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分类法概要
- 格式:ppt
- 大小:149.50 KB
- 文档页数:52
“网络安全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要二、课程定位本课程是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学生的网络安全管理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独立完成中小型网络的安全管理和维护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胜任网络安全管理工程师等岗位工作。
本课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将企业的教育资源融入到教学体系中,确保学生学习到最先进和实用的网络技术,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一)素质(思政)目标1.培养学生爱党爱社会主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爱国情怀;2.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3.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热爱劳动的劳动精神;4.培养学生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科技强国的工匠精神;5.培养学生标准意识、规范意识、安全意识、服务质量职业意识;6.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踏实耐心、团队协作、表达沟通的职业素质。
(二)知识目标1. 掌握常见网络安全攻防技术;2. 掌握计算机病毒的原理及防范技术;3. 掌握密码学的原理及应用;4. 掌握防火墙工作原理、配置及使用;5. 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全体系和安全配置。
(三)能力目标1.具备使用安全软件防御常见网络攻击的能力;2.具备使用防病毒软件完成系统的防病毒能力;3.能够利用加密软件实现日常的数据保护;4.能够使用防火墙完成常见的安全策略;5.能够按照需求对windows操作系统进行安全的配置。
(四)素质目标1. 培养学生网络安全意识;2. 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基础与常见工具的使用;3. 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4.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5. 培养学生标准意识、操作规范意识、服务质量意识、尊重产权意识及环境保护意识;6. 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协作意识、表达能力和文档能力;。
四、课程设计本课程以企业实际网络安全应用案例为载体,以企业网络中涉及的网络安全技术为核心,以“职业岗位—学习领域—项目任务—工作任务(子任务)”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认证为抓手,以真实工作任务为依据,从宏观到微观,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和项目,从而整合教学内容。
信息组织与管理复习概要Chap11.信息:是经过采集、记录、处理并以可检索的形式存储的数据。
2.信息的基本特征:客观性、普遍性、时效性、共享性、传递性、转换性、可伪性、寄载性、价值性、等级性(层次性)、不完全性3.一次文献信息:指一切原始的信息(手稿、已刊未刊稿、档案等)二次文献信息:指对原始文献信息加工处理后的信息(卡片、目录、索引、文摘等)三次文献信息:指通过二次文献信息提供的线索,对某一范围内的一次文献信息进行分析、研究而加工生成的第三个层次的文献信息(综述、述评。
专题研究报告、百科全书等)4.广义信息资源的定义: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信息、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等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
有三部分组成①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后的有用信息的集合;②为某种目的生产有用信息的信息生产者的集合;③加工、处理和传递有用信息的信息技术的集合。
5.信息资源的特征:潜在性、可塑性、共享性、时效性、不可分性(生产过程中&使用过程中)、不同一性、不均衡性、驾驭性、整体性。
6.信息资源的类别:①元信息资源:是指信息生产者、信息产生者的集合;②本信息资源:实质信息内容本身,是信息的集合;③表信息资源:是指为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处理、传递、开发、利用而使用的一切技术和设备的集合。
7.信息资源组织(IRO)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信息资源内容本身的组织,另一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人力组织。
其中,信息资源内容组织是指利用一定的科学规则和方法,对信息资源的内容特征进行规范化和整序化,实现无序信息流向有序信息流的转换,从而保证用户对信息的有效获取和利用,以及信息的有效流通和组合;信息资源人力组织则是通过建立和健全与现代化的信息资源业务管理相适应的组织机构,来实现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控制。
8.信息资源管理(IRM)的四个发展阶段:P29表1-19.信息资源管理(IRM)的定义:是基于信息资源的一种管理模式,它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对信息资源涉及的各个要素(信息、技术、人员、设备、资金、规范、机构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满足经济社会的各种信息需求。
分类法在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中的应用及特点分析
林国华
【期刊名称】《情报探索》
【年(卷),期】2007(000)009
【摘要】介绍了DDC、LCC、UDC、<中图法>等分类法在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中的作用,并对其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总页数】3页(P46-48)
【作者】林国华
【作者单位】福建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福州,3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
【相关文献】
1.传统文献分类法在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中的应用 [J], 李莉;刘鲲;王鹤
2.传统分类法在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中的应用 [J], 赵俊玲
3.分类法与主题法在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揭示中的应用 [J], 康桂英
4.分类法在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中的应用及特点分析 [J], 林国华
5.分类法在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中的应用研究 [J], 陈青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会议记录的信息分类与归纳一、引言会议是组织与团队内部沟通与协作的重要方式。
在会议中,各种信息被提及和讨论,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这些信息,需要对会议记录进行分类与归纳。
本文将探讨会议记录的信息分类与归纳的方法和技巧。
二、会议记录的分类1. 会议议程与目标会议议程是指会议的安排和计划,包括会议开始时间、地点、主题和议题等。
会议目标是指会议的预期成果和方向。
对于会议记录来说,这些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作为分类的基础。
- 会议议程:列出会议的时间、地点、主题和议题,并注明各项议题的讨论顺序和预计时间。
- 会议目标:记录会议的预期成果和方向,为讨论和决策提供指导。
2. 与会人员信息会议记录也应包括与会人员的信息,这方面的分类可以根据与会者的身份或职位进行划分。
- 主持人:记录主持人的姓名和主持过程中的重要发言或指示。
- 与会人员:列出与会人员的姓名,并记录他们在会上的发言或意见。
3. 决策与行动项会议中常常涉及到决策和行动项的讨论和确定,这些信息也是会议记录中必备的内容。
根据不同的议题和决策,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 决策:记录会议中做出的重要决策和相关的讨论内容。
- 行动项:将讨论和决策的结果转化为具体的行动项,并明确责任人和截止日期。
4. 问题与建议会议记录还应包括对于问题的提出和相关的建议。
这些内容有助于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
- 问题:记录会议中出现的问题或难题,并记录与会人员对问题的看法和提出的解决方案。
- 建议:记录与会人员提出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三、会议记录的归纳1. 概要与要点在记录会议过程中,可以根据重要的讨论和决策内容,以及与会人员的发言,总结出会议的概要和要点。
这样有助于后续的复盘和回顾。
- 会议概要:对整个会议的主题、议题和决策进行总结和概括。
- 要点记录:提取出与会人员的重要发言和讨论要点。
2. 总结与行动会议记录还应包括会议的总结和行动项的确认,以便后续的跟进和落实。
- 会议总结:对会议进行简要的总结,强调主要决策和行动项。
分类标准实施规范1.引言编制本规范,作为某单位信息资源分类标准主要规范。
2.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指导某单位信息资源的分类标准,形成的信息资源分类标准用于某单位信息资源分类。
3.信息资源分类信息资源按照资源属性分类,包括基础信息资源、主题信息资源、部门信息资源等。
4.信息资源元数据4.1概述本节给出某单位信息资源元数据的定义。
表1.信息资源元数据4.2元数据描述4.2.1信息资源分类定义:说明信息资源分类的类目信息。
具体分类详见5信息资源分类。
数据类型:字符型。
解释:必选项;最大出现次数为1。
4.2.2信息资源名称表义:缩略描述信息资源内容的标题。
数据类型:字符型。
解释:必选项;最大出现次数为1。
4.2.3信息资源代码表义:信息资源唯一不变的标识代码。
信息资源代码规则,见信息资源标识符编码实施规范。
数据类型:字符型。
解释:必选项;最大出现次数为1。
4.2.4信息资源提供方表义:提供信息资源的部门(包括部门所属行事业单位)。
数据类型:字符型。
解释:必选项;最大出现次数为1。
4.2.5信息资源提供方代码表义:提供信息资源部门的代码。
信息资源提供方所细化的单位或部门,其代码仍采用提供信息资源的部门代码。
代码采用《国务院关于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的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结构。
数据类型:字符型。
解释:必选项;最大出现次数为1。
4.2.6信息资源摘要表义:对信息资源内容(或关键字段)的概要描述。
数据类型:字符型。
解释:必选项;最大出现次数为1。
4.2.7信息资源格式表义:信息资源的存在方式(可多选)。
信息资源提供方应尽可能提供可机读的电子格式及相关软件版本信息,如只有纸质介质应尽量提供电子扫描格式。
电子格式的信息资源,可采用但不限于:电子文件的存储格式为OFD、wps、xml、txt、doc、docx、html、pdf、ppt等;电子表格的存储格式为et、xls、xlsx 等;数据库类的存储格式为Dm、KingbaseES、access、dbf、dbase、sysbase、oracle、sqlserver、db2等;图形图像类的存储格式为jpg、gif、bmp等;流媒体类的存储格式为swf、rm、mpg等;自描述格式,由提供方提出其特殊行业领域的通用格式,如气象部门采用的“表格驱动码”格式。
信息技术基础复习概要第一章绪言1、人类社会三大资源:信息、物质和能量。
2、信息的主要特征:普遍性、依附性、共享性、价值型、时效性。
要能够分辨题目所给例子具体体现信息的哪些特征。
3、信息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要能分辨出什么是信息和信息的载体。
4、了解信息技术及其主要内容。
信息技术:在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好方法。
现代信息技术内涵:以电子技术,尤其是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为核心,以通信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为支柱,以信息技术应用为目的的科学技术群。
5、了解信息技术经历的五次革命,并能列举出每个阶段的重要标志。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语言的产生第二次:文字的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使用和计算机与通信6、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等等。
第二章信息获取按照承载信息的载体的不同,信息来源可以分为四大类:纸质媒介、电子媒介、人和事物。
并能熟练区分。
获取信息的方法:阅读法、文献法、访谈法、视听法、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问卷法、网络检索法、遥感遥测法等。
网络信息检索的分类:1、目录检索;2、尖键词查询。
要能区分并举例(例如每种检索方法常用的网站)。
掌握网络信息下载的方法。
信息价值的判断:1、准确性;2、客观性;3、权威性;4、时效性;5、适用性。
要能够鉴别和评价具体实例。
第三章信息加工与表达1、信息加工:人们将已获取的原始信息按照信息应用的需要,根据信息的内容和类型,对信息进行的分类整理、修改以及格式转换和存储等加工过程。
现代信息加工的主要手段是利用计算机处理。
常见的文字处理软件:word (tdoc)、wps、飞腾2、排版系统和pagemaker.常见的电子表格软件:excel (*xls)、金L U表3、格、cced 等。
计算机只能处理数字化的声音信息。
计算机中4 '广泛应用的数字化声音文件有两类:一类是专门用于记录乐器声音的MIDI格式的文件;还有一种是采集各种声音的机械振动得到的数字文件WAVo采样的频率和量化的精度直接影响声音的质量和数据5、量。