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景观研究前沿:热点议题与研究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7
《基于循证设计的城市公共空间适老型康复景观营建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的健康与生活质量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城市公共空间作为老年人活动的重要场所,其适老型康复景观的营建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循证设计的城市公共空间适老型康复景观的营建策略,以期为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公共空间作为老年人休闲、锻炼、社交的重要场所,其适老型景观的营建对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其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往往忽视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导致其使用效果不佳。
因此,基于循证设计的城市公共空间适老型康复景观营建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三、循证设计理念在适老型康复景观中的应用循证设计是一种以证据为基础的设计方法,强调通过收集和分析实证数据,为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在适老型康复景观的营建中,循证设计理念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需求分析:通过调查和分析老年人的行为特征、心理需求、健康状况等,为景观设计提供依据。
2. 空间布局:根据老年人的活动特点和社交需求,合理布局空间,营造舒适、安全、宜人的环境。
3. 景观元素设计:结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设计适宜的景观元素,如座椅、步行道、健身设施等。
4. 评估与反馈: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老年人的使用反馈,不断优化设计。
四、适老型康复景观营建策略基于循证设计的理念,适老型康复景观的营建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营造舒适的视觉环境:通过合理的色彩搭配、植物配置等,营造宜人的视觉环境,缓解老年人的视觉疲劳。
2. 提供安全的活动空间:设置防滑、防撞等安全设施,确保老年人在活动过程中的安全。
3. 打造多功能空间: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设置休闲、健身、社交等多功能空间,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4. 引入自然元素:结合自然地形、水体等元素,打造自然和谐的景观,有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第38卷第6期注為科修Vol.38No.6 2020年12月JIANGXI SCIENCE D se.2020 doi:10.13990/j.5b1001-3679.2020.06.025近30年国内康复景观研究现状与趋势----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游礼枭,易军红,刘牧,张绿水1(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与艺术学院,330045,南昌)摘要:以中国知网(CNKI)1990—2019年间收录的1064篇国内康复景观研究文献为对象,借助CiteSpace软件绘制知识图谱,从发文量与时间、研究机构、发文作者、发文期刊及关键词等方面,对国内康复景观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可视化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近30a国内康复景观研究的热点主要聚焦于康复景观的健康效益研究、康复景观的康复机制研究、康复景观的适用人群研究和康复景观规划设计研究4个方面。
结合高频关键词的变化、社会科技的进步、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需求,笔者预测了今后国内康复景观研究的2个趋势,以期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康复景观;Citespace;知识图谱;研究现状;风景园林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3679(2020)06-915-07Research Status a n d Future Trends of Domestic Studieson Therapeutic Landscape in tie Past tUree Decades------Based on Citespace Visualization AnalysisYOU Lixiao,YI Junhong,LIA Mu,ZHANG Lvshut(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arden and Art Institute,330045,Nanchang,PRC) Abstract:The research obtained1064related documents of domestic therapeutic landscape from China Nationat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from1990—2019,and used Citepdce software I o draw and analyze the visuat knowledge map of reseerch institutions,authors,periodical,key words and so 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ie domesUe therapeutte tandscape research in the pat tUree decades mainty focuses on foue aspects:helth benefit resesrch of therapeutte landscape,rehabilitation mechantm resesrch of therapeutte landscape,applicable population resesrch of therapeutte landscape and thcepcutic landsape planning and design bined with the change of high frequency keywords,the progress of socit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the development demand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tie duthor predicts two trends of therapeutic tandscape resesrch in China in the future,in order te pcovide the reference and referencc for the subsequent related resesreh.Key words:therapeutic tandscape;Citespacc;knowledge map;resesrch status;landscape architecture收稿日期:2020-09-24;修订日期:2020-11-23作者简介:游礼枭(1997—),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园林规划设计历史与理论’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18YS07);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编号:GJJ190234);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编号:GJJ160365)°*通信作者:张绿水(1976—),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园林规划设计历史与理论'E-mail:zhanglvshui@0-916-江西科学2020年第38卷0引言康复景观(Therapeutic Landscape)是与治疗或康复相关的景观类型,指那些被与治疗或康复相关的物质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环境所包围的场所,它们以能达到身体、精神与心灵的康复而闻名⑴o康复这个词意味着具有恢复或保持健康的能力,与景观或花园这些词结合起来就得出能恢复或保持健康的环境的概念⑵o健康不仅仅意味着不生病,而是指人们的生理机能及精神状态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康复花园景观设计研究——以临沂市⼈民医院北城新区医院康复花园⽬录1.临沂市⼈民医院北城新区医院概况 (1)1.1项⽬背景 (1)1.2临沂市⼈民医院北城新区医院景观设计 (2)1.2.1康复景观的提出 (2)1.2.2设计定位与主题 (3)1.2.3医院总体景观设计 (3)2.康复花园理论概述 (5)2.1康复花园概念 (5)2.1.1西⽅的观点 (5)2.1.2东⽅的观点 (5)2.2国内外研究进展 (6)2.2.1国外研究进展 (6)2.2.2国内研究进展 (9)2.3康复花园景观设计相关理论 (11)2.3.1卡普兰注意⼒恢复理论 (11)2.3.2乌尔⾥希压⼒痊愈理论 (12)2.3.3克莱尔.库珀.马科斯的康复花园设计要点 (13)2.4康复花园景观设计⽅法 (15)2.4.1 传统设计⽅法的延伸 (15)2.4.2横向⽅法借鉴 (16)2.4.3循证设计⽅法 (17)3.临沂市⼈民医院北城新区医院康复花园景观设计 (19)3.1医院使⽤者⼼理需求与景观诉求调查分析 (19)3.1.1医院使⽤者分类 (19)3.1.2问卷设计内容与调查对象 (19)3.1.3调查统计与结果分析 (20)3.2医院使⽤者需求与设计⽅向归纳总结 (24)3.3场地选址 (25)3.4设计构思与设计⽬标 (25)I 万⽅数据I I3.4.1设计构思 (25)3.4.2设计⽬标 (26)3.5康复花园总体景观设计 (26)3.5.1总平⾯图 (26)3.5.2功能分区 (26)3.5.3道路系统 (26)3.5.4空间分析 (27)3.6康复花园分区景观设计 (28)3.6.1中⼼湖景观区 (28)3.6.2交流⼴场区 (33)3.6.3⽥园理疗区 (36)3.6.4阳光草坪区 (40)3.6.5“胜利之丘”观景区 (42)3.6.6私密冥想区 (44)4.结语 (47)致谢 (49)参考⽂献 (51)图表索引 (53)附录⼀问卷调查表 (57)附录⼆攻读硕⼠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9)万⽅数据11.临沂市⼈民医院北城新区医院概况1.1项⽬背景临沂市⼈民医院建⽴于1891年。
现代医院康复性园林环境设计初探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医院康复园林在医院康复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和质量。
当前医院康复园林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其设计理念、设施及绿色建筑等方面已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因此,为了进一步探讨现代医院康复性园林环境的设计方法与策略,本文选取了“现代医院康复性园林环境设计初探”为研究方向。
二、研究意义
医院康复园林的建设是医院康复的重要部分。
园林环境的舒适与美观,可以舒缓患者的压力和紧张感,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和质量。
因此,园林环境设计应与现代医学科技相结合,强调人性化及功能性。
本文旨在深化现代医院康复性园林的设计理念及实践方法,提升医院康复园林的设计水平,为医院康复提供更优质的园林环境。
三、研究内容
通过文献资料分析与实地调研,本文将对现代医院康复性园林的设计理念及实践方法进行探讨和总结。
具体包括:
1.现代医院康复性园林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2.现代医院康复性园林环境的设计理念及功能研究。
3.现代医院康复性园林环境的设计实践及应用案例分析。
4.现代医院康复性园林环境设计的方法策略探讨。
四、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文献分析、实地观察、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现代医院康复性园林的设计理念、功能、实践与方法进行多角度的深入探讨,并结合实际案例作出分析与总结。
五、预期成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将深化现代医院康复性园林的设计理念及实践方法,总结特色与优势,提出创新设计理念和实践策略,贡献医院康复园林的研究领域。
同时,为医院康复园林的设计与建设提供参考性建议。
康复景观现状分析报告引言康复景观是指为了帮助人们恢复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而设计的景观环境。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们对身心健康的关注度的增加,康复景观与康复治疗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本报告旨在对康复景观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措施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康复需求。
现状分析1. 康复景观的种类和功能康复景观的种类多样,包括康复园、疗养院、康复公园等。
这些景观环境旨在为患者提供治疗、休闲和心理疏导的功能。
然而,在现实中,康复景观的设施和功能存在一些不足。
2. 设施和设备不完善许多康复景观的设施和设备并不完善,无法满足人们的康复需求。
比如,一些康复公园的健身器材老化严重,设备功能受限;一些康复园的交通道路不畅,不便于患者的移动和活动。
3. 缺乏专业指导与管理康复景观的设计和管理往往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
很多景观设计师缺乏对康复需求的深入理解,导致设计方案无法满足康复目标。
另外,对康复景观的管理往往是零散的,缺乏对患者的跟踪和评估。
4. 缺乏定量评估与改进机制对于康复景观的效果评估往往是主观的,缺少定量的标准和方法。
这样一来,康复景观的改进措施往往比较盲目,无法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改善措施为了解决现有康复景观的问题,提高康复效果,我们提出以下改善措施:1. 强化设施和设备建设加大对康复景观设施和设备的投入,保证其质量和功能。
更新老化的健身器材,提供更多元化的康复游乐设施。
改善交通道路,方便患者的就医和康复活动。
2. 加强专业指导与管理提高对景观设计师的培训与认证,增加其对康复需求的了解。
成立专业机构,负责对康复景观的设计和管理进行监督和指导。
引入专业康复团队,跟踪患者的康复情况,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3. 建立定量评估与改进机制建立标准化的康复效果评估指标和方法,定期对康复景观的效果进行定量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需要改进的方面,并提出具体的改善措施。
同时,加强与康复医院和医疗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医疗技术手段进行康复效果的评估。
国外康复景观设计方法前言人们的生活节奏随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而加快。
长时间、高强度的压力,不充足的睡眠,不达标的运动量,缺失的自然接触等因素都在促使中国亚健康人数增长。
且中国开始呈现老龄化趋势[1],老年人口的增加使得老年群体的健康需求备受关注。
从景观行业来看,康复景观有利于亚健康人群、老年人以及特殊需求人群,甚至普通人的健康。
对于亚健康的人群,接触自然有助于减小压力,增加潜在的运动机会,缓解亚健康的情况。
对于老人和儿童,接触自然可以为他们带来质量更高的活动体验,进而促进身体健康。
对于身体正常的人,接触自然可以放松心情,提高注意力。
1康复景观介绍1.1康复景观概念康复景观(Healthcareandtherapeuticdesign)和康复花园,保健型园林等研究方向基本一致。
如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对康复景观的期望,旨在利用室外景观环境(比如常见的花园)为病人及其治疗者、朋友、家人等提供身体上和心理上的治疗帮助。
形式上可能是传统意义上的私有花园,或者是广义的公共绿地[2]。
康复景观最常见的地方是在医院、护理所和老年社区等其他相关等医疗和居住场所,为使用者减轻压力,增强治疗效果。
1.2美国康复景观设计发展18世纪至19世纪,美国的医院开始关注康复景观的作用,比如“美国精神病学之父”本杰明•瑞师①在19世纪首次提出,在公园里工作有助于精神病患者康复。
在1940年代和1950年代,美国退伍军人开始接受园艺康复护理,而后群众也逐渐开始尝试,随即提高了康复景观的接受度[3]。
较早提出人和自然环境有联系互动的是爱德华•威尔逊②。
1984年,他提出了亲生命假说[4],表明人类对其他生物有与生俱来的亲切感。
在该假说提出后,1993年,希尔维根和奥里恩斯③提出了环境宜居性线索[4],认为“有资源”“有遮蔽”“有预警”及“易导航”是人判断环境是否安全和舒服的四大要素。
1998年,斯蒂芬和瑞秋•卡普兰发表了“ART理论”,即注意力恢复理论,强调自然环境可以缓解定向注意力,通过足够的空间范围、有趣的设计和心理预期的满足。
2020年第18期现代园艺当今,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性问题。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老龄人口规模居世界首位。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人口数据:截止到2018年末,我国的老年人口数据为: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658万人,占总人口的11.9%。
2019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增速世界第一。
随着养老问题的日益突出,养老产业也将成为未来几十年需求量巨大且快速发展的产业。
而中国养老产业起步晚,尚在研究和探索中。
老年人的生活活动离不开室外环境,室外环境活动对老年人身心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日本养老产业中康复养老景观设计作为参考,从景观规划设计的角度探索适老性景观设计的方法。
1日本康复养老景观设计研究1.1日本康复景观整体布局(1)室外环境整体布局上功能分区明确。
日本针对老年人失能失智、半失能型、医院型养老和普通养老等在室外环境中做了明显的划分,室外空间环境的设计按照不同类型的老年人需求进行设计。
(2)日本康复性景观注重空间的高效、立体化利用,设计通常会充分利用地形的变化和建筑及挡墙等外立面元素设计多层次富有变化的环境景观,注重立体绿化,在有限的空间中为老年人营造丰富的景观环境体验。
(3)室内外的过渡衔接也是日本养老景观尤其关注的要点,灰空间的设计可以增加空间层次的同时,也给老年人设置了室外休息的具有领域感的空间。
1.2日本康复景观设计细节日本康复景观设计注重鼓励老年人在室外进行健身及康复训练,在小品设计与铺装设计中体现人文关怀,设计细节如下:(1)引导老人自发进行康复练习。
老年人的机能和器官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衰变,康复练习对老年人至关重要。
(2)鼓励老人参与活动、增进交流。
在室外设置不同形式的座椅、桌子等休息场所,鼓励老年人进行交流和娱乐活动。
(3)营造宁静而自然的场景。
日本康复景观设计注重老年人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景观设计更加自然、生态,并营造宁静的空间给老年人提供散步,休息的场所。
《基于循证设计的城市公共空间适老型康复景观营建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关注。
城市公共空间作为老年人进行日常活动、社交互动和康复锻炼的重要场所,其适老型康复景观的营建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循证设计的城市公共空间适老型康复景观的营建策略,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其身心健康。
二、循证设计理念循证设计是一种以证据为基础的设计方法,强调在设计中充分考虑用户需求、环境因素和行为模式,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实证来指导设计决策。
在适老型康复景观的营建中,循证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用户需求:深入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点,以满足其需求为设计出发点。
2. 环境因素:充分考虑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文化背景等因素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
3. 行为模式:观察老年人的日常行为模式,以指导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和景观元素的设计。
三、适老型康复景观的营建策略1. 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适老型康复景观的空间布局应遵循人性化、功能化和舒适化的原则。
通过合理的功能分区,满足老年人休闲、锻炼、社交、娱乐等多种需求。
例如,设置专门的健身区、休闲区、绿化区和活动区等,以满足不同老年人的需求。
2. 景观元素设计(1)自然元素:充分利用自然元素,如植物、水景等,营造宜人的自然环境,有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2)无障碍设计:考虑老年人的行动不便,采用无障碍设计,确保空间的通行安全和便利。
(3)舒适度:通过合理的色彩搭配、照明设计和家具布置等,提高空间的舒适度,让老年人感到温馨和舒适。
3. 智能化技术应用将智能化技术应用于适老型康复景观中,如智能导览系统、健康监测设备等,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安全性。
例如,通过智能监测系统实时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营建适老型康复景观时,应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采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大型医疗空间中康复景观发展及对策———以杜克大学医学院规划为启示钞智星(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江苏苏州215000)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医疗空间建设进入跨跃式发展阶段,面积大规模增加。
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各种因环境而诱发的心理和生理疾病呈井喷式爆发,公众的生活质量也亟需改善。
以美国杜克大学医学校区规划为例,分析医疗空间中康复性景观的设计应用,借鉴其成功的综合且系统的规划设计方式。
为国内康复性景观在医疗空间中的建设探索出新的策略。
关键词:医疗空间;康复景观;环境破坏;身体健康识到它的重要性,对参与相关园艺活动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倾向。
究其根本,是因为对于康复景观的认识还处于基础阶段,其中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现有的医院、疗养院等机构的康复性景观部分的缺失导致了人们对它的忽视。
2.2未能与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医理论相结合关注自然环境与人的健康的关系是中国传统中医药学的根本和基础。
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都是值得借鉴的宝贵财富,将其应用到当代医疗康复景观的建设中,可以指导康复花园的建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复花园[5]。
可目前对于将医疗空间和传统文化及医学相结合的研究甚少,落地的项目更是寥寥无几。
康复医疗空间没能将中国传统的一些理论结合起来。
2.3设计未能体现细节,没有彰显人文关怀康复空间的设计没有以人的使用需求为出发点。
在当前大部分的医疗空间中,康复景观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对患者家属的需求未能给予充分考虑,没有将医护人员的效率发挥到最大。
也未能考虑到室内外空间环境的结合,包括可感知的环境:触觉环境、声环境、嗅觉环境、视觉环境等。
这是设计师没有与医护人员、病人和工作人员等进行良好沟通的结果,这恰恰是康复性医疗空间设计的必要步骤。
细节的设计是康复景观里要着重注意的。
良好的细节处理能够让使用者感受到温暖,彰显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但是由于细节的缺失,患者并未体验到康复的功能,也没彰显出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怀。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结合医疗——现代康复景观设计研究姓名:康伟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艺术学指导教师:李向北2010-04英文摘要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自身健康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吃药不打针就是健康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所摒弃。
这颠覆了从前单纯的依靠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来改善健康的模式,人们对于疾病的预防和保健变得更为重视。
一个良好的调节身心并纾解压力的景观环境成为现代人们的共同诉求。
美国的生态景观先驱麦克哈格曾经提出“设计结合自然”的口号,社会需要生态,人们需要尊重自然。
经国外自然助益假说等理论研究证实,自然景观能够改善人的健康状况,在恢复身心健康方面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快节奏的生活导致人们社会、生活及工作的压力过大,长期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对于人性化环境的要求更高。
笔者认为,设计不仅应该结合自然,还应结合医学领域的知识充分利用自然,让它的康复性能得到充分发挥,为人类造福。
特别是在医疗机构中,更加需要良好的景观环境来协助患者的康复。
现代康复景观逐渐成为了一种新兴的景观类型,在医疗机构中起到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在西方发达国家对这类景观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深度,像如园艺疗法的专业化发展和循证医学的引入都客观推动了康复景观的进步。
但在我国尚属于起步阶段,对于这类景观的系统研究较少。
论文首先综论现代康复景观设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明了本研究的意义和框架。
随后对康复景观做出全面整体的概述,界定了其概念和涵义,并从环境心理学角度阐述了参与者与康复景观之间的关系以及康复景观对于参与者健康改善的影响。
在基于参与者环境感知与行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现代康复景观设计做出系统的研究,分析了其构成元素、设计原则、设计方法等,并结合医学领域的知识对“设计应怎样结合医疗”通过案例进行剖析。
而后对于整个康复景观设计原则进行再认识,也是对康复景观设计的一个延展性思考。
最后,对康复景观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并提出发展建议。
日本Saiseikai精神康复医院景观设计研究摘要:以日本Saiseikai精神康复医院康复性景观设计为例,从景观设计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应用入手,对医院中的景观设计进行分析研究,以此阐述医院景观中康复性景观设计的意义,使医院景观设计尊重环境和使用者使用需求。
关键词:日本Saiseikai精神康复医院;康复性景观;使用需求一、康复性景观与景观疗法的基本概念景观通常解释为某地或某种类型的景色或可供观赏的景物。
康复性景观是指在自然环境基础上,作为医疗资源并具有医疗功能的景观环境,使景观使用者可以提高独立生活、自主学习与工作的能力,最大限度的恢复其生理、心理健康和社会生活与工作功能,能够早日重返社会。
景观疗法是指通过景观元素的组合形成的环境来当作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工具。
一个舒适宜人的环境可以消除人的紧张心理,进而改善睡眠,提高睡眠质量增强体质。
由于景观疗法在疗养保健过程中对心理和精神的作用比对身体的作用大,因此景观疗法的康复效果往往是药物无法代替的。
二、医院群体的心理特征与景观需求1. 患者的心理特征与景观需求由于精神类疾病的难治愈性和行为难以控制的攻击性,使有精神类疾病的患者常被社会歧视、排挤,甚至被社会边缘化,与外界越来越少的沟通从而加重病情。
甚至有些精神病患者及患者家属觉得去医院看此类疾病是一种耻辱的事情,被称为病耻感,从而延误病情,错失最佳诊疗期。
针对患者的心理特征分析,医院环境在设计上要加强患者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减少孤独感,增强归属感。
由于患者在治疗期间,情绪易低落,采用操作简单,起效明显的园艺疗法,能给予患者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获得他人的认同。
而且丰富的植物可以对患者起到愉悦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
2. 医护人员的心理特征与景观需求在这类医院中,因为大多数患者被封闭式和家属的全托式管理,所以这类医院的医护人员压力更大。
由于有精神类疾病的患者的自我认知能力与自我控制能力很差,攻击医护人员的行为在护理的过程中时有发生。
疗愈景观设计开题报告疗愈景观设计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随着现代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加,人们对于身心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疗愈景观作为一种能够提供身心放松、舒缓压力、促进康复的特殊景观设计形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因此,本课题选取疗愈景观设计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景观设计的手法和理论,探索疗愈景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为人们创造更加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
二、研究目标1. 研究疗愈景观设计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其发展历程和应用情况。
2. 分析疗愈景观设计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影响,探讨其原因和机理。
3. 探索疗愈景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总结有效的设计手法和技巧。
4. 通过实例分析,评估疗愈景观设计的实际效果,提出优化和改进的建议。
三、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疗愈景观设计的相关概念、理论和应用情况。
2. 实地调研法: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疗愈景观设计案例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收集数据和资料。
3. 问卷调查法:针对受访者,设计调查问卷,通过统计和分析问卷数据,获得疗愈景观设计的实际效果和满意程度。
四、预期成果1. 完成疗愈景观设计相关领域的文献综述,系统总结和归纳疗愈景观设计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应用情况。
2. 建立疗愈景观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评估疗愈景观设计的实际效果和满意程度。
3. 提出针对疗愈景观设计的优化和改进方案,为未来的景观设计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五、可行性分析1. 数据来源广泛:疗愈景观设计是近年来的热门研究方向,相关文献和资料较为丰富,能够提供足够的数据支持。
2. 调研实验设备简单:疗愈景观设计的实地调研主要以人们的真实体验为主,设备要求较低,方便实施。
3. 能力与资源充足:作为景观设计专业的研究生,我具备较高的研究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且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进行调研和实验。
六、研究进度安排1. 第一阶段:文献综述,研究疗愈景观设计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其发展历程和应用情况。
风景园林 Landscape Architecture / 南方建筑 / South Architecture 2018.3 04 官方网站www.nfjzbjb.com康复景观研究前沿:热点议题与研究方法*Therapeutic Landscape Research Fronts: Hot Issues and Research Methods
李树华1 刘 畅2 姚亚男3 詹皓安4Li Shuhua Liu Chang Yao Yanan Jane Haoann
摘要 文章基于近年来康复景观的研究成果,从理论、实证、实践、评价等4方面梳理了康复景观的热点议题,即景观的恢复作用机制、景观的健康效益测量、康复景观设计、景观的主观恢复性测量;并总结了康复景观实证研究基本范式中的常用方法和最新技术手段,包括环境刺激呈现方式、主观环境感受特征评价与客观健康数据测量;最后,文章提出了“建立基于东方文化的康复景观理论与实践体系”、“立足于风景园林学的康复景观研究”、“建立具有优化实践意义的康复景观评价体系”等3个康复景观研究与实践的未来发展方向。关键词 康复景观;园艺疗法;研究前沿;热点议题;研究方法aBsTracT Based on therapeutic landscape research results in recent years, this study probes into the hot issues in the therapeutic landscape field related to the four aspects of theory, empirical study, practice, and evaluation, e.g., mechanism behind the restorative landscape function, measurement of the health outcomes of landscapes, therapeutic landscape design, and measurement of the perceived restorativeness of landscapes, respectively. Common methods and latest technologies utilized in therapeutic landscape empirical research were also summarized, including environmental stimuli presentation, evaluation of the subjective per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nd measurement of objective health outcomes. Finally, three directions for future therapeutic landscape research and practice were proposed, includ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ystem based on oriental culture, studies related to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a practice-improving evaluation system.Key Words therapeutic landscape; horticultural therapy; research fronts; hot issue; research method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身心健康效益的智能化养老设施植物空间设计基础性研究,项目编号:51678327。中图分类号 TU983 文献标识码 A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8.03.004 文章编号 1000-0232(2018)03-0004-07作者简介
1教授,电子邮箱:lishuhua912@163.com;2&3博士研究生;4硕士研究生,1&2&3&4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积极探索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以自然要素为主体的景观环境被证实对人类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康复景观(Therapeutic Landscape)的概念继而被提出,它既可以狭义地指代附属于医疗机构的具有康复目的景观环境,也可以泛指一切具有健康效益的景观环境。康复景观的学术研究在短短40年间迅速成长,已经发展出多个研究方向,并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研究方法。本文将对康复景观的热点议题进行梳理,并归纳总结康复景观实证研究中的常用方法和最新技术手段,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引言 1962年,《寂静的春天》在美国出版,随即在全世界掀起巨大波澜,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然的价值;1972年,《人类环境宣言》在斯德哥尔摩通过,环境保护不但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也成为学术研究的风向标;1973年,历时12年的越南战争宣告结束,但退伍老兵却因战争饱受心理疾病的困扰,当现代医学也束手无策之时,人们发现自然本身就是一剂良药。在一系列历史事件的推动下,以美国为代表,全世界的相关研究者开始 2018.3 South Architecture / 南方建筑 / Landscape Architecture 风景园林
www.nfjzbjb.com官方网站 051康复景观研究热点议题1.1理论:景观的恢复作用机制 亲近、愉悦、平和、放松,是人类对自然的直觉性感受,关于这种恢复性感受产生的机制,西方学术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分别从人类进化和心理过程等角度进行了解释。 从人类进化角度看,存在一系列具有相似性的理论假说。1975年,英国地理学家Jay Appleton在《景观体验》一书中,将对景观类型偏爱与早期人类捕食环境相联系,提出瞭望——庇护理论(Prospect-Refuge Theory)[1];1984年,E. O. Wilson提出的亲生物假说(Biophilia Hypothesis)认为人类对自然生命体具有内在的亲近倾向,这种倾向根植于人类进化过程中的生存本能,并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物种多样性[2];紧随其后,Orians于1986年也提出了相似观点,并且他发现在人类早期居住的非洲热带稀树草原上的、一些有利于食物和水源获取的景观特征,至今仍被现代人喜爱,这一观点被总结为非洲稀树草原偏爱(Savannah Preference)[3]。正是因为进化过程中的人类在自然环境中度过了漫长的岁月,所以相对于刚刚出现的城市环境来说,人类的感知系统更加适应自然。 从心理过程角度看,存在两种主要理论。第一种是注意力恢复理论(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 ART),由Stephen Kaplan和Rachel Kaplan提出[4、5];第二种是心理进化理论(Psycho-evolutionary Theory)[6]或称应激缓解理论/压力痊愈理论(Stress Recovery Theory, SRT) [7],由Rogers Ulrich提出。前者认为定向注意(Directed Attention)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但被长时间使用后会发生功能衰退,自然景观产生的吸引能将人的注意力从定向注意转向非定向注意,从而实现对定向注意的恢复;后者则基于景观产生恢复作用所需时间很短这一现象,对前者提出质疑,认为人对自然的最初反应不应是相对耗时的认知过程,而应是一种即时性的非认知反应,并且认为应激/压力的缓解是自然景观产生恢复作用的核心机制。两个理论基本都成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因为是在同时代产生,所以在互相争论中也补充完善了各自观点。 随着相关实证研究结果的积累,近年来,亦有学者提出自然景观的恢复性作用机制包含4条主要路径,即“改善空气质量”、“激发体力活动”、“增加社会凝聚力”、“修复压力与精神损伤”[8]。总体来看,上述各种理论都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并没有被完全证实。1.2实证:景观的健康效益测量 如前所述,理论的发展完善需要大量的实证验证。21世纪以来,有关自然景观健康效益的实证研究数量激增。这类研究相比于机制的讨论,更加重视健康效益的直接测量。这其中又包含两种研究类型,第一类以随机对照实验为主要方法,研究自然景观对人类健康的主动干预和被动干预效果,例如研究发现在森林环境中进行轻体力运动,可以改善情绪[9]、减少交感神经活动、增加副交感神经活动、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癌水平等[10]。进行适当强度的园艺操作可以提高身体灵活性[11]、缓解疲劳[12]、改善先天注意力缺陷[13]等。第二类研究从公共卫生的角度出发,以大样本调查为主要方法,关注公共绿色空间与人口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证实公共绿色空间数量、质量特征与人口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生活健康存在正向相关,例如延长寿命[14]、降低肥胖发病率[15]、降低心血管发病率[16]、缓解压力[17]、缓解焦虑[18]、提高社会凝聚力[19]、帮助维系社会公平[20]、帮助保障社会安全[21]等。
1.3实践:康复景观设计 实证数据的积累,为以康复疗养为目的的康复景观设计提供了有效依据。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北美为首,全世界各地都积极展开了康复景观设计实践与设计理论研究。在设计理论方面,现在比较受到认可的是循证设计理论[22]。循证设计理论
源于循证医学,认为以促进健康为目的的康复景观设计必须有相应的健康数据作为证据支持,并且设计实践还应藉由使用后评价而成为研究的一部分。另外,在具体操作层面,Ulrich提出了支持性花园理论[23],认为医疗机构的康复花园应该为使用者提供
“控制感和隐私权”、“社会支持”、“身体活动和体育锻炼”、“自然接触和积极地吸引”。在设计实践成果方面,美国、日本、韩国、欧洲各国均有大量将自然景观作为医疗资源、社会福祉的研究型设计实践,并以养老机构康复花园设计居首。近年来,围绕“康复景观设计”议题,国内也涌现出不少优秀的论文。在中国知网检索主题词“康复景观”得到的252篇文献中,有223篇是关于康复景观规划设计的,包括医疗环境、养老社区、城市绿地等多种环境类型,面向的人群包括老年人、儿童、精神障碍者、残疾人、亚健康人群等多种类型。1.4评价:景观的主观恢复性测量 对于已经建成的康复景观,如何评价其恢复功能也是目前研究的一大热点。20世纪90年代,Hartig等人基于注意力恢复理论中恢复性环境的4个特征因子,编制了知觉恢复性量表(Perceived Restorativeness Scale, PRS)[24],使注意力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