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就高句丽问题的争论及我国外交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118.00 KB
- 文档页数:19
探析中韩文化交流的对策和建议论文关键词:中国韩国文化交流论文摘要:本文在分析中韩文化交流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基础之上,试图在政府、企业以及民间交往等不同层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中韩文化交流的深入开展。
一、中韩文化交流现状中韩文化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双方都有古老的文明和丰富的文化遗产,通过相互间的频繁的交流而取得许多优秀的成果。
在历史上,两国属于一个文化圈,具有相近的价值观、伦理观和文化理念,这正是长期文化交流的结果,我们要加以珍惜。
近些年来,“韩流”在中国、“汉风”在韩国盛行,对两国人民的生活影响很大,原因之一可能是历史上形成的思想文化的某种同质性为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提供了有利条件。
现在中韩两国文化交流在大众文化的普及方面取得很大成效,特别是电视、电影、音乐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比之下,在精英文化、学术研究领域内的交流则做得不够,需要大力加强,因为只有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中的深层因素之后,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使人民间的相互理解达到更高的水平。
二、加强中韩文化交流对策和建议(一)中韩两国交往的历史之久,其间由于政治原因,两国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相互敌视和隔绝状态,尽管1992年中韩再次实现关系正常化,但由于恢复交往时间不长,两国民众之间还缺乏相互了解,在历史、文化、领土、政治、经济利益等问题上存在误解和分歧是不可避免的。
1.对于这些误解和分歧,两国政府必须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确定正确的政策基调。
对于近年来韩国国内学术界以及部分网民、民间团体等关于高句丽历史问题和所谓的间岛领土问题等种种争端,韩国政府基本保持尊重事实的态度和立场,有效避免了民族主义情绪的再度升级。
随着中韩两国交流的不断深入,难免还会出现新的问题和矛盾。
双方应继续本着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互信互利,实现合作共赢。
2.为了消除中韩两国间的种种误解,不仅要协调好中韩两国政治关系,加强经济合作,还要积极利用文化的力量,大力开展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活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隋唐两代为何非要征服高句丽不可?
导语:为什么唐太宗李世民说“高句丽不除后世必为大患”?我国不同朝代都有异族侵略之患,只不过程度大小不同,那么在他们强大之前是否有必要把它
为什么唐太宗李世民说“高句丽不除后世必为大患”?我国不同朝代都有异族侵略之患,只不过程度大小不同,那么在他们强大之前是否有必要把它掐死在萌芽状态呢?强盛隋唐时代的伟大君王,具备高强的洞察力和不懈的斗志。
1、稍懂中国史的人都知道,在公元七世纪以前,中国东北的辽河以东和朝鲜北部,存在着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王国──高句丽。
这个神秘王国,隋唐之前一直占据着中国边陲史的重要部分。
可自隋之后,中国中央政权几个英名垂史的皇帝连续进攻这个王国,历经四代,终于将这个王国最后消灭。
征高句丽之战,历来被史家们咒骂为“不恤民力,劳师远征”,甚至被骂为“侵略行径”,是隋唐贵族对弱小国家赤裸裸的侵犯!更多人认为这是“毫无必要的征讨”。
果真如此吗?
翻开隋唐史,征高句丽之战占据着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地位,自隋文帝开始,中国就将征讨高句丽做为国家的一项长远战略任务坚持不懈地执行,尽管多次面临失败,尽管可能导致国破家亡,可一代又一代的隋唐政治精英们始终没有放弃一个战略目标:征服高句丽。
让我们先看看隋唐时代让全体中国人付出高昂代价的征高句丽之战吧!公元589年,隋文帝在灭陈统一全国后,就将征高句丽做为一项战略任务提了出来,他在给高句丽的诏书中说:“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公元598年,高句丽王率骑兵万余进扰辽西,隋文帝即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大军30
生活常识分享。
中韩关系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两国的交流起源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中韩关系也经历了波折和挑战中韩关系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两国的交流起源,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中韩关系也经历了波折和挑战。
本文将从两国的交流起源、历史遗留问题以及现代中韩关系的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交流起源中韩两国的交流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古代王国已经开始交往。
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例如,中国的汉朝与朝鲜半岛的高句丽王国建立了友好关系,并且进行了贸易往来。
这些历史传承至今,仍然对中韩关系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二、历史遗留问题然而,中韩关系也曾经历过波折和挑战,其中历史遗留问题是其中一大重要因素。
特别是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朝鲜半岛遭受了严重的侵略与压迫。
这段历史给中韩关系带来了许多矛盾和困扰。
同时,在二战期间,中国和韩国也分别成为了盟友和敌对国家,这进一步加深了两国之间的矛盾。
三、现代中韩关系的发展随着历史的转变,中韩关系逐渐走向了正常化和改善。
1972年,中韩两国宣布建立外交关系,打开了两国友好交往的大门。
此后,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形成了广泛而紧密的互利共赢关系。
在经济方面,中国和韩国成为彼此最大的贸易伙伴。
两国之间的贸易额不断增长,投资合作也提升到了更高水平。
韩国企业纷纷投资中国市场,而中国企业也在韩国寻找商机。
此外,两国还在科技、环保、旅游等领域开展着广泛的合作。
在文化方面,中韩交流也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
两国之间的旅游往来日益增多,中韩文化交流活动频繁。
例如,韩剧和韩流文化在中国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中韩电影合拍项目也不断涌现。
这些文化交流不仅加深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也为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尽管中韩关系曾经历波折和挑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
两国政府和人民都愿意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分歧,努力将中韩关系发展成为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
浅谈文化交流对中韩关系的影响摘要本文拟结合文化的特征及文化交流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在对中韩文化交流现状有明晰认识的根底上,着重讨论当代文化交流对中韩政治、经贸和社会的影响,进而考察中韩两国文化交流中产生的问题以及我国面对将来两国关系中的文化交流时所要采取的措施,以引导中韩关系向有利于两国人民共同利益的方向开展,落实中韩首脑会晤中确立的建立中韩全面伙伴关系的战略决策,促进中韩关系的顺利开展。
本选题的意义主要有两个:一是拓展中韩文化交流的研究时段和研究范围;二是为以后更好地发挥文化交流在两国关系中的促进作用带来启示。
关键词:当代;中韩;文化交流;中韩关系目录一、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成效 41.1中韩两国文化交流迅速开展 4〔1〕教育合作迅猛开展 4〔2〕影视交流急剧升温 4〔4〕服饰交流方兴未艾 5〔5〕旅游协作势头强劲 5二、当代中韩文化交流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52.1民间文化交流推动中韩建交 62.2以文化交流为根底,两国的经贸往来大幅度上升 62.3文化交流对两国社会的影响 6三、中韩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73.1“高句丽问题〞为代表的历史领域认识问题7 3.2中韩两国文化产品贸易极不平衡83.3两国文化交流层次较浅9四、在处理将来中韩关系中的文化交流时我国的对策 94.1为建立互信互助的中韩关系而加强文化的交流10 4.2冷静对待两国文化交流存在的问题11参考文献12致谢 13一、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成效1.1中韩两国文化交流迅速开展〔1〕教育合作迅猛开展2004年在韩国境内参加汉语程度考试〔HSK〕的人数达 2.3万〔2004年全年中国境外HSK考试总人数为3万人〕。
据新华网报道,韩国每天都有关于中国的书籍出版。
每年在世界各地参加汉语程度考试的外国人中,韩国考生占到三分之二。
“在‘韩流’、‘汉风’的直接影响下,中韩两国的人员交流也非常活泼。
2006年访华的韩国人达390万人次,平均每天有1万余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大隋大唐两个王朝为何要相继征讨高句丽?
导语:高句丽,亦作“高句骊”、“句丽”、“句骊”,又叫高氏高丽,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
高句丽,亦作“高句骊”、“句丽”、“句骊”,又叫高氏高丽,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与百济,新罗,合称朝鲜的三国时代。
公元589年,隋朝消灭了南陈,统一了四分五裂的中国。
周边国家尊之为宗主国。
然而,高句丽对隋王朝采取的是阳奉阴违策略,表面顺从,暗中较劲。
更为严重的是,公元598年,高句丽竟然对我东北大片土地,有了攫取的野心,不宣而战地进攻辽西地区。
这是隋朝与高句丽的第一次战争。
正当隋文帝准备举兵征讨时,高句丽王玩了个两面派手法,勿忙上表谢罪,自称“辽东粪土臣元”,把自己骂得臭狗屎不如。
文帝杨坚心一软,放了一马,没再追究。
事实上,表面装怂的高句丽王,并没有停止入侵的脚步,四处联结反隋势力,拉拢西北部的突厥人,对我隋朝疆土馋涎欲滴。
隋炀帝杨广接班以后,朝廷各部汇集了各路情报,确认高句丽王的狼子野心不死,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决定教训一下这个不安分的小邻居。
公元612年,隋的百万大军从陆路和海上攻打高句丽,一路破城四五十余座,但自身损失也不小。
第二年,隋炀帝率军亲征,却因负责粮草的将领杨玄感反叛作乱,导致此次征讨胎死腹中。
第三年,杨广再次御驾亲征,这次比较顺利,给高句丽以沉重打击,令其元气大伤。
高句丽王一时惊慌失措,连忙派遣使臣来请降谢罪,并交还了叛逃的隋将斛斯政。
隋炀帝点头答应,率部班师回朝。
生活常识分享。
古代韩国的高句丽古代韩国的高句丽王朝是朝鲜半岛历史上最早且最强大的三个国家之一,它在公元3世纪至7世纪期间统治着东北亚地区。
高句丽文化的繁荣和政治实力的崛起使其成为中国北方和日本之间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本文将通过对高句丽的历史、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古代韩国高句丽王朝的辉煌。
一、高句丽的历史背景高句丽位于朝鲜半岛东北部,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有助于其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崛起。
高句丽的建立可追溯到公元前37年,它的创建者是王祚原(도과원)。
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高句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其统治范围扩展到东北亚地区的广大领土。
二、高句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高句丽王朝的政治制度以君主专制为核心,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高句丽的政治制度非常稳定,这有助于其保持长期的繁荣。
在军事方面,高句丽国家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它在与邻国的多次战争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高句丽军队的精良装备和娴熟的战术使其成为邻国所敬畏的力量。
三、高句丽的文化繁荣高句丽文化在古代韩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高句丽人热爱音乐、舞蹈、绘画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他们以精湛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创造力闻名。
此外,高句丽还发展了自己的文字系统,并在教育和文化传承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高句丽文化的繁荣也为其成为东亚地区文化交流的重要中心奠定了基础。
四、高句丽与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高句丽与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交流对古代韩国的历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与中国的贸易和文化交流,高句丽得以引进丰富的文化资源,加快了自身的发展进程。
与日本的交流则加深了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关系,为未来的合作打下了基础。
五、高句丽的衰落与朝鲜统一高句丽王朝的衰落始于7世纪末,在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下,高句丽陷入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之中。
在此背景下,高句丽终于于7世纪末被朝鲜统一。
结语高句丽王朝在古代韩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它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实力推动了朝鲜半岛东北亚地区的发展,并对中国和日本的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国际上认为高句丽是韩国文明还是中国文明呢?高句丽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政权。
高句丽地理位置特殊,国土横跨中国、韩国及朝鲜。
高句丽极盛时疆域,东部濒临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汉江流域;西北跨过辽水;北部到辉发河、松花江流域。
由于高句丽早中期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都在中国鸭绿江、浑江流域,而且高句丽的开国君主朱蒙是辽宁新宾人,毋庸置疑,高句丽是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政权,只是疆域全盛时扩张到朝鲜半岛中南部,后期迁都朝鲜平壤,而且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是中国的一项世界文化遗产。
高句丽,是公元前1世纪至7世纪时期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
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扶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永陵镇南)建国,故称高句丽。
公元5世纪后,高句丽被普遍简称为“高丽”,其君主也被中国皇帝册封为“高丽王”。
但需要注意的是,高句丽灭亡200多年后朝鲜半岛出现的王氏高丽并非其继承国。
高氏高丽初立国于我国境内的鸭绿江支流浑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区,后扩展到鸭绿江以东以南地区和图们江附近,统治中心最初在今辽宁桓仁县,后迁至今吉林集安,公元427年迁至平壤。
高氏高丽在我国南北朝时期达到极盛,最强盛时期的疆域四至大致是:东至日本海,西以辽河为界,北达今吉林省珲春市一带,南到北汉江以北。
唐朝初期,朝鲜半岛形成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的局面。
在西汉末年至唐总章元年(公元前37年至公元668年)将近七个世纪的时间里,生活在祖国东北的秽貊族支系高句丽人,在鸭绿江中下游和浑江流域一带建立了高句丽王国。
这个王国中、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都城——国内城和丸都城,就是今天的吉林省集安县城和县城北的丸都山城。
高句丽政权始于公元前37年,止于公元668年,公元3年迁都至国内城(今吉林集安),后迁都至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427年再迁都至平壤。
桓仁与集安是高句丽政权早中期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所在,累计共465年,是高句丽文化遗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于2004年7月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句丽国和⾼丽国,⼀字之差却⼤不相同,韩国切不可抢认⾼句丽 不知在座各位对韩国是怎样的看法,这个国家很神奇,⾃⼰占着巴掌⼤点的地⽅,却偏偏喜欢把所有的好事情都往⾃⼰的⾝上揽。
⽹友韩国的戏称就是,那个创造宇宙的国家。
这⼤概是对韩国最⼤的讽刺了,可韩国却偏是不听呢,坚持寻找存在感。
⾼句丽,这个我们很⽿熟的⼀个中国属⾂,却偏偏被韩国⼈认领,说那是他们的祖先。
对不起,你能不能回去读读历史再来。
哦,对,韩国的历史不能信,毕竟是现在的⼈们发明创造的。
那我们今天来说说⾼句丽王城为何中国可以堂堂正正的申遗,并且成功,⽽韩国却⾮要在那跳脚。
认为这个是他们韩国的祖宗,要求中国撤回申遗。
⾼句丽王朝是我国东北亚地区的王朝,从唐朝开始这个地区就已经归属于中国,接受唐朝政府的统⼀管辖。
当⾃⼰的都城被灭以后,⼤部分的⾼句丽⼈都向内迁徙,与当地的民族融合,成为统⼀的接受中华民族⽂化的存在。
如今我们发现的⾼句丽王城在哪⾥呢?是在吉林省。
我觉得有些时候,我们不⽤多说,也能够明⽩为何⾼句丽是我们的吧。
这个位于吉林的曾经的古国,⼀直处于中国的领导之下,虽然历经过各种波折,但不可否认,他哪怕是最终消失,但也确实是⾂服与中国的国家。
其实,在很长的⼀段时间,我们将⾼句丽和⾼丽这两个国家混淆,以⾄于,在上个世纪⼋⼗年代以前,⼈们都始终认为⾼句丽是韩国的前⾝国家。
但其实,这两个国家是不⼀样的。
韩国总是想要⽤这样的嫁接来证明⾃⼰的实⼒,总认为多认⼏个祖宗,他们的⽂化和历史就可以被壮⼤,他们也可以成为世界上不朽的国家。
但是,事实就是事实,这个是⽆法更改的。
当中国开始对⾼句丽这个国家进⾏考察时,发现了许多的历史。
⾸先,⾼句丽⼤部分的遗址在中国境内,第⼆,⾼句丽的⽂化也是向着汉⽂化看齐的,第三,⾼句丽的⼈们信仰的是⼥娲和伏羲,⽽不是韩国的檀君。
⾼句丽王城,我国早已经在2003年开始申请,2004年被通过,成为了中国的历史⽂化遗产。
有些时候,很多国⼈都不太懂,这两个国家的区别。
浅谈文化交流对中韩关系的影响摘要本文拟结合文化的特征及文化交流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在对中韩文化交流现状有清晰认识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当代文化交流对中韩政治、经贸和社会的影响,进而考察中韩两国文化交流中产生的问题以及我国面对未来两国关系中的文化交流时所要采取的措施,以引导中韩关系向有利于两国人民共同利益的方向发展,落实中韩首脑会晤中确立的建立中韩全面伙伴关系的战略决策,促进中韩关系的顺利发展。
本选题的意义主要有两个:一是拓展中韩文化交流的研究时段和研究范围;二是为以后更好地发挥文化交流在两国关系中的促进作用带来启示。
关键词:当代;中韩;文化交流;中韩关系目录一、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成效 (4)1.1中韩两国文化交流迅速发展 (4)(1)教育合作迅猛发展 (4)(2)影视交流急剧升温 (4)(4)服饰交流方兴未艾 (5)(5)旅游协作势头强劲 (5)二、当代中韩文化交流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5)2.1民间文化交流推动中韩建交 (6)2.2以文化交流为基础,两国的经贸往来大幅度上升 (6)2.3文化交流对两国社会的影响 (6)三、中韩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7)3.1“高句丽问题”为代表的历史领域认识问题 (7)3.2中韩两国文化产品贸易极不平衡 (8)3.3两国文化交流层次较浅 (9)四、在处理未来中韩关系中的文化交流时我国的对策 (9)4.1为建立互信互助的中韩关系而加强文化的交流 (10)4.2冷静对待两国文化交流存在的问题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一、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成效1.1中韩两国文化交流迅速发展(1)教育合作迅猛发展2004年在韩国境内参加汉语水平考试(HSK)的人数达2.3万(2004年全年中国境外HSK考试总人数为3万人)。
据新华网报道,韩国每天都有关于中国的书籍出版。
每年在世界各地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的外国人中,韩国考生占到三分之二。
“在‘韩流’、‘汉风’的直接影响下,中韩两国的人员交流也非常活跃。
鸭绿江、图们江国境问题研究动态——以中韩两国学界为中心金春善【摘要】现今,中朝两国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但是,历史上两国间的边界却频繁变迁,中韩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对相关的学术成果及时准确地进行整理和分析,不仅可以从宏观层面了解现今中韩学界关于鸭绿江、图们江国境问题的研究重点和存在的争议,而且也可以明确今后研究的方向和重点,加强和促进彼此间的文化交流.【期刊名称】《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47)003【总页数】10页(P5-14)【关键词】中国;韩国;鸭绿江;图们江;国境;研究动态【作者】金春善【作者单位】延边大学民族历史研究所,吉林延吉133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05中朝两国毗邻,自古以来关系密切。
但是,两国间的疆域随着历代王朝的交替和国家的兴衰而频繁变迁。
自明末清初开始,鸭绿江、图们江逐渐成为两国间相对稳定的国境。
尽管如此,两国间的国境纷争依然存在。
例如,1712年“长白山定界碑”的竖立,1885年的“乙酉勘界”,以及1887年的“丁亥勘界”等。
直至1909年《中韩图们江界务条款》(又名《间岛协约》)缔结,中朝两国的国境纷争才暂时告一段落。
但是,由于《间岛协约》缔结时朝鲜政府的外交权已被当时的日本所篡取,因此该条约的有效性始终存在争议,中朝两国间的国境问题由此也成为历史遗留问题。
现今,鸭绿江、图们江问题依然是中韩两国学术界的重要研究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颇丰。
本文通过分述历代中朝两国边界的变迁和“无人地带”的设置、“长白山定界碑”的竖立、“乙酉勘界”、“丁亥勘界”等,从宏观方面概述中韩两国学术界关于鸭绿江、图们江国境问题的研究动态。
一、历代中朝疆域的变迁和“无人地带”的设置问题(一)历代中朝疆域的变迁疆域是一个国家为完成其固有使命而有效行使其排他的管辖权的空间。
[1]但在封建时代,历代王朝的疆域伴随着其军事力量的强弱而不断变迁。
历史上的中朝疆域也不例外。
2013-12理论研究的情节和情绪。
让学生先模仿优秀舞蹈作品中的调度运用,然后开始自己创作,同时要考虑什么调度贴合什么主题,怎样调度会产生舒适的视觉效果,使舞蹈更加出彩,思路一旦打开以后,便会游刃有余。
(3)借鉴日常生活、调查资料及其它类艺术作品进行教学,画面调度也来自观察生活。
例如,从姊妹艺术中学习,当电影中出现的精美画面符合舞蹈的表现情境时,可以运用到舞蹈中,并根据舞蹈的特殊性加以发展和改变。
4.舞蹈作品的结构教学(1)教师的点评及指导。
在讲解舞蹈结构时,教师无法通过自己的表达及示范向学生传授结构方面的知识及内容,它主要是依靠学生自己的领悟能力及研究摸索而习得的。
但是,教师可以在学生回课时,通过对其所编创的舞蹈作品点评及指导来启发学生。
比如,教师布置学生创作一个完整的舞蹈小品,要求是情节性舞蹈。
学生在回作业之前,先呈交给教师一份关于情节结构的书面文字,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创作构思去检查其作业,当教师发现学生的舞蹈处理与文字中表现得不一样时,即刻给予点评,指出问题所在并根据情况予以修改。
(2)借鉴优秀舞蹈作品及专家点评进行教学。
当欣赏一部舞蹈作品之前,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观赏,观察他人是如何将主题与舞蹈完美结合的。
欣赏完之后,自己先分析该作品是如何安排结构的、创作手法有哪些,然后查阅此舞蹈的作品分析及评论文章,从而使自己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把舞蹈作品中的精华吸取到自己身上,以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3)借鉴姊妹艺术及文学作品进行教学。
如,文学作品、电视电影等。
人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种类,并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生活、表达情感。
虽然形式不同,但内在却是相通的。
因而我们可以从优秀的电视电影、戏剧等艺术种类中学习它们的结构处理和创作手法。
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可以为日后的舞蹈构思积累素材,还可以为日后舞蹈创作积累创作手法。
当看完一部文学作品时,应该根据作品中的情节内容,构思一个舞蹈剧本,即将文学形式转化为舞蹈形式,经常练习改编文学剧本,对于提高结构能力有很大帮助。
中朝关系史1. 概述中朝关系是指中国与朝鲜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和交流。
两国地理相邻,历史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概述中朝关系的发展历程。
2. 古代中朝关系2.1 两国早期交流中朝两国在古代就有着早期的交流。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世纪末,中国汉朝与朝鲜发生了密切的交往,这段时期被称为汉朝与朝鲜的“威信交往”。
2.2 三国时期的对朝政策在三国时期,当时的中国三国之一的魏国政权与三韩(高句丽、百济、新罗)有着频繁的交流,其中与百济和新罗的关系最为密切。
此时的中国文化和政治制度对朝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3 高句丽与中国的联姻在唐朝时期,中国与高句丽(朝鲜半岛北部的古代国家)之间有着密切的政治联姻关系。
唐朝的皇帝与高句丽的公主通过政治婚姻来加强两国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经济和军事帮助来支持高句丽的发展。
3. 近代中朝关系3.1 19世纪的朝鲜半岛在19世纪,朝鲜半岛成为了列强争夺的焦点。
中国和日本都试图通过在朝鲜半岛的影响力来扩大自己的领土。
当时的中国清朝与朝鲜王朝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但在日本的干预下,朝鲜逐渐成为了日本的殖民地。
3.2 中朝关系的复苏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朝鲜半岛被分隔成两个国家:南朝鲜和北朝鲜。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中朝关系的复苏创造了条件。
中朝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逐渐增加了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
3.3 中朝关系的发展中朝关系在20世纪后半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密切的合作。
中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发挥着重要的调停作用,并对朝鲜提供了经济援助。
4. 当代中朝关系4.1 朝核问题与中朝关系朝鲜的核武器开发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担忧,朝核问题成为中朝关系的重要议题。
中国一直致力于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朝鲜半岛的核问题,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4.2 中朝经济合作中朝两国在经济领域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中国是朝鲜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援助国,为朝鲜提供了经济援助和开发支持。
中韩关系的历史回顾及创新思考中韩两国地理位置相近,文化交往历史悠久。
但是,自19世纪末以来中韩两国之间的交往发生了许多波折和变化,有过战争、冷淡、友好等多种不同的状态。
本文将回顾中韩关系的历史,并从现实出发,探讨如何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
一、近代史上的中韩关系中韩两国的关系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当时朝鲜半岛是中国的一个省份,而且中韩之间的贸易和文化往来非常频繁。
但是,近代以来中韩关系的发展经历了起伏和变化,其中最显著的事件是韩战。
韩战爆发于1950年6月25日,中国是朝鲜的盟友之一,遂出兵干涉,直接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作战,即所谓“朝鲜战争”。
这场战争结束于1953年,虽然并不是中韩直接对抗,但是却深刻影响着两国关系。
在此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韩关系比较冷淡。
文革时期,由于中方对“走资派”之类的韩国著名人士的批判,中韩关系更为紧张。
直到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韩关系才开始有所改善。
1992年,两国建交,这一事件是推动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契机。
二、近年来中韩关系的发展及现状21世纪以来,中韩关系经历了快速发展,双方不仅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处于较为良好的状态。
在经贸方面,中韩贸易额不断攀升,在2019年达到3121亿美元,韩国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此外,中韩自由贸易协定2015年正式生效,这对于推动两国经贸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政治上,两国在朝鲜核问题和东北亚安全等问题上有着较为紧密的合作。
同时,中国和韩国两国还在联合国、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国际机构中联手合作。
文化和教育合作不断加强,教育交流与人员互相往来也得到了广泛发展,中韩两国在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上颇有成果。
三、中韩关系的创新思考可以发现,近年来中韩之间的互信和合作水平已经较为高。
然而,中韩关系作为两个亚洲国家之间的关系,还需要更多创新思考和长期规划,以促进更广泛深入的发展。
在经济方面,虽然中韩的贸易规模巨大,但是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例如产业重合、过度依赖某些领域等。
中韩就高句丽问题的争论及我国外交对策延边大学本科论文摘要当今在东北亚地区出现的种种纠葛,其背后隐藏着历史上积淀下来的种种宿怨。
中日韩三国为了争夺解释历史的主导权,彼此间的利害关系可谓是针锋相对。
不仅如此,各种歪曲历史的问题更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出现,其程度也愈演愈烈,其中高句丽问题就是中韩突出矛盾之一。
本文拟就中韩两国专家及学者在不同时期对高句丽历史归属问题的不同观点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对两国专家及学者理论的学习,深入了解高句丽历史的发展及演变和高句丽归属问题的争端,并通过我国所实施的外交对策作出分析说明,达到通过合作与交流的手段,和平解决问题,共同为维护东北亚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稳定,实现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高句丽归属问题;战略合作;文化交流;学术化;分歧AbstractNowadays various quarrels that appeared in the northeast region concealed various old scores that accumulated in the history. The three countries, China, Japan and Korea, gave tit for tat with each other in order to contend for the predominance power on explaining history. Moreover, different kinds of problems now emerged and again, and the extent also got much stronger, among which Gao Gou Li's problem is a prominent one. This paper expected to do some research on different ideas of the two countries’ scholars, and inquire into the Gao Gou Li history’s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and the problem of Gao Gou Li’s ownership.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our diplomacy, it aimed to find the means of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and a peaceful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moreover, to make greater contributions to the stabilization and prosperity of the northeast region and the whole world. Keywords:The ownership problem of Gao Gou Li;Strategy cooperation;Cultural interaction;Academic turn;Rift目录引言 (1)第一章高句丽问题争论的由来及焦点 (2)1.1高句丽问题争论的由来及现状 (2)1.2中韩关于高句丽归属问题争论的焦点 (3)1.2.1高句丽民族的起源 (3)1.2.2高句丽的政权性质 (4)1.2.3高丽与高句丽是否存在继承关系 (4)第二章高句丽问题争论的影响 (6)2.1政治方面 (6)2.2经济方面 (6)第三章针对中韩两国存在的矛盾我国的应对举措 (7)3.1全面推进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7)3.2加强两国间的文化交流 (8)3.3不要把学术问题政治化 (9)第四章前景展望 (11)结论 (12)注释 (13)参考文献 (15)谢辞.............................................................................................. 错误!未定义书签。
引言2004年7月1日,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决定,主体坐落于吉林省集安市的“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对此作为集安人的我感到非常自豪。
申遗的成功带动了集安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旅游业。
至申遗成功到现在每年都有约几十万的游客来集安观光,其中韩国游客也相当多。
显而易见中韩国两国国民对高句丽都非常关注,同时在这种关注下两国在高句丽的归属问题上也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高句丽归属问题多年来一直是国内外学界关注争论的焦点与热点。
目前在国内学界,大体上的意见已基本一致,虽然在某些问题上仍存在分歧。
而在国际学界,这个问题的争论还处在百家争鸣的状态。
对于朝鲜半岛学者研究中出现的一些不符合历史事实甚至非学术化的倾向和结论,尽管我们不能认同,也完全可以在正常的学术轨道上进行讨论、争鸣,见仁见智,求同存异。
对与该问题的研究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本着还历史本来面目的初衷,拟就几个基本问题作出一些说明,以求推动问题的研究。
第一章高句丽问题争论的由来及焦点公元前37年,高句丽建立政权,先后以我国辽宁省恒仁、吉林省集安和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平壤市为都,至公元668年被唐所灭。
在历史上持续了705年之久。
1.1高句丽问题争论的由来及现状高句丽问题的产生始自19世纪80年代高句丽国第十九代王好太王之——“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墓碑”的发现及其传播、考释。
清朝初年,长白山区为封禁之地。
好太王碑长期处在封禁区内,人迹难至,林木蔽天。
晚清政府面对日益严重的边乱,寻找治边对策。
开禁设治即为其中一策。
好太王碑所在地区,称为通沟口子,时归桓仁县管辖。
清政府派出的设治委员章樾赴任,调查耕地,清理户口,筹划管理事宜。
他的随从幕僚关月山好金石之学,公余之时到处寻访古迹。
终在荒烟蔓草丛中发现了史书上从未有过记载的好太王碑。
关月山手拓碑文数字分赠友好,人们争相捶拓,拓本很快传入京师。
金石学家杨颐、盛昱、王志修等先后对碑文进行考释、著录,揭开了高句丽历史研究的序幕。
<1>至好太王碑的发现,中外学者纷纷展开了对高句丽历史的研究。
对于其研究的具体过程在这里就不细说明。
着重说一下我国的“东北工程”与韩国的“高句丽研究财团”。
中韩关于高句丽问题的争论发展到现阶段,最突出的表现就在于中国的“东北工程”与韩国的“高句丽研究财团”之间关于高句丽历史研究成果的分歧。
于2002年2月正式启动的“东北工程”,全称为:“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是经中央批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东北三省联合组织的大型学术项目。
他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把以往的研究成果加以总结,集中优势力量攻克历史上的疑点问题、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和理论上的难点问题,使整体研究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形成系列化、权威性的研究成果。
该工程的研究内容很多,其中高句丽问题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几年间,“东北工程”刊出数部关于高句丽研究的论文或著作,使我国的高句丽研究达到了高峰阶段。
其中引起中韩国高句丽争议的直接导火索是2003年6月24日《光明日报》发表的《试论高句丽历史研究的几个问题》的署名“边众”的文章,该文提出:“高句丽政权的性质应是受中原王朝制约和地方政权管辖的古代边疆民族政权。
”<4>这一观点在部分韩国学者和媒体中间引起轩然大波。
而韩国长期以来,其史学界形成一个传统,即只重视对具体史实的考证而忽视对一般性问题的研究。
<2>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韩国学界对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化的研究,使韩国对高句丽的研究也无法深入展开。
但自中国设立“东北工程”以后,韩国的这种情况大为转变,不但社会各界呼吁弘扬和重视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宣传,政府也加大对传统文化团体的资助。
<3>2004年3月1日高句丽研究财团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成立的。
当时韩国学界急切希望建立一个类似中国社会科学院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的机构,以应对中国的“东北工程”。
<4>从2005年开始,仅高句丽研究财团主办的国内高句丽学术讨论会就有四次,围绕着高句丽问题的对策性较强的论文已发表近40篇。
<5>1.2中韩关于高句丽归属问题争论的焦点至好太王碑的发现,中韩学者纷纷展开了对高句丽历史的研究,特别是在高句丽的归属问题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以下仅对中韩关于高句丽归属问题争论的焦点进行简要阐述:1.2.1高句丽民族的起源关于高句丽的早期历史问题,涉及的内容较多,国内外学术界亦争议较大。
但从确认高句丽政权归属看,高句丽的民族起源应当是核心问题。
高句丽的起源问题是从二十世纪初以来,中外学术界一直讨论的问题。
高句丽很早就开始在我国的东北地区、朝鲜半岛的北部和中部地区活动,我国先秦古籍《逸周书·五会篇》记载:“北方台正东高夷。
” 后世人孔颖达疏云:“高夷,东北夷高句丽。
”这是早期中国对高句丽族的认识。
关于高句丽的源头《三国志》记载:“又有小水貊。
句丽作国,依大水而居,西安平县北有小水,南流入海,句丽别种依小水作国,因名之为小水貊,出好弓,所谓貊弓是也。
”由此可见,高句丽应当是从貊族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支系。
因此中原史家仍把高句丽人称作貊人。
<6>韩国学者千宽宇在《箕子考》指出,韩民族的起源和形成过程就是东夷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发展和分化过程。
他主张“韩城河北说”,认为现在韩国人的祖型就是东夷系统的“韩”、“秽”、“貊”,而且是以“韩”为中心的“秽貊族”。
也就是说,韩国上古史的发展本身就是“韩”即朝鲜系(朝鲜、真番、三韩等)和“秽貊”即夫余系(高句丽、夫余等)在各个时期、各个地域的分分合合过程。
<7>1.2.2高句丽的政权性质在中国史学界认为,高句丽是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建立的王国,与位于现在韩半岛上的王氏高丽(建立于公元918年)是两个除了名称,在主体民族等各方面都有着重大区别的国家。
但是,韩国的学者对此持有异议。
韩国历史学者多认为高句丽只属于本国历史,与中国无关,他们认为高句丽人创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明,曾建立了与古代中国平起平坐的大帝国。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6月24日,《光明日报》发表一篇题为《试论高句丽历史研究的几个问题》的署名“边众”的文章提出:“高句丽政权的性质应是受中原王朝制约和地方政权管辖的古代边疆民族政权。
”<8>这一观点在部分韩国学者和媒体中间引起轩然大波,首尔大学教授李成硅认为:“如果古朝鲜、夫余、高句丽和渤海等历史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的历史编成‘中华民族’历史的一部分,那么有可能引出韩国史只是没有被中国吸收的支流,是没能参与‘中华文明’的野蛮落后的集体历史而已等各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