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信息组织分类法
- 格式:ppt
- 大小:3.00 MB
- 文档页数:105
fmr分类法FMR分类法引言:FMR分类法是一种常用的信息组织和分类方法。
通过将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可以使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和理解所涉及的主题。
本文将介绍FMR分类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并通过实例详细解释其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FMR分类法的定义和原理FMR分类法全称为“Feature-Means-Results分类法”,即基于特征、手段和结果的分类法。
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识别事物的特征,确定实现这些特征的手段,最终得到的结果来分类和组织信息。
二、FMR分类法的操作步骤1. 确定分类主题:首先,需要明确要分类的主题或主要关键词。
例如,我们要对“电影”进行分类,那么“电影”就是我们的分类主题。
2. 识别特征:接下来,需要确定该主题下的特征。
特征是指与该主题相关的一些重要属性或特点。
以电影为例,特征可能包括:类型(喜剧、动作、爱情等)、导演、演员等。
3. 确定手段:在识别特征的基础上,需要找到实现这些特征的手段或方法。
手段是指实现特征的具体途径或方式。
对于电影分类,手段可能包括:电影类型的划分标准、导演的风格特点、演员的表演技巧等。
4. 得出结果:最后,根据特征和手段得出相应的结果。
结果是根据特征和手段所确定的分类标准。
对于电影分类,结果可能是按照电影类型进行分类,或者按照导演或演员进行分类。
三、FMR分类法的应用实例以电影分类为例,假设我们要对一部电影进行分类,下面是具体的操作步骤:1. 确定分类主题:电影。
2. 识别特征:根据电影的属性,我们可以确定一些特征,比如电影的类型、导演、演员等。
3. 确定手段:根据特征,我们可以找到实现这些特征的手段。
比如,电影类型可以通过电影的剧情、风格、题材等来进行划分;导演的风格特点可以通过他之前的作品、拍摄手法等来确定;演员的表演技巧可以通过他们的表演经验、演技水平等来评估。
4. 得出结果:根据特征和手段,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分类结果。
比如,根据电影类型的划分标准,我们可以将电影分为喜剧、动作、爱情等类型;根据导演的风格特点,我们可以将电影分为悬疑、惊悚、奇幻等类型;根据演员的表演技巧,我们可以将电影分为演技精湛、新人表现等类型。
安徽省图书资料系列职称考试《信息组织》重点知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信息组织概述 1.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是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相互融合而形成的Internet及其他网络获取的各种有用的信息资源。
2.信息组织是指对信息包括文献信息和网络信息的一种序化或整序。
即依据一定的科学规则和方法通过对信息外在特征和内容特征的描述和序化实现无序信息向有序信息的流转从而保证用户对信息的有效获取、利用以及信息的有效流通和组合。
3.信息组织的理论基础:信息组织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符号学与编码理论语言学逻辑学、科学分类和目录学等。
4.信息组织的内容:广义的信息组织内容包括信息搜集与选择、信息分析与标引、信息描述与加工、信息整理与存储。
狭义的信息组织内容包括信息标引、信息描述和信息排序。
5.信息组织的功能●描述、揭示、报导信息特征的整序功能。
●再现、重组信息单元联系的增值优化功能。
●规范、控制信息流向的社会目标功能。
●方便、有效提供的用户利用目标功能。
6.信息标引含义信息标引是依据一定的标引规则在对信息资源内容属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信息资源属性的检索标识过程。
7.信息标引过程包括两个主要环节主题分析与转换标识。
●信息标引类型●●按照信息标引所用的检索语言可主要分为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两种类型。
●●按照使用标引设备可分为手工标引、自动标引和机助标引 8.信息资源描述信息资源描述是依据一定的规则和技术标准对信息资源的外部特征和部分内容特征进行全面描述并给予记录的过程。
9.信息排序信息排序内容主要包括信息资源描述款目记录的排序和信息资源的排序组织。
10.信息组织的必要性 1现今各类信息资源由于数量大、种类多、来源广加剧了信息增长与使用的矛盾。
2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方法是开发信息资源其基本内容与环节包括信息组织、检索和利用。
3信息组织是信息检索与利用的基础为人们查找、选择和获取信息提供了方法和工具。
信息分类方法信息分类方法是指根据特定的标准和规则,将大量的信息按照一定的体系和顺序进行归类、整理和管理的方法。
在信息时代,随着信息量的爆炸性增长,信息分类方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而信息分类方法主要是针对文档、数据和知识等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并通过不同的分类方法来实现信息的组织、检索和利用。
下面就信息分类方法进行探讨,以期帮助人们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
一、按照信息内容的分类方法1.主题分类法:根据信息的主题内容进行分类,如文学、历史、科学等。
2.字母分类法:按照信息资源的首字母进行分类,如字典、百科全书等。
3.地理分类法:根据信息资源所涉及的地理范围来进行分类,如地图、地理书籍等。
二、按照信息形式的分类方法1.数字分类法:根据信息资源的数字属性进行分类,如数字图书馆中的分类方法。
2.图形分类法:按照信息资源的图形形式进行分类,如图片、地图等。
3.文字分类法:根据信息资源的文字形式进行分类,如文本、报纸、书籍等。
三、按照信息载体的分类方法1.纸质分类法:按照信息资源的载体为纸质进行分类,如纸质图书、报纸、杂志等。
2.电子分类法:根据信息资源的载体为电子设备进行分类,如电子书、电子期刊等。
3.多媒体分类法:按照信息资源的多媒体形式进行分类,如音频、视频、动画等。
四、按照信息用途的分类方法1.学术分类法:根据信息资源的学术用途进行分类,如学术期刊、学术论文等。
2.行业分类法:按照信息资源所涉及的行业领域进行分类,如医疗、金融、教育等。
3.个人分类法:根据信息资源的个人使用需求进行分类,如个人笔记、个人收藏等。
五、按照信息关联性的分类方法1.关键词分类法:根据信息资源所涉及的关键词进行分类,如搜索引擎中的分类法。
2.逻辑分类法:按照信息资源的逻辑关联进行分类,如数据库中的逻辑分类方法。
3.语义分类法:根据信息资源的语义关联进行分类,如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分类方法。
信息分类方法是信息组织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利用和管理大量的信息资源。
信息组织填空、名词解释、简答第一章导言1.信息组织:亦称为信息资源组织,是根据使用的需要,以文本及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为对象,通过对其内容特征等进行分析、选择、处理、序化,并以适当的方式加以提供的活动。
(p1)2.按照系统中所用的标识是否进行控制,检索工具可以分为受控检索系统与自然语言检索系统两种。
(p6)3.按照系统中标识组配的特点,检索系统可以分为先组式和后组式两种。
(p6)4.检索语言:是一种由表达信息资源主题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词汇及规则组成的人工语言系统,国内亦称为情报检索语言。
(p9)5.信息组织的研究领域总体上包括三个层次,依次为理论层面、规范层面、方法层面。
(p10)第二章信息组织原理6.检全率:亦称查全率、命中率,指系统实施检索时检出的与某一检索提问相关的信息资源量与检索系统中与该提问相关的实有信息资源总量之比,可以表示为:检全率=(检出相关信息资源量/系统相关信息资源量)*100%(p12)7.检准率:亦称查准率、相关率,指系统实施检索时检出的与某一检索提问相关的信息资源量与检出的信息资源总量之比,可以表示为:检准率=(检出相关信息资源量/检出信息资源总量)*100%(p12)8.对词汇的控制通常包括:1>同义控制;2>词义控制;3>词间关系控制。
此外,词汇控制通常还包括词量控制,词组选择和使用的控制,以及专指度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p15)9.相关因素控制中,常用的相关因素包括引用关系、连接关系和用户需求等。
(p19)10.相容关系:是指至少有一部分外延相同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包括:同一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
不相容关系:是指不存在共有外延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不同领域之间的不相容关系和同一领域中的不相容关系。
后者为从属于同一属概念的不相容概念之间的关系,包括: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并列关系。
(p21)第三章信息描述11.信息描述:亦称信息资源描述,是指根据信息组织和检索的需要,对信息资源的主题内容、形式特征、物质形态等进行分析、选择、记录的活动。
第一章1.信息组织概念信息组织 即信息序化或信息整序,即利用一定的科学规则和方法,通过对信息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的表征和序化,实现无序信息流向有序信息流的转换,从而保证用户对信息的有效获取和利用及信息的有效流通和组合。
2.结合实例区分外在特征、内在特征语种、作者、出版社、主题词、分类号、标题中,主题词和分类号属于内在特征,其余为外在特征。
3.信息组织的发展阶段古代信息管理时期——近代信息管理时期——现代信息管理时期——知识管理时期 4.信息组织的一般过程,重点:信息组织与信息检索的关系(辨析)第二章——分类法1.分类法类型及结构 等级列举式分类法 分面组配式分类法 半分面分类法2.熟练掌握并使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3.类目体系根据样例辨析属于哪种关系(选择)从属关系:用上位类和下位类表示,如:生物力学与生物学;化学与有机化学同一关系:同义词,如:概率论(或然论);边缘科学,如:宇宙医学;一个类目涉及几个方面,如:工业经济 交叉关系:共青团员 和 大学生 并列关系:如:茶和可可对立关系:如:无机肥料和有机肥料矛盾关系:如:黑色金属冶金学和有色金属冶金学4.标记符号类型,学会辨析顺序制和层累制及其优缺点 号码的编制方式包括:顺序制、层累制、混合制 层累制优缺点优点:分类号能够体现类目的等级关系,便于扩检或缩检。
缺点:类目越细类号越长,影响类号简短性;同位类超过10个时采用阿拉伯数字难以按等级编码,必须采用一定变通方法。
顺序制优缺点优点:配号简单,号码简短,容纳性强。
缺点:表达性、助记性差。
5.分类标引概念、优点(选择或辨析)概念:将文献主题的自然语言形态,转换成分类语言形态的一种标引,也就是将文献主题转换成分类号的一种标引。
优点:分类标引的主要优点在于它具有达到较高查全率的族性检索性能,有利于从学科或专业范围角度进行全面检索;另一独特的优越功能,就是组织文献资料的排架。
6.多主题分类标引中,并列关系应归入其上位类;从属关系依照大概念的主题归类;影响关系和因果关系以被影响或结果的主题归类。
高纲1808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02115信息管理基础南京理工大学编(201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前言计算机、全球通信和英特网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广泛应用,使科技、经济、文化和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已经进入到以“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信息已成为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继物质和能量之后的重要资源,它正在改变着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及工作与生活方式。
了解信息、信息科学、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把握信息资源和信息管理,对于当代管理者来说,就像把握企业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物流管理等一样重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息管理学》被列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培养掌握信息管理的理论知识、懂得信息管理实践操作的专业人才,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
信息管理的实践虽然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但作为一门学科的信息管理,则是在现代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于人类信息活动各环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领域。
它主要研究信息的生存、传播、分布、获取、加工、利用的特征、规律及其控制和管理的理论、原理、原则、技术方法和社会机制。
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信息管理基础》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必修课,是为检验自学应考者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习和掌握程度而设置的一门学科基础性课程。
《信息管理基础》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是继续深入学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其它专业课程的入门与先导性课程。
本课程的学习,需要从人类社会信息过程出发考察信息管理活动,除信息的生产、传递、获取、加工(组织、检索)和服务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外,为了对信息进行管理,提供有效利用,还需要研究信息的分布、信息管理的支持工具——信息系统及技术方面、信息管理的社会机制——信息机构管理和信息政策法律等方面内容。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体系结构●宏观结构(编制说明、基本大类表、简表、详表、复分表、索引、使用手册)●微观结构(类号、类名、类级、注释、参照)基本部类与基本大类●五个基本部类1.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2.哲学3.社会科学4.自然科学5.综合性图书●22个基本大类复分表●通用复分表(对主表类目起复分作用,不单独使用,一般均列在主表之后,8个)1.总论复分表(将所用的复分号(连同"-")加在主表分类号码后)2.世界地区表3.中国地区表4.世界时代表5.中国时代表6.世界种族与民族表7.中国民族表8.通用时间、地点复分表●专类复分表(供类目细分时组配使用,列于相应的大类之下)仿分(一种以统一的方式处理共性子目的方法,有类似专类复分表的作用)《中图法》的标记符号与标记制度●标记符号:✓基本符号:字母、数字✓辅助符号:“.”、“/”、“[]”、“-”、“()”、“=”、““””、“〈〉”、“∶”、“{}”等“.”间隔符号用于类号的数字部分的间隔,从左到右每三位数字之后加一圆点例:I247.5,K837.125.6“/”起止符号在主表或复分表中用于表示概括一组相连类号的起止区间,或在注释中表示类目仿分的类号区间或参见类目的范围例:K3/7,K815注释“[]”交替符号用以标记交替类目,表示该类目为选择使用的类目例:[B835]“-”总论复分号凡主表类目使用总论复分表复分组号时,须将“-”与总论复分表中的类号一起加在主类号后,例:《物理学词典》O4-61但是也有个别类目借用总论复分号的形式进行配号,例:O4-0“()”国家、地区区分号当某类目需要依地区、国家区分,但类目无注释规定可依地区表复分时,可将“世界地区表”或“中国地区表”中的有关类号用()括起,加在主类号之后例:《日本的智能机器人技术》TP242.6(313)“=”时代区分号当某类目需要依时代区分,但类目无注释规定可依时代表复分时,则可将“国际时代表”或“中国时代表”中的有关类号加在主类号之后,中间用“=”联结例:《宋代的瓷器研究》K876.3=44““””民族区分号如某类目需要依民族细分,但类目无注释依“世界种族与民族表”或“中国民族表”复分时,则可将种族或民族号码置于“”中,加在主类号之后例:《中国彝族竹编制品》TS959.2“214”“〈〉”通用时间、地点区分号若某类目需按通用时间、地点复分,则将“通用时间、地点区分表”的有关类号置于“〈〉”内,加在主类号之后例:《春季饮食养生》R247.1<111>“∶”组配符号用于联结两个相关的主类号,合成一个组配类号,《中图法》要求按有关注释的规定使用“:”例:根据TP399的注释使用“:”“+”联合符号“+”之后的一段号码是对类分图书的类目进一步细分,整个类号用以类分资料;该辅助符号只出现在分类表中,不出现在标引中例:Q983的下位类“{}”停用符号置于{}内的类号是前一版本中用于标引的分类号,现已停用例如:{D018}消灭阶级剥削(停用;4版改入D011阶级的产生与消亡)●标记制度:层累标记制、顺序标记制●标记技术:八分法、双位制、借号法、预留空号法、对应编号法、字母标记法《中图法》的复分表与组号技术(通用复分表专类复分表类目仿分)通用复分表●总论复分表将各学科门类的共性区分内容编列入此,实际上为通用主题和通用文献类型复分表,收入各种通用性主题类型和文献类型,除主表、专类复分表或仿分中已列出了同样的类目外,原则上主表的各级类目都可以根据需要使用复分号由“-”加数字组成(《图书馆学辞典》G25-61 )总论复分表的使用要点:1)主表中任何一级类目均可使用,复分时直接将复分号(连同“-”)加在主类号后例:《文献分类指南》G254.11-622)主表中某些类目具有该表的内容,或已列有专类者,不再使用本表复分。
信息分类的基本方法
信息分类的基本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现成分类法:通过借鉴和重用其他人已经发现的分类体系,可以快速地建立并完成信息分类。
在这种方法中,需要了解已有的分类法,然后按照自己的需求对其进行调整和修正,形成新的分类体系。
2.逐步分类法:这种方法是指通过逐步筛选、分类和组织信息,不断细化和完善分类体系。
该方法适用于没有现成的分类体系或需要进行个性化分类的情况,可以通过不断尝试和修改来使分类更加准确和精细。
3.聚类法:聚类是一种通过计算相似性将数据分组的方法。
该方法可以帮助识别和分离相似的数据集合,使其更容易归类和组织。
4.关联分析法:该方法是指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和相互作用关系,建立起分类模型,然后将数据依照模型的分类结果分组。
5.专家体系法:该方法是指利用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建立适用于特定领域的分类体系。
这种方法可以使得分类更加精细和准确,适用范围也更加明确。
《信息组织》知识点汇总第一章第一节、信息组织的必要性1.信息组织:根据信息检索的需要,以文本及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为对象,通过对其内容特征等的分析、选择、标引、处理,使其有序化并以适当方式加以提供的活动。
2.信息组织的目的:是根据使用需要建立起信息资源收藏系统和检索工具,以便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
作为一种为了检索利用的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有序化组织的活动,它是与信息检索活动密切联系的。
3.信息检索:根据检索需要,从检索系统中检出相应信息资源的过程。
3.信息资源:通常指一切以记录形式存在的信息载体,只是比较而言,更侧重于对新型媒体形式的强调。
(可以是图书、期刊、报纸、论文,也可以是网络上的电子资源)4. 信息组织与信息检索有什么关系?(1)信息组织是信息检索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对信息资源进行处理和有序化信息系统之后,才能准确有效查找相关信息资源;(2)信息检索则是信息组织出发点与归宿,用户的检索需要是组织信息的主要依据。
第二节、信息组织的形式和检索途径1.文献组织的基本排列方式:一般有两种基本排列方式,其一为:(固定排列法)和(按一定意义的次序排列。
)(固定排列法,如档案、博物馆的收藏、光盘、录音带、缩微品。
按一定意义的次序排列,如图书、期刊等)2. 按照检索工具的对象和特点,可以分为(文献目录)、(索引)、(机读数据库)、(网络搜索引擎)四种类型。
3. 按照标识特征,检索工具可以分哪两种基本类型?(1)以信息资源的外部特征(形式特征)为检索依据,提供以信息资源形式特征为标识检索途径。
常见的信息资源形式特征有责任者名(即作者和与资源形成相关的人或机构,如译者、改编者、修订者等)、题名、机构名、标准书号、专利号、文献登录号(或顺序号)等。
(2)以信息资源的主题内容特征为检索依据,提供从资源内容进行检索的途径,主要有(分类法)、(主题法)。
4.按照系统中所用的标识是否进行控制,检索工具可以分为(受控检索系统)与(自然语言检索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