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集体聚餐培训资料分析

农村集体聚餐培训资料分析

农村集体聚餐培训资料分析
农村集体聚餐培训资料分析

农村集体聚餐

培训资料

一、农村集体聚餐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红白喜事等集体聚餐情况越来越多。经过走访调研,农村的红白喜事现在慢慢演化为“宴席帮办”,所谓“宴席帮办”,即红白喜事不需事主费心劳神,由专门一套“班子”上门帮助操办宴席。宴席厨师收取费用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按桌收取,二是全程打包,厨师与事主商定桌数和总价款后,由厨师全程包办,成本和利润皆含在内。

“宴席帮办”有其优点,同时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储存条件难以保障,大多数农村家庭没有储藏柜,食品得不到很好的保存,防蝇、防鼠、防尘等措施缺乏,对于已加工好的食物没有合适的冷藏保存设施,容易腐败变质和被有害物质污染;二是加工场所条件简陋,农村宴席大多是在空地上临时搭棚,电线乱扯、油锅乱搭、消防、用电等隐患较多;三是“厨师”健康不能保证,临时聘请的“厨师”和操作人员没有经过健康体检,若带有传染性疾病,很容易将病源带到食物中,加上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繁殖及食用前不彻底加热,很容易造成食物中毒等食源性疾病;四是农村宴席普遍存在“三无”产品,食品安全隐患较大;五是存在饭不洁净、菜不洗净、餐具不消毒、垃圾遍地扔、污水横流、蚊蝇乱飞等突出问题。

虽然“宴席帮办”是件方便农村群众的好事,但是要将好事抓好、办实,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必要的规范和监管,切实解决各种问题和隐患,形成自律他律的监管合力,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组织,加强从业人员健康管理。

一是健全监管机构,强化监管责任。实行区域监管责任制,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对本辖区群众自办宴席的食品安全负总责;各村村主任(或书记)为本辖区自办宴席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举办宴席的事主和承办厨师是自办宴席食品安全的直接责任人。各村委会要安排专人(或兼职人员)负责对辖区村民自办宴席进行登记、报告、检查、指导。各乡镇食药监管所要定期组织对农村自办宴席具体管理人员(村组协管员、信息员)进行培训和指导,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同时要以各乡镇人民政府食安办的名义对农村自办宴席申报登记、现场检查工作进行督查,每半年一次对这项工作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及时上报乡镇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和县食药局,要促成各乡镇人民政府必须将农村集餐管理纳入各村、社区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要与村组干部的工资补贴挂钩,出了问题要实行一票否决制。

二是加强厨师管理,实行持证上岗。凡从事操办农村宴席的流动厨师,必须取得健康证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合格证后方可上岗,各乡镇食药监管部门要督促其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和参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强化他们的食品安全责任人意识。

三是建立应急机制,强化责任追究。各乡镇人民政府要结合农村自办宴席的特点,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应急处置机制,落实责任,对发现的疑似食物中毒事件,要迅速向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并及时有效地进行妥善处理。事主对上桌菜肴实行 48 小时留样备检。对因自办宴席造成食物中毒事件的,要按照相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对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缓报、瞒报、谎报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不按规定进行申报,厨师拒不进行健康检查和未接受食品安全检查指导擅自操办宴席,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对事主和厨师要从重、从严处理。

四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范意识。食品安全涉及多渠道多环节,要加大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力度。在农村地区广泛开展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农民群众掌握必要的食品安全鉴别方法、烹制操作规程等食品安全知识,改变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错误食品安全观念。

二、农村集体聚餐知识问答

(一)、什么是农村集体聚餐

农村集体聚餐是指农村(含城乡结合部)居民因婚嫁、丧葬、寿辰、升学、生子、建房等事宜,在非经营性场所举办的各种集体性聚餐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1)流动餐桌(主家采购原材料、流动厨师提供棚、桌椅、碗筷等)(2)家庭自办;(3)饭店等餐饮服务单位送餐。(二)、当前农村集体聚餐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1、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农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普遍不强,农村聚餐均为家宴举办方监时邀请厨师或亲朋好友负责宴席的办理,加工制作程序简单,食品加工制作人员没有经过健康体检和正规培训,操作不规范,极大增加了食品安全隐患。

2、承办宴席能力不足。由于农村宴席桌数较多,为了满足使用需要,必须提前制作食品,存放条件有限,容易导致食物变质,受污染等。同时聚餐时人员结构复杂,极易造成传染病的传播和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3、加工场所条件简陋。自办宴席场所大都选择在农户庭院,加工和就餐场所没有防护措施,缺少冷藏、保温、清洗、消毒等设施,加工工具生熟不分,存在交叉污染隐患。

4、原料进货渠道复杂。由于经济条件及食品安全意识差的原因,农村宴席在原料进货上优先考虑价格,采购食品时不按规定进行索证索票,导致一些假劣食品流向了农村家庭宴席餐桌。

5、农村集体聚餐缺乏有效的管理。农村集体聚餐属于农民自主、自发的就餐行为,也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文化,各户之间的条件差异很大,聚餐形式也因地、因人而异。国家没有明确的法规要求,没有强制性措施,涉及的监管部门人力有限,管理难度大。还有一部分群众有错误认识,对接受农村聚餐管理有抵触情绪

(三)、农村集体聚餐存在的风险点有哪些?

1、原料采购带来的风险。蔬菜农药残留超标,有毒有害物质,假劣食品原料,过期食品,不合格食品,禁止使用的所谓“食品添加剂”。上游产品蕴含的风险,最容易在餐饮环节集中爆发,酿成食品安全事故

2、操作过程带来的风险。加工能力与就餐人数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容易导致操作过程杂乱无章,原料、菜品乱堆乱放,生熟不分导致交叉污染,储存不当导致病菌繁殖,加热不彻底,菜品中混入异物,有害昆虫污染菜品等。

3、操作人员带来的风险。操作人员带病上岗,操作过程不规范等。特别是大多数农村集体聚餐活动的举办时间、地点均不确定,厨师、帮工、服务人员多是亲朋好友中的“烹饪能手”“热心人”帮忙,随机性、随意性极大,风险难以控制。

4、就餐人员蕴含的风险。农村集体聚餐活动,少则五六十人,多则四五百人,有的甚至连续几天时间,人员方面,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两三岁的小朋友,每个人耐受力差别很大,特别是对老人、儿童来说,稍有不慎就容易导致食物中毒。

(四)、农村集体聚餐管理网络组织结构是什么?

(五)、举办农村集体聚餐活动前应该怎么做,如何报告备案?

填写:《农村集体聚餐备案登记表》

签订:《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承诺书》

报告:向本村(社区)食品安全信息员及时、如实报告聚餐基本情况。

接受指导:主动接受食品安全信息员、协管员或监督员的食品安全技术指导。

(六)、如何选择农村集体聚餐厨师?

要选择经过食品安全知识培训,经过乡镇政府(办事处)备案的厨师,查看厨师的培训和备案证明。

要选择身体健康、适合从事餐饮工作的厨师,查看是不是有体检合格证明,是不是患有痢疾、伤寒、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

不能选择被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乡镇(办事处)列入“黑名单”的厨师。

一个合格的厨师,需要熟练掌握食品安全知识,并按照规范进行操作,才能替您把好食品安全关。

(七)、农村聚餐厨师和帮厨人员应如何保持个人卫生?

1、工作前、处理食品原料后、便后用肥皂(洗手液)及流动清水洗手。

2、穿戴洁净的工作衣、帽,并发头发置于帽内。

3、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戴戒指加工食品

4、不得在食品加工场所内吸烟和饮食。

(八)、对农村集体聚餐场所环境有什么要求?

1、食品加工场所应远离垃圾堆、禽畜圈养地及其他污染源(如旱厕)25米以上。

2、食品加工场所应清洁卫生,饮用水源符合要求。

3、食品加工场所应有必要的防蝇、防鼠、防尘设施。

4、食品加工场所应防止鸡、鸭、猪、狗、猫等家禽家畜进入。

5、食品加工场所应禁止存放农药、化肥、鼠药,防止误食误用,防止他人投毒。

(九)、对农村集体聚餐设施设备有什么要求?

1、配备洗手消毒设施,如专用洗手池(盆)、肥皂、消毒液、专用干净毛巾(干手纸)

2、配备肉、菜、水产品专用清洗盆、刀具、成放容器,分开使用,避免加工时交叉污染,增加食品安全

3、配备两个以上的菜墩、刀具、容器具,最好分别贴上红色和绿色标志或使用“生”“熟”标注,做到生熟分开,防止厨师用错。

4、配备餐用具清洗、消毒、保洁设施,做到“一洗二冲三消毒四保洁”,建议餐前用开水煮沸消毒,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餐用具。

(十)、农村集体聚餐如何采购贮存食品及食品原料?

1、购买食品及食品原料,要认真查验质量证明,索要相关票证,猪肉应验看检验检疫合格印章,预包装食品应查看生产许可证、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关键信息。

2、食品原料、半成品、成品应分开存放,不得生熟混放,避免交叉污染。

3、采购的食品原应有专人看管,防止他人投毒。容易变质的食品应冷藏或冷冻保存。

4、购买蔬菜时应注意农药残留问题。

(十一)、对农村集体聚餐加工制作有什么要求?

1、加工制作时选用的食品原料应新鲜、干净,不得使用腐烂、霉变、生虫、有毒有害、病死禽畜肉及鱼类、超过保质期或其他感性状异常的食品原料。

2、肉、菜、水产品应分类清洗。清洗蔬菜时,应利用水洗、浸泡(20-30分钟),开水焯等方法去除农药残留和杂质。蛋应对外壳清洗。

3、半成品、成品容器不得直接放于地面,可采用木板等制作简易备餐板,将半成品、成品置于上面,离地存放,不得叠放。

4、需加热食品应烧熟煮透,加工时食品中心温度不低于70度;烹调后至食用超过2个小时的食品,应当高于60度或低于10度条件下存放,并注意、防蝇、防尘。

5、尽量不食用四季豆、白果、豆浆、鲜黄花等,必须烧熟煮透。

6、隔餐、隔夜的熟制品再次食用时应加热煮透。

7、不提倡食用凉菜,如需用,必须严格控制温度、卫生、工具等专,现做现吃。

(十二)、农村集体聚餐应如何进行食品留样?

农村集体聚餐的供餐食物实施留样制度,每个品种留样100克以上,冷藏保存48小时,留样尽量使用单独的冰箱。

(十三)、怎样判断是否发生了食物中毒?

1、有共同的就餐史

2、有类似症状

3、较短时间发生

4、一般人与人之间不传染

(十四)、发生食物中毒后怎么办?

1、第一时间抢救和安置中毒病人,及时将患者送往就近医院治疗;

2、在抢救和安置中毒病人的同时,立即向当地的村干部(信息员)、食药和卫计部门报告;

3、保护中毒现场,立即停止可疑中毒食品的食用和销售;

4、协助食药监管部门调查中毒原因,防止再发生。

(十五)、发生食物中毒有什么后果?

对举办农村集体聚餐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其它食源性疾患的,或者给他人造成损害的,有关责任人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农村集体聚餐餐饮食品安全相关知识

(一)、食品卫生“五四”

1、四不:采购员不进,保管员不收,食品加工员不做,服务员不卖腐败变质的食物。

2、四隔离:生熟隔离,成品与半成品隔离,食品与杂物药物隔离,食品与天然冰隔离。

3、四过关:一洗、二刷、三冲、四消毒。

4、四定:定人、定物、定时间、定划片分工、包工负责。

5、四勤:勤洗手、勤俭治家、勤洗澡理发、勤洗已脏工作服。

(二)、清除蔬菜上残留农药的几种简易方法

1、浸泡水洗法:蔬菜污染的农药品种主要有机磷类杀虫剂,有机磷杀虫剂难溶于水,此种方法仅能除去部分污染的农药,但水洗是清除蔬菜水果上其他污物和去除残留农药的基础方法。主要用于叶类蔬菜。一般先用水冲洗掉表面污物,然后用清水浸泡,浸泡不少于10分钟,果蔬清洗剂可增加农药的溶出,所以浸泡时可以加入少量果蔬清洗剂,浸泡后要用流水冲洗2—3篇。

2、碱水浸泡法:有机磷杀虫剂在碱性环境下分解迅速,所以此方法是有效地去除农药污染的措施,可用于各类蔬菜瓜果。方法是先将表面污物冲洗干净,浸泡到碱水中(一般500m1水中加入碱面5g—10g)5一15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3—5遍。

3、去皮法:蔬菜瓜果表面农药相对较多,所以削去外皮是一种较好的去除残留农药的方法。

4、储存法:农药随着时间能缓慢地分解为对人体无害的物质,以对易于保存的瓜果蔬菜可以通过一定时间的存放,减少农药残留量。一般应存放15天以上,同时建议不要立即食用新采摘的未削皮的瓜果。

5、加热法: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随着温度升高,分解加快,所以对一些其他方法难以处理的蔬菜瓜果可通过加热去除部分农药。此法常用于芹菜、菠菜、小白菜、圆白菜、青椒、菜花、豆角等,先用清水将表面污染物洗净,放入沸水中2—5分钟捞出,然后用清水冲洗l一2遍。

在具体处理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将以上几种方法联合使用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三)、造成食物中毒的危害因素

1、食品本身有害有毒:如毒草、莽草、发芽的马铃薯、木薯、苦杏仁、河豚鱼、湟鱼、毒蚌等。

2、食品被有毒有害物污染,如化学毒物、有害生物污染。

3、不卫生的设备,容器或用具。

4、生熟食品交叉污染。

5、使用了腐败变质的原料。

6、剩余食物未重新加热。

7、误用有毒有害物。

8、不适当的贮存。

9、食品加工烹调不当。

10、个人卫生素质差。

11、投毒。

(四)、食物中毒分类

1、微生物性食物中毒

(1)细菌性食物中毒,特点: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常伴有发热,其潜伏期相对于化学性的较大。

(2)真菌毒素与真菌食品中毒,特点:中毒发生主要通过被真菌污染的食品;用一般的烹调方法加热处理不能破坏食物中的真菌毒素;没有传染性和免疫性,真菌毒素,一般都是小分子化学物,对机体不产生抗体;真菌生长繁殖及产生毒素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因此中毒往往有较明确的季节性和地区性。

2、化学性食物中毒,特点:发病与进食时时,食用量有关;发病快,潜伏期短,多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常有群体性,病人有相同的临床表现;中毒程度严重,病程长,发病充及死亡率高;季节性和地区性均不明显,中毒食物无特异性;剩余食品、呕吐物、血和尿等样品中可以检测出有关化学毒物;误食混有强毒的化学物质或食入被有毒化学物污染的食物;临床表现因毒性物质不同而多样化,一般不伴有发热。

(五)、禁止采购的食品

1、腐败变质、油质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其他感官司性状异常,含有毒有害物质或者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食品;

2、未经兽医卫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及其制品;

3、超过保质期或者不符合食品标签规定的定型包装食品;

4、其他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和要求的食品。

(六)、食品的贮存

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食品在贮存过程中被微生物(细菌、酵母和霉菌等)污染后,微生物大量繁殖以及食品的微生物在接近人体温度条件下是最容易生长繁殖的,因此,食品贮存是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食品贮存的作用不仅是存放食品及食品原料,更重要的防止食品腐烂变质,保证食品质量。

1、热贮存

热贮存是指在高于60℃的温度下贮存。热贮存通常用于随时提供的熟食食品方面。学校食堂把做好的饭菜放在有保温的装置中热浴,俗称“保温”。采用热贮存要时刻注意加热的温度,贮存食物的体积不能太大,并且要保证所贮存的食物受热均匀。

2、低温贮存

通常加工好的熟食品在室温下存放超过4小时,便会出现腐败现象,尤其是蛋白质丰富的肉蛋、奶和水产品类食品。因此,大部分食品的贮藏必须采用低温保藏。低温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还能降低食品中的酶的活性,从而减弱食物中营养成份的破坏过程。多数食源性疾病原体在10℃以下停止生产繁殖。由于温度回升时,细菌可以恢复其生理状态和生活能力,故低温只能抑制细菌的繁殖。

低温贮藏食品可分为冷藏和冷冻两类。

食品冷藏:是指将食品置于稍高于冰点温度环境中进行贮藏。冷藏的温度一般为O℃一15℃,而4℃一8℃则为常用冷藏温度,冷藏贮存期一般为几天到数周,冷藏不能阻止食品的腐败变质,只能减缓食品腐败变质的过程。

仪器冷冻,是指采用缓冷或速冻方法先将食品冻结,而后在能保持食品冻结状态的温度下贮藏方法。常用的冷冻温度为一12℃一一23℃,而一18℃最为适用,冷冻适用于长期贮藏,贮存期短的可以数日,长的可以以年计,经合理冷冻和冷藏的食品在大小、形状、色泽和风味方面一般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而且还能保持原始的新鲜状态。

(七)、食品从业人员卫生要求

1、食堂从业人员、管理人员必须掌握有关食品卫生的基本要求。

2、食堂从业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体检,新参加工作和临时参加工作的食品生产经营人员都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

患有痢病、伤寒、甲戊肝炎病人等消化道疾病(包括病源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的,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食堂从业人员及集体餐分餐人员出现咳嗽、腹泻、发热、沤吐等有碍于食品卫生的病症时,应立即脱离工作岗位,待查明病因,排除有碍食品卫生的病症或治愈后,方可重新上岗。

3、食堂从业人同应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必须做到:

(1)工作前,处理食品原料后,便后用肥皂及流动清水洗水;

(2)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并把头发置于帽内;

(3)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戴戒指加工食品;

(4)不得在食品加工和销售场所内吸烟。

(八)、为什么说剩菜应彻底加热后才能食用

各种剩菜应尽早放入冰箱冷藏,再食用时应彻底加热,这是消除微生物的最好办法,剩菜在贮存时微生物也许已经生长繁殖,因为适宜的贮存仅能减慢微生物的生长,并不能杀灭它们。所以剩菜应尽量当餐食用。彻底加热是指食品所有部位的温度至少达到70℃以上。通常情况下,这样可保证食品卫生质量。

但是新鲜蔬菜最好不隔夜、隔餐食用。各种叶菜尤其如此,如白菜中含有大量的硝酸盐,吃剩的白菜经过一夜后,由于细菌的作用,无毒的硝酸盐会转化为剧毒的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可使人体血液中的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引起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心慌等中毒症状,亚硝盐还是一种致癌物质。

(九)、细菌性食物中毒好发于什么季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全年都可发生,以气温较高的夏秋季最多,尢以湿度高的霉雨季节为好发。

(十)、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是什么

主要食品是冷荤(卤菜),其次是生食水产、凉拌菜和快餐盒饭。此外,乳制品、冷饮、饮料等也属易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危食品。

(十一)、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不良操作习惯有哪些

由于操作人员导致生熟食品交叉污染,包括操作人员的手、盛放食品的容器,如盆、盘,工具,如刀、砧板、抹布等在使用时生熟不分,接触过生的食品不经消毒又接触熟食,手抓了生的不洗手消毒又抓熟的。这些不食习惯极易造成食品污染而引发食物中毒。

(十二)、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需抓哪几个环节

心须抓好三个基本环节:即防止食品被细菌污染;控制细菌在食品中繁殖;彻底杀灭食品中污染的细菌。

(十三)、采购食品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1、采购时应检查食品或原料的新鲜度,猪肉应验看兽医检验合格印章;

2、有包装的食品标签上该标注的项目齐全,不过期、不膨厅(袋);

3、批量大的食品要索取该批产品的检验合格证或化验单。

(十四)、为什么卤菜保存不宜超过4个小时

4小时是控制细菌繁殖,预防食物中毒的关键时间。因发生食物中毒除有致病菌外,致病菌还需达到一定的数量,而细菌繁殖到这个数量需要一定时间,通常4个小时内不易达到(严重污染者例外),食用相对比较安全,而超过4个小时必须回锅复煮。

(十五)、为什么冰箱内取出的熟食品必须回锅煮透

冰箱冷藏室温度仅为0—10摄氏度,平均4—5摄氏度,这种低温只能抑制细菌繁殖,不能杀灭病原菌,而且有些致病菌,如小肠菌、李斯特菌、甚至伤寒杆菌,适于在低温下繁殖。加之冰箱放置的食物比较多,难免交叉污染。因此,从冰箱内取出的食品,食前必须回锅彻底加热。

(十六)、吃蔬菜引发农药中毒是什么原因

一是一些菜农未按规定使用农药,把国家禁止使用于蔬菜的剧毒农药,如甲胺磷用来治虫;二是使用农药后间隔时间过短就起菜上市,没有按规定经过7—10天的安全间隔期,由于菜上农药残留多,而食后中毒。

(十七)、怎样预防吃蔬菜引起农药中毒

购买蔬菜时要闻一闻有无异味,如青菜萝卜味或大蒜味等,亦可用农药速测卡测定有无农药残留。购回后要用自来水浸泡20—30分钟,再用开水将蔬菜灼烫一下,后捞起过冷水烹调食用,这样就比较安全。

(十八)、为什么四季豆未烧熟食后会引起中毒

四季豆,包括扁豆,含有皂素和植物血球凝集素,对消化道粘腊有强烈刺激作用,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这种毒素必须充分加热才被破坏,因此四季豆炒煮时必须熟透,如炒出的豆有生豆味或者苦涩者,切勿食用。

(十九)、为什么吃贮存久的马铃薯会引起中毒

马铃薯(土豆、洋山芋)在贮存过程中,会长出绿色的牙,这种绿芽中含有龙葵毒素,食后可致人中毒。

(二十)、为什么金属容器不宜盛放酸性食品

因为酸性食品可与金属发生化学变化或使金属元素溶解于食品中,贮放时间越长,金属溶出越多,食之危害越大,达到一定量可引起食者中毒。

(二十一)、为什么说有些手部不良的习惯动作具有潜在危险性

我们双手有很多的小动作是不自觉而又经常重复的。如擦鼻子、抓弄头发、挠胡子、触摸口部、抓痒,这些动作若与做饮菜连在一起,有相互污染的风险。历史上曾发生过由于这些动作导致疾病流行的事件。我们在制作食品时应避免这些小动作,若发觉有这些动作应立即洗手,不要怕麻烦。集体食堂、宾馆、饭店等尤其如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防止疾病流行,确保吃的卫生的重要环节之一。

(二十二)、为什么应避免用手去直接接触熟食和其他随时可吃的食物

手上有大量的细菌,尽管在接触食品前进行了洗后,但不可能全部洗掉。熟食和其他随时可吃的食物大多不再加热处理,一旦污染了细菌,细菌会随这些食物进入人体,引起食物中毒。如果这一定要用手处理食物,应该戴手套(如果食物是已包好或需要再煮的可不用戴手套)。戴手套要注意以下要求:

1、当手套破损了,被污染了或因任何理由脱下来后,这些手套一律应弃掉。

2、在处理生和熟食之间要更换手套。

3、手套要经常更换(至少每小时一次)。

4、用过后的手套不能再用。

(二十三)、为什么烹调方法不当,可产生多种致癌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烹调方法不当,会产生多种致癌因素。

l、动物肉、鱼类等动物蛋白,火候超度,容易产生致癌物氨甲基衍生物,所以动物禽畜肉类、鱼肉类,不可爆炒,烧焦后更不宜吃。

2、高温加热或油炸食品,可产生致癌的多环芳烃物,因此应少食或不食油炸食品。

3、新鲜蔬菜洗切后搁置时问过长会产生致癌物质亚硝酸盐,因此蔬菜应现洗、现切、现炒、现吃,这样既避免产生亚硝酸盐产生,也减少了营养素的损失,特别是水溶性维生素的损失。

4、严禁用煤、原油、木柴等燃料熏制食品,否则会产生致癌物3.4苯并芘,对人体有害。

(二十四)、为什么说“净、透、分、防”是搞好食品卫生的几个要素

“净”就是在原料处理过程中,要剔净、掏净、摘净、洗净,通过粗加工,保证原料中没有杂质。

“透”就是要在烹饪中,做到蒸透、煮透、炸透。通过热加工把食品深部的细菌杀死。

“分”就是粗和细加工分开;解冰用水与蔬菜洗涤分开;生熟食品用具分开;加工后的熟制品与半成品分开存放;半成品与未加工的原料分开存放。

“防”就是加工后的熟食要注意防蝇、防尘;勿用手接触熟食,防止食品交叉和重复污染。从一般意义来讲,搞好了以上几个方面食品卫生安全就会得到基本保障。

(二十五)、为什么肉、奶不宜用微波炉烹煮

微波炉的加热方式能很快使维生素B12失去活性。用微波炉给肉、奶加热6分钟,维生素B12将损失30%一40%。与通常法加热25分钟时损失量相当。维生素B12有防止恶性贫血、营养神经及降低患心脏病的作用,是健康不可缺少的营养素。所以,为减少维生素B12的损失,肉、奶不宜使用微波炉来加热。

(二十六)、为什么会出现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首先应有中毒的食物,并且该食物中带有足够剂量的致病因子,具备了这两条,即可引起食物中毒。经分析,引起食物中毒常见的有十大因素:

1、不适当地冷藏食物(冷藏温度不够);

2、在室温下贮藏食物(室温在危险温度带范围内);

3、过早地准备食物(使细菌有足够的繁殖时间);

4、不适当地冷却食物(冷却时间过长);

5、不适当地加热食物(加热不彻底或低温长时间加热);

6、内务管理不善(偶然的污染事故);

7、交叉污染(卫生制度不健全,个人卫生习惯不良);

8、不适当地解冻食物(在室温条件下解冻);

9、食品加工或制作人员有感染并且有不良卫生习惯;

10、己加工的食物被污染。

(二十七)、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发生食物中毒后如何处理

1、及时向当地食药监管部门或地方党委政府报告;

2、抢救和安置中毒病人;

3、保护中毒现场,立即停止可疑中毒食品的食用和销售;

4、协助食药监管部门调查中毒原因,防止再发生。

附件1:

国务院食品安全办

关于进一步强化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的指导意见

食安办〔2015〕2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安全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食品安全办:

近年来,在农村(含牧区)和城乡结合部等地区(以下称农村地区),群众自发组织的、在餐饮服务单位以外场所举办的各类群体性聚餐活动(以下称农村集体聚餐)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但因加工制作不规范等原因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为及时消除农村集体聚餐的食品安全风险,有效防控食物中毒等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保护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底线意识

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是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局,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强化对农村集体聚餐的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对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地主动作为,结合农村集体聚餐的实际,出台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安全水平。但是,由于农村集体聚餐具有量大、面广、用餐人数众多、部分聚餐为应急性活动等特点,且举办者和承办者食品安全意识不强、加工制作人员流动性较大、经营场所环境较差、设施设备简陋、加工操作不规范等食品安全问题难以在短期内彻底扭转,致使农村集体聚餐的食品安全风险较高。

各地要充分认识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将其作为农村食品安全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做细做实、常抓不懈,不能浅尝辄止,更不能熟视无睹。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发扬钉钉子精神,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将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工作作为解决农村地区食品安全问题的突破口,创新工作思路,探索管理措施,完善工作方法,讲求工作实效,持续提升农村地区食品安全水平。

二、加强属地管理,强化风险防控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负总责。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属地实际,出台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办法或指导意见,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创新,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等途径,强化对农村集体聚餐的食品安全管理。要厘清工作职责,完善工作制度,细化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要求。要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将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经费纳入预算,为基层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条件。

县级人民政府要确定行政区域内农村集体聚餐报告、登记的范围、内容、时限等要求。鼓励县级人民政府对农村集体聚餐进行综合治理,有效利用农村现有的各种场所,推动农村集体聚餐进入固定场所经营,并持续改善经营环境和条件。

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明确农村集体聚餐的环境与设施设备、食品采购和贮存、加工过程控制、食品留样、加工制作人员体检和培训等基本要求,督促指导农村集体聚餐承办者加强对加工制作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卫生行政部门要督促医疗机构做好食物中毒者的医疗救治和中毒信息的报告工作,会同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加强对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的监测。

各地要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切实落实各部门、各层级的工作责任,不断加大检查指导力度,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有效防控食物中毒等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三、落实主体责任,注重自律自查

农村集体聚餐的举办者和承办者对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负责。鼓励农村集体聚餐的举办者和承办者之间、承办者和厨师等加工制作人员之间签订食品安全协议,明确、细化各自的食品安全责任。

农村集体聚餐的举办者和承办者应自觉履行农村集体聚餐的报告义务。在集体聚餐举办前,举办者和承办者要主动、及时、如实地将聚餐菜单、举办地点、预期参加人数等内容提前向本村食品安全信息员报告,并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书。要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不得采购、贮存、加工制作超过保质期的食品、腐败变质等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等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承办者要按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要求,向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乡镇派出机构报告其雇用的所有加工制作人员的健康体检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情况,定期组织加工制作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不得雇用患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要主动接受、积极配合食品安全协管员的指导,切实落实食品安全协管员的指导意见,科学确定聚餐菜单;严格筛选原料的采购渠道,认真落实食品的采购、运输和贮存要求;持续规范加工制作人员的加工制作行为,做到烧熟煮透食品、严格清洗消毒

餐饮具、分开使用生熟工用具等;切实做好食品留样。举办者要对承办者的食品安全状况、问题和隐患进行自检自查,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并督促承办者及时整改。

鼓励大型餐饮服务单位直接为农村集体聚餐活动提供服务,或与农村集体聚餐承办者联合经营农村集体聚餐。鼓励农村集体聚餐举办者和承办者购买食品安全责任保险。

四、健全基层队伍,提高工作能力

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特别是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积极构建以乡镇食品安全协管员、村食品安全信息员等为重要补充的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管理网络。充分发挥乡镇政府食品安全办、村民委员会、食品安全协管员和信息员的能动作用,不断拓展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管理视野,延伸工作触角,推动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置、责任落地,实现对农村集体聚餐等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工作的全覆盖。

要结合辖区实际,不断加强对乡镇食品安全协管员、村食品安全信息员等人员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其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切实发挥其在农村集体聚餐活动中信息收集、情况上报、现场指导等方面的作用。

要将农村集体聚餐举办者和承办者的主动报告与协管员、信息员的主动巡视结合起来,做好对农村集体聚餐的事前指导、事中检查、事后跟踪工作。在接报、登记集体聚餐相关信息时,食品安全信息员要对集体聚餐的举办者和承办者进行食品安全风险提示。

五、强化宣传教育,推进信息公示

各地要紧密结合农村地区特点,采取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农村集体聚餐举办者、承办者和广大群众宣传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有关政策、食品安全知识等。教育农村集体聚餐举办者和承办者增强食品安全风险意识和诚信自律意识,切实规范加工制作人员的加工制作行为。引导农村群众提高对农村集体聚餐管理制度的认同感,为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要建立并实施农村集体聚餐承办者公示制度,向农村地区群众定期或不定期公示承办者登记、加工制作人员体检培训、依法依规经营等情况,督促承办者提高诚信守法意识,引导广大群众理性聚餐。

六、建立工作机制,做好应急处置

各地要建立健全政府规范和行业自律相结合、部门牵头和各方配合相结合、现场检查和指导提示相结合、规范流动经营和倡导固定经营相结合等工作机制。将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列为对下级政府食品安全绩效考核的指标,及时通报考核结果,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要建立完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规范报告、调查和处置程序,细化配套制度和措施,适时开展应急演练。一旦因农村集体聚餐引发食物中毒等食源性疾病,要做到及时救治、及时报告、及时处理。

国务院食品安全办

2015年12月25日

农村集体聚餐注意事项

农村集体聚餐注意事项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动辄上百人的“流水席”在我镇农村已不是什么稀奇事。“农家宴”是我们民间的一个传统习俗,谁家有喜事,都会在家热闹一翻。但农家宴目前还没有一个规范的管理,在管理手段上还是一个新鲜事物,一个新模式。为切实加强我镇农村集体性聚餐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规范我镇农村集体性聚餐行为,预防集体性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切实保障我镇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针对乡村厨师流动性大,没有接受过从业体检等情况,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集体宴席食品安全工作,结合我镇实际,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及时组织展开强化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监管,确保我镇、乡广大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 什么是集体聚餐? 集体聚餐俗称一条龙,是指城乡居民(村民)在非经营性场所举办的各种集体集餐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1)流动餐桌(主家采购原材料,流动厨师提供棚、桌椅、碗筷等);(2)家庭自办;(3)饭店等级餐饮单位送餐。 农村集体聚餐第一责任人是谁? 农村聚餐的举办者和承办厨师为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举办集体聚餐活动注意的事项:

1、农村集体聚餐申报时间。在举办集体聚餐活动48小时前,宴席举办者或承办厨师,应填写《集体聚餐活动申报表》,向所在食品监督管所或村(社区)备案。 2、填写《集体聚餐登记表》。城乡居民(村民)无论举办何种宴席,一次性聚餐人数超过50人的必须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或村委会、社区)申报登记,经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或村委会、社区)登记备案并与宴请户和操办厨师签订《集体聚餐食品安全承诺书》之后方能举办。 3、报告基本情况。向本村(社区)食品安全协管员及时、如实报告聚餐基本情况。 4、接受指导。集体聚餐人数50人以上,100人以下的,原则上由村(社区)食品安全协管员进行现场指导,必要时可报告乡镇(街道)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派人进行现场指导。集体聚餐活动人数100人以上,原则上由乡镇(街道)食品安全监督管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必要时可报告县(市)区食品药监管部门派人进行现场指导。 后期工作中,我们将成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小组,大力发展食品安全监督协管员,不断加强食品安全宣传,加大对流动厨师的培训力度,以此来提高村(居)民举办农村集体聚餐活动的食品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和引导村(居)民到条件设施好、管理规范的饭店、宾馆举办集体聚餐活动。确实需要举办集体聚餐的,要合理控制集体聚餐参与人数,选择聘请食品安全意

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通用版

解决方案编号:YTO-FS-PD171 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 方案通用版 The Problems, Defects, Requirements, Etc. That Have Been Reflected Or Can Be Expected, And A Solution Proposed T o Solve The Overall Problem Can Ensure The Rapid And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标准/ 权威/ 规范/ 实用 Authoritative And Practical Standards

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 作方案通用版 使用提示:本解决方案文件可用于已经体现出的,或者可以预期的问题、不足、缺陷、需求等等,所提出的一个解决整体问题的方案(建议书、计划表),同时能够确保加以快速有效的执行。文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为认真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和**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20xx年全市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专项整顿工作方案》,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提高农村餐饮卫生水平,有效预防食物中毒及其他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决定在全镇开展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专项整顿,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总体目标 通过整顿,强化村(社区)对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增强聚餐举办者和乡村厨师的食品安全责任意识,提高乡村厨师承办聚餐以及餐饮管理的食品安全知识,加强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意识,消除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隐患,有效预防食物中毒和其他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二、主要任务 (一)健全管理网络。各单位必须将农村集体聚餐的管理

农村集体聚餐备案登记表

附件1 —1 —

附件2 —2 —

附件3 农村聚餐厨师备案登记表 —3 —

附件4 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告知书 为有效预防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患的发生,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现就举办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的具体要求告知如下: 1.食品加工场所应远离垃圾堆、禽畜圈养地及其它污染源,要有防蝇、防鼠、防尘设施,并保持良好的清洁卫生,不得有鸡、鸭、猪、狗、猫等家禽家畜进入。 2.农村聚餐厨师及服务人员应持有有效健康证明,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严禁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甲型、戊型)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3.拟在集体聚餐期间供应的食谱,应提前报送指导人员进行食品安全风险审查;不提倡食用凉菜和外购的散装直接入口熟食制品。严禁使用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杂使假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严禁使用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超过保质期、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及其它有毒有害的食品或非食用物质;严禁使用亚硝酸盐或其他违规添加剂,严禁超范围、超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慎用四季豆、扁豆、白果、豆浆、鲜黄花菜等,如需用,必须烧熟煮透。要保证有足够的、符合卫生要求的饮用水。 4.采购食品原料要选择证照齐全的商户,索要票据并妥善保存。 —4 —

5.食品原料、半成品和成品应分开存放;需冷藏条件下保存的食品应及时冷藏;加强有毒有害物品的管理,严防有毒有害物品污染或被误食误用。 6.动物性、植物性和水产品必须分类清洗分类切配;餐用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应洗净消毒,做到分类使用、生熟分开,严防交叉污染。 7.需加热的食品应烧熟煮透,加工时食品中心温度不低于70℃;烹调后至食用前超过2小时的食品,应当在高于60℃或低于10℃的条件下存放,并注意防尘、防蝇;隔餐或隔夜的熟食制品必须再次充分加热后方可食用。 8.对每餐宴席使用的高风险食品如凉菜等必须留存100克以上样品,冷藏保存48小时以上。 9.就餐后如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举办者、承办者应及时将病人送当地医疗机构就诊,并立即报告当地行政村(社区)食品安全协管员,同时保护好现场。 —5 —

农村集体聚餐管理制度

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障农村集体聚餐的食品卫生安全,预防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乡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的农村集体聚餐是指农村(农民)在非经营性场所举办的婚嫁、丧事等各种宴席。 第三条各村、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农村集体聚餐的食品安全工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障农村集体聚餐的食品卫生安全。 第四条农村集体聚餐的管理坚持部门指导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工作原则,实行申报备案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的管理制度。 第二章环境与设施卫生要求 第五条宴席举办人应提供符合卫生要求的农村集体聚餐加工、聚餐场所,选用有资质的乡村厨师承办宴席。承办厨师对举办人应提出卫生菜谱和卫生指导意见。 第六条加工场所周围20米内无粪坑、猪圈、垃圾堆场、有毒有害企业等污染源。 第七条加工场所布局合理,按流程划分相对独立的原

料清洗整理、餐具清洗消毒、烹调、待菜、仓贮区域等。 第八条用于加工的场所预先进行环境清扫,保持内外环境整洁,采取有效措施,消除老鼠、蟑螂、苍蝇及其孳生条件。 第九条宴席厨房应设于固定用房内,配备有足够的照明、通风装置和有效的防蝇、防尘、排污及存放废弃物的设施,有冷冻冷藏、清洗水池和餐具保洁设施等。 第十条因原料清洗、整理、餐具清洗消毒需要临时搭建的简易棚,应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地面平坦、硬化,四周设围护。 第十一条用于加工的刀、墩、板、桶、盒、筐、抹布以及其他工具容器,应当按原料、半成品、成品区分开使用,定位存放,用后洗净,保持清洁。 第十二条承办厨师自备餐具在存放、运输过程中应使用专用的密封保洁柜,餐具保洁设施定期清洗,保持洁净。 第十三条宴席用水应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不得直接使用河水和未经检验合格的井水。 第三章食品的采购和贮存 第十四条承办厨师应对举办人采购食品提出指导性意见,禁止采购下列食品: (一)有毒、有害、腐烂变质、酸败、霉变、污秽不洁、混有异物和其他感观性状异常的食品;

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培训资料

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培训资料 一、食品卫生“五四” 1、四不:采购员不进,保管员不收,食品加工员不做,服务员不卖腐败变质的食物。 2、四隔离:生熟隔离,成品与半成品隔离,食品与杂物药物隔离,食品与天然冰隔离。 3、四过关:一洗、二刷、三冲、四消毒。 4、四定:定人、定物、定时间、定划片分工、包工负责。 5、四勤:勤洗手、勤俭治家、勤洗澡理发、勤洗已脏工作服。 二、清除蔬菜上残留农药的几种简易法 1、浸泡水洗法:蔬菜污染的农药品种主要有机磷类杀虫剂,有机磷杀虫剂难溶于水,此种法仅能除去部分污染的农药,但水洗是清除蔬菜水果上其他污物和去除残留农药的基础法。主要用于叶类蔬菜。一般先用水冲洗掉表面污物,然后用清水浸泡,浸泡不少于10分钟,果蔬清洗剂可增加农药的溶出,所以浸泡时可以加入少量果蔬清洗剂,浸泡后要用流水冲洗2—3篇。 2、碱水浸泡法:有机磷杀虫剂在碱性环境下分解迅速,所以此法是有效地去除农药污染的措施,可用于各类蔬菜瓜果。法是先将表面污物冲洗干净,浸泡到碱水中(一般500m1水中加入碱面5g—10g)5一15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3—5遍。 3、去皮法:蔬菜瓜果表面农药相对较多,所以削去外皮是一种较好的去除残留农药的法。 4、储存法:农药随着时间能缓慢地分解为对人体无害的物质,以对易于保存的瓜果蔬菜可以通过一定时间的存放,减少农药残留量。一般应存放15天以上,同时建议不要立即食用新采摘的未削皮

的瓜果。 5、加热法: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随着温度升高,分解加快,所以对一些其他法难以处理的蔬菜瓜果可通过加热去除部分农药。此法常用于芹菜、菠菜、小白菜、圆白菜、青椒、菜花、豆角等,先用清水将表面污染物洗净,放入沸水中2—5分钟捞出,然后用清水冲洗l一2遍。 在具体处理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将以上几种法联合使用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三、部分食品适宜低温贮存条件表 四、造成食物中毒的危害因素 1、食品本身有害有毒:如毒草、莽草、发芽的马铃薯、木薯、苦杏仁、河豚鱼、湟鱼、毒蚌等。 2、食品被有毒有害物污染,如化学毒物、有害生物污染。 3、不卫生的设备,容器或用具。 4、生熟食品交叉污染。 5、使用了腐败变质的原料。 6、剩余食物未重新加热。 7、误用有毒有害物。8、不适当的贮存。9、食品加工烹调不当。10、个人卫生素质差。1 l、投毒。 五、食物中毒分类 1、微生物性食物中毒(1)细菌性食物中毒,特点: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常伴有发热,其潜伏期相对于化学性的较大。(2)真菌毒素与真菌食品中毒,特点:中毒发生主要通过被真菌污染的食品;用一般的烹调法加热处理不能破坏食物中的真菌毒素;没有传染性和免疫性,真菌毒素,一般都是小分子化学物,对机体不产生抗体;真菌生长繁殖及产生毒素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因此中毒往往有较明确的季节性和地区性。 2、化学性食物中毒,特点:发病与进食时时,食用量有关;发病快,潜伏期短,多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常有群体性,病人有相同的临床表现;中毒程度重,病程长,发病充及死亡率高;

农村集体聚餐监督管理工作意见

农村集体聚餐监督管理工作意见 镇范围内举办集体聚餐的活动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但卫生设备设施和食品安全意识一时难以达到规范制作的要求,从而成为当前引发农村集体聚餐活动食品安全事故的重大隐患。食安办、安办、公卫中心和各村民委员会要充分认识集体聚餐活动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把加强集体聚餐活动监管作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点,全力抓好抓实。 二、健全机制,完善网络 镇食安办、公卫中心和各村食品药品监管协管员要切实加强农村集体聚餐活动食品安全指导工作,确保人民群众饮食安全。镇人民政府将食品安全工作列入村级考核内容,村支两委要切实负起责任,。村食品药品监管协管员,负责对本村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和报送。 三、健全制度,强化管理 (一)建立健全申报管理制度。就餐人数达100人以上的农村婚丧嫁娶等集体聚餐活动,承办者要提前48小时向所在村(社区)食品安全协管员报告,并签定《县农村集体聚餐活动食品安全承诺书》然后由村(社区)协管员填写《县农村集体聚餐活动食品安全申报备案登记表》,向镇公卫中心报告。镇公卫中心按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的要求,及时予以上报。 (二)建立健全现场指导制度。要建立健全现场指导制度,对农村集体聚餐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实行分类现场指导,指导人员必须

对承办农村集体聚餐活动现场进行认真考察,对加工场所环境卫生、场所建筑布局、卫生设备设施、食品及原料感观、食品采购索证索票、聚餐食谱、食品从业人员健康状况以及用水情况进行认真检查、指导,同时填写《县农村集体聚餐活动食品安全指导意见书》。 (二)建立餐饮服务人员备案管理制度。对持有效健康合格证明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明的流动厨师及餐饮服务人员须经镇人民政府备案登记,并填写《县农村集体聚餐流动厨师备案登记表》后,才能在该行政区域内从事农村集体聚餐服务活动,全面加强对流动厨师及餐饮服务人员的监管。 (三)建立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要建立农村集体聚餐活动食品试尝留样制度,食品安全现场指导人员要在开餐30分钟前对将供餐的食品进行试尝留样,无异常反应后可提供食用,同时食品要留样100克并冷藏保存48小时,若无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可按程序处理食品留样。要切实建立食品索证检验制度,严把原料采购关,要严格检验销售者是否具有食品生产或流通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等经销资质,查看食品的感观性状和标签标识,索取销售发票并保存至聚餐结束后十天,做好环境清洁、生活饮用水消毒和餐饮具消毒保洁工作,防止污染。要切实建立食物中毒报告制度,发现可疑食物中毒时,要立即向镇公卫中心报告,妥善保存可疑中毒食品,及时控制可疑中毒现场,并立即组织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救治。 四、明确责任,狠抓落实

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各省通用

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我省农村集体聚餐活动食品安全管理,预防食物中毒事件和食源性疾病发生,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村集体聚餐是指在家庭或非食品经营场所举办的一次就餐人数在50人以上,并主要由乡村厨师、流动餐车或举办者自行承担加工烹饪的婚丧嫁娶、乔迁祝寿、子女升学等农村集体聚餐活动。 凡在陕西省行政区域内举办农村集体聚餐活动的,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辖区农村集体聚餐活动的登记、技术指导、厨师管理和教育培训等工作。 农村集体聚餐举办者和承办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第四条鼓励发展农村家宴专业服务队承担农村集体聚餐活动。 第二章报告登记 第五条农村集体聚餐实行报告登记制度。聚餐人数50人(含50人)以上的由举办者或承办者提前3天向本村食品安全协管员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举办人、承办者基本情况、聚餐时间、地点、人数和人员来源、场地卫生条件、菜谱等。 第六条村食品安全协管员接到报告或获得信息后,应认真做好登记工作,填写《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报告登记表》(见附件1),与聚餐举办者签订《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承诺书》(见附件2),报告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 第七条农村集体聚餐按规模大小实行分级指导。就餐人数在200人(含200人)以下的聚餐活动,由本村食品安全协管员进行现场指导;就餐人数在200人以上的由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派监督员进行现场指导。

第八条现场指导人员应提前一天对聚餐活动所用食品原料的采购、储存、加工以及厨师健康状况、环境卫生、加工设施等进行现场检查,填写《农村集体聚餐现场检查指导意见书》(见附件3),对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提出整改意见。发现聚餐加工场所卫生条件较差或设施设备不能满足食品安全需要的,应督促指导整改;严重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应禁止举办集体聚餐活动。 第三章乡村厨师基本要求 第九条实行乡村厨师备案管理制度。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负责对辖区内承办集体聚餐的乡村厨师进行备案登记,填写《乡村厨师登记表》(见附件4)。监督指导乡村厨师按要求参加健康体检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并组织签订《乡村厨师食品安全承诺书》(见附件5),建立乡村厨师管理档案。 第十条乡村厨师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合格证明后方可上岗。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疾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不得承办农村集体聚餐。 第十一条乡村厨师应参加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的培训,掌握相关食品安全要求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 第十二条乡村厨师和帮厨人员卫生要求: (一)厨师应持有效健康证上岗。有发热、腹泻症状或患有化脓性、渗出性皮肤病、咽部炎症等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不得帮厨; (二)操作时应穿戴整洁的工作衣帽,头发不外露,不留长指甲、不涂指甲油,不佩戴饰物; (三)操作过程中应保持手部清洁,手部受到污染后应及时清洗; (四)不得有面对食品打喷嚏、咳嗽及其他有碍食品安全的行为。 第四章环境与设施 第十三条聚餐举办者应提供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加工、聚餐场所。

[农村集体聚餐制度]农村集体聚餐注意事项

[农村集体聚餐制度]农村集体聚餐注意事 项 集体聚餐一、报告制度:农村集体聚餐由举办者和承办者实行双报告,须提前3天向监管部门报告,自行举办的集体聚餐活动由举办者报告。 二、流动厨师和帮厨人员基本要求: 1必须持有效健康证方可上岗; 2有发热、腹泻症状或患有化脓性、渗出性皮肤病、咽部炎症等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不得帮厨; 3操作过程中应保持手部清洁,手部受到污染后应及时清洗; 4不得有面对食品打喷嚏、咳嗽及其他有碍食品安全的行为。 5操作时应穿戴整洁的工作衣帽,头发不外露,不留长指甲、不涂指甲油,不佩戴饰物。 流动厨师对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承担主体责任,及时履行聚餐活动报告义务,对采购的食品、食品原料及食品相关产品进行检查验收,对帮厨人员的健康体检及身体状况进行审查核实,对加工环境和设施设备进行现场勘验,对食品贮存和加工操作进行规范管理,积极

配合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做好食品留样和应急处置等工作。 环境与设施要求: 1聚餐加工和就餐场所,保持该场所环境整洁,附近无开放式厕所、化粪池、污水池、家禽家畜圈(舍)、垃圾场(站)等污染源。 2聚餐活动举办场所应事先进行环境清扫,消除老鼠、蟑螂、蚊 蝇及其孳生条件,保持环境清洁。 3需要临时搭建的简易棚,应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地面平坦、 硬化,四周设围护,并设防蝇、防尘、防鼠等设施。 4用于加工的刀、墩、板、桶、盒、筐、抹布以及其他工具容器,应当按原料、半成品、成品区分开使用,用后洗净,保持清洁。采取 自行清洗消毒的聚餐活动,使用的餐饮具必须按规定洗净、消毒、保洁。 5无法满足清洗消毒要求的聚餐活动,原则上应使用合格的集中 消毒餐饮具或一次性餐饮具。体聚餐用水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 用水卫生标准。 三、采购与贮存要求: 1聚餐举办者或承办者应从证照齐全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或市场采 购符合质量标准和安全要求的食品,并索取有效购货凭证(大肉还须 索取非洲猪瘟检测报告)。 2禁止采购和使用下列食品: (1)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 (2)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

湖北省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指导意见

湖北省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指导意见 篇一: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工作指导意见 XXX市XXX区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工作 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我区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工作 的指导(以下简称农村集体聚餐指导),有效预防群体性食物中毒和其他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关于进一步强化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的指导意见》(食安办?20XX?2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高度重视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农村集体聚餐是指农村(含城乡结合部)居民因婚嫁、丧葬、寿辰、升学、生子、建房等事宜,在非经营性场所举办的各种集体性聚餐活动。农村集体聚餐是农村的传统习惯,涉及广大农村人民群众健康利益,关系社会稳定和谐。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家庭举办宴席的次数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同时,农村集体聚餐活动中存在加工场所简陋、卫生条件差、清洗消毒设施缺乏,餐具和设备流动性大,食用原材料采购渠道复杂,“三无”产品、假冒伪劣或过期不合格食品混杂,担当厨师的操作人员大多没有经过健康体检和培

训,食品安全意识薄弱等问题,致使群体性聚餐引发的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由于农村集体聚餐涉及广大农村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各地要充分认识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重 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切实强化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加大风险防控指导力度,切实保障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 二、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网络完善的监管网络是做好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按照食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基层食品安全责任网络建设,完善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充分发挥乡镇(街道)食安办、村委会(社区)、乡村卫生机构的作用,建立健全网格化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坚持强化监管与积极指导相结合,进一步完善落实农村集体聚餐申报备案管理制度、农村家宴厨师健康体检和食品安全培训管理制度、农村集体聚餐分类指导制度,有效预防群体性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三、明确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分工 相关部门和农村聚餐的举办者及承办厨师应按职责分 工,做好相应的工作。 1、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制定落实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制定方案、按要求进行应急处臵工作。会同区食安办做好督查工作,按《XXX区乡镇(街道)食品安全工作考核实施细则》进行评分。 2、乡镇(街道)对本辖区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工作负

农村集体聚餐管理制度流程

精心整理 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障农村集体聚餐的食品卫生安全,预防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乡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七条加工场所布局合理,按流程划分相对独立的原料清洗整理、餐具清洗消毒、烹调、待菜、仓贮区域等。 第八条用于加工的场所预先进行环境清扫,保持内外环境整洁,采取有效措施,消除老鼠、蟑螂、苍蝇及其孳生条件。

第九条宴席厨房应设于固定用房内,配备有足够的照明、通风装置和有效的防蝇、防尘、排污及存放废弃物的设施,有冷冻冷藏、清洗水池和 餐具保洁设施等。 第十条因原料清洗、整理、餐具清洗消毒需要临时搭建的简易棚,应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地面平坦、硬化,四周设围护。 第十一条用于加工的刀、墩、板、桶、盒、筐、抹布以及其他工具容 (三)食品标签标注内容不全,或超过保质期的定型包装食品; (四)未取得卫生许可证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供应的食品; 第十五条食品应分类存放于清洁、干燥的室内场所,需冷藏条件下保 存的食品应当及时冷藏。 第四章加工过程的卫生

第十六条承办厨师必须认真检查待加工食品及原料,发现腐败变质、 感观性状异常的,不得加工、使用。 第十七条食品原料在使用前必须洗净,蔬菜、肉类、水产品分类清洗 后应使用流动水进行冲洗。 第十八条需加热加工的食品应当烧熟煮透,其中心温度不低于70℃,加工后的成品应当与食品原料、半成品分开存放。 在高于 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的,不得从事食品加工工作。 第二十四条乡村厨师应经过市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掌握相关食品卫生要求和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并取得《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后方可 承办农村集体聚餐。 第二十五条乡村厨师个人卫生要求

陕西省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办法

陕西省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我省农村集体聚餐活动食品安全管理,预防食物中毒事件和食源性疾病发生,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村集体聚餐是指在家庭或非食品经营场所举办的一次就餐人数在50人以上,并主要由乡村厨师、流动餐车或举办者自行承担加工烹饪的婚丧嫁娶、乔迁祝寿、子女升学等农村集体聚餐活动。 凡在陕西省行政区域内举办农村集体聚餐活动的,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辖区农村集体聚餐活动的登记、技术指导、厨师管理和教育培训等工作。 农村集体聚餐举办者和承办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第四条鼓励发展农村家宴专业服务队承担农村集体聚餐活动。 第二章报告登记 第五条农村集体聚餐实行报告登记制度。聚餐人数50人(含50人)以上的由举办者或承办者提前3天向本村食品安全协管员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举办人、承办者基本情况、聚餐时间、地点、人数和人员来源、场地卫生条件、菜谱等。 第六条村食品安全协管员接到报告或获得信息后,应认真做好登记工作,填写《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报告登记表》(见附件1),与聚餐举办者签订《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承诺书》(见附件2),报告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 第七条农村集体聚餐按规模大小实行分级指导。就餐人数在200人

(含200人)以下的聚餐活动,由本村食品安全协管员进行现场指导;就餐人数在200人以上的由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派监督员进行现场指导。 第八条现场指导人员应提前一天对聚餐活动所用食品原料的采购、储存、加工以及厨师健康状况、环境卫生、加工设施等进行现场检查,填写《农村集体聚餐现场检查指导意见书》(见附件3),对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提出整改意见。发现聚餐加工场所卫生条件较差或设施设备不能满足食品安全需要的,应督促指导整改;严重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应禁止举办集体聚餐活动。 第三章乡村厨师基本要求 第九条实行乡村厨师备案管理制度。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负责对辖区内承办集体聚餐的乡村厨师进行备案登记,填写《乡村厨师登记表》(见附件4)。监督指导乡村厨师按要求参加健康体检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并组织签订《乡村厨师食品安全承诺书》(见附件5),建立乡村厨师管理档案。 第十条乡村厨师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合格证明后方可上岗。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疾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不得承办农村集体聚餐。 第十一条乡村厨师应参加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的培训,掌握相关食品安全要求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 第十二条乡村厨师和帮厨人员卫生要求: (一)厨师应持有效健康证上岗。有发热、腹泻症状或患有化脓性、

加强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总结

加强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总结为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等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身体 健康,根据省局《转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餐饮食品 ___工作的指导意见 ___》(甘食药监食〔2020〕358号)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及时组织开展强化农村集体聚餐食品 ___,确保我镇广大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现将全镇农村集体聚餐食品 ___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开展农村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和流动厨师的摸底建档工作。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集体宴席食品安全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对各村食品安全联络员、协管员、信息员和流动厨师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对基本情况进行登记造册,建立档案,为申报工作打好基础。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明确了各村食品安全联络员、协管员、信息员岗位职责,配合做好全镇食品药品安全的日常监管工作和信息报送工作。截止目前,镇食品药品安全整治领导小组召开食品药品安全专题会议4次,召开食品药品“一专三员”培训会1期,餐饮服务单位负责人、农村厨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培训会1期。通过培训,进一步增强了餐饮服务经营者食品安全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进一步规范了餐饮服务经营秩序。 二、实行农村流动厨师持证上岗制度。各村对辖区内的流动厨师 进行建档立卡,并要求到当地具有体检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健康体检,

并组织流动厨师参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取得健康证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合格证后方可上岗,凡患有可能影响食品安全疾病的农村厨师不得上岗。 三、加强对农村自办宴席餐饮食品安全的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各村切实做好食品安全联络员、协管员、信息员的职责,积极向本村家庭聚餐的举办者和流动厨师宣传农村自办宴席的重要性,对农村自办宴席的加工场地,卫生条件、食品原料采购查验、索证索票、厨师健康状况、用水等进行监督检查,严禁采购过期变质和“三无”食品,严禁采购和使用亚硝酸盐等。农村自办宴席的菜肴实行每种菜品100克以上48小时留样制度。 四、落实加工场所和用具清洁消毒制度。农村自办宴席要具备基本餐饮食品安全条件,各村食品安全协管员负责督促农村自办宴席举办者搞好宴席场所卫生清洁工作,做好刀具、砧板、桶、筐、抹布、锅碗瓢盆用具的消毒工作,加工用容器、工具做到生熟分开,原料与成品、生熟食品分开存放,防止交叉污染。厨房要有防蝇、防鼠、防尘设施和冷藏设施。宴席场所不得有鸡、鸭、猪、狗、猫等家禽家畜进入。 五、落实农村自办宴席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和应急处置制度,完善农村集体聚餐报告制度。在针对农村家庭自办宴席(就餐

农村集体聚餐管理规定

农村集体聚餐管理规定 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障农村集体聚餐的食品卫生安全,预防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乡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的农村集体聚餐是指农村(农民)在非经营性场所举办的婚嫁、丧事等各种宴席。 第三条各村、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农村集体聚餐的食品安全工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障农村集体聚餐的食品卫生安全。 第四条农村集体聚餐的管理坚持部门指导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工作原则,实行申报备案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的管理制度。 第二章环境与设施卫生要求 第五条宴席举办人应提供符合卫生要求的农村集体聚餐加工、聚餐场所,选用有资质的乡村厨师承办宴席。承办厨师对举办人应提出卫生菜谱和卫生指导意见。 第六条加工场所周围20米内无粪坑、猪圈、垃圾堆场、有毒有害企业等污染源。

第七条加工场所布局合理,按流程划分相对独立的原料清洗整理、餐具清洗消毒、烹调、待菜、仓贮区域等。 第八条用于加工的场所预先进行环境清扫,保持内外环境整洁,采取有效措施,消除老鼠、蟑螂、苍蝇及其孳生条件。 第九条宴席厨房应设于固定用房内,配备有足够的照明、通风装置和有效的防蝇、防尘、排污及存放废弃物的设施,有冷冻冷藏、清洗水池和餐具保洁设施等。 第十条因原料清洗、整理、餐具清洗消毒需要临时搭建的简易棚,应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地面平坦、硬化,四周设围护。 第十一条用于加工的刀、墩、板、桶、盒、筐、抹布以及其他工具容器,应当按原料、半成品、成品区分开使用,定位存放,用后洗净,保持清洁。 第十二条承办厨师自备餐具在存放、运输过程中应使用专用的密封保洁柜,餐具保洁设施定期清洗,保持洁净。 第十三条宴席用水应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不得直接使用河水和未经检验合格的井水。 第三章食品的采购和贮存

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知识

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知识 一、食品卫生“五四” 1、四不:采购员不进,保管员不收,食品加工员不做,服务员不卖腐败变质的食物。 2、四隔离:生熟隔离,成品与半成品隔离,食品与杂物药物隔离,食品与天然冰隔离。 3、四过关:一洗、二刷、三冲、四消毒。 4、四定:定人、定物、定时间、定划片分工、包工负责。 5、四勤:勤洗手、勤俭治家、勤洗澡理发、勤洗已脏工作服。 二、清除蔬菜上残留农药的几种简易方法 1、浸泡水洗法:蔬菜污染的农药品种主要有机磷类杀虫剂,有机磷杀虫剂难溶于水,此种方法仅能除去部分污染的农药,但水洗是清除蔬菜水果上其他污物和去除残留农药的基础方法。主要用于叶类蔬菜。一般先用水冲洗掉表面污物,然后用清水浸泡,浸泡不少于10分钟,果蔬清洗剂可增加农药的溶出,所以浸泡时可以加入少量果蔬清洗剂,浸泡后要用流水冲洗2—3篇。 2、碱水浸泡法:有机磷杀虫剂在碱性环境下分解迅速,所以此方法是有效地去除农药污染的措施,可用于各类蔬菜瓜果。方法是先将表面污物冲洗干净,浸泡到碱水中(一般500m1水中加入碱面5g—10g)5一15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3—5遍。 3、去皮法:蔬菜瓜果表面农药相对较多,所以削去外皮是一种较好的去除残留农药的方法。 4、储存法:农药随着时间能缓慢地分解为对人体无害的物质,以对易于保存的瓜果蔬菜可以通过一定时间的存放,减少农药残留量。一般应存放15天以上,同时建议不要立即食用新采摘的未削皮的瓜果。 5、加热法: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随着温度升高,分解加快,所以对一些其他方法难以处理的蔬菜瓜果可通过加热去除部分农药。此法常用于芹菜、菠菜、小白菜、圆白菜、青椒、菜花、豆角等,先用清水将表面污染物洗净,放入沸水中2—5分钟捞出,然后用清水冲洗l一2遍。在具体处理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将以上几种方法联合使用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三、部分食品适宜低温贮存条件表 四、造成食物中毒的危害因素 1、食品本身有害有毒:如毒草、莽草、发芽的马铃薯、木薯、苦杏仁、河豚鱼、湟鱼、毒蚌等。 2、食品被有毒有害物污染,如化学毒物、有害生物污染。 3、不卫生的设备,容器或用具。 4、生熟食品交叉污染。 5、使用了腐败变质的原料。 6、剩余食物未重新加热。 7、误用有毒有害物。 8、不适当的贮存。 9、食品加工烹调不当。10、个人卫生素质差。1 l、投毒。 五、食物中毒分类 1、微生物性食物中毒(1)细菌性食物中毒,特点: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常伴有发热,其潜伏期相对于化学性的较大。(2)真菌毒素与真菌食品中毒,特点:中毒发生主要通过被真菌污染的食品;用一般的烹调方法加热处理不能破坏食物中的真菌毒素;没有传染性和免疫性,真菌毒素,一般都是小分子化学物,对机体不产生抗体;真菌生长繁殖及产生毒素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因此中毒往往有较明确的季节性和地区性。 2、化学性食物中毒,特点:发病与进食时时,食用量有关;发病快,潜伏期短,多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常有群体性,病人有相同的临床表现;中毒程度严重,病程长,发病充及死亡率高;季节性和地区性均不明显,中毒食物无特异性;剩余食品、呕吐物、血和尿等样品中可以检测出有关化学毒物;误食混有强毒的化学物质或食入被有毒化学物污染的食物;临床表现因毒性物质不同而多样化,一般不伴有发热。 六、禁止采购的食品 1、腐败变质、油质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其他感官司性状异常,含有毒有害物质或者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食品; 2、未经兽医卫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及其制品; 3、超过保质期或者不符合食品标签规定的定型包装食品;

农村集体聚餐备案登记表

附件1 附件2 —1 —

附件3 —2 —

农村聚餐厨师备案登记表(参考式样) 附件4 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告知书(参考式样) —3 —

为有效预防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患的发生,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现就举办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的具体要求告知如下: 1.食品加工场所应远离垃圾堆、禽畜圈养地及其它污染源,要有防蝇、防鼠、防尘设施,并保持良好的清洁卫生,不得有鸡、鸭、猪、狗、猫等家禽家畜进入。 2.农村聚餐厨师及服务人员应持有有效健康证明,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严禁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甲型、戊型)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3.拟在集体聚餐期间供应的食谱,应提前报送指导人员进行食品安全风险审查;不提倡食用凉菜和外购的散装直接入口熟食制品。严禁使用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杂使假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严禁使用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超过保质期、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及其它有毒有害的食品或非食用物质;严禁使用亚硝酸盐或其他违规添加剂,严禁超范围、超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慎用四季豆、扁豆、白果、豆浆、鲜黄花菜等,如需用,必须烧熟煮透。要保证有足够的、符合卫生要求的饮用水。 4.采购食品原料要选择证照齐全的商户,索要票据并妥善保存。 5.食品原料、半成品和成品应分开存放;需冷藏条件下保存的食品应及时冷藏;加强有毒有害物品的管理,严防有毒有害物 —4 —

品污染或被误食误用。 6.动物性、植物性和水产品必须分类清洗分类切配;餐用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应洗净消毒,做到分类使用、生熟分开,严防交叉污染。 7.需加热的食品应烧熟煮透,加工时食品中心温度不低于70℃;烹调后至食用前超过2小时的食品,应当在高于60℃或低于10℃的条件下存放,并注意防尘、防蝇;隔餐或隔夜的熟食制品必须再次充分加热后方可食用。 8.对每餐宴席使用的高风险食品如凉菜等必须留存100克以上样品,冷藏保存48小时以上。 9.就餐后如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举办者、承办者应及时将病人送当地医疗机构就诊,并立即报告当地行政村(社区)食品安全信息员,同时保护好现场。 附件5 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承诺书(参考式样) 为确保农村集体聚餐人员的饮食安全,本次聚餐举办者和承办厨师特作出如下承诺: —5 —

陕西省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规定

陕西省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规定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陕西省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我省农村集体聚餐活动食品安全管理,预防食物中毒事件和食源性疾病发生,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村集体聚餐是指在家庭或非食品经营场所举办的一次就餐人数在50人以上,并主要由乡村厨师、流动餐车或举办者自行承担加工烹饪的婚丧嫁娶、乔迁祝寿、子女升学等农村集体聚餐活动。 凡在陕西省行政区域内举办农村集体聚餐活动的,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辖区农村集体聚餐活动的登记、技术指导、厨师管理和教育培训等工作。 农村集体聚餐举办者和承办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第四条鼓励发展农村家宴专业服务队承担农村集体聚餐活动。 第二章报告登记 第五条农村集体聚餐实行报告登记制度。聚餐人数50人(含50人)以上的由举办者或承办者提前3天向本村食品安全协管员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举办人、承办者基本情况、聚餐时间、地点、人数和人员来源、场地卫生条件、菜谱等。

第六条村食品安全协管员接到报告或获得信息后,应认真做好登记工作,填写《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报告登记表》(见附件1),与聚餐举办者签订《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承诺书》(见附件2),报告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 第七条农村集体聚餐按规模大小实行分级指导。就餐人数在200人(含200人)以下的聚餐活动,由本村食品安全协管员进行现场指导;就餐人数在200人以上的由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派监督员进行现场指导。 第八条现场指导人员应提前一天对聚餐活动所用食品原料的采购、储存、加工以及厨师健康状况、环境卫生、加工设施等进行现场检查,填写《农村集体聚餐现场检查指导意见书》(见附件3),对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提出整改意见。发现聚餐加工场所卫生条件较差或设施设备不能满足食品安全需要的,应督促指导整改;严重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应禁止举办集体聚餐活动。 第三章乡村厨师基本要求 第九条实行乡村厨师备案管理制度。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负责对辖区内承办集体聚餐的乡村厨师进行备案登记,填写《乡村厨师登记表》(见附件4)。监督指导乡村厨师按要求参加健康体检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并组织签订《乡村厨师食品安全承诺书》(见附件5),建立乡村厨师管理档案。 第十条乡村厨师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合格证明后方可上岗。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疾病,活动性肺结

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正式)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1623-14 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 作方案(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周密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为认真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和**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20xx年全市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专项整顿工作方案》,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提高农村餐饮卫生水平,有效预防食物中毒及其他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决定在全镇开展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专项整顿,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总体目标 通过整顿,强化村(社区)对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增强聚餐举办者和乡村厨师的食品安全责任意识,提高乡村厨师承办聚餐以及餐饮管理的食品安全知识,加强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意识,消除农村集体聚餐食品

关于加强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河南省)

关于加强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豫政食安办…2014?38号 2014年09月03日发布 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政府食品安全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为保障全省农村人民群众集体聚餐食品安全,有效防控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及时消除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切实保护广大农村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不断提升农村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国务院食品安全办、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和工商总局关于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违法行为进一步加强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工作的通知》(食安办…2014?7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国食药监食…2012?146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高度重视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农村集体聚餐是指农村(含城乡结合部)居民因婚嫁、丧葬、寿辰、升学、生子、建房等事宜,在非经营性场所举办的各种集体性聚餐活动。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家庭举办宴席的情况越来越频繁,聚餐的规模越来越大。农村集体聚餐活动中存在加工场所简陋、卫生条件差、清洗消毒设施缺乏,餐具和设备流动性大,食用原材料采购渠道

复杂,“三无”产品、假冒伪劣或过期不合格食品混杂,担当厨师的操作人员大多没有经过健康体检和培训,食品安全意识薄弱等问题,致使群体性聚餐引发的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农村集体聚餐涉及广大农村人民群众健康安全,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局,加强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对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各地要充分认识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创新监管机制和方式方法,强化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加大风险防控指导力度,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切实保障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 二、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网络 完善的监管网络是做好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认真落实《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国办发…2012?36号),按照食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基层食品安全责任网络建设,完善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积极推动食品安全监管重心下移、关口前臵、责任落底。充分发挥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村(居)民委员会、乡村卫生机构的作用,建立健全乡镇(街道)食品安全协管员、村(社区)食品安全信息员工作机制,发挥红白理事会等基层民间组织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延伸农村食品安全管理触角,拓展农村食品安全管理视野,加快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