗)无论从文化根源、历史演变还是社会现实的角度考察,鲁迅语境主要是人文的和俗世的,基督教文化语境是灵魂观照和信仰层面的。
鲁迅语境中的爱是有是非、善恶、亲疏、远近、智愚、高下区分的;基督教文化语境中的爱是无缘故、无条件、无原则的。
鲁迅语境的爱主要凸显爱者的自主性以及爱者与被爱者二者之间的关系,基督教文化语境中的爱强调的是超验的第三维度的律例、典章、诫命、法度和信念。
基督教文化语境中“爱不值得爱的人”能给人更大的启发。
(中文摘要要求:宋体小四号字、标准字间距,行间距22磅,字数250字左右)关键词:(宋体小四号字,加粗)鲁迅语境;基督教文化语境;有缘故的爱;无条件的爱(三至五个)Abstract(居中加粗Times New Roman小三号)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origin,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the society condition, Lu Xunian context is mainly humamstic and secular, while Christian context is spiritual and religious. The love in Lu Xunian context is to be delivered in terms of right and wrong, good and evil, close and distant, intelligent and unintelligent, and distinguished and obscure, while love in Christian context is delivered unconditionally. Love in Lu Xunian context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giver's agenc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ceiver and the giver while Christian context emphasizes transcendental laws, institutlons, imperatives comman dments and faith. “Love the unworthy” in the Christian context can bring us more inspiration. Key words:(字体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加粗)Lu Xunian context; Christian context; Conditional love; Uncondi tional love (英文摘要要求:小四号Times New Roman)目录:标题居中宋体小三号字,加粗;内容小四号字正文要求:宋体小四号字,标准字间距,行间距22磅正文标题要求:宋体四号字,标题加粗参考文献要求:宋体五号字参考文献[1] 匡亚明.孔子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2] 刘亚峰著.李莉译.静静的顿河.上海:上海译林出版社,1980,第67页(参考文献注法特殊说明:如果正文中多次引用同一本书,则使用同一序号,并在右上方注明页数。
兰州交大毕业论文初稿(1)兰州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专业(班级): 13级物流管理 (专升本)指导教师:安美清学生姓名:李彬学号:设计题目:我国建材物流发展现状及分析毕业设计成绩评议表证)有无错误等。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班级:13级物流管理学生姓名:李彬指导老师:安美清开题报告班级:13级物流管理学生姓名:李彬指导老师:安美清中期报告班级:13级物流管理学生姓名:李彬指导老师:安美清结题验收班级:13物流管理学生姓名:李彬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建材物流业作为具有广阔前景和增值功能的新兴复合型产业,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并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迅速发展。
目前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占 GDP 的比重一般在 10%左右,而我国约占 20%物流成本过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因此加快发展物流产业降低流通总成本无疑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物流中心布局设计的理论基础,通过对物流中心的合理设计和布局规划,实现以最低的投入建设,满足目前和将一定时期内需要的建材物流中心,并以低的运作成本和高的运作效率来运作,现代物流已成为各行业提高物资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的有效手段。
在建材市场中引入物流技术,不仅有利于改善市场环境、提升市场活力,同时对整个建材行业的质量保障、管理规范等都将起到有效作用。
文中对我国建材物流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多层面、多角度提炼出现存问题,并结合当前经济及政策发展趋势,对我国建材物流未来发展趋势加以预测。
关键词:建材物流;特点及类型;现状及趋势;IABSTRACTWi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lobal economy, building materials logistics industry as it has a broad prospect and value-added features multiple emerging industry, more and more get the attention of the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and on a global scale to obtain rapid development. At present the logistics cost of GDP of developed countries, generally around 10%, and accounted for about 20% of the logistics cost is too high in our countr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bottleneck restricting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hus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industry to reduce circulation cost will undoubtedly become the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 in our country, a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logistics center layout design, through the reasonable design and layout planning of logistics center, with the minimum investment construction, meet the current and will need to building materials logistics center during a certain period, and low operating cost and high efficiency to operate, modern logistics has become the industr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material circulation, reduce the circulation cost effective means. Introduction of logistics technology in the building materials market, is not only beneficial to improve the market environment, market dynamics, at the same time for the building materials industry quality assurance, management norms andwill play an effective role. This paper on China's building materials logistics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has carried on the thorough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multi-level and multi-angle refining memory problems, and connecting with the current economic and policy trends, development trend of building materials logistics of our country is not to be predicted.key words : building materials logistic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ypes;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Supply Chain Management.目录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WORD格式--可编辑--专业资料----- --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 开 题 报 告
论文题目: 高密度电法与GPR技术综合地质调查 学院: 学号: 学生姓名:
一、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高密度电法的基本原理与传统的电阻率法完全相同,不同的是在观测中设置了较高密度的测点,现场测量时,只需将全部电极布置在一定间隔的测点上,然后进行观测。由于使用电极数量多,而且电极之间可以自由组合,这样可以提供更多的地电信息,使电法勘探能像地震勘探一样使用覆盖式的测量方式。与常规电法相比,高密度电法具有以下优点:(1)电极布设一次性完成,减少了因电极设置引起的干扰和由此带来的测量误差;(2)能有效地进行多种电极排列方式的测量,从而可以获得较丰富的关于地电结构状态的地质信息;(3)数据的采集和收录全部实现了自动化,不仅采集速度快,而且避免了由于人工操作所引起的误差和错误;(4)可以实现资料的现场实时处理和脱机处理,大大提高了电阻率法的智能化程度。 地质雷达,又称探地雷达、透地雷达。地质雷达技术是一种高精度、连续无损、经济快速、图像直观的检测手段,是用于确定地下介质分布的电磁波技术。地质雷达利用发射天线发射高频脉冲电磁波,利用接收天线接收反射或透射的电磁波,将接收到电磁波的旅行时间(亦称双程走时,走时)、振幅与波形等资料经过数值处理,并以二维图形的方式表示出来,即可推断介质内部的结构。 高密度电法与探地雷达技术在地质调查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而在实际工作中,采取单一的方法探测的结果往往存在一些误差和错漏,因此采用两种或者多种物探方法对目标进行多重探测以此相互印证增加探测结果的准确度成为我们应该研究的方向。本文旨在了解高密度电法和探地雷达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相应地质应用并利用GPR仪器和电法仪器同时调查目标体,对比分析其地球物理场的共性。
二、国内外关于该论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高密度电阻率法由常规电法发展而来,其实质是一种阵列勘探方法。阵列勘探思想是20世纪70年代末学者们考虑实施的, 高密度电法的最初模式实际上就是英国学-----WORD格式--可编辑--专业资料----- --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 者设计的电测深偏置系统。80年代中期,日本有学者实现了野外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数据采集,其借助了电极转换板,但由于不完善的整体设计,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优越性无法通过这套设备充分发挥。80年代后期,从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角度,进一步探讨并完善了方法理论及有关技术问题,我国原地质矿产部率先开展了高密度电阻率法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几种类型的仪器也研制成功了(董浩斌, 王传雷,2003)。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高密度电法在仪器、软件、方法及应用上已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且在各个领域取得了明显的地质效果和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实际应用领域的扩大,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反演软件也在不断的发展,如国外 M.H.Loke 工作组开发的“RES2DINV,RES3DINV 软件”、中国地质大学“2.5 维反演软件”和河北廊坊中石油物探所的“电法工作站”等,还有很多相关的文献和资料都在不断的研究各种可用于高密度电阻率数据处理的数值模拟技术,数据处理能力不断的提高(阮百尧,村上裕,徐世浙,1999)(底青云,王妙月,1999)。高密度电阻率法的三维反演难度很大,费用也较高,相对来说,二维反演,既能得到想要的分辨率又能节省开支,对于应用推广来说有很大的优势。 高密度电法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只要目标体与背景之间存在电阻率差异,同时目标体具有一定的空间尺寸和埋藏深度,都可以使用高密度电法对目标体进行探测。归纳起来看,主要应用领域和解决的问题有: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工程地质、工程地质勘察、城市工程勘察、工程质量检测、考古和其它工程等。 1910 年德国的 G.I.Ambach 和 H.LhIY 在一项德国专利中提出,用埋设在一组钻孔中的偶极天线探测地下相对高导电性质的区域,正式提出了地质雷达的概念。1926 年,Hulsenbeck 首先提出应用脉冲技术确定地下结构的思路,并指出:由于波源方向性的实现,该技术优于地震方法。但是,由于地下介质具有比空气强得多的地磁波衰减特性,加之地下介质情况的多样性,波在地下的传播特性比空气中要复杂得多。因此,在以后的30 多年中,脉冲技术作为一种探测方法,多限于对电磁波吸收很弱的冰、盐等介质中。1960 年 Cook 用脉冲地质雷达在矿井中做试验,表明使用宽频单脉冲地质雷达技术,可得到较高的分辨率,并能把电磁波的散射和地下导电介质的吸收所引起的能量损耗减到最小。GPR技术在70年代后开始应用于实际,逐渐从冰层、盐矿等弱损耗介质扩展到土层、煤层、岩层等有耗介质中。在20世纪S0年代,GPR被广泛用于测量煤层的厚度,检测管道和电缆;而且一些军事应用包括隧道检测和非金属地雷的检测等也被提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直到现在,GPR的应用已经拓展到各行各业,从而促进了GPR技术的全面发展。现在GPR技术已经应用于基岩探测,地下水调查,地质-----WORD格式--可编辑--专业资料----- --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 分层,喀斯特成图,河底及湖底剖面,岩溶及空洞探测,湖(河)底形态调查,隧道超前探测,坝体深部探测,滑坡调查,管网普查及管线探测,坝体质量检测,路面检测(分层、缺陷定位及质量评估),混凝土质量检测,墙体质量检测,钢筋分布检测,隧道衬砌质量检测,桥面及桥桩质量检测,不明物体定位等。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合集)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合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合集)》。
第一篇:毕业设计开题报告题目:关于中国政府政府职能转变紧迫性的思考姓名:导师:专业:经济管理年级: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20xx年09月01日一、选题依据(目的、意义、学术价值、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本人学术准备情况)(一)选题目的1、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和探讨,深化对公共管理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努力探求公共管理理论对加强政府职能转变的作用和意义。
2、通过对中国政府政府职能历史和现状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并提出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对策和建议。
3、系统检验自己参加经济管理在职研究生学习以后,在公共管理理论研究方面的学习收获,特别是对中国政府职能转变方向的研究能力。
(二)选题意义1、对该课题的研究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2、研究该课题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解决当前最突出的经济和社会矛盾的迫切需要。
3、对该课题的研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学术价值1、研究政府职能转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推进政府体制改革,建设行为规范、运作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体系,实现政府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标准化和法制化具有重要意义。
2、丰富和完善我国在政府职能转变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加快推进我国政府职能转变。
(四)研究现状1、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一步步完善,要求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外压力越来越大,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和报告也进入一个繁荣期。
2、“中国政府应尽快实现政府职能转变,以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出现的一系列国际国内新情况。
”这是目前国内外一直公认的观点。
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不仅是对我国加入WTO的承诺的兑现,也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任务显得尤其艰巨,当前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也比较多,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政府是由“效率型”向“效能型”政府转变还是由“全能型”向“有限型”政府转变或者是指令型”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动车组转向架设计开题报告篇一:CRH2动车车体动态显示及三维建模开题报告兰州交通大学博文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课题类型和性质:(1)A—工程设计;B—技术开发;C—软件工程;D—理论研究;(2)X—真实课题;Y—模拟课题;Z—虚拟课题(1)、(2)均要填,如AY、BX等。
机电工程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材料清单题目: CRH2动车车体动态显示及三维建模(带司机室)填表人(签名):指导教师(签名):篇二:动车组总体与转向架《动车组总体及转向架》课程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动车组2.动力集中型配置3.铰接式转向架动车组4.车辆定距5.转向架固定轴距6.列车风7.列车头部长细比8.转臂式轴箱定位9.体悬式驱动装置10.电磁涡流轨道制动11.牵引网12.电机变频调速13.缓冲器的容量14.缓冲器的能量吸收率15.列车自动防护系统16.列车信息控制系统17.列车运行控制系统18.行车指挥自动化系统二、判断题:1.动车组以固定编组运营,不能解编。
2.现代城市轨道车辆通常采用动车组的形式。
3.动力转向架的车轴可以是全动轴,也可以是部分动轴。
4.高速动车组通常采用电气制动与空气制动的复合制动。
5.CRH6型动车组适用于城市间以及市区和郊区间的短途客运。
6.CRH系列动车组均采用磨耗型车轮踏面。
7.CRH动车组的车轴轴承均采用滚动轴承。
8.高速动车组的轴箱弹簧一般采用双圈钢弹簧。
9.CRH2动车组制动卡钳的夹紧动作是由液压缸驱动的。
10.脉冲宽度调制技术把变压与变频集中在逆变器中一起完成。
11.列车速度越高,允许的制动力越大。
12.CRH2动车组紧急制动时,采用压缩空气作为指令压力,实施纯空气制动。
13.密接式车钩允许两相连接车钩在铅垂面有相对位移。
14.正常运行时,动车组不需要使用过渡车钩。
15.CRH1动车组中间车钩可以自动连接,但需要手动解钩。
三、问答题:1.高速动车组的主要技术特点有哪些?2.高速动车组对车体结构的要求有哪些?3.高速动车组减小空气阻力的措施有哪些?4.高速列车的噪声源有哪些?5.动车组轻量化设计的措施有哪些?6.高速动车组车体为什么需要密封,密封措施有哪些?7.减小动车组噪声源发出的噪声强度的措施有哪些?8.动车组转向架的作用有哪些?由哪些部分组成?非动力转向架与动力转向架的最主要区别是什么?9.轮对低动力设计的措施有哪些?10.动车组常用的轴箱定位方式有哪些?原理是什么?11.转向架驱动装置结构形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12.转向架二系悬挂装置形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13.高度控制阀的作用和原理是什么?14.抗侧滚扭杆装置的原理是什么?15.高速动车组基础制动装置形式有哪些?原理是什么?16.直流电传动和交流电传动各有什么特点?有哪几种形式?CRH动车组采用哪种形式的电传动?17.介绍CRH2动车组牵引传动系统组成与原理。
篇一:开题报告格式及范文模板(最全面,最实用)1. 开题报告方法介绍: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
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
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既便于开题报告按目填写,避免遗漏;又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要点。
2. 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及其顺序: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二、论文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目的要明确,充分阐明该课题的重要性): 1.论文的背景; 2.理论意义; 3.现实意义三、国内外研究概况(应结合毕业设计题目,与参考文献相联系,是参考文献的概括): 1.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国内有关研究的综述; 3.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四、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思想明确、清晰,方法正确、到位,应结合所要研究内容,有针对性)五、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六、预期的结果七、论文拟撰写的主要内容(论文提纲)八、论文工作进度安排(内容要丰富,不要写得太简单,要充实,按每周填写,可2-3周,但至少很5个时间段,任务要具体,能充分反映研究内容)九、参考文献下面是开题报告模板:*****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课题名称: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所在学院:专业名称:****大学年月日祝福大家!谢谢大家!!结束!!!篇二:开题报告格式模板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指导教师院(系、部)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日期教务处印制一、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现状二、研究方案及预期结果三、研究进度篇三:开题报告格式模版中国计量学院学生姓名:xxx 学号: xxxxxxxxxx 专业:产品质量工程班级: xx 质量x班设计(论文)题目:xxx 检测系统设计指导教师: xxx二级学院:质量与安全工程学院2014年 3 月日中国计量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意见表篇四:开题报告格式模板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 xx企业税收筹划策略的研究系别管理信息系专业财务管理班级b070510姓名学号b07051007导师2010年12月01日开题报告填写要求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目录目录 (I)1 绪论 (1)2 勘察报告 (4)2.1隧道概况 (4)2.2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 (4)2.2.1.地质构造 (4)2.2.2. 地层岩性 (4)2.2.3.地震及地震动参数 (5)2.2.4.水文地质特征 (5)2.2.5特殊岩土和不良地质 (5)2.3隧道围岩分级 (5)2.4隧道各段岩土工程条件评价及工程措施建议 (7)3 博远铁路隧道设计要求 (8)3.1设计依据及范围 (8)3.1.2设计采用的规范及规程 (8)3.1.2设计范围 (8)3.2 隧道平面设计 (8)3.3隧道纵断面设计 (8)3.4主要技术标准与设计原则 (8)3.4.1主要技术标准 (8)3.4.2隧道建筑限界及衬砌内轮廓 (9)3.5主体设计原则 (10)4 隧道位置的选择及纵断面设计 (12)4.1隧道位置的选择 (12)4.2隧道纵断面设计 (12)4.2.1 坡道形式 (12)4.2.2坡度大小 (13)4.2.3坡段长度 (14)4.3 本章小结 (15)5 隧道洞门设计 (16)5.1洞口位置确定 (16)5.2 洞门结构设计 (18)5.2.1设计原则 (18)5.2.2洞门设计 (18)5.3洞门结构的检算 (19)5.3.1计算原理及方法 (20)5.3.2洞门计算 (22)5.4 本章小结 (43)6 衬砌设计及强度检算 (44)6.1 基本原理 (44)6.1.1一般规定 (44)6.1.2隧道初砌承受的荷载及分类 (44)6.1.3常用的计算模型 (46)6.1.4主动荷载-结构模型 (46)6.1.5衬砌设计 (47)6.2 衬砌结构的检算 (47)6.2.1围岩压力计算 (47)6.2.2衬砌结构的单元划分 (50)6.2.3 隧道衬砌内力计算 (51)6.3 衬砌截面的强度检算 (57)6.3.1 强度检算方法 (57)6.3.2 强度检算 (57)6.4 本章小结 (59)7 博远铁路隧道施工组织设计 (60)7.1 工程概况 (60)7.2 主要工程数量 (60)7.3 沿线施工条件 (60)7.3.1 交通运输条件 (60)7.3.2 沿线建筑材料分布 (60)7.3.3 沿线水、电等可利用资源情况 (61)7.4 施工场地布置 (61)7.4.1 施工场地布置原则 (61)7.4.2 斜井洞口施工平面布置 (61)7.4.3 正洞进出口施工平面布置 (61)7.5 施工任务划分 (61)7.6 施工组织机构 (62)7.7 施工进度安排 (62)7.7.1 施工总工期安排 (62)7.7.2 施工进度安排 (62)7.7.3 每一工作循环时间安排 (64)7.8 工期保证措施 (65)7.8.1组织保证措施 (65)7.8.2 制度保证措施 (66)7.8.3技术保证措施 (66)7.9安全保证体系及措施 (67)7.10 外部环境协调 (68)7.11 本章小结 (68)8. 隧道施工工艺 (69)8.1 隧道开挖 (69)8.1.1明挖法 (69)8.1.2台阶法 (70)8.1.3钻爆法 (72)8.2 超前地质预报 (74)8.3 超前注浆小导管 (74)8.3.1 超前小导管设计参数 (74)8.3.2 超前小导管施工 (74)8.4 初期支护 (74)8.4.1 喷射混凝土 (75)8.4.2 锚杆 (76)8.4.3 钢筋网 (78)8.4.4 格栅钢架 (79)8.5 二次衬砌 (80)8.5.1二次衬砌施工概述 (80)8.5.2二次衬砌施工准备工作 (81)8.5.3混凝土的灌注、养护与拆模 (81)8.6 隧道防排水设计 (82)8.6.1防水原则 (82)8.6.2防水层施工工艺流程 (82)8.6.3排水盲管 (82)8.6.4 防水层施工 (83)8.7 本章小结 (83)9 监控量测 (84)9.1 量测目的 (84)9.2 监控量测项目 (84)9.3 监控量测的主要设备 (84)9.4 监控量测的主要步骤 (84)9.5 监控量测测点布置、量测断面 (85)9.5.1地表沉降监测 (85)9.5.2洞内监控量测 (86)9.6 围岩压力和两层衬砌间压力量测 (87)9.7数据分析与反馈 (87)结论 (88)致谢 (89)参考文献 (90)附录一TB-01 博远铁路隧道进出口洞门(翼墙式明洞门)图TB-02 博远铁路隧道Ⅲ级围岩(直墙)双侧沟复合式衬砌断面图TB-03 博远铁路隧道Ⅳ级围岩(曲墙)双侧沟复合式衬砌断面图TB-04 博远铁路隧道Ⅴ级围岩(曲墙)双侧沟复合式衬砌断面图TB-05 博远铁路隧道进口施工场地布置图TB-06 博远铁路隧道出口施工场地布置图附录二外文翻译1 绪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铁路的建设规模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兰州交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
文)题目
课题来源 课题类型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 班级
调研资料
设计(论文)目的及任务
设计(论文)思路
技术要求、预期成果
进度安排
指 导
教 师
意 见
指导教师签字: 2016 年 月 日
学院审核签字: 2016 年 月 日
课题类型:(1)A—工程设计;B—技术开发;C—软件工程;D—理论研究;
(2)X—真实课题;Y—模拟课题;Z—虚拟课题
(1)、(2)均要填,如A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